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度学派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46
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等几个流派。
各派之间差异很大: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首先产生于美国国会研究,其原因是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政治现象时存在局限。
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种假设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导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多数,即阿罗不可能定律,但在现实之中却存在一个稳定的多数,为了解释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人们转向了对制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这一流派,诺斯被视为理性选择选择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个人层面探讨制度问题,以个人理性的假设为基础通过演绎方法来研究制度的产生、变迁和影响的规律。
它仍假定人是理性的,追求财富最大化,但这种追求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产生的前提是合作,但合作往往是难以进行的,“囚徒困境”就被用来描述合作的困难性,交易成本的出现是难以合作的结果,合作产生于危机情况如战争、自然灾害和多轮博弈中,但危机情况和多轮博弈中产生的合作会遇到“搭便车”和欺骗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监督,加强监督就会产生交易成本,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就成为必需,制度的作用如温加斯特(温格斯坦)所说为行为者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消极的激励,使行为者遵守制度,从而实现行为者的自我实施,进而实现制度的自我实施。
2、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是从社会学组织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人物主要有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
在他们的著作《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中对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政治学提出了批评。
社会学制度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倾向于比政治科学家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制度,打破了制度与文化概念之间的界限;强调制度行为的方式是通过提供行为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模板、范畴和模式,而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制度就不能解释世界和其他人的行为;采用某一制度,是因为它提高了组织或其参与者的社会合法性。
美国经济学新老制度学派美国经济学的新老制度学派美国制度经济学是德国“历史主义经济学”在美国的变种,在美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决策作用。
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重要经济学派。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一个以“制度经济学”命名的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康芒斯、米契尔等人。
其中,康芒斯的一本名著就以《制度经济学》命名。
包括《制度经济学》在内的”批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在20世纪60年代时就已经翻译到我国。
现在,人们把他们的理论统称为老制度经济学,以区别于现在的新制度经济学。
”、老制度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对“经济人”概念持批评态度老制度学派反对把人从社会和历史中抽象出来,用孤立的个人经济行为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抽象演绎法,他们强调整体的方法。
他们认为,经济学应该把注意力从个人、家庭、企业的研究转向作为演进过程的社会整体系统。
他们认为,在经济系统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的整体分析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总量分析(凯恩斯的总量等于个量相加之和,是一个数量概念),系统整体的经济理念在方法论上可以被转化为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包括权力结构、利益结构、企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凡勃伦认为,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体系,连同其洁白无暇的“经济人”,当然是科学想象的功绩,但不是对事实的有力表现。
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且只能用到一些抽象原理和基本的科学法则上,而这些原理和法则仅存在于抽象领域内。
可是,一旦这样做了,这些原本不是实际上的东西却被理解为真实的而被接受,成为研究思想习惯的一种有效成份,形成关于事实的知识。
新古典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解释现代社会,反而有害于人们对社会真象的探讨。
新古典经济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那种非历史的、简化的“经济人”人性观。
这种“经济人”以享乐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把人视为“纯粹的一束欲望”,是完全错误的。
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并发展的经济学流派。
其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加尔布雷思、博尔丁、缪达尔、科斯等。
作为非主流经济学,制度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
它以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批判者自居,相信经济学将朝着制度主义的方向发展。
在分析方法上,它强调制度—结构分析,在政策主张上强调社会结构改革,并自称是“左派”或“社会”改革派。
尽管它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但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三)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
作为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以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切尔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的形成时期,或称旧制度经济学时期。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1899年)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经济学体系。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着重从社会制度发展的角度论述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反对像边际效用学派那样把个人从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中抽象出来,分析个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途径,也反对像马歇尔那样用均衡的原则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
20世纪30、40年代,是伯利、米恩斯和加尔布雷斯等为代表的从旧制度经济学向新制度经济学过渡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是,加尔布雷斯在70、80年代被称为新制度学派,现在被一些学者称为后制度学派,以区别于今天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时期的理论特点还是强调制度分析,但更强调技术的发展对制度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更加重视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情和提出比较具体的处方。
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以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张五常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时期。
作者: 张克难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6页
主题词: 制度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凡勃仑;理论和方法;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制度主义;加尔布雷斯;制度分析;现代市场经济
摘要: 本文对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渊源、方法论和基本理论框架的特点作了扼要评述.作者强调,该学派“整体的和演进的”方法论,可为全面动态地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
并认为,该学派关于现代市场中社会权力和收入分配结构、二元市场体系、公司内部结构及其目标、决策方式、政府作用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十三章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两个重要的流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由德国经济学家威廉·罗森斯泰因、古斯塔夫·冯·史考夫、赫尔曼·维特费格等人创立,美国制度学派主要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和奥利弗·威廉姆森等人发展起来。
这两个学派都对经济历史和制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新历史学派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主张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通过历史研究来分析经济问题。
他们批评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假设过于简化和抽象,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
德国新历史学派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历史、地理、文化和制度的多种影响。
他们的研究方法强调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事件和制度安排来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
德国新历史学派还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制度是经济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制度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他们对法律、政治、社会习俗等制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制度变迁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
美国制度学派在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关注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他们认为,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不同的经济结果,通过对各种制度安排的比较研究,探讨制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美国制度学派的典型代表是道格拉斯·诺斯和奥利弗·威廉姆森。
美国制度学派通过对制度的分析来解释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他们研究了诸如产权制度、合同法律、司法制度等具体的制度安排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他们认为经济绩效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制度下的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不同所导致的。
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出现对西方经济学说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启发了后来的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新兴学派的发展。
他们通过对经济历史和制度的研究,增加了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对政策制定和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美国制度学派美国制度学派是指研究和倡导法治和制度化的观点的一群学者。
这一派别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一些学者开始对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强调制度对于社会和政治的重要性。
美国制度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制度是一种约束和规范人类行为的重要机制。
他们认为,制度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并为社会提供稳定和秩序。
制度可以是规则、法律、程序、传统习俗等等,通过对人的行为设立规范和约束,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冲突,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美国制度学派的学者特别关注政治制度,认为政治制度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共决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强调政治制度应该确保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公平性,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保政府的责任和合法性。
美国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以制度分析为核心,通过对制度的结构、功能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制度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制度分析的其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制度路径依赖性,即过去的制度演变会对当前和未来的制度选择和发展产生影响。
学者们通过对历史和制度变迁的研究,探讨制度如何塑造社会和政治,并借此提出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美国制度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政治学领域,研究者们广泛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和评估。
在公共管理学领域,制度学派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帮助政府和公共组织提高效率和效果。
然而,美国制度学派也面临着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们过于强调制度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另外,一些学者也指出,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较为复杂,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政策制定和管理。
总之,美国制度学派通过对制度的研究和分析,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他们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探讨制度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并为制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参考。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制度并非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历史背景:制度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最后形成的时期。
我们知道,美国是西方国家和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晚的国家,然而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却相当迅速,在世纪之交,美国已经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的贫富两极分化相当突出,一方面是人数极少而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亿万富翁,另一方面是千百万生活在贫困和失业威胁下的劳动大众,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美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德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一样,也没有经历一个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在19世纪末叶以前,美国经济领域中用到的经济理论主要是以英法经济理论为主。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对于当时的特定情况,那些英法经济理论已经失去了解释作用,因此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以凡勃伦为创始人,康蒙斯和米契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制度学派产生了。
当时在的另一个比较主流的经济学派就是刚才介绍的和以克拉克为首的所谓美国理论学派。
但是制度学派可以说是比较激进,它的矛头直接指向克拉克的代表的经济学传统,它一方面承认资本主义的缺点,对资本主义进行严厉的批评;另一方面却以进化论为出发点,宣扬改良主义。
制度学派的特点:•在方法论上,制度学派渊源于历史学派,反对抽象演绎方法,强调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和考察制度的历史进程,否定古典经济学的“自然秩序”观念,强调“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否定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论。
•主张“制度趋势”的研究,就是以“历史起源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以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及其发展趋势。
•反对传统经济学的和谐论,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天然合理和尽善尽美的制度,主张从制度上或结构上去改革资本主义。
•用心理学来解释制度的起源,用进化论来说明制度的演变,否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飞跃。
•在政策主张上,反对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观点,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强调国家在推行经济政策中的调解和仲裁劳资争端的作用。
基本思路:1.经济学研究任务不应当像传统经济学那样研究个别决策者的苦乐消长,也不应当说明经济变动的均衡位置,而应当从制度上或结构上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寻找原因;2.经济关系是社会文化关系的一部分,经济关系是一个演进的过程;3.该学派认为经济学应该首先研究社会制度的形成及变化,该学派在此基础上还区分了人类社会的两种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4.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演进的、整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