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21 城市化

专题21 城市化

专题21 城市化
专题21 城市化

专题21城市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根据图表数据,说出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辨别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相应图示

过程与方法

结合上海实际提出解决上海城市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城市问题,体会城市问题解决的复杂性、迫切性,通过对城市问题解决的讨论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环境生态意识和城市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进程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的城市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教学难点: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城市化

1、概念: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探究1: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

⑴各等级城市数量增加;⑵一些城市等级上升;⑶城市总数增加;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探究:读表格分析: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出现城市群

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

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世界城市化为什么呈不断加速的趋势?

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质量、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重心为什么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处于恢复性发展,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城市化水平就已经很高;发展中国家相当多数是战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纷纷独立,生产力解放,经济发展,城市崛起,人口向城市集聚。

三、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

上海的人口仅占全国的1%,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却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1/8,中央财政收入的21.8%,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的1/4,港口货物吞吐量的1/10。

城市是区域服务中心

城市集中了区域内的信息和资金,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完善的商业体系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城市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

经济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是相适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转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

城市化带动农村现代化

城市化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人均拥有的农业资源量增加,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有利于缩小工农业差距和城乡差距,也为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经济发展使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增加,促进了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程度越高,集聚能力越强,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越大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1、为什么城市化超前或滞后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城市化超前会导致大量城市公共资源闲置和浪费,浪费大量土地资源和公共设施;城市化滞后使得城市服务和基本供应不能满足人口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产生住房、交通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2、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同特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始终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19世纪末,英国城市人口已达75%.进入20世纪,出现郊区城市化的现象,出现了英格兰城市带。

1、什么是郊区城市化?

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总人口增加。

2、为什么会出现郊区城市化?

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导致环境恶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被商业、公共设施用地置换,新建住宅都位于城郊地区。

3、什么是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乡村、中小城市迁移的过程(并没变为农村人口),表现为大城市地域基本稳定,城市总人数减少,城市人口密度降低。

4、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摆脱城市的喧嚣、青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闲适的乡村地区;其次,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

1、有人说郊区化是城区变成郊区的过程,这话对吗?

不对,其实他是周围郊区变成城市的过程,是城郊农业用地变成城市用地的过程。

2、有人说逆城市化是城市变为乡村的过程,是城市化的反过程,对吗?

不对,因为原来的城市并不会因为人口迁出而从城市恢复为乡村,迁出的人口只是到乡村居住,从事的还是非农业劳动。

我国1949--1999城市化率变化趋势图

结论:2003年城市化达40%,百万人口城市个数达49个

思考:城市化水平提高,特大城市数增加。这个阶段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

2、城市水污染

3、固体垃圾污染

4、噪声污染

思考: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怎么办?

优化产业结构,“关、停、转”污染企业,改善城市环境;积极发展卫星城镇。

此图反映了什么问题?可采取什么措施?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和快捷大容量的轨道交通。

讨论:说明城市的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同时,通过建设平价商品房、廉租房,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

讨论:反映城市的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提高城市居民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的世纪,也是中国将继续快速城市化的时期。然而,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城市数量虚假上升有的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不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贪大求快,只追求建设速度和数量,其实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许多人为的水分,中国实际城镇化速度并没有这样高。 2、城乡二元的制度差异使城镇化与农村发展遗留问题多 (1)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在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在生态环境上,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2)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城乡之间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有些方面的矛盾开始突出。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一是在教育方面。二是在医疗方面。 (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推进城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人口自由迁徙,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 3、城市化不均衡性,各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大。 东西部城市化差距大。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之下的大都位于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这个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的不平衡性引起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房价攀升和大城市病态现象最为显著。城市化的差异致使经济活动、人文活动和人力资源上出现巨大差异,房价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让人们十分头疼的问题。 4、城市化引发粮食危机 城市化导致城镇用地过多,出现土地撂荒,土地产出为零,甚至为负数的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土地配置的不经济。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而且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直接威胁着中国粮食安全。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不仅仅是人口多引发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引发的。 5、城市化引发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 我国现在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但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耕地少、自然灾害较多。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重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市化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人为推动的城市化缺乏资源合理分配的内在机制,对社会和环境问题不够重视。 6、城市化引发许多其他社会问题 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 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具体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

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必须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主力。城市化战略设计中要

城市化专题复习

城市化 [目标定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了解哪些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理解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①__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使人群离开乡村;(2)拉力因素——使人群来到城市。 3.城市化水平 可以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带来③__________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④__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⑤________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 (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⑥____,发展较慢。 (2)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很快,出现⑦________________现象。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⑧__________,出现 ⑨__________现象。 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⑩__________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____________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___________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对城市?__________产生影响。 (4)出现城市“?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城市化问题

班级:08经济本一班姓名:曾德健 学号:80412020

中国城市化问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巨大发展,我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21世纪人类最大的两件事情,一是高科技带来的产业革命,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确实,实现城市化,这是中国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在过去32年间,我国城市化率从17%上升到47%以上,提高了30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1977年的不足1.7亿人增长到2010年的接近6.4亿人(估计),增加了4.7亿人。如果按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其中至多7000万人是原有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其余4亿人都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这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城市化过程。虽然说我国的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但是不可否认的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了,我国的城市化却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这就产生了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有两种城市化进程。一种是以政府规划为主导的,伴随着暴力拆迁。一种是基于分立产权谈判缔约,呈现出生长形态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协商和讨价还价。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中心,是工业化发展的条件和必然结果。城市能够聚集和配置好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从上世纪末,国家提出城镇化战略以后,城市化的步伐已经加快了。1998年的城市化率33.4%,2008年达到45.7%。提高1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增加城镇常住人口1906万,城市化已经很快了。但为什么还会产生如此繁多的社会矛盾呢?问题主要出在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和实现城市化的道路问题上。 就如那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所说的,中国的城市化可以和高科技相提并论了。外国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跟中国的城市化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城市化是工业化自然而然带来的人口聚集,发展出了城镇,然后一步步的进行城市化,而中国的工业化并没有发展到那样的程度,也没有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支撑,没有因工业化自然而然的带动城市化,而是城市化先于工业化的发展,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没有正确指导和规划。中国在新技术方面没有优势,而政府大量地征地卖地、拆楼建楼推进城市化却成为经济发展的“持久的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word版本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 施

精品文档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 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具体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必须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主力。城市化战略设计中要敢于克服“大城市不大”的现状。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业和社区建设的力度。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化战略设计中必须要克服“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的现状。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城市化及其城市化问题

31.城市化及其城市化问题 (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27.(12分)图6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6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4分)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8分) 试题立意:本大题以两省区不同年份城市化水平柱状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了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和条件等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从图中提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解析:两地区城市化发展特点应从城市发展的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等方面分析;江苏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应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1~4题。 (2012重庆文综,2)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A .城市化水平高 B .城市南多北少 C .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 .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解析:根据试题中的文字信息和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宁夏,是西北内陆地区。经济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也低,排除A 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城市的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排除B 项;逆城市化现象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该地是发展中国家且经济水平低,所 城市化水平(%) 江苏省 贵州省

以目前不是逆城市化现象,排除C 项;是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城市主要沿有水源的河谷地带分布。D 项正确。 答案:D 图2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3~4题。 (2012福建文综,3)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 线是 A .甲 B .乙 C . 丙D .丁 解析: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看,可以突破本题;(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 进程,因此甲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丙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 而中间的必然是全 世界的城市化 水平,而)中国建国初期城市化水平很低,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因而丁是中国; 答案:D (2012福建文综,4)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因而甲是代表发达国家,2000年以后水平已经很高,而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对周围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同时随着城市中心人口的减少,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答案:A (2012年高考浙江卷)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9-10题: 年份 城市人口比重(%) 图2

(完整版)城市与城市化2013-2017年高考专题练习

(2014-2017高考)城市与城市化专题练习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 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2017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4—5题。4.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 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A.a B.b C.c D.d 5.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 主要原因是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D.文化的融合 【2017江苏地理卷】图11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 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6~7题。 6.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 7.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2016?上海卷)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 7.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 市发展轴。这样做是为了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8.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 发展轴转移。这样做的作用主要是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D.扩大农业用地范围 (2016?上海卷)黄浦江笑迎米奇,迪士尼情牵金猴。 9.上海迪士尼乐园融入了中国风,例如,某些墙面饰有中国12生肖的马 赛克壁画。这表明商业服务会越来越考虑 A.客户的消费能力 B.地域的文化元素 C.服务的专业水平 D.地区的自然资源 10..迪士尼耗费巨资,在乐园中配置了很多自动化的服务设施。例如,在花车巡游沿线的路灯内设 置了探测装置,其可以根据巡游队伍表演节目的变化自动选择播放合适的音乐。这反映未来的商业服务中某些因素可能越来越重要,这些因素包括 ①员工素质②科学技术③资本投入④客户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6?上海卷)“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1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1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 面积 (2016?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3-14题。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 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4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 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 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3.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 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 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 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 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14.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 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 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 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 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2016?北京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 总和,即出行能耗。图7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 组合关系。读图,回答第15题。 15.据图推断 1

中国城市化问题

中国城市化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占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的大国,城市化问题是最近几十年来人们特别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城乡,城乡中国,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工业化超前,城市化落后;第二、市场改革激发了大量的城乡人口流动,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经济社会的版图分布,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第三、城市化加速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造就了城乡关系的紧张。这篇《中国的城市化问题系列评论》就中国城市化的原因、发展和特色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出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不相匹配的现实,这也是我国城市化的特色之一,即“工业化超前,城市化落后”。据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1.09,而全球的平均比值为1.95。相比之下,美国、英国等经济大国的比值则达到了4以上。这表示中国工业化推进的城市化率的提升,远远不及全球水平。对于发达的美国来说,更多的人力资源都集中于“交易部门”,也代表着人口聚集于城市,所以城市化率比工业化率有更快的提升。中国并没有忽视交易部门的重要性,只不过在开放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贸易代替了内地交易部门的更快增长,所以工业化相对于城市化超前。 而城市化滞后则是由城市偏向导致的,是“维护城市”的偏向主导了体制与政策,才强力阻挠了人们择城而入、择地而居的自发倾向。乡下人为什么要到城市里生活?农村的不容和不留是推力,向城镇聚集、需求集中刺激出来的细化分工,“无意中”创造更多的收入是拉力。不管是推力还是拉力,都是城市化的动力。重要的是城市化的动力要大于禁止人们择城而入、择地而居的阻力。这就要提到“迁徙自由权”和“经济自由”。“迁徙自由权”,这个曾经在“54宪法”中被写入的权利已经很难再实现。人们是想去城市生活的,但由于受到国家的限制而产生了阻力。“经济自由”则是城市化的根基。从历史的结论来看,限制乃至消灭普通农民的经济自由,是形成“农民等级”的基础条件。中国不支持“资本主义”,其实就是压制了农民本来就不多的经济自由。而结果就是把“农民阶级”变成了“农民等级”。等级社会是不能推进城市化的。幸运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意识到经济自由是行为主体对机会以及由机会带来的机会的选择,而这恰恰构成城市化的微观基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使中国扩大了经济自由,加快了城市化速度。 不过,近年来人们发现,我国“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感觉中国更加重视土地的城市化,这就会导致城市人口密度的下降,反而成了“反城市化”。可以从各个层面看出,农民进城的权利和土地进城的权利都在成长,但是不平衡的。 就土地方面来讲,“城市土地国有化”“城市设立模式”以及“唯有国有土地才可市场化”共同铺就了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制度基石。“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是宪法准则实践的后果,对城市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逻辑上,既然城市土地国有,那么改造城市的土地在法律上也属于国有,这对我国城市边界的扩张有着强劲推动力。关于城市设立方面,批准设立城市的行政审批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这对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另外,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对资源利用发生了积极影响。不过,唯有国有土地才能合法进入市场流转。政府掌控着更多的土地就意味着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强的财政实力,推动了城市扩张。“征地权”在这三个动力的基础上,提供了一把利剑。“征地权”代表着一股“强制推进”的动力。“征地权”的不断发展,使中国城镇化有了与过去不同的经济基础。 现如今的中国将商业利益、金融力量、土地资源和政府的合法强制力结合在了一起,要开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模式。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

微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二、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四、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问题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2011届高三地理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第50讲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考纲要求] 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知识讲解]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3)发达国家城市化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2.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专题21城市化yk

专题21 城市化 【例题】 【例1】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的原因主要有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环境优雅,但供水困难 C、高速公路、地铁的迅速发展 D、农产品满足不了城市的需要【例2】下图21-1中,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基础题】 1、下列有关城市郊区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郊区化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的迁移 ②城市郊区化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③通过适度的城市郊区化可以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④城市郊区化可能导致城市中心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导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A、农村劳动力过剩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C、向发达国家输送劳动力 D、人口增长过快 3、今后我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 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 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 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 D、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4、世界城市化过程中,客观正确的评价是 A、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使伦敦成为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B、早期城市的数目少,规模大,城市人口呈快速增长 C、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D、目前城市人口已经达到全球人口总数的70% 5、关于人口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越快 B、人口越稠密的地区,城市化进程越快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多是城市化的标志 D、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措施 6、产业革命前,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是 A、东京 B、伦敦 C、北京 D、纽约 7、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B、城市环境污染,地价上升 C、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区 D、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居民增加

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

专题十城市与城市化 高考试题 考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2013年广东文综,11)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解析:C 读图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大致呈扇形,只有一个中心,A项错误;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东北部、北部和西南部,B项错误;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南部,且靠近科研文教区,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C项正确;外来人口生活区多分布在城市的边缘,D项错误。 (2013年山东文综,7~8)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3.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解析:2.D 3.C 第2题,由“东欧”可知,该城市处在西风带;由图中河流及流向可知,③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同时又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区,故为工业区。②处大致在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应为绿化区。①区交通便利,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优美,应为别墅区。第3题,老城区基础设施较落后,交通拥堵,环境质量较差,故地租应较低。由图中老城区集中在河流以西及其他地物分布、交通线的延伸可以判断城市中心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