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一体化破解京津冀环境问题

以一体化破解京津冀环境问题

以一体化破解京津冀环境问题
以一体化破解京津冀环境问题

以一体化破解京津冀环境问题

发表时间: 2014-06-17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郭倩倩耿海清任景明郭倩倩耿海清任景明

编者按

京津冀区域性环境问题近些年日益突出。雾霾锁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凸显,倒逼三地在经济、政策、环境等方面进入一体化。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的区域联动治污,到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4年重点工作》发布,京津冀环境保护一体化趋势逐渐清晰。京津冀地区存在哪些区域性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如何治理?本版特约相关专家撰文,以飨读者。

●京津冀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资源环境空间管理措施,出现了城镇建设挤占生态空间、工业园区发展成片、污染排放监管不严等现象,引发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不断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底线。

●京津冀污染防治应以区域环境容量为依据,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按照重点控制区、重点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实施环境污染分区控制,建立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实施生态分区与分级管理,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京津冀一体化生态保护体系。根据综合功能区划确立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实施生态分区与分级管理,严守生态红线。与此同时,以生态保护一体化为契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不均衡,污染物超出行政区域相互影响,环境问题正倒逼三地进入政策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新型区域治理阶段。环境保护一体化对环保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2013年9月,环境保护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标志着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京津冀主要区域性环境问题

首先,区域大气污染治标不治本的现象突出。

为治理大气污染,京津冀曾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坝上生态农业建设、退耕还林、首都周围和太行山绿化等工程,并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取缔了“十五小”企业等。但由于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京津冀是目前我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2013年京津冀地区所有城市PM2.5和PM10年均浓度均超标,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到全年天数的40%。其中,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前10个城市中,河北省就占了7个;北京市达标天数比例为4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6%。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环境保护部和北京等6省区市成立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和京津冀3省市共同制定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污染控制应急措施》。北京市采取了改善能源结构、严格新车排放标准、调整工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控制、严格施工管理等措施,并启动了京津冀区域联动应急预案,确保了奥运会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但京津冀尚未形成环境共建共治的长效机制,短期的区域联防联控虽能解一时之急,却无法预防和根治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

其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水主沉浮”。

京津冀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但水污染却最严重的区域。水资源稀缺和水污染问题削弱了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京津冀发展的最大短板。

京津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的1.2%。2011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26.8亿立方米,人均119立方米,缺口主要依靠从周边省份调水和地下水超采弥补;天津市水资源总量15.4亿立方米,人均116立方米,主要依靠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津工程的跨区域调水和地下水超采弥补;河北绝大部分地市水资源极为贫乏,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严重缺水标准。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河道径流变化、河口生态恶化、入海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一系列问题。

京津冀水污染严重,一方面与水资源短缺密不可分,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除了上游山区及滦河水系之外,基本没有自然径流,国控断面中劣Ⅴ类断面占到44.3%,断面60%以上超标。另一方面,上游省市的污染排放直接导致北京市部分水体水质恶化,进而影响到下游天津市与河北省的水环境质量,京津冀的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三,生态性贫困和贫困性生态问题交织。

将我国目前的贫困县、生态脆弱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分布图叠加,京津冀地区是少有的四重耦合区域。环京津生态贫困带地处众多城市上风上水的位置,是京津冀的生态屏障、城市水源地和风沙源重点治理区。

形成环京津生态贫困带的原因复杂,其自身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带形成的基本原因,为保障京津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采取的多种治理措施,使贫困带生态

环境变得更加敏感。在京津极化效应下,环京津生态贫困带又不断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其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也是贫困带形成的原因之一。

环京津生态贫困带因保护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基本得不到有效补偿,贫困县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反过来又制约京津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多次供水危机和应急调水,天津、唐山频繁出现供水水荒,官厅水库失去饮用水质功能等,均与环京津贫困带的贫困性生态问题有直接关系。目前,形成了国家向京津要生态与环京津贫困带政府要财政、农民要致富的尖锐矛盾,区域生态环境合作陷入困境。

区域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京津的水资源、土地、生态均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加之交通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垃圾围城现象突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京津的虹吸效应下,河北省除土地和交通设施承载力略具优势外,环境容量、水资源、能源、市政设施等承载力整体居后。京津冀地区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会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吞噬。

京津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2004年的2949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3776平方公里,区域城乡格局逐步由自然景观为主的农村包围城市转为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城镇包围农村。京津冀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资源环境空间管理措施,出现了城镇建设挤占生态空间、工业园区发展成片、污染排放监管不严等现象,引发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不断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底线。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京津与河北省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三次产业具有“三二一”与“二三一”错位性,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区域性环境问题复杂。近年来,为缓解主城区的资源环境压力,京津冀许多城市推行“退二进三”,由于部分园区和项目的布设缺乏对城市风道、生态走廊和城市生态安全距离等方面的认识与管理,造成城市功能板块集中分布、污染源集中排放、污染物叠加复合,导致空气污染不利于扩散、水资源污染加剧、生态空间支离破碎等问题。

京津冀在产业协作中,由于自身市场机制发育程度不高,很难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区域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充分共享和污染协同治理。而区域内部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也未形成完整的区域产业链和区域环境保护体系。在发展不均衡情势下的区域产业转移,进一步导致发展依赖、环境恶化、产业空心化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大城市重污染企业向中小城市转移,污染源分布格局也随之变化,但环境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三是缺乏共建共治机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生态贫困成为最突出的区域性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下,解决京津冀区域性环境问题需要区域综合管理,但目前在区域层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大部制还存在一些困难。

京津冀资源环境的综合管理存在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尚未形成区域统一的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共保共育的生态安全体系和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整治力度不够,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牺牲的地区生态补偿体系不完善。虽然京津冀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初建联防联控机制,但在区域水资源和

土壤的污染防治上仍存在管理和机制空缺。此外,京津冀缺乏一个可以增强地方政府互动、决策资源共享、强化三地合作机制的平台,导致地方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通和信息延滞。

区域性环境问题治理的建议

京津冀地形地貌变化大,山前发展带和沿海发展带不足以支撑太多大城市发展,城市发展规模的合理性决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京津冀如果利用政府力量,集中资源发展某几个特大城市,虽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却无法培养支撑长期发展的周边中小城市。这种没有后续力的跨越式发展,很有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应通过构建区域共建共治的体制机制,从传统的污染防治的补救措施转变为优化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利用环境保护一体化破解京津冀区域性环境问题。

第一,建立产业布局一体化协作机制。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意味着单纯的产能转移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必须加强区域协作,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及产能过剩调整,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实现区域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为此,京津冀的产业布局应打破一亩三分地的规划,实现一盘化。一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变“输血”为“造血”。例如,河北省到2017年将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吨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损失约几百亿财政收入和几千亿GDP。京津在享受环境质量改善效益的同时共担损失,帮助河北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应着力构建一体化协作机制。以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北京、天津、河北的位置固定,区域整体的产业布局和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空气治理的成效。从环境保护、产业

专业化程度和效率3个维度,分层次、分阶段实现京津冀产业转移,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平衡点,更科学地辨识优化调整的重点领域。

第二,建立污染防治一体化协作机制。

京津冀一体化的初衷之一,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而要通过外病内调,达到标本兼治,避免出现污染大迁徙。京津冀在污染防治一体化进程中,推进与阻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影响着最终的区域合作效果。京津冀污染防治应以区域环境容量为依据,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按照重点控制区、重点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实施环境污染分区控制,建立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河北省在污染防治一体化进程中是关键,不仅要解决历史遗留污染问题,还要应对京津腾笼换鸟的产能承接问题。河北省与京津多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环境资源供给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产业方面的合作多是京津转移出来的重工业,如首钢搬迁、北京焦化厂等。这些项目虽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其污染隐患也逐渐暴露。污染防治一体化要求京津搬迁项目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河北不增加新的污染排放,实现京冀共赢发展。

第三,建立生态保护一体化协作机制。

实施生态分区与分级管理,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京津冀一体化生态保护体系。根据综合功能区划确立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实施生态分区与分级管理,严守生态红线。统筹京津冀区域水源保护和风沙治理,在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划定地下水源禁采区和限采区,并实施严格保护;加强入海河流小流域综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

构建由太行山、燕山、滨海湿地、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状生态格局。

与此同时,以生态保护一体化为契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建设生态型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以生态补偿和生态移民为手段,合理补偿为了维护生态安全而在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牺牲的地区,通过水源保护和生态涵养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建立环境评价一体化协作机制。

环境评价一体化应包含战略、规划和项目3个层次。一是通过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在制定一体化相关政策、计划、规划之前,从整体上评价环境影响,论证环境可行性,为产业布局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城镇体系构建等重大问题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政策建议,使相关决策部门充分觉察一体化进程可能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避免或降低由决策失误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二是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从京津冀发展的根本和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和环保需求,用经济和环保双赢的眼光,分析一体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效益,正确选择工业结构、工业技术和排放标准,合理布置工业企业,组建工业生态园区,从源头防治区域性环境问题。三是通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一体化进程中的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应对不利影响的措施和对策。尤其是对从京津转移出的“三高”产业和新上项目的选址、生产工艺、生产管理、污染治理、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等方面提

出具体建议,控制项目主要污染物在战略环评和区域规划环评下达的指标内,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规划纲要首次权威全揭秘! 8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全文1万多字,迄今为止最详尽最权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诸多内容均属首次公布。 指导思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5条基本原则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4句话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功能定位4句话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步走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发布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与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建“四纵四横一环”主骨架 京津冀地区将以现有通道格局为基础,着眼于打造区域城镇发展主轴,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推进“单中心放射状”通道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转变。 “四纵”即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即秦承张通道、京秦—京张通道、津保通道与石沧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根据《规划》,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络完善通畅,港口群机场群整体服务、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

“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介绍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就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二就是提升运输服务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保障,三就是 推进改革创新为全国交通发展提供示范,四就是发展绿色交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助力。 八项任务打造交通一体化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巡视员于胜英介绍,京津冀地区将以“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重点完成八项任务。 一就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二就是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首都地区环线等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安保与危桥改造工程。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产业政策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产业政策分析 本文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分析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及相关内容.依据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区域一体化对其产业发展的利弊.确定未来的产业政策方向。本文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作为切入点.分析京津冀地区发展状况。然后,对产业政策的概念进行解析,同时分析产业政策影响城市规划的原理。最后,本文以天津港以及张家口为例,具体而微地分析了产业政策影响下的城市规划究竟是如何实际进行的,并且演化逻辑究竟是否与京津冀一体化相关与匹配。 标签:产业政策;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结构;城市规划 1、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 1.1京津冀经济状况 京津冀地区包括两省一市。且地理位置相邻。其中.北京作为首都.京津冀区域地理位置相近,包含了两省一市。专享政治和信息资源,总部经济发达.竞争力突出。天津有港口优势,地区制造业发达。京津冀地区区域自然资源十分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能源、海洋资源、农产品以及矿产卫建立大型重化工业基地创造了条件。 京津冀区域内交通便利,是北部交通的枢纽。拥有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十分突出。此地的原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京津冀地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是跨国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协作的首选地。 1.2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 现如今.京津冀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区域经济中心之一。区域人口增长了很多,且国内生产总信不断增加,占全国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京津冀地区三地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京津冀区域在地区产业优势不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梯度。这就意味着各有所长的各个地区有合作的空间。同时加强三地的产业互补.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政策 2.1产业政策的定义 政府制定调控经济发展,某个行业的生产、经营和交易和一系列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政策的总称及产业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2020安徽省《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答案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 您的得分 96/100 答对题数 29/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我国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单选题:3 分] A 深圳 B 广州 C 香港 D 澳门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2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5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7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8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A 核心城市 B 港口城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发展背景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发展背景分析 1、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从京津冀三省市经济总量来看,河北省的经济总量是最高的,其次是北京市,天津市经济总量最少。从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看,河北2014年经济总量占到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的44%,北京占比为32%,天津为24%。但从近三年经济占比变化看,河北省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占比2013年为46%,2014年下降到44%,2015年第一季度下降到41%,下降了5个百分点。北京的经济占比从2013年的31%,提升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33%,提升了2个百分点。天津的经济占比则从2013年23%,提升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26%,提升了3个百分点。说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还可以从“京津冀三省市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变化”中看出端倪,河北省的经济占比持续下滑,从2011年的5.18%,下降到2014年4.62%,2015年第一季度又下降到4.29%,下滑了0.89个百分点。北京市经济占比较为稳定,占比2011年为3.43%,2014年占比为3.35%,略降了0.08个百分点,2015年第一季度比2014年提升了0.03个百分点。天津在全国的经济占比稳步上升,2011年经济占比为2.39%,2014年提升到2.47%,提升了0.08个百分点,2015年第一季度提升到2.64%,比2011年提升了0.25个百分点。整体而言,“十二五”期间,北京的经济较为稳定,天津经济稳步提升,河北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从经济增速看,天津在京津冀地区中经济增速是最高的,其次是北京,河北经济增速2014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从发展趋势看,北京经济较为平稳,天津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幅,河北在2014年第一季度低谷后,逐渐反弹,从2015年第一季度看,经济企稳态势明显。整体分析,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企稳态势比较明显。 2、天津在京津冀地区的投资形势是最好的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京津冀地区三省市的投资形势也有所不同。从“京津冀三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图”可以看出,河北省投资依然是京津冀地区最高的。其次则是天津市,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最小。从历年三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看,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2011年的55%,提升到2014年的57%,天津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人口迁移影响区域经济的机制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人口迁移影响区域经济的机制研究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显。为缩小区域差异,人口迁移起到重要作用。根据现有文献研究,劳动力流动缩小经济差距的机制已经被证实,但是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仍比较少见。据此,通过索洛模型的拓展研究,引入人口迁移和人力资本变动变量,系统分析其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实际提出政策建议。 關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人口迁移;区域经济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7d3156824.html,ki.16723198.2017.13.015 1引言 现阶段,京津冀地区发展呈现显著的“双核”格局,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明显优于河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人均GDP来看,2015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别达到106497元和107960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40255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两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同时出现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的现象,人口由河北涌向北京和天津两个大城市。按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居住地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劳动力中,户口登记地在河北省的分别有1229873人和617864人。而户口登记在京津两市,现于河北省居住的劳动力总共只有61302人。 这两种现象同时出现使得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跨省的人口迁移是否能够作用于地区经济?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能否利用这种关系改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理论基础 实际上,区域内经济水平差距受到初始经济水平状况和经济增长在长期中的差距的共同影响。在初始经济水平状况无法改变的条件下,寻求增长差距的改变就能够更好地作用于区域内的经济平衡。对于这一问题,使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绝对收敛假说和条件收敛假说作为理论框架是该研究领域的一个主流方向。 已有的研究发现,绝对收敛在我国各省市的经济增长中尚不存在,影响稳态的各种因素中存在区域性差异,例如储蓄率、劳动力增长率以及有较大影响的政策和制度因素等。而劳动力因素由于逐年递增的大规模跨省人口迁移而变得非常活跃,人口迁移改变劳动力在各区域分布的同时,还会改变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下文将通过过对索洛模型的拓展来论证这种影响。 3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假定经济社会投入资本K、劳动L和知识Z来生产社会总产品Y,其中知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天津产业结构调整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天津产业结构调整 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分析(5W1H) 1.为什么(必要性) 京津冀城市一体化构想提出近三十年,但是进程几乎为零,相对于已经蓬勃发展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集群,京津冀的发展缺少规划性并且相对落后。 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人口臃肿,大城市病突出;河北经济相对远不如京津地区,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2.是什么(目标) 从“三个一”入手:即一个核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个主要目标,控制北京市人口规模;一个着力点是“一体化”,即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3.在哪里 北京,天津,河北八市(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 4.什么时间 时间尚未明确,但目前已经开始进行顶层设计,近两年之内会有相应措施,但何时能完成则不好说。 5.主体是谁 由中央牵头进行顶层设计,京津冀三地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引导落实,但是这一过程绝对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参与,应该发动企业和民间团体的力量。 6.怎么做

任重而道远。当前着力点是要推动实现“三个一体化”,即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的差异及其定位 差异(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状况、政策、制度、人员等) 从产业结构上看: 北京是“三二一”结构,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很小,将近80%的产值来自第三产业。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和移动通信三大产业集群,并且,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和环保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天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但与第二产业基本呈平行增长态势,第一产业比重最小,且正在逐步减小。目前,天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导,以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此外,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五大板块,包括以现代医药和电子信息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以冶金、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板块,以物流、社会服务业、房地产、金融为主的先进服务业板块,以传统商贸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板块。在天津市工业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类型同天津一样,也是“二三一”结构,但其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GDP 不及京津的三分之一,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上升,虽然近年来上升速度较为缓慢,但相对于京津两地,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仍然较大,产业结构水平较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突出,对全省的经济贡献率超过50%,而重化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最大,其中钢铁、石化、建材三大行业的生产总值就占到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左右。第三产业的总量增长迅猛,但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却基本不变。传统服

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发展近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3156824.html, 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发展近况 作者:柳玉民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第02期 摘要: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也随即提出,为了加快人才资源一体化战略的落地执行,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文章通过知网平台,对近5年来关于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发展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和综合述评。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资源文献研究 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也随即提出,众多学者纷纷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截至目前,近10年来关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研究的文献有近865篇。 一、主要研究内容 近年尤其是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人才流动、一体化的必要性、机制体制、对策策略、开发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刘海云等(2015)在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区域人力资源协调发展机制;要加强并完善教育财政投入;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战略;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实现错位互补。张卓等(2015)在建立京津冀高层次人才信息系统的构想中指出可以为高层次人才分类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佟林杰等(2015)在京津冀区域人才特区建设的实现困境与路径选择中指出可以通过理念重构,实现人才自发聚集;通过搭建载体,健全人才特区运行机制;可以通过制度完善,提升人才特区使用效益等实现人才一体化。就现有的政策而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支持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并由财政资金落实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待遇。在战略层面,关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共享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大众,已经达成完全共识。在战术层面,人们对通过何种方式,哪些途径,哪些领域,哪些部门,如何合作等实现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讨论的比较多,涉及内容也比较丰富,呈现的是百家争鸣局面。而在战役层面,基本没有人进行研究和阐述,尚属空白領域。由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时代性和特殊性,目前,国外文献中就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内容。 二、协同发展的历程 1.萌芽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3年期间,北京、天津、廊坊、唐山和秦皇岛等地的民间团体和单位自发进行临时性、局部地区的人才合作,形式简单,内容狭隘,聚集力弱,彼此相对封闭,一体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

京津冀一体化

热点试题 京津冀一体化 河南陈连喜 【热点材料】 2014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 【跟踪训练】 下图为京津冀地区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北京所在地的地形特征是() A.地形以盆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地形以盆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C.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据近百年的实测资料显示北京年降水量多于天津,其主要原因是() A.北京西和北有山地,阻挡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B.北京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明显,气流上升多对流雨 C.北京地区河流众多,提供充足的水汽,故降水多 D.天津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汇处的山麓地带,地形以平原为主;北京附近的河流是从西北流向东南,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2题,北京处于山麓地带,位于夏季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天津处于沿海地势低平,不能形成地形雨,故降水多于沿海地区的天津。 【答案】 1.D 2.A 首都经济圈是一个经济现象,东京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左右,首尔经济圈经济总量超过了韩国的60%,而我国首都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0%左右。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据此回答3~4题。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曹妃甸发展对策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曹妃甸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曹妃甸发展现状入手,运用 SWOT 分析法,分析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曹妃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而对曹妃甸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曹妃甸;发展对策 一、曹妃甸发展现状目前曹妃甸区包含两区(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一城(唐山湾生态城),三镇(唐海镇、滨海镇、柳赞镇)。近几年来,曹妃甸集中力量发展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截止到 2014年底,曹妃甸已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 19 个。 2015年重点推进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 152个。2013年曹妃甸全年完成 GDP 374亿元,比上年增长 9.4%;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34.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全部财政收入 76.1 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48.7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50.8%和6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3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3.3%和 14.6%。 二、京津冀一体化背景对曹妃甸区发展的 SOWT 分析 (一)优势(S)。政府在税收上对曹妃甸有一定

的优势,财政优惠政策将延续到 2015 年。实行“定额分 享、超收全返”的政策。除了定额交给国家的那部分外,留存部分全部返还曹妃甸。区位优势:曹妃甸拥有渤海唯一不需要加工的天然港址,可以建设公共码头,也可建设业主码头。资源优势:曹妃甸新区可以提供充足的土地,用于临港产业发展,而且具有价格优势。拥有较大的供电规模,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曹妃甸如果成为企业直供电试点,那么将会大大降低耗电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升经济效益。曹妃甸拥有唐山液化天然气项目,有充足的燃气资源。 (二)劣势( W)。在环渤海新区中,天津滨海新区规模较大,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而曹妃甸的开发建设虽已有十年之久,但仍处于初步阶段。相关配套基础施薄弱,想要与周围的港城竞争合作尚有一定距离。另外,曹妃甸的综合服务能力尚待提高。 (三)机遇(0)。京津冀一体化为曹妃甸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未来京津冀一体化的扩散效应应该是多角度、多领域的。对于曹妃甸来说,地处京津要地,应该重视三个地区的互联互动。对于产业发展应具有选择性,选择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 个方面发展。同时,应该重视教育、文 化、信息等服务领域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学懂弄通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增强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首都自身发展关系的思想自觉和实践本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题和主线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源头和主题。2014年以来,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这一主题的首位度和管总作用。从正面看,我们要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从反面看,就是怎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三地解决各自面临矛盾和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主题正反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围绕“建设一

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主题,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筑了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中的内在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这一变革进程的重要产物,也是推动这一变革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演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会贯通,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一以贯之的主线,努力推动京津冀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紧扣主题、围绕主线,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走出一条协同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要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减量发展成果,主动弱化对津冀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转而更大力度面向全球市场扩大开放,依靠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全球创新要素聚集加快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并对津冀乃至全国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

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在当前形势下,认真研究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要而紧迫 在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中华民族正在加快伟大复兴的步伐,而 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加快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开发开放重点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进。当前环渤海地区的联合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些年国家对京津冀各个地区分别明确了城市定位,希望三地进 步合理分工、协调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区域整体综合实力。现在国家和各个地区都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国区域总体战略布局的要求,在“十二五”规划中,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内容。 京津冀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的束缚,通过市场调节和行政推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具备区位、资源、产业、技术、人才等多方面优势,但整体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和珠三角还有很大差距,需要通过一体化发展,进资源、优化结构、聚集能量,形成更大的综合优势,取得更大的整体

效果。这无论是从全国来看,还是从京津冀各地分别来看,都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多年来在京津冀联合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绩,但还没有形成全局性的目标、规划、部署与举措,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人们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不少重要问题 的认识上还很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基本上还是各想各的,各干各的。从全局角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体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统一的相互协调的目标、规划、方针、政策和措施。 二、认真搞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要搞好京津冀问题的研究,需要做到5点:一是要注意从全国和 区域全局上看问题;二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三是研究工作能够联 合开展,并做到长期坚持不懈;四是理论研究、政策研究要与合作发 展的实际工作推进相结合;五是三地的领导层、工作层、企业界、学 术界等,要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京津冀一体化工作要从规划抓起 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京津冀和国家有关部门派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组成一个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的班子,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布局。对各地有利于全局的目标和规划予以积极支持;对不利于全局的目标和规划,进行调整和 限制。京津冀都市规划圈可以按照“8+2 ”模式来协调区域城市资源和经济发展。所谓“ 8+2 ”模式,就是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加上环京津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河北省的城市。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河北的衡水、邢台、邯郸城市也可以逐步加入进来。 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都要配合这个总体规划,制定各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针对“京津冀城镇圈”研究,提出 了一个政策性文件和若干研究报告与专题,对13个城市在“京津冀城市圈”内担任的职责、分工分别做了界定,京津冀三地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方面搞好规划。 四、要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地理热点练习--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2015年3月10日8时,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气温下降6~10℃。读亚洲局部区域此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 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乌兰巴托、北京、郑州、合肥、东京五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乌拉巴托上升气流较强 B.东京、北京处于阴雨天气 C.东京和合肥的气压差低于15百帕 D.合肥的风速大于北京处 2.由图可知,N地与乌兰巴托气压的最大高差是( ) A.16帕 B.18帕 C.24帕 D.21帕 3.由此可知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受冷空气影响,京津冀等地的霾可能会逐渐减弱消散 B.西北地区的大气能见度会降低 C.黑龙江、吉林等地出行时需关注封路信息 D.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读河南地形图(图Ⅰ)及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线路图(图Ⅱ)回答5-6题。 5.关于京津冀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处于半干旱、干旱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6.关于该工程对于河北沿线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彻底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雾是在海洋上形成的雾,与陆地上形成雾的原理一样,有辐射雾和平流雾。黄海成山角附近海域每年4~

8月被大雾笼罩,有“雾窟”之称。读下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我国海雾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随夏季风的推移,海雾会从春至夏自南向北推延 B.受低气压控制时,易出现海雾 C.渤海是内海,受陆地影响大,不易形成海雾 D.夏季水温高,对流作用强,因此不会形成海雾 8黄海成山角附近海域4~8月多雾的原因有( ) ①暖湿空气从南向北推进,经过相对寒冷的黄海时,底层易凝结形成雾 ②南下的冷空气经过相对温暖的黄海海面时,近海面上的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③因寒暖流交汇,两种温差较大且又比较潮湿的空气混合后形成雾 ④夜晚降温快,近海面大气降温迅速,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京津冀一体化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为1亿人。读图回答9-10题。 9.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地理背景正确的是( ) ①北京发展所带来的人口、交通、就业和环保压力严重,发展周边卫星城,疏导北京城市压力刻不容缓 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③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北京、天津为双中心,构建“两核多点”的发展格局 ④在一体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及防治环境污染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0.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判断关于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金融等第三产业为主,其产业与技术向天津、河北扩散 B.天津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为主,以先进制造业为发展方向,向北京输送资源、劳动与产品 C.河北以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占优,以动力指向型工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钢铁、化工、能源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发布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建“四纵四横一环”主骨架 京津冀地区将以现有通道格局为基础,着眼于打造区域城镇发展主轴,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推进“单中心放射状”通道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转变。 “四纵”即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即秦承张通道、京秦—京张通道、津保通道和石沧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根据《规划》,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络完善通畅,港口群机场群整体服务、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介绍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提升运输服务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保障,三是推进改革创新为全国交通发展提供示范,四是发展绿色交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助力。 八项任务打造交通一体化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巡视员于胜英介绍,京津冀地区将以“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重点完成八项任务。 一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二是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首都地区环线等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安保和危桥改造工程。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目前,社会各界对京津冀一体化意义的评价之高是空前的,比如:媒体称其为中国经济改革新征程的“一号工程”,国家发改委称其为推进国家经济改革和城镇化的“头等大事”,总书记称其为“重大国家战略”。而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郭金龙谈到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时,强调要从战略意义上理解其深远意义:一是集中解决中国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矛盾与挑战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华北乃至整个北方腹地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三是我国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支点,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动机;四是解决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首都治理的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也是把首都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认为,目前全球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三个趋势:一、行政区经济被经济区经济代替;二、政府为主的经济被市场为主的经济代替;三、封闭的自成一体的经济被开放经济代替。京津冀地区发展基础良好,如果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合作,协同发展,对加快打造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与综合国力相适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京津冀城市群,赢得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省委书记周本顺认为:党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央对我国新阶段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国家全局性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自古以来,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京津冀要成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新的增长极,三地密切合作、协同发展是唯一选择。 认识来源于现实,先看:一个大城市病治理了多年,越治越严重。就人口而言,按2004年的规划,到2020年人口不能超过1800

2017年京津冀一体化专题分析报告

2017年京津冀一体化专题 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7月

正文目录 1.京津冀土地财政的现状 (4) 1.1土地财政的概念内涵 (4) 1.2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 (4) 2.京津冀地产与财政的内生逻辑 (8) 2.1京津冀的房地产催化了土地财政的增长 (8) 2.2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10) 2.3土地财政并非京津冀地产价格高企的主要推手 (11) 3.京津冀视角下的雄安新区土地财政展望 (12) 3.1雄安新区有望走出土地财政依赖的困境 (12) 3.2发债或成为雄安新区建设资金来源 (13) 3.3 PPP模式助力雄安新区基建投资 (14) 3.4雄安新区有望构建新型财政收支框架 (15) 图表目录

图1:2012-2016年北京市用地审批情况(公顷) (5) 图2:2012-2016年北京市土地交易面积(公顷) (5) 图3:2011-2016北京土地出让收入及占财政收入比重(亿元,%) (6) 图4:2011-2015年京津冀房产与土地相关税收及占财政收入比例(万元,%) (7) 图5:京津冀土地规划分类图 (8) 图6:1999-2015年京津冀房屋销售价格(元/每平米) (9) 图7:2011-2016年我国与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亿元,%)10 图8:2012-2016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及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亿元,%) (11) 图9:2011-2016京津冀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亿元) (13)

1.京津冀土地财政的现状 1.1土地财政的概念内涵 土地财政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土地财政的收入来源: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租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包括房地产税、建筑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购房的契税、房产交易过程中的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等;土地从征收到出让过程中的隐性收入和间接收入。自1990年国务院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开始,土地使用权市场正式出现并建立起来。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收入有较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金。 1.2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 据新浪网报道:2016年5月,国土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规划划定了减量优化区、存量挖潜区、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明确了各区域土地利用的原则和利用导向。该规划对京津冀地区特别是环京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严控、鼓励存量转换、存量挖潜,也在纠正北京周边通过土地供给来推动房地产发展的思路。存量建设用地在结构上保障重点基础社会和公共服务,以及引导人口与产业的合理移动集聚为重心。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来看,京津冀将会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控制环京区域房地产的膨胀发展。存量建设用地凸出保障民生发展,因此未来京津冀土地利用也会结构性调整。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哪个领域

导语:谈论到领域,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人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当然了,还有人想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们整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一起来了解下吧。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 京津冀一体化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1750万。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宋清辉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 加快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张(家口)承(德)高速公路崇礼至凤山段今年完工……随着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的实施方案》下发,交通一体化2015至2017年重点任务台账进一步明确,京津冀公路互联互通新格局谋定起笔。 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5月,交通运输部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步入全面实施阶段。 “我们制作了重点任务分工表,今后3年谋划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谈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工作部署,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金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打造“四纵四横一环”交通网 “长期以来,京津冀路网格局呈‘单中心、放射型’,地区间互联互通程度低,不仅让北京承担了大量的过境运输,也增加了河北人民的出行负担。”高金浩介绍。 为疏解北京过境交通压力,河北省将以现有通道格局为基础,推进通道格局“多中心、网格状”转变。 “我们谋划了‘四纵四横一环’综合交通网络,包括沿海、京沪、京九、京承—京广四条纵向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秦承张、京秦—京张、津保、石沧四条横向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与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一起构成京津冀网格状交通的主骨架。”高金浩介绍说。 到2020年,全省区域将形成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区域内高速公路“县县通”,京、津、石3个中心城市之间均有3条高速公路相连,环京津县(市、区)至少有1条一级公路对接。 年底高速公路将突破6000公里 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成为河北交通的首要任务。 高金浩介绍,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把今年确定为高速公路的“开工年”、“太行年”。今年,河北将建成通车张承高速公路崇礼至张承界段等5条段、350公里,续建京沪高速公路沧州至冀鲁界段8条段、480公里。力争到今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 太行山高速公路全面开工,是河北交通今年的大动作。太行山高速公路起自张家口市涿鹿县京冀省界,穿越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终于邯郸涉县冀豫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