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①

----基于1978年-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关于“对外贸易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文根据泰勒1981年建立的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在国内学者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1978-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出口、进口和进出口总额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并具体测算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比较稳定,但是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波动却很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出口,进口,还是外贸总额,其贡献份额与之前相比都有很大增加。

[关键词]: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

一、引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不仅与国内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科学技术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主要是进出口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136875.9亿元.增长了将近38倍。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增长很快,1978年进出口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97.5亿美元,进口108.9亿美元.2004年进出口为11545.5亿美元,增长了将近56倍。出口5933.2亿美元,进口5612.3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60.8倍和51.5倍。

此外,外贸依存度②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受外部因素影响的重要指标。在这27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外贸依存度 也迅速提高,从1978年的9.796%急剧上升到70.01%,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日益加深。意味着我国年产值中对外贸易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外贸易的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深入研究。

本文接下来先是关于本文所要研究问题的文献综述,然后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及相关数据的说明,再就是进行计量模型相关变量的计量检验,并测算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本文的结论及进一步思考。

二、文献综述

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此之后李嘉图、穆勒分别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相互需求理论”等等,都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到了当代,国外学术界在这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以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国际贸易的未来”,1937)和R.纳克斯(R。Nurkes.)(“贸易的格局与经济发展”,1953)为代表的R-N学派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而且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

第二种是以劳尔.普雷维什和辛格(1949)为代表的持否定态度的观点,他们从分析贸易条件的角度展开了“中心—外围”论,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与外围,而且二者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对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①本文是笔者的学年论文,得到任保平老师、何爱平老师、张龙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我班同学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②外贸依存度是指对外贸易占当年产值(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比重,包括出口,进口及进出口依存度。

对外贸易甚至还会导致贫困化增长。

第三种则是20c70s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Clarvis)提出的折中观点,即“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而不是“增长的引擎”,对外贸易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且还不一定必然对经济有益。

由于理论上的分歧,人们开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寻找答案。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一篇论文是哈佛大学的杰弗里.萨赫和安德鲁.华纳(边江泽.1999).他们的研究发现,实行开放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在20c70—80s每年的经济增长达到4.5%,而实行封闭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只能达到0.7%。同时,研究还表明,实行开放经济的发达国家的年均增长率可达2.3%,封闭经济的发达国家只能达到0.7%.

国内学者对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问题也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由于研究所用的数据和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尽一致。从研究方法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相关分析,这一分析方法主要是用相关系数来反映经济发展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以相关系数的大小反映其相互依存的程度。董秘刚(2000)的实证分析表明1978—1998年间,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r>94%。郭欣(2004)运用递归模型的方法得出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十分可观的。

(2)回归分析,假定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或是平稳的,从而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伊翔硕等(1997)的研究结果认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强,远没有起到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杨全发,舒元(1998)采用巴拉萨和弗德等人建立的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5)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出口的增长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的结论。孙林,王启仿(2003)对于改进的弗德模型所进行的研究指出,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途径具有很强的时期性。

(3)协整方法,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以及这一关系的具体形式。石传玉等(2003)的实证分析认为短期内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长期内进口和出口共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刘晓鹏(2001)通过对我国1952年以来GDP与进出口的有关变量数据进行协整计量分析,认为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

(4)贡献率③的测度,传统的方法是以国民收入恒等式为基础,直接从进出口角度来评价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很多学者对此作了改进和修正,魏巍贤(1999)基于协整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经济增长的31%左右归功于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而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的贡献低于10%,说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实现对出口增长的规模效应。林毅夫,李永军修正了传统的单方程模型,应用联立方程模型测算出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外贸出口增长10%,基本上能够拉动GDP上升1%。

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外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在一些方面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仅考虑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未考虑进口因素或把进口当作一个减量计算净出口建立模型值得商榷,因为在我国的进口产品中包含有大量的原材料,能源产品等作为中间产品以供出口,以及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在作相关的回归分析之前,应有的理论模型基本没有,以至于实证分析没有说服力,而且在实证研究中没有计量检验,在进行计量分析中,可能出现伪回归。

③贡献率是指一种因素变化100%,各要素分别贡献了百分之多少。

第三、没有测算出特定时间段进口、出口以及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情况。大部分研究成果基本上是研究中国加入WTO之前的情况,对于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情况很少关注,对于存在的测算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对此,本文以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为基础,重点考察1978—2004年特别是2001加入WTO以后的变化。试图得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本文也将根据经济学家泰勒1981年建立的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建立双对数模型,对1978—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进出口贸易额进行回归分析。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及数据描述

(一)前提条件

在建立具体的分析框架之前,本文首先根据基本经济理论,提出以下前提假设

1,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出口,进出口三部分。

2,根据经济学中新古典模型,生产要素由资本和劳动两部分组成。假定技术进步是既定的外生变量。

3,国民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合理,现有生产能力充分利用。

4,经济增长受资本,劳动投入及对外贸易影响。

(二)一般理论分析

根据假设2,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知Y=f(L,K)=AK a Lβ。

其中Y为产出,K是资本,L是劳动,A为自生增长因素,一般用来反映技术变动状况,a,?是常数,a+?=1,即规模报酬不变。

在假设1和4的条件下,出口直接带来收入增加,有利于技术进步,而进口则通过进口原材料,资本品和高技术产品等间接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收入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把进口、出口都看作是影响技术进步或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以出口为例,产出就是资本,劳动和出口的函数。

即Y=F (L,K, X)= AK a LβX r

上式中,K,L仍为资本,劳动,X 表示出口额,A仍然表示技术进步,是常量,a,?,r为常数,a+?≠1。

资本的边际产量是d Y/d K = aAK a–1 LβX r,劳动的边际产量是d Y/d L= ? AK a L?–1X r,出口的边际产量是d Y/d L= ? AK a LβX r–1。

那么资本的产量弹性为:

(△Y/Y)/(△K/K)=(K/Y)(△Y/△K)=(K/Y)(?Y/?K)

=(K/Y)aAK a–1 LβX r=a

同理,劳动和出口的产出弹性分别为?,r。通过对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出口的相关图分析,两两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所以本文采用对数线性形式。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1nYt=1nA+alnKt+?lnLt+r lnXt。

产出Y分别对资本K、劳动L、出口X求偏导:

d(1nYt)/ d(lnKt)=(△Y/Y)/(△K/K)= a;

d(1nYt)/ d(lnLt)=(△Y/Y)/(△L/L)= ?;

d(1nYt)/ d(lnXt)=(△Y/Y)/(△X/X)= r。

因此,a表示资本投入每增加1%,产出投入增加a%,同理,?,r分别表示劳动投入和出口每增加1%,产出分别增加?%,r%。

本文为了考察进口、出口、及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把技术进步当作常量,忽略了其随着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劳动、资本及进出口是影响经

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根据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本文在实证分析中涉及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1nYt,表示总产出的对数时间序列(Yt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解释变量为lnKt,表示资本投入的对数时间序列(Kt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代表),lnLt表示劳动力投入的对数时间序列(Lt 以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总数为代表,不包括失业人员。),lnTt,lnXt,lnMt分别表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的对数时间序列,所使用的时间序列的相关数据如下表(1)(单位:亿元)

年份GDP 外贸总额出口进口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万人)1978 3624.1 355.0 167.6 187.4 479 40152

1979 3959.0445.7207.5238.1490.241024

1980 4179.3527.3250.9276.5498.642361

1981 4392.4664.3332.1332.2868.143725

1982 4693.9684.4367.3317.11090.845295

1983 5183.0751.3382.8368.41195.746436

1984 6092.61020.4493.2527.21557.348197

1985 6998.01613.3631.5981.91985.349873

1986 7512.71900.1796.81103.32297.951282

1987 8210.42116.81008.91107.92602.452783

1988 8644.12213.01023.01190.02752.654334

1989 8313.32043.3961.71081.62168.355329

1990 8930.12677.01437.61239.42174.864749

1991 10116.03381.31790.91590.42617.965491

1992 11828.64049.62076.51973.03588.066152

1993 13587.54421.72073.32348.55128.466808

1994 15074.06570.63359.73210.95493.967455

1995 16421.86599.23496.73102.55621.868065

1996 17968.46388.03328.93059.16065.068950

1997 19554.37081.73981.33100.46549.769820

1998 21123.07239.14104.53134.67658.770637

1999 22809.08309.14491.33817.88297.671394

2000 25245.011081.65822.35259.39288.372085

2001 27677.7011997.66264.15733.610584.073025

2002 30309.0214806.47766.07040.412536.073740

2003 33859.5020329.810466.79863.216027.374432

2004 38405.1326806.713777.613029.119774.875200注: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数据均根据当年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换算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都经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调整(以1978年=100为定基指数)以消除价格因素影响。资本投入数据限于其可得性,1978年——1980年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海关统计得。其他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2005),国家统计局网站。

四、模型相关变量的检验

根据前面的分析框架,建立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劳动及对外贸易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在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前,为避免出现为回归导致错误的结论,特别是对于时间序列中包含经济变量时,由于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多数经济现象所表现出的时间序列资

料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惯性或低灵敏度。因此,有必要对回归方程中所涉及的变量进行一些数据件工作,主要是对相关变量间的平稳性,协整性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涉及的经济变量是时间序列列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是不平稳的,表现为某种随机性,要描述变量的观测值得统计规律,就必须对数据生成特征的随机向量进行描述,以有利于我们的建模过程以及对所建模型的应用。另外,对不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就可能导致伪回归。因此,要对所涉及的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方法为先对原解释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若存在单位根,则继续对其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知道不存在单位根为止。

原始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

变量检验类型ADF值临界值(1%) 临界值(5%) DW值平稳否

lnk (c,0,1) -0.947905 -3.7204 -2.9850 1.882317 否

lnx (c,0,1) -1.991875 -3.7204 -2.9850 2.030274 否

lny (c,t,1) -4.380631 -4.3738 -3.6027 2.027615 平稳

lnm (c,t,1) -0.146511 -3.7204 -2.9850 1.815909 否

lnl (c,0,1) -1.991875 -3.7204 -2.9850 2.030274 否

lnt (c,0,1) -0.127130 -3.7204 -2.9850 1.917187 否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总产出lny是平稳序列,其许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因此必须继续对其他序列作一阶差分。

变量一阶差分值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ADF方法)如下表(3)所示

变量检验类型ADF值临界值(1%) 临界值(5%) DW值平稳否

lnk (c,0,3) -3.215157 -3.7667 -3.0038 1.860122 平稳

lnx (c,t,1) -4.842263 -3.7343 -2.9907 1.938477 平稳

lnm (c,0,1) -3.489604 -3.7343 -2.9907 2.078807 平稳

lnl (c,t,1) -3.601992 -4.3942 -3.2418 2.017007 平稳

(10%)

lnt (c,0,1) -3.646519 -3.7343 -2.9907 1.992390 平稳因此,以上解释变量都是一阶平稳序列(原序列lny是一阶平稳序列)。

(二)协整关系检验

如果一组同阶单整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即趋势,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这个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那么对这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就可以避免伪回归情况的出现。因此,在回归之前,必须对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涉及的非平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为回归。

相关变量间的协整检验均以临界值为1%和5%为标准,其中通过5%的检验就表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lnk、lnx、lny、lnl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下表(4)

变量组滞后期似然比临界值(5%)临界值(1%)协整关系个数

lnk (1 1)62.07534 39.89 45.58

lnx 27.31395 24.31 29.75

lny 3

lnl 12.8641012.53 16.31

lnk、lnm、lny、lnl变量之间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下表(5)

变量组滞后期似然比临界值(5%)临界值(1%)协整关系个数

lnk (1 2)99.188 39.89 45.58

lnm 46.683 24.31 29.75

lny 3

lnl 16.36712.53 16.31

lnk、lnt、lny、lnl变量之间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下表(6)

变量组滞后期似然比临界值(5%)临界值(1%)协整关系个数

lnk (1 2)97.632 39.89 45.58

lnt 47.432 24.31 29.75

lny 3

lnl 15.83412.53 16.31

由上表可以看出,检验的三组变量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存在三个协整关系,说明各族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因此,可以直接对这三组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五、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一)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回归方程检验。

本文将采用前面建立的双对数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lnYt=C+αlnLt+βlnKt+θlnXt+Ut。并利用该模型建立三个回归方程,分别考察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以出口的对数数据作为出口扩展型模型变量,并用OLS估计法回归,得出

LNY = 0.299LNK + 0.461LNL + 0.248LNX [AR(1)=0.7660460402]

SE:(0.074)(0.035)(0.065)(0.114)

T:(4.046)(13.269)(3.822)(6.721)

R-squared =0.995 Adjusted R-squared=0.994

F=1409.123 DF=23 DW=1.674

从以上各项统计指标来看,回归结果基本令人满意。β0=0.299表示资本投入每增加1%,产值增加0.299%,β1= 0.461表示劳动投入每增加1%,产值增加0.461%,β2= 0.248表示出口每增加1%,产值就会增加0.248%,与理论基本符合。同时,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表明显著性很好。Adjusted R-squared=0.994说明在样本数据中,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的99.4%可由资本、劳动投入和出口额的变化率来解释,同样也说明所估计的回归函数很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在回归方程中加入AR(1)项,DW值通过检验。上述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出口,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其中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小于劳动的产出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中劳动相对稀缺而资本投入相对过剩。就本文重点讨论的出口变量,其产出弹性为0.248,表明出口增长1%,将促进经济增长0.248%。

然后以进口代替上述出口变量,检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方程如下:

LnY = 0.121lnK + 0.754lnlL+ 0.117lnM [AR(1)=1.516,AR(2)=-0.534]

SE :(0.059)(0.145)(0.057)(0.225) (0.232)

T:(2.031)(5.189)(2.075)(6.751) (-2.302)

R-squared=0.997 Adjusted R-squared=0.996

F=1703.988 DF=23 DW=1.755

回归结果同样令人满意。拟合优度达到99%以上,各解释变量也都基本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是5%的t检验。Adjusted R-squared=0.996说明在样本数据中,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的99.4%可由资本、劳动投入和进口来的变化率来解释,同样也说明所估计的回归函数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但同样为消除变量的自相关性,在回归方程中加入了AR(1)及AR(2)项,DW值检验通过。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为正,进口的产出弹性为正,表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其弹性值为0.117,表明中国进口贸易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动经济增长0.117个百分点。

再以进出口总额代替进口,考察对外贸易总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方程如下:LNY=0.296LNK+0.423LNL+0.280LNT [AR(1)=0.912,AR(2)= -0.212]

SE:(0.085)(0.030)(0.072)(0.214) (0.199)

T:(3.493)(14.144)(3.889)(4.260) (-1.067)

R-squared =0.995 Adjusted R-squared=0.994

F=1122.801 DF=22 DW=2.062

以上主要检验指标结果很好。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同样达到99%以上,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同样呈正相关关系。各解释变量也都基本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是5%的t检验。Adjusted R-squared=0.994说明在样本数据中,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的99.4%可由资本、劳动投入和进出口来的变化率来解释,同样也说明所估计的回归函数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加入了AR(1)项后,变量的自相关性得到消除,DW值检验通过。从各变量系数来看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为正。进出口总额的产出弹性为正的0.280,表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进出口贸易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动经济增长0.280个百分点。此外对外贸易总额的产出弹性小于单独计算出的出口产出弹性值(0.248)与进口产出弹性值(0.117)之和。有可能是因为出口与进口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抵消了一部分弹性值。

(二)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在上述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用回归方程得出的产出弹性系数,测算1978——200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据出口产出弹性为0.248,进口产出弹性为0.117,进出口弹性为0.280,分别测算出1978-2004年间出口、进口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下表(7)为各个时期的估算结果,其中以1989年和2001年中国入世为界限,从而分析在不同的阶段,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贡献份额,出口贡献及贡献份额,外贸总体贡献及

注:出口贡献=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出口产出弹性;进口贡献=进口额年均增长率﹡进口产出弹性;进出口贡献=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进出口产出弹性;贡献份额=贡献/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上表显示1978—198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7.84%,其中出口贡献了4.27%,

贡献份额占54.46%;而进口贡献了2.02个百分点,占25.77%的份额;从对外贸易总体来看,贡献为4.83%,占61.61%的份额。1990—200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0.95%中,出口贡献3.72%,贡献份额下降为33.97%;进口贡献1.82%,贡献份额也下降为16.62%;对外贸易总体贡献为4.27%,贡献份额与前相比,下降到38.99%。

加入WTO后的2001—200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7.45%,贡献份额迅速上升到64.78%。进口贡献为3.68%,贡献份额上升幅度也很明显,为32.00%。外贸总体的贡献为8.60%,贡献份额也发生明显变化,达到74.78%。进一步分析,加入WTO的第一年即2002,出口贡献份额就达到62.57%,进口贡献份额为28.08%,进出口总额的贡献份额是68.87%;而在2003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3.70%,进口的贡献份额进一步上升到40.05%,外贸总体的贡献份额为89.15%。由此可见,加入WTO以后,进出口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其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明显,进口和进出口总额贡献上升幅度也很大。

总而言之,若以1978—2004年间的平均数据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48.21%,进口的贡献份额是21.79%,对外贸易总体的贡献份额是53.37%。可以看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大于进口的贡献,我国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对外开放度很高。从这27年的历程来看,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比较稳定,但是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波动却很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出口,进口,还是外贸总体,其贡献份额与之前相比都有很大增加。

六、结论及进一步思考

本文在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变量数据进行平稳性及协整关系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相关回归检验,实证分析了1978—200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如下:

1,采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进行的回归分析表明,出口产出弹性是0.248,而进口的产出弹性为0.117,进出口的产出弹性是0.280,说明出口、进口、进出口每增长1%,将分别带动经济增长0.248%,0.117%,0.280%。这说明对外贸易的产出弹性比较低。

2,依据上述产出弹性值,可估算出1978—200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稳定,大致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走低的过程,进口以及进出口的贡献与其类似。而且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基本出现同步增减特征,与缪慧(2005)的结论有些类似。这说明了一方面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对外贸易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平均而言,1978—2004年间,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48.21%,进口的贡献份额是21.79%,对外贸易总体的贡献份额则为53.37%。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很大,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3,从回归分析中还可以看出,资本的产出弹性低于劳动的产出弹性,表明劳动相对稀缺,而资本相对过剩,这可以说明我国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需求很大,特别是熟练劳动力非常旺盛;另一方面,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存款余额将近20万亿元,贷款余额却相当少,有很大一部分资本找不到适合的投资对象,出现资本相对过剩的局面。

当然,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没有把技术进步考虑在内,导致实证分析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结论有所不同。这一方面有数据采用的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采用数据样本不一致。

参考文献

1,王文博《计量经济学》[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董秘刚《国际贸易学》[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日)白沙堤津耶著;瞿强译《通过例题学习计量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第81—85页

6,边江泽“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关于自由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争论”

[J]《国际金融研究》1999(9)

7,伊翔硕朱春生“中国的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回归分析中的问题”[J]

《世界经济文汇》1997(5)

8,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J] 1998(8)9,孙林王启仿“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供给角度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10,石传玉王亚非王可“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1)

11,郭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

12,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01(5)

13,魏巍贤“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1999(总第201期)14,陈龙江黄祖辉周文贵“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1981——200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0)

15,郑晶“对外贸易对广东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货物进出口总额由 1978年的 206.4亿美元增加到 2010年的 29740.0亿美元,增长了144倍,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本文运用数量经济学的测算方法,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更好发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

目录 一、理论研究综述 (3) 二、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数量分析 (4) (一)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4)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明显 (5) (三)对外贸易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 (6) 三、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全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建议 (8) (一)适度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 (8) (二)推动先进技术的进出口,加速经济增长的转型 (9) (三)实施科教兴贸,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 (10) (四)做好产业规划,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11) 参考文献: (12) 致 (13)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经营者队伍不断壮大,民营企业进出口迅速发展,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支柱性出口产品。 2010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为29740.0亿美元,同比增幅为34.7%。这一对外贸易的增速已远远高于 GDP增速,这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历来都受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对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贸易理论,上个世纪30年代Roertson就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说法;随后凯恩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Quah和 Rauch(1997)在生增长模型的框架论述了国际贸易能提高一国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使该国通过有效利用动态规模经济实现生产力和经济的更快增长。 Balassa(1978,1984)、Feder(1981)、Moschos(1989)、Sachs Warner(1995)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Feder(1983)认为出口产业会通过各种因素对非出口产业产生正外部性,Helpman和 Krugman(1985)也指出出口扩可以产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这里简单向大家做一介绍。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为: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贡献率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大小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1、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 2、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度×100%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3、各产业贡献率。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 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一般情况下,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增量进行计算。(统计局综合股供责任编辑康宁)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崔玉平 什么是经济增长?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财富的的实际增加量或实际增长速度。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Per capita)增长率或人均国民收入(NI per capita)增长率来表示。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及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迫进,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实物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现在正逐步转变为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盘活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随之而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角色作用,日益成为争论的中心议题。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显著。这种显著性及显著性的大小,需要通过估算的数据来说明。尤其是在我国,一方面希望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教育资源的稀缺和高等教育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日趋递增,人们开始思考高等教育是否应该随着私人教育需求量的扩大而扩大,公共教育资源是更多地投入到基础教育以促进公平,还是更多地投入到高等教育以提高民族的科技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被迫重新去思考和估算,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投资。 事实上,人们最初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并不是出于教育自身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而是由于经济学家在寻找导致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时候,发现了教育这个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试图把这种作用分离出

来,加以量化,从而开创了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于20世纪20年代所采用的工资劳动简化法;以及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丹尼森(E.F.Deniso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方法,都是出于对经济增长因素计量的需要而建立的。本文的目的仅在于综述和发挥各种有关估算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 一、教育贡献率的表示方法 表示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看,可以从估算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值入手; (1)教育对新增国民收入额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 e)占国民收入总增加量(△Y)的比例(△Y e/△Y)。 (2)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即把教育当作一个生产要素,由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y e)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速度(y)的比例(y e/y)。 (3)教育对新增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量(△(Y/L)e),占总劳动生产率增加量(△(Y/L))的比例(△(Y/L)e/△(Y/L))。 (4)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这一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S e)占总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S y)的比重(S e/S y)。 目前所见到的方法,主要是从前两个方面入手来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面主要介绍前两方面的估算方法。 二、估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率的方法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2.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1)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 (2)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经济发展。 【例题1·多选题】下列关于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B.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C.GDP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D.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 E.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正确答案』B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GDP、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例题2·单选题】(2007年)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时,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应采用( )。A.不变价格 B.现行价格 C.平均价格 D.预期价格『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用现行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额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资本的投入数量 资本的投入数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3.劳动生产率 4.资本的效率 【例题·多选题】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 )。 A.消费需求 B.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C.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D.生产要素的效率 E.投资需求『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熟悉)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 + 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分解法(掌握) 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余值”。 【例题1·单选题】( )是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A.两因素分解法 B.三因素分解法 C.经济增长率 D.全要素生产率『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例题3·单选题】(2007年)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4%,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75和0.25,根据索洛的余值法,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 )。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_张倩

一、序言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它的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对第三产业做了大量研究,鲍默尔和富克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第三产业就业容量、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第三产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加拿大学者格鲁伯和沃克对加拿大第三产业增长的原因及第三产业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国关于第三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定性分析,如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二是定量分析,如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预算与预测分析等。国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拉动经济增长的某一方面的贡献率,如科技进步、区域创新能力、制度、人才资本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研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问题。 鲜有文章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着重纵向分析,从统计预测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历史贡献率推断未来贡献率,即研究数列彼此之间存在统计上的依赖关系。同时辅之以横向分析,即研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影响,着重考察人口结构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错位差。本文从时序和结构两方面探讨陕西省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 二、实证分析 1.第三产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纵向分析 首先对陕西省1996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列进行单位根检,检验数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认为原序列是平稳的,不具有趋势性的。然后,做出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可以看出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都是拖尾的,初步确定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适合ARMA模型。本文采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为1996年至2008年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据来源为《陕西省统计年鉴》。 根据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图可以初步预测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是ARMA(4,4)模型,进行定阶实验,最终确定模型为AR(4),AR(8),MA(4)的综合模型。 本文采用的是最小二乘估计法估计,以实际值和模型拟合值之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为原则对参数进行估计。建立的模型为: F检验:模型的F检验值为12.512,相伴概率为0.000,F检验显著即回归方程显著。代表着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滞后8期,残差滞后4期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有显著影响。 t检验:=7.892,相伴概率为0.0000,=9.605相伴概率为0.0000,=-3.505相伴概率为0.0025,=-12.768相伴概率为0.0000。这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滞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8期,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残差滞后4期别对被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都有显著影响。 AIC值为-2.685,SC值为-2.487。在同类结果中也是最低的。 适应性检验:是指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模型解释系统动态性(即数据系列的相关性)的程度。合适模型应该完全或基本上解释了系统的动态性(即数据系列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得出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残差是白噪声序列。 此模型各种检验都能通过,模型设立符合预期设想,很好的估计了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是设立比较好的模型。 2.第三产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横向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存在错位的主要原因是各次产业的内在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剩余劳动力,当物化技术水平一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引起。 (1)陕西省产业结构错位的测算 选择1979-2008年的数据为测算对象,测算出陕西历年产业结构错位值。在考察期内,第三产业错位幅度稳中有降,在20世纪90年代错位幅度较大,一度达到了17.46(1992年),但随后错位幅度开始大幅下降,在2008年时已经下降到0.42。说明第三产业实际劳动生产率在进入21世纪后接近于本产业的内在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趋向匹配,但从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却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不高,以金融服务业、物流业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致使吸纳的劳动力较多的分布于较低层次的服务行业,从而并未能发挥人力资本边际收益递增的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错位主要是由于两大因素:产业结构水平滞后难以吸纳拥有高级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致使产业的附加值大大降低;劳动力供给丰富,但总体质量偏低,造成劳动力资源难以有效被利用。 (2)第三产业内部比例对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的影响 为寻觅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第三产业相关数据作定量分析。一般地说,第三产业三个层次在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中所占的比重会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异,因此,研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各层次发展水平之间的规律性,可以用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作为自变量,用第一、二、三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作为因变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张倩 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纵向建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数列模型,并使用历史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横向研究从人口结构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错位差,以及第三产业内部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模型,得出了陕西省经济发展要从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第三产业内部格局优化、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积极推动现代服务行业五个方面进行的结论。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错位差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210-01 收稿日期:2011-04-16 (下转第212页)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 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 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

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 两种计算方法对应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I/△GDP ×100%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 I/△GDP×( △GDP/△GDP0) ×100% 其中:△ I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 △GDP :报告期GDP增量,GDP0 :基期GDP; △GDP /△GDP0 :报告期GDP增速。 例如:(1)赣州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05年和2004年分别为1861394万元和1594408万元(皆为可比价);2005年和2004年的GDP(可比价)分别为4714952万元和4184368万元,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861394-1594408)÷(4714952-4184368)×100%=50.32%。 根据公式可知: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故有50.32%×12.7%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81468954.html,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李默洁刘晓宇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12期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1.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2.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新产业的出現,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积累将成为产业中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特征。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 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且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壹、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壹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壹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能够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和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壹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和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壹)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壹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壹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和国际贸易发展。WTO是壹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仍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且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壹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信息报经济观察(2005/1/31)]2004年已经过去,各部门、各地区在盘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必然要考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动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其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反映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指标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方法一 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两种计算投资率的方法: 方法二 方法三 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 (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理论上,生产法GDP 与支出法G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 从表1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受存货变动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影响,方法一计算的投资率与方法二计算的投资率越来越接近。 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通过研究投资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分析经济的状态、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其中,经济状态包括:冷、热、适中等;增长类型包括: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外需拉动型等;运行质量包括:投资回报情况等。 此外,通过国际比较还可发现我国投资率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投资率,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种计算方法的差距。 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经济的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揭示其发展规律。 此外,还可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消费率的特点。 从表4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此外,传统的消费观念、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各种购买力分流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3.净出口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 方法一

投 资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如 何 计 算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 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 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 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 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

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 世纪国际 1987年 。1995 出口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废弃物处理的成本逐步提高,会利用贸易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96年发现多起工业垃圾运到我国的事件。另外,我国环保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服务范围、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缺少市场竞争机制,法规管理不健全,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出口实施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外贸适应超前增长与国民经济的约束条件之间的矛盾,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外贸宏观效益与企业微观效益的矛盾,出

经济增长贡献率公式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 (2)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为了反映企业对国家所作贡献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则计算贡献率。 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速度×100% 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4)各产业贡献率: 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 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题重点

选择题重点 1、从进出口综合来看,我国第一至第五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地区、 东盟。 2、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万亿美元是在2004年。 3、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实现年度顺差是在2004年。 4、把对外贸易统制确定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是在1949年。 5、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次贸易政策审议是在2006年4月。 6、《对外贸易法》颁布于1994年。 7、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8、中国承诺到2008年过渡期结束时,关税总水平将降到10.17%。 9、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 10、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卖方信贷的贷款种类有:中短期额度贷款、境外投资贷款、境外加工贸易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出口卖方信贷项目贷款。 11、对于实行“非一批一证”管理的货物,同一份《自由进口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累计使用不得超过6次。 1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最大顺差来源地是中国香港和美国。 13、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正式启动的时间是2000年。 14、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的第二阶段主要谈具体承诺议题。 15、2003年,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是德国。 16、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中规定的普遍性义务的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17、国际经济合作在战后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及其影响。 18、战后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19、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中国进行中外合作开始的主要方式是风险合同形式。 22、中国开始借用外国贷款始于1979年。 23、中国向境外发行债券始于1982年。 2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营经营企业是京和股份有限公司。 25、自1999年开始,成为我国海外投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境外加工贸易。 26、截止2004年年底,我国经商务部批准具有对外劳务经营资格的企业超过2000家。 27、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其中税负最重的是扣除法。 28、完全放弃居民(自然居民和法人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只实行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有:香港、巴拿马、阿根廷。 29、一般适用于缺乏可比对象的某些工业品销售及特许权使用费之类无形资本转让收入的分配方法是:成本利润推算法。 30、1978-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 31、2004年,我国货物出口排名第一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 32、我国被批准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间为2001年11月。 33、“WTO后过渡期”是指自2005年1月1日直至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 34、根据修订后的《外贸法》的规定,2004年7月1日前发生的对外贸易行为不适用该法。 35、承保出口企业所有以非信用证为支付方式出口的收汇风险的是统保保险。 36、对进口许可证,凡符合要求的申请,发证机构一般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发放。 37、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和货样属于法定减免税范围。

三大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问题简析

三大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问题简析 伍 戈1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带来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内外需关系的变化,制订相应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摆在我们目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 贡献度 拉动 外需 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尤其是给我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带来重大挑战。2008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我国外需急剧萎缩,最严重的时候,出口同比下降26%,进口同比下降43%(图1)。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十分果断的决策,实施了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内的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 数据来源:根据CEIC数据库整理。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2。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内外需关系的变化,制订相应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摆在我们目前的重大课题。下文将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2009),贡献率是指三大需求增量分别与支出法国 1原文发表于《中国统计》,2010年第3期。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文中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反映供职单位的意见。 2《人民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2009年12月8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