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20120对外汉语王奕

【摘要】武士是日本社会社会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阶层,武士道是日本在吸收了很多中国优秀文化并将其日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武士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这种精神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本文从武士道展开,探讨武士道精神对于日本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武士武士道企业文化

一.武士道的形成发展

武士作为公元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而武士的精神就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

公元618年中国唐朝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中心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在日本645年也出现了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大化革新。大化革新后500余年中,日本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封建庄园体制。封建庄园属下的武士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封建制的支柱势力。

1192年镰仓幕府政权建立,从此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镰仓幕府成立到德川时代,执权北条泰时制定并颁布《御成败式目》,式目是根据武士的“道”而制定的,与国家律令相对的武士的章法。在武士之间也开始形成以强调对主人的献身、重视一门、一家名誉、知耻为特征的武士道德,这成为日后武士道的起源。后来因专职武士不断增多,社会不堪重负,遂有“兵农一体”政策出台,武士精神开始遍及普通国民。16世纪,日本全国统一,进入17世纪后,知识精英套用朱子(朱熹)理学,确立普遍的武士伦理思想,由原始的契约关系演变成单方面的忠诚于领主的道德关系。

明治维新在武士的领导下取得成功,武士的代表分据政权要津,自下而上推行改革。明治维新后,因武士阶层与军事制度发生矛盾,酿成叛乱,武士阶层被消灭。但至明治天皇中期,主张发扬日本国粹呼声高涨,认为武士道精神乃国民之根本。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把“武士道”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强令国民敬拜、诵读、牢记《敕语》,要求国民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于广大日本人的灵魂,并渗透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支柱。

二.武士道的理论来源

武士道的理论来源十分复杂,包含中国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日本独有的神道教思想。它吸收了三种文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日本独有的思想。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方面:佛教——给与武士道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恬静的服从;神道——教导武士对君主(上级)绝对的忠诚,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心和忠义;儒学思想——主要是孔孟的教诲,是武士道道德教义最丰富的渊源。孔孟的冷静、仁慈、智慧的处世哲学提供了武士作为统治阶层的职业道德,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之道又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

佛教对武士道的影响特别大,特别是禅宗。禅宗的生死观迎合了武士不惧怕生死的心理。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说:“佛教给予武士道以平静的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服从,面对危机和灾祸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的心境。神道教同时又提供了佛教所未提供的东西,对主君的忠诚。神道教强调敬神和尚武,武士只要尽忠职守死后便可成神。神道同时认为腹部是人之灵魂所在,只有切腹才能像君主表明真心,所以便有了剖腹自杀这种日本武士独有的自杀方式。中国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同样符合武士的要求,从而发展出日本化的儒学。对于儒学,中国更强调的核心是“仁”,而日本却将“忠”作为最高信条。就是这样,日本武士刀融合了佛、儒、神道三种思想,经过百年的发展最终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武士道。知道近代它依然对企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武士道精神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19世纪中期,明治天皇利用武士推翻幕府,实现亲政之后,并没有强化武士制度,而是顺应历史趋势,推行资本主义改革,废除了封建武士俸禄制度。这样,原来居于社会上层的武士阶层走向了衰败。除了一小部分成为军人、警察、官吏和学校老师之外,大多数被推入社会下层,成为手工业者、雇佣工人、佃户,有的武士妻子甚至沦为艺妓。后来明治天皇还下令“削发”、“狩刀”,在日本盘踞了一千多年的武士最终失去了特有的发髻和象征着特权的武士刀,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武士阶层消失了,但是武士道精神却依然存在,并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忠”的思想——员工忠于企业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炮舰轰开日本的国门和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虽然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涌进了日本,但是日本并不是以完全彻底否定历史和过去的态度发展资本主义,仍然继承和保留了封建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天皇为中心的忠君爱国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一国民心中,即使在二战战败之后,日本也不允许盟国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强烈要求将天皇制继续保存下去,天皇仍是国民崇拜的偶像,天皇是凝聚全民族的核心。可见,“忠”已深深淀积在日本国民的骨髓之中。

日本企业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忠诚度。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非不重要,但是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低于前者。这同样也是企业对于员工最重视的培养

方面,他们将传统武士道效忠天皇、效忠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具体地转化为了“为企业效忠,员工即为企业的武士”这样的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归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往往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以此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二者的完美融合。

而“忠”的思想,也使日得本企业中的“终身雇佣制”能得以实行,同样加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西方企业界的精英们热衷于在个人简历里堆砌不同公司的经历,似乎自己炒掉的老板和公司越多,个人能力就越强。在日本白领看来,这恰是职业生涯大忌。在日本企业,如果某个人为满足自己利益而跳槽,是会备受人们的责备和歧视的,人们对这种“不忠”之人嘘之以鼻,不愿与其为伍。而员工的利益则要视企业的效益及工龄而定,日本企业普遍盛行“年功序列制”,即薪酬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企业中干得越长,薪酬越高;企业的效益越好,薪酬越高。这样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企业对员工的高度负责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成了终身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关系。虽然终身雇佣制现在名义上已经取消,但仍然有不少人选择从一而终,很多公司还将不主动裁员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如果员工实在太差,就用不加薪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跳槽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太频繁,并且在下一次应聘时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因为在日本企业家眼中,一个对以前公司弃若敝履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

2.“和”的思想——员工团结协作

“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绝大多数日本管理者都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为了所有企业成员保持一致和合作,管理者往往以这种“和”作为管理方式,导致不断的讨论和妥协,以成就企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谐。这从观念上保证了员工在企业中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使日本企业减少人际关系的内耗,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日本企业高效能团队的精神的主导和联系纽带。

“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人找到人生的归宿,达到幸福的境界。“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如丰田公司社训第1条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这些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他们来说工作

已不单单是满足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员工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

四.武士道精神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忠”思想下产生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阻碍自由发展。

终身雇佣制虽然使得员工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流失,用中国人的话说是“铁饭碗”。但是这种制度使得员工缺乏自由交流和发展的机会。现在也有很多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和上进心的年轻人,这个制度就很大程度上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有的员工则在进入企业后,因为终身雇佣制带来的心理上的高度安全感而变得松懈,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碌碌无为,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大的利益。而且终身雇佣制的固定性不符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要求,不利于竞争机制的产生。

年功序列制虽然加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保证了每个员工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感使得员工能在企业一直安安心心工作。但是试想刚刚加入公司的都是一个个年轻而富于进取心的新成员,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干一场,可由于这种论资排辈的制度却压制了他们的发展。刚加入公司时的年轻员工正是处于人生中不论体力还是能力状态最好的时候,他们思维活跃而富于激情,但他们却很难在自己最有能力和创造力的时候获得重要的职位来展现自己,从而失去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而由于这种制度,企业中管理层的人员大多都年纪偏大,这已经不是他们人生中状态最好的阶段了。他们大部分都缄默含蓄,缺乏创造力和新的思维方式。这必然也会导致企业严重缺乏创造力、创新精神和生机活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克己”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 这是与许多人理解不太一样的,推崇的是善良的本性。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当权者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武士道本来是一套道德体系,崇尚克己,奉公,勇敢,隐忍,谦让,的道伦理观,统治者却断章取义,过分突出“勇”和“忠”,因为自古武士把武士刀和和弓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其实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善良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统治者用到了歧路上去了,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人用樱花比喻武士。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与企业文化

[摘要]作为第一个非白人的工业化发达国家,日本能给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与其相似的东亚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怎样的激励和样板呢?很多 国人将日本的成功归功于外在因素。本文力图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的企业经营模式与企业文化展开论述,以探究日本崛起的奥秘。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儒家思想人文价值 一、儒家思想与日本的企业文化 东西方的界定,主要在于文化的划分。尽管日本曾经历过全盘西化的维新,东方文化还是对他有深深影响。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人”的定位。西方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而受儒家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文化。东亚的社群文化主张企业、经济和社会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的运作。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视角来看,东方文化下的人简直就是“无我”。与这种精神资源中的“无我”意识联系的是在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中的“克己”即“自我舍弃”。每一个人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个人“人格”,从而变成了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上的一个“结”。社会秩序已把人的“人格”甚至“人性”内涵于其中,从而变成了这些社会中注重人事关系、人互相牵制的秩序网络。这种“无我”在日本经济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中强烈的团队本位主义。日本人重 视他人的评价、暗示、期待和赞许,即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中行善。这在企业中,就表现为鼓励员工之间的公开竞争,并把企业的诚信摆在首要位置。 正是这些日本特有的文化和制度特征保证了外在机制的成功运作。比如说,日本产品之所以能以“高质量、低价格”出口到国外,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竞争与日本的历史传统是相契的。这种竞争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为单位的竞争,而以集团为本位,在整体上形成了“对外竞争、对内和谐”的格局。日本人公认的观点是:社会并非个人竞争的场所,而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集体竞争的地方。一个公司的雇员组成的队伍应该像一个统一体那样行动,以便与另一个公司所建立的团队竞争。于是为了在一场无休止的集体竞争中击败所有对手,最重要的是保持企业内部的亲密和谐。这样,日本儒教中的忠诚精神就成为每个企业的绝对律令。企业在雇用雇员时,如同挑选夫婿一样,要估计他的性格、忠诚感和从长远看它对公司可能做出贡献的潜在能力,这些特征要比员工的“专业本领”更加重要。这种雇用就像结婚一样,是一种终身承担的义务。于是类似中世 纪那些超家族的封建集团,一种强烈的“家长式的”、“家族的”、“同事的”气氛弥漫于公司之中。 引申至国际竞争圈中,日本人觉得国家就像一个放大的企业,它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参与世界贸易竞争。而企业对于政府犹如雇员对企业一样,信奉的仍是传统的儒教的忠诚原则。在日本的民主中,渗透着协调一致的集体传统。他们觉得,决定不应有任何个人做主,而应该通过协商由集体共同做出。开会的目的在于达成一致,其意义在于达到普遍统一和没有人持强烈的异议。等级制度和集体决策在日本的传统中相辅相承成为统一体。如果说中国的等级观念往往与官位的高低相联系、带有冷冰冰的行政隶属意味的话,日本的等级观念则染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家族色彩。这种纵向、横向间反反复复的协调商量、集体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企业的做大做强是十分有益的。日本通过自身顽强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在积极引进外来管理文化的基础上,日本人对自己的传统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进而获得了巨大实效。 二、企业管理——以人为本

浅析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

浅析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 摘要: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在长达七百多年的幕府统治中,武士阶层以及武士道精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重诚信,讲礼节,自杀率高等等社会现象等。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武士道儒家思想义勇仁礼诚 1 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武士道精神起源于平安,当时藤原氏①专权,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瓦解,庄园制度开始形成。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训练了一批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这些武士不属于国家正式军队,不拿国家俸禄,而是由庄园主直接发放薪金。武士集团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他们相当于是庄园主的家臣,只听从庄园主的命令,无视中央法纪。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对主人的绝对忠心是武士的基本要求。当时,日本从律令社会正逐渐过渡到贵族社会,武士的兴起,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稳固了日本分裂的封建制度。到镰仓时代源赖朝②设立将军幕府,武家开始公然执掌政权,与中央对立。武士道思想也逐渐兴盛发展。到了江户时代,武士道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借用其“仁义礼勇诚”等概念,并将其理论化,融入日本特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士道德体系标准。 武士道教义的起源来源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孔子的“五伦”思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定位,这对武士阶级确定各种关系起到很到作用。日本著名文化学家新渡户道造在《武士道》一书中写到:“冷静,稳重并长于世故的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教条,对统治阶级的武士来说非常合适。孔子的贵族式保守教言很适合武士阶级的要求。”而孟子的仁爱思想在武士阶级引起了强烈反响,让嗜杀的武士阶级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将自己的统治标上救济天下,仁爱为民的大义标签。因此《论语》《孟子》成为武士的必读经典。 2 各儒家思想概念的武士道释义 武士道的最高标准是“义”。“义”并不是“江湖义气”的意思,而是“人道”“正义”“责任”或者说是“正确的道路”。研究日本传统文化经常接触到一个概念就是“义理”,即为“正义的道理”。不为个人感情所左右,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走自己应该走的路,这叫“正义”。人们经常在“人情”和“义理”的夹缝中彷徨,感情用事是武士道精神所鄙视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要走上正义的道路,履行自己的职责,做该做的事,而不能因为感情而放任自流,这也是武士看起来无情的一个文化原因。对国君应该“忠”,对父母应该“孝”,对朋友应该“仁”,对妻儿应该“爱”,这些感情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义”。有些时候,为了保卫正义,可以杀人或者舍弃

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启示(同名14983)

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启示(同名14983)

简论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内容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关注。日本企业能在当时迅速的发展,无疑离不开其民族的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日本企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相对于日本而言,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显得尤为欠缺。或许我们可以从日本企业文化中借鉴其有利的方面,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日本企业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借鉴 二战后几十年里,一批批优秀的企业,以其巨大的规模、雄厚的实力及出色的经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先生在深入考察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以后,得出了结论: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最新成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日本企业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企业文化”也称“经营文化”、“组织文化”。概括说来,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体系”。企业文化之于每一个企业,是一种个性化,而企业文化之于每个企业内部的职员,则是一种共性化。它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的总和。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源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其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生长的土壤,企业文化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认为,日本的传统社会及其文化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农耕社会;儒教文化;集团主义;单一民族;注

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感召力让员工尽心尽责地为企业工作,同时,重视培养职工忠于企业的信念,树立团队精神,使员工能和企业荣辱与共、相依相存,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二)、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大力推行创新 一个企业能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既表明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品位,也是其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化改革形势下,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用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科学途径。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把人放在企业组成要素的第一位,人就是财产,培养优秀的人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并且下大力开设培训中心、建立资料馆,努力创造文化氛围,从内部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效益与活力。这一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充分。企业恶性循环,不讲职业道德,信用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不高。为了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一方面大力提高职工内在素质,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大力提升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通过专门技术培训、资料补充等手段全面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生活文化建设,激励员工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出新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创新。 (三)、提倡履行社会责任,在和谐社会中营造更和谐的企业氛围。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摘要:日本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有其神秘特性,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特点和起源出发,解读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和特性。 关键词:武士道忠诚禅宗忠义勇武 琵琶法师的刀术,砍掉了上百棵白桦树,平生未遇敌手,这是日本武士的最初形象,并不是因为琵琶法师对手太少,当时武士已经开始逐步形成阶层,标志着日本开始了武家政治时代。从起源论,武士开始在藤原专权时代下的日本,武士形成的原因在于,天皇中央集权制的被削弱和庄园制的发展。征兵制度的松弛,庄园贵族的实力增大,庄园大名开始建立私人武装,分离出一部分农民开始训练,寺院也开始建立了僧兵制度。武士势力的不断加强,开始形成武士集团,首领为物领,下属为庶子,有很强的依附,以主从关系为根本,愿为主人献身,逐渐形成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观念。 武士道名词最早出现在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初期与西方骑士观念相似,给予武士至高的生存理念,从护卫庄园的观念中升华自己。真正的武士道思想,崇尚各种各样的美德,以忠于天职,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为观点,是武士道忠诚的表现。用武士道精神的观点来看,若是被敌人围住,依然战斗的武士,并不是自我牺牲,是忠诚的体现。 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就是“忠义勇武”,要想得到“忠义勇武”光读书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家庭和战场上的经验。武士道精神首先要有的是尚武,武士生存的世界是战斗的世界,只有武艺高强的人才能生存,武士的身份是世袭传承,也就是说武士是出生即是武士,武力才能得到一切,武士手中的刀就是武士生存的必需品,个人生存,家境的贫富都是来源于此。武士道的发展,产生很多学科,例如射击,柔道等等,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武士从小训练便很残酷,看过《叶隐闻书》的人,都知道在山本常朝的描述中,武士所要经历的人生是何等残酷。从小磨砺人性,用一生来奉献是武士道的精神体现。 佛教从印度传来,镰仓时期已有很大发展,对于武士道思想影响最多的就是禅宗,当坐禅逐步发展为“兴禅护国”时,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武士阶层。禅宗之所以可以影响到武士阶层,禅宗的修炼方式以主观修行为主,去除内心的杂念,

浅谈日本的企业文化与借鉴

浅谈日本的企业文化与借鉴 【摘要】:管理是一门艺术,然而文化又是管理艺术中的精华,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不同的文化造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并进而在管理领域内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下,对人的管理以及结果则完全不同。战后日本经济的成功,是由于企业的崛起和蓬勃发展。而日本企业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就是因为拥有着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这其中包括了日本一些传统的企业家文化和日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这是由于日本的这种典型的企业文化促使得许多日本大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界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探究,从而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然后对我国的企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借鉴 1.日本的企业文化及特征 1.1日本的企业文化的根“合和”文化 日本文化是由中国的儒学、源自印度的佛教和日本民族原有的神道融合而成的复合文化。儒学、佛学和神道被称为日本文化的三种基本颜色。二战以后,西方文化才较多地传人日本。中国的儒学,包括孔子、孟子等人所提倡的礼教和为人哲学,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年长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常常以孔孟之道作为“座右铭”;而许多公司的经营理念仍具有相当浓厚的儒学色彩,例如,丰田汽车公司以“天地人知仁勇”为其座右铭,它的来源却是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孔子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思想。 日本的著名企业家这样总结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是根据孔子的“礼”的思想并结合日本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日本的企业工会制是根据“和为贵”的思想提出的;日本企业与职工的全面关系(不仅仅是工作关系)是儒家思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具体体现。 正是日本企业紧紧地把握了“合和”文化,使得日本企业员工们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及其企业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员工们始终把企业当成是自己温暖的家,一心一

日本企业文化(精选多篇)

日本企业文化(精选多篇) 看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企业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它最早的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特别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研究起日本发展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西方学者做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的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经济迅速腾飞,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更重视培植企业自身的“社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 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

家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化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周边一直存在着一些强大的国家,这种地缘特点要求日本人必须发奋图强,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并受到周边国家的尊重,这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民族自尊意识。在此基础上,日本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感情——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这种劳作方式需要整个家庭及邻人的相互协作,因而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这种国民团结一致的精神表现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是政府和企业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 日本的团队精神在大、中企业实践中有三项重要的制度作为保障。一是终身雇佣制,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受雇于一家企业后,若无特殊原因,在该企业将干到退休。企业方面,要对员工长期负责,从工作到生活,从本人到家属都要关照,在不出现特殊情况时不解雇职工。从本质上说,雇佣制是日本企业家族化经营方式的延伸。 早在德川时代,家庭工业基础上的师徒制家族经营方式便已诞生,其特色是营利活动与家庭集团的继承行为合而为

浅析武士道精神的现代意义

浅析武士道精神的现代意义 ——Samurai High School观后感 武士Samurai,是古代日本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阶级,是日本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武士”一词出现于日本平安京时代,成型于德川幕府,在江户时期,武士道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后来,明治政府颁布“废刀令”标志着武士阶级的彻底倾覆。在这一过程中,低级武士被流放成为“浪人”,部分高级武士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但随着二战的战败,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华族阶层也成为了历史。今天,有些日本人还记着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并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然而,武士的思想遗产,比如武士道,仍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体制下产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在此之前,天皇招募的士兵主要由农民组成,具有很大的不正规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平安时代早期,恒武天皇为巩固和扩张自己的统治范围,向地方豪族求助,提出将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给座下的地方势力。9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12世纪末,武士首领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统帅天下军政,标志着武士时代的来临。之后的军事领袖多半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实施统治。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势力握有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幕府交出政权给天皇为止。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而他们从体制、职能上看,更类似西方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与一般的亚洲国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许骑马,9月,武士被允许“散发hair-cut”、“废刀”,10月,准许武士和平民通婚。明治政府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 “武士”虽说已成为历史,但由“神道教”教义和天皇信仰融合而生的武士道精神却被广为流传,且至今仍对日本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20120对外汉语王奕 【摘要】武士是日本社会社会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阶层,武士道是日本在吸收了很多中国优秀文化并将其日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武士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这种精神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本文从武士道展开,探讨武士道精神对于日本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武士武士道企业文化 一.武士道的形成发展 武士作为公元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而武士的精神就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 公元618年中国唐朝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中心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在日本645年也出现了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大化革新。大化革新后500余年中,日本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封建庄园体制。封建庄园属下的武士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封建制的支柱势力。 1192年镰仓幕府政权建立,从此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镰仓幕府成立到德川时代,执权北条泰时制定并颁布《御成败式目》,式目是根据武士的“道”而制定的,与国家律令相对的武士的章法。在武士之间也开始形成以强调对主人的献身、重视一门、一家名誉、知耻为特征的武士道德,这成为日后武士道的起源。后来因专职武士不断增多,社会不堪重负,遂有“兵农一体”政策出台,武士精神开始遍及普通国民。16世纪,日本全国统一,进入17世纪后,知识精英套用朱子(朱熹)理学,确立普遍的武士伦理思想,由原始的契约关系演变成单方面的忠诚于领主的道德关系。 明治维新在武士的领导下取得成功,武士的代表分据政权要津,自下而上推行改革。明治维新后,因武士阶层与军事制度发生矛盾,酿成叛乱,武士阶层被消灭。但至明治天皇中期,主张发扬日本国粹呼声高涨,认为武士道精神乃国民之根本。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把“武士道”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强令国民敬拜、诵读、牢记《敕语》,要求国民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于广大日本人的灵魂,并渗透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支柱。 二.武士道的理论来源 武士道的理论来源十分复杂,包含中国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日本独有的神道教思想。它吸收了三种文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日本独有的思想。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方面:佛教——给与武士道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恬静的服从;神道——教导武士对君主(上级)绝对的忠诚,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

电影《忠犬八公》讲述了一只日本秋田狗对主人的忠诚和爱,从侧面也反应出了一些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忠诚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忠诚,员工忠于上司、忠于企业、公司忠于员工。 日本企业不仅推崇能力,更看重忠诚。 同时,日本企业员工也同时把忠诚企业作为自己人生的荣耀。 在日本,不忠诚的人是被人唾弃的。 日本员工时时处处维护自己企业的荣耀,不允许任何人有辱自己的企业。 日本年轻人一旦进到一家大公司,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企业是员工的家,情感的纽带,道义和责任的要求都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跳槽的现象也也十分罕见,从一而终任劳任怨是日本企业员工所只能从的道德准则。 此外,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 日本员工行为中往往表现出无条件服从企业,为企业发展忍受各种苛刻的条件。 日本人的忠的意识除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因为自身的忧患意识浓重,日本的耻感文化特色,资源短缺,受灾频繁,是日本人必须强调一种忠的意识,才能更好的生存,从忠于天皇、忠于国家、忠于企业,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源。 二、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耕民族,种族单一,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日本民族主义传统和与此相联系的团队精神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之中,使企业全体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 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叫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有着很强的归属感。 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细想贯彻到企业文化中,把培养团队精神视为企业文化的灵魂。 正是这各方面的综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从而爆发出勃勃生机和很强的创造力,完全不同于美国企业的机械性组织。 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日本企业重视团队能力,个人能力被置于其次地位。 日本企业采取年供序列工资制,晋升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 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能力更重要。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要成长为一名受重用的优秀员工,要被派往多个地点去任职,要经历多种岗位和工种,虽然有些工作貌似琐碎无聊,与企业似乎无关,但能否安心兢兢业业地做好这些工作,却是企业考察员工的适应性与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 日本企业内部往往没有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机制,要求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过分的自我表现会收到无情的打击,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评判事物,二是要以群体的和谐为评判标准。 在日本,集体活动甚至于下班后去喝酒都不能够轻易不参加。 三、精细日本作为地域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为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人养成了精细的文化习惯,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太过于拘泥小节。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有: (一)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的松下公司这样表述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目标:“讲究经济效益,重视生存意志。遵守产业人的本分,鼓励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改善,致力于世界文明的进步。”由此看出,日本企业在追求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回报和服务社会,进而赢得社会好评,使企业生命得于延续。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可见,日本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奋斗目标不同,而是将追求效益的企业使命和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加剧,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日本企业文化的这一特点显得尤为明显。在具体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切实做到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遵纪守法,保证经营的公开和透明性;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也正是由于日本企业这种定位,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日本企业提倡以人为本,以企为“家”的全员团结协作精神 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灌输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人企合一,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推行一种“家”的企业文化。 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忠效觉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类似“家人”与“家”之间的关系,使员工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则,同事有着很强的归属感。也正是这种企业“家”文化精神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整体。 现代化背景下,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除了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的制度保障外,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与西方企业的组织机械化相比,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更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创造力。 (三) 日本企业以不断创新为目标,培养激发员工的共同创新能力 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公元7世纪,日本曾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当时落后的、尚闭关锁国的日本,使日本人猛然惊醒,转而自觉学习欧美工业化文明文化,为1867年明治维新实行资本主义“文明开发”改革奠定基础。日本人的学习和借鉴总是与本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体现在企业上则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创新求求生存。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人本主义

日本企业中的人本主义 [摘要]:文章从员工管理的角度,通过研究日本企业对员工的价值观统一,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与员工感情交流,员工的培养深造和制度保障论述了日本企业的精神价值文化。文章认为日本企业的管理与与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是密切相关的,企业管理层“以人为本”经营原则,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感召力让员工尽心尽责地为企业工作促进了造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关键词: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团队协作,员工培育,感情培养,福利保障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人的生存和需要应该得到保障;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学最显著的、最基本的特征。儒学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对国家的管理从神本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国家管理理论。公元1世纪,儒学传到日本以后,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日本民族自身固有的文化特质,发展了儒学,形成了有其自身特色管理理论。 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这种劳作方式需要整个家庭及邻人的相互协作,因而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岛国,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企业的“以人为本”经营原则,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感召力让员工尽心尽责地为企业工作,同时, 重视培养职工忠于企业的信念,树立团队精神,使员工能和企业荣辱与共、相依相存,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一、培养共同的价值理念 日本把企业称为“株式会社”,意思是指企业是一个大家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灌输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人企合一,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日本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社歌”、“社训”;“社是”、“微章”、“标记”等代表一个大家族的象征。日本松下公司是全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企业。每天早晨8点钟,松下公司87000人共同朗诵松下价值难则,高唱“松下之歌”。它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说,每当我们共同诵念松下价值准则,高唱公司歌曲时,好像我们已经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松下员工和老板融为一体了,松下人和松下产品及松下价值理念全部融为一体了。在日本,有很多企业都腾出一个最好最大的房间作为荣誉室,里面陈列企业历史,有各类奖状、奖旗、奖杯、荣誉证书,还有国内外大人物来企业视察访问的大照片、题词、企业主要产品形象和

浅谈日本的企业文化与借鉴

浅谈日本的企业文化与借鉴

浅谈日本的企业文化与借鉴 【摘要】:管理是一门艺术,然而文化又是管理艺术中的精华,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不同的文化造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并进而在管理领域内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下,对人的管理以及结果则完全不同。战后日本经济的成功,是由于企业的崛起和蓬勃发展。而日本企业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就是因为拥有着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这其中包括了日本一些传统的企业家文化和日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这是由于日本的这种典型的企业文化促使得许多日本大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界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探究,从而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然后对我国的企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借鉴 1.日本的企业文化及特征 1.1日本的企业文化的根“合和”文化 日本文化是由中国的儒学、源自印度的佛教和日本民族原有的神道融合而成的复合文化。儒学、佛学和神道被称为日本文化的三种基本颜色。二战以后,西方文化才较多地传人日本。中国的儒学,包括孔子、孟子等人所提倡的礼教和为人哲学,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年长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常常以孔孟之道作为“座右铭”;而许多公司的经营理念仍具有相当浓厚的儒学色彩,例如,丰田汽车公司以“天地人知仁勇”为其座右铭,它的来源却是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孔子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思想。 日本的著名企业家这样总结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是根据孔子的“礼”的思想并结合日本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日本的企业工会制是根据“和为贵”的思想提出的;日本企业与职工的全面关系(不仅仅是工作关系)是儒家思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具体体现。 正是日本企业紧紧地把握了“合和”文化,使得日本企业员工们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及其企业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员工们始终把企业当成是自己温暖的家,一心一意地为这个企业效力,最终为企业创造出许多丰富的利润,最终使得很多家日本企业高速地腾飞,最终成为了世界上知名的企业。

日本企业文化集团主义

日本企业文化集团主义 篇一:日本企业文化集团主义考试题 在当今世界的商业竞争中,日本企业风头甚劲。对世界大多数企业来说, 竞争“劲敌”中总有日本企业身影。日本企业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一条就是他们奉行“集团主义”的经营管理思想。 1、“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介绍 所谓企业集团主义就是指以所在的企业为中心、将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会性内容)和个人奋斗、自我实现(个体性内容)全部限定在企业内,像看待自己的东西一样对企业的名誉和发展承担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之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日本是一个单民族的国家,单一民族导致单一文化的形成,使社会成员在心理特征、感情表达、情绪好恶以及行为特点等方面表现出惊人地相似。在日本社会,团队精神和家族意识牢牢扎根于人们心中。集体观念造就了个体归属集体,并遵从集体意志,努力促进集体和谐统一的行为准则。受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集团主义”的经营管理模式。“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在日本企业中有这么一些具体表现: (1)日本公司往往把企业的发展壮大视为最重要的指标,而并不注重企业的短期利润和股东的利益。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大多数日本企业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增长速度列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重视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等成长性指标,注重新产品比例和产品质量等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2)日本企业一般采用集体决策。领导人在做重要决定时,总是设法统一所有成员的意见。采用的方法是先下后上,上下结合,同时进行横向交流和协调,经过充分酝酿、协商、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逐渐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以此来保证决策的合理、科学性和可行性。日本企业决策实行集体负责的态度,对决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决策,一般不追究个人责任,而是强调其动机是否端正,是否忠于企业。 (3)日本企业的工资制度是年功序列工资制,即根据员工的年龄、工龄、经历和学历确定工资,根据年限逐步提升员工。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与工作和职务的联系较为松散,有利于企业采用比较灵活的劳动分工协作形式,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分工,提高生产率。 (4)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日本企业崇尚企业集团主义,作为企业道德准则的日本企业集团主义是与日本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终身雇佣制联系在一起的。日本企业家吸取了先进国家劳资摩擦的教训,实行终身雇佣制的经营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职工一旦就职就成为公司大家庭的成员,雇佣关系是终身的,工薪的多少基本上、而且大多数取决于连续工龄。它要求人们把企业视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否认自我个人主义的独立存在、重视企业团体的统一与和谐,尊崇企业共同体的价值。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对自己的私欲进行高度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按照企业集团的意志行动以求得企业的昌盛和发展。 2、日本企业的“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的优势 2.1 集团主义精神有利于招募和鼓舞员工 企业集团主义的明显优点是在全体员工中唤起连带感,让每个员工都竭尽全力为企业而劳作。而且尽管个人都倾力而为,但结果的评价却不是针对个人,而是给予企业整体。企

探析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 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是众多学者在对企业研究之后的一种普遍观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基本判断,展开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学习。本文从评述日本企业的内涵开始,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优势的认识,指出在我们全面建设自身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日本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思想、节约精神和忧患意识、学习与创新精神、民族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经营理念。 日本企业文化这个在一个多世纪岁月洗礼中打造出来的利器,至今对世界各国的企业管理都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我们需要找出其中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可借鉴之处,从而为我国企业更好地与世界企业的合作提供参考,也同时为我国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借鉴

Abstract It is a universal standpoint that corporate culture is one of the key points in corporate competition after business study of many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assessment, this thesis starts to learning Japanese corporate culture. In the beginning, the thesis reviews the content of Japanese corporate cultural, then it analyses Japanese corporat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finally shows that our Chinese corporate should learn and study the spirit of Japanese corporat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orporate culture, such as: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the spirit of economization,the consciousness of misery,the spirit of learning and innovation,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team work spirit,and the management idea of emphasis on the unific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chievements,which are revealed by Japanese enterprise culture. Japanese corporate culture is a great weapon which is formed in more then one century. So far, 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We need to identify the advantages for which our Chinese corporate can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with other corporate well. In addition, it can help our Chinese corporat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trong and vital culture. 【Key Words】Japan; Corporate Culture; Using for Reference

日本武士道精神与中国儒学思想之比较

日本武士道中的儒家思想 摘要:日本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是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中,“忠”是武士道的最高道德。日本武士道中“忠”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是,武士道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许多与儒家思想的共通之处,又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异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 关键字:武士道;“忠”的思想;“忠”的原因;“忠”的继承 一“武士道”概说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时期,最初,它提倡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等道德要素。也就是说,一个武士,要对主君忠诚,要讲诚信,同时要有羞耻心,要时刻记得维护自身、家族及整个武士阶级的名誉。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作为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社会舆论、良心、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和情感、信念,自觉地尽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已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到了江户时代,武士道嫁接了中国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再糅合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武士阶级的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地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1] 二日本武士道“忠”的思想 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家政治时期,“忠”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是维持武家统治的具体体现。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是武士道的核心和灵魂。名誉、武勇、礼仪、廉耻、朴素、勤学等武士道的规范,都从属于忠,服务于忠,起着强化忠的作用。[2]“忠”源于中国儒家思想,但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武士,根据本民族自身的需要,摆脱了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