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增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壮大,我国在世界贸易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机遇与问题并存。金融危机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外贸往来重要性的同时,也让人们深思经济增长和对外貌似的深层关系。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对外贸易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增长又成为加速对外贸易发展的强劲动力;外商直接投资( FDI)也通过增加东道国资本积累和技术外溢等形式不同程度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过加速数原理反作用于投资;出口导向型 FDI促进一国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发展使外商盈利,从而增加对东道国直接投资。近年来,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二、理论发展

(1)传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理论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早在重商主义学说中就有过一些论述。该理论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才会增加本国的财富总量。由于其论述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此并不能将其看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在传统的外贸学说中,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是“绝对优势”学说、“剩余产品出口”说、“比较优势”学说及要素禀赋论。

1.“绝对优势”学说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和“剩余产品出口"说,表达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绝对优势”学说是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斯密主张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增加社会财富,每个国家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①。

“剩余产品出口”(Vent for Surplus)说假定,一国在开展对外贸易之前处于不均衡状态,存在闲置的资源或剩余产品,当该国由封闭转向开放后,便可出口其剩余产品或由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即对外贸易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出口所带来的收益或由此而增加的进口没有机会成本,必然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强调通过国际贸易,各国都会从中得到好处。但由于它假设贸易各国都必须以自己的绝对优势部门参与国际贸易,所以这个理论被认为不能成为解释现实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

2、“比较优势”学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817年提出了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相对差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学说。这一学说解决了当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时,是否应该参加国际分工及如何分工的问题。按“比较优势”学说的观点,“各国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或者劣势较小的商品,这样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①。只要各国之间生产的产品有比较成本差异,各国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使资源配置更合理并获得贸易利益、促进经济增长。后来穆勒和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以边际分析、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工具将这一理论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使其更加充实和完善。

3、要素禀赋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F.Heckscher)首次将要素生产理论引入国际贸易。1933年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Ohlin)将其修订,提出了要

素禀赋论(H-O模型或2×2×2模型),更为深入地揭示了国际分工的模式及其产生的贸易利益。H-O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劳动不是唯一生产要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别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的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从而构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是由该国资源禀赋中相对丰富而且价格比较便宜的那种生

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的是由该国相对稀缺又比较昂贵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从而各国均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③。

(2)贸易理论与经济增长的现代观点

受传统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

l、关于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观点

①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Bernard Keynes)1936年在其代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来,凯恩斯主义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四个主要部分,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对外贸易,以恒等式表示如下:Y=C+I+G+(X —M)。对外贸易乘数是从投资乘数引申出来的。凯恩斯主义认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一国的进口则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当商品、劳务出口时,可以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消费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与出口产业部门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增加,收入增加。以此类推,收入增加量将是出口增加量的若干钒渺愤易乘靴2篆2币生变量(假设出口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要求决定),夕是边际消费倾向,t为边际税率,y是边际进口倾向。回因此,当国的国际贸易顺差时,对外贸易能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对外贸易乘数越大,贸易顺差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②“增长引擎"学说及其争论

二战后,伴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研究贸易“引擎”的理论逐渐兴起。“增长引擎”学说(Engine for Growth)或译为“发动机”学说是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在1937年提出的,其主要着眼点在于阐述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这一学说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从发展经济学家中产生现代增长引擎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其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间接论述了二元经济条件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他把经济分为资本主义部门(即工业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即传统农业部门)。工业部门通过积累和吸收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必然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在剩余劳动力尚未吸收完毕、工业部门工资不上升的情况下,利润和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将加速。如果工业部门生产的是出口产品,传统部门生产的是进口产品,对外贸易无疑将有助于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和需求,并降低劳动力的工资(因为食品价格将因进口而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工业部门的利润和积累,促进经济增长。而欧文·克拉维斯(I.B.KraviS)在1970年指出对外贸易仅仅是经济增长的“侍女”,而并非“发动机”。这种贸易“侍女”论后被许多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人指出,一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国内因素决定的,外部需要只是构成了对经济增长的额外刺激,这种刺激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言,重要性不同;外贸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增长。圆以普雷维什(R.Prebish)和辛格(H.Singer)为代表经济学家对“增长引擎”命题持完全否定的态度。20世纪50年代“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P—SHypothesis)提出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论点:他们从分析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一外围论”,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中心,控制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地带,外围国家只能顺应中心国家的发展。这种依附关系在国际贸易方面则表现为发展中国家贸易非但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反而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他们认为,一百多年来,初级产品的价格与制成品的价格相比下降得相当大,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格局主要是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情况必然引起整个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的发展反而会导致贫困化增长。巴格瓦蒂(Bhagwati 1958)指出,一国出口供给能力的增长可以导致该国贸易条件如此的恶化,以致使该国的境况变得更差⑤。贫困化增长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

2、产业内贸易理论与经济增长

二战后,产业内贸易圆发展较快,传统的以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完全竞争假设为前提的比较利益模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由此应运而生。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假设前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各国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规模经济及产品差异而产生国际贸易。格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 and Lloyd 1975)在其合著的《产业内贸易》一书中认为,运输成本、转口贸易、季节性贸易、消费者偏好、政府干预等均可导致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生:格雷(Gray)和兰卡斯特(Lancaster)主要从产品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强调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法韦和克斯考斯基(Falvey 1981、Falvey and Kierzkowski1984)解释了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产生,通过假设成本递减、产品差

异、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资本在行业之间不能流动而且至少有一个行业生产垂直差异化产品,发现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也会发生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并且两国之间资源禀赋、收入差异越大,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比例越大;克鲁格曼(Krugmanl984)研究了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产生,认为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只要产品具有水平差异并且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即使完全相同的两个国家之间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从而使同一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可以增加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使生产规模相应扩大,使各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圆由此可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会使各国通过增加规模效益的途径来提高要素的边际产出率,从而实现要素投入变情况下的经济增长。

3、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

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积极作用,‘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其核心是把技术变动内生化,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决定或者经济增长主要来源的内生决定。分析贸易、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①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真正将内生技术进步引入增长模型的奠基性工作是罗默(Romer 1990)、格鲁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man and Helpman 1990)。在他们的模型中,技术进步是有目的的研究和开发投资的结果,新产品的开发类似于基础创新的活动,通过有意识的研发投资,厂商把借此发现新技术去获取利润作为首要目标,获得竞争优势,占领更大市场,推动了经济增长,因此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技术外溢”和外部刺激来促进一国的技术变动和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创新活动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这种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对外贸易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更为频繁的技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对创新活动产生了有效的促进。

②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卢卡斯(Lucas 1988)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一个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认为,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卢卡斯把人力资本的作用区分为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内在效应是通过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形成的,它体现在高人力资本可以产生收益递增,并获得高收入;外在效应是在实际工作中“边学边干”,获得经验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带来的,表现为资本和其他要素的收益递增。他强调,正是各国在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在收入和经济增长率方面的差异。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积累人力资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发展对外贸易,引进高科技产品,而后通过直接操作或消费新产品等方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掌握新技术,这样可以促进国内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③斯科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斯科特(Scott)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主要取决于资本投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与罗默等人的理论相同,斯科特也认为技术进步,知识和技术对劳动力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但反对罗默、卢卡斯等人过分强调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将其与资本积累割裂开来的做法,他认为技术进步与总投资总是一体的,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力量。斯科特强调,资本投资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他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入力资本,从而减少失误,形成一种特殊的赶超效应,从而可以使本国的经济迅速地得到发展⑦。

4、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传统与现代贸易理论并不能较好地全面解释各种贸易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利于一国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从而不利于获得较多的长期贸易利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从而获得长期贸易利益。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 1990)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只有建立国际竞争优势,才能获得持久的比较利益。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组基本决定因素: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此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这六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构成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方面所特有的“钻石"结构,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扩大了传统比较优势的内涵,是对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整合与完善,较圆满地回答了理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波特的竞争优势是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的有机整体,它具有广泛的兼容性,既探讨了要素、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整合了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决定,又反映了竞争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3)国内学者对中国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部分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非常关注外贸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经验验证,分析结论尚不统一。杨全发和舒元(1998)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制成品出口增长却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他们的解释是:中国在提高制成品出口的过程中,制成品的增长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增长上,并没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等实现集约型发展;①杨全发(1998)用1994年的数据,把全国的省份分为人均GDP大于3000元和小于3000元两组,回归分析表明人均GDP大于3000元的一组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从而证实了中国各省存在着临界发达水平效应;圆李建春、罗艳和张宗益(2004)利用1978--2001年的全国及各省市的年度数据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上述研究表明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因产业及发达水平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

既然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我国经济从总体上是否是出口导向型增长呢?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沈程翔(1999)对1977—1998年的年度

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与产出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但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固而许和连、赖明勇(2002)研究结果却认为我国GDP、出口与贸易条件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仅存在出口促进增长的单向因果:此后,范柏乃、毛晓苔、王双(2005)结合了因果关系模型和广义差分回归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且在研究期内一年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达24.1%;唧林毅夫、李永军(2001)通过建立一个小型的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进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9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增长1%,而进口作为漏出因子对经济增长起负作用;张鹤、刘金全和顾洪梅(2005)的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国外需求(出口)对中国产出具有“正的贡献”,而国外供给(进口)对国内产出具有“负的贡献”。

以上研究对出口贸易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观点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学术界并未因此而达到共识,反对声音此起彼落。彭福伟(1999)、张小济(1999)从净出口的角度的实证分析,得出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并非强度相关的结论;②赖明勇等(1998)和尹翔硕等(1997)则通过将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出口产业部门和非出口产业部门,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认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不强;孙焱林(2000)的研究则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和出口间的统计关系即使在50%的水平上仍不显著,并认为中国现阶段不宣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而应该实行进口替代战略:④刘晓鹏(2001)通过对我国1952年以来GDP与进出口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计量分析,揭示了我国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出口则与经济增长存在弱相关性;⑤范泊乃、王益兵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而且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己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虽未达成共识,但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大部分学者都只研究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忽略了改革开放前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所以本文根据我国建国以来宏观经济实际情况的变动,从现状描述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全面分析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三.实证研究的现状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在理论认识上的分歧,引发学者们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去寻找答案。近年来在这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一篇论文来自哈佛大学的杰弗里·萨赫和安德鲁·华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OECD及其他一些机构经常引用这篇论文来支持他们关于让发展中国家开放其经济的建议。杰弗里·萨赫和安德鲁·华纳的研究发现,实行开放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5%,而实行封闭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只能达到0.7%;

同时,研究发现,实行开放经济的发达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可达2.3%,而封闭经济的发达国家只有0.7%。世界银行对包括东亚地区在内的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他们的调查表明,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

来看,实行强烈外向型的国家,1963~1973年为9.5%,1973~1985年为7.7%,而实行强烈内向型的国家分别为4.1%和2.5%。各种统计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和总体GDP增长明显密切相关。

就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问题,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董秘刚(2000)的实证分析表明:1978~1998年间,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很显著,相关系数平均达到94%以上;李文(1997)运用经济增长模型进行的实证分析也得出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拉动作用的结论。而彭福伟(1999)、张小济(1999)从净出口的角度的实证分析,得出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并非强度相关的结论;赖明勇等(1998)和尹翔硕等(1997)则通过将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出口产业部门和非出口产业部门,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不强的观点;杨全发等(1998)采用巴拉萨和费德等人建立的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出口的增长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刘晓鹏(2001)通过对我国1952年以来GDP与进出口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计量分析,认为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很不显著⑩。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或者说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认识不一,但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上却取得了共识。然而由此推断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却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对进出口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并不恰当,这是因为进、出口和GDP这三个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对非平稳序列进行线性回归本身在计量方法上就存在虚假回归的问题,从而导致回归模型回归的结果毫无解释意义。第二,相关关系并非因果关系,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有可能是因为进出口扩张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增长推动了进出口的增加,当然,也有可能是伴随开放政策的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导致了经济增长。因此,当前以进、出口和GDP总量回归分析为主要手段的实证研究并无多大意义。如果要从实证的角度解决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这一难题,必须对进出口、GDP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如GDP增长的哪一部分是进、出口所致,哪一部分是国内自身因素所致,而这在统计资料和技术分析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⑧。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总的来说,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2)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在经验研究还是在理论研究上,国内外研究者们尚存在较大的分歧;( 3 )微观经验研究倾向于否定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4)微观经验研究倾向于认为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5)统计检验方法并不能最终解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问题。这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可能是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企图寻找一个能够一劳永逸地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模型和理论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参考文献】

[1] 边江泽.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关于自由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

争论[J].国际金融研究,1999,(9).

[2] 杜方利.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J].世

界经济,1995,(7).

[3] 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4] 尹翔硕.进入新经济时期的美国贸易逆差——兼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

题[J].世界经济研究,2001,(2).

[5] 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1,(6).

[6] 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 [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8] 李欣广.理性思维:国际贸易理论的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1997.

[9] 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10] 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

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5).

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学号43215120 钱琦镠周一晚上课)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在生产的始终。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不同的消费模式往往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 接下来我将分析消费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原理,以此来进一步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剖析。 消费作为需求力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其本身的直接拉动,也有通过消费变量而诱导出来的其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消费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原理来实现的。 一是通过消费对生产的直接施力,消费自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消费低迷情况下,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产量远远少于潜在的产量,生产能力就不会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当然如果消费过热,超出了资源和生产能力的约束,就会“欲速而不达”,形成表现为通货膨胀的经济实质负增长。 二是消费作为初始变量“借物打物”,通过其他变量拉动经济增长。如引致投资就主要是由消费的增长等经济行为诱导出来的投资,被消费诱导起来的投资被拉动起来以后,它就和消费一样促进经济增长。又如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在之后我将对当前我国经济中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 1、收入分配大拖后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相对于经济的日行千里,居民的收入增长却总慢三拍,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城乡居民牺牲的消费。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 2 、价格机制改革“欲速而不达”。改革开放以来,价格往往被许多改革措施“祭刀”,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商品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国居民的购买力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且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消费处于抑制状态,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居民预期收入下降导致惜币心理。在经济体制变革中,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态,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对收入预期的下降,居民不得不少支出、多储蓄,以备未来不时之需。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从而导致需求不足。 4、消费模式未与时代同步。国人穷怕了,节俭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明显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前几年,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居民储蓄有增无减,生活的简朴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合理借口。生产上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也使居民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5、非理性投资不利消费增加。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 6 、商品、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是经济学中争议颇多的议题之一。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经济增长方面。 一、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概说 在经验实证方面,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众多经济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极多。我们这里仅从方法和结果两个方面作一个大略区分: 1. 实证方法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主要是探讨出口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大多采用建立在H-O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模型进行分析,论证贸易为各国带来的贸易利益,其中既有多国比较研究,也有单个国家的经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相关研究的焦点转向了注重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构建一些包含政策变量的贸易开放程度指标,取代或补充传统上采用贸易依存度的做法,如利默(E. Leamer, 1988)的开放指数、安德森和尼律(J. Anderson and P. Neary, 1994)的贸易限制指数等。二是尝试将一些反映贸易政策的变量或开放程度指标放进贸易模型当中,探讨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8)、帕吉克(L. Patrick, 1998)等人的研究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代表。 此外,学者们对贸易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和回归方法与技巧也作了许多改进,如运用协整分析来研究贸易与增长的关系,依然有许多支持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 2. 实证结果 早期关于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的研究,大多研究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在这些研究当中,颇具影响的、以各种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可见于如鲍德温(R. Baldwin 1963)、基辛(D. Keesing 1974)、米切里(M. Michaely 1977)、克鲁尔格(A. Krueger 1978, 1980)、巴拉萨(B. Balassa 1978,1982)、费德(G. Feder 1983,1985)、邹(P. Chow 1987)、雷安(R. Ram 1987) 和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3)等人的著述。弗兰克尔和罗默(Frankel and Romer, 1999)认为贸易与收入之间有积极的相关关系。 但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并不能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如纳克斯(R. Nurkse 1961)、普雷维什(A. Prebisch 1962)、辛格(H. Singer 1964)等较早的研究。晚一些的有庄格与马歇尔(W. Jung and P. Marshall 1985),他们根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格朗爵式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得到的结果认为,过去大量文献所肯定的关于出口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 Grossman and E. Helpman 1990, 1991)等人的内生经济增长分析的结论之一是,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并非必定有一种相互促进关系。罗吉格斯和罗吉克(F. Rodríguez and D. Rodrik 2000)在考察了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后认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证据不足。 二、实证研究的发展阶段 1. 实证研究的起始阶段 有关贸易促进增长的实证分析在60年代以前主要是收集一些典型国家的有关数据进行简单的对比研究。从60年代末开始,以埃默里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展开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课题的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目录 中英文摘要————————————————————2关键词——————————————————————2 一、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意义———————————2 1 消费问题——————————————————2 2 消费与经济增长———————————————3 二、全国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3 1 、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3 2 、消费模型—————————————————4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8 1 、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8 2 、贡献率分析————————————————10 四、中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10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12 六、结束语————————————————————13参考文献—————————————————————13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消费内 需不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消费特征作出分析,通过年度统计数据以及消费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The past two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ing down,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omestic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consumption cause for concern.Stimulating consumer spending drove economic growth to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of .This paper on China's current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alysis,through the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and consumer model to stud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consumer demand shortage of factors,and aimed 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恩格尔系数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目录 中英文摘要————————————————————2 关键词——————————————————————2 一、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意义———————————2 1消费问题——————————————————2 2消费与经济增长———————————————3 二、全国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3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3 2 、消费模型—————————————————4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8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8 2、贡献率分析————————————————10 四、中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10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12 六、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3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消费内需不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消费特征作出分析,通过年度统计数据以及消费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The past two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ing down,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omestic consumption cause for concern.Stimulating consumer spending drove economic growth to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of. This paper on China's current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alysis, through the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and consumer model to stud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consumer demand shortage of factors, and aimed 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恩格尔系数消费模型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以上描述摘自百度百科)在我看来,消费需求即为供求关系中的“求” 那么,“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呢? 一方面,因为人们有需求,有欲望,希望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因此人们为了满足需求,欲望而努力工作,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一点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企业将向市场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产品,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内容日益丰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的趋势。简单说来就是经济增长也反作用于消费需求,人们的钱多了,就会购买更多的东西,选择更高质量的生活。在种良性循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一国、一个地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再生产、增强国力的源泉,也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然而经济增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来自于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在我国,投资和净出口这两架马车都接近于饱和了,因此我们想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就必须紧紧抓住最后一架马车——消费。

世界强国的发展史说明国力的强大,既离不开生产也离不开消费。具备生产能力,而缺乏消费能力。国力就显得缺失,生产为消费服务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消费又反作用于社会生产,真正的强国不仅在于能够为人力创造大量的财富也有强大的个人消费实力,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强国之所以强大的表现在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而动力主要来于国民消费,没有国民的强大的消费实力,就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最近,我国的存款贷款利率都下降了,在我看来这也是国家为了促进消费采取的措施。存款利率下降,人们不再那么愿意把钱放在银行,而是选择投资或者消费。然而投资并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大部分人选择消费,为市场注入了资金。贷款利率下降,也让人们愿意向银行贷款,用以买房或者购买高档耐用品,也间接的刺激了消费。 个人来说,我们的消费需求也能从某种意义上刺激我们个人的经济增长,正因为我们有需求,我们才会为此拼搏追求,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让自己的经济水平,消费能力增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盲目消费就可以使我们的经济增长,我们消费应当理性否则将事与愿违。

2018-2019-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优秀word范文 (4页)

2018-2019-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摘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制约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消费动力不足,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保持稳健发展的长期战略。通过分析消费对辽宁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发现消费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探 索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因素,并就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辽宁省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 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 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 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 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 的增长加以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 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 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 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 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 (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X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1X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 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1993―1995年,消费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99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历史最大值8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出现 了负值-14.1。1996年消费贡献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降到15.4%。 1996―201X年,消费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小,保持在50%~70%之间。1994―201X 年,消费贡献率一直大于资本贡献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 额的最大需求。1996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最终消费支出贡 献率在201X年后出现下滑,201X年以后资本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 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 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 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多人开来已经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了。的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104790.6亿元,增长了约28.9倍,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4.6%。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元猛增至8184元,增长了约21.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9%。同期,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49.0%,提高了约五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形式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初的机械产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升级为改革开放初的加工贸易也补偿贸易为主再到新世纪以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形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与相关的统计数字。对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对象。其中重点理论依据有马克思提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说:“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与结构决定的。可见,交换就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由生产直接决定。”从本质意义上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的交换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被决定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也能对生产发生反作用,有时会对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生产与交换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和影响,一直他们被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动态生产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是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其“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国提供了利用过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机会,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而且,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比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的本国需要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大为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并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的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转移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化倾向,促使经济增长。以上是近代几位经济学家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几种论证。分别站在生产与交换;生产力提高与剩余产品出口;资本积累与边际成本的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分析。而现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更多的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罗伯逊的发动机命题也纷争。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额度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 h 罗伯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命题。20世纪50年代,r 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国际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他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认为,①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了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他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②出口的增长趋向于使有关国家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即他们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增长和转变过程提供重要的投入。鉴于这种双重角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便不再简单。自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独立国家的人口迅速膨胀和经济长期落后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 许多理论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负相关关系。1956年,纳尔逊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并且一旦人口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便会下降并必然导致陷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同年,赫茨勒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在该书中,他认为人口增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尤其对于那些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是并存的。寇尔和胡佛在1958年的研究分析了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也认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严重的负效应。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一些机构报告也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相当多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从上升到下降或静止的转变,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库兹涅茨在1966年继续总结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好处:刺激需求和投资、促进发明和技术改进、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等。伊斯特林在库兹涅茨周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长长波理论。19世纪70年代后期,博塞鲁普提出“人口推力假说”,认为人口压力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西蒙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口适度增长则比不增长和增长过快都更有好处。 除了上述两派学者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性。比如坎南的适度人口论、库兹涅茨关于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相当有限的观点。另外,美国人口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较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要对此做出严格的定量评估却十分困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纵观经济学家们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具有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如何来区分人口增长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呢?首先,需要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作以界定。人口增长的增长速度,宽泛意义上而言,可分为过度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和适度增长。不同的增长速度与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虽然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一、前言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 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 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 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 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 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 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 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升,原来的低收入 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 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 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 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 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 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 存有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 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 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 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 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升。见表2-1。 表2-1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单位:亿元

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论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艰难启动期,一方面市场疲软,产品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国内的居民储蓄欲望在不断地加强,储蓄率在不断地攀升。有资料表明,我国在家电,机械加工行业企业的开工率只有 60% 左右,同时城乡居民的存款却是以年均数亿元的速度增长,仅 1998 年的前 11 个月,居民的存款增长了 7160 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 873 亿元,而社会零售总额增数却由 94 年的 30.5% 下降至 98 年的 6.79% 。①因此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一直是近年来常被关注与探讨的话题。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②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消费水平作为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同时也可以用来指称一国的消费总规模,即社会总消费。研究消费水平,对于确定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率,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 导读: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国际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FDI与国际贸易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1 从国民财富实质谈网络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4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测度及方式创新 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8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30 复杂网络视角下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探究_37 国际贸易_外国直接投资_技术进步和收入分配差距 4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_ 48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分析_基于政府视角的考察 50 国际贸易对污染_收入关系的影响研_省略_跨国家SO_2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56 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商务英语应用分析 64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_贸易品的技术分布 6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77 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沟通技巧 99 国际贸易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及其贡献的计量研究 101 二、发展篇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08 国际贸易中涉外贴牌生产中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110 环境保护_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之路 118 基于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26 基于回归分析的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_129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131 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_ 138 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评述 140 浅析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发展_ 146 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148 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_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 151 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 157 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阐释及经验证据 163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综述17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贸易政策内生性理论分析 175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异同——小论文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经济学范畴的两个术语,二者联系紧密,但又不相等同。认清和把握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本文拟通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论述来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我们认识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 2、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前者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后者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二者共同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 3、二者相互包涵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

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好快省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等。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与资源和环境协调理论、增长代价理论、生态发展理论)等。 2、衡量指标不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量、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人均GDP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如城市化水平、居民居住条件、人均预期寿命、政府廉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如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贫困发生率等;环境指标,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3、目标取向不同。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变化。 4、实现路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是在增长中求发展,增长以快以多为先为重,发展为后为轻。而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发展中求增长,发展为先为重,增长为后为轻,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使社会结构得到改善,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一、前言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

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 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总消费占GDP比重% 居民消费比重% 政府消费比重% 1978 16.68 85.1 15.71 94.0 0.97 5.8 1979 17.46 85.6 16.65 93.9 1.09 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