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晓华(2009):政府采购驱动技术创新的机制及实证_来自欧盟9国的经验证据

^孙晓华(2009):政府采购驱动技术创新的机制及实证_来自欧盟9国的经验证据

^孙晓华(2009):政府采购驱动技术创新的机制及实证_来自欧盟9国的经验证据
^孙晓华(2009):政府采购驱动技术创新的机制及实证_来自欧盟9国的经验证据

2009年第5期

双月刊

总第176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ZHONGNAN U NIVERS IT Y OF ECONOM ICS AND LAW

l.5.2009

Bimo nt hly

Ser ial l.176

政府采购驱动技术创新的机制及实证

)))来自欧盟9国的经验证据

孙晓华杨彬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辽宁大连116024)

摘要:以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为基础,利用欧盟9国1993~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政府采购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公开采购能够有效驱动技术创新,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由于缺乏竞争性和针对性,政府采购总额与专利数量之间负相关。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我国现阶段应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中技术采购的力度,并采用配套措施提高技术采购效率。

关键词:政府采购;技术创新;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09)05-0003-05

一、引言

政府采购是一项市场经济国家约束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以实现公共职能的基本制度。早期的政府采购仅限于政府部门使用政府预算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后来逐步将涉及国计民生的铁路、市政工程、电力、通讯、机场、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其中,涵盖了公共机构和政府部门所有的采购活动,其功能也由节约财政资金支出、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单一目标向兼顾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转变。随着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政府采购作为一种刺激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广泛采用,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政府采购推动技术市场实现、加速技术进步的做法。1933年,美国制定的5购买美国产品法6要求政府购买本国货物和服务,正是依靠美国军方和政府的集中采购,在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和生物制药等领域扶持一批重大战略性技术,促进了产业飞速发展。2005年,我国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6中也开始强调政府采购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并制定了利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本国货物认定和

收稿日期:2009-07-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演化视角下重大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机制与政策:理论和案例研究0(70803006);教育部人文社科资助项目/业主风险厌恶约束下重大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路径与规

制政策研究0(07JC790043)

作者简介:孙晓华(1978)),男,辽宁抚顺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讲师,博士;

杨彬(1982)),男,山东威海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硕士生。

3

购买外国产品审核等一系列原则和实施办法。

理论研究方面,Rothw ell比较分析了R&D补贴与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的刺激效果,认为长期来看政府采购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1]。Ger oski通过对国家创新需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指出,与惯用的R&D补贴相比,政府采购的创新激励更为有效[2]。2005年9月,以英国贸工部Rosa Wilkin-son为主席的欧盟16人专家小组完成了5研发与创新的公共采购6报告,通过总结欧盟各国政府采购对创新激励的实践经验,帮助政策制定者明确政府采购给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并提出指导专业采购人员适应技术创新需要的政府采购改革方法[3]。由于我国开展政府采购的时间较晚,尤其缺乏技术采购的实践经验,国内关于政府采购和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仍然停留在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借鉴层面上,如张鹏以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印度为例,列举了各国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做法[4],高昌林通过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技术采购政策的比较分析,认为技术采购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5]。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将以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为基础,利用欧盟9国1993~2005年的统计资料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我国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规范,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完成包括促进技术创新在内的多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政府采购驱动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

1966年,经济学家Schm ookler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需求引致假说,认为专利等发明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以追求利润为基本目标,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6]。Scherer以245个行业443家大型企业为样本分析了应用部门投资额与资本品专利数之间的相关性,验证了Schmoo kler的观点[7]。May ers和M arquis对5个产业567项创新成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多数新产品的成功研制更多地来源于市场需求而非技术机会[8]。Brouw er和Kleinknecht对欧盟统计局共同体创新调查(CIS)库中8000家德国企业1990~1992年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认为需求增长是引致创新产出增加的主要因素[9]。Cr po n根据法国4164家企业技术创新数据,发现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量和创新销售收入都受到需求规模的驱动[10]。H all通过对法国、日本和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比较研究,得出销售收入增长促进研发经费提高的一致结论[11]。

/需求引致假说0及其后续研究为分析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框架。一般地,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仅来自于私人机构和个体消费者,也可能来源于政府公共部门。统计资料表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占GDP的比重已达到10%的平均水平,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的国际标准为30%。在作为经济调节杠杆完成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的同时,政府采购创造了巨额的市场需求,并通过以下四种机制驱动技术创新。

(一)降低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技术创新的研发投资巨大,具有风险高、回报率低等特征。企业是否进行研发投资以及投资额度大小决策,取决于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无风险收益现值与付出成本现值之间的关系,只有创新成果被消费者认可才能获得收益,且销售量越大单位产品分担的研发成本越少。依靠政府采购合同,企业技术创新获得了无风险的稳定市场,只要企业技术开发成功就能得到持续利润,从而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同时,获得政府采购订单的企业还会向国内外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高和信誉好的积极信号,有利于需求规模的拓展,进一步降低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二)降低技术创新的决策风险

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有限,如何将其使用在拥有较高价值和市场前景的领域十分关键。具有某种特质的创新产品容易被市场接受,创新成果市场化成功概率高,不过作为个体的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在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和信息获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市场动态,导致创新立项时出现决策失误。政府采购则通过在招标过程中对所采购产品或未成形技术的规格统一标准,为企业技术创新明确了方向,避免研发投资的低效率和企业间重复投4

资现象,有效降低了创新决策风险。

(三)定向扶持中小企业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占据着重要地位。Anthony在2008年为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所做的报告中,对2002~2006年专利数在15件以上的1293家美国公司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雇员人均专利数为2615件,是大企业(人均117件)的1516倍,而且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等高增长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尤为突出,表现为专利成果的比例上均高于中小企业专利数的平均份额,如生物技术、医药品、信息技术等[12]。与此相矛盾的是,中小企业面临着研发资金短缺、科技人员不足等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活动开展。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可通过对大额合同订单的拆分为中小企业参与采购竞标提供机会,并依靠制定明确的招投标法规给予中小企业价格上的优惠帮助其获得采购合同,扶持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

(四)推动跨国联盟与技术转移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希望依靠实施/市场换技术0政策获得国外核心技术,然而多年来过度出让的市场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以自主创新为目标,在某些与国外技术存在较大差距的领域单纯依靠自主研发短期内无法实现技术赶超,仍然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在中外技术合作过程中,实力的不对称导致外方倾向于只占领市场而不转移核心技术,严重影响了技术转移效果。而政府采购具有明显的买方垄断性质,能够赋予本土企业优先采购的特权,并吸引各国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参与竞标,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进而通过组建有效的中外厂商技术联盟和技术转移机制,推动外方企业主动共享核心技术,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提升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缩小与世界顶尖技术的差距。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整理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层面考察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因而忽略了代表产业、企业和产品属性的解释变量,把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需求和供给两大类。需求包括一国的经济总收入和政府采购额度,前者反映了市场需求规模对创新活动的整体促进效果,后者为政府采购定向支出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供给因素主要指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从资金和人力资本角度衡量了要素投入对创新的推动作用。据此,构建模型如下:

IA=A#T D A it#GP B it#RD C it#RH U it(1)其中,IA代表技术创新能力,用一国年度专利申请数来衡量。专利数量作为国家、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被学者们广泛采用[13)16],尤其在宏观经济层面,各国际知名评比机构更是普遍以专利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如世界经济论坛的国家竞争力报告(Global Co mpetitive-ness Report2006~2007)、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Wo rld Com petitiveness Yearbook2008)和OECD的科学技术与产业排行榜(Science,T echnolo 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 2003)皆以专利数量为标准对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评价。

对于市场需求规模的衡量,多数文献采用GDP和人均GDP两种指标[17][18],由于要考察专利总量,本文选择GDP反映一国总体需求规模。在各国经济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发现政府采购指标包括公开政府采购金额和政府采购总额,将其作为待选指标。另外,用单位研发人员的R&D经费数、R&D研发人员的全时当量分别代表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对模型(1)两边取自然对数,进行线性化转换得:

lnIA it=lnA+A lnTD it+B lnGP it+C lnRD it+U lnRH it(2)样本选择方面,将范围划定在欧盟这个科技和政府采购数据都比较完备的地区,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完整性,采集了欧盟9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瑞典与荷兰)1993~ 2005年的面板数据。由于政府采购对象主要为企业,因此专利申请量、单位研发人员R&D经费数和研发人员数量均为企业层面数据,同时经过数据处理已消除价格影响。根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

5

表1)可知,欧盟9国政府采购总额和公开采购额均值为1399.2亿和18216亿欧元,分别占GDP的1613%和211%,年均专利申请3815件,研发人员人均R&D经费投入2214万欧元,且国别差异比较明显。

表1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名称单位变量符号样本容量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专利申请数件IA1172442042438154831公开政府采购金额百万欧元PP117250.9126113.518263.219440.4政府采购总额百万欧元TP11720678.7356957.3139922.4107791.5单位研发人员R&D经费百万欧元每万人年RH1170.1270.3120.2240.037

R&D研发人员数量万人年RH11758831668744768245079 GDP百万欧元T D1171238656.12124242.4857256.8641756.7数据来源:欧盟统计数据库http://ec.europa.eu/index_en.htm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对于政府采购的两个指示变量,分别建立公开采购模型和采购总额模型,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H ausm an检验表明,两个模型分别符合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根据参数的估计结果(见表2),可得如下实证结论:

表2模型估计结果

变量(预期符号)

公开采购模型

固定效应随机效应

采购总额模型

固定效应随机效应

解释变量

LnPP

(+)

0.134**

(2.347)

0.134***

(3.258)

LnT p(+)

-0.691***

(-2.838)

-0.582**

(-2.279)

控制变量

Ln RD

(+)

1.294***

(5.481)

1.356***

(6.034)

1.379***

(5.621)

1.439***

(5.779)

LnRH

(+)

0.652***

(3.985)

0.845***

(6.564)

0.738***

(4.349)

0.983***

(6.811)

LnGP

(+)

0.713

(1.553)

0.173

(1.006)

1.875***

(5.220)

0.918***

(3.117)调整的R20.9830.6670.9840.618 DW值 1.190.95 1.230.98

H aus man值12.40(固定效应)7.558(随机效应)

公开采购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弹性为01134,说明公开采购额度提高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量将提高0113%。单位人员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数量在1%的置信水平上与技术创新正相关,其中单位人员R&D经费投入的弹性为11294,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变量GDP的系数同样为正,不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并没有相应地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只有更具指向性的市场需求(如公开采购)才能真正起到驱动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

在采购总额的随机效应模型中,政府采购总额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原因在于,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主要基于公开采购过程中通过公开化的招投标以及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利用企业间争夺有限市场需求的公平竞争行为提高技术创新动力。而在政府采购总额中,竞争性较强的公开采购平均仅占欧盟9国政府采购总额的13%,其余非公开的政府采购包括不受欧盟政府采购/公共指令0限制的部分国防花费、燃油、电子设备和非采购性的社会服务花费(约占采购总额的20% ~30%),以及低于招标下限额的采购,这些采购形式有碍市场透明和公平竞争、不利于创新型企业通过研发活动提升产品质量而获得市场份额,导致对技术创新能力显著的负效应。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欧盟9国1993~2005年间的面板数据,对政府采购与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6

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政府公开采购能够有效驱动企业技术创新,而由于缺乏竞争性和指向性,政府采购总额与专利数量之间负相关。对于现阶段仍不完善的我国政府采购体系而言,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力度的同时,应着力加强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的额度,提高技术采购效率,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配套措施:由专门机构组织专业采购人员在国内相关产业中进行试点,规定技术创新成果采购的品种和数量;建立政府技术采购的财政专款制度,明确规定政府各部门应优先购买本国高新技术产品,为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足够的市场空间;保证政府采购对某一创新项目支持的连续性,根据科技产品市场化程度调整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针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技术,在政府采购中设计出较大的竞争空间,促进供应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竞争。

参考文献:

[1]Ro thw ell R,Zegv eld.W.Go 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Inno vation-industria l Inno vatio n and Public Po licy[M]. Lo ndon:F rances Printer,1981.

[2]G eroski P.A.P ro cur ement Po licy A s a T o ol o f Industr ial Policy[J].Inter nat ional Rev iew o f Applied Eco no m-ics,1990,(2):182)198.

[3]Ex pert Gro up Repor t-Eur opean Comm ission.P ublic Pr ocur ement fo r Research and Innovat ion[Z].Developing Pr ocur ement P ractices Fav or able to R&D and Inno vation,2005.

[4]张鹏,李惠苑,陈寅非.浅谈政府采购在促进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及对我国政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7,(11):30)32.

[5]高昌林,玄兆辉,张越,李爱民.建立政府技术采购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6,(4):1) 4.

[6]Schmo okler J.Invention and Economic G ro wth[M].Cambr idg e:H arv ard U niver sity P ress,1966.

[7]Scher er F.M.Demand-pull and T echnolog ical I nv ention:Schmookler R ev isited[J].Journal o f Industr ial Eco-nomics,1982,(30):225)37.

[8]M y ers S,M ar quis D G.Successful Industr ial Innov ations:A Study o f Factor s U nderlying I nnov ation in Select-ed Firms[C]//N ational Science F oundatio n R epo rt,1969:69)71.

[9]Brouw er,E.,K leinknecht,A.Firm Size,Small Business Presence and Sales in Inno vativ e P ro ducts:A M icro-e-conomet ric A nalysis[J].Small Business Eco no mics,1996,(8):189)201.

[10]Cr po n B.,Duguet E.,M air esse J.R esear ch,Innovat ion,and Pr oductiv ity:An Eco no metric A nalysis at t he Fir m L ev el[J].Economics o f Innov atio n and N ew T echno log y,1998,7(3):115)156.

[11]Hall,B.,M airesse,J.,Branstetter,L.,Cr po n,B.Does Cash Flow Cause Investment and R&D:An Ex plor a-t ion U sing P anel Data fo r F rench,Japanese,and U nited States Scientific Firms[C]//D.A udr etsch,R.T hur ik.Innov a-t ion,Industr y Evo lutio n and Emplo yment.Cambridg e:Cambr idge U niv ersity Pr ess,1999:129)156.

[12]Anthony Breitzman,D iana H icks.A n Analy sis of Small Business Patents by Industr y and Firm Size[Z].SBA Office of Advo cacy report,2008.

[13]A rchibug i D.P atent ing as an Indicator s of T echno lo gical I nnov ation:A Review[J].Science and Public Po licy, 1992,19(6):357)68.

[14]OECD.T he M easurement of Scient ific and T echnolog ical A ctiv ities U sing Patent D at a as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Indicator s(Patent M anua l)[Z].Pa ris:O ECD,1994.

[15]Ar chibug i,D,Pianta,M.M easur ing T echno lo gical Change thr ough Patents and Inno vatio n Surv eys[J].T ech-nov ation,1996,19(9):451)468.

[16]Cantw ell J.,F ai F.Fir ms as the So ur ce of Innov ation and G row th:T he Evo lutio n of T echno log ical Compe-tence[J].Jo ur nal of Ev olutionary Eco no mics,1999,9(3):331)366.

[17]Eg g er Peter.H ow Co rr uptio n Influences F or eig n Dir ect Investment:A Panel Data Study[J].Economic Deve-l o pment and Cultural Chang e,2006,54(2):459)486.

[18]Ades Alber to,Edw ard Glaeser.Evidence on G row th,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Ex tent of the M arket[J]. Quar terly Journal o f Eco no mics,1999,114(3):1025)1045.

(责任编辑:肖加元)

7

2009年第5期

双月刊

总第176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ZHONGNAN U NIVERS IT Y OF ECONOM ICS AND LAW

l.5.2009

Bimo nt hly

Ser ial l.176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No.5.Sept.15,2009

HIGHLIGHTS

The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Study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Drives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Evidence of9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SUN Xiao-hua YANG Bin#3# (Dep artment of E conomics,Dalian Univ er sity of Te chnolog y,Dalian11602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that government procurement driv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 em pirical test w ith the panel data fro m1993to2005of9European Union countr ies is made.It pro ves that the public g overnment procurement can dr iv e technolog y inno vatio n effectively,at the same time,R&D funds and personnel inputs also hav e positive influences.Fo r the lack of compet-i tion and cro w ding-o ut effect from R&D funds,the total g overnment procur em ent presents negativ e correlation with the patent data.In order to improve corporate innovation ability,authorities should intensify technology procurement and take supporting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procurement. Key words:Go ver nm ent Procurement;T echnolo gy Innovation;Driving M echanism

Study of C rowding-out and C rowding-in Effect of Public Investment Versus Private Investment

WANG Wei#19#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 onomic s,S hang hai Univ er sity of F inanc e and Economics,S 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By using econom ic gro wth theory and neoclassical method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substitu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public inv estment w ith respect to private investm ent both from the short run/lo ng run,macroecono mic/micro economic angle of v iew.On the one hand,public capital and private capital can substitute each other in the private pr oduction function,and incr easing public investment can crow d o ut private investm ent equally;o n the o ther hand,public capital has positiv e externality,w hich can enhance productiv ity o f pr iv ate pro duction factors,consequently /cr ow ds in0private investment.Empir ically test show s public investment has both crow ding-out and crow ding-in effects.With respect to private investment,the latter comes to dominate.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guide and regulation for private investment in setting down public investment policies, which lead private investment to form rational ex pectation and invest in more efficient fields.

Key words:Public Investment;Priv ate Investment;Crow ding-out Effect;Cr ow ding-in Effect

Study of the Farmers'Will of Investment for Infra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An Example of Henan Province in China

ZH ANG Ka-i hua WAN Min#36# (Sch ool of B usine ss A d ministr ation,Zhong nan Univ ersity of E conomics an d L aw,Wuh an430073,Ch ina) Abstract:Rural infrastr ucture belongs to public g oods o r quas-i public g oods,and it is an inescapable duty for the government to carry forw ard the construction of it.At the same time,rural infrastructure is the key fields that the g overnment should give strong supports.We should respect the farm er s'w ill to car ry on the co nstr uctio n of the rural infr astructur e and raise their participation continuo usly. 142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制度介绍-中债资信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制度介绍 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信用评级机构所扮演角色的热烈讨论,国际监管机构和各国针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改革展开大范围的探索并陆续付诸实践。从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明确提出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确保评级机构满足规范的国际执业准则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国际组织在此框架下共同合作,推动国际信用评级行为标准的修改完善并积极协调各国监管标准的统一。各国和地区按照G20路线图设定的改革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加快信用评级行业立法改革的步伐和节奏,相继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完善信用评级机构法律制度体系。其中,作为现代评级行业诞生地、同时也是次贷危机爆发始源地的美国所采取的监管改革较具代表性,故本文重点对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制度框架的演变及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制度构建有所启示。 一、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制度框架演变历程 (一)21世纪前美国评级机构几乎游走于联邦监管外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在20世纪初成立初期并未得到监管部门特别关注。至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评级机构声望渐起,监管机构才开始予以重视。1930年货币监理署于监管规则中首次引用信用评级来限定投资范围,以发挥其对投资者的参考作用。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称”SEC”)首次在其制定的《1934年证券交易法》下的证券公司净资本规则中使用了“NRSRO”一词,并通过向特定评级机构发送无异议函(no-action letters)、确认该评级机构发布的评级结果为国内大部分重要使用者承认为可靠的,从而授予该评级机构以全国统计信用评级机构(NRSROs)的资质。首批获得NRSRO资质的评级机构经过发展成为了现在的三家国际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 此后,联邦和州立法开始广泛地引用“NRSRO”,以借助外部评级结果来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如《1933年证券法》、1935年《银行法》、《联邦储备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以及SEC制定的规则。但是,相应的监管制度却几乎空白,甚至有SEC制定了规则 Rule436(g)将评级机构明确排除在《1933年证券法》规定的专家责任之外。加之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使得美国的评级机构在2001年之前处于弱监管状态。 (二)安然事件后逐步强化监管 2001年安然公司破产事件敲响了警钟,人们恍然发现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评级

国土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推进“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根据《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有关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是全面落实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建成国土资源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运行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60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84家,基本覆盖了土地科学与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基础地质与勘查技

术、矿产资源与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国土资源几大领域。创新平台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人才,集中了大量的国土资源先进仪器设备,形成了一流的科技创新硬件条件,承担了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任务,产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支撑、引领国土资源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创新平台布局结构不合理、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尤其在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围绕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着力做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统筹规划、系统布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打造科技创新要素聚集的高地,形成定位清晰、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动态调整、协同发展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促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提质升级。 建设目标: ----着力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按照国家规划布局精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细则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实施细则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党组关于切实加强权力监督工作的意见?(渝煤监党组…2010?61号)的文件精神和要求,进一步落实“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学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和完善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我校反腐倡廉机制建设,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以强化监督为手段,遵循上级监督,下级监督和同级监督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以正面教育、预防和事前监督为主,着力构建学校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完整监控链条,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积极构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新机制,促进我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健全学校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会和校务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和完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的制度;

坚持民主决策制度,对于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行重大决策民主集中制。经过科学设计决策程序,确保做出正确决策。 (二)健全学校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机制 主要包括程序控制和公开透明两项内容。坚持干部人事、财务管理、后勤物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资产管理、基建招投标、设施设备及大宗物资采购、学生资助金管理、教职工职称评审、招生就业等制度运行流程,实现过程监督,层层把关。深化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将公开透明运行的措施纳入权力运行流程管理。 (三)健全学校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合理设计制度,建立对学校权力有效监控制约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探索扩大学校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项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健全各种形式的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和完善学校的党委会、校务会和中层会议制度,着力加强对学校党政领导和中层一级重要权力行使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专门监督与群众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工作

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

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规范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结合河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培养、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 第三条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集成,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新产品;实行开放服务,承接委托的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业务;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推动技术扩散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加强与重点实验室等其他类型研发基地的协同联动,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四条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依托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机构建设,支持产学研联合共建。 第五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增

量提质、科学发展”的原则,实行择优建设、绩效评估、动态管理、有序进出的管理机制。 第六条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是全省技术创新中心规划布局和宏观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和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管理的政策和规章。 (二)制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及工作规则。 (三)编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指导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四)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验收和管理与运行绩效评估(以下简称绩效评估)。 (五)审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调整和撤销。 第八条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区科技工作主管部门(单位)是技术创新中心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技术创新中心的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指导申请单位编制《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和《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组织建设项目申报推荐。 - 2 -

天津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天津科委

附件1 天津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017〕353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功能定位 技术创新中心以我市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大科技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打造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 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开展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艺试验和各类规范标准制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

产业化。加强对现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技术创新中心等管理。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主要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2018年启动建设1—2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至2020年,全市布局建设3—5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150家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二)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质量提升。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

完善监督机制 实行全程监督

完善监督机制实行全程监督 二、当前“一把手”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一把手”监督机制虽有较大的推进,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级”。 (一)“一把手”监督机制尚未理顺,监督权小于被监督权、监督权源于被监督权、监督权依附于被监督权。监督权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机制弊端依然存在。从现行政治体制来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并以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为主。特别是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不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兼任,就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任命。而地方党委又是同级纪委的监督对象,因此便出现了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现象。这在客观上使监督者缺乏执纪的自主性、独立性,监督往往在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大大削弱了监督职能的力度。因此,“一把手”监督中“虚监”、“弱监”甚至“无监”现象仍严重存在。 (二)权力监督机制运行方向单一,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容易实现,监督功能发挥得比较好;而自下而上的监督则相对薄弱,渠道较少、功能萎缩、步履维艰、难以奏效。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应当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平行监督统一的多向运行机制。就目前监督机制运行状况来看,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容易实现,较为有力,功能发挥得较好。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效率较高,基本可以做到“无所不监”,但自下而上的监督则相对薄弱。从理论上讲,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意味着责任越大,对其用权行为的监督本应越严格。而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对“一把手”的监督不力,致使一些“一把手”“腐而不败”,甚至“边腐边升”,这使得手握重权的高级领导干部反而成为监督的“盲区”,并对整个权力监督体制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财务管理信用管理}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

{财务管理信用管理}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税务管理部门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并出示副本原件; (二)公司章程; (三)注册资本验资报告复印件并出示原件; (四)信用评级工作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 (五)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 (六)经物价部门核定或备案的收费标准; (七)办公场所及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八)法定代表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指副总经理以上人员)的身份证明复印件、简历及有关资料。 四、信用评级机构应具备以下信用评级工作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 (一)信用评级程序细则; (二)信用评级方法规则; (三)专业评估人员执业规范; (四)信用评级报告准则; (五)信用评级工作实地调查制度; (六)信用评级评审委员会管理制度; (七)跟踪评级及复评制度; (八)防火墙制度、回避制度等避免利益冲突的相关制度;

(九)业务信息保密制度; (十)违约率检验制度; (十一)信用评级结果公示制度。 五、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开展信用评级业务;(二)根据独立、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设定信用评级方法体系,采用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确定被评对象的信用等级; (三)严格依据公开的评级方法和程序,独立地开展信用评级工作,保证评级的公正性、一致性、完整性,信用评级结果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影响; (四)信用评级机构和评估人员如与被评对象有利益关系的,应当回避。 六、信用评级机构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政策,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对信用评级要素、标识及含义的要求(见附件),在对债务人主体的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等整体信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债务的违约可能性及清偿程度进行综合判断,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信用等级。 七、信用评级机构应遵循以下信用评级程序: (一)被评对象与信用评级机构当事双方签订评级合同,支付评估费。 (二)被评对象按合同规定向信用评级机构提供所需的真实、完整的有关资料、报表。(三)信用评级机构收到被评对象提供的资料、报表后,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按有关规定进行详细审核,并就被评对象经营及财务状况组织现场调查和访谈。

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

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 发表时间:2018-05-30T16:07:22.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马诗雨[导读] 摘要:伴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国在政府监督方面的机制也在逐步完善,采购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确保我国能够有效率、高效、科学的进行采购,现在从当前的角度分析,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采购监督机制,但是还出现很多问题,在制度完善之前还行,需要注意落实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并且加强程序方面的设计,让后期采购管理工作更好的执行,所以我国 一定要依照采购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解决方案的制定重庆招标采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0000 摘要:伴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国在政府监督方面的机制也在逐步完善,采购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确保我国能够有效率、高效、科学的进行采购,现在从当前的角度分析,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采购监督机制,但是还出现很多问题,在制度完善之前还行,需要注意落实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并且加强程序方面的设计,让后期采购管理工作更好的执行,所以我国一定要依照采购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解决方案的制定,确保我国采购监督机制能够科学有效的执行,本文对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内容;特点;现状;完善对策 1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内容和特点 1.1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内容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主要指的是利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手段,监督政府的采购行为更为准确的说就是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主要指的是全方位的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在此过程中,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一种督查。 1.2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特点 从宏观的方向上分析,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是监督机构当中的一个部分,在监督政府采购行为过程中,将监督权力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权力限制权利等情况,不管是司法机关、质检机关还是财务部门都能够制约政府的采购权力,通过公权力来对政府的采购行为进行监督,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法人的权利,法人能够投诉采购商,政府购买物品让法人对公民权利进行维护,把监督政府采购的权力体现出来。 2 当前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法规落实 在政府工作过程中,政府采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并非只是单纯的对具体采购的活动也对采购管理、采购过程、采购程序,采购政策等统称。在当前的条件下,当前的法律法规很难有效制约政府采购行为,特别是县级政府部门,往往受地方经济情况的影响,很多县级部门在面对庞大的行政单位采购开支过程中,往往捉襟见肘,而一些独立进行核算的事业单位,在采购的过程中压力较大。这些充分说明两个事实,首先,某些行政机关对政府采购法没有有效执行,盲目进行采购机制,其次,财务机关没有对法律法规进行落实造成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流于形式,没有较强的约束力。 2.2 缺乏对采购过程的有效监督 当前从各地政府采购模式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主要是集中式采购、分散式采购、半集中半分散式采购,分别应对行政单位采购、事业单位采购以及行政单位下属事业单位采购,三种采购模式有一定的区别,集中采购主要指的是行政单位进行采购项目的拟定,并且向所属财政部门进行申报,财务部门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审查行政单位的采购项目,在此过程中,审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但是很多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的方式只是流于形式,着眼于采购项目的整体,也就是项目实施合理性,没有对采购过程的监督进行加强,这种监督模式造成政府在采购货物来源、采购形式以及采购价格方面产生较大的漏洞,特别是在采购形式方面,没有有效的对其进行监督造成招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逐步变成单一来源采购,造成采购渠道固定化,对货物的质量和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2.3 缺乏对采购当事人的有效监督 从当前的民法通则方面进行分析,我国政府采购人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采购人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可以进行个人采购或者独立部门采购,但是在调研当中发现许多行政机关单位采购当事人是某领导班子成员或者一些非专业的行政人员,由于当前采购监督体制出现漏洞,在行使监督权力的过程中比较“重事而轻人”,这就会造成政府采购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漏洞出现暗箱操作,滋生腐败等不合理情况,导致投标人或供货商选择使用非法手段进行交易。 3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策略 3.1 强化法规落实 第一步,需要加强政府机关的内部管控工作,对财务管理职能进行健全,利用财务部门的管理,监督采购行为,并且与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配合,相互监督各主体之间的采购活动,严格将各种法律法规落实在此过程中,财务机关和行政机关一定要联合进行监督体制的建设,并且设立专门的监督负责人,与纪检部门进行联合,共同进行监督,监视政府采购行为当中的所有环节,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发现,并且保证政府采购过程中不产生纰漏,科学合理的展开采购活动。 第二步需要进行专门的采购监督负责人。在工作时间的过程中,需要摒弃单位领导负责管理,政府采购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通过培训、招聘等方式,培养出一些具有财会专业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共同构建起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政府采购体系,政府机关需要加强审查本单位的采购项目,并且对采购项目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加强法律法规的落实工作,全面保证采购活动的监督。 3.2 加强采购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首先需要加强事先监督工作,主要包含了审核采购项目、对采购过程中的数据和准确和立项依据进行判断并且加强可行性分析工作,让采购环节当中的风险降低,保证采购的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其次,在事中监督,主要监督采购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监督的重点主要包含主管采购部门的采购质量和程序、投标方是否具有一定的资质或者采购的产品的合格情况以及质量情况,需要对财务资金的利用进行重点监督,确保采购活动可以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符合,与此同时,事后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采购监督机制,事后监督主要是对整个采购项目进行跟踪,从立项、资金使用、采购以及效益方面进行评估审查,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并且对采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审核,最后需要制作相关的采购项目档案。

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docx

法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小贷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法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提高信贷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贷款通则》及有关信贷管理制度和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法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是指公司为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根据同行业统一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和标准,以偿债能力为核心,分别对企业法人客户、事业法人客户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为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据此评定其信用等级。 信用评级是信贷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基础性工作。评级结果是信贷准入、退出和核定客户授信额度、定价、期限以及确定担保方式的重要依据。第三条评级分为内部评级和委托评级。 (一)内部评级是指公司自行组织评定客户信用等级,其结果不得对外公布,也不得告知任何单位或个人。 (二)委托评级是指根据客户申请,由公司委托有资质的信用评估机构、依据公司的评级办法和评级指标体系,评定其信用等级,其结果经客户申请可对外公布。 第四条评级采取“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级应实事求是,做到指标统一、标准统一、程序规范,科学、客观、公正、严谨。

第五条涉及客户的评级资料,未经客户同意不得对外提供;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 第二章评级对象和分类 第六条评级对象。除经营期不足一个会计年度或经营期已满一个会计年度,但根据经营计划远未达产,且无法提供评级所需财务数据的新建客户、拟建或在建项目公司和办理低风险业务的客户外,其他客户应该按本办法评定信用等级。具体对象包括: (一)已建立信用关系的客户; (二)申请建立信用关系的客户; (三)为公司贷款客户提供保证担保的客户(不含担保公司)。 第七条根据客户行业特点和评级需要,将客户分为以下八类。 (一)工业类:包括加工制造业、矿产开采等; (二)农业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农产品加工等; (三)商贸类: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娱乐业、宾馆酒店业、租赁业、外贸业等; (四)交通运输类: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水上运输等; (五)房地产类:指房地产开发企业; (六)建筑安装类:包括建筑、工程公司、设备安装企业等; (七)公用事业类:包括医院、学校、文化、传媒、公共服务业等;

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为高质量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等共同组成的省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依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总体要求 (一)功能定位。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创新中心既要靠近创新源头,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辐射供给和源头支撑;又要靠近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切实解决企业和产业的实际技术难题。创新中心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 (二)主要任务。 1.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致力于源头技术创新,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研究和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技术,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 2.转化应用重大创新成果。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在产业链上下游的示范应用和转化,加速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制定和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 3.提供技术创新服务。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技术创新机构、开展合同研发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按需定制的技术创新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各类创新资源按规定面向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培育孵化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4.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着力培育优秀青年人才。开展探索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管理等创新政策试点,全方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廊坊市紧扣“三大穴位” 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近年来,廊坊市围绕对安全生产形势实施有效控制这一主线,着眼构建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紧紧抓住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上下功夫,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2003年,全市安监队伍工作人员仅256名,面对全市8万多家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任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且人员来自方方面面、熟悉业务的不多。要遏制相关事故发生,保障生产经营安全,就必须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干。为此,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直面问题不回避,多次组织编办、财政、安监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召开协调会。2006年,在全市编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其它行政或事业单位调剂编制和人员392人,充实到安全生产监管队伍。2007年,又针对县、乡(镇)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明确提出了县级执法监察队伍“五有三上墙”(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职能、有执法用车、有管理制度;牌子上墙、制度上墙、执法程序上墙)和乡镇安全管理办公室“六有四上墙”(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职能、有检查用车、有管理制度、有固定通讯工具;责任制上墙、牌子上墙、制度上墙、职责上墙)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促使县、乡监管队伍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市、县、乡、村“两级监督、四级管理”的安全生产

监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平均每千家生产经营单位监管人员由原来的3人,提高到现在的12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各类开发区和经济发展重镇监管机构缺失、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又积极采取措施,相继在廊坊开发区、三河燕郊开发区、霸州胜芳镇、固安县工业园区以及香河县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和家具城分别组建了安全监管分局或监察中队,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要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必须建立起一套长效运行机制,在政策保障上为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来,廊坊市围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执法监察、隐患排查等重点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廊坊市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填补了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行政责任追究问题的“空白”;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着力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改机制的建立健全;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及违法行为的举报受理单位、举报方式以及举报奖励程序、资金来源和责任追究等方面逐一进行了明确。同时,市委、市政府及市安委会还先后制发了《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廊坊市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实施办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性文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2020)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2020) 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20年12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高层次技术创新高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建设标准。 一、标准依据 《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国科发区〔2020〕70号)《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鲁科字〔2017〕167号)和《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鲁科字〔2019〕93号)等政策文件和有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二、功能定位 省技术创新中心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载体。省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创新链中游,对上衔接实验室基础研究,对下衔接企业产业化,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通道。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源头技术供给,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三、核心任务 省技术创新中心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负有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使命,服务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建设完善科研条件平台与研发体系建设和成果转化体系。 (一)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指标内容:

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创建群众监督机制的实施意见范文开头

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创建群众监督机制的实施意 见 为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有效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监督创建工作,提升我区文明创建水平,特制定本意见。 一、工作目标 以提高群众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区的知晓率为出发点,以促进群众参与监督为落脚点,以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目标,充分调动全区人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民群众共享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展示和谐、善美、文明城市良好形象。 二、监督内容 (一)城市环境卫生与秩序。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无明显垃圾堆积,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垃圾清运及时; 类收集;主要街道及公共场所管理规范有序,无占道经营、违章停车、小广告乱贴等现象;无争吵谩骂、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木等现象;环卫设施完好;“门前三包”落实到位;农贸市场、车站管理规范,干净有序;公厕免费开放,管理规范,标识标示明显,设施完好,卫生状况良好;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无带泥上路;广泛刊播展示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乡风,有村规民约;落实住户庭院三包;建筑材料不占

道堆放,乡村道路、广场等公共区域有专人保洁;公路沿线住户“门前三包”落实。 (四)市民文明行为与素质提升。市民在主次干道、商业街区、公园、景区、社区(小区)、公共广场、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公共场所无争吵谩骂、无乱扔杂物、无随地吐痰、损坏花木、无躺卧公共座椅、有序排队,无插队等现象;驾车时讲究行车文明、不车窗抛物、随意鸣笛、不强行超车、随意变道、不礼让斑马线;出行时讲究行路文明、走路或自行车不闯红灯、绿灯亮起快速通过,不乱穿马路、不翻越栏杆,乘坐公交自觉排队、并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用餐时不高声喧哗、酗酒闹事;旅行时不破坏公共设施,不破坏花草树木;社区内不私搭乱建、乱栽乱种,文明养犬。做到向不文明行为告别,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提升好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三、监督方式 (一)监督取证。群众对在生活中发现的不文明行为、不和谐现象,可以拍摄图片或视频,并注明时间、地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联系方式,按照客观真实原则,形成监督举报材料后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区文明办、区创城办报送。举报邮箱:***(区创城办),举报电话:*** (二)督办督查。区文明办、区创城办安排专人负责受理城乡居民的举报或投诉,对收到的举报或投诉及时处理,并督促相关乡(镇)、区直有关单位自收到整改通知起5个工作日内,向

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之探究

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之探究 摘要: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信用评级机构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评级机构发展水平较低,仅靠市场机制难以保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评级的质量。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相继改革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这对我国强化评级机构监管提供了很多有益借鉴。通过立法规范、加强内部控制,成为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信用评级机构政府监管多德法案法律责任 “世界上有两个超级权力拥有者……: 美国和穆迪债券评级公司。……而且,有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谁拥有的权力更大。”1这句稍显夸张的话凸显出信用评级机构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近些年来安然事件、次贷危机将评级机构一次次推上风口浪尖,暴露出很多问题。我国评级机构起步晚、发展慢、问题多,笔者试从发达国家监管改革入手,探讨完善我国评级机构监管的举措。 一、信用评级机构概念及其监管重要性 关于信用评级的含义,理论界对其有不同的界定。如有学者认 为“信用评级指专业的评级机构对各类企业所负各种债务能否如约还本付息的能力和可信任程度的综合评估,是对债务偿还风险的综合评价,并用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示。”2也有学者认为“信用评级是针对债券或债券发行人的信用强度进行评估的程序与结果。更狭义地说,信用评级是由公正客观而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强度进行评估的程序与结果。”3尽管各学者对信用评级具体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还是能够从不同的定义中归纳出应具备的共同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1)评级的主体要素,即评级机构;(2)评级的对象要素,即债务人以及债务本身;(3)评级的内容要素,即对评级对象债务偿还能力及信用的评估,简言之就是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的评估。④ 明确了信用评级的定义具有的基本内涵,对于信用评级的主体——信用评级机构的界定就有了基础。信用评级机构即指对债务人及债务做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和“准监管者”,本应具有风险预警和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但其在次贷危机中不但未能发挥作用,反而推波助澜,使得整个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从这次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扮演的角色,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是不足的,仅仅依靠评级业的行业自律和政府的认证监管制度是不能满足资本市场发展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要求的。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重要课题。本文全面深入分析主要发达国家信用评级业监管的演进变迁和实践经验,厘清信用评级监管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并对我国的信用评级业监管法律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首先界定了信用评级的概念,同时明确了信用评级的特征和分类,并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信用评级业存在的必然性,进而分析了信用 评级机构作为证券市场信息中介机构与相关中介机构性质的不同,指出了信用评级机构与证券分析机构和财务审计机构在信息传递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二章以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演进为基础,对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的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比“声誉资本理论”和“监管许可理论”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认为基于评级结果在金融监管中的广泛使用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评级本身的顺周期属性等原因,应通过政府监管维护市场稳定。本章随后通过对次贷危机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对评级机构监管体制变化,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证监会组织等国际组织发布的监管改进建议的比较分析,指出了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差异所在,认为目 前情况下,自律监管和市场约束无法发挥正常作用,严格的监管制度对于评级业 而言是合适的,以法律监管代替自律监管已成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制变革的大势所趋。第三章指出评级业是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声誉资本和监管对评级的依赖构成了评级业市场准入的主要门槛,在经历了早期的市场竞争后,评级业 逐步形成寡头垄断局面,竞争活力明显不足并严重影响到了声誉资本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应对评级业的准入应当采取不对称管制措施,尽快 缩小主流经营者和非主流经营者之间的差距,促进有效竞争的形成,还应当重视

XX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XX市技术创新中心 建设方案 申请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目录 XX市技术创新中心(新建类)建设方案 (2) 一、牵头建设单位现有基础和条件 (3)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3) (二)科研队伍情况 (4) (三)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 (11) (四)科研经费投入情况 (11) (五)开展研发活动情况 (12) 二、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市内发展需求 (16) (一)国际技术发展水平 (17) (二)国内发展趋势 (18) (三)市内发展需求 (18) 三、组建中心的背景和意义 (19) (一)组建中心的必要性 (20) (二)组建中心的可行性 (22) 四、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 (25) (一)指导思想 (25) (二)战略定位 (25) (三)建设原则 (25) 五、建设内容 (26) (一)总体目标 (26) (二)主要任务 (26) (三)近三年的目标和任务 (26) 六、管理运行机制 (28) (一)组织架构 (28) (二)创新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 (29) (三)规章制度建立 (30) 七、中心未来三年的经费预算情况 (32) 八、附件材料 (33) (一)营业执照 (34) (二) XX年审计报告 (34) (三)主要研发人员名单 (52) (四)中高级职称证书 (53) (五)外部专家职称及聘用证书 (58) (六)专利证书 (61) (七) XX年软件著作权证书 (69) (八) XX年重点项目及研发费用 (82) (九)近三年研发设备采购发票 (142) (十)产学研合作协议 (159) (十一)资质荣誉 (165) (十二)其他证明材料 (180)

如何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

如何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根据烟草行业的现状,指出目前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制度建设、加大检查力度、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并对进一步完善烟草行业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确立其人文内涵。 关键词:内管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烟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局从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指出了全面加强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二五”期间,烟草行业面临的任务和压力进一步加重、面临的责任和难度进一步增大。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烟草行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卷烟上水平”,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烟草行业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进一步建立键全专卖内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作用是实现“卷烟上水平”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目前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根据国家局、省局相关规定,逐渐完善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监管考核等机制。但是用国家局颁发的《烟草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实施意见》来衡量,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内部管理监督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

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二是内部监管不力,工作中重视痕迹化的检查审核,轻视对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监督和跟踪监督,具体任务的检查、落实还不够深入细致。三是业务技能培训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工作的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的对策 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有效地不断完善和改进,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监督机制。为有效解决目前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管理监督制度,优化监督流程 制度是社会交往和管理活动中的规则,其基本功能是规范人的行为,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遵从度。加强内部监管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的、透明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增加内部监管的公平性。 从目前来看,内部管理监督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应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围绕烟草专卖相关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定期检查、定期报告、以及责任考核等工作,形成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优化监管流程,充分发挥内管工作的监督作用,以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 2、强化日常检查机制,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警钟长鸣,是保障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

信用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概要

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规范信用评级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信用评级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及相关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信用评级业务,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督管理规则中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信用评级,是指信用评级机构对影响经济主体或者债务融资工具的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就其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做出综合评价,并通过预先定义的信用等级符号进行表示。 本办法所称信用评级业务,是指为开展信用评级而进行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结果发布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信用评级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从事信

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 本办法所称评级对象,是指受评经济主体或者受评债务融资工具。 本办法所称债务融资工具,包括:贷款,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结构化融资产品,其他债务类融资产品。 第三条(监管主体)本办法所称监管主体包括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信用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是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统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信用评级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一)研究起草信用评级相关法律法规草案; (二)拟定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 (三)制定信用评级机构的准入原则和基本规范; (四)研究制定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政策; (五)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 第五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职责,对信用评级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定相应规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