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2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2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2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2课:鸦片战争

(一)新课导入部分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材料:

刚才,我们一起听了一段材料。材料主要是想告诉我们:1840年以前的中国和1840年以后的中国,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1840年以前,我们中国走过了五千年的文明历程,我们始终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走着自己的路,始终是在传统的历史轨道中不断的循环。所有的外来文明,都被我们所包容,都被我们所同化,最后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东西。

而在1840年以后,面对着资本的全球扩张,古老的中华文明却再也没能将之融入其中,五千年的老路再也走不下去了。在工业文明的撞击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溢出了传统的轨道,开始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一百多年以来,我们中国人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了救亡走过了革命,走向了崛起走向了腾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鸦片战争。

(二)课堂教学部分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两国。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17世纪的40年代,中英两国都发生了社会巨变。在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人类历史从此改道;而在中国,旧的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的巨浪打翻。满洲贵族的铁骑,横扫南北,在旧王朝的废墟上,又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中国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循环。

而经过了长达200年的发展,到了1840年,这两个国家又各自发生了那些变化呢?我们先来看英国,1840年的英国,是这样的景像。我给大家读一下: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同学们都学过历史,都知道,1840年的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在短短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工业国家。政治上君主立宪,经济上大机器生产。

那我们再来看看英国的社会,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某某某你把这段材料给大家读一下吧)

●有理想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但丁

●为伟大的事业捐躯,从来都不能算作是失败——拜伦

●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不自由,毋宁死——巴德里克·亨利

●我的茅屋,就是我的城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英国民谚

●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好,请坐。同学们看到没有,这就是近代的人、近代的思想观念,近代的精神风貌。在1840年的英国,是这样的思想观念在支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这些思想支配下的英国人,对内,他们崇尚的是自由、是人权、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外,他们追求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们勇于进取、他们敢于冒险。

我们再来看 1840年的中国。同学们看到没有,这就是中国的皇帝,他一个人高踞在权力金字塔的顶峰,俯瞰着下面如尘埃一样的芸芸众生;我们再来看这幅画,画的是中国的农民,千千万万的农民就这样胼手砥足的在那狭窄的田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840年的中国,依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国家。政治上皇权专制、经济上男耕女织。

那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社会,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某某某,你把这段材料给大家读一下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好死不如赖活着

●知足者常乐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好,请坐。同学们看到没有,这就是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思想观念、中世纪的精神风貌。在1840年的中国,是这样的思想观念在支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通过对上面几段材料的比叫,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工业文明的世界,一个是农业文明的世界;一个是开放进取,蒸蒸日上的世界,一个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世界。两个世界之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

而(长音)当我们再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从16世纪开始,西方世界就曾一次次的派遣使节,前往那遥远的东方世界。他们想要通商,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每次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中国的大门始终对他们紧闭着。到1793年的时候,马嘎尔尼也率团来到了中国,他们是英国派来的使者,虽然清政府同样是毫不留情的拒绝了他们,但英国人此行,却还是有着不小的收获。我们来看一下这段材料:(某某某,你把这段材料给大家读一下吧)“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制,而是在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几乎所有的村舍都破烂不堪,条件十分恶劣。”

“描有龙、虎、猛兽形状的八旗旗号和制服看起来威猛,而实际上这支军队毫无战斗力”

中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人们“胆怯、肮脏并残酷”。

好,请坐。同学们看到没有?这就是生活在工业文明中的人们对于中国最为直接的观察,这就是英国人此行最大的的收获(重音)。来到中国后,英国人发现,中国和传说中的繁荣、富庶根本就毫无关系,即使是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也显得是毫无秩序。走的时候,马嘎尔尼他们甚至还详细的考察了中国沿海所有的炮台。最后,英国人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 年期间没有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同学们看到没有?我们认为我们是天朝大国,但在马嘎尔尼之后的英国人眼里,中国却只是一个泥足的巨人,只要轻轻的一抵,就可以把它打到在地。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印象,英国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战争来获得外交手段所得不到的东西。而且他们相信只要发动战争就一定能够打败中国。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逐渐的滑向了冲突与战争的轨道。

而当时的中国也正如英国人所描述的那样。步入了19世纪的中国社会,从一开始就显得暗淡无光。当时有个著名的思想家,叫龚自珍,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用四海变秋气来形容它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到处都是一幅秋天的衰败景象,清王朝上百年所积累的矛盾,至此是更加的尖锐。整个社会是上下皆困。上面,是“一祖之法无不弊”,祖宗之法在各种新问题、新挑战面前显得是千疮百孔;下面,是“山中之民,一啸百吟,大批的民众,甚至包括一部分忧患时事的知识分子,纷纷的加入了白莲教天理教,投身到了农民起义的大潮之中。他们是在挣扎抗争中寻找着出路,而整个社会却充满了找不到出路的悲哀和无奈。中国已经又一次走到了改朝换代的路口。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并没有发生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即使是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大的规模,也没有在中国实现新的改朝换代。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就在这时,英国人的船坚炮利来了,工业文明的撞击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溢出了传统的轨道,改朝换代的老路再也走不通了,五千年从此改走你的道。一场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走向近代文明的序幕。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好,那我们就来看看,鸦片战争到底是怎样爆发的。同学们看课本50页大字的第二段。在战前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的主要是茶叶、生丝等农产品,而英国出口的则主要是棉布、钟表

器械等工业产品,这就体现出了两种文明、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别。一方面,英国大量购买中国的产品;而另一方面,中国却是自给自足,不需要英国的产品。结果就像课本中所说的那样,中国是长期的出超。而为了扭转贸易的逆差,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从此,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关于这个鸦片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一段材料来体会一下“嘉、道之际,会稽人王衍梅记述说;“张四,吾乡人,嗜食鸦片。衣食尽耗,瘾至,窘不自支,舔他人煤灰以稍存活。”

在嘉庆、道光年间,会稽人王衍梅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他有一个叫张四的的老乡,是喜欢吸食鸦片,为此是倾家荡产。当烟瘾来的时候,想吸烟,但又没钱,只能靠舔他人的煤灰来满足自己的烟瘾。

同学们看到没有,就这样短短的的几句话,便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幕人间惨剧。鸦片,它不仅残害了中国人的身体,更泯灭了他们的良知,种种罪恶因此而生。正是因为鸦片有着这么大的危害,所以像林则徐这样的有识之士才会坚决的主张禁烟。

在林则徐雷厉风行的打击下,中国的禁烟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为英国提供了挑起战争的借口。但是,同学们要知道:不管有没有林则徐,不管中国人禁不禁烟,战争都会在某个时间爆发。在19世纪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农业文明的自我孤立,注定了不会被忽视和容忍。

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鸦片战争中的中英两国。同学们看大屏幕:在1840年的6月,西方工业文明挟(xie)着船坚炮利而来,开始撞击农业文明那紧闭的大门,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而撞击的地点就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到1842年的8月,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

但在第一次撞击过后,紫禁城里,却是景物依旧。清政府天真的以为“万年和约”换来的是永久的和平,却浑然不觉工业文明进逼的步伐是一步也没有停止,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便又发生了第二次的撞击。(打开图片)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860年10月,战争结束,历时整整四年。

我们来看这幅图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二次的撞击中,不仅撞击的范围更广了,看到没有,撞击的地点已经从南方扩展到了北方,从沿海深入到了内地。而且撞击的影响也更大。如果说第一次撞击仅仅是冲击了中国的东南沿海的话,那么第二次撞击则是震动了中国的中枢地带。

说到这儿,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同学们注意一下:在两次撞击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需要同学们掌握。现在,同学们将课本翻到51页,同学在课本中找一找,在两次撞击的过程中,都发生过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有《南京条约》、有火烧圆明园、有《天津条约》、有《北京条约》。尤其是几个条约的内容,需要同学们认真的去掌握。因为在近代史上,西方列强正是通过战争、通过条约实现了自己侵略利益的合法化。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这场两个世界的碰撞中,工业文明带给中国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例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林则徐。他曾经担任过抗击英军的主帅,对英国人的船坚炮利是目睹身受。那种震撼,让他终生都无法释怀。在发配新疆伊犁的途中,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对这场战争做了这样的描述(翻译一遍,读出来)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

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

接仗者,未之前闻。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材料,这场战争,在林则徐的心中,是这样一种印象:他们的大炮能够打到十里以外,我们的大炮还打不到他们,他们就已经先打到了我们;他们的大炮都是连发,像放排枪一样,砰砰砰连声不断,而我们放一炮后还得再退回来,准备半天之后才能再放一炮;

我们有的将士当兵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都是久经沙场。但他们以前打的仗,都是面对面、兵对兵的打,像这样远在十里八里以外,不用见面就能打到你的仗,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

同学们看到没有,这就是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中,工业文明的船坚炮利,带给中国人的那种震撼。

材料一:虎门一战中,60岁高龄的关天培亲燃火炮,打至炮管通红炸裂,最后与400部众一起壮烈殉国。

材料二:珠江口一战中,清军损失20艘船只,阵亡600余人。英军仅1人死于步枪走火,一人在用缴获的清军抬枪开火时由于炸膛把自己炸死,另有50余人由于军服太厚被太阳晒伤。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例如,民族英雄关天培。在虎门一战中,关天培是亲自点燃火炮,打至炮管通红炸裂,拼命的开炮,拼命的打,但是由于大炮射程太近、根本就打不到敌人,最后与四百部众全部壮烈殉国。我们再来看珠江口之战,清军伤亡了600多人,而英军却只死了两人,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人又是怎么死的呢?一人死于步枪走火,一人死于抬枪炸膛,另外还有50多人由于天气太热而中暑。

同学们看到没有,这就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差距。战争,用最残酷的方式向我们显示了这种差距。从林则徐、到关天培,再到普通的清军士兵,生活在农业文明中的人们,面对工业文明的船坚炮利,那种震撼、那种茫然、那种悲壮、那种无奈,都清晰的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好,看完了武器,我们再来看看人。

材料一: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 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材料二:道光询问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耆英:逆夷打仗的时候,为什么能让士兵勇往直前、有进无退呢?耆英找到的一个原因是:英夷军官和士兵四十岁以前都不准娶妻,无后顾之忧,所以打起仗来才会争先恐后。

同学们看看,这就是我们的政府。中英都交战两年了,我们的皇帝竟然还不知道英国在那儿。还有这个耆(qi)英,皇帝问他,这英国人打仗为什么会这么的勇敢呢?我们来看看这位清政府的高官,他是怎么回答的?他的答案是,由于英国官兵四十岁以前都不准结婚,全都是光棍,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所以打起仗来争先恐后全都不要命。同学们看到了没有,这就是中世纪的政府。

就像某位历史学家所总结的那样:“我们的武器和军队是中古的武器和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但终归失败,那是自然地,逃不脱的”。

同学们要知道,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一场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如说是一场两个时代之间的战争。就像后来两位美国学者所描述的那样:“中国人想象的是双方互射弓箭的假想战,在这位清军士兵的印象中,战争就是双方互射弓箭,面对面的你打我、我打你。你射我一箭,我射你一箭。但在别人眼里,这是16世纪与19世纪的冲突,是中世纪与工业革命时代的一次交战。是两种不同文明、两个不同世界之间的一次撞击。

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三个问题: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鸦片战争结束了,在这场文明的碰撞中,受到伤害的肯定是我们农业文明,同学们看课本51页,大字的第五段:找到没有?那我们就来看看都有那些伤害呢?我们的主权和领土不完整了,我们被动了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我们成为了别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些都是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伤害。

而关于伤害,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很多。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船坚炮利,并不仅仅是伤害,它还把它那一整套的东西,它的政治、它的经济、它思想观念、

它的生活方式、它的风俗习惯,都带到了农业文明的土地上,一点一点的改变着中国的传统社会。那说到这儿,我想问一问在座的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发生过哪些变化呢?(提问两人):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我们先来看思想观念方面: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女王与大清皇帝的名字“并格书写”。条约中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材料,在《南京条约》的文本中,英国女王与大清皇帝的名字是“并格书写”的,也就是他们的名字是写在了同一行,在格式上双方是平等的。条约中规定:两国的属员在往来的时候,要用平行的照会。还是要平等。在《天津条约》中也有规定:英国是与中国地位平等的自主之邦,英国使节在拜见中国皇帝的时候,不必行使出现像三跪九叩这样有伤英国的国体的礼节。条约中还规定:在今后中国的各种公文中,提到英国人的时候,不准再出现夷字。因为夷是一种蔑称,是贬义的。

同学们看到没有:这就是鸦片战争后的西方列强,在用平等的观念、在用条约的形式,强制性的改变中国人那种天朝大国的虚骄意识。中国人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世界的华夷观念,,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撞击下,逐渐的走向了破灭。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段材料:

鸦片战争后,魏源主张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冯桂芬认为:在“人无弃才”、“地无遗利”等方面,中国都“不如夷”;

薛福成也认为,必须“集西人之长”。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像魏源,就提出了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像冯桂芬,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都不如西方;还有薛福成,主张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集西人之所长”。

这就表明了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拿着西方的尺子量出了中国的短处。在不断的比叫中,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后期,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学习西方的思想观念,西方工业文明的东西,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渗入到了中国的心中。

我们再来看政治方面:

材料: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并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1861年,始设“总理衙门”负责对外事物。《辛丑条约》签订后,改为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因为外交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平等交往,而以前的我们和其他国家之间有平等吗?我们是天朝大国,我们和其他国家之间只有恩赐没有平等,所以我们不需要搞什么外交。但在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先是有了总理衙门,后来又有了外务部。中国的权力结构中开始有了工业文明的痕迹。

我们再来看经济方面:

材料: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上海县广种马铃薯,以“佐西餐中之肉食”。

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设厂,使用蒸汽机生产。

鸦片战争以后,一方面是洋布大量的涌入中国,而且既物美、又价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的破产。另外,由于西餐中常吃土豆,像上海等地的农民,

干脆就不种粮食了,纷纷的改种土豆,中国的农业生产开始服务于市场的需要。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了解体;另一方面,在洋务运动兴起以后,中国不管是在官办的企业中,还是在民办的企业中,都开始大量的使用西方的蒸汽机来进行生产。中国社会又出现了新的生产力、新的经济因素,工业文明的撞击,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我们再来看社会结构方面:

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社会群体,如买办、工厂主、洋教民以及留学生、华工、侨民等等。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了中国,他们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商品、西方的基督教,还促使了中国新阶层的出现。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传统上只有四个阶层?(士农工商)。但在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又有了买办、又有了洋教民、又有了留学生,在这些人的身上,都带有工业文明留下的痕迹。

最后,我们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方面: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该馆开设有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由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曾任总教习达二十五年之久,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俄人柏林,美国人海灵敦等先后在同文馆任教。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我们先来看看它所开设的课程,有外语、有天文、有算学。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传统的学校中,学生们学的都是什么呢?(对,都是四书五经)而像外语、天文这样的学科,那都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带到中国的新东西。除此之外,同文馆还聘请了一批外国人担任学校的教师。这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总而言之,变化,是全方位的。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撞击,是全方位的。它给农业文明带来的改变,也是全方位的。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工业文明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把它的东西渗入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之中,一点一点的把中国社会的发展撞离了五千年的传统轨道,使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就像这节课刚开始我们所说的那样:一百多年以来,我们中国人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了救亡走过了革命,走向了崛起走向了腾飞。

好,关于鸦片战争的三个问题:战争爆发前,东西方文明的各自发展与碰撞;战争过程中,工业文明带给农业文明的强烈震撼;以及战争结束后,工业文明带给农业文明的伤害与变化,我们现在都已经讲完了。

而除了上述的三个问题之外,同学们还要看到:鸦片战争的爆发,仅仅是两大文明冲突碰撞的第一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是在不断的加快。1876年的中俄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的中日战争;1900的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次次的战争,一个个的条约,逐渐把中国的传统社会逼到了墙角,逼到了退无可退。到了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出现了一次传统社会的大崩溃。

这种大崩溃,首先就体现在中国传统势力的崩溃上。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辛丑条约》中,西方列强曾指名道姓的向清政府索要人头(打开课件)。庄亲王载勋、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均定为赐令自尽;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山西巡抚毓贤,均定为即行正法;

同学们要知道,这些人,(停两秒)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他们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都是中国顽固势力的代表。却在外国势力的威逼下,成百成百的离开了权力的中枢,或被发配边疆、或被肉体消灭。中国的传统势力,遭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辛丑条约》中还规定:凡是曾经杀害过外国人的城镇,五年内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同学们要知道,很多中国人头悬梁锥刺股,学了一辈子的四书五经,他们为了什么呀?

他们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是他们出人头地、安身立命的唯一途径。现在这条唯一的出路被堵死了、再也走不通了。这对于中国的传统势力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其次,这种大崩溃,还表现在中国传统心理防线的崩溃上。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魏源曾经写了一本书,叫《道光洋艘征抚记》,从洋艘征抚记这个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当时的中国人还是以天朝大国自居。而到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正在前线围剿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在接到了恭亲王的电报,得知了皇帝出逃,北京即将陷落的消息后,是“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悲声痛哭,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这就反映出了在工业文明的重击下,中国传统的官僚士大夫们那种茫然失措的心态。而到了《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慈禧太后有句名言,叫“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让我们中国人是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这句话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在与外来文明的较量中,传统的心理防线已彻底崩溃了的古老民族。从洋艘征抚记,到“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再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就是中国的传统的心理防线走向崩溃的过程。

再举个例子,辛亥革命以后,周作人,就是鲁迅先生的弟弟。有一天他在北京雇佣了一辆黄包车,他就发现那个车夫的脖子上挂了一个十字架。在交谈中,周作人了解到,那个车夫以前是义和团的,信奉的是太上老君、王母娘娘、哪吒三太子,后来改信上帝了。周作人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改信呢?车夫回答说:因为他们的菩萨灵,而我们的菩萨不灵。同学们看到没有,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撞击下,不光是中国的顶不住了,连中国的菩萨也顶不住的。这也放映出了中国人传统心理的变化。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辛丑条约》中还规定:清政府要在德国公使克林德遇害的地方,树立一座纪念碑。碑上要用四种文字刻上中国皇帝的道歉。同学们要知道,我们是天朝大国啊,我们的皇帝什么时候跟外国人道过谦?而且还是用这样一种屈辱的方式来进行道歉?同学们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自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吗?

如果说整个19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的话,那么它主要就表现为中国传统社会史无前例的衰落与崩溃的过程。这个过程缓慢、无情而又彻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像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妄自尊大、中国皇帝的专制权力、儒家的正统观念、纲常伦理以及传统的官僚士大夫阶层,都在工业文明的撞击下,一个接着一个的被破坏、一个接着一个的被摧毁。这对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来说,既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更是一次烈火中的新生。

当时间走到了2011年,一百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多了些理性,少了些感性的时候,我们再来回首那段历史,除了悲愤和屈辱之外,我们还应该能够领悟到更多的东西。就像喻大华教授在百家讲坛里所说的那样:如果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再谈论起那场战争,我们所想到的还仅仅只是伤痛、只是屈辱的话,那它只能证明我们的进步真的是十分有限!

好,这节课我们讲完了,下面,我们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在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在战战兢兢的注视着这场战争。战争的结果,不仅震撼了当时的中国人,也极大的震撼了当时的日本人。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间象山就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一个看上去不会被蛮夷征服的文明典范和强大巨人,居然会在战争中败给像英国这样突然冒出来的小国呢?

同学们难道就不觉得奇怪吗,我们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这么悠久的文明历史,怎么看都是一个不可能被人征服的庞然大物。但却在一场战争中败给了像英国这样突然冒出来的小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那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谈谈你的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我们不妨听听佐久间象山自己是怎么回答的,他的答案是“原因来自文化上的自大”。

由于自大,所以落后了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变革,而不愿变革的结果就是更加的落后。

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灭亡的这70年间,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只要还能控制住局面,它就会拒绝变革;而当时机已经消失的时候,它才匆匆忙忙的被迫变革,但总是落后于时代一步,结果是越来越被动……最终彻底垮台了。

那同学们想一想:这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它告诉了我们,如果不想落后,你就必须进行变革。你不变革,别人就会逼你变革,你不愿主动变革,那你就只能被动变革,不变革你就没有出路,不变革你就是死路一条。)

好,下面,我们再来将上课之前,我们听过的那段材料,一起来大声的朗读一遍。我给大家起个头:五千年,五千年——,开始!

读完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段材料:

1840年以前,我们走过了孔子的理想、走过了杜甫的诗篇、走过了上下五千年;我们走过了一轮又一轮、一遍又一遍,我们始终是在传统的老路中不断的循环。不管外部世界是如何的风云变幻,我们自己始终没有改变。

1840年以后,我们梦得到这么凶的炮,这么快的船,我们梦不到资本要全球扩张,这扩张势不可挡。像四书五经六艺七步诗八卦图九天玄女十方洞天这些中国传统的东西全都面临着来自工业文明的挑战的挑战,传统的循环被打破了,传统的老路再也走通了,不得不改道,不得不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距离鸦片战争的爆发已经有100多年了,一百多年以来,我们中国人沿着近代化的道路,走过了救亡,走过了革命,走向了崛起,走向了腾飞。那为什么材料中却说我们还是走不完、也走不出1840年呢?

现在,同学们就将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作业,带到课后,去认真的思考一下。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的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我们这节课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战争爆发前的中英两国,主要讲了东西方文明的各自发展以及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逐渐走向战争的过程;第二个问题是战争过程中的中英两国,主要讲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两次撞击以及它在撞击过程带给农业文明的强烈震撼;第三个问题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主要讲了工业文明的撞击给农业文明带来的伤害以及在它撞击下,农业文明所发生的变化。好,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感谢在座的各位评委、感谢在座的各位同学。下课。

五千年,五千年――

我们走过中原、四夷、八荒,

走过了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走过二十四时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史,

走过了上下五千年;

我们走过泪光中的血光、火光、刀光,

走过了杜甫的诗篇;

我们走过读书声、欢笑声、钟鼓声组成的和声,

走过孔子的理想;

我们经过了经过的,一轮又一轮,我们是自己的时间;

我们看过了看过的,一遍又一遍,我们是自己的指南;

我们走在未来,我们走在过去,我们走在地上,我们走在天上――五千年啊,五千年……

一八四零年,一八四零年――

梦得到这么凶的炮,这么快的船

梦不到资本要全球扩张,这扩张势不可挡

No more一生二二生三

No more三省吾身三代圣王

No more四体书四言诗四声猿

No more五经六艺七步诗八卦图九天玄女十方洞天

五千年从此改走你的道,一八四零年,没人知道哪里是终点走过救亡走过革命,走不出一八四零年

走向崛起走向腾飞,走不完啊,走不完一八四零年……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香港及通商口岸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材料一:1853年,洪仁玕来到香港,此后数年,他在香港苦学英文,研习西方的文化和制度……1859年,他到南京之后没有多久就上呈了《资政新篇》,其中不少内容是他在香港拟就的。

材料二:1879年底,康有为第一次游香港,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认为西人治国有法度,“乃复阅《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

香港的割让无疑是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一大伤痛。但这块伤疤的存在也为先进中国人观察外部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没有在香港的经历,就没有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就没有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香港及通商口岸功不可没。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次出访,对于英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外交上的失败,但是对于中国的未来而言,难道不是更大的失败吗?历史给了中国机会,英国曾经给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户,送来了文明的阳光,但是中国却把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白白的错过了。

类别中国英国(不包括殖民地)

国土面积 1380万平方公里 30余万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四亿多 4100万

军队数量 80余万 10余万

(打开多媒体,显示问题)

(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一场英国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为了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而发动的商业战争;也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主要是由于林则徐等人处置不当造成的。

还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碰撞的结果。)

请问你更加倾向于那一种观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我个人更加的倾向于第四种观点:鸦片战争的爆发,表面上看是由中英两国在商贸、外交、禁烟等问题上的矛盾所引发的,但实质上却是两种文明在寻求平等开放与坚持封闭自大上的对立不断激化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这个观点。

先来看两大文明在寻求开放与封闭自守上的对立。大家先看一段材料:

(材料一:英国的工厂从世界其他地区输入棉花、羊毛、矿石等工业原料,加工成产品之后再输出到世界各地,从中获取高额的利润……正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着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材料二: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的……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他们用家庭自织的料子……来缝制衣服,而将余下的拿到附近城镇去卖……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衣料。

——米歇尔致文翰的报告从这两则材料中,同学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两种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巨大差异:英国是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必须不断的进行扩张,为不断增加的商品产量寻找销路和市场。而中国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文明国家,经济上习惯于自给自足。工业文明寻求扩张和开放的努力,在农业文明的中国必然会遭到来自文明本身的强烈抵制,寻求开放的努力与封闭自守的习惯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大家再来看一段材料: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的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销售产品,获取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人惊奇的发现,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

从才来哦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立,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早已结束后的19世纪50年代中期,也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而除了在寻求开放与坚持封闭上的对立之外,两大文明在寻求平等与愚昧自大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大家看一段材料:

(材料一: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英王伊丽莎白就曾两次致信中国……1787年,英王乔治三世派使团访华……1792年和1816年,英国分别派遣马尔戛尼和阿美士德率团访华……希望与中国互派使节、自由通商。

材料二:马尔戛尼使团的来访,被清朝君臣当作是“蛮夷小邦”不远万里的前来“输诚纳贡”,使团带来的那些集中体现了英国近代科技水平的礼物,被看作"小孩子的玩意儿”而丢在了一边,由于拒绝行使三跪九叩大礼等原因,使团最后只好带着天朝的“赏赐”打道回府。其所提出的的互派使节、自由通商等要求全部都被清政府予以拒绝。)

自16世纪开始,英国就一次次的遣使来华,希望能够与东方的天朝建立起一种平等正常的外交关系,从而帮助英国的产品开拓中国的市场。那么英国一次次的外交努力换回的又是什么呢?有恩赐,有屈辱,但更多的是失望和不满。

农业文明的愚昧自大,使得工业文明寻求平等往来与开放贸易的外交努力一次次的失败。当工业文明横扫世界,将各地区、各民族逐渐连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却在中国那紧闭的大门面前屡屡的碰壁。即使是后来刚刚经历了一场战败的阵痛,陈腐的旧文明,也依然秉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新文明的闯入。大家来看一段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天朝君臣得出的最大结论竟然是:西学中源。大理寺少卿金应麟认为,西方的船坚炮利不过是“中国之绪余”,“夷人稍变其法”。西夷火炮……膛中大小,受药轻重,福建及浙江军需局均有制造,“不足为奇”。

材料二:美国公使马歇尔1852到任时请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两广总督叶明琛指定一个时间以递交国书,但直到1854年,连个回信都没有。法国公使在广州等了六年,连叶明琛的面也没见到,叶名琛这个名字,在英文记述中成了“死不交涉”的代名词。

材料三:直到1873年,清政府在列强压力下,才放弃了外国使节必须下跪磕头的规矩。

看完之后,同学们想一想,第一次鸦片之后,清王朝有没有从中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吸取到经验教训?一点没有!依然是那么的傲慢自大,既不愿承认现实,又拒绝作任何的改变。但是,工

业文明那扩张掠夺的天性注定了它无法容忍农业文明的愚昧自大和自我孤立,(读出来)正如1830年,一封递给英国下议院的请愿书中所写的那样﹕必须将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对华贸易置于长期﹑合理的基础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出使中国的失败,也许能有力地提醒贵院,任何高尚的外交手段,在中国都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随着对立的不断激化,战争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好,这是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师:下面我们接着探讨第二个重难点问题: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打开多媒体,显示问题)

(关于在这两次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有人认为主要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有人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在武器、指挥、战术、以及军队士气和作战意志方面不如英国;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失败,是旧文明在自身落后的同时还拒绝承认并加以改进的必然结果;还有人认为,如果道光帝不罢免了林则徐或者清朝军民能够团结一心的话,中国本来是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请问你更加倾向于那一种观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我更加倾向于第三种观点:中国的失败,是旧文明在自身落后的同时还拒绝承认并加以改进的必然结果;

前面我们讲过,这场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冲突碰撞的结果,那么胜负的原因,也应该从这两种文明本身去分析。大家来看一段材料:

有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武器和军队是中古的武器和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但终归失败,那是自然地,逃不脱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教师:中古的军队指什么?(封建时代、冷兵器时代的军队、武器、战术、后勤等)中古的的政府有又什么?(专制、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的封建政府)那中古的人民又有指什么呢?(人民,其观念意识都严重的脱离现实,显得愚昧无知,落后于时代),下面我们就从“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这个角度来理解一下蒋先生这句话的含义。

大家再来看一段材料:

(材料一:1872年,一名青年突然开枪刺杀维多利亚女王……法官裁定这名凶手精神失常,只判他一年监禁。面对着坚持要求将之流放国外的女王,法官彬彬有礼的回答说:“对不起,陛下,帝国的法律原则不允许我滥施刑罚。”……最终,女王屈服了。

材料二:1730年,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下旨把徐骏革职。礼部侍郎查嗣庭主持江西省的科举考试,试题出的是《诗经》上的一句“维民所止”。不料被诬告"维止"二字是要“去雍正头”……判斩立决。)

教师:看完这则材料之后,同学们又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回答。

教师:这两则材料实际上向我们揭示了两个君主,或者说是两个政府在本质上的巨大差别。同学们要知道,统治者按照何种规则来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往往最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越是在文明发达的国家,权力就越显得温驯,显得不那么可怕,而越是在野蛮落后的国家,权力就越是像洪水猛兽一样,让人一想起来就感到不寒而栗。

面对着法官彬彬有礼的冒犯,女王的屈服恰恰证明了英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先进,而雍正的行为与之对比,则很难不给人留下野蛮残暴的印象,俗话说窥一斑可见全豹,仅仅从统治者、从政府这一点上来看,两个国家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出了高下,如果再算上武器、军队、民众等其它因素的话,这种差距就更大了。大家想像一下: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当我们那中古的政府,指挥着中

古的军队,拿着中古的武器,连同中古的人民一起,去同现代文明的对手作战的时候,你觉得我们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吗?我觉得很难。

中国人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但中国人却习惯于将“落后”理解为拳头的力量,其实文明的落后、观念的落后,才是中国挨打最根本的原因。在这一点上,近代中国的表现确实不如亚洲的另外一个国家——日本。

大家来看一段材料:

(材料一: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进了日本的横须贺港,史称“黑船叩关”事件。

材料二:1871年,在局势未稳、国内问题成堆的时刻,明治政府组织了49名高官(占当时政府高官的一半)出访欧美,并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来支持这次出访,决心之大、投入之高、时间之长,在日本历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

材料三:2003年,日本的横须贺港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对象正是当年率船叩关的佩里……很多日本人认为:是他给我们带来了文明。)

在19世纪的中叶,中日两国几乎同时收到了一份内容相同的考卷,最后却交出了两份判若云泥的答案。同样是面对着外来先进文明的冲击和挑战,同样是被强行的打开了大门,在近代历史上,中国的日益沉沦和日本的迅速崛起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发差,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的去深思吗?这,就是这节课我给大家留下的一个思考题,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自己探讨一下。

好,下面我们来探究本节的最后一个重难点问题: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看大屏幕:

(有人说,两次鸦片战争,对于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既像是魔鬼,但更像是天使。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双重的、全方位的,这些变化既是痛苦的、屈辱的,更是文明的、进步的,下面我们就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说它是像魔鬼,是因为它所代表这场文明冲突,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对中国旧有的文明体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尽管这种破坏本身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它却在进步的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剧烈的疼痛和屈辱。

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民间流传的一本小书《消闲演义》里曾这样写道:“为此一场兵祸,遂弄得海氛迭起,遗毒百年,堂堂华夏,竟被外人窥破,把我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看得一钱不值。”对于这两场战争,中国人深深的为之羞愤、为之痛苦。

很多中国人很难理解“历史进步者的角色往往是由非正义的侵略者一方来扮演的。”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提到两次鸦片战争,首先闪现在中国人脑海中的往往都是“侵略、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半殖民地”之类的灰色字眼,很容易触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历史伤疤,从而本能的对它产生反感,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这种受害者心态依然存在,想让中国人像日本人纪念佩里那样纪念这场战争恐怕并不容易。从这点来看,折磨了中国人的心灵一个多世纪的它确实像是一个魔鬼。

但同时,它又并不仅仅是魔鬼,它更是像一个天使。说它更像是天使,是由于他给中国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疼痛和屈辱,更多的、或者说更重要的是愚昧的破除和文明的进步。

当时的中国人还根本没有意识到:一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来临了!这不是像匈奴、女真那样的“蛮夷”入侵,而是一股足以改天换地的文明洪流在滚滚而来。

而这一次,古老的文明再也无法像同化周遭的“蛮夷”一样,同化掉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文明洪流了。中国人为之羞愤,为之痛苦,却又不得不气愤地向着自己的对手学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总理衙门的设立以及洋务派的形成,标志着陈旧的文明终于迈出了向先进文明学习的第一步,而这一步迈出后,就再也无法回头了,学了技术学制度,学了制度学思想;学了英国学美国,学了美国学俄国,学了一步走一步,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封闭、落後和愚昧,走进了一个充满创造和生机的文明新世界。从这点上来看,它确实又是天使,这是政治方面。

当我们再从经济、社会以及思想文化等其他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的变化时,结论也同样是如此。

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工业文明的浪潮开始猛烈的冲击着中国的沿海地区,这股浪潮就像魔鬼一样无情的摧毁了沿海地区中国家庭那旧有的生活方式。在外来商品大量涌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过程中,数不清的沿海家庭破产,无数农民流亡失所、家破人亡,原有的文明体系也逐渐被冲击的七零八落。从这一点上看,它很像是魔鬼。

但这股浪潮又像天使是一样,它冲走了这块土地上很多早已腐烂变质的淤泥,并无意间为新文明种子的萌发施加了肥料。尤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的经济成分(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新的阶级力量(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中国人传统的华夷观念,在铁一般的现实面前,宛如那七彩的泡沫一样,逐个的破裂。从林则徐、魏源,到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响应“师夷长技”的呼声,借着一场洋务运动的契机,中国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的过程。千百年来仿佛始终不变的中国社会,终于开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好,下面我们进入本节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达标训练部分,下面大家把学案拿出来,(三)课堂小结

五千年,五千年――

我们走过中原、四夷、八荒,

走过了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走过二十四时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史,

走过了上下五千年;

我们走过泪光中的血光、火光、刀光,

走过了杜甫的诗篇;

我们走过读书声、欢笑声、钟鼓声组成的和声,

走过孔子的理想;

我们经过了经过的,一轮又一轮,我们是自己的时间;

我们看过了看过的,一遍又一遍,我们是自己的指南;

我们走在未来,我们走在过去,我们走在地上,我们走在天上――

五千年啊,五千年……

一八四零年,一八四零年――

梦得到这么凶的炮,这么快的船

梦不到资本要全球扩张,这扩张势不可挡

No more一生二二生三

No more三省吾身三代圣王

No more四体书四言诗四声猿

No more五经六艺七步诗八卦图九天玄女十方洞天

五千年从此改走你的道,一八四零年,没人知道哪里是终点

走过救亡走过革命,走不出一八四零年

走向崛起走向腾飞,走不完啊,走不完一八四零年……

1、马克思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确实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争议和道德

2、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一个是农业的,尊奉儒教的,落后的,已在齐腰深的沙子中挣扎的没落王朝.……另一个是工业的,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积极进取的社会.两种社会制度相遇,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失败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3、对于英国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当时曾有人是这样理解的“义律兵败回谒见英王,请求发兵,国王一时没了主意,召集了国中官员百姓,商量这事。官场中多是要战的,生意场中多是要和的,商量了几天,没有定见。那英国城里,向有一座庙,名叫罗占士庙,香火极灵,英国男男女女都尊信的。因此,女王令大家一齐到神庙内,做了几十个纸阄,分写了‘和’字,‘战’字,当场第一个搅着是个‘战’字,接连第二、第三两个都是‘战’字,因此大家定计决战。”这段话表明:()A、英国女王缺乏主见 B、当时的英国人相当的迷信

C、鸦片战争的爆发主要是一场意外

D、当时的中国人愚昧无知

4、《南京条约》。签字之后,中英代表集体到前舱去喝酒,为中国皇帝与英国女王陛下的健康而干杯,并且鸣炮致敬。完事之后,中方代表离开了,英方有如下描述:“他们终于离去了,他们无疑感觉很难过,但也感觉相当的满意:他们解救了这座古城的灾难,甚至挽救了他们君主的宝座。但是中国皇帝的高于一切的统治,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据英方文献看“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的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而且在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等,以图获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但是这并不是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带有极端民族主义的色彩,是非理性的、狭隘的。

文明既包括整个人类的文明,也包括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世界上各文明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

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旷野上,移植了几百个近代大机器工矿交通企业,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根据马克思的研究,作为资本主义典型的英国,是经过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再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这一历程花了近30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则是跳过了前面两个阶段,直接从外国移植过来,象江南制造局那这庞大的近代机器工厂,从筹备到建成,一般只经过3年左右,比起英国缩短了100倍。

机器创造出的工业文明挟列强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散。固守古老

文明的中国在列事强军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中败下阵来。中英鸦

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解体。

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沉沦?

参考:①沉沦:在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开始解体,是中国经济殖民化的开始,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②进步:中国经济现代化开始艰难起步,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封闭状态出现破旧立新的

变化。

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进一步的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这种情形固然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1852年,英国驻华官员米契尔致香港总督的报告书中说:“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这样因循守旧,以致他们穿的衣服正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

他还认为:“当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齐去梳棉、纺纱和织布;他们就用这种家庭自织的料子……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将余下来的拿到附近城镇去卖……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

第二,当时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还“没有直接的政治权力加进来帮助”㈩。这种所谓“直接的政治权力”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中国封建的政治权力,战后,虽然订立了一些不平等条约,丧失了许多主权,允许外国工业品的输入;但在政治上仍然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因战争失败而有损“天朝威严”这一点,犹有余恨。在经济上港口尚限于东南沿海,北方沿海和广大内地尚未开放。封建统治者与侵略者之间还没有构成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那种“契然无间”的关系,所以清朝统治者还未能作为帮助外国侵略者的直接政治权力。另一方面是外国侵略者在华的直接政治权力也尚未建立起来,各种特权尚在初步利用,“租界”虽然在口岸陆续划定,但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政治制度,各种政治力量只在开始伸张,所以也不能有什么大帮助。这样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就无力把中国的农业与家内手工业相结合的小的经济共同体打碎,而这种由“农业与制造业直接结合引起的巨大经济和时间节省……对于大工业的生产物,提出了极顽强的反抗”㈠。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 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情 感、态 度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教

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 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学案(无答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学案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 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及影响;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习任务】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结合P50“资料回放”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禁烟?。 2、经过: (1)阶段: 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6月,英军由南向北,最后到达,威胁清政府政治中心。 第二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军由南向北,到达,侵入中国经济中心。 (2)中国军民的抗争: ①爱国将领:。②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 3、结果:中国战败,签定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①割让领土:,破坏了领土主权。②赔款:,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③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此外,取得了、、等权利。 美、法等国相继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等条约。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一单元侵略与抗争第1、2课两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及简单经过;熟记《南京条约》内容。 2、正确区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深刻分析《南京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的影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3、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止时间,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园明园的暴行,掌握俄国抢占中国领土的具体史实;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人物,了解太平军对内反封建、对外反侵略的爱国壮举。 4、分析列强对华扩大侵略的基本原因,进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归纳清政府的腐朽和革命的本质面目,揭示列强贪婪残暴的本质。 5、提高搜集和分析资料、列表归纳等学习能力。 6、理清教材线索,掌握“战争”题材内容的一般学习方法。 [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2、《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园明园;4、俄国抢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1、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学法引路]:1、从以下几方面掌握“战争”题材的内容:战争的背景(原因);战争的起止时间;战争的简要经过;战争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战争的结果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战争的影响。 2、课前查阅鸦片战争爆发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试归纳中英之间的差距。 3、充分利用《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历史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做到时空结合。 4、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分析归纳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三方面分析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从参战国家、战争持续时间、战争影响三方面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扩大。 [预习导航](自主阅读教材,记忆基础知识)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战争的原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2.学习难点:联系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知识框架】 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世界;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内容梳理】 一、鸦片战争 1、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总结: 2、经过:第一阶段:1840.6——1840.12 英军北上天津 广东→→→→退回广东(道光帝改派为钦差大臣)第二阶段:1841.初——1842.8 东南沿海战事 占→吴淞→(清军满族将领牺牲)→下关江面 这其中军民抗争的例子: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2100万;开埠通商;协定关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和、中美以及中法构成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过程:(“两张卖身契,一把无名火”指的是什么?): ①1856年,英军进攻,战争爆发,国加入。 ②联军攻陷,进逼,于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一开二赔三外”)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签订了。(“天天赔九”) ④两国也趁火打劫,特别是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2、你还有什么问题:

【参考资料】 1、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2、鸦片战争中,人民的反抗以广州城北三元里抗英斗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其告示曰:“我等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官孥,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报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戴逸.中国近代史稿3、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4、“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制度腐败集中的反映为清政府和军队里投降派活动的猖獗,在它的影响下,道光皇帝缺乏抗战到底的决心。……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明显地表现在军队的装备上。” ──徐凤晨《中国近代史》5、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场侵略战争。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野蛮、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大纲版人教《中国近代史》6、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是政治上,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一些开明的封建士大夫开始关注世界、思考现实。如林则徐、魏源等。为了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魏源写了《海国图志》一书,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来自互联网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2课鸦片战争-课后限时训练

高二历史限时训练: 必修1 第12课 使用班级:高二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正确,每题2分) 1、以下对英国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破坏了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结构 B.加重中国民众的生活负担和政府财政危机 C.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D.有利于英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的持续增长 2.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 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西方媒体曾批评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说“中国贸易是一种垄断贸易;广州,是一个帝国对外贸易垄断的港口;行商是地方上的垄断者……”这一局面被打破始于( ) A.17世纪后期 B.18世纪晚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4.历史题材的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角度。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 ) ①漫画的作者可能是中国人②《南京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③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败④作者意在表达对外国侵略的不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哪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 A.宁波、上海 B.杭州、福州 C.厦门、重庆 D.苏州、广州 6.据《大清律例》规定:“化外人有犯并依律拟断。”最早以条约文本形式打破这一规定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8.从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潮流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的影响是( )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日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西学东渐”态势 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9.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得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英国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以

第12课 鸦片战争

第10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 学习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3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基础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 1 背景:(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封建主义落后,导致战争的必然爆发)(1)政治上:英国是先进的国家;中国的封建统治日益腐败。(2)经济上:英国:率先完成了,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中国:封建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3)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4)对外政策上:英国为扩大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到处进行; 清政府推行政策。 (5)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①起因:为扭转,英国等国家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过程:清政府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___________海滩当众销烟。 ③意义:极大地鼓舞了。 总结: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企图打开中国大门,抢占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 过程:1840年6月爆发,1842年8月英国侵入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 3.结果:(1)《南京条约》的签订 内容包括①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给英国。③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由中英双方协定。④列强取得了、片面、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美法等国相继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等条约。 4.影响(1)政治:中国的遭到破坏。 (2)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中断,中国被卷入。 (3)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沦为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为了扩大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列强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经过:自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略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清政府战败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 (1)增开等11处城市为通商口岸;(2)外国商船可在往来;(3)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经商、;(4)清政府赔赔偿英法军费各白银等。 4.影响 (1)社会性质:中国丧失更多,中国社会的程度加深。 (2)清政府发生变化,设立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 (3)兴起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开始起步。 概念解读 1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为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2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所在国家属地主权的例外或侵犯。实际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岳麓版必 修1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腐朽没落;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清政府关于禁绝鸦片的争议;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搜集,掌握从不同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运用多种史料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历史事实的方法。 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习,学会依据不同史料,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评价;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关于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应到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清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三、教材内容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五、知识链接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清朝官员对最惠国待遇不知是双方共同享有的。 六、教学资源建议

《鸦片战争》课堂实录

《鸦片战争》课堂实录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在那里,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发生在200多年前的小故事。 (师生一起聆听马戛尔尼子爵访华的故事录音,同时屏幕呈现文字内容;通过学案材料一,探讨马戛尔尼子爵访华的原因,略) 师:1792年的时候,马戛尔尼来了,试图通过和平外交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但遭到了中国的拒绝。那么,接下来英国会怎么做? 生: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师:(屏幕呈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在世界的扩张示意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幅地图,你们能不能从这幅地图中找出可以证明英国十九世纪中期会对中国使用武力的证据? 生:美洲基本上是独立国家,因此,英国很难进入;在亚洲,这时英国已经占领新加坡、马六甲、缅甸部分、印度的大部分、阿富汗部分;非洲的沿海地区也有一些被侵占。因此,英国如果要进一步侵略的话,只剩下三个地区:一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一个是非洲内陆地区;一个是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也就是说,英国接着会在这三个地区扩张。 师:分析得非常好!实际上,由于对非洲大陆内部的不了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这时英国还不能进入非洲内陆;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而且人口稀少,市场也不可能庞大。所以,英国下一步扩张的方向必然是东亚地区。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能置身事外吗?能够避免被侵略被奴役的命运吗?不能。 师:1792年马戛尔尼乘兴而来,1793年他带着遗憾和失望回国,临行前记下了对中国的最后印象: (听录音:中华帝国是一艘破旧的摇摇晃晃的巨大战船,一批有能耐的警醒的值班军官有幸在过去的150年间使其设法浮于水面,并以其巨大的身躯和外表吓住邻居。但是任何时候只要一位无能的人碰巧的掌握了船上的指挥权,那么这艘船的风纪和安全就会荡然无存。它可能不会马上沉没;它可能会象一艘失事的船一样漂浮一阵子,然后在不久的将来在岸边撞成碎片。但它永远不可能在旧的底板上重建起来。) 师:当时的中国情况到底如何?是不是真的和马戛尔尼所说的那样?下面我们一起研究学案材料二。 (屏幕呈现反映中英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观念、社会性质对比的表格,教师把学生分析材料的结果随机填入表格之中) 学案材料二: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獗,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师:你能简单描述出龚自珍生活年代(1792~1841)的一些情况吗? 生:清朝从乾隆末年就开始衰落了。当时社会秩序十分混乱;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凋敝;吏治十分腐败;国库亏空。 师:很好!乾隆末年中国社会在思想观念等其他方面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我们接着分析材料三。 学案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摘自乾隆帝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之国书,1793年) 师: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怎样的? 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盲目自大,自以为是。 师:很好。那么,你认为中国人对世界不了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历史必修1岳麓版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12课鸦片战争 课标 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影响,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3、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起因与签定的条约 (2)难点: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指出:“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导入新课。 (二)讲述新课 一、虎门销烟 1、讲述鸦片提炼的过程; 2、提出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

学生阅读第一目内容,并回答,老师总结。 观看图片。 过渡:正是因为道光帝坚强了“严禁”的态度,才有了林则徐的广州之行。 3、虎门销烟 总结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4、演示从中英合法贸易到虎门销烟的过程。 二、鸦片战争 1、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中国必须绕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至少要四个月。相距如此渺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讨论: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这种说法正确吗? 学生讨论,回答。 阅读英国人的两段话,体会鸦片战争的原因。 总结鸦片战争的根源原因和直接原因。 2、过程:起止时间,中国人的应对策略:既有英勇抗敌,又有愚昧无知,令人扼腕叹息。 3、结果: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对条约的内容重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 名词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方面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海南华侨中学吴庆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知识的回顾作为导入方法,让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对比,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编演的反映当时历史史实的短剧,让学生得出“落后挨打”,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最后让学生通过填写选项,自己小结,达到理清线索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的情感;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使命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前预习】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有什么危害? 2、试述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经过。 3、《南京条约》签定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4、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有什么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地动仪、秦始皇陵兵马俑、祖冲之圆周率、长城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侵略与抗争第1、2课两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及简单经过;熟记《南京条约》内容。 2、正确区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深刻分析《南京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的影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3、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止时间,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园明园的暴行,掌握俄国抢占中国领土的具体史实;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人物,了解太平军对内反封建、对外反侵略的爱国壮举。 4、分析列强对华扩大侵略的基本原因,进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归纳清政府的腐朽和革命的本质面目,揭示列强贪婪残暴的本质。 5、提高搜集和分析资料、列表归纳等学习能力。 6、理清教材线索,掌握“战争”题材内容的一般学习方法。 [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2、《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园明园;4、俄国抢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1、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学法引路]:1、从以下几方面掌握“战争”题材的内容:战争的背景(原因);战争的起止时间;战争的简要经过;战争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战争的结果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战争的影响。 2、课前查阅鸦片战争爆发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试归纳中英之间的差距。 3、充分利用《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历史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做到时空结合。 4、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分析归纳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三方面分析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从参战国家、战争持续时间、战争影响三方面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扩大。 [预习导航](自主阅读教材,记忆基础知识)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2、年6月,(人物)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领导这次运动的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这一事件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课标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概况,其中主要与政治和外交比较为主;第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

第四,英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第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南京条约》。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整个过程,高中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学生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第10课 鸦片战争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识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列举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学习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难点: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学习过程: (一)了解——基础知识——自主探究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由此得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是。 (2)虎门销烟——直接原因(导火线) 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 英国为什么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为什么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呢? 典型例题分析: (2010年杭州模拟)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链接合作探究一: 二、鸦片战争的概况: 1、鸦片战争的经过(1840-1842年)参考地图册P28,了解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 2、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请连线) ①主要内容:②危害: A.五口开放通商破坏贸易主权 B.割港岛领土主权 C.关税协定关税主权 D.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 E.片面最惠国待遇 F.住租权 G赔偿加剧了人民的负担

2019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2课鸦片战争语文

一、单选题 1.“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等)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他国夷商,仍不得援以为例。”材料反映了() A.英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B.门户开放政策 C.英国商人的利益受到保护D.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2.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特权被列强取得,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B.海关管理权落人英国人的手中 C.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D.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3.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 A.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 B.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C.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 D.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5.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6.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鸦片战争导学案

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习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的背景、失败原因和影响; 一、风雨欲来——寻背景 【自主预习一】 (1)鸦片走私:①鸦片战争前,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出超原因是:。 ②英国走私鸦片的目的:。 ③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经济:。 政治:。军队:。人民生活:。 (2)清政府的措施:道光帝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间:意义: 【合作探究一】 【点拨】鸦片战争战争的爆发实际是农耕文明的中国和工业文明的英国之间实力的较量,中国战败有其历史必然性。 2.材料:虎门销烟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外相巴麦尊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误区警示】误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禁烟运动。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了扩大海外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急于打开中国大门,这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禁烟运动只是直接原因。 二、血雨腥风——看过程 【自主预习二】(一)鸦片战争: 1.战争过程:(1)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6月。第二阶段:1841年

8月——1842年8月。(2)中国军民的抗争:爱国将领等; 1842年6月,人民发出告白,激励民众杀敌。 【思维拓展一】 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领事裁判权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一般认为,领事裁判权的产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东方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在利用武力击败清政府后,强加给中国的一项严重侵害中国司法主权的制度。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思维拓展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因、含义和理解 ⑴成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⑵含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⑶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非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是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形态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待方面的深刻内涵。 【自主预习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