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题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院系:能源学院

姓名:孙佳兴

学号:2106150001

指导教师:张秀荣(教授)

2016年1月

摘要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出台并开始实施一体化发展纲要。本文结合京津冀一体化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未来对策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excting, to 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dream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certain achievements after a long time and a lot of people trying to expl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put forwar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from traffic integration, ec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inally, from the top design, speed up the region division of labor planning and strengthen to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and growth in hebei provinc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so on three side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s made the analysi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tegration;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目录

摘要 .................................................................................................................................................. I 第1章京津冀一体化概况.. (1)

1.1京津冀一体化提出的背景 (1)

1.2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过程和内涵 (1)

1.3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2)

第2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2)

2.1交通一体化 (2)

2.2生态一体化 (3)

2.3产业升级转移 (4)

第3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 (6)

3.1明确京津冀区域及三地的功能定位 (6)

3.2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 (6)

3.3稳妥推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优化区域功能布局 (6)

3.4加速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 (7)

3.5加速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 (7)

总结 (8)

参考文献 (9)

第1章京津冀一体化概况

1.1京津冀一体化提出的背景

1.1.1历史背景

京津冀山水相连,地理上是一体,历史上也是一体。而近几十年形成的行政区划将京津冀割成了三个“片断”,有人形象地说,河北是“没心(心脏地带-北京)没肺(主要出海口-天津)”,天津是失去了腹地,北京只好长期在内部“画圈-摊大饼”,这种分割影响了这一区域的整体发展,无论从京津冀还是华北来说,都需要这一区域的整合。

1.1.2现实背景

京津地区城镇化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其发展远远领先于河北省。而河北省人口基数大,表面上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最大,但是人均产值、人均预算收入和人均城镇化水平很低,远远低于京津地区相应的指标。(见表一)

1.2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过程和内涵

1.2.1提出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是1982年至1989年,北京城建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二是1990至2003年,全国各地在专注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弱化了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关注;三是2004至2013年,国家发改委在廊坊召开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战略研讨会,三地发改委达成共识,决定建立“京津冀发改部门定期协商制度”;四是2014年2月至今,习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1.2.2内涵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

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1.3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国家发改委称其为推进国家经济改革和城镇化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重大国家战略”。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要从战略意义上理解其深远意义:一是集中解决中国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矛盾与挑战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华北乃至整个北方腹地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三是我国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支点,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动机;四是解决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首都治理的新路径,也是把首都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对加快打造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京津冀城市群,赢得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2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目前,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已迈入快车道,以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京津冀三地的地方配套实施意见也陆续出台。2014年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确定的61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都按进度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2015年确定的113项重点任务正在全力推进。

2.1交通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交通无疑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一次专题会议上,对京津冀三地交通协同发展提出了上述目标。目前,京津冀三地已陆续进入政策落实阶段,相继表态将争取在交通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2.1.1北京:“大外环”缓解交通压力。

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14-2030年)》,北京将着力打造京津冀“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负责人介绍,“一环六放射”具体是指围绕北京的大外环路,和打通“断头路”建成指向六个方向的高速通道。

目前北京是“单中心加放射线路”,导致大量过境的小客车及货车进入市区。未来交通将结合治污、城市发展布局两方面进行规划,使交通方式更为经济、合理,如将公路大部分能源货运调整至铁路。目前,北京与河北有6条高速公路接口,北京与天津有4条高速公路相连,天津与河北有9条高速公路接口,今年将重点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的六个方向高速公路网。此外,今年北京、天津、河北准备同期开建京台高速。京石二通道和国道111去

往河北丰宁方向,则力争今年内通车。

京津冀高铁线路正在快速发展,未来京津、京石、津唐、津秦、津沧等主要城市间,均能实现一小时左右直达,形成京津冀地区一小时城市圈。在航空与铁路联运的规划方面,天津机场和京津城际将实现互联,石家庄机场和京石高速实现互联。今后还将建设两条客专—京九和廊涿,以连通北京新机场。

2.1.2天津:优化与周边港口功能分工。

天津市将从统筹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主要功夫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以加快建设快速轨道交通为重点,积极打通跨省市“断头路”,优化与周边港口的功能分工,充分发挥天津机场作用,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系统。同时,加快施工,确保京津城际延伸线2015年上半年建成通车,机场引入线2016年完成主体工程。其中,在深化港口合作发展方面,天津港强化综合性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加快航运要素聚集。

2.1.3河北:打造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副处级调研员邓伟介绍,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河北省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连八港八枢纽”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其中“二环”分别指北京大外环通道和京津冀区域环线通道。“八通”和“四连”分别指京石、沿海、京津、京(北京新机场)衡4条纵向和张京唐秦、涿(北京新机场)廊津、保津、石衡沧4条横向及承唐、石津、邢临、邯济4条重要复合型综合运输通道,建立完善“东出西联”、“疏内通外”的省际、区际乃至国际运输大通道。

6月初,河北省国资委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签订《河北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协议书》,河北机场集团正式纳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从而实现京津冀三地主要机场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营。同时,北京新机场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目前的重点是要加大对京津冀三地机场一体化运行的政策扶持,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协同运营、互利共赢、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多机场系统。

2.2生态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十分突出,环境问题由城市演变为区域性难题。

2.2.1水资源成为京津冀地区最核心的生态性问题。

当前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超过警戒线,对于工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风险比以往更加突

出。京津冀大部分位于海河流域,该地区近50年来由于农业发展、城镇发展、兴修大型水

库蓄水、气候变化等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和截蓄地表水,致使该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

斗面积不断增加,地表河流干涸、断流,地表湖泊不断退化萎缩。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和区

域水资源消耗,区域的水资源量已由1950年代末的280-290亿立方米减少到21世纪初的

140-150亿立方米,区域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同时

由于过度的超采浅层、深层地下水,最近10年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从11.9米下降到24.9

米,年均下降1.1米。如中国北方最大的浅碟式淡水湖泊白洋淀已经出现退化趋势并出现干

淀危机,上游补给的唐河等河道已经多年断水。水系对区域生态的调解能力大为下降,并造

成土地沙化现象、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频发。

2.2.2土地利用粗放现象突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根据国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天津、河北的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超过160平方米。农

村建设用地拓展趋于无序,占用大量耕地与林地。北京2003-2011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

280平方公里;而同期农村集体用地由840平方公里增加到1540平方公里。北京农村集体

用地不仅总量超过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速也是城镇建设用地增速的一倍。目前北京市城市

总体规划确定的第一道绿隔已基本消失,第二绿隔中已被各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占用过半。

而河北省沿主要交通走廊地区的农村工业化造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局面,极大地加重了区

域生态环境的负担。目前北京周边120公里范围内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与首尔、

东京相比森林覆盖率、林木蓄量指标严重偏低。

2.3产业升级转移

30多年京津冀一体化只议论无进展的事实说明,各地区站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打算盘是算不出科学、持续和共同发展美好前景的。要有效地减压,必须建立京津冀经济共同体,真诚合作,才能达到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共赢效果。

在产业转移方面,北京市设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北京全市将完成1200家污染企业

调整退出任务。而在今年,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关停退出300家制造、

锻造、小家具等领域的污染企业,逐步清退镇村工业大院,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2.3.1北京的选择

今年,北京计划重点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据赵弘称,这些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

位置主要位于北京的中心城区,并非非常大型的企业。

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完善产业集聚,享受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

的效应。同类的产业有特定的产业发展平台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环境处理、公共平台建设、

基础条件完善等多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河北廊坊有较好的对接

基础,而装备制造业在河北固安市有较好的发展,保定有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电力装备等)的优势,曹妃甸地区则有化工重工的集群。

2.3.2河北的要求

一边是产业转移,一边是产业接收。于河北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接纳北京的淘汰产业。以保定为例,河北保定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凌霄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保定市本身有发展规划,具体到部门仍有土地利用规划,拥有土地以后是否还符合城市规划等等,这一系列要求都符合,才能考虑到项目落地的问题,因此目前谈及企业落实之事为时尚早。

京企向河北迁移一事,仍处于顶层设计往下延伸的状态,还未开始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目前仍处于协商洽谈的状态。对于迁入企业而言,符合本地产业规划要求至关重要。比如保定,主要接收新能源、高科技、生物制药、高端装备等科技企业,对于高污染企业仍需要通过升级改造才能落地。

另一方面,京津出现了产业转移趋势。产业转移也是优势资源辐射,带动产业升级的过程。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下降,表明京津产业正在逐步转移。根据2005-2008年资料测算,3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京津转移而河北有效承接的仅有11个行业,且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有14个行业京津比重下降的同时河北也在下降,表明河北未能发挥区位优势,有效承接这些转移的行业,更未能利用京津市场、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获取自身发展资源,带动发展模式转型。

图1京津产业转移及河北承接情况

第3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

京津冀地区未来应该从明确功能定位、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稳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和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等几大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迈向均衡、包容、可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3.1明确京津冀区域及三地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区域的总体功能定位应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世界级大都市圈,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国际交往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全国服务型经济中心区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改革示范区。

考虑到京津冀共同面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北京特别是北京市中心城区要“去功能化”、天津要“去加工化”、河北要“去重型化”。

北京作为首都,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型”城市,在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兼顾首都功能和城市经济功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为首都核心功能,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其主要的城市经济功能。从产业功能链上来看,北京主要应该是总部、研发和销售功能,非核心的生产制造功能应渐次退出。

天津属于“加工型+服务型”城市,不仅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沿海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开放优势,也是人口上千万人的特大城市,考虑到和北京的分工关系,在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上,需加快壮大服务业,实现服务和制造双轮驱动。从产业功能链上来看,天津主要应该突出其生产研发和加工制造功能,在部分优势行业承担一定的总部功能。

河北属于“资源型+加工型+服务型”地区,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优势突出,但过于偏重资源开发加工的重工业结构已经成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强调“去重型化”,加速从重化工业向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应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综合服务业、原材料工业和现代农业。从产业功能链上来看,河北现阶段主要是生产制造功能,在部分优势行业承担生产研发功能。

3.2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

推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严格空间管制。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强制性与指导性并存、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与其他规划协调等原则。应在综合评价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现状基础上,以保障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科学制定一体化的区域规划。

推动区域产业功能互补与合作。京津冀地区在产业优势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应坚持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发挥京、津、冀三地的比较优势,引导人口和产业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合理布局,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

加快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在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中,应遵循“保障、引导、优化、提高”的发展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统筹规划、布局和建设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形成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协作。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京津冀合作。共同推进风沙源治理工程,继续支持周边地区生态保护林营造、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及林木有害生物防治。

3.3稳妥推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优化区域功能布局

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需要协调好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功能关系,加快北京副中心和新城建设,进一步完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市域内形成多中心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应主要承担首都“四个服务”功能,即政治、科教文化、国际交往等首都功能和金融、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功能,而其他经济功能和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应向郊区发展。

疏解首都非核心职能,不仅需要在北京市域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更需要通过在京津冀地区打造若干个区域功能中心来实现。根据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经济社会联系、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交通体系现状以及各城市发展定位等,京津冀地区应努力构筑“一主一副、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3.4加速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

伴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建设,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市被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京津冀地区开始具备了良好的协同创新基础。京津冀地区未来应明确区域协同创新思路、目标和优先合作领域,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组织协调体系,积极探索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模式,构建联合攻关、自主创新的创新合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使之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引擎。

围绕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完善两市一省科技创新功能定位,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园区布局,建设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一心、两核、三带、多园区”,形成中心引领、两核驱动、三带辐射、多园支撑和优势互补、对接产业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

3.5加速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

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一方面有赖于一批重大项目的具体运作,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创造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市场作用的发挥。应高度重视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形成推进京津冀地区快速发展的机制保障。

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应该包括政府、媒体、民众等多个主体,因此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应积极依托媒体等渠道,鼓励企业以及协会、社团等民间组织的跨地区沟通交流,不断疏通信息渠道,为企业跨地区寻求商机和加快要素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服务。

建立要素流动机制。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突破体制障碍,建立要素流动机制,相互开放要素市场,实现区域内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在税收、土地利用、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争议解决等方面加强地区间的政策协调,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和各方利益的公平分享。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消除地方性政策壁垒,建立相关制度,引导、约束和保障区域公共领域合作的良性发展。推进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加强区域共同政策的研究与衔接,定期进行区域规划、政策及重大合作项目的协调。

总结

京津冀一体化是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只要沿着党中央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路径勇往直前,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协调拓展和充分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大城市发展瓶颈,创出一条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世界首都经济圈良性发展新辉煌,为顺利实现百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颜廷标;京津冀一体化与河北的选择[J];决策咨询通讯;2014年05期

[2]程海燕;北京地铁9号线二期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汪波;于丹丹,东京地铁运营组织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2年01期

[4] 李永志;周云波;基于政府适应市场化的京津冀一体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5]吕薇;刘小丽;京津冀联合发展以应对外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2期

[6] 李国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对策[J]前线;2014年08期

[7] 张可云;蔡之兵;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未来方向[J];河北学刊;2014年06期

[8] 杨明;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分析[J];特区经济;2014年10期

[9] 孙久文,叶振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报;2008年10期

[10] 陈永国;技术转移与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J];经济与管理;2010年10期

[11] 王增利;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关键是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J];领导之友;2014年04期

[12] 吴群刚;杨开忠;关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问题;2010年01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