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2019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2019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2019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新学的研究对象

概念: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现象+规律

·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的心理,以人为主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交叉、边缘)科学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过程(共性)------认知过程(感知记想思)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克服困难)注意是一种心理伴随状态,不属于过程,注意是全程都存在的

·个性心理(个性)------个性心理倾向(理信趣爱,需动三观)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⑴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元是基本单位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大脑是高级中枢

额叶----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动)顶叶-------触、温、动感觉(感)

枕叶----(视觉)颞叶---听觉

左脑:抽象罗辑思维和言语右脑: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

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

⑵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①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刺激---反应)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无条件反射(先天):无意识的本能行为(见风流泪)

反射----条件反射(后天)1、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2、第二信号系统:语词符号,人特有的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基本规律:①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②行为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同时、同继)

正诱导:抑制→兴奋过程(由睡眠到醒来)

负诱导:兴奋→抑制过程(晚上学习,白天昏昏欲睡---相继负诱导)

(认真学习时,视而不见,因为兴奋引起的抑制---同时负诱导)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单选)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里----客观性----孟母三迁,说明人的心理有客观性

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源泉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主观性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应----能动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之父”或“科学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

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

冯特、铁钦纳

主张研究意识结构,认为人的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向、激情

实验内省法

2、机能主义

詹姆士、安吉尔、杜威----《我的教育信条》

意识功能

意识流----意识是永远变化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来适应环境

3、行为主义(第一势力)

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环境决定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轮

主张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

主张采用实验法,反对内省法

S-R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

威特海默、考夫卡、柯勒-----顿悟说、关系理论研究意识整体

研究意识整体

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主张心理是一个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Gestalt)

5、精神分析(第二势力)

异常行为、无意识

佛洛依德----《梦的解析》、冰山理论、泛性:性本能---------意识、前意识层----潜意识层荣格-----内外向埃里克森-------人格发展8阶段

6、人本主义(第三势力)---------------以......为中心,强调人的潜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罗马人)

罗杰斯----非知道行教学模式

正常人的人格

以人为本、人性本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人是有潜能的

7、现代认知心理学

奈赛尔----1967年《认知心理学》

加涅----对学习进行了分类

皮亚杰-------“三个四”皮亚杰既是认知心理学,又是建构主义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信息加工系统

记忆过程: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保持和再现)

第二章、认知过程(记忆言语和思维注意是一级考点)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依赖过去经验

多重属性+经验=知觉

2、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人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人迅速、敏锐的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的等方面的直觉能力

3、感觉的种类

①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

②内部感觉:机体觉(对内脏的感觉)平衡觉(对身体姿势的感觉)运动觉(对关节肌肉的感觉)

4、物体知觉

①空间②时间③运动(真动、似动)④运动后效:先盯着运动的看,再看静止的,会认为静止的动

似动的形式:

动景运动:两个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如动画片、霓虹灯)

诱导运动: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如月动云静

自主运动:烟头、光点

二、社会知觉

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忽略个体差异)晕轮效应(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三、错觉

必然产生,不能克服每个人都会产生(生理、心理)是一种不正确的知觉

四、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值呈反比

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觉器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无----有

差别阈限: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A1-----A2 从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

3、感受性的发展

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依赖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1、统一感觉的相互作用:适应、对比、后效

①感觉适应:刺激对感受器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了变化

暗适应:明---暗,感受性上升,感受阈限下降

明适应:暗---明,感受性下降,感觉阈限上升

③感觉后象:

听觉后像:余音绕梁

视觉后象:正后像-----前后一样负后像:前后不一样(一般彩色视觉都是负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影响、补偿、联觉

①影响:感冒了食欲也不好②补偿:盲人听觉很灵敏

三、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自动把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

影响因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强度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差异率)

对象的活动性(活动律)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新奇率)

2、知觉的理解性:以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同知识经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3、知觉的整体性:1、整体优先2、整体影响部分3、重要部分影响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人的知觉映像相对不变

感知觉规律教学的应用:1、遵循感知规律,直观教学2、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观察的品质:1、目的(不受干扰)2、精确性(差别)3、全面性4、深刻性(透过现象看本质)(目精面刻)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背)

1、明确目的和任务

2、充分准备、计划、提出具体方法

2、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4、整理观察结果,写出报告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

中学生视觉敏锐发展到一生中最高水平

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品质(口诀:准备劫持):敏捷性(快)、准确性(准)、准备性(用)、持久性(长)

二、记忆过程及规律

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编码、存储、提取

1、识记(首要)

·识记的分类:①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②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机械识记(死记硬背)、意义识记(理解)

2、识记的规律(背)------木太轻,质量法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法

组织材料:整体识记、部分识记时间安排:集中识记、分散识记

三、保持与遗忘(背)

3、遗忘及其规律

方式:不能回忆或再认,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种类: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主动性遗忘和被动性遗忘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

4、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遗忘曲线

特点:遗忘是不均衡趋势: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措施:及时复习

5、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背)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系列位置效应(前摄和倒慑)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学习程度150%)

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⑤时间因素⑥识记的方法⑦情绪和动机

6、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说(永久性遗忘)②干扰说(暂时性遗忘,排除干扰,记忆就会恢复)

③压抑说(主动性遗忘)考试时候由于情绪紧张引起遗忘④提取失败说(明明知道,舌尖现象)

⑤同化说

四、再认或回忆

1、再认:再度呈现

2、回忆:有意回忆、无意回忆(触景生情)

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背)

口诀:十次方品味

1、复习时机要得当(集合简讯)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两多两结合)

①方法多样化②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六、学生记忆的发挥在那

16-18岁,高中生是“黄金”时期

第三章、想象

一、表象概述

1、表象:事物不在面前,人脑出现的形象(原来的样子)----回忆呈现的内容就是表象

2、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用(在头脑中操作)

3、分类:记忆、想象

二、想象概述

1、概念:对表象加工----产生新形象

2、种类: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白日梦梦有意想象(随意想象)随意----跟随意志努力

3、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啊q,祥林嫂)

孙悟空是一种黏合,并不是拟人化,拟人化是把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

4、想象的功能:预见(科学家的发明)、补充(不完整到完整)、替代(满足愿望)、调节(放松训练)

5、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词语和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的(读者是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根据目的任务、独立的创造出(作者是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的条件:①原型启发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强烈的创造愿望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

三、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创造想象

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背)(4引导1注意1结合)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储备

4、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

5、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6、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初二到初三是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

第三节、言语和思维

一、言语:

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教师教课属于独白言语)

言语的理解分为3个水平:词汇理解、句子理解、课文(文本)理解

二、思维和品质

思维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

①间接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眼看不透,通过思考来反应本质)

②概括性:(总结出结论):1、同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概括2、把多次感知到的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概括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横向广,纵向深)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与人独,对己批)批判性:不受自己情绪和偏爱的影响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灵则变,敏则快)随机应变,当机立断,不仅要快,而且要准,不然就是轻率不是敏捷

4、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逻辑严谨是中心)

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简答背)-----多言多思定能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2、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四、思维的种类

第一种:

·根据凭借物---直观动作思维:感知和动作

·根据任务性质-----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形象和表象

·根据发展水平-------抽象罗辑思维:以词为中介

第二种:·经验思维·直觉思维

第三种:有无步骤-----1、分析思维2、直觉思维(以科学的原理)

第三种:根据思维指向性-----1、聚合思维2、发散思维

第四种:按照思维的创造程度-----1、再造思维(常规性或习惯性)2、创造性思维(新颖独特)

概念学习:1、判断2、推理----归纳推理(总结)、演绎推理(运用)

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概念的种类:

①根据概念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②根据概念反应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关系:合取概念(毛笔)、析取概念(如好孩子概念)、关系概念(高低上下)

四、概念学习的过程

1、概念的获得:①概念形成(发现学习)②概念同化(接受学习)

2、概念的运用

3、如何掌握科学的概念(背)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③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

④正确的充分利用变式⑤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⑥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

4、抽象与概括

抽象:提炼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

概括:把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进行综合的过程(总结)

先抽象再概括

5、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意思就是归类

具体化:就是运用推广

思维的最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

五、创造性思维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新颖独特性(最本质)

2、多种思维的结晶,但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多和快)、灵活性/变通性(广)、独创性(与众不同)

2、创造性想象4、灵感

简答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背)(激发解渴想评价)

1、启发

2、发散思维

3、创造性想象力

4、正确评价

5、开课,教授方法

6、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训练

课程:明亮的直发推动了我的假想

·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不评判好坏、越多越好

六、学生思维的发展

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

初中二年级,进入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第四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选保洁)

二、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直接兴趣,不易产生疲劳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间接兴趣,人类特有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高级的)

三.注意的规律

①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屏息现象

②注意产生和维持的条件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强度、对比、活动、新异

主观:当时的需要情绪状态直接兴趣个体的知识经验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合理组织活动③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坚强的意志力

③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狭义的是某一对象,广义是指某一任务或者活动

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2、注意的广度

3、注意的分配(同时注意不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任务主动转移)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背)

①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环境、板书、内容组织和形势变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目的任务、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分心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四、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知识链接:注意广度,女生大于男人稳定性女生高于男生

小学二年级是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

·中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无意注意初二发展到巅峰

1、有意注意发现明显

2、无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学生注意力的培养:(背)

1、培养间接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第四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认知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情绪情感的关系

区别:①情绪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特有的②情绪:情境性、易变性、冲动性、外显性

③情感:稳定性、持久性、内隐性、深沉性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具体内容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

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根据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

1、心境:微弱的、持久的、弥漫性的

2、激情:爆发的、猛烈的、短暂的--------------------激情下容易做错事

3、应激: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中生智、临场怯考)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道德标准

2、美感---------------审美标准

3、理智感------------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十足信件感动)

1、适应功能(适应生存)2.动机功能(提高活动效率)3、组织功能(促进或者阻碍任务活动)

2、信号功能:表情传递信号5、健康功能6、感染功能

二、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良好情绪的标准:1、正确反映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2、能够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度反映

3、具备情绪转移的能力

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指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背)(调问题练体态)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2、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佛洛依德(无意识的)

1、否认

2、合理化/文饰

3、移置(如转向攻击)

4、投射

5、升华

6、幽默

7、认同

8、过度代偿

9、抵消

四、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初中生情绪的发展

初中生:逆反心理、具有两极性,微妙的掩饰性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第二节、意志与教育

一、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首要特征

2、调节支配活动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二、意志过程的规律

1、意志与情感

①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者阻力②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三、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独立性

2、果断性(又快又准)

3、自制性

4、坚韧性(坚持和韧性)

相反独断/受暗示性草率武断/优柔寡断怯弱/任性执拗/动摇

四、意志的阶段

1、意志的准备阶段:动机斗争

2、意志的执行阶段

五、意志品质的发展与培养(背)

1、加强目的

2、加强养成教育

3、组织实践活动

4、正确对待挫折

5、因材施教

6、树立模范,点滴小事做起

第五章、个性与发展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概述

概念:有机体感到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需要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层次)

种类:1、按起源---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按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高级需要的追求

三、动机

动机产生的基础是----需要

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性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

第二节、能力

概念: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区别:

1、能力有限,知识无限

2、知识和能力不同步

3、能力与知识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一、能力的分类

1、根据能力适应范围的大小-----一般能力(记忆力、观察力,也就是认知能力=智力)、特殊能力(专门从事某种活动,如教师)

二、智力的结构

1、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2、包括观察、记忆、注意、想象力和思维力(光记住想死)

非智力因素:情绪、动机、意志等等

四、智力的分类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二斯)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轮(三幅)

2、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轮(卡刘晶)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多宝)5、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三思)

流体智力:生理为基础(先天)晶体智力:学得经验为基础(后天,经验智力)

加多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背简答)

⑴观点:提出其中相对独立的智力(后加:认识自然、道德)(语数体美音自知)

言语智力:说话、阅读、书写

逻辑-数学智力:运算、逻辑推理视觉-空间智力:认识环境、辨别方向

音乐智力:识别声音、韵律运动智力: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人际智力:处理人际关系

自知智力:认识自己

⑵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1、科学的智力观:多种智力同等发展

2、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希望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因材施教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五、智力测验

智商=智龄÷实龄X100----------------比率智商,无法比较

伟氏智力测验:离差智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IQ=100+15Z,Z=(X-M)/SD----离差智商,可以比较

三、智力测验的标准

1、信度

2、效度

3、标准化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简答)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内在动力

五、学生能力的培养----

1、重视对早期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3、教学中针对能力要因材施教

2、积极培养学会说呢过的元认知和创造能力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6、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三节、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

气质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也就是脾气、秉性。

气质的类型:古希腊,希波克拉底

胆汁质:精力旺盛,易于冲动,反应迅猛多血质:活动好动、动作敏捷、灵活多变

粘液质:安静稳重、忍耐沉着,死板固执抑郁质:体验深刻,细致敏感,多愁善感

·艾森克的理论

稳定内倾型:粘液质稳定外倾型:多血质等

·气质与教育(背材料)

1、对待学生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胆汁质----直截了当,培养自制力多血质-----多种教育方式,严厉批评,培养专一

粘液质-----耐心教育,培养热情抑郁质------委婉暗示,培养友善

3、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

5、组建学生干部时候,考虑气质类型

二、性格

概念: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形成的人格特征

结构特征:

1、态度特征:一种态度,具有核心意义

2、意志特征:自觉确定目的,调节只配行为

3、情绪特征:情绪的强度、稳定性,主导心境

4、理智特征:一种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如场依存)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虽然不会影响学习是否会发生,但影响学习方式

2、教学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气质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2、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区别:

1、气质受生理影响打,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2、气质的先天性强,性格可塑性强

四、影响性格的因素

1、家庭

2、学校教育

3、同伴群体

4、社会实践

5、自我教育

6、社会文化因素

五、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1、强三观

2、强良行

3、用榜样

4、集体教育

5、实际锻炼

6、个别指导

7、自我教育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社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其实背PPT就够了 【导论】 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如何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社会思维、社会关系、社会影响。 重要观点: A.我们构建社会现实 B.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C.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D.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E.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行为 F.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 研究方法: 相关:探寻自然关系 观察研究:自然的、实验室的 调查研究:问卷、访谈 设计的问题:问题措辞、第三变量、社会赞许 实验设计:探寻因果关系——控制、随机分配 问题——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 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需求特征(所谓需求特征就是指受测者在实验中所注意到的线索或暗示,而这些线索会影响到实验或假设。) 解决:单盲/双盲实验 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 现场研究的优点:外部效度、实验真实性高,最小化参与者怀疑最大化自然和自发的行为。实验室研究的优点:可以随机分配和控制变量。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心理学:个体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其关系 社会学:研究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及其发展趋势) 人格心理学: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的差异 区别: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研究者通过分析即时刺激,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实验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 是调查。 社会学:关注群体和社会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变量,诸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者观察是 主要研究方法。 【自我和他人】 一、自我(泛指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脑就是心理得器官。人得心理得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反映。 5、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得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得。 7、心理学得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心理学得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她主张用实验得方法来分析人得心理结构,因此,她得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得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就是玄妙得不可捉摸得,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得行为,主张行为就是“刺激-反应”得联结,因此她得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就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就是从德文而来,意思就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得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与”,强调从事物得整体来研究心理。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她提出要用精神分析得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得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与发展起来得一种心理学思潮与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得第一势力)机械得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得第二势力)本能得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得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得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得支配,具有个人发展得潜能,强调这就是理解人得心理与行为得出发点。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得一种思潮。早期得认知心理学就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得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得角度研究人得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得行为,必须研究它得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得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知识得获得、贮存、提取与应用得过程。 8、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 注意得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9、注意得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窗外得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得,并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瞧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注意得品质:注意得广度、注意得稳定性、注意得分配、注意得转移。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