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的

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的

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的
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的

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的“林舞鸟鸣”住宅设计欣赏

https://www.doczj.com/doc/7e6543450.html,2009-06-20中华室内设计网人气:18562次

林舞鸟鸣是由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设计的一套住宅,这套住宅并非像它名字的潜在含义那样位于郊外,而就在东京市内,只不过它的周围都种植上了树木,房子一面拉升而出的窗台与树木错落有致的相呼应,而房子也裹上一层树木的外表,似乎有点田原气息,而内饰则是简洁的现代设计。

房子一眼看上去并不清新,但我对其产生好感开始于上面这幅图,就是这个建筑对“景”以及“境”的设计,有刻意,但不像“盆景”那样强加的刻意,也可以将这个建筑的几个“景”,和我们传统的园林建筑相对比,或许也可以对比一下日本和中国在这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或者也可以推广到整个设计领域。就我现在的看法来说,中国的风格的“入世”味更重,而日本的一些现代设计显得“出世”多一点。

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的“林舞鸟鸣”住宅设计

房子一面拉升而出的窗台与树木错落有致

住宅所表现出来的田园气息

房子与树木和谐共生

房子与树木和谐共生

柔和的灯光透出温馨

简洁的内饰

房子里面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简约之风

简约之风

“林舞鸟鸣”住宅设计

“林舞鸟鸣”住宅设计

“林舞鸟鸣”住宅设计

“林舞鸟鸣”住宅设计

“林舞鸟鸣”住宅设计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

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修订稿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 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url=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url= [url= 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 [url= 竹屋内部 高柳町社区中心 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

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这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url= [url=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日本建筑师坂茂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催生了世界首例的「纸的建築」,坂茂还將其应用在阪神地震后搭建的临 时建筑及恆久建築物上。 一九八六年,从美国留学归国的坂茂,在Alvar Aalto特展的会场设计,因为经费有限,无法使用芬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Aalto爱用的木材,他以纸管作为展馆的內墙、天花板及展示台,這次的经验,让坂茂意外发现纸管的强度远超过想像,进而孕育「纸建筑」的创作原点。 一九八九年,名古屋设计博览会馆,展馆虽不大,但却让坂茂首次实现纸建筑的梦想,他以四十八支外径三十三公分、厚度十五公厘、長度四公尺,表面经过蜡纸防水加工的紙管,重现江戶時代造园名家所设计用來欣赏水琴窟的东屋。这座纸建筑,白天里,一束束屋外的光线透过纸管间的空隙照射屋內,入夜之后,建筑物本身就像一座大型灯具,朝向四面八方射出四十八条灿烂的光束。 二○○○年德国汉诺威万国博览会占地五千平方公尺的日本馆,坂茂采用纸建筑,让世人重新评价我们身旁熟悉的素材,发挥纸柔软的特性,创造出美观、坚固而低环境负担的新可能性。 坂茂不仅在建筑上有杰出的表现,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曾任联合国难民高等委员会(UNHCR)顾问的他曾说过:「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数人服务,例如种 族冲突的受害者和无家可归的人。」 表现在行动上,他运用纸建材轻巧、组装迅速的特质,为阪神大地震的災民设计纸教堂及临时房屋,也为非洲庐安达难民搭蓋避难所及住家;「纸建筑」在他的理念中,已不单纯是一种结合高科技的创作,更 深含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PAPER ARBOR - Nagoya, Japan, 1989

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李江:以下简称李,西泽立卫:以下简称西泽)2010年普列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之一,另一位为妹导和世 李:我对日本建筑界有两个很深的印象。一是建筑师队伍积累雄厚。在各个年代层都拥有几位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二是建筑师分代比较明确。年轻一代无论是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为反抗而反抗,都有意识地与上一辈建筑师保持距离。西泽先生出生于1960年代中期,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你在大学学习建筑的1980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盛行的时期,当时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潮流的呢? 西泽:1980年代前期流行后现代主义,当时我还不是大学生,所以后现代主义对我来说是后来的追加体验。研究生时期我读了罗伯特·文丘里的书,觉得非常有意思。他对学生时期的我影响很大。 李:你是指文丘里的理论,不是作品? 西泽:对,主要是理论。他也有一些好的作品。文丘里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首先他无视“历史”。例如他对罗马风建筑、巴洛克建筑、柯布西耶和赖特的现代建筑是等同看待的,完全打破了当时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他很重视“历史”。他的理论论及了西方建筑历史中几乎所有的东西,视野之宽阔,令人惊讶。另外,他研讨美国建筑、欧洲传统建筑,对建筑的“表皮”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视点。

李:1960年代正是“现代主义”最盛行的时候,大家对功能、空间、结构等建筑内部的东西很重视,奉若神明。 西泽:对,文丘里发现了不同于一般人考虑的、全新的建筑体系。他用“表皮”来分析建筑。本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建筑一定是有外皮的。可当时只有文丘里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的想法很有个性。 李:他的代表作品“母亲的住宅”立面就很有新意。 西泽:对。但从根本上来讲他主要还是理论上的贡献。文丘里非常喜爱建筑。他评价建筑时,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这个建筑是否重要,而是强调这个建筑对自己是否重要。用这种自己建立起来的体系对历史上的建筑进行评价,完全不用“历史”的审美体系,因此,可以说文丘里是完全无视“历史”的。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李: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1988年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展览。 西泽: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正在大学学习。当时可以说解构主义来势凶猛。但我对解构主义没有一点儿兴趣。1988年解构主义的那个建筑展览,屈米、里勃斯金德、埃森曼、盖里、OMA都参加了。我只对OMA感兴趣。当时OMA被归类到解构派里,可我认为OMA的建筑和其他解构主义建筑师有根本的不同。我完全倾向OMA。实际上,在1980年代后期的日本,你很难不受到雷姆·库哈斯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谈论库哈斯。

浅谈日本建筑师

淺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丹下健三曾經這樣說過:建築應該蘊含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當2010年建築屆的諾貝爾獎——普利策獎頒給了來自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 和凱撒立衛之時,意味著日本已是第四次獲得這一重大的殊榮,這絕不是偶然。日本建築師地位已經受到全世界的人肯定,日本建築也開始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而安藤中雄作為日本建築走向世界舞臺的第一人,一位自學成功的建築師,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學位,也無得自任何大師的傳授,安藤的成功歸因於他廣泛多方面的閱讀與旅行,親身體驗這些歷史建築而獲得啟發,直到今天他仍持續而不間斷。 還記得最初看到安藤的作品是光的教堂,當時只覺得他是個“用光的好手”,之後,在ABBS上看到了他的那個“幾塊扳組成的博物館”,當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博物館有種頹廢感。大概同學們剛剛接觸安藤的時候都會對安藤混凝土的冰冷產生排斥,至少我是這樣。 雖然有時不經意會接觸一些安藤的東西,但第一印象讓我對他的建築很少細細研究(不過想想那時對哪一位建築師我都是不很瞭解,也沒有很好的去瞭解 哪一位建築師) 直到在建築書店我看到了〈〈安藤忠雄論建築〉〉這本書,是少有的大師的書,這本書讓我對安藤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變化。看完後我從這本書裡並沒有瞭解到的安藤的建築,但卻讓我瞭解到安藤作為一位大師的優秀品質,他謙虛、平和、堅毅,認定了一件事就要努力實現。從此我開始關注他的建築。 安藤忠雄作為有一位普利策獎的獲得者,他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水混凝土運用。安藤的建築一直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他借用了現代主義的形式,並對整個現代主義進行批判改造。安藤運用現代主義的材料、語彙以及在建築中具社會影響力的教條,向機能主義偏執的思潮進攻。安藤反機能主義,是對於具有空調和戶戶相對建築的立面,他認為這種舒適建築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聯繫。安藤認為不管空間本身多麼富有戲劇性,其不應該脫離使用者的生活。京都風格的城市住在中的弄巷和傳統日本農舍中泥地的入口是典型的情感空間和象徵性 空間的結合物。那些光線昏暗的弄巷在空間上是美妙的,在使用上,它們在住宅的前面把居住空間和店鋪連接起來。農舍中的泥地空間同時具有象徵性和功能性,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着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

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非人类的建筑语言”:开创神话园林与宇宙观念建筑的鬼才戴帆 作前卫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戴帆(DAIFAN)以突如其来巨变般全新图景的建筑设计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定性观念和价值,其作品内容思想繁复,精确的表现、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将空间和感觉在建筑语法、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上作了多样化的呈现,。 戴帆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戴帆的“宇宙宣言”(UniverseManifesto)首先作为一种复杂的谜一样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一种能量巨大的建筑语言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建筑语言上的,也是观念方面的。就观念而言,戴帆重新更新了人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与人、与世界、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他的“宇宙宣言”动摇了既定的有关建筑的成见,或者说,他从另外的不同于所有的人角度,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 竹屋内部 高柳町社区中心 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这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作者谭畅 [摘要] 传统形式的建筑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将传统一分为二来讨论日本建筑师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硬传统软传统日本建筑 一、引言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建筑文化。同样,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各个民族。位于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岛自古以来就接受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日本又结合其自然环境和价值观,形成了与其他各国迥然不同的、有着自身独到特点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从而领先于东方其他各国。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仅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走过的现代化的路程。而日本的建筑文化同样也是从学习中国、取法欧美而达到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甚至在一些领域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所取得的尤其是战后几十年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这些进步与成就促使人们去探其原因,究其奥秘。 在继承传统的创作观的问题上,日本建筑师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以及繁复多样的实践手法。他们的理论有着相当深刻的日本建筑文化内涵的,其手法逐渐由象形走向意象的发掘,直到精神空间的体现。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日本建筑师分别把自己所理解的“日本”纳人其建筑空间之中。“新陈代谢”理论的提出、“道”空间的探索、“灰”空间的研究、“奥”空间的挖掘、“间”空间的探求、到现今原广司的“宇宙牧场”,日本建筑师研究传统的角度不同,最后形成的作品对传统的表达也有着差异。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相互间各行其事,但都是来源于日本传统,所以仍有交错、重叠之处。他们不断地利用新文化来发展和扩充旧传统,从而形成文化自身所衍生出的新文化型式,创作了许多充溢着明显日本传统气息的现代化的日本建筑,让人感受到东方建筑文化的魅力。 二、“硬传统”与“软传统” 传统,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传统即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目前的建筑创作大多和“传统”联系在一起,“传统”仿佛一直是我们建筑创作当中永恒不变的重要因素。那么传统在建筑创作领域中如何来定义和继承呢?有关问题在建筑业内讨论了很久,或许还将继续下去。这里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形式上表现的传统,称为硬传统;把思想文化上的传统,称为软传统。在建筑设计中前者指的是看得到的传统,如木架构、大屋顶;后者指的是意境上、精神上的传统,它是一个有内部结构的系统,包含着价值观念、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他是自然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习惯,是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一种理解,包括对功能、对空间、甚至对细部、对色彩的理解。 三、日本建筑师和日本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扬 一直以来,日本建筑在西方建筑师心目中是非常传统的。而日本建筑师重视的传统并非形

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及作品

转载自:姜飞宏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60家国外著名建筑设计单位简要情况表

60家国外著名建筑设计单位简要情况表 序号单位名称所在国家(城市)及创建时间主要设计人员擅长设计类型主要作品 1 克莱夫.威尔金森建筑师事务所美国.洛杉矶(1991年) 克莱夫.威尔金森办公楼、娱 乐设施、电视台、高技术办公区 TBWA/CHIA T/Day广告公司总部、奥格维和马瑟公司总部、澳大利亚佩斯滨海区的规划设计 2 AC.马丁与合伙人有限公司(ACMP) 美国.洛杉矶(1906年) 马丁教育建筑、写字楼、政府机构建筑、高科技设施和总体规划洛杉矶.马歇尔商学院、波波维奇堂 3 博尔布/托马斯与合伙人联合事务所(BTA) 美国(1970年左右) 托马斯疗养建筑、大学建筑、文化艺术建筑、高科技建筑斯坦福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大学的建筑 4 贝聿铭事务所美国.纽约(1955年) 贝聿铭城市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规划设计,各类建 筑设计科罗拉多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纽约肯尼迪国际机构候机楼、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5 西萨.佩里事务所美国.康涅狄克州黑文市(1977年) 西萨.佩里各类建筑设计加利 福尼亚州立办公大楼、克立夫兰医疗所、新奥尔良大厦、纽约世界金融中心及伯利花园城广场、米格林.贝特勒大厦 6 科思.佩德森.福克斯联合建筑师与规划顾问事务所(KPF) 美国在纽约、伦敦、东京设 有办事处(1976年) A.尤金.科恩、威廉.佩德森、谢尔登.福克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总体规划设计芝加哥韦克大道333号办公楼、辛辛那提普罗克特与金波尔总部建筑群、法兰克福曼泽尔.兰兹切斯大街58号大楼 7 RTKL建筑师事务所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在伦敦、马德里、香港、东京设办事处( 1946年)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结构工程、建筑设备和电气工程设计、各种公共建筑设计华沙贸易大厦 8 齐默.纲萨尔.弗拉斯卡合作事务所(ZGF) 美国在波特兰、西雅图、洛杉矶、华盛顿设 有办事处齐默.纲萨尔.弗拉斯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室内设计机场、商业开发区、 高层建筑、企业园区、教育建筑、医疗保健建筑、博物馆等 9 勒布尔.施洛斯曼与哈克尔事务所(LSH) 美国.芝加哥(1925年) 勒布尔.施洛斯曼哈克 尔零售商业建筑、高层建筑、办公建筑、大学建筑、医院建筑智利、圣地亚桑Torre公司总部大厦 10 赫尔伯特.S.纽曼与合伙人事务所美国.康涅狄格纽黑文市(1964年) 赫尔伯特.S. 纽曼建筑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美国.依阿华州.斯蒂克斯公司工作室与工厂 11 SOM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芝加哥(1950年左右) 阿德利安.史密斯各类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等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约翰.汉考克大厦、中国上海金茂大厦 12 关逸见KwanHenmi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美国.旧金山(1980年) 西尔维亚.关、丹尼斯.逸见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旧金山渔民码头第45号海产品产易中心、旧金山新图书馆 13 莱维-桑奇克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纽约(1983年) 瓦尔特.莱维、艾拉.桑奇克建筑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商业建筑、教育建筑、休闲建筑以及其他公共建筑设计纽约州立Oneonta大学校园、爱德华.R.默罗高级中学、纽约城市大学科研楼的规划和建筑设计 14 迈克尔.马尔灿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洛杉矶(1995年) 迈克尔.马尔灿艺术建筑、 教育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等 MarkTaper市中心艺术学校、哈佛/西湖学校的艺术中心

日本建筑师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理论分析

[5] 刘忠.广州旧城中心商业区改造与地铁物业发展[D ].广州:华 南理工大学,1998.[收稿日期] 2003-01-15 [作者简介] 李承来(1975-),男,辽宁盘锦人,助教,硕士研究 生,从事建筑设计与教学工作。 日本建筑师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理论分析 张长文, 刘大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哈尔滨 150009) 【摘 要】 论述了日本建筑师在继承传统的建筑空间理论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即:新陈代谢理论、奥空间理论、灰空间理论,并结合具体的建筑作品,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日本建筑师在现代化、西方化的进程中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的、民族的建筑文化形式。 【关键词】 日本建筑;继承传统;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 T U -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6864(2004)02-0026-02 日本现代建筑文化艺术的飞速发展是明显的,在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的探索成果也是非常巨大的。本文进行了几个受中国影响的空间理论观念的论述,是希望能给中国建筑师一点启迪,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下,在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之中,能够设计出更多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建筑作品;是希望能给中国建筑师一点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1 “新陈代谢” 1961年丹下健三和青年助手们的研究集团提出“新陈代 谢”理论。这个集团成员有菊竹清训、尾高正时、 文彦、黑川纪章等[1]。他们发表的宣言表明:所谓新陈代谢,是为即将到来的社会提出具体方案的小组的名称。考虑到人类社会从原子到大星云宇宙的生长发展过程,特使用了新陈代谢这一生物学名词。设计或技巧无非是人的生命力的延伸。 从而不是自然地承受新陈代谢,而是积极地去促进它。[2]预 见人类社会是发展而具有生命的有机组织,生活设施应不断改进,以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转变,并反对狭隘视野,强调预见历史发展规律。 其实,新陈代谢是生物学上的名词,简称代谢,它是宇宙间普遍永恒的规律,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维持生物体的生长、繁殖、运动等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即为代谢。将这个概念引伸推广,系指一切事物经过内部的新旧斗争,必将导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日本建筑界提出新陈代谢的建筑理论,是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的规律,极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新陈代谢理论的哲学要点中有一条是:新陈代谢建筑的暂时性。佛教的“无常”观念表示的动态平衡代替了西方审美思想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所以说,新陈代谢理论是根植于佛教中的再生、轮回和无常等思想的。 2 “奥”空间 文彦在1979 年所论著的“日本的城市空间的奥”一文 中,提出了“奥”是日本特有的空间概念。他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富的空间形态,其特点是通过一层层的“膜”,形成多层次的境界,从而少中见多,可以使较浅的空间取得深邃的感觉,这种深层的中心空间表示的就是“奥”的概念。因此空间的重层性的深层结构是日本空间的特征,他认为这一点对于构思日本未来城市及小区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3文彦用“奥”充当了文脉主义所需要的连接体的角色[3]。 “奥”意味着意念存在的深度感,而深度感则是空间相对的距离,由各种不同距离形成历史连续性的空间皱纹。日本城市中的“空间皱纹”不仅体现出具有奥性的城市表层质感,而且透射出日本人的心灵性的“奥”———即日本人的宇宙观[4]。 日本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所体现的多重构成形态,其潜在的空间意识都可以以“奥”的概念作出解释。如日本乡村神社建筑在古时候的布局呈现出深奥、神秘的气质,它是作为庆丰年、祭神的生活方式的需要而存在的。在古代,这种乡村神社座落在深山中,设置在乡村主要道路的轴线上,参道上有时有很多“鸟居”,加深了原有的距离,并形成许多层“膜”。庆丰年和祭神的人们组成长队进入林中的神社,充分表现出崇高、神圣的“奥”的意味。经过历史的演变,这个场所的生活模式有了改变,但它却构成了一种历史上的形式语言———日本民族传统生活的图式。 文彦认为:“有无数个‘奥’存在于日本的城市和农村, 城市作为集体的居住地,围合了许多‘奥’,有些是公共的,有些是私人的。城市又是数个作为守卫着‘奥’的社会单位的用地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一个具有绝对中心,在周围成组布置建筑的场。”所以提出“奥”的概念就是为了使人注意:必须在城市空间创造中理解一种扎根于社会集体潜意识的文化所造成的形象化的特点。 25年中分六期建成的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群体建筑 6 2 低 温 建 筑 技 术 2004年第2期(总第98期)

中国与日本的注册建筑师制度对比

中国与日本的注册建筑师制度对比 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注册建筑师的管理,提高建筑设计质量与水平,保障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注册建筑师,是指依法取得注册建筑师证书并从事房屋建筑设计及相关业务的人员。 注册建筑师分为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二级注册建筑师。 第三条注册建筑师的考试、注册和执业,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注册建筑师的考试、注册和执业实施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注册建筑师的考试和注册的具体工作。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和建筑设计专家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和建筑设计专家组成。 第六条注册建筑师可以组建注册建筑师协会,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考试和注册 第七条国家实行注册建筑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注册建筑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由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八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 (一)取得建筑学硕士以上学位或者相近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2年以上的; (二)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或者相近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并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3年以上的; (三)具有建筑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5年以上的,或者具有建筑学相近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7年以上的; (四)取得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并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3年以上的,或者取得工程师技术职称并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5年以上的; (五)不具有前四项规定的条件,但设计成绩突出,经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认定达到前四项规定的专业水平的。 第九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参加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 (一)具有建筑学或者相近专业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2 年以上的; (二)具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大专毕业以上学历,并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3年以上的; (三)具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4年制中专毕业学历,并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5年以上的; (四)具有建筑设计技术相近专业中专毕业学历,并从事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7年以上的;

世界著名的十大建筑师

世界十大最有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先容一: 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有名的 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构造设计与艺术建筑驰 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 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 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有名的2004年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 重身份,他对构造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 绳的控制。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 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雅观, 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力。所以,他经常以大 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示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洁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驰名,展示出技巧理性所能浮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出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约束。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巧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惯例预感。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专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似乎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明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高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端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孔。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 展厅,名号不大,实在却造成了尽对喧宾夺主的局势,End...。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十大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转载自晴朗转载于2010年04月05日 14:45 阅读(39)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日本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所在地介绍

日本建筑之旅JAPAN 2010-03

Tokyo东京都 Tokyo (東京 Tōkyō; "Eastern Capital"), officially Tokyo Metropolis (東京都 Tōkyō-to), is the capital and largest city of Japan, and is one of the 47 prefectures of Japan. It is located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main island Honshū. Tokyo's government also administers the twenty-three special wards of Tokyo, each governed as a city, that cover the area that was once the city of Tokyo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refecture. 东京是一位于日本本州岛岛东部的都市,包含扩张相连的城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都会区,并有全球最复杂、最密集且运量最高的铁道运输系统和通勤车站群,亦为全球最大的都市经济体。明治维新后即成为日本的实质首都所在地至今,同时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 化、交通等的中心。 1

2

Tokyo 东京都01 New City Hall of Tokyo,1990Kenzo Tange 丹下健三Nishi Shinjuku, Shinjuku-ku 02 3 Tower house, Azuma House,1966Takamitsu Azuma 东孝光 Jingumae 3-39-4, Shibuya-ku The New Tokyo City Hall's main building, including the Office of first homes, second homes and the Office of Council Chamber. Above 150 meters high of the building twin towers were taken shape. At the top of the tower 45-degree rotation was designed, making it a static, dynamic and interesting architecture. 东京新市政厅的主要建筑体包括第一本厅舍、第二本厅舍和都议会议事堂。在建筑150公尺高度以上采双塔造型。塔顶经45度旋转,使得这静态的建筑多了一分动感和趣味。 House tower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residential city. Covers an area of 12 square meters, construction will be living the functions necessary for vertical stacking, according to frequency of use and privacy to be a different type of space arrangement, thus creating the as the same shape as a tower. House tower 是位于城市中心的住宅。占地面积为12平方米,建筑将居住所必须的功能竖向叠加,按照使用频率以及私密不同的空间类型加以排列,因此形成塔一样的造型。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最新设计作品合辑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最新设计作品合辑 做过木工 当过货车司机17岁进入拳坛成了职业拳击手在迷惘的年纪因为一本柯布西耶的作品集爱上了建筑因为作品集里的一 句话:「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拿着打拳打来的奖金游遍世界看建筑1969年,28岁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作为一个非科班的野生建筑师他半路杀进菁英主义的日本 建筑界全靠自学成才开创自己的风格流派获得建筑界的诺 贝尔——普里兹克奖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从本月26号开始 诸多关于安藤忠雄癌症晚期的消息刷爆了笔者的朋友圈 在这些报道中作者声称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已经是“癌症晚期” 安藤忠雄是笔者进入建筑领域的领路人而安藤大师的战斗 精神更是鼓励了诸多建筑业的同行者我二十岁出头四处旅 行时,就在想,这个国家真的可以这样吗?对社会或权力的问题也思考了很多。这些现在都成为我做建筑设计的动力,即使有一时的不顺利,在愤怒还没有消失之前,就想“再努力一把也许就……”这也许就是我摆脱不顺利的方法吧。——《安藤忠雄论建筑》

首先从这些文章引用的消息源开始所有言之凿凿的话都来自一篇NHK的报道这篇报道里提到安藤因为癌症被切除了胆囊和十二指肠之后又被切除了胰腺和脾脏但是这篇文章同时也提到安藤的最后一次手术是在“去年夏天”而NHK的这篇报道的时间是2015年6月也就是说安藤的上一次癌症手术是在两年前 NHK2015年的报道却被中国的自媒体们在2016年用来给安藤判了死刑更何况通读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找到“晚期”或者相应的词! 谣言止于智者!下面看看大师最新的一些设计作品!1.杭州中国最美的社区图书馆春天第一批樱花,在硬朗洁净的建筑前开得肆无忌惮,那是清晨6点钟,偶尔的鸟叫声里,第一束阳光慢慢地在玻璃上闪烁,在花瓣上闪烁,在水面的倒影上闪烁;而7.4公里之外,良渚4千多年前的灰墙,被同样的一束阳光轻飘飘地掠过。 如果我说,这不是一张效果图,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你信吗?其实,在安藤之前,这里曾经也有一座图书馆的。这是原来的图书馆“不要破坏自然,建筑应该与自然共生。”安腾先生若有所思地说。安腾先生做的设计无一例外地使用了水泥,有着强烈的几何感、空间感…… 如果从上空俯瞰,一万多平米的多边形建筑,就融在森林之中。而大屋顶和整个庭院上是安藤先生微妙的几何切割,艺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干脆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一种冲动想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隈研吾 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隈研吾(Kengo Kuma),日本建筑大师,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取得建筑硕士学位。1990年,隈研吾在东京青山创立了隈研吾建筑师事务所。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之建筑奖。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 提起日本建筑师,也许很多人会想起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等等,但是有一个设计师,一如他的作品一样内敛,充满禅意。他就是隈研吾——一位很“日本”的建筑师,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在一片混凝土的建筑中犹如一阵清新的微风,宁静。 从“M2”到“负建筑” 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最开始的隈研吾,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我们很难想象,M2大楼竟然是出自这位简朴风格的建筑师之手。M2大楼位于东京的东京世田谷区,在1992年完工。一根古希腊式的巨大柱子耸立中央,俨然一派古典建筑废墟的风格,这个大胆的设计在当时也备受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尚未破灭的亢奋期,到处都在追求新奇特异的建筑。但当泡沫经济分崩离析时,M2成为殡葬厂,他自此被“逐出”东京建筑圈长达10年。在这段“空白期”,隈研吾开始接手高知,爱媛这些小城市的工程。这些城市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现状让他首次考虑建筑的适用性和生态型,就是在这个时期,隈研吾独特的理论和风格就形成了。

M2大楼 在1994年到2000年期间,隈研吾所设计的这些地方工程屡获日本各大建筑设计类奖项,2001年“石博物馆”获得了意大利颁发的国际石造建筑奖,次年获得由芬兰颁发的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这些国际奖项为他赢回声誉,隈研吾得以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 这次的转型,隈研吾带来了“负建筑”。以“弱”求胜。何为弱,何为强?何为正,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和弱建筑绝对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我们的欲望希望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他说,“也许,看似很弱的负建筑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负建筑和反造型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如此说。从《十宅论》到《新建筑入门》,到《反造型》,到《负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背道而驰,凝结了他理念的“负建筑”和“反造型”两个词不胫而走,成为流行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