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7空间区域的直观简图

4.7空间区域的直观简图

4.7空间区域的直观简图
4.7空间区域的直观简图

§4.7 空间区域的直观简图

本节重点:掌握空间图形的画法。

所谓空间区域是指由若干个曲面围成的空间部分。在三重积分的计算中,经常需要对三重积分区域形状有简单的了解,这就需要先画出空间区域的直观图。在一般情形,这是很复杂的。本节只是粗略介绍空间区域的直观简图的画法,其关键是画出有关曲面两两的交线。

(一)两曲面交线的画法

通过计算交线上一些点的坐标来描点作图显然是较麻烦的。现在介绍一种利用交线的投影柱面画出交线的方法。

例1、画出曲面与的交线在第一卦限的图形。

图4—21

解:由于给定的两个曲面(圆柱面)都是它们交线的投影柱面,且交线可看作是两个投影柱面直母线交点的轨迹,所以可按照如下方法步骤进行作图:

(1) 画出每个柱面在垂直于轴的坐标面上的截线(圆弧)

(2) 对应于另一个轴(X轴)上的一个点,作平行于轴及轴的直线,分别与上述两截线交于点和。

(3) 过和作各自对应的直母线,其交点即所要求作交线上的一点。 让变动,就可作出交线上的一系列点。最后用光滑曲线连结这些点,并画出这两上投影柱面,即得所求两个曲面的交线图(图4-21)

例2、画出维维安尼(Viviani)曲线

在上半空间的图形。

解:这是求作球面和圆柱面的交线图,因为球面不是交线的投影柱面,所以不能直接按例1中所示方法作图。为此,我们可先经过同解变形把曲线方程化成投影式

由此可知,所作曲线上的点应满足。

现在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两个投影柱面画出其交线,即所求作的曲线(图4-22)

图4-22

(二)空间区域的画法

我们已经知道,平面划分空间为两个区域(半空间),可用不等式表示,且这不等式是由平面方程中的等号改为不等号而得。球面,圆柱面等许多常见曲面将空间分成两上区域时也是这样。因而由平面、二次曲面等常见曲面围成的空间区域可用相应的不等式联立表示。

空间区域的直观简图的画法是:先画出有关曲面两两的交线,再用适当方式表现空间区域的边界曲面(如顶盖面、侧面、底面等)。

例3、画出由下列不等式组所表示的空间区域:

解:显然,题中空间区域是由圆柱面,上半球面

及坐标平面所围成的。

由例2知其图形可在图4-21的基础上画出顶盖面(球面的一部分)即得(图4-23)

图4-23

例4、用不等式组表示三个坐标平面、平面以及曲面围成的空间区域,并画出其略图。

解:这空间区域是旋转抛物面的下方,以平面为边界且含原点的半空间和第一卦限这三者的公共部分,因此可有用不等式组

表示。

旋转抛物面与三个平面

的交线分别画出之后,所求空间区域的略图也就可以画出来(图4-34)。

图4-34

习题 4-7

 1、画出下列两曲面的交线图:

(1) 和(在第一卦限)

(2) 和

(3) 和

2、用不等式组表示下列空间区域,并画出其直观简图

(1) 由曲面平面及三个坐标面所围成;

(2) 由曲面, 及平面所围成。

 3、画出下列不等式组表示的空间区域的略图

(1)

(2)

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先观察下面的图形,总结投影变化规律。 投影规律: 1.平行性不变;但形状、长度、夹 角会改变; 2.平行直线段或同一直线上的两条 线段的比不变 3.在太阳光下,平行于地面 的直线在地面上的投影长不变 表示空间图形的平面图形,叫做 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画空间图形的直观图,一般都要 遵守统一的规则, 1.斜二测画法 我们常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图形及水平放置的平面多边形的直 观图.斜二测画法是一种特殊的平行投影画法. 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 轴和y 轴,两轴相交于点O .画直观 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 ′轴和y ′轴,两轴交于点O ′,且使 ∠x ′O ′y ′=_45°(或135°)_,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_水平面. (2)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或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_ 平行

于x′轴或y′轴的线段. (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_,_垂直于x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_一半_. 注意点: 1.斜二测画法中的“斜”和“二测”分别指什么? 提示:“斜”是指在已知图形的xOy平面内垂直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均与x′轴成45°或135°;“二测”是指两种度量形式,即在直观图中,平行于x′轴或z′轴的线段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2.圆的斜二测画法,其图形还是圆吗? 提示:不是圆,是一个压扁了的“圆”,即椭圆。 3.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由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比多了一个z轴,因此,用斜二测画法画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图形中平行于x轴、y轴或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轴、y′轴或z′轴的线段.平行于x轴和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六边形的直观图 解:

示意图画法

怎样画示意图题 一、显示空间关系 1.火车长100m ,车头距离桥头200m ,桥长200m ,火车从静止开始以a =1m/s 2的加速度运动,求火车过桥经历的时间。 2.长5.0m 的铁链悬于O 点,O 点下方距离铁链下方15m 处有一个(偏离O 点正下方少许)钉子。求铁链无初速释放后经过钉子的时间是多长?(g 取10m/s ) 3.1999年高考题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m =1.0×10-3 Kg 、电量q =1.0×10-10 C 的带正电小球,静止在O 点。以O 点为原点,在该水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Oxy 。现突然加一沿x 轴正方向、场强大小E =2.0×106V/m 的匀强电场,使小球开始运动。经过1.0s ,所加电场突然变为沿y 轴正方向,场强大小仍为E =2.0×106 V/s 匀强电场。再经过1.0s ,所加电场又突然变为另一个匀强电场,使小球在此电场作用下经1.0s 速度变为零。求此电场的方向及速度变为零时小球的位置。 4.2006年理综Ⅰ卷第23题 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 =3.0km 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 =6.0s 。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1 3 km/s 。 5.2007年理综Ⅰ卷第23题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 /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013.5m s =处作了标记,并以9m /s v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20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二、把立体关系转化为平面关系: 6.如图所示,abcd 是一竖直的矩形导线框,线框面积为S ,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均匀水平磁场中.ab 边在水平面内且与磁场方向成60?角.则通过导线框的磁通量等于 ( ) (A)BS (B) 12BS (C) 2 2BS (D) 32 BS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 与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因素?(P146) 4、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P146) 5、熟记“六瞧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 (P147) 6、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 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与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 (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就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 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 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就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就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就是( ) A.文化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复习资料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复习资料(二) A、图形的认识 (一)线与角 一、线 1、直线: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无法比较长短;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无法比较长短。 3、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长度都相等。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角 1、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特点: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0的角叫做锐角;直角:等于900的角叫做直角;钝角:大于900而小于1800的角叫做钝角。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0。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0。注意:平角不能理解为一条直线,周角不能理解为一条射线。 4、角的度量:量角器中心点与顶点重合,角的一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即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的量角方法。看量角器的度数,就需要看刻度线在哪边了。 (二)平面图形 一、长方形特征: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2条对称轴。 二、正方形特征: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三、三角形 1、特征: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 2、分类: (1)按角分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为45度,它有1条对称轴。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2)按边分任意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3条对称轴。 四、平行四边形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 五、梯形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大跨空间结构案例分析_图文(精)

通过这一个学期建筑结构选型将建筑结构分类如下:●平面结构 梁柱结构(框架结构 桁架结构 单层钢架结构 拱式结构 ●空间结构 薄壁空间结构 网架结构 网壳结构网格结构 悬索结构 薄膜结构 ●高层建筑结构 ●平面结构 平面屋盖结构空间跨度相比较小,节点、支座形式较简单。 2008年奥运会摔跤比赛馆总建筑面积约23950平方米,比赛馆平面是一个82.4*94米平面,屋面是反对称的折面,采用巨型门式钢钢架结构,将建筑塑造为富有韵律感的

造型,如图所示。三维整体模型工程屋盖由12榀空间门式钢钢架组成,跨度82.4米,中心距8,0米,钢刚架为四肢组合的格构式结构。构件间的连接节点均为相贯节点,钢架柱(钢管连接于看台部分的钢筋混凝土柱,屋盖结构外形简洁、流畅,节点形式简单,刚度大,几何特性好。 单榀空间门式钢刚架单榀空间门式钢刚架(有连系杆单榀空间门式钢刚架(有连系杆

刚架柱支座 ●空间结构 ●网格结构 ?网架结构 一:2008奥运会国家体育馆 国家体育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建筑面积80 476m2 ,固定座席118 万座,活动座2 000座,用于举办2008 年奥运会的体操、手球比赛,赛后用于举办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虽然体育馆在功能上划分为比赛馆和热身馆两部分,但屋盖结构在两个区域连成整体,即采用正交正放的空间网架结构连续跨越比赛馆和热身馆两个区域,形成一个连续跨结构。空间网架结构在南北方向的网格尺寸为815m,东西方向的网格有两种尺寸,其中中间(轴a和○K之间的网格尺寸为1210m,其他轴的网格尺寸为815m。按照建筑造型要求,网架结构厚度在11518~31973m之间。不包括悬挑结构在内,比赛馆的平面尺寸为114m ×144m,跨度较大,为减小结构用钢量,增加结构刚度,充分发挥结构的空间受力性能,在空间网架结构的下部还布置了双向正交正放的钢索,钢索通过钢桅杆与其上部的网架结构相连,形成双向张弦空间网格结构。其中最长桅杆的长度为91237m,钢索形状根据桅杆高度通过圆弧拟合确定。在

小学数学总复习空间与图形试题

小学数学总复习空间与 图形试题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空间与图形试题精选 一、填空题。 1.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无数条线段,其中最短的是和这条直线()的线段。 2. 下图中,∠1=()度,∠2=()度。 1 30 2 3. 一个三角形中,最小的角是46°,按角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三角 形。 4. 右图是三个半径相等的圆组成的图形,它有()条对称轴。 5. 用百分数表示以下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面积的百分之几。 6. 把一个底面直径2分米的圆柱体截去一个高1分米的圆柱体,原来的圆柱体表面积减少()平方分米。 7. “”和“”的周长之比是(),面积之比是()。 8. 右图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搭成的,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至少还需要()块这样的小正方体才能搭成一个 大正方体。 9. 画一个周长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厘米,画成的圆的面 积是()。 10. 下面的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估一估图①中“福娃”的面积,算一算图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1. 一个梯形,上底长a 厘米,下底长b 厘米,高h 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a=b ,那么这个图形就是一个( )形。 12. 在一块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上锯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边料是( )平方厘米。 13. 将一个大正方体切成大小相同的8个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8平方厘米,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14. 5个棱长为30厘米的正方体木箱堆放在墙角(如右图),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15. 如下左图,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 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b 厘米。用字母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选择题。 1. 小青坐在教室的第3行第4列,用(4,3)表示,小明坐在教室的第1行第3列应当表示为( )。 A. (1,3) B. (3,1) C. (1,1) D. (3,3) 2. 在同一平面内,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 )。 A. 1条 B. 4条 C. 2条 D. 无数条 3. 用100倍的放大镜看40°的角,这个角的度数是( )度。 A. 4 B. 40 C. 400 D. 4000 4. 下面图形是用木条钉成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的是( )。 D C B A 5. 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是( )。

一、城市地域结构(精)

一、城市地域结构 (一)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1 1·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分形理论是美国学者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通过分维分析,可以揭示系统的演化。城市群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因此,在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分形性质。城市群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其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通过不同形式、速度、流向、流量的“空间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时时刻刻地发生发展着,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分维特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城市间的职能分工,相互作用力越大,城市间的分工越明显。就分维值而言,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高于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城市群,表明前者城市间分工更明显,城市间空间流交换更强烈。城市群区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地域结构紧致与松散的差别。沪宁杭城市群分维值最大,地域结构最紧致;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城市群分维值最小,地域结构最松散;京津唐、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则介于二者之间。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维,因为按照分维的定义,其数值应大于分形体的拓扑维数而小于嵌入空间的维数,城市群空间的分维值应小于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三大城市群区的各城市历史基础好,改革开放后,上海、北京、沈阳等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其“阴影”效应对城市群区的城市产生了相对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加强,新城市的孕育将会降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维值,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2·城市群地域结构形成过程的“二次极化”特征。城市群在形成过程中,核心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极化阶段以后,城市群区的地域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城市群地域结构的更大的转换取决于城市群边缘地区新极的产生过程,即“二次极化”过程。由于城市群区综合交通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群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快速综合交通走廊的建立,城市群边缘地区产生新的增长极。新的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导致城市群边缘地区地域结构的重组,形成新的城市组群,城市群地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然,新的城市组群的产生也是在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和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P146) 4. 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P146) 5. 熟记“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P147) 6. 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 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 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 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 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 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 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 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是( ) A.文化区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下图为印度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右图中最能反映左图PQ沿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 A.ⅠB.ⅡC.ⅢD.Ⅳ 9.对图中功能区及布局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工园区的布局是合理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docx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 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 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 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 发利用效应 2.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 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这样画,你的空间分析图更有逼格

这样画,你的空间分析图更有逼格 上期文章中,我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如何做一张漂亮的室内空间分析图。我在上一期文章开头说过,空间分析的样式多样化,而爆炸图只是其中一种,所以在本期中,我将给大家带来另外一种空间分析图的做法。这种图的形式我姑且把它称为轴侧分析图吧。本篇教程过程中与上一期重复的地方我就不再细说了,请参考上一篇文章“室内空间分析图之爆炸分析图”还是按照惯例,先上一张完成后的大图。 1.打开SU 将透视模式调整为平行投影模式,然后我们需要把模型中的一部分墙体拆掉,从而方便露出室内空间。下图中(图1)展示了原始模型(左图)及部分墙体拆除后(右图)的模型样子。

图1 2.导出模型 文件类型为PDF并将其导入Illustrator中,调整线宽到合适的粗细,并删除多余的线段。图2 图2 3.创建相应的图层 这一步不用一步到位,可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需求建立不同的图层。这里展示一下我所建立的图层。(图3)

图3 4.完成墙体填色和轮廓描边。(图4) 图4 5.制作细节 这个空间中,电视墙具备可左右移动的特点,所以我要在图中表达出这一设计概念,因此我将电视墙完整的复制出来,并采用虚线的方式放在两侧,用来表达墙体可移动的范围。(图5)

图5 6.加入组合家具特写图 在该图中,餐桌及其一体的收纳柜被墙体所挡住,但该家具是设计点之一,故要在图中有所展示,所以采用引出图的形式在图中右下角展示出来。在SU中设置相同的角度(图6),并导出完成图中右下角的多功能组合家具。(图7) 图6

7.加入动线分析和人物。(图8) 8.加入指引线。(图9)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幵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 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幵 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幵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 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 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第七章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第七章: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名词解释: 扩散效应:包括核心区对外围区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扩散。7-P318 回流效应:包括资本、劳动、商品和服务从外围区向核心区的流动,从而对外围区产生不利影响。7-P318 城乡边缘区: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7-P320 简答题: 一.布代维尔如何利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解释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7-P317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非均衡增长的必然性来自于少数地区对其他地区的支配。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利用佩鲁的理论来解释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他认为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而这种主导产业群所在的城市就是增长极,它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腹地的发展。不同规模的中心城市构成增长极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的增长极与其腹地构成地域空间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而区域空间的二元结构是由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7-325 1、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结合方式。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变资源的结合方式和组合比例。 2、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 3、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4、技术进步可以开发出新的产品和劳务。 5、技术进步引起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简述山鹿诚次关于城乡边缘区演化的阶段论。(7-P321) 从商品化的角度,将城乡边缘区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的商品化阶段; 第二阶段,劳动的商品化阶段; 第三阶段,土地的商品化阶段。 四.简述城乡边缘区形成的动力机制。(7-P317) (1)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a.集聚经济b.扩散经济 (2)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发展。五.简述柔性生产方式的企业区位选择特点。(7-P341) 柔性是指在不可预见、连续改变的环境中的企业生存能力,也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企业的应变能力。柔性生产方式强调的是专业化分工和企业的集成。柔性专业化所要求的分工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分工,动态集成又要求各企业之间的密切的联系,也就是结网。柔性专业化基础上的合作企业通常具有向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节点处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空间上常表现为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区。 论述题: 工业区域的空间结构 1、工业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引言 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52.29%,新增城市人口144.9万人,仅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2,169亿元,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在全国城市城区面积排名第8位等都显示着四川省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然而拥挤的交通、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国际经验和成都现实来看,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的成都正步入“城市病”的暴发期。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现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病”的原因多基于体制、公共产品供给、城市发展空间等视角,如刘成玉(2012)强调公共产品向大城市聚集的这种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并在此视角下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朱铁臻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是生态经济城市,董国良创造的“节地畅通”城市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方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体来缓解“城市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学界已经关注到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病”的影响,但关注的还不够,大多数只是笼统的提出城市综合体发展模式范式等等。基于此,以一个特定地区为案例来研究“城市病”就很有必要。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扩展模式的城市,去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来缓解“城市病”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成都市城区布局从直径4km左右到400km的同心圆扩展形态。纵观成都市空间开发历程,成都市空间扩张的形态是由孤立的单中心沿“环形十放射”状的交通轴线呈圈层状蔓延再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演变,空间机制是由孤立的点极化向点轴化发展,并初步呈现出了点、线、面相互联系的三层网络结构。由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和机制的变化对其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式逐步由均质模式向以市中心等经济高度集聚地区为“极点”的增长 极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城郊交通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城市副中心及郊区组团的发展在空间上进一步形成了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布局模式。显然,从成都现在的发展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是合理的。然而,这种整体上呈现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扩展形态使之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等清一色的分区规划。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城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成都市的产业和居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处在外城层和辅城层的高新区和高新西区作为产业集聚地,则产业发达,居住和娱乐氛围欠缺,由此也出现很多人住在城中,工作在近郊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直以来的上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的状况,无独有偶,光华大道区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都是“住宅”集中化,目前暂缺少娱乐和产业的规划,这也会成为未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掣肘。与此同时,以天府广场、盐市口为中心,半径1km范围的内核区人口活动高度密集、零售商业、商务楼宇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集中,让中心城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一些矛盾的凸显, “城市病”成为成都市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二、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导致和加剧“城市病” (一)“同心圆摊大饼”的空间扩张引导人口集中于主城区。“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得商业、办公等城市就业过于密集在旧城区,从而导致的人口过度集中。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04.5万人,成都市主城区人口达1,020万人,比2000年增加672.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63.59个百分点,远郊的第三生活圈(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常住人口为445.59万人,比2000年的447.62万人减少了2.03万人;成都市人口的居住已向中心城区聚集。全市人口密度为1,109人/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密度在各圈层中最大,为11,388人/平方公里。其中,武侯区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为14,451人/平方公里,大邑县人口密度最低为391人/平方公里。 (二)人口集中导致“城市病”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文/李虹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提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心蔓延的“外溢”模式曾是城市空间模式的主流;但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其弊病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后备不足等“城市病”都是这种空间扩展模式的直接产物。为此,本文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构建城市综合体、土地集约化发展等方面对成都市空间布局进行建议,提出缓解城市病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成都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病”;城市空间布局;成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4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6s2019 40--

城市地域结构(高考题组)

城市地域结构(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1·天津卷第1题)右图是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 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 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 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 (2011·山东卷7~8题)图2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2~3题。

乙城市图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3.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2011·重庆卷1~2题)图3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3回答4~5题。 4.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5.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改善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2011·福建卷5~6题)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6~7题。

清代甘肃城市空间分布研究

2009年11月社科纵横Nov,2009总第24卷第11期SOIAL SCIENCES REVIEW VOL.24NO.11 中国发展历史表明,历代政府都比较注意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封建社会晚期的清朝同样也不例外。尽管清时甘肃已由明代的边疆转变为腹地,但特殊的区位使其所受的关注并未减弱。随着清政府向甘肃荒远地区的不断开拓以及民族贸易的日渐发展,甘肃地区形成了系列新兴的城市,从而导致清代甘肃城市数量增长,空间密度增大,分布更趋均衡化。同时,由于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清代甘肃城市空间分布多集中于黄河一线以东的局面并未改变。 一、清代甘肃城市的空间分布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城市的分布较多地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人文因素及其历史基础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分布。此外,由于众多影响因素的不平衡发展或不断变化,旧的区域城市分布格局又常常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随着历史的推进,清代甘肃城市的空间分布也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 1.就城市数量与密度来看,呈上升的趋势 清代甘肃以省治兰州为中心,东至陕西邠州长武县界1000里,西至河州阁门界1120里,南至四川龙安府平武县界1370里,北至亦不剌山1040里,东南至汉中府略阳县界1230里,西南至洮州卫番界930里,东北至延安府保安县界1430里,西北至沙州卫外境2440里[1]。据学者估算,清代甘肃的土地面积为16万5千多平方英里,合42.75万平方公里,是清朝最大的仅次于云南和四川的内地省份[2]。 随着清代社会渐趋稳定,甘肃地区的行政区划也不断得到完善。到雍乾之际,甘肃领府八、直隶州三、又州八、县四十五[3]。按照一治一城来计算,并排除府县同城的情况,此时甘肃有行政性城市55座,每平方公里有城市1.29座。此后,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甘肃城市或建,或废,但总体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长。至光绪末年,甘肃省领府 八、直隶州六、同知六、通判四、州六、县四十七[4]。按照同一标准计算,其城市数当达68座,城市密度每平方公里达 1.59座。较之清中前期来看,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2.就空间分布来看,清代甘肃城市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偏集于黄河一线以东 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对边疆的开发是由内向外逐步推进的,由此而形成的政治军事性城市与经济型城镇,也往往呈现出由内地向边疆逐步减少的趋势。清代甘肃尽管由明时的边疆变为了腹地,但历史形成的这种城市分布格局仍然得以延续,并无实质的改变。 清代甘肃城市的经度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天文志·表》,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说明:所谓的西经度是以当时的京师北京为主,甘肃在其西,故称西经,与现今有别。 城市数除府州县厅治所外,尚包括一部分县丞、州同等官驻地。 清代甘肃城市的纬度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天文志·表》,见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从经度上看,甘肃地区城市主要集中于西经8至13度之间,即洮岷、狄道、兰州一线以东地区,包括陇中黄土高原、陇东、陇南及银川平原等。其间的城市数达57座,占到整个甘肃地区所列城市84座的67.9%。再就纬度分布来 清代甘肃城市空间分布研究 黎仕明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内容摘要】随着清代政府向边疆地区的不断拓展与经济贸易的发展,甘肃城市获得了一定发展:城市数量增长,密度上升;城市空间分布更趋均衡。同时,由于自然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偏集于黄河一线以东的局面仍然得以维持。 【关键词】清代甘肃城市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9)11-0099-03 西经度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818-20 城市数51021129856323 北纬度32-3333-3434-3535-3636-3737-3838-3939-4040-41 城市数151521168981 *作者简介:黎仕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发展。 99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