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第一部分:基本陈列

千年回望古绵州——绵阳历史文化陈列神奇自然美丽家园——绵阳自然生态陈列

第二部分:专题陈列

流淌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富乐梦想——绵阳摇钱树陈列

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

山间洞府——绵阳崖墓陈列

千载回望古绵州

——绵阳历史文化陈列讲解词

第一单元:史前遗址

绵阳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万年前,去看看绵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大遗址。

边堆山遗址。出土了考古年代距今约4800年的陶器、石器、磨制骨器及带草茎痕和圆形孔洞的红烧土等文物数千件。这里展示其中小部分,有陶纺轮、陶饼等器物的口沿、底部残片,还有用作砍伐、刨土的生产工具石锛,战争狩猎时用做武器的石箭镞、石弹丸、穿孔石器等。北川是夏朝开国君王大禹故里,这尊雕塑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

蜀道。蜀道是古代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因“石牛粪金、五丁开山”故事得名, 石牛粪金或许是神化传说,但“五丁开山”确有其事,汉代四川学者扬雄在《蜀王本纪》里有记载,李白在《蜀道难》里也有名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手势指引)这条青石板路就是由金牛道的原石铺成,这是一条人文栈道,也是一条战争要道。

这些就是金牛道上出土的巴蜀式青铜兵器,包括铜矛、铜戈、铜剑、铜钺(yuè)等。矛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戈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士兵的标准装备,钺则是兵器中常规的砍伐工具。

第二单元:历代文物

遗址带我们走进历史现场,文物为我们还原历史情境。接下来,我们将参观绵阳历代文物。

绵阳博物馆藏品甚丰,尤以汉代文物为最。其原因有三:一是两汉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二是汉代“视死如生”,讲究厚葬。三是古四川最早的三郡之一“广汉郡”(梓潼郡)就在绵阳境内(另两郡是巴郡和蜀郡)。汉代绵阳是什么样子?看看刘备怎么说。东汉末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力排众议邀刘备入川在涪城相会,刘备一到绵阳就大发感叹:“富哉!今日之乐乎!”这场引狼入室的“涪城会”,最终成就了刘备在蜀国的霸业,也反映了当时绵阳在四川的地位。

人体经脉模型。这里展出的是1993年出土于绵阳永兴西汉大墓高28.1厘米的人体经脉模型。模型为通体着黑漆的木胎,裸体直立,双手下垂,体表纵向绘有19根红色线条,其中有8条在正面,这些线条代表了人体十二经脉。这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人体医学模型,见证了四川早期经脉学发展。围绕在展柜四周的14幅图片是仿绘的明版古画《十四经脉图》。

图片上这位神像貌慈祥、姿态闲适的老者就是绵阳古代医学鼻祖—涪翁。《后汉书〃郭玉传》有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涪翁治病不论贵贱,因而深

受百姓爱戴,他尤其擅长针灸,所处时代又远在华佗之前,因此,也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先见诸于正式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程高和郭玉分别是涪翁的弟子和徒孙。程高品行端正,涪翁将自己的医技倾囊相授,程高学成后,同样隐居民间为百姓治病,与涪翁并称“二隐君子”。郭玉相对有名气,《后汉书》曾单独为他作传,这是因为他官至“太医丞”,主管医药行政,相当于今天的医学院副院长。

青铜器。簋是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 也用作礼器)这里展出的铜蒜头壶、铜扁壶及铜壶是盛水器或酒器,这把铜扁壶造型就与今天的酒壶类似。

铁器。铁器是青铜器的进化物,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出现铁器,汉朝广泛使用,至东汉,铁器完全取代青铜器,成为战争和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铁器的发明及使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里陈列的是刀、剑、矛、戈、铁钩镶(音“让”)等铁制兵器,其有长有短,并非工匠铸造技法不严谨,而是跟作战需要有关。

漆器:上世纪90年代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数百件漆器,见证了当时绵阳漆器手工业的繁荣。双包山汉墓除了大量的漆器,还有许多精美的木器。

第三单元: 建筑

李业阙。李业阙位于梓潼县长卿镇,此阙建于东汉初年,是现存四川年代最早的汉阙。2006年,李业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天藏。这个缓慢转动着像天宫楼阁一般的就是飞天藏,又叫做星辰车。该藏位于江油窦圌山云岩寺,建于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是全国目前仅存的、也是时代最早的一座飞天藏。

七曲山大庙。这里供奉着掌管人间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其原型是东晋时期梓潼善士张亚子,一位生性孝顺的教书先生,后因起义抗击前秦苻坚(fú)战死。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追封其为左丞相,后被百姓奉为“文曲星”.

报恩寺。平武报恩寺有“深山故宫”之美称,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大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既有宫殿特征又有寺庙特点,是研究明代建筑上下承袭关系的重要实物,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报恩寺是世袭土官王玺重金招聘修建过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仿形而建,上世纪70年代,王玺家族墓在当地古城乡发现,证明传闻确有真实性。

第四单元:人物

诗仙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展柜里展示的就是迄今唯一可信的李白墨迹《上阳台帖》,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有宋徽宗、清高宗等皇帝题记。李白的书法风格跟他的诗一样,狂放奔逸,不遵法度,颇有太白飘洒的意韵。

绵州状元苏易简。苏易简出生于北宋绵州盐泉(今绵阳市游仙区)。苏易简22岁高中进

士,名列甲科第一,是绵阳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受太宗赏识,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等文集传世,其中《纸谱》被誉为全世界最早有关纸的专著,可惜天妒英才,39岁不幸早逝,他的两个孙子苏舜钦(49岁)、苏舜元(41岁)也是才华横溢,与苏易简并称“小三苏”。

文史泰斗欧阳修。很多人都知道欧阳修祖籍庐陵,却不知他生在绵阳,3岁那年离开绵阳随父奔湖北随州,4岁父亲去世。其父欧阳观是绵州一清廉小吏,母亲郑氏是一位有见识的女性,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带着欧阳修生活并教他读书,因家境清贫,没有钱购买纸笔,就用荻杆做笔,沙地当纸,教儿子写字,使欧阳修自幼养成了勤奋刻苦的好习惯。欧阳修著作甚丰,《醉翁亭记》更是脍炙人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便是其中的名句。

北宋才子文同。宋人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正是“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这个典故,源于北宋文坛才子——文同。文同是绵阳盐亭永泰乡人,诗文书画都很擅长,尤擅画墨竹,曾指点苏轼画竹,其传世作品有诗文集《丹渊集》、画迹《墨竹图》等,被后世奉为中国画的“墨竹宗祖”。台北故宫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墨竹图》都是文同的手笔。

蜀地文宗李调元。这位就是号称“蜀地文宗”的李调元。绵阳安县宝林镇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主事、广东学政等,是清代文学家、诗人、文学理论家、戏曲理论家、教育家、语言文学家、朴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民俗家、社会学家、出版家、藏书家,可谓全才大学者;也是继明代杨升庵之后蜀地又一文坛巨匠,与丹棱彭端淑、遂宁张问陶一起被后世誉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又因与其父李化楠、堂弟李鼎元、李骥元连中进士,三兄弟同入翰林院,而留下“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佳誉。

李调元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扩充其父所建“万卷楼”成为当时四川首屈一指的藏书楼;倾尽平生之力编撰鸿篇巨制《函海》,收录历代奇闻异事及蜀人所著书籍共158种852卷;还著有《童山全集》等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五十余种,他也是川人尊崇的“川剧之父”“川菜之父”,对川剧、川菜的贡献无人可以替代,来到四川,先了解李调元,再赏川剧、品川菜,更是别有一番味道。

流淌的绵州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目前,绵阳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省级33项、市级116项、县级800余项,其中,“羌年”已入选联合国公布的中国首批3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这里,我们选择了其中30余项,与您一起管中规豹,领略绵阳非遗的博大精深。

传统技艺

羌族水磨漆制作工艺。我们面前这些传统手工制作的书桌、座椅、座盘都不是凡物,因为千百年之后,它们依然会弥久如新,且不说它的木料选择之讲究,须用30年以上的优质红椿、楠木、樟木,单说表面的羌族水磨漆艺就堪称一绝。这漆须用天然漆树5至8月份的树汁晒制、熬制,用漆更是需经盖面漆画、干燥、抛光等40多道工序,且全凭制作师对漆画意境、构图以及温度、湿度的把控,最终才“亮如镜、细如绸、美如诗”。

舌尖上非遗——潼川豆豉制作技艺。豆豉是汉族常用的调味品,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今已传到东南亚各国。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将“潼川豆豉酿制技艺”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子龙。盐亭县流传千年的民间龙舞,多用于喜庆、寿诞场合,取“仙桃献寿”之意。桃子龙的精妙在于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它并非常见的整体长龙,而是用竹条竹丝编制(或细沙石雕刻)成9节状如桃子的龙头、龙身、龙尾,互不相连,表演时全凭舞龙者踩准音乐节奏默契配合,可演绎植桃树、浇水、锄草、品桃、摘桃、献桃等各类生活场景。

耍水龙。耍水龙,又叫“赶旱魃”(传说中导致旱灾的鬼怪),是一种抗旱、祈雨、保丰收、盼平安的传统龙舞。桃子龙妙在表演默契,耍水龙则乐在大众参与。表演时,一般需要数十人至数百人互动,其中,1人扮“旱魃”,9人耍水龙,7人演奏乐器,若干随行群众高唱“赶旱魃”歌谣,途经之处,围观群众要向“旱魃”泼水喷水,没一个闲着,场面十分热闹壮观。

青林口高抬戏。高抬戏以“高抬”造型闻名,其悬空扎制技巧尤其精妙,巡演时常以狮舞开道、龙舞殿后,加之锣、鼓、唢呐等渲染气氛,既恢弘神秘又浪漫多彩,曾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8年6月14日,青林口高抬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俗

绵阳传统民俗丰富多彩,这里说说安县雎水春社踩桥会。“踩桥过三趟,平安伴吉祥;桥头拜干爹,小儿免病殃;凭栏丢药钱,身健家宅昌……”这是流传于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的

传统民俗,迄今有200余年历史。春社踩桥会源于“踩桥镇兽”的民间传说,此前雎水河常发大水,让周边群众苦不堪言。清嘉庆年间,雎水乡绅组织修建这座“天平桥”,大桥竣工之日恰值“春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雎水河从此再无洪水泛滥。从那时起,春社踩桥会日渐兴盛,踩桥群众少则数万、多则二十余万,逐渐演变成川西北规模最为盛大的民俗活动。

传统音乐

绵阳传统音乐种类繁多,文昌洞经古乐、羌族民歌、白马藏族山歌等已广为流传。这里有几台播放器,大家若有兴趣,可以在讲解结束后点播欣赏。

三台涪江号子。这里,我们聊聊绵阳市三台县的涪江号子。涪江发源于岷山雪宝顶北麓,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至合川钓鱼城下汇入嘉陵江。涪江号子是承载700公里涪江航运文化的古老民歌,几乎每一段水域都激荡过纤夫们的声声号子。涪江三台河段的号子最为丰富,不仅船工队伍大,号子工专职化,号子名目众多,行腔自成体系,还吸纳了凯江号子、渠江号子、嘉陵江号子、长江号子等,既粗犷、豪放、充满力量,又不失细腻、婉转,诙谐幽默,其音调与川剧颇有渊源,唱词与生活息息相关,演唱大多“一领众和”交替喊唱,尽显涪江船工之坚韧、团结和乐观,堪称涪江号子代表作。遗憾的是随着涪江航运停运,船工工种消亡,会喊号子的船工年岁增大,逐渐离世,涪江号子已面临失传的危机。

传统美术

绵阳传统美术以剪纸、梓潼木版年画、鑫田粮艺等为代表。这些展品都是民间手工艺人为我们博物馆专门制作的。

传统戏剧

川剧是绵阳最典型的传统戏剧。川剧由来已久,但命名较晚,始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绵阳与川剧结缘最早,被誉为“川剧之父”的李调元就是绵阳人。变脸是川剧表演“绝活”之一,有抹脸、吹脸、扯脸及“运气”变脸等方式,这些手法多会借助粉末、扇子等工具,而脱手变脸则完全丢掉手中道具,更加娴熟绝伦。这里有体验区,大家若有兴趣,可以在讲解结束后去体验。

民族文化

绵阳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除汉族外,还有羌族、回族、藏族等40个少数民族约15万人,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这里,我们重点了解羌族和白马藏族文化。

碉楼。羌族是集群而居的民族,擅长“垒石为室”,就地取片石浆砌碉楼,依山而建的碉楼层高不等、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羌寨。最妙的是,羌族修建碉楼既不绘图,

也不吊线,还不用柱架支撑,仅凭工匠高超技艺与经验,即可建成六角、八角甚至十二角形的各类碉楼,其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既是居住场所,又是防御设施,房顶平台还可晒粮、做针线活、供孩子老人游戏休歇,与汉族民居风格截然不同。但自明清以后,由于地方官大力提倡,加之受汉族影响,羌族碉楼逐渐被木结构吊脚楼取代,现存古碉楼已不多。

推杆。羌族以“推杆”作为激励后辈、选拔武士的方式,获胜一方将享用姑娘们捧来的咂酒,后逐渐演变成羌族传统体育项目,逢年过节及丰收喜庆的日子都会举行推杆比赛。目前,羌族“推杆”已列入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2008年8月8日,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民族风情表演。

羌年。羌年是羌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十月初一。按族规,须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才能过羌年,否则只过春节,不过羌年。节日里,家人团聚,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以为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各家各户则用面捏成牛、羊、鸡、马等状作为祭品,祭祀祖先和白云石天神,祭后歌舞娱乐,寨中男子互相串门庆贺,欢饮“咂洒”,所有人同跳“萨朗”。

婚俗。羌族在过去有父母代订“娃娃亲”的习俗,婚龄往往女大于男,因此有歌谣流传:“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如今,这些陈规陋习早已被自由恋爱结婚取代,但一些独特婚俗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种“女儿麻”,无论多美丽的羌族姑娘,如果不是自己亲手在爱情土地上种“女儿麻”,都不可能结出爱情果实。羌族青年男女定亲以后,待嫁的姑娘就要选一块山坡开荒种麻,且用亲手种植的麻线做嫁衣,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也是羌族以勤劳为荣民族品格的体现。羌族婚俗与汉族相似,但更复杂,更有仪式感,包括“订婚、结婚、回门”三个过程。订婚分“开口酒”(说亲)“小定酒”(备酒宴招待女方近亲)“大定酒”(商定结婚日期)三个阶段;结婚有“女花夜”“正宴”“谢客”三道仪式;回门须婚后第三天新郎偕同弟兄背酒抗肉送新娘回娘家,但新郎只能在岳父母家住一两天,新娘得住数日甚至数月,才能由丈夫接回。这种古老、淳朴的婚俗,体现了羌族对婚姻生活的重视和期待。

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的由来和族属颇多争议。白马不是王子那匹白马,古藏语里,白(bie)是藏族,马(ma)是兵,意为“藏兵”。白马人说,公元6世纪,他们的祖先作为藏兵随吐番(tǔ b ō)王朝与唐朝交战,战争胜利了,但祖先们却没听到回家的集结号,只好留在这高山密林中,开始半农半牧的隐蔽生活。这是忧伤了一千多年的忠诚故事,为记住“藏兵”这个身份,他们给自己取名“白马”。白马藏族文化丰富多彩,个性独特,这里说说服饰和民俗。

服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白马藏族头戴插白羽毛的“盘盘帽”(沙噶),所以,分外引人注目。这里展示了白马妇女的花腰带,约七八寸宽,七八尺长,平常腰带上还要拴

用麻绳穿成的古铜钱币。织花腰带是白马妇女的绝活儿,首先要捻线,一支麻线锤一束麻,即可随时随地捻线,线捻够了,就席地而坐,在地上打木桩,用梭板织腰带,谁家姑娘媳妇的腰带织得好,谁家就倍受敬重,这门手艺至今仍在流传。

民俗。白马藏族至今仍保留着延续千年的跳曹盖、喝咂酒、原生态歌舞、男耕女织等生活方式和习俗。“跳曹盖”是原始形态的傩祭仪式,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一般历时两天。“曹盖”系白马藏语“面具”,带有图腾意味,白马人认为能驱逐恶魔和鬼怪,不仅要围着篝火集体跳,还会沿着寨子挨家挨户去跳。白马藏族千百年幽居深山,这使得“跳曹盖”未受到外来文化侵蚀,留下了白马藏族最原始的文化信息,比贵州威宁县彝族傩戏“撮泰吉”还要古朴原始,也更有研究价值,专家称之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活化石”。

墙上挂的就是白马藏人跳曹盖所戴面具。这些吡牙裂嘴、凶猛异常的图腾面具,件件都贵重。说它贵,是由当地所产桦木雕刻而成。桦木是何物?故宫珍藏的龙椅,大多就是紫檀木制框架,内嵌桦木板心。说它重,是每个面具都重达十多斤重,别说跳,一般人戴起来都困难。当然,它的贵重,更体现在它的雕刻工艺和文物价值。 2011年,跳曹盖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富乐梦想

——绵阳摇钱树专题陈列

各位XX,观众朋友:

这里是全国摇钱树及相关文物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品级最高、内涵最丰富的专题陈列。

【序厅】

摇钱树是什么?是神话传说里一种会长钱的树,摇落又可再生。世上真有摇钱树吗?当然有,就是这种出土于汉魏墓葬的树形冥器,一般由树身和树座两部分构成,树座多为陶质,树体由青铜制作。我们无法通过文献记载来查询它当时的名称,便由树上的钱纹,俗称它为“钱树”或“摇钱树”。

目前有树座、树身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仅19株,其中绵阳就有5株,请看前方屏风,摇钱树的底案上刻着“富乐梦想”四个字,昭示着一千多年前绵阳就有“富乐之乡”的美誉。

第一单元:神奇的树形秘宝

神树画像砖。汉画像砖起于战国,盛行于两汉,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就连汉画像拓片都是一纸难求的“宝物”,神树画像砖更为罕见。这块神树画像砖,一面二人踞坐,中间有一神树,树座似半截方孔圆钱,人与树间似有二字。另一面几何纹。

摇钱树座。摇钱树座多为陶质,采用泥模翻制,入窑烧造而成,装饰神话人物或动物形象。来看这几件,有龟、神兽、还有西王母造型。龟是长寿的动物,龟伏于荷叶之上,龟背向上顺延成插摇钱树的圆柱,整个造型颇得自然之精髓,毫无造作之气,表达了人们祈求长生不老的愿望;神兽树座为山形,浮雕瑞兽张口半卧于波涛之上,口含小蛇,爪抓蛇身,兽背立蟾蜍状中空短柱,作插摇钱树树干之用,神兽镇蛇表达人们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后面这几件树座都与羽人有关,羽人是古代神话里的飞仙,道教将道士称羽士,将成仙称羽化登升。四川是道教发祥地,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是中国早期道教两大流派之一,羽人树座也是东汉道教盛行的见证。

国宝级摇钱树。镇馆之宝——何家山汉代崖墓出土的东汉摇钱树。何为“镇馆之宝”?请走近细看这株目前国内现存体型最高大、保存最完整、工艺最复杂的摇钱树。它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老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

西王母,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简称王母,又称金母,俗称王母娘娘,是道教著名神仙之一。西王母源自蜀人参编的《山海经》,原是一位介于人兽、人神之间“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的凶神恶刹,后来被道教信奉并加以改造,成为了具有人格魅力、雍容华贵且绝世美丽的慈祥女神,到汉代更是九州共祭的列为首位的神仙,地位仅次于天帝,主持上天的刑罚,还掌管不老仙药。相传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赏赐夫妻两人各一份不死之药,却被妻嫦娥全部偷吃后得仙飞升,在广寒月宫里变成了蟾蜍,还被罚终日捣不死药,后世或许觉得蟾蜍不可爱,又把捣药的变成了兔子。

画像砖

钱币和玉璧。钱币是财富和富裕生活的象征,玉璧是象征地位的礼器。旁边展出的是40余件钱纹玉璧画像砖实物。

宇宙星空。摇钱树还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的宇宙观:山形树座象征大地,树杆以上代表天空,天地之间,日月流转,星辰变幻,诸般生灵,尽享天然。展品中的摇钱树有许多带有太阳光芒的钱纹,这十多件星象画像砖,则以星象图案、星纹几何纹、太阳纹、菱形几何纹等图案为主。这一件两面皆为太阳纹与几何纹组合,而这一块两面皆为星纹与几何纹之组合,很有特色。

历代铜钱。旁边展出的是馆藏历代铜钱,包括汉代五铢钱,宋代铜钱、铁钱;明、清铜

第三单元:摇钱树描绘的神仙世界

仙人神兽铜镜。最后三件展品为仙人神兽铜镜,第一件神兽镜直径为9厘米,后两件仙人镜和神兽镜直径均为18厘米。这件是何家山1号崖墓出土的,钮座外重列三层浮雕图案,上层为华盖仙人,中层为东王公和西王母,分别跽坐于祥云之上的双兽和龙虎背上,下层为神树羽人。浮雕外一周铭文。

凤鸟画像砖。凤鸟纹画像砖在绵阳发现甚多,凤鸟造型和姿态有数十种之多,这里展出26件。画像砖上方为凤鸟拓片或图片,包括双凤朝阳、双凤与灵芝、凤鸟与西王母等。凤鸟的体态优美,曲颈昂首、展翅欲飞。凤鸟,就是凤凰。麒麟、凤、龟、龙是中国古代四大瑞

矣夫!”大致是说,凤凰不出现,就没有圣君出世,我们就没有希望了。这块凤鸟画像砖很有特色,其右下角为菱形田字纹,左下侧有汉族传统装饰纹样——卷云纹。卷云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起于战国,秦时发展,汉魏流行。

西王母画像砖。这些展品是西王母画像砖,和拓片十分相像,图案都以西王母端坐于龙

虎座为主,两侧的图案为几何纹。其中这件画像砖颇有特色,三面皆有图案,一面为兔头人身带翅飞马,两面为带翅西王母坐龙虎座。

摇钱树描绘的天界诸神,实际上是古人对现实物象的异化:如人、虎、狻猊、猴、马等,皆生双翼,可翱翔天宇;而日月神、龙、辟邪、玄武、九尾狐和三足乌等,其怪异造型也均可在自然界中找到其相应的对象或组合关系。众多仙人瑞兽及奇花异草簇拥着西王母等主神,构建起令人遐想翩翩的天堂盛景。天堂里,各路神仙各司其职,各呈绝招,帮助人们实现不老不死的白日梦。

第四单元:摇钱树衍生的民俗文化

让我们看看,宋至近现代的摇钱树是什么样子?

展品包括宋代“崇宁重宝”吉祥钱树(高51厘米),清代“康熙通宝”吉祥钱树(通高60厘米)、清代“光绪通宝”吉祥钱树(通高59厘米)、清代“天下太平”吉祥钱树(通高57厘米)、清代“一品百龄”吉祥钱树(通高51厘米)、清代“咸丰重宝”吉祥钱树(通高50厘米)、清代“康熙通宝”吉祥钱树(通高26厘米)等等。和摇钱树玲琅满目的装饰物比起来,吉祥钱树要简洁得多。吉祥钱树上面挂的是各时期的钱币,而摇钱树上挂的钱币主要以五铢钱为主,相比较吉祥钱树更具时代特点。

最后这组展品是以摇钱树为题材的剪纸和年画作品,包括四川绵竹清代年画“张四姐点化摇钱树”,山东潍县清代年画“引进钱龙”摇钱树、“富贵满堂”摇钱树,陕西神木清代年画“金玉满堂、长命富贵”摇钱树、“文武财神献宝”摇钱树等。这些民间剪纸和年画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脚步至此,摇钱树专题陈列已到尾声。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千年摇钱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深深体验了“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的中华优秀传统。这株寄托了祝福和祈愿的摇钱树,定能带给您滚滚财源和幸福安康。

国之大用

——绵阳汉马陈列讲解词

各位XX,观众朋友:

欢迎走进绵阳汉马陈列。马是一种草食性动物,其驯化晚于狗和牛,大约在4000年前成为人类最好的助手和忠实的朋友,曾是古代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大半分布于美洲,亚洲占24%左右,欧洲11%,非洲大洋洲占8%左右。绵阳汉马有何特别之处?让我们走近细看。

序厅

两汉时期,马的地位很高,史上曾有“西汉兴衰系于马政”的说法,当政者除大兴养马业,还发展了马甲、马鞍、马蹬等,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战斗力的骑兵,我们熟知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等都是骑兵指挥官。汉武帝刘彻更是“马痴”,登基时就拥有战马40万匹,为了寻求优良的马种,还先后从乌孙和大宛寻得“西极马”与“天马”,并亲自创作了3首《天马歌》来赞颂良马。

绵阳地区汉马出土主要集中在双包山西汉墓以及绵阳崖墓。接下来,我们将会到气势恢宏的漆木马阵、膘肥体壮的大陶马、罕见的大铜马等,可见证两汉时期马业的兴盛与创作艺术的精湛。

第一单元:骏马高车恢弘仪仗

西汉漆木马阵。大家面前是西汉漆木马阵。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的汉代漆木马出土都十分稀少,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墓出土的这一批相对规整的漆木马更是十分罕见,是中国古墓中极为少见的漆马仪仗队伍。这批木胎漆木马属于西汉时期,距今已经大约2000多年时间。这些漆木马肌体雄健,神采奕奕,马头高高昂起,眼睛硕大,马鬃齐整,双耳耸立,张嘴露齿,通体鬃毛又黑又亮,身姿遒劲有力,处处显现出它们强健的体魄。这些漆木马出土的时候,耳窍、眼睛、鼻孔和嘴唇都有朱红色的痕迹,这种黑漆红底的工艺,是中国汉式漆器的特色。当时,漆器属于精工制品,大多为社会上层提供,像我们面前这样形体大、造型逼真的漆木马,在中国漆器文物中较为罕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漆木马出土时是泡在泥浆里的,在地下埋藏了千年,吸入了大量水分,出土后也只能浸泡在水中。后来,绵阳博物馆经过十多年努力,才完成“饱水漆木器文物脱水定型修复项目”技术攻关,使78匹木胎漆木马、258件木器和229件漆器残件得以修复。修复完成后,这件“西汉木胎漆马”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件入选展品,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

双包山二号墓出土现场。这是按照双包山二号墓局部再现的一个场景。经专家分析确认,该墓年代应在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前,由前堂和后寝组成,前堂又分隔为五室,总面积达到162平方米,布局规范,宏伟壮观,共出土了117匹漆木马和18辆漆木车。

西汉玉器。旁边这一组西汉玉器(玉片、玉璜、玉肛塞、玉手镯等)出土于双包山二号汉墓的后寝。后寝还出土了银缕玉衣片、漆圆盒等礼器,彰显着墓主人高贵的身份。众所周知,汉代“事死如事生”,盛行厚葬,所以汉墓中随葬品十分丰富。同时,汉代等级制度也很严格,帝王是金缕玉衣,侯级、诸侯王只能使用银缕玉衣。专家按照当时出土现场和其他同墓出土的文物分析,墓主人应是侯级高官,大规模的车马依仗,正是他等级地位的象征。

【过渡】旁边展示的是驾驭俑和骑马俑,可以看到驾驭俑驾车的状态。

骑马俑。骑马俑和驾驭佣在外形上有明显区别,如果单独看骑马俑,会觉得十分怪异,两腿弯曲呈圆弧状,又扁又细,像我们今天所说“罗圈腿”。但是和漆木马组合起来,就很契合了。大家还可以明显看到,人和马的比例不太相符,马过于高大。其实这也是汉代漆马的一个显著特征,汉代重视马业,马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是英勇威猛的象征,所以常常通过马与人的比例,来体现时人心中马的高大形象。

第二单元:蜀中良骥纵横四方

车马画像砖。汉代有严格的车舆制度,从天子到庶人,出行时的车骑、随从、仪仗等,会因各自身份地位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别,这是一种重排场、讲气派、自我炫耀的奢靡之风,也有儒家讲究威仪的因素。这种风气在汉画车骑出行图里有形象的反映,比如这块车马画像砖,有主车和各种导从、仪仗车马,连车列骑,旌旗招展,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前面还有两亭吏躬身迎候,这种车马仪仗背后绝非一般人物。

汉代陶马。绵阳陶马有显明的丘陵山区地域特色,大多呈现膘肥体壮、四肢短粗、蹄足坚厚等体貌特征,说明都是本地区出产的土马和山马。绵阳自古就是蜀道要冲,这些泥塑的良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绵阳的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的状况。东汉时期,陶马已是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随葬品,不仅限于贵族使用,寻常百姓偶尔也会奢侈一回,但这些墓葬早年曾遭严重盗扰,出土的完整陶马十分稀少。汉代陶马重视整体形象的塑造,其昂扬的造型,严整的仪仗,威武的动态,颇具慑人的气势,是贵族文化、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集中体现,呈现出汉代武力强盛的时代背景。

陶马车。两汉时期,马车既是战争利器,也是官民日常出交通工具。据史书记载,骑马者在汉代的地位比较卑微,有官秩的人都不可以轻易骑马出行。《汉书〃韦玄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韦玄成官至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有一次,他以列侯身份陪祭孝惠庙,恰

遇天雨泥泞,没有坐马车而是骑马到庙下,结果被举报“违章”,遭弹劾官降一等,削爵为关内侯。由此可见,汉代画像中骑马者大多是护卫车驾出行的武夫或其他社会地位不高的人,这在《美人心计》《卫子夫》《汉武大帝》等以汉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里也有反映。实际上,汉代骑乘适用于军队和战场,马车适用于官民和交通,所以说在汉代,人们拥有更高规制的出行马车的愿望并不亚于现代人买一辆豪车的期盼。

第三单元:天马行空驰骋疆场

东汉青铜马。这一匹是东汉青铜马,出土于绵阳城郊何家山二号崖墓,也就是出土青铜摇钱树这个汉墓。它长1.1米,宽0.5米,高1.34米,呈现行走状态,体态矫健。其造型十分逼真:马头上扬,双目圆睁,张口露出牙齿,双耳直立,头顶上装饰有璎珞(两耳之间这一部分),马尾被梳成球形髻。青铜马身躯中空,体壁很薄,厚度仅有2-4毫米,最不可思议的是,这匹马是行走状态,四蹄不处于同一个平面,却都能稳稳地站立,令人十分惊叹。这匹俊美的青铜马结构复杂,与前面的摇钱树一样,都是分成几个部分构成的,但整体造型雄姿伟态,显现了汉代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

有史料记载,汉武帝将大宛国汗血宝马视为“天马”,并且立“铜马式”作为选择良马的标准。我面前的这个大铜马很可能就是这类良马的形象。

东汉青铜牵马俑。这尊青铜牵马俑高68厘米,头戴平顶冠,身穿素衣。它的身体前倾,右臂高举,似乎牵着马的缰绳,其左臂有一个盾牌,有可能是一个士兵。牵马俑比铜马要矮得多,只到马的躯干部位,这种人与马的高度差,在古代文物中并不常见。这是汉代人为了衬托马的高大骏美,特意将牵马俑弱化、矮小化,使其成为一个陪衬。

何家山二号墓随葬品。旁边这一组展品,像陶猪、陶公鸡、陶狗、陶侍俑、陶罐、金戒指、金手镯等,是东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用物品器具,也是和青铜马一起出土的随葬品。从金戒指、金手镯来看,墓主人生前富足且有地位。

展厅小结

短短的参观行程,漫长的历史岁月。这些独具特色的漆木马阵、陶马、青铜马,从岁月深处奔腾而来,向我们展示了汉代绵阳以及整个汉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也呈现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追求卓越的民族品格。讲述绵阳故事,传承中国精神,这也是我们此行的最大收获。

山间洞府

——绵阳崖墓陈列

各位XX、观众朋友:

崖墓是凿在山崖的历史,雕刻是写在大地的史诗。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绵阳崖墓专题陈列。

崖墓,顾名思义,就是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自东汉至六朝时期,这种墓葬形式在四川及相邻地区流行了约5个世纪。本馆的崖墓陈列主要是以汉代崖墓为主。

立柱斗拱。接下来我们看见的,就是在绵阳崖墓中常见的建筑雕刻——立柱斗拱。它是一座建筑物的基本构件,用于支撑栋梁与桁héng架,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绵阳崖墓的柱类可分方柱、八棱柱、十二棱和十六棱柱等多种形制,柱顶一般施斗拱,雕琢精美。

狗咬耗子。这个图像位于三台郪江崖墓金钟山一区一号墓前室右壁后端下部。上面刻有一只呈蹲坐状,双眼炯炯有神的狗,口中得意地叼着一只长尾老鼠,整理者将之命名为“狗咬耗子”。图像距今已2000多年,依然清晰生动,十分有趣。民间有谚:“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捉拿耗子是猫的天职,狗咬耗子从何说起?其实汉代人视老鼠为鬼怪恶物,其时以猫捕鼠又尚未普及,这项重要工作自然就落在了狗身上。所以,“狗咬耗子”刻画在这里,可能也是墓主世俗生活的写实,希望以狗驱逐、捕杀为害仓廪的老鼠,保护墓主不受鼠鬼之害,在冥界安宁生活。

第三单元:汉代葬具

这里摆放着崖墓中的葬具。葬具是盛放墓主遗体的用具,是墓葬的重要构成及核心所在。现在我们看见的这个石棺,在汉代亦叫“金棺”。所谓金棺,是指用整石凿成的石棺,以雕有画像者最为尊贵,被称为画像棺。由于造价高昂,耗时颇长,连汉文帝都称“金棺”奢侈无比。汉代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与汉人的升仙梦想,常常在“金棺”尤其是“画像棺”上得到呈现。这具画像石棺,出土于金钟山二区2号墓室,长2.5米,采用整块石料分别凿成棺盖和棺身,四周刻有凤阙、仙鹤、三鱼、天禄、双鹤争鱼等图像,表达了希望墓主死后能够升入天国、祥瑞安康的寓意。这一具是出土于绵阳城郊崖墓的陶棺,陶棺又称“瓦椁”或“瓦棺”,用陶土烧制而成,汉代崖墓以此作为葬具较为罕见。这一具是砖棺,出土于绵阳高新区双碑,汉代崖墓葬具一般用石棺,使用砖棺十分少见,或有其特殊原因。最后图版上展示的就是龛形崖棺,龛形崖棺开凿在墓室壁内,形状与横长方形的壁龛相似,只不过崖棺开口较小而内部较大,其中雕刻最为精彩的就是位于天台山1号墓的龛形崖棺,崖棺开口一侧刻成房屋形象,两旁有卧棂窗,南侧窗下有狗洞,内半圆雕刻了一只卧狗,北侧窗下也有一只狗洞。内棺为覆斗形顶,

顶部用朱彩勾边的靛青色绘出日字形天花,四壁雕凿精细也用朱彩勾边的靛青色绘出壁柱和壁穿,石棺下两端分别雕有蟾蜍形支座。古人认为蟾蜍是天上的月神,嫦娥的化身,可以升天成仙,把棺下垫枋雕成蟾蜍,反映了墓主幻想灵魂飞天升仙的愿望。

第四单元:墓葬文物

这一组主要以家畜为主。汉代人们已学会了饲养很多家畜禽,像鸡、鸭、猪、狗等,并将这些家畜禽做成陶制随墓主进入墓室。先说禽,这些造型别致、生动乖巧的就是子母鸡,小鸡依偎在母鸡怀里,母鸡的目光充满慈爱,造型雕刻逼真传神。这里就向我们展示当时汉代的家畜。再看畜,这是陶猪,猪是四川地区饲养的主要家畜之一,各墓出土陶猪的都是躯体肥硕,可见这一时期养猪水平较高。这些家养动物造型逼真,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最后一组主要歌舞娱乐。“庭扣钟磬,堂抚琴瑟”,歌舞宴乐之风在汉代社会生活中十分盛行。崖墓出土了大量表现娱乐生活情景的陶俑,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说唱俑,其造型极度夸张,表情诙谐滑稽,堪称陶艺神品。我们看到的这个陶俑就是说唱俑,它出土于九龙山东汉崖墓,这个说唱俑头扎巾帻zé,头上插一朵花,额头上有数道皱纹,上身赤裸,肚子突出,下身穿一条浅裆长裤,为突出滑稽效果,裤子塑得特别低,仅仅兜住了肥腴臀部的下半部,长长的裤腿仅露出了脚趾,耸肩缩颈,眯着双眼,裂开大嘴吐出舌头,双手放在肚前,以肚代鼓双手作击鼓状,做出十分滑稽的样子,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汉代说唱艺人的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和四川地方特色。据有关资料记载,汉代的说唱艺人多为侏儒,这个说法就和这些说唱俑的形态非常吻合。

这里陈列的是击鼓说唱俑。他们的形象也非常滑稽。和其他说唱俑一样,也是袒着身子,突出肚子,但相比之下,他显得更加夸张,头上戴着小帽,咧着嘴吐着舌头,手夹着小鼓在轻轻拍打,仿佛今天我们还能听见那清脆的小鼓声。

汉代音乐舞蹈普遍用于上层社会的各种宴集,成了财富、身份的象征和高贵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即便是一般的官僚、地主、富商们也大多养着歌舞演员,可见汉代的人们物质生活非常富足,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尤其喜欢歌舞表演。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舞蹈俑,她们面部丰满,头顶高髻,头向右倾,左手提裙,右手自然上举,左脚略上抬,挥袖起舞长袖飘逸,似乎正穿越千年向我们展示一段早已消逝的旷美之舞。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_1

( 甘肃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0079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Tour guide of Gansu Museum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 甘肃省博物馆(Gansu Museum),是一所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综合博物馆。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范文1: 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 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基本陈列有《甘肃历史文物》、《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黄河古象》《甘肃自然富源》及《甘肃革命文物展览》。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

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我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8米,高4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范文2: 甘肃省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中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8米,高4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范文3: 甘肃省博物馆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南侧。1956年建,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43年改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为甘肃省博物馆。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新)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是讲解员某某某,非常欢迎大家光临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指导! 这座楼房是按照学校前身——原师专老校区50年代初建设的一座教学楼原样原大复制的。建筑面积1500平米。这一旧貌新颜而神韵永驻的建筑,在今后的岁月里,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厚重历史和万千校友的情感寄托,也承载着展示中原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 馆名和楹联1是我们特邀著名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校校友志和教授题写的。庭院设有日晷、石磨、石碾、辘轳水井等景观,营造出农耕文化的氛围。日晷雕塑分三个层次,底层是二十四节气,中层是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八卦,顶层是日晷。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到馆参观。 (迎宾厅) 大家首先进入的是迎宾厅。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农耕就是人类的立身之本和千秋基业。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原地区2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来,中原地区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和先行行列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成果。直到现在,中原地区仍在全国农1又称对子,对联,讲究对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指以河南为核心,延至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耕耘播灌拓展中原八万里,仁义礼智凝聚华夏五千年。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我们在为时代进步无比高兴的同时,也对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充满着深深的怀念。站在这个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责任为抢救性挖掘、研究、存留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做些工作。为此,我们举办了这个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力求通过差异化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展现近代农耕文化面貌,紧紧把握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着力记录和展现刚刚消失和正在变化的事物与境况;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境”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着力突出研究功能和文化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共设18个展厅,包含22个板块,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化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所有展品均记载出处及捐献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通过以上特点,力求有别于国已有的涉农博物馆。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 解说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梅盛王晨婕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

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 河北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8961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Tour guide to Zhili governor's Office Museum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

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

博物馆解说词

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公园 博物馆解说词 (2015年1月10日) 大家好,欢迎来到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指导工作。 (站在博物馆院内副碑前解说金山省级地质公园概况)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金山西坡山脚下,我的左手边就是俗称泰山、驿山娣妹山的菏泽大地平原孤峰—金山。金山本名神农山,五千年前炎帝之居,周武克商,封炎帝后于焦,神农山为焦国之镇山,后因汉隶校尉鲁俊凿石得金,神农山更名为金山。金山现有两个山峰,南峰和北峰,北峰为最高点,海拔133.2米。 金山虽小,资源丰富,集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与众多地质遗迹为一体,除独具特色的金山圣水、野牡丹等自然景观外,还有久远而动人的秦王李世民东巡避暑、金牛拉金砘子的神话传说,众多的历代碑碣、石壁诗文情名扬古今,盛大的金山古庙会等人气旺盛;山上地质遗迹点(群)多达28处,其中属于省级保护等级的5处。 金山省级地质公园于2012年9月开始规划建设,2014年10月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同年12月省国土资源厅批准揭碑开园。公园占地总面积0.54平方公里,含概金山和红土山两个园区。我们现在所在的是金山园区,红土山园区位于金山南500米处,两山南北对望,从北到南,金山北峰、金山南峰、红土山天桥和红土山主峰连成一条中轴线。 (站在博物馆门前牌扁下解说博物馆概况) 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始建于2014年6月,2014年10月建成,占地总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20平方米,影视厅面积160平方米,办公室面积120平方米。是目前我市唯一一处,矿石标本、生物化石标本陈列室,地

学科普教育基地。 (原地不动,简介博物馆参观路线及参观内容).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进馆参观路线及注意事项。进入馆门右转逆时针走,参观矿石和生物化石标本及展板说明,绕一周后观看展厅中间的金山地质公园电子沙盘演示,然后上二楼操控室,参观金山省级地质公园网站和数据库演示,最后在二楼影视厅观看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影视片及地学科普教育片。进馆后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不要抽烟。下面请大家排队有序进馆。 (进馆逆时针绕展示厅一周,边走边解说) 2012年9月,经过巨野县人民政府申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巨野金山正式获得第八批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标志着菏泽第一个省级地质公园开始规划建设。按照《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质公园规划(2013—2025)》总体目标,截止目前,省、市、县三级总投资1000余万元,保证了金山近期目标的全面完成,下一步即将进入中期目标建设阶段。 5.2亿年前的这里,曾是汪洋一片,金山地区被浅海侵没,属陆缘海范畴,之后,又被较深海域覆盖,属陆表海范畴,这样经过了数次海进海退过程,形成了集构造、沉积、古生物及岩溶为一体的地貌景观。依次沉积的九龙群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岩层及红土山崮山组中大量的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为这一时期金山地区曾处于海洋环境提供了佐证。 4.1亿--2.5亿前间,金山沉积又形成了海相煤层和陆相煤层,隆起的金山遭受冲刷剥蚀,煤层没有得到保留。 248万年前,进入了第四纪,羊河栏组、山前组、平原组的冲积地层逐渐形成,金山地区才变得生机盎然。 今天,金山地区是菏泽冲积平原区唯一有岩石出露地区,大地构造位于鲁西地块“菏泽—兖州隆起带”“嘉祥凸起”的西部边缘,深部基底为18亿年前形成的变质岩群,即“泰山群山草峪组”岩群,出露岩层东部为寒武世岩层,西部山顶部为奥陶纪

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

( 辽宁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7819 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Tour guide of Liaoning Provincial Museum

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 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位于沈阳市中心和平区十纬路二十六号。馆舍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9、18”事变后,伪满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 辽博馆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书画特别是晋唐宋元书画、历代丝绣,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辽瓷,古地图与历代货币、甲骨、青铜器、碑志较为著名。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廖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草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昚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绘画精品有中唐开元年间周昉之《簪花仕女图》,其笔下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

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显现出中国画的绝佳境地,被称为划时代之杰作,宋徽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虢国夫人等贵妇人游春的描述,显露杨贵妃家族骄奢,图中精巧构思,精美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宝。 至于馆藏之元、明、清书画更是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这些艺术珍品中的一部分是爱新觉罗·溥仪,这位清朝末代皇帝从北京携至长春,于伪满州国垮台时散佚,而后辗转得归辽博收藏。 刻丝又名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正反面纹样相同的艺术织作。辽博收藏的北宋《紫鸾鹊谱》、南宋名家朱克柔运丝如笔的刻丝力作《牡丹图》、《山茶图》等品艺高雅,堪称世界奇技。 馆内藏品中尤为富于地方特色的还有辽代瓷器,它们大多出自墓葬之中,辽瓷源中原制瓷工艺,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形制依契丹族习俗,适应游猎骑牧生活,有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三彩海棠式盘、碟等。可谓丰富多彩。至于辽代帝陵出土的辽圣、兴、道宗三代帝、后哀册,有汉文和契丹文两种,镌刻精细,保存完整,为海内仅存珍宝。 馆藏青铜器亦颇为丰富,既有考古发掘品,又有传世佳品,辽宁出土的青铜器中,礼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则颇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古地图类藏品中有明朝的万历年间李应试本刻本利玛窦绘制的《两仪玄览图》,由八幅组成通屏世界地图,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学成果,明、清两朝得以据此进一步认识世界。

河北博物院宣传片解说词

河北博物院宣传片解说 词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河北博物院宣传片解说词 她沉雄壮美,她巍峨典雅。 她满载着历史镌刻的神秘和沧桑,化凝固为激昂,千古不朽之音悠悠回荡! (出片名: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座落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地理位置优越。馆舍分为南北两区,1968年建设的北区仿人民大会堂廊柱式建筑,庄严雄浑、气势磅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区于2013年落成,整体风格传统和现代相溶,典雅大气;两区中央以阳光大厅相连,印证着岁月的“过渡”。精美的建筑成为了省会石家庄市的标志性景观。 河北博物院南区现有8个常设文物展览。她们绝不是简单的展示历史,灿烂厚重的文化有足够的张力与时空抗衡! 《石器时代的河北》追溯到200多万年前的泥河湾旧石器时代,印证了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 《河北商代文明》当我们倘佯在这个展厅,感悟到的是商代先民创造的青铜文明。 《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回望历史的长河,流淌的是战国时期燕、赵两国乱世争雄的自强精神和慷慨气概。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这些精美文物的长呼短啸,在把中山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吟诵,也凸显了昂扬不羁的战国精神和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金缕玉衣、长信宫灯,一唱三叹地诉说着汉代王侯奢华的身后世界,显示出大汉王朝的鼎盛辉煌与豪放气度。 《北朝壁画》线条遒劲、奇幻瑰丽,描绘出北朝墓葬壁画的艺术魅力。 《曲阳石雕》神形兼备、精彩绝伦,展现了绵延两千余年曲阳石雕的精湛技艺。 《名窑名瓷》呈韵万千、美轮美奂,我们看到了泥与火幻化出的绝世风华。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 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馆内现在仍保存着已发掘和末发掘过的部分遗址,通过对遗存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鉴定得知,这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篇1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

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篇2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辽宁省概括导游词

辽宁省概括导游词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也有很多有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去参观旅游。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辽宁省概括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辽宁省概括导游词篇1 辽宁省(Liaoningprovince)简称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地理坐标处在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26之间,东西端直线距离最宽约550公里,南北端直线距离约550公里。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1.5%。陆地面积中,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 积4.87万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占 6.8%。海域面积15.02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 7.83万 平方公里,北黄海7.19万平方公里。辽宁省共辖14个地级市、57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19个县、8个自治县。省

会沈阳市。 辽宁省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大陆海岸线全长2178公里,占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的12%,岛屿岸线长622公里占中国岛屿岸线总长的4.4%。近海分布大小岛屿506个,岛屿面积187.7平方公里。沿黄海的主要岛屿有外长山列岛、里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等;沿渤海主要岛屿有菊花岛、大小笔架山、长兴岛、凤鸣岛、西中岛、东西蚂蚁岛、虎平岛、猪岛和蛇岛等。 辽宁省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与山东省隔海相望。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濒浩瀚的渤海和黄海。 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辽宁省自然风光奇特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都是享誉中华的旅游名山。还有“北方桂林”冰峪沟、“华夏之宝”本溪水洞,“浪漫之都”大连等,风景美不胜收。

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部情况

附件1 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部情况 一、集体基本情况 集体名称: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部 集体性质:事业单位 集体人数:15 集体所在行政区划:东城区 集体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集体所属单位:北京自然博物馆 集体负责人姓名:曾朝辉 二、主要先进事迹 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接到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通知后,馆领导十分重视,迅速成立了以李健文书记为组长、标本部为主体的藏品普查工作小组,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商量工作方案,并认真布置了相关工作。经过近2年的努力,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部于2016年6月前,确认上报藏品照片185368件/套,出色的完成普查任务。推进的工作效率如此之高,总结经验如下:(一)馆领导对藏品账目清查和藏品数字化工作的重视 2008年开始清点核对馆藏标本,到2010年已全部完成账目清点,账物相符,账目清楚。2013年申请并获批北京市财政专

项《北京自然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搭建起藏品数字信息管理平台,在开发过程中获知国家文物局将启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充分考虑了可移动文物普查指标,所有藏品均已录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2014年12月19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在中国文物信息中心上传藏品账目185368号,260000件,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完成藏品数据全部上报系统的博物馆。早在博物馆的十二五规划里已经制定了每年拍摄10000件藏品的工作目标,2013年完成了藏品摄影室的建设,在2014年北京市财政专项《北京自然博物馆藏品数字化采集加工》的大力支持下,拍摄馆藏标本15200件,照片数量:37966张,照片容量 1.8T。领导高度重视,全力从软件、硬件上支持藏品数字化、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需求,这是保证此次文物普查数据采集能按时顺利完成并上报到数据平台的关键因素。 (二)普查工作组制定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采集标准。 普查小组根据自然博物馆藏品特点,按标本类别分成了六组植物组、昆虫组、化石组、鸟类假剥制标本组、液浸标本组、兽类标本组,每组人员由1名藏品保管员、1名摄影师、1-2名摄影助手、1名后期修图师组成。为了能尽快完成任务,鸟类假剥制作组和昆虫组,在保证标本安全的情况下,又加派人员增加拍摄组,多组同时进行。最高纪录是一天各组拍摄标本总件数就3669件。每天这么大量的标本拍摄量,为了确保标本的安全和拍摄质量,普查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工作流程:藏品挑选、办理出库、拍摄前的清洁和整姿、藏品核对、尺寸测量、拍摄照片命名、

成都金沙博物馆解说词

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材料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2007年8月编

(讲解从南大门始) 上午(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我们金沙遗址博物馆。我是讲解员,非常荣幸,今天能陪同大家参观我们博物馆。现在各位已经站在三千年前曾经兴盛一时的金沙遗址的土地上了,让我们走进金沙,一起开始一次梦幻般的发现之旅吧。 (从大门到遗迹馆间或陈列馆前内容) 发现于2001年2月8日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城区西北部,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也是古代蜀国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都城所在。金沙遗址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占地面积达456亩(与国外观众讲解时必须用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8000多平方米,博物馆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游客接待中心等几个部分组成。[以横贯东西的摸底河为横向景观轴,以南北轴线的开放空间形成纵向文化轴,通过功能协调,充分实现现代博物馆教育,休憩,观光,游览的多种功能(大多数时候可省)] 金沙遗址发现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领导非常关心、关注金沙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建设工作,江泽民、曾庆红、吴官正、乔石、宋平、尉建行、李岚清、吴仪、王乐泉、李铁映、姜春云、陈至立(视时间可适当省略一些)等二十多位中央领导先后视察了金沙遗址,并指示要把金沙遗址发掘好、保护好、建设好。 金沙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成都建设文化强市的突破口,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为金沙遗址成为我国一流博物馆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金沙遗址发现后,市委、市政府重新规划了遗址周边的所有建设项目;2002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国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在成都召开金沙遗址保护的专家论证会,市委、市政府根据论证会意见,划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对一般观众可不必讲)]2003年开始进行遗址的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确定了遗址周边建筑的高度及色彩的协调等具体操作问题。从2004年起,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年年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和责任目标。2004年底金沙遗址博物馆立项和建设全面启动,市政府全额投资 4亿人民币(不含土地费),并提出了把金沙遗址博物馆建成“国

省博物馆导游词

省博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您此次省博之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朱。在这里,我代表我们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最热烈的欢迎。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李师傅。李师傅有着长达十年的驾驶经验,车技娴熟,大家尽可放心乘坐。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希望大家今天玩的舒心,游的尽兴。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省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更是全省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研究的中心。馆名为原国家主席董必武于1960年亲笔题写。博物馆占地面积123亩,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目前拥有各类馆藏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将近千件。馆藏的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举世闻名,为该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去感受一下荆楚风云,古曲清音。 好了,这里就是楚文化展区。楚国地处长江中游,是四方文化融合之地。楚国有精致灵巧的青铜器、典雅华丽的漆器、色彩鲜艳而且种类繁多的丝织刺绣。这些无不向我们展示着楚国文化的厚重与丰富. 作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越王勾践剑便也是出于这个时期。英雄美人的故事总是格外引人注目。西施、范蠡、夫差、伍子胥,听到这几个名字,有没有勾起大家记忆中的某些片段呢?春秋末年,夫差之父,也就是前一任吴王攻打越国,战败后回国就气死啦。夫差为报父仇,大败越王勾践于会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亲到吴国服侍夫差。在吴期间,勾践一边忍辱负重,一边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终于等到被放归回国。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最终,在姑苏山上大败夫差。 不可否认,勾践遭遇战败重击后,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忍辱负重,甚至为向夫差表其臣服之心,为其亲尝粪便、而后又卧薪尝胆,成功反击的故事的确是鼓舞人心,能忍常人之所不能,也不愧为一代霸主。但是对其成事后对待功臣的做法实在难以苟同。“可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共富贵”、“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之死何尝不比夫差对伍子胥的放逐更加令人心寒呢。或许君主之心,大抵难测。难怪说“伴君如伴虎啦”。让我不由想起电影“铜雀台”里,曹操对他的儿子曹丕说的一句话:“我之所以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不相信任何人”。不过呢,我们大家现在与人交友,还是诚挚最为重要哈! 好了,故事讲完,大家继续看这边。这柄越王勾践剑通身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5厘米,重875克。它是于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专家通过对剑身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所用的剑。越王勾践剑最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大家可以猜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经过硫化处理的剑身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身完全与氧气隔绝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 看过郧县人头骨化石、盘龙城遗址和屈家岭文化展之后,现在,让我们来到我们今天游览的最后一个展区,也就是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现在的湖北随州。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因此,很难单纯的把它归于楚文化还是周文化的范畴。学术界一般单称其为曾侯乙墓,而不称其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属于周,又不属于楚,而又同时具有两者的特色,我们可否说它反映的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从这一点上看,曾侯乙墓发掘的意义不亚于秦始

故宫博物院解说词

故宫博物院解说词 故宫博物院解说词怎么写呢?下面是由WTT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故宫博物院解说词,希望能够帮到您! 故宫博物院解说词一 亲爱的朋友们:我叫陈爱嘉,大家叫我小爱就行了。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闻名世界的故宫博物馆,简称为故宫,就是昔日的皇家宫殿。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为“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20XX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有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故宫规模宏大,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仄殿、坤宁宫)。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xx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出于防御的需

要,这些宫殿建筑的处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周有角楼,外有护城河。 故宫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北登高。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朋友们,因为时间仓促,这次对故宫的介绍就到此结束。下次有机会再带大家详细的参观。谢谢合作!故宫博物院解说词二(在旅游车上)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去北京故宫的途中。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张灵昕。我很荣幸能够带领大家去故宫旅游。希望我能带给大家最好的服务。 首先我将故宫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故宫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至今已有近580年的历史。先后曾有24位皇帝相继在故宫登基,执掌朝政。故宫规模宏大,东西宽为753米,南北长达961米,总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有大约10000间宫室。 (到了故宫景点)

南京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南京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南京博物院的导游词【二】南京是闻名世界的六朝古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着许多的名胜古迹,现在我就向你介绍江南地区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清时代的建筑---------南京博物馆。 南京博物馆坐落在朝天宫,黄绿相间的琉璃瓦,红色的墙掩映在高大的绿树丛中,显得宏伟壮丽。 刚刚进入大门,远远望见一块牌坊,上面写着檑星门三个大字。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三只石狮子,他们神态不一,姿态各异。门前的斜坡十分平滑,许多小朋友在滑滑梯,滑出了一道道痕迹。据说檑星门是当时招贤纳士的地方,许多有才能的人都会聚集于此。庭院的中间有一尊孔子像。他双手自然地放于前侧,神态端庄,若有所思。看着孔子的塑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鼓乐声就在耳边想起。 拾级而上,来到大成门。大成门共有五个门,中间的门又高又大,是皇上走的;中间左右两侧则是亲王和郡王走的,而最边上的门则是文武大臣走的。可见,古代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跨过高高的门槛,眼前一片葱绿:银杏,榆树高大挺拔;冬青,翠柏郁郁葱葱,整个庭院显得安静而又充满生机。不远处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长33米,进深达18米,门前有很宽的石阶。大成殿有九脊重梁,每道重梁的末端有龙,栩栩如生。大成殿里正进行《六朝风采》展览,以大量的珍贵文物、模型和图片资料,反映了六朝时代南京地区的文明成就,展现了六朝文化的辉煌风采。 大成殿的左右两侧是东西厢房。西厢房里珍藏着许多稀世珍品。如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皿、陶人面雕塑和玉雕品;东吴甘露元年铭青瓷熊形灯......藏品十分丰富,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向东走,沿着弯曲的长廊,穿过圆形门,来到御亭阁。御亭阁里有御亭碑,碑是由碑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碑身长约3米,宽1。2米。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来到朝天宫,在此写下五首诗。虽然历史的年轮跨过几百年,但碑上的字至今清晰可见,保存完整。 站在御亭阁遥首翘望,飞云阁是一个不大亭子,亭角向上,状如飞翼。飞云阁是整个朝天宫的最高处,遥想当年,站在飞云阁,鸟阚美景是何等的快意。

辽宁导游词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范文3篇_0694

2020 辽宁导游词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 范文3篇_0694 EDUCATION WORD

辽宁导游词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范文3篇_0694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辽宁省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辽宁省博物馆导游词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位于沈阳市中心和平区十纬路二十六号。馆舍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9、18”事变后,伪满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 辽博馆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书画特别是晋唐宋元书画、历代丝绣,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辽瓷,古地图与历代货币、甲骨、青铜器、碑志较为著名。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

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廖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草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Y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中徽宗赵佶《草书》,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绘画精品有中唐开元年间周?P之《簪花仕女图》,其笔下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显现出中国画的绝佳境地,被称为划时代之杰作,宋徽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虢国夫人等贵妇人游春的描述,显露杨贵妃家族骄奢,图中精巧构思,精美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宝。 至于馆藏之元、明、清书画更是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这些艺术珍品中的一部分是爱新觉罗·溥仪,这位清朝末代皇帝从北京携至长春,于伪满州国垮台时散佚,而后辗转得归辽博收藏。 刻丝又名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正反面纹样相同的艺术织作。辽博收藏的北宋《紫鸾鹊谱》、南宋名家朱克柔运丝如笔的刻丝力作《牡丹图》、《山茶图》等品艺高雅,堪称世界奇技。 馆内藏品中尤为富于地方特色的还有辽代瓷器,它们大多出

洛阳博物馆讲解词解析

河洛文明展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丘陵地区,属黄河流域。古时人们将山南水北的地区称之为“阳”,洛阳正是恰好处于洛水之北、邙山以南而得名。 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前沿的中轴坐标线上,就向我们展示了曾经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它们依次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誉。 我们面前看到的这一幅河洛地区古代都城形势图上,沿洛河东西绵延三十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夏都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东周王城遗址,它们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密集,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在史学界有“五都荟洛”之称。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这样由衷的称赞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 现在让我们走进展厅来感受厚重的洛阳历史文化!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它长2.4米,保存得十分完整。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

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我们在洛阳北窑旧石器遗址发现了距今30万年前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证实了早在十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大家从这些砍砸器、刮削器中可以看到这些工具很路边的石头没有太大的区别,旧石器时代劳动工具的特点就是通过简单的砍砸用于平时的劳动,劳动工具的加工相对简单。 在这边我们可以看到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是1994年在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 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属于距今约8000-7000年。石磨盘和石磨棒为代表性器具,它们是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为粮食、谷物脱壳使用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 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流行泥条盘筑法和彩陶制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形式。 伊川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展柜里摆放的几个大约半米高的筒形的缸,它们大多圆唇外卷,大口深腹,底部则是平的,缸体上绘有不同样式的花纹,看上去像制作粗糙的工艺品。可别小看这些不大起眼的缸,它在文物界可是大名鼎鼎,有着自己专有的名字——伊川缸。缸的底部有一个小指粗的小洞,是瓮棺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县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