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货物进出口总额由 1978年的亿美元增加到 2010年的亿美元,增长了144倍,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本文运用数量经济学的测算方法,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更好发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

目录

一、理论研究综述 ......................................

二、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数量分析...............

(一)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明显 .......................

(三)对外贸易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

三、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全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建议.......

(一)适度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 .................

(二)推动先进技术的进出口,加速经济增长的转型 ....

(三)实施科教兴贸,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 ........

(四)做好产业规划,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经营者队伍不断壮大,民营企业进出口迅速发展,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支柱性出口产品。 2010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幅为%。这一对外贸易的增速已远远高于 GDP增速,这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历来都受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对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贸易理论,上个世纪30年代 Roertson就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说法;随后凯恩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Quah和 Rauch(1997)在内生增长模型的框架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提高一国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使该国通过有效利用动态规模经济实现生产力和经济的更快增长。 Balassa(1978,1984)、Feder(1981)、Moschos(1989)、 Sachs Warner(1995)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Feder(1983)认为出口产业会通过各种因素对非出口产业产生正外部性,Helpman和 Krugman(1985)也指出出口扩张可以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而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对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在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如林毅夫和李永军 (2003)、 Feder(1983)的研究得出结论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大;沈程翔 (1999)、董秘刚 (2000)、周申(2001)

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在进口与我国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方面,佟家栋(1995)、张小济 (1999)、刘晓鹏(2001)、尹翔硕 (2005)、廖进中 (2006)、魏东升、刘茂松和唐琼(2008)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除了对我国整体情况的研究,有的学者进一步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对我国不同地域或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本文将利用最新的数据,从另一个角度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相信将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数量分析

(一)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 1978至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为 %,高于GDP的 %;由于受上个世纪亚洲金融危机和 08和 09年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负增长,但 2000至 2010年这十年间,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为%,高于 GDP增长速度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9740忆美元,比2009年增长%,高出GDP 增速个百分点。进出口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如图 1所示: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明显

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在 GDP或者 GNP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是用来衡量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指标,同时显示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越深。图2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情况。

其中:对外贸易依存度 =进出口总额/GDP×100%

出口依存度 =出口总额/GDP×100%

进口依存度 =进口总额/GDP×100%

由图 2可以看出,自 2000以来,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上升趋势明显,由 2000年的 %上升到 07年的 %上升了个百分点。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经济增长下降,外贸依存度也有所下降,表明全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的联系紧密。

(三)对外贸易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

1、理论介绍。根据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用支出法计算的 GDP,可公式表达为:

Y=C+I+G+(X-M) (1)

其中 Y代表 GDP,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X-M为净出口,也叫贸易差额。令,'Y=dY/dt, 'C=的dC/dt, 'I=dI/dt, 'G=dG/dt, (X-M) /=d(X-M)/dt

对(1)式进行时间求导可得:

'

'

')

'

'

+

+

= (2)

+

Y-

(M

X

G

I

C

公式(2)两边同时除以 Y,并进行简单运算可得式(3)如下: '

Y/Y= C*'C/C*Y+ I*'I/I*Y+ G*'G//G*Y+ (X-M)*

')

X-//Y*(X-M) (3)

(M

其中式(3)中, 'Y/Y, 'C/C, 'G/G, ')

X-/ (X-M)表示各变量的增长

(M

率。 C/Y , I/ Y, G / Y, (X-M)/Y表示各变量在 GDP中所占的比例。')

X-*(X-M)/Y*(X-M)则为

(M

(M

X-/ (X-M)为净出口增长率, ')

外贸增长对 GDP的贡献率,即

贸易贡献率 =净出口增长率*GDP的增长率

2、全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以上理论对我国 1990-2000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测算,测算结算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除 1996年和2008由于两次危机的影响,出现较大的波动以外,其余年份均稳定增长,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影响。

三、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全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建议

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全国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发

动机的作用,加快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贸易结构。

(一)适度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

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进口增长率太慢,从1978 年至1993 年的年均增长%降低到1994年至1998 年的年均%,特别是1996 年以来,我国进口明显放慢,进口总额由亿美元增至亿美元,3 年内仅增加了81 亿美元,年均仅增长2%,且进口增长率逐年回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进口依存度也呈现下降趋势。进口增长速度过慢已经成为我国进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及其转型产生消极的不良响。况且,目前我国已具备适度增加进口的可能性。一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二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有条件增加进口。由于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到1998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亿美元,国家中长期外债余额,到1998 年6 年底,为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中长期外债,每年债务率和偿债率都在国际警戒线以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近年来,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进行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又抑制进口需求,不断积累巨额的贸易顺差。这种做法给人以自相矛盾的感觉,如果大量的外汇储备不是为了用于进口,又为什么要大量引进外资、特别是保持较高的外债规模呢?在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的情况下,继续追求贸易顺差,这种政策取向,显然极大地抑制了进口贸易的发展。

(二)推动先进技术的进出口,加速经济增长的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国际环境中,我国企业将面临强劲的外部竞争压力和更严峻的挑战。应对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和挑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如何改善我国的进口机制。即通过大力引进分享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加速我国技术进步,实现我国经济的集约化增长。况且根据《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框架》要求,我国也必须扩大技术引进的规模,改造老设备围绕机械、电子、石化、高科技产业等主导产业以及与主导产业前后关联的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等,把技术引进和国内研发结合起来,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步伐。

(三)实施科教兴贸,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

不断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我国现阶段重点扶持的许多制成品的产业,对当前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实施科教兴贸战略,全面推动出口产业的创新,促使制成品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从而我国出口总额85%的制成品就将实现由低效型向高效型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出口商品也将实现向高技、高资本含量产品为主方向的跨越。那么,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才能真正通过刺激技术进步的机制,发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在新的增长方式下,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四)做好产业规划,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我国政府要根据当前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和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对全国整个的产业结构进行规划,并根据规划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同时要加大对产品研发力度,建立多层次多级别的研发中心,建立起自己的优势产业,并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这些产品的竞争力,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寻找新的长期增长点。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未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中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我国政府要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对我国的服务业进行规划,建立起自己的优势产业,并加大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或处于幼稚期的服务业,从而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的高校资源,大力培育服务贸易人才,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一国专业和技术性人才的储备对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很大。服务领域中的涉外业务、外派劳务与直接面向外国单位长期驻华人员的对外服务,日益需要具备不同层次的国际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应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验证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我国可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在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大量输出服务的经验。从而提高全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服务贸易的质量,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Domini 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陈冬平: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J ],国际经贸探索, 2001-6。

【5】石传玉、王亚菲、王可: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J],南开经济研究, 2003-1。

致谢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任韬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任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任老师致以真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感谢一起学习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与你们结成的友谊永存。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 14国贸蔡琴 学号:144171901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同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1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按美元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3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2.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同比扩大47.3%。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因此大批量的培养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本专业的认识与看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可在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WTO方向)本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适应WTO运作规则,具备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和电子商务运用技能的,能系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我们掌握的课程很多,具体课程如下:主干学科: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电子化实务、商务沟通与函电(英)、国际投资学、国际贸易模拟等。 此外还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是经济学中争议颇多的议题之一。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经济增长方面。 一、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概说 在经验实证方面,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众多经济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极多。我们这里仅从方法和结果两个方面作一个大略区分: 1. 实证方法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主要是探讨出口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大多采用建立在H-O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模型进行分析,论证贸易为各国带来的贸易利益,其中既有多国比较研究,也有单个国家的经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相关研究的焦点转向了注重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构建一些包含政策变量的贸易开放程度指标,取代或补充传统上采用贸易依存度的做法,如利默(E. Leamer, 1988)的开放指数、安德森和尼律(J. Anderson and P. Neary, 1994)的贸易限制指数等。二是尝试将一些反映贸易政策的变量或开放程度指标放进贸易模型当中,探讨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8)、帕吉克(L. Patrick, 1998)等人的研究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代表。 此外,学者们对贸易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和回归方法与技巧也作了许多改进,如运用协整分析来研究贸易与增长的关系,依然有许多支持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 2. 实证结果 早期关于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的研究,大多研究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在这些研究当中,颇具影响的、以各种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可见于如鲍德温(R. Baldwin 1963)、基辛(D. Keesing 1974)、米切里(M. Michaely 1977)、克鲁尔格(A. Krueger 1978, 1980)、巴拉萨(B. Balassa 1978,1982)、费德(G. Feder 1983,1985)、邹(P. Chow 1987)、雷安(R. Ram 1987) 和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3)等人的著述。弗兰克尔和罗默(Frankel and Romer, 1999)认为贸易与收入之间有积极的相关关系。 但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并不能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如纳克斯(R. Nurkse 1961)、普雷维什(A. Prebisch 1962)、辛格(H. Singer 1964)等较早的研究。晚一些的有庄格与马歇尔(W. Jung and P. Marshall 1985),他们根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格朗爵式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得到的结果认为,过去大量文献所肯定的关于出口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 Grossman and E. Helpman 1990, 1991)等人的内生经济增长分析的结论之一是,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并非必定有一种相互促进关系。罗吉格斯和罗吉克(F. Rodríguez and D. Rodrik 2000)在考察了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后认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证据不足。 二、实证研究的发展阶段 1. 实证研究的起始阶段 有关贸易促进增长的实证分析在60年代以前主要是收集一些典型国家的有关数据进行简单的对比研究。从60年代末开始,以埃默里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展开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课题的研究。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货物进出口总额由 1978年的 206.4亿美元增加到 2010年的 29740.0亿美元,增长了144倍,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本文运用数量经济学的测算方法,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更好发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

目录 一、理论研究综述 (3) 二、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数量分析 (4) (一)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4)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明显 (5) (三)对外贸易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 (6) 三、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全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建议 (8) (一)适度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 (8) (二)推动先进技术的进出口,加速经济增长的转型 (9) (三)实施科教兴贸,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 (10) (四)做好产业规划,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11) 参考文献: (12) 致 (13)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经营者队伍不断壮大,民营企业进出口迅速发展,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支柱性出口产品。 2010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为29740.0亿美元,同比增幅为34.7%。这一对外贸易的增速已远远高于 GDP增速,这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历来都受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对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贸易理论,上个世纪30年代Roertson就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说法;随后凯恩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Quah和 Rauch(1997)在生增长模型的框架论述了国际贸易能提高一国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使该国通过有效利用动态规模经济实现生产力和经济的更快增长。 Balassa(1978,1984)、Feder(1981)、Moschos(1989)、Sachs Warner(1995)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Feder(1983)认为出口产业会通过各种因素对非出口产业产生正外部性,Helpman和 Krugman(1985)也指出出口扩可以产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资本、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等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支撑。 2、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本专业涉及现代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保证学生掌握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生继续深造;同时,本专业还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税收学、国际商法、国际保险、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等专业核心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保证学生具有非常深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科功底,还有利于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 3、长安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力量怎么样?科研实

力如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导1人,硕导10人,博士后2人,12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拥有产业经济学、资产评估学硕士点。大部分教师有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该系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从2011年至今,获“国家社科基金”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2012年被评为长安大学科研先进集体。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乐观、进取、诚信、乐于团队协作并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学生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高的契合度。多门双语课程的开设及与来自于数十名外籍学生的同堂上课,给国内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外语训练的机会,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对多文化的包容性。课程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如课堂讨论、组队合作完成作业等方式的采用训练了学生在团队协作、自我表达、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凡是对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结算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选择本专业,并能在读研继续深造时找到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研究方向。 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会使用经济管理类软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当然,兴趣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2.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1)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 (2)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经济发展。 【例题1·多选题】下列关于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B.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C.GDP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D.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 E.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正确答案』B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GDP、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例题2·单选题】(2007年)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时,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应采用( )。A.不变价格 B.现行价格 C.平均价格 D.预期价格『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用现行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额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资本的投入数量 资本的投入数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3.劳动生产率 4.资本的效率 【例题·多选题】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 )。 A.消费需求 B.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C.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D.生产要素的效率 E.投资需求『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熟悉)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 + 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分解法(掌握) 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余值”。 【例题1·单选题】( )是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A.两因素分解法 B.三因素分解法 C.经济增长率 D.全要素生产率『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例题3·单选题】(2007年)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4%,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75和0.25,根据索洛的余值法,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 )。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 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 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 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多人开来已经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了。的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104790.6亿元,增长了约28.9倍,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4.6%。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元猛增至8184元,增长了约21.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9%。同期,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49.0%,提高了约五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形式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初的机械产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升级为改革开放初的加工贸易也补偿贸易为主再到新世纪以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形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与相关的统计数字。对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对象。其中重点理论依据有马克思提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说:“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与结构决定的。可见,交换就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由生产直接决定。”从本质意义上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的交换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被决定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也能对生产发生反作用,有时会对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生产与交换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和影响,一直他们被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动态生产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是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其“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国提供了利用过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机会,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而且,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比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的本国需要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大为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并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的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转移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化倾向,促使经济增长。以上是近代几位经济学家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几种论证。分别站在生产与交换;生产力提高与剩余产品出口;资本积累与边际成本的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分析。而现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更多的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罗伯逊的发动机命题也纷争。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额度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 h 罗伯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命题。20世纪50年代,r 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国际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他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认为,①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了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他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②出口的增长趋向于使有关国家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即他们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为探讨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选取1978―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贸易额等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EG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 证研究,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长期存在稳定性关系,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进口贸易更显著,与此同时,我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中国 [中图分类号]F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04-04 一、引言 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自此我国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经过近40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2015年增加到6855058亿元,其中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455029亿元。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已成为

国内外学术的研究焦点,研究既有国家层面[1],又有城市群[2]、省域[3-4]和地级市城市[5];然而不同学者持不同的学术观点。Kwan和Cotsomitis [6]以及Kwan和Kwok[7]最早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的情况进行研究,认为在产出增长方程中出口变量是外生的,并且存在由出口到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陈华[8]对我国进出口额、GDP进行回归分析,认为我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整体促进经济增长;石传玉、王亚菲等指出在短时期内出口贸易增长对经济增长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而长时期拉动作用并不明显[9];王永齐[10]通过构造贸易结构测度指标,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VAR 模型,得出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影响经济增长。为更好地探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选取1978―201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以及GDP等数据,利用Eviews80软件,采用单位根检验、EG协整检验后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探究中国近40年来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现状 (一)经济增长现状 自1978年后,中国GDP逐年上升,由1978年的36787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增速方面,1978―1990年呈高速增长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经济增长幅度趋于平稳(见图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011393686.html,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李默洁刘晓宇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12期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1.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2.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新产业的出現,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积累将成为产业中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特征。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信息报经济观察(2005/1/31)]2004年已经过去,各部门、各地区在盘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必然要考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动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其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反映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指标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方法一 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两种计算投资率的方法: 方法二 方法三 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 (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理论上,生产法GDP 与支出法G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 从表1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受存货变动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影响,方法一计算的投资率与方法二计算的投资率越来越接近。 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通过研究投资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分析经济的状态、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其中,经济状态包括:冷、热、适中等;增长类型包括: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外需拉动型等;运行质量包括:投资回报情况等。 此外,通过国际比较还可发现我国投资率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投资率,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种计算方法的差距。 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经济的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揭示其发展规律。 此外,还可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消费率的特点。 从表4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此外,传统的消费观念、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各种购买力分流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3.净出口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 方法一

对外贸易进展与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进展与经济增长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于缩小收入差距,避免经济增长差距的继续扩大化。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里,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总体的GDP增长率也一路走高。但是各个地区的差距也越加明显。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贸易和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吸收核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浙江省在对外贸易发展程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比分析。希望能给中国其他地区的分析提供借鉴。围绕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展开,并把对外贸易分为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对浙江省的对外贸易的这两个方面的各自特征和各自作用,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且运用实证分析提供了证明关系的依据。 一、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国外的研究相对国内而言较早也更为深入,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下面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综述。理论方面的研究早期由李嘉图修正了斯密的理论缺陷,提出了劳动的相对优势可以为两国贸易带来福利。20世纪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以Solow模型最为著名,它的模型建立在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基础上,当人均投入资本和经济产生的人均储蓄相等时,经济达到长期的稳态均衡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后期Romer

和Lucas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不是外生给定的,那么资本的边际产品就不是递减的,经济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这个理论认为资本通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扩散效应成本非常低使得资本的呈现边际产品递增的现象。因此,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理解长期增长的关键点。 Feder(1983)认为出口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因为出口部门代表了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这种技术溢出可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同时他还证明了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的影响。另外,Mcnab 和Moore(1998)也运用同样的OLS方法分析了41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数据,认为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Coe和Helpman(1995)用实证方法衡量了进口商品的技术溢出作用,和技术进步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技术进步都有非常高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回报。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主要有:刘力(1997)分析了发展中的大国发展对外贸易会取得一系列的动态利益。首先,贸易促进产业优化发展;其次,贸易交流和通过技术外溢、竞争的方式刺激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最后,贸易伴随而来的是制度创新。同时强调了进口相对于出口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沈坤荣,李剑(2003)检验了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资本产出比、技术进步、制度受教育年限和随机扰动项等变量的回归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法再把这些自变量和贸易建立联系进行解释。发现中国可能处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 导读: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国际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FDI与国际贸易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1 从国民财富实质谈网络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4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测度及方式创新 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8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30 复杂网络视角下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探究_37 国际贸易_外国直接投资_技术进步和收入分配差距 4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_ 48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分析_基于政府视角的考察 50 国际贸易对污染_收入关系的影响研_省略_跨国家SO_2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56 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商务英语应用分析 64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_贸易品的技术分布 6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77 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沟通技巧 99 国际贸易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及其贡献的计量研究 101 二、发展篇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08 国际贸易中涉外贴牌生产中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110 环境保护_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之路 118 基于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26 基于回归分析的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_129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131 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_ 138 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评述 140 浅析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发展_ 146 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148 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_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 151 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 157 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阐释及经验证据 163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综述17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贸易政策内生性理论分析 175

投 资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如 何 计 算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 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 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 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 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U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多人开来已经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了。的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 1亿元猛增至104790. 6 亿元,增长了约28. 9倍,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4. 6%o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 元猛增至8184元,增长了约21. 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 9%o同期,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 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49. 0%,提高了约五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形式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山建国初的机械产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升级为改革开放初的加工贸易也补偿贸易为主再到新世纪以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形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是一个理论上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试图检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在逻辑推理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从短期角度利用需求方法分析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做法并不可取,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从长期供给的角度来分析。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外贸与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完全取决于它能否促进要素(尤其是特别短缺的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摘要题】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关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的关注和思考,一开始就不只是局限在贸易本身,而是始终都关心国际贸易对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作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争论的回顾 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问题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后来的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还有战后的D·R·纳克斯等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涉及到这一内容。而专门论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并引发一系列争论则是从罗伯特逊开始。 1937年英国学者罗伯特逊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其主要着眼点在于阐述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后来美籍爱莎尼亚学者纳克斯通过分析19世纪英国与新殖民地区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后,在20世纪50年代对这一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认为:19世纪的英国(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过外贸带动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围国家)的经济增长,外贸起到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关键因素,是中心国家经济增长使得对初级产品需求的扩大。这样,初级产品的生产国即外围国家就成为国际分工格局的受益者,其初级产品的出口迅速增加,而高度的出口增长率会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出口部门的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其他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

三大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问题简析

三大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问题简析 伍 戈1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带来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内外需关系的变化,制订相应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摆在我们目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 贡献度 拉动 外需 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尤其是给我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带来重大挑战。2008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我国外需急剧萎缩,最严重的时候,出口同比下降26%,进口同比下降43%(图1)。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十分果断的决策,实施了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内的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 数据来源:根据CEIC数据库整理。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2。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内外需关系的变化,制订相应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摆在我们目前的重大课题。下文将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2009),贡献率是指三大需求增量分别与支出法国 1原文发表于《中国统计》,2010年第3期。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文中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反映供职单位的意见。 2《人民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2009年12月8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