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

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面对怀疑,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

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自己的结论,但苦于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这也成为他最大的遗憾。直到1519年,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用实际行动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地平和地圆的争论。让我们跟随船队一起来环球航行。

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后,学生查阅地图找出船队依次经过的大洋。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航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

播放视频。

你最佩服麦哲伦的是什么?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看来同学们从麦哲伦身上学到了很多。而此时,老师产生了一个质疑:难道环球航行证明地球只能是球体吗?请同学们举出反例。

看来要确证地球是球体,只有看到地球的真面目。看,这是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个以蓝色为主,色彩绚丽的美丽星球。不仅如此,人类还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最早登上太空的是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那么你知道乘坐神五的中国航天第一人是谁吗?随后,聂海胜、翟志刚等人分别随神六、神七先后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你也想做远征太空的勇士吗?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神九、神十的宇航员中能够看到同学们的身影,那时候,你不仅是全中国人心目中的英

雄,更是我们桓台人的骄傲!

到此,人类已经确信地球是球体。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事例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看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同学们感悟都很深刻。其实人类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那我们可以用哪些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看看老师给你的动画能不能给你一些提示。

动画显示,学生回答: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四万千米。教师解释:毛主席诗词中的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地球赤道周长四万千米的真实写照”。如果给地球做一件漂亮的衣裳,该用多大的布呢?这需要知道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记住这三个数据,比一比谁记得快。

下面老师检测一下同学们,看谁记得准。

同学们果然记得又快又准。下面让我们通过计算和对比感受地球的大小。1.利用谷歌地球测量桓台到北京的直线距离,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直线距离的多少倍。2.标准操场的长度为400米,赤道周长相当于多少圈操场的长度?3.如果将地球缩小成篮球大小,就相当于篮球缩小成小米甚至更小的物品。

同学们此时有什么感慨?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还会是个庞然大物吗?请同学们看视频。

现在同学又会产生什么感慨呢?

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渺小的微不足道,但它却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人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祝她永远健康、美丽、青春永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相对人类很庞大,而在宇宙中却很渺小,同学们学会了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相信同学们能够把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参照大屏幕回顾梳理

一下。

我记住了哪些知识?

我学会了哪些技能?

我悟出了哪些道理?

师生交流收获。

本节课结束后,两名好学的同学意犹未尽,各自回家百度了一下地球的形状,分别获取了以下信息,请同学们阅读感受一下。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探究——地球测量结果既然存在诸多差异,为什么卫星发回的地球照片却是一个圆球体?

结束语:同学们,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奥秘,一直是人类渴望和

追求的目标。让我们扬帆起航,努力学习,为探索更多地球的奥秘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你怎么知道它是球形的?你见过地球吗?在哪里见过?亲眼见过吗? 2.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你们所见到的地球是宇航员从太空中拍下来的图片。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①古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②古代中国人认为,天象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就是“盖天说”的观点,也称为“天圆地方说”。但是,有人就设想,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地怎样连接起来呢?于是,又改为天与地并不相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有八根柱子撑着。但是,八根柱子又在哪里呢?所以这种观点无法自圆其说。 ③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他开始提出地球是球形的。 ④因为条件限制,古代人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你有什么疑问?演示月食的过程。 ⑥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检验猜想和探究。

幼儿园中班语言优秀公开课教案:美丽的地球是我们的家

幼儿园中班语言优秀公开课教案:美丽 的地球是我们的家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家”的含义,萌发热爱家园的情感。 2.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动物的生活地区和活动范围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创编诗句,发展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钢琴曲磁带,森林、沙漠、海洋、池塘、北极、天空、花园等背景图,三种不同的图画纸(一种贴有小动物,一种画有背景,一种空白),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诗歌 (结合音乐欣赏诗歌《家》。) 师:这首诗歌里介绍了谁的家?它的家在哪里? 幼:我听到鲸鱼的家在大海。 师:对了,鲸鱼的家在广阔的大海里。 幼:企鹅的家在冰冷的南极。 师:你说得真好,不但把企鹅的家在哪里说清楚了,还说出了南极寒冷的特点。 幼:骆驼的家在沙漠。

师:很好,沙漠是什么样的呢? 幼:很大,很大。 师:对,一望无际的沙漠是骆驼的家。 幼:什么叫“一望无际”? 师:一眼望不到边的地方,都可以说“一望无际”。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也是“一望无际”的呢? 幼:一望无际的大海。 幼:一望无际的草原。 幼:一望无际的田野。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诗歌。听完后请你们说说为什么广阔的大海是鲸鱼的家,冰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一望无际的沙漠是骆驼的家,密密的森林是松鼠的家。 幼:因为鲸鱼离开大海就会死,所以大海就是鲸鱼的家。 师:对,适合动物生存的地方可以说是它们的家。 幼:因为小松鼠爱吃的东西都在森林里。 师:是啊,家里有丰富的食物。 幼:企鹅生在南极,长在南极。 师: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 幼:骆驼总是呆在沙漠里的。 师:它喜欢沙漠吗? 幼:喜欢。 师:对,动物最喜欢活动的地方也能给它家的感觉。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 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 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

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 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 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 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 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类认识地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除了要学习古人为了探索科学的真理而不畏艰险的精神外,更要有一种怀疑精神,有怀疑才有创新。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1 美丽的地球》教案_16

《美丽的地球》教案 一、课前互动 师:这是我们2018年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一份见面礼——三句话。 第一句:“我很棒!”(送给你自己) 第二句:“我真的很棒!”(也送给你的同伴,并同时轻拍他的肩膀) 第三句:“我们真的真的很棒!”(咱们一起来大声说) 过渡:同学们,听到你们这么响亮的声音,我想用大拇指来夸夸你们! 好,下面我们先来猜个谜语! 二、谜语激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物、动物和植物, 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 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 猜猜它是什么球。 生:地球(并出示图片) 师:对,这就是地球,在我们的地球上有深邃的海洋,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河流,茂密的森林等,它是美丽又可爱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肯定会增长见识,了解更多有关地球的知识。 板书课题:美丽的地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说说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写的? 1、学生交流。 2、师适时总结板书:颜色

年龄 地表有大量的水 万有引力 自转和公转 过渡:师再总结,那么我们地球究竟美丽在哪呢? 四、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自学提示二: 默读课文3—7自然段,完成: 1、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地球的美丽,选你自己喜欢的方面读一读,并把自己的感受 写在旁边,再试着把感受带进文字里读出来。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小组内交流) 反馈: (一)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 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 当宇航员从太空中俯瞰我们这颗云蒸霞蔚、生机勃勃的行星时,当月球上的摄影机拍下一轮巨大的地球从月平线上升起时,我们都会为眼前的景象怦然心动。这就是我们地球母亲美丽的容颜,这就是我们人类永远的故乡。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地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 a、指名读,适时指导。 b、结合本段中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师范读,引导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加深学生 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小结:这样一个美丽的星球,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啊! 请大家用我们精彩的朗读再来读一读! 过渡:多美丽的地球母亲啊! 板书:美丽无比 她不仅美丽,还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 板书:得天独厚

美丽的地球教学设计

美丽的地球教学设计 一 、 情境激趣、 谜语导入 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物、动物和植物, 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 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 猜猜它是什么球。 (出示地球图片) 你对我们的家园有多少了解呢?(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课前搜集资料,相机鼓励、表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学完后,你会增长见识,了解更多有关地球 的知识。 齐读课题:美丽的地球 二 . 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 3-7 自然段, 想一想,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1 、学生交流。 2 、师适时总结板书:颜色 年龄 地表有大量的水 自转和公转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2 出示课件 : 自主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自己喜欢的方面,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注在旁边,个性表达。 1 、学生边读边批,师巡回检查。 2 、交流个性见解,师及时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总结归纳使用的说明方法。 3 、适时指导有感情朗读,相机点评。 (一)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

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 当宇航员从太空中俯瞰我们这颗云蒸霞蔚、生机勃勃的行星时,当月球上的摄影机拍下一轮巨大的地球从月平线上升起时,我们都会为眼前的景象怦然心动。这就是我们地球母亲美丽的容颜,这就是我们人类永远的故乡。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地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 a 、指名读,适时指导。 b 、配乐渲染气氛,引导学生练读。 c 、结合本段中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师范读,引导学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朗读, 加深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小结:这样一个美丽的星球,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啊! ( 1 )想和宇航员一道去太空看看我们这位母亲么?(播放课件) ( 2 )你想说什么? ( 3 )谁能用朗读再次让我们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配乐朗读) (二)认识地球的大小 过渡:多可爱的地球母亲啊!你知道她有多大么? ( 1 ) 学生回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课。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的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事实。 本课学生将重历人类认知地球形状的过程。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有一些现象,如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些现象并不支持古人“天圆地方”的猜测。于是人们猜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而后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为“地圆学”提供了直接证据,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聚焦环节,教师要将学生代入古代的观测条件,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情境营造很重要,也是本课探究的前提。“天圆地方”的观点,是人们根据生活现象观察总结的一个经验性的猜想。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生活现象,例如海边的船用望远镜总是先看到帆顶;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探索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能出现“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的现象;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那么在月球上的影子也应该是方形的,这与我们的生活现象不符合,所以地球可能是球体。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围绕地球走一周,是可以回到起点的。麦哲伦的航海旅行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只有一个地球》公开课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原因。 (3)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视频导入 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个美丽的星球。(播放视频) 2、揭示课题 大家知道这美丽的星球名字叫什么吗?(对,地球)(板书:地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只有一个地球》。 3、谈感受 我们刚才看了视频,请你根据刚才的视频谈谈地球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生1:地球是动物的美丽家园。 生2:地球是五彩缤纷,包罗万象的。 生3:地球是的一切都是和谐、美丽的。 生4:地球上的动物非常可爱。 生5:地球是伟大的,它养育了许多动物。 4、面对这美丽的地球,同学们发出这么多的感叹,那么飞上太空的宇航员,面对美丽的地球,又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4、同学们想一想,宇航员为什么会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 5、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三、探究地球的可爱 1、我们首先交流一下地球的可爱之处,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生1: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纱衣是很美丽的,我从纱衣这个词体会到地球是很美丽的, 生2:我从晶莹这个词看出地球十分漂亮,像珠宝店的水晶球一样。 生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我从摇篮这个词看到了地球的温暖。 2、大家找的都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把第一自然段美美地齐读一遍。 3、除了第一自然段,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了地球的可爱? 生: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我从无私可以看出地球是可爱的。 四、学习地球的渺小 1、师:地球这么美丽、这么无私、这么慷慨,那地球有多大呢? 生:它只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张小平 教材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说明文。这篇文章以题目贯穿全文,主题重大,立意深远,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地球的有关知识,而且能增强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打下初步基础。全文条分缕析,说服力强,先讲人类拥有的地球美丽而渺小,接着讲地球上资源有限,然后讲人类不能够居住别的星球,最后呼吁人类精心保护这唯一可赖以生存的星球。从而使得“保护地球,势在必行”的观念深入读者之心,达到作者写作之初衷。另外,作者还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不仅把地球的特点、地球与人类的关系说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而且说得准确、生动、形象,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设计思路 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将“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课程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读书、读中感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展示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的自信心及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借助“劝说会”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最后,精心设计选择性作业,促进学生把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情感延伸到课外的语文实践中去。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都要从地球上索取。 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激发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并付诸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 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学 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就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就是什么形状的呢? 2、您就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就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就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就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 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培养学生搜 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 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 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结论: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三、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1、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2、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先看见进港的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没,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1 美丽的地球》教案_3

11美丽的地球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料: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说起地球,我们就会想起一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情感。因为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来对它做更深入地了解。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美丽的地球》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1、2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三、教师对照学生学习目标,逐项检查指导。(展学)(教) (1)老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读,强调要点。 读准字音: 沧(cānɡ)粟(sù)怦(pēnɡ)陨(yǔn)纬(wěi)蚀(shí)秤(ch ènɡ)轴(zhóu) 提示:“粟”字与“栗”不要弄混。“怦”字不要与“抨”混淆。“蚀”的左面是“饣”字旁,不要与“独”混淆。“秤”字注意与“秆”字区别开。 理解词语: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想不出,一点办法也没有。筹,计策。展,施展。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粟,谷子,即小米。 怦然心动:心蓬蓬的跳动。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 得天独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的环境特别好。天,天然,自然。厚,优厚。

(2)提问学生: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整理归纳后,小结如下: 第一,地球的颜色——梦幻般的蔚蓝。 第二,地球的年龄——46亿岁。 第三,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可称之为“水球”。 第四,地球有万有引力。 第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师生交流:课文一、二自然段写了什么?最后一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反馈,评价指导:一二自然段提问我们,作为地球的儿女,生活在地球上,应该了解地球什么呢?最后一自然段写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情况,认为它是得天独厚的。我们应该为生活在地球上而感到幸运,人类应该爱护地球。一二自然段是设问置疑,最后一自然段是总结回答。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课文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对于这颗养育我们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面对有关地球的问题,究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接着具体从颜色、年龄、表面有大量的水、自转和公转等方面展开了介绍;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认识到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球只有一个,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课堂作业新设计】(练) 1.规范书写词语。 yún zhēnɡ xiá wèi línɡ lónɡ tī tòu yī chóu mò zh ǎn ()()() dé tiān dú hòu () 2.辨字组词 怦()秤()晨 ( ) 损()抨()称()辰()陨() 3.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解释词语的意思。 (1)沧海一(): (2)一()莫展: (3)()天()厚: 答案:1.云蒸霞蔚玲珑剔透一筹莫展得天独厚 2.怦然—抨击杆秤—称呼损坏—陨石早晨—星辰 3.(1)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2)筹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来。

人音版小学音乐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教学设计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地球是个美丽的圆》的演唱,呼唤同学们关注我们美丽的地球,共同为创建绿色家园而努力。 2、在欣赏过程中体会转调过程中乐曲的和声色彩变化,转调部分的演唱可不做要求。 3、了解通俗音乐知识。能用亲切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地球是个美丽的园》,掌握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2学情分析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歌曲首演于2000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歌词形象地描绘了国际性的合作与交流,表达了在绿色星球上,人类为了共同的艺术而牵手狂欢的盛景。曲调为大调式,结构为带不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艺术(音乐)学科特点的同时,以生命教育贯穿教学,引领学生感恩,感悟亲情。 2、用亲切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和平、友爱、共进的主题,表达喜迎世博的心情。【教学难点】以作品的欣赏和演唱、表演活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歌曲介绍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首演于2000年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歌词用“地球是个美丽的圆”形象地描绘了国际性的艺术合作与交流。歌曲由廖昌永、倪睿思演唱。 歌曲曲调为大调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第二乐段通过反复、变调渲染了“同一阳光下,共织艺术花环”的情谊。 活动2【讲授】歌曲欣赏 1、欣赏歌曲,思考:歌曲的节奏和情绪是怎样的? 2、小组讨论:歌曲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简洁的歌词表达了世界各国的艺术者传播友谊的形象,体现了和平、友爱、共进的艺术节主题) 3、你知道吗? 你还知道有哪些表现和平友爱的作品? 4、拓展:世博会

活动3【讲授】歌曲演唱《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1、感受歌曲:学生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引导学生带问题去欣赏歌曲,提高欣赏效果。)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2、唱准歌曲:出示歌曲总谱生再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内容,给乐曲分段。 3、节奏学习 4、学唱旋律:教师范唱,学生分小组自学,可以借助课堂乐器帮助。 5、填词演唱学生朗诵歌词,再听歌曲,看歌词轻唱感受歌曲。 6、学生轻声跟琴演唱歌曲,教师适当指导。 说明:用自然、明亮的声音,以及积极的歌唱状态轻松自如地进行歌唱。演唱时注意八度跳进的音准。 7、集体演唱,并配上简单的动作(牵手、挥手、左右晃动身体) 活动4【活动】小结 让我们在爱的世界中感恩;让我们与爱同行;让世界充满爱。

《美丽的地球》教学设计

<<美丽的地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善待地球的情感,感受地球的美、地球上生命的可爱。通过了解生活环境变化情况,深刻的识别到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和师生汇报介绍、了解地球资源丰富感受地球的美丽,同时深刻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美感,并将感受加以描绘。 教学用具:图片、地球仪、音乐、卡片。 学生用具:绘画纸、卡纸、记号笔、蜡笔或水彩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激趣、谜语导入

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物、动物和植物, 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 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 猜猜它是什么球。 (出示地球图片) 二、整体感知,了解地球现状 你了解地球吗? 地球到底有多大(表面积、岁数等) 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活的呢? 地球上有哪些资源(学生一般只会说地上资源,教师可以补充地下资源)

你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地球妈妈”如此美丽,我情不自禁的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了几幅“地球家园”的情境图。接下来请同学们与我一起欣赏。(简单介绍作品) 刚才老师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看到一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你们是不是也想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美丽的地球呢。那就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快些动笔吧!(播放音乐)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 1)画一画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地球。 2)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合作,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地球的美。 四、展示作品 五、总结、升华情感 这么美丽的家园,却遭到了许多破坏,你能试着举例说一说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破坏是可以努力遏制的,在遏制人为破坏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降低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 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 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 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 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

a、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纬度: 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那么,北极为90°N(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③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划分的界限为30°和60°。其中低纬度地区范围为0°~30°N和0°~30°S;中纬度地区范围为30°N ~60°N和30°S ~60°S;高纬度地区范围为60°N ~90°N和60°S ~90°S。 ④南、北半球的划分:划分界限: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识别:根据极点周边是海洋还是陆地,其中极点周边是海洋的为北极,也就是北半球;极点周边是陆地的为南极,也就是南半球。

优质课 《地球的形状》教案 赵彩丽

《地球的形状》教案 洛阳市新安县实验小学赵彩丽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 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 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

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⑥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⑦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2、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地球仪等。 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师: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三、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球形) 四、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可是人类在探究认识地球的形状时 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

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 五、【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引入,利用学生的前概念,使科学课建立在满足学 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要探究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探究。】 六、【点评:以问题引入,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成功的伏笔。】 七、二、探究新知: 八、师:同学们,古代人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 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猜想一下,他们可能会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呢?(板书:古代) 创设情境:古代生产力极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人们活动的空间极其有限,在这样环境下生活,人们会对地球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九、生:猜想古人是如何想象地球的。 十、【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人,产生情感体验,理解当时对 地球形状的懵懂认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想地球形状的猜想。】 十一、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认识地球的?你们怎么评价他们的这种观念呢?板书:猜想——有根据的猜想。 十二、组织小表演: 十三、(烈日下父女耕地) 十四、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十五、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 十六、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 十七、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 十八、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 十九、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二十、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见课本44页。)。二十一、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

《美丽的地球》教学设计

《美丽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唯一,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解说词的准确、严谨。根据批读要求,边读边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文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地球。 二、检查预习 三、粗读课文,提出疑问 1读1、2段,说说为什么人们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 2地球是人们唯一的家乡,但是人们对这颗行星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认识这美丽的地球。 四、细读课文,了解地球 1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地球。选自己喜欢的方面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阅读、批写)集体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分别从“地球的颜色、地球的年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来写的。

3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如,列数字:地球的年龄从数字上便于说明特征,就运用数字“46亿年”来说明地球年龄大;作比较:把地球表面水的面积与地球表面陆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说明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理解;打比方:利用地球和陀螺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地球绕着地轴不停自西向东地旋转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五、精读课文,理清关系 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全文 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球是唯一的,我们的地球无可替代。

板书: 美丽的地球 地球颜色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地球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地球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地球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表现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环境的情感,在掌握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上,尝试用添画的方式表现地球的面貌,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地球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表现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环境的情感。 2、在掌握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上,尝试用添画的方式表现地球的面貌。 3、合理地运用鲜明的对比色彩进行渲染,注意颜色搭配协调、饱满。 4、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5、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地球表面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用添画的方式表现地球的面貌。 难点:合理运用鲜明的对比色彩,颜色搭配协调、饱满。 活动准备: 教学欣赏VCD《地球是我家》、《幼儿欣赏册》、彩色卡纸、油画棒、黑色水彩笔、教师范画《我们的地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提问:我们住在那个星球上呀?(地球) 2、感受地球的形状和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 播放教学欣赏VCD《地球是我家》引导幼儿欣赏在太空中的和鸟瞰下的地球,

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美丽的生物以及人类现代生活的环境等。(提问:地球上都有些什么?不同地方有什么特点?) 3、启发幼儿发现地球的颜色与不同地域的关系。 4、引导幼儿欣赏教学欣赏VCD中的作品《韦雷德里克斯的牧场》感受作品中不规则的分割线和丰富的色彩。(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画面中的线条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画家要用这些颜色?这些色块代表着什么?丰富的色彩给你怎样的感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范画《我们的地球》,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感受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方式,引导幼儿说说小画家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提问:画中用了哪些颜色?地球的上下两部分用了什么颜色?这样的颜色代表什么含义?) 2、引导幼儿运用对比欣赏的方式感受不同幼儿作品的表现内容和方式,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教师出示彩色卡纸,启发幼儿思考,你想表现一个怎样的地球,为什么? 4、引导幼儿在画纸中先画一个大小适当的圆形表现地球,在添画表现地球的面貌。 5、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围绕地球的外形运用黑色水彩笔添画出相关的事物。 6、启发幼儿用和谐的颜色表现主体地球和背景。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互相评价,说说同伴画的地球上最美的地方是哪里?

《美丽的地球》教案之一

《美丽的地球》教案之一 导读: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唯一,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解说词的准确、严谨。根据批读要求,边读边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文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地球。 二、检查预习 三、粗读课文,提出疑问 1读1、2段,说说为什么人们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 2地球是人们唯一的家乡,但是人们对这颗行星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认识这美丽的地球。 四、细读课文,了解地球 1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地球。选自己喜欢的方面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阅读、批写)集体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分别从“地球的颜色、地球的年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来写

的。 3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如,列数字:地球的年龄从数字上便于说明特征,就运用数字“46亿年”来说明地球年龄大;作比较:把地球表面水的面积与地球表面陆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说明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理解;打比方:利用地球和陀螺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地球绕着地轴不停自西向东地旋转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五、精读课文,理清关系 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全文 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球是唯一的,我们的地球无可替代。 板书: 美丽的地球 地球 颜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 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 3、……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

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来的帆船,船帆先出现。 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全班一起观察,讨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而木板上的铅笔则不会消失,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 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可以每一排派一个代表,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进行讨论) 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像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二、地球的大小 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贡献。(课后通过网络或书籍更详细的了解) 四、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毕竟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会看到什么呢? 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洪水冲过留下的黑色痕迹;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这就是我们的绿色地球吗? 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