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民俗博物馆讲解词

县民俗博物馆讲解词

县民俗博物馆讲解词
县民俗博物馆讲解词

兴山县民俗博物馆讲解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兴山县民俗博物馆参观,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雄伟壮观的古城门和两座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就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夫民居”,它是由三峡库区175米水位以下的兴山县地面文物望山门、吴翰章老屋、陈伯炎老屋组成,我们的民俗博物馆就是依托这三座建筑来进行陈列布展,希望您能在欣赏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能够领略、感受兴山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首先,我们看矗立在眼前的这座古城楼就是望山门,也就是兴山老县城高阳古城的西城门。它始建于明代,康熙十年扩修,嘉庆九年重修,当时建有三座城门:东门开泰门、南门迎勋门、西门望山门。西门望山门是兴山高阳古城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古城门,对于研究兴山县的历史沿革和清代城池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整个建筑由城门和城门楼组成,城门由巨大的整条石错缝砌筑而成,两端与城墙相连,两侧的后部设有登楼台阶。城门楼直接坐落于城门的顶部,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砖木结构,抬梁式屋架,悬山顶。大家呆会儿可以沿着这两侧的台阶登上城楼,碧波荡漾的古夫河及周围秀丽的景色就可以尽收眼底了。

这两座清代建筑则是属于典型的徽派风格建筑,原址在高阳镇响滩村,跟望山门一样,由于三峡工程蓄水的原因,在一砖一木皆保持原貌的基础上,2002年整体搬迁复建于此,原址已经淹没在175米水位线以下了。右边的这座是陈伯炎老屋,左边的

是吴翰章老屋,大部分民俗文物就陈列在这两栋房屋内。

下面我们先到第一展厅——陈伯炎老屋去看看。这是一栋两进院落的天井房屋,有厅屋、堂屋和厢房,厅屋和堂屋均为穿斗式构架,厢房为二层楼,巡回相通,也称走马转过楼,山墙为五花屏风山墙。它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其建筑技术与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是我们当地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在前厅我们可以看到门楣上悬挂着一块进士匾。这块匾是光绪皇帝于丙戊年钦赐于乡人陈映奎的进士匾。这位名叫陈映奎的进士是否和陈伯炎有着近亲关系我们无法考证,但是兴山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年间,这间老屋的原址高阳镇响滩村便出过2名进士,5名举人,30余名秀才。

前厅的左侧是厨房,陈列着餐具、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具,有石磨、炊壶、粑印模、吊锅、筲箕、铜罐等常用器具,还有精美的清代高浮雕人物花草碗柜,图案生动,栩栩如生。

前厅的右侧是工具房,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最原生态的生活气息。主要陈列的是农具、渔猎和手工业工具,有犁、耙、锄头、镰刀、背篓、蓑衣、斗笠和把水稻脱壳成米的木砻等农具;有响滩“沈恒新盐店”木招牌;有制作土鞭的鞭架;有斧头、刨子、凿子等木器制作工具;有红木钓鱼杆、竹渔篓等;还有打猎用的牛角火药瓶和牛皮子弹兜以及马鞍等等。

我们穿过厅屋走上几步台阶就可以看到一个天井,天井左侧的厢房是一个小会客厅,悬挂着清代五任南阳知府顾嘉蘅题写的

“庆衍稀龄”木匾。顾嘉蘅是宜昌城区中书街人,清道光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进士。可惜这个“庆”字被原来保存这块匾的主人锯下来烧毁了。

天井右侧的厢房是佛堂,陈列着木雕神案、佛像、送子观音、八仙烛台等,是主人燃香拜佛的地方。

再往前走就是中堂,也是主人会见重要客人和祭祖的地方。客厅两侧对称摆放了八把嵌汉白玉的酸枝木椅,前方摆放的雕花春台、石刻祖宗神像、雕花牌位等,使整个中堂显得庄严肃穆。大家抬头看,中堂的上方高高悬挂着一副巨大的“福星高照”八仙过海绣金匾,这四个大字全部用金线修成,凹凸有致,立体感非常强,人物形神具备,惟妙惟肖,更绝的是人物的头发和胡须都是用的真人发须镶制而成。这几盏高挂的清代双雕龙凤灯笼更是平添了几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气。

中堂右侧是一间小卧室,陈列的有雕花床、雕花衣柜和雕花洗脸架,雕刻非常精美,上面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疏密得体、栩栩如生,特别是刺绣床帘是这张床的点睛之作。

从右边这道挂有绣花门帘的厅门穿过去,也可以看到一间卧室。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张嵌骨绣花雕花床,工艺非常考究,它把嵌骨、绣花、雕花三种传统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我们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唯美的生活情趣。

在这间卧室的对面,就是主卧室了。这件屋子里的家具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镶嵌了骨画。镶嵌材料主要以牛骨为主,制作技艺

精良,虽年深日久,仍旧形象完好,镶嵌题材有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等几类。而且各个景物如小桥、人物、亭台楼榭、山石、树木之间互不叠挡,生动形象。除了嵌骨拔步床、嵌骨书柜和嵌骨太师椅等,还有雕花衣架、围桶、虎子等起居用品。

(从后门出,走石板路至第二展厅途中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院落里还陈列了石碾、石磨、门当等石雕文物。)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第二展厅——吴翰章老屋。县志明确记载,吴翰章是同治三年甲子科举人(一八六四年)。他的父亲吴朗清,被诰封为朝议大夫,官居从三品,哥哥吴锦章,咸丰优贡,曾任兵部主事湖南郎。吴翰章遍游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著作,涉及文学、历史、地理、金石、经济、政治诸多领域,现流传的有十几部,存于国家和省图书馆。遗憾的是这位二十岁便中了举人的奇才年届三十便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吴翰章老屋原本是两进四合院式布局,第一进院落已毁,只留下了门楣等部分石构件,现存第二进院落,有厅屋、堂屋和厢房,檐口下绘有许多花卉、动物及其他锦纹图案。整个建筑飞檐翘角,精致典雅,和吴翰章俊逸脱俗的清雅气质相得益彰、不谋而合。在这里我们主要围绕吴翰章来进行专题陈列,请各位随我到屋里看看。

第二展厅(吴翰章老屋)介绍

吴翰章是兴山的文化名人,对历史、诗文、农艺等颇有研究,著有《楚世家表》、《峡史》、《历代年表》、《荆西风土志》等四十余部书籍。特别是《兴山种艺说》“尤为人所传诵”,主要以兴山为例,以粮食作物种植为基本参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对山地利用提出了很有见地、颇具可行性的看法,内容涉及山区粮食生产、经济林木的种植和开发、山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蕴含有中国传统农业思想中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这和如今我们提出的“水电起步,矿产突破,林果特开花”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谋而合。

首先我们看一进门的左厢房就是吴翰章的书房,里面陈列的雕花书柜、雕花书桌和雕花椅,吴翰章的大量著作是在这里完成的。和这件书房相连的是一间小客厅,主要陈列有雕花柜、雕花桌和雕花椅,是会客、喝茶的地方。

从这扇门出来,就到了堂屋,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张雕花八仙桌的上方,悬挂着中堂和对联,两侧便是吴翰章的诗文,这边的是

我们一起到后面的卧室去看看。这间房屋里的家具以红漆家具为主,有红漆雕花人物床、红漆书桌、红漆彩绘柜,最有特色的便是这张红漆雕花人物床了,上面雕刻有民间爱神如合二仙等65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大量石榴、如意等吉祥图案。但这张床还不算什么,还有更精美的呢,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开开眼界吧,首先声明,这张床只能看,绝不可以用手摸哦!

这便是我要带大家看的床——千工床,千工床的工艺特别讲究,“艺不厌其精,工不惜之巨”,历时数年才能制作出这张床,是古代能工巧匠费尽心思打造的精美千工大床艺术品。床的主楣板以繁荣昌盛为题材,雕板虽没出现人物,却通过多层次透雕的动物、花卉等将主题呈现出来。特别是大量的枝叶互相缠绕,因叶子的叶与夜晚的夜谐音,即夜夜缠绵;喜鹊与羊寓意喜气洋洋。再加上两边和床腿上高浮雕的双骏、麒麟、蝙蝠、亭台楼阁和花卉等都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景。

右次间便是工具房,这里陈列的大部分是节庆礼仪所用的器物和工具,您看这是雕花礼盒,这边是锣、鼓、长号,还有独轮车、冲担等等。

和这件工具房相连的便是主人的餐厅,大家看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对了,就是这张雕花月牙桌,月牙桌平时分开放置,吃饭的时候拼接成一张圆桌,既美观实用,又节约空间。这里还有一个雕花碗柜,工艺非常精美。

到此为止,民俗博物馆的主要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完了,院子里还陈列有部分石刻文物,大家可以自由转转看看,希望您能有所收获。

揭西县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词分析

揭西县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词 重要地理位置及光辉革命历史: 地处大北山区的揭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大北山属莲花山脉的中段,位于韩江上游的梅江、琴江之南,处在揭阳、丰顺、兴宁、五华、陆丰的边界。纵横约60公里,西北方向和梅县的九龙嶂、铜鼓嶂连绵相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早在1922年彭湃在海陆丰开展农民运动,对揭西地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带领东征军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五华县委书记古大存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到大北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和建立农会,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潮汕地下组织在这里建立广泛的秘密活动据点,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活动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潮汕地委把大北山作为潮汕军事斗争的中心战略据点,以大南山、凤凰山为战略支点,以南阳山、五房山为转动点,建立梅花形革命根据地,潮汕人民抗征队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二支队司令部、潮揭丰行委、潮梅行委(辖揭阳、南山局、潮安、汕头、梅县等地十七个县市局)、中共潮汕地委、中共揭阳县委、揭阳人民行委会等党政军机关都设在揭西地域,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汕头地委机关报《汕头日报》的前身《团结报》社在大北山创刊,后方医院等机关也都设在大北山。 布局: 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根据场地和资料实际需要划分为四大篇章: 第一篇章:昔日大北山;(分布在第1~8展厅) 领导、揭西籍将军、名人题词(分布在第9展厅) 第二篇章:今日揭西;(分布在第10、11展厅) 第三篇章:翰墨雅韵颂北山。(分布在第13、14展厅) 第四篇章:廉洁揭西(分布在第12展厅) 第一展厅起: 昔日大北山:主要展出自辛亥革命以来有关大北山的辉煌革命历史。 按时间分四个时期: 1、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4、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9)及解放后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新)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是讲解员某某某,非常欢迎大家光临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指导! 这座楼房是按照学校前身——原师专老校区50年代初建设的一座教学楼原样原大复制的。建筑面积1500平米。这一旧貌新颜而神韵永驻的建筑,在今后的岁月里,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厚重历史和万千校友的情感寄托,也承载着展示中原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 馆名和楹联1是我们特邀著名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校校友志和教授题写的。庭院设有日晷、石磨、石碾、辘轳水井等景观,营造出农耕文化的氛围。日晷雕塑分三个层次,底层是二十四节气,中层是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八卦,顶层是日晷。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到馆参观。 (迎宾厅) 大家首先进入的是迎宾厅。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农耕就是人类的立身之本和千秋基业。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原地区2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来,中原地区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和先行行列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成果。直到现在,中原地区仍在全国农1又称对子,对联,讲究对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指以河南为核心,延至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耕耘播灌拓展中原八万里,仁义礼智凝聚华夏五千年。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我们在为时代进步无比高兴的同时,也对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充满着深深的怀念。站在这个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责任为抢救性挖掘、研究、存留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做些工作。为此,我们举办了这个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力求通过差异化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展现近代农耕文化面貌,紧紧把握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着力记录和展现刚刚消失和正在变化的事物与境况;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境”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着力突出研究功能和文化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共设18个展厅,包含22个板块,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化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所有展品均记载出处及捐献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通过以上特点,力求有别于国已有的涉农博物馆。

内蒙古博物馆导游词.doc

内蒙古博物馆导游词 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院,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去参观,导游要做好博物馆景点的解说,让游客了解博物馆的特色。下面是带来的内蒙古博物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内蒙古博物馆导游词篇一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景点是内蒙古博物馆。现在在我们车行前方出现的一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顶楼塑有奔腾的骏马的白色建筑,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了。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5月1日,内部分为四大展厅,在这里您除了可以领略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外,还可以看到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体会与恐龙近距离接触的震撼!现在就请您随同我一起进馆参观。 我们现在参观的第一展厅为古生物厅。生命是地球上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地球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在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原始海洋大约在39亿年前出现,当时地球表面火山喷发频繁,地壳发生褶皱,有的隆起形成高原和山峰,有的收缩下陷形成洼地和山谷。我们现在所处的呼和浩特位于阴山脚下,其实这是经历了地壳的几次变迁而形成的地貌,当年这里曾经是著名的阴山海峡,由此您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内蒙古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了。 大约在32亿年以前,生命在原始海洋里诞生,也在其中发展和演化。人们按照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化的顺序,一般将地球历史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和新生代。

元古代——低等藻类时代。大量出土的化石资料证明,在距今十八亿年至六亿年的震旦纪,内蒙古阴山地区曾是汹涌的海洋,繁盛着低等植物蓝、绿藻。这一时期出土的藻类化石,是内蒙古迄今为止知道的最早的生命遗物。 古生代——从无脊椎动物(三叶虫时代)到脊椎动物(鱼类时代)。古生代的内蒙古是海洋占有时的时代。那时,南部有"鄂尔多斯海",东部、东北部有"蒙古——兴安海"。陈列的三叶虫、珊瑚等无脊椎动物化石,是当时海洋世界的主人。同时大量裸厥厥类植物化石表明,在古生代晚期陆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内蒙古出现了原始森林。 中生代——恐龙时代。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前的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内蒙古在中生代时期曾是恐龙等爬行类生息的乐园。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类和鸟臀类。这是根据恐龙的腰带(骨盆)构造不同而划分的。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恐龙似乎都是一些庞然大物,但您现在看到的鹦鹉嘴龙是一类身体较小的恐龙,有的甚至只有猫那么大。它的脚似鸟脚,靠两足行走。头既短又重,嘴弯曲成钩状,象鹦鹉的嘴,所以叫鹦鹉嘴龙。它主要生活在山地,以植物和一些昆虫为食。 接下来大家所看到的就是非常著名的剑龙了。剑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背部有这些大型骨板的分布,您能猜出这是做什么用的吗?有科学家认为它起的是调节体温的作用。剑龙是一种典型的食草恐龙,它的身躯相当于现在的大象,但是它只有一个小的可怜的脑袋,脑容量比小狗还要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很苯的恐龙。

洛阳博物馆讲解词解析

河洛文明展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丘陵地区,属黄河流域。古时人们将山南水北的地区称之为“阳”,洛阳正是恰好处于洛水之北、邙山以南而得名。 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前沿的中轴坐标线上,就向我们展示了曾经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它们依次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誉。 我们面前看到的这一幅河洛地区古代都城形势图上,沿洛河东西绵延三十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夏都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东周王城遗址,它们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密集,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在史学界有“五都荟洛”之称。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这样由衷的称赞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 现在让我们走进展厅来感受厚重的洛阳历史文化!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它长2.4米,保存得十分完整。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

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我们在洛阳北窑旧石器遗址发现了距今30万年前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证实了早在十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大家从这些砍砸器、刮削器中可以看到这些工具很路边的石头没有太大的区别,旧石器时代劳动工具的特点就是通过简单的砍砸用于平时的劳动,劳动工具的加工相对简单。 在这边我们可以看到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是1994年在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 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属于距今约8000-7000年。石磨盘和石磨棒为代表性器具,它们是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为粮食、谷物脱壳使用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 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流行泥条盘筑法和彩陶制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形式。 伊川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展柜里摆放的几个大约半米高的筒形的缸,它们大多圆唇外卷,大口深腹,底部则是平的,缸体上绘有不同样式的花纹,看上去像制作粗糙的工艺品。可别小看这些不大起眼的缸,它在文物界可是大名鼎鼎,有着自己专有的名字——伊川缸。缸的底部有一个小指粗的小洞,是瓮棺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县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

延川县乾坤湾景区清水衙门讲解词

清水衙门讲解词 欢迎大家来到清水衙门,在我手指的方向是衙门广场,也是衙门断案的实景演绎场所,有“巧断铜钱案”、“滴水穿石”、“县令审黄狗”、“悬鱼太守”等情景剧,还原了古代县令审理案件的场景,也可以由游客参与到其中,体验相关角色的扮演。 在我们前方看到的建筑就是清水衙门,首先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衙门的牌楼,进入牌楼之后分为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分布在左右两侧的兵工房和偏堂。 牌楼两侧立有两座石狮子,中国历来把狮子视为吉祥之物,衙门庙堂口摆放的狮子用以镇宅护卫,同时也彰显了权位和尊贵,起到威慑八方、神圣不可侵犯的作用。西梢间立喊冤鼓一架,“钟鼓一响,官必升堂,”显示出朝廷的便民和德政。东梢间立两通石碑,上面刻“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显示出执法的公正和衙门的威严。 游客朋友们,请随我进入大堂(手势邀请) 大堂是县令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正上方悬挂着“明镜高悬”的牌匾,意思是称颂官员审案严明,判案公正,不使人受怨含屈,也用来比喻明察秋毫、公正无私。下方正中央设置一道屏门,门上绘制有海水朝(zhao)日图,象征着官员“清如海水、明似朝日”的风骨,与“明镜高悬”牌匾一起表达的意思是:时刻清醒、不欺百姓、莫负国家。屏风后面是县令在审理案件碰到疑难问题退思二堂的出口。屏门前方设立三尺公案,是县太爷审理案件时所坐的位置,案面上摆放着惊堂木、捕签、刑签等公务用品;左右两侧分别是

师爷桌和刀、枪、剑、戟等刑讯工具的位置。大堂地砖上,我们可以看到两块不同于其他地砖的条形石块,东侧的石块是被告石,西侧的是原告石,石块放置的时间久了就会留有明显的坑印,据说那是告状人用膝盖磨出来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官衙的严刑峻法。大堂一侧,我们还能看到一个270°的全息投影展示柜,用于展示清水衙门建筑模型和衙门器物等。 下面请大家随我进入兵工房(手势邀请) 兵工房以历史廉政文化为背景,整个布展厅呈“几”字形,由隔墙分为5个布展空间,分别展现了延川县历代县令的生平事迹和相关的文史资料、生活器物、生活场景、人物雕塑等。(根据具体布展些讲解词) 请大家随我进入二堂(手势邀请) 二堂是县令预审案件、审理民事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悬挂有“琴治堂”的匾额,“琴治”比喻琴鸣而治,以此来称颂为官者知人善任、政简事轻。匾额下方中间设置屏门,屏门可到三堂,二堂堂内正中央放置有供休息用的太师椅,写字的条案、案几等,两侧放有回避、肃静招牌等物品。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了解衙门的职能,在二堂一侧安装有玻璃投影,为大家进行虚拟讲解,播放相关的介绍影片。 二堂右侧是衙门的偏堂,大家请随我进入偏堂。(手势引导) 偏堂主要展示国家领导人所倡导的廉政文化和党风建设的发展历程。背面墙体上悬挂投影幕布,放映相关的廉政教育宣传片。南面

古文化街导游词

古文化街导游词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角东门外,海河西岸,系商业步行街,国家5A级景区。作为津门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古文化街内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号店民间手工艺品店的集中地,有地道美食: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老翟药糖,天津麻花等。有天后 宫等旅游景点。下面是天津古文化街的导游词! 古文化街导游词 大家一路辛苦了,现在各位已经到达了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古语说得好,“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在此,我代表内蒙古XX旅行社的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 欢迎,欢迎你们来美丽的内蒙古做客,愿美丽的草原给您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Southwest of the square is a beautiful blue and white home for pigeons! Thousands of pigeons fly from their house to the Square's lawn to meet tourists each day. Their coming promotes a feeling of peace and serenity to all that visit the area. 朋友们,欢迎大家到天津古文化街观光游览,今天我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在此祝 愿各位游客能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景点是古文化街,古文化街是以天后宫为中心,具有天津地方特色 的一条街,位于南开区宫南宫北大街,1985年经市政府整理恢复其传统风貌,命名为“古文化街”。这里集中了天津乃至全国四面八方的各种工艺品、文化用品,其中以响誉国内外,具有浓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的风筝最有名气,整条街 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天津味、古味和文化味。 大家请看,蒙古风情园的吉祥哈达正向各位尊贵的客人致以最诚挚、最热烈的欢迎——欢迎您到草原来!大家可能很奇怪,为什么要用9这个数字呢?在蒙古族看来9是一个吉 祥的数字,也是一个圆满的数字。婚礼或王宫送礼,讲求九礼,是一九到九九不等,九九 就是八十一件礼品,这是最高的。给那达慕竞赛中夺魁的搏克手(摔跤手)的奖励,一般是 一九的礼品。这里的99是指99天,亦即九十九个天,萨满教把天分为许多种,诸天各司 其职。成吉思汗陵阴历三月二十一日的大祭,就是祭祀99天的。我们的99米哈达的蔚蓝色,都是象征天空即“长生天”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帖金彩绘,高大雄伟,上面的彩画上书“津门故里”四字,走 进这条街,街的许多店铺门面檐下、枋间都有一幅幅彩画,大多是人物故事。集珍阁下枋 间的彩画,画的是《三国演义》中的8幅画,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吕 布戏貂婵”、“当阳拒曹”等,对面梨园阁枋间,上面画的是古典戏曲名著《西湘记》, 描写的是崔莺莺与张君瑞的恋爱故事。在建筑上还采用了木雕、砖雕等装饰,全街近百块 匾额多出自全国书法名家手,风采各异。大家可以边走边看,细细地品味。

博物馆(30分钟解说词)

中国养蜂学会武汉蜜蜂博物馆 (30分钟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您参观华中农业大学康思农蜜蜂文化馆。本馆经过康思农企业十年资料的积累,三年的制作与建设,于2008年落成并对外开放,并被中国养蜂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养蜂学会武汉蜜蜂博物馆。本馆主要向大家展示蜜蜂的1.3亿年生物史、5000年文化史,3000年医学史和2000年的饲养史。 本馆共分七个展室: 第一展室蜜蜂的起源与生物共存 蜜蜂起源于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比人类的出现早1.28亿年。蜜蜂是与人类生存条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性昆虫,原始的野生蜜蜂生活在森林里、草丛中、悬崖上。随着对蜜蜂及蜂产品进一步认识,人类开始训化饲养野生蜜蜂,从而出现了养蜂工具,这是康思农收集的具有270年历史的蜂桶,这边还有1亿年的古蜜蜂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不死不生,不生不死”、地壳运动、恐龙灭绝,而蜜蜂却生存、繁演至今,与植物长期共存。蜜蜂集天地之灵气、汇自然之精华,给人类带一个取之不尽的甜蜜源泉,它让人们充满青春的快乐和健康的幸福。 第二展室世界养蜂业及中国养蜂发展史 我国秦至西周时期,就有养蜂历史的记载。19世纪末,我国开始引进西方蜂种和活框饲养技术,大大地提高了蜂群数量。现在中国大陆养蜂800万群,蜂产品产量及出口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而湖北

贸易量排在全国第一位、第二位。现代养蜂方式主要分定点养蜂及转地养蜂,这两种方式康思农企业都具备。我们有24个联合养蜂场在全国各地转地作业。我们还帮助神农架申报了一个国家级中蜂保护基地项目。世界养蜂业与中国养蜂业经过了相似的历程,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越南的养蜂业特色。越南在收获蜂蜜时,蜂农喜欢召集村中居民共同用长长的吸管象蜜蜂采蜜一样品尝着蜂蜜,以此享受丰收的喜悦与甜蜜的生活,祈祷幸福吉祥、健康长寿。 康思农企业张新军董事长出访过台湾、英国、法国,同各国友人进行过友好交流。这是张总从台湾带回的一系列台湾蜂业的照片。 第三展室蜜蜂生物学与趣味知识 蜜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由3对足,2对翅膀,1对触角,1对复眼组成。通过可伸缩的口器吸取花蜜、采集蜂胶,通过王浆腺、蜡腺、毒腺分泌王浆、蜂蜡和蜂毒,一群蜂由蜂王、几十只雄蜂、上万只工蜂组成。蜜蜂一生有四个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蜂王、雄蜂、工蜂)。蜜蜂王国有很多趣闻和奥秘,蜂人穿蜂衣就是利用蜂王信息素的原理,首先将蜂王囚在表演者身体各部位,蜂王散发信息素吸引工蜂围绕在它身边,就像穿上蜂衣。蜜蜂舞蹈是蜜蜂特殊的语言,当侦察蜂发现蜜源就通过跳8字舞和圆圈舞将信息传递给其它工蜂。这里是蜜蜂飞行婚礼的灯箱展画:蜂王一生只飞出蜂巢2次,第1次是试飞,第2次处女王交配,她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处女王飞出蜂房,几十只乃至上百只雄蜂追逐与之交配。蜂王会与20多只雄蜂交尾成功,交尾后雄蜂坠地而亡,故有人称蜂王的婚飞可谓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陕西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待古代人们生活的模样和文化。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古城西安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有一句话这么说,“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文物甲天下”。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具有“古都名珠,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的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作为国家715重点工程而建,由张锦秋女士设计,是一座仿唐建筑,再现了大唐时期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中央殿堂、四隅重楼、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特点,整体给人以古朴凝重、典雅大气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大部分。馆藏各类文物37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9件,国宝级文物18组,主要有青铜器、历代陶俑、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四大主题。 我们今日参观的是它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以时间为序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展段。系统地展示了陕西自蓝田猿人到鸦片战争的发展历程。

进入序言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狮和一组黄河、黄土高原的巨型雕塑。眼前这座走狮,既有东方的雄浑厚重,又有西方的瑰丽神奇之美,堪称东方第一狮。衬托狮子背景的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土高原则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是陕西人和陕西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个序言大厅以无言之序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古代史陈列的第一个展段—史前史。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它是1964年科学工作者在蓝田公主岭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距今约有115万年,蓝田猿人是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人类就是由此蹒跚站立起来,书写了属于人类的文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距今约50006000年,人类进入了仰韶文化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中最为典型和较完整的一处遗址,半坡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器,这些器皿的形状、色彩和用途各异,著名的有人面鱼纹盆、尖底瓶等。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史前史展段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以农兴国、以礼定邦的周文化展段,这里的周包括周民族、周方国和西周王朝。 周人的先祖姓姬,名弃,他曾在关中大地上教民稼穑,数艺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公元1046年,西周定都陕西,由此开创了陕西作为中国14个王朝都城的序幕。周人依托富饶的关中平原和改良的政治制度创造了奴隶社会最鼎盛的时代。琳琅满目的青铜器是这

森林博物馆解说词

森林博物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诚挚地欢迎您前来参观伊春森林博物馆。 本馆始建于2003年,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共分六个部分,以小兴安岭为依托,采用多媒体、图片、标本、文字等形式,向您展示了一个具有北方特色的大森林,展示伊春林区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和开发建设的宏伟画面。 我们现在位于本馆的序厅,眼前的这幅大型铜质浮雕的图题叫《森林家园》,约266平方米,是全国森林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它以动态轩昂的表现笔触、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万物共生共荣的自然生态,向您展示小兴安岭浩瀚的林海,讲述伊春人对森林的亲切情感,描绘出大森林欣欣向荣的未来。序厅两侧设有多媒体,可称作为“伊春之窗”,通过查询可更多地了解关于伊春森林、自然、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大家往这边请: 各位朋友,伊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腹地,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美誉,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保障区之一。 为了保护利用好这块祖母绿,伊春市委、市政府本着对人类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确立为核心发展战略,实施天保工程,加快经济转型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伊春相继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并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等荣誉称号。 首先我们走进第一部分——神奇的森林。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是人类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由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生物群落。

在这个生物进化示意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原始的原核生物进化为原生生物,然后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经过藻类植物、裸蕨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五个时代并逐渐发展,伴随着植物进化过程,森林逐渐形成,伴随森林的不断演替、发展,最后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群落。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它的功能和作用可概括为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作用两个方面。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植物精气、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等八大功能。森林可为人类提供果实、种子和药材,提供丰富的工业原料;森林还是地球上最大的物种基因库,丰富的能源储备库。人类依赖森林,也过度破坏了森林,仅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全世界森林资源就减少了大约9万平方公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在沉重的代价面前,人类终于清醒过来,加大了对森林的保护力度。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伊春的森林。小兴安岭在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大陆板块的挤压运动中逐步抬升,在亿年山脊隆起,形成山脉。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进化及演替过程才逐步形成现在的森林。 伊春的森林大约形成于万年前,历经300万年前的冰河期,孑遗下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等乔木110种,灌木及其它植物种,以大面积的阔叶红松林为主,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森林品相。森林覆盖率高达8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中国林都由此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模拟的生态湿地。湿地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两栖类、鸟类和一些水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河流湖泊水源补给场。伊春介于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之间,有大小河流702条,湿地面积近40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0.44%,主要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中有三花、五罗等品质上乘的冷水鱼100多种。蟾蜍、林蛙、北鲵等两栖类动物10余种;有腹蛇、锦蛇、虎斑等爬行类动物11种,要想详细了解,大家可以通过多媒体查看。

唐家民俗博物馆讲解词

唐家民俗博物馆讲解词 首先欢迎各位的到来,这里是清朝中晚期名扬西陲三水唐家大财主的故居,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原建87院,2700多间,后经战乱及子孙变卖,仅剩下这两院三进相毗连的中次等房舍,还有陵墓一座,1988年定名为“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家民俗博物馆的前身是唐家地主庄园,唐家地主是清朝中晚期驰名朝野的“三水(旬邑旧称三水)唐家,”至第四代唐景忠时,正值清乾隆盛世,唐家亦在此时达到了兴旺发达时期。其以农为本,以商兴家。商号遍及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福建、辽宁、浙江等十三省、五十多个县、市,自称“汇兑中国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其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唐景忠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报为百万富翁,还亲赴北京参加了乾隆皇帝举行的“千叟宴”,恩赠七品官服、银牌、手杖、缎匹、荷包及御制七言律等。 唐家自此有了官衔,就上通帝王,下结官吏,商利盘剥,加之经营有方,生意兴隆,财源旺盛。当时在旬邑、彬县、淳化、耀县拥有土地一万九千二百九十多亩,牛驴一千余头、骡马一百八十余匹,羊一万二千多只,佃农四百八十九户,年收地租三十余石。其当时拥有的财富不但在当地,而且在陕西省,甚至在全国也是挂得上号的。 由于唐家有钱,加之有权有势,故而其所建宅院均极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细。建宅工匠最多是一天达三千二百余人,其建历时四十三年,共建宫殿式庭院八十七院,约两千七百余间。所有建筑均为木、石及砖结构,不但基础牢固、坚实,而且水磨光的砖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砖缝亦用石灰,糯米汁浇灌。充分体现了北方四合院建筑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风格。院内板隔墙上刻有“八仙图”、“二十四孝图”等各种图案,院内角柱、墙壁上则雕刻有“八骏马”、“华山对弈”等。还有牡丹、梅竹、旱莲花等浮雕作品,这些雕刻,形态各异,但都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整个庭院,屋顶脊卧兽飞,檐牙高啄、勾心斗角,墙壁为水磨石砖,镶亦木、砖、石雕,造型优美;巧夺天工。至于门栏窗棱更是玲珑剔透。堪称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艺术典范。 首先请欣赏大门上这幅楹联。 上联是:斯馆依公刘之旧,先畴如昨,豳雅、豳颂、豳风,其不坠艰难事业。公刘是古代周部族的祖先,后稷四世孙,他最早在豳地开疆立国,建立了周部族基业。 “斯馆依公刘之旧”意思是这座房屋是根据公刘修建房舍的旧例而建。 “先畴如昨”祖先遗留下来的田地原样未变。 “豳雅、豳颂、豳风”是诗经的三个部分,“豳雅、豳颂、豳风”指旬邑的风土民情。 “其不坠艰难事业”希望子孙不要丧失先辈艰难创立的基业。 好,欣赏下联,“得氏自叔虞以来,世德相承,思忧,思居,思外,愿无忘勤俭家规” “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受封于唐地,因此叔虞的后代都为唐姓,所以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欢迎光临中国茶文化博物馆。 大家首选看到的是本博物馆的主题雕塑,它是由石板、茶叶和球状茶饼组成的一个眼睛造型,在这个造型的背后,是一棵云南省的已存活了两千多年的古茶树的模型。透过这个眼睛造型的瞳孔,我们将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漫游,会得到一本大部头著作的详尽解读。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同样,伴随植茶、制茶、品茶而形成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丰富多彩、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早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采茶树叶作饮料,到了周公时候就有记 载。这说明中华民族已有四五千年喝茶的历史了。这一幅古书上的插图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神农尝百草的情况。 这是距今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铸有“茶”字的西周时代的金文的拓片,说明到了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饮料。图中所示的是当时的文人们聚会时饮茶品茗的生动场面。 大家一定注意到三幅图上的这六个大字,根据汉语拼音,我们会很快读出它们依次是:

它们分别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对茶的不同称呼。到唐代,统一为茶字。通过一个茶字的演变,会很明确地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茶及茶文化发展的轨迹。 茶叶从最初作为药材饮用,以及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一种独特的食物,到唐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饮茶风气已普及到全国。由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茶的种植,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经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茶也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始于宋代,以至于身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由于茶已渗透到当时人们生活中,与茶有关的诗词出现在许多著名诗人作品中,如苏轼、陆游都曾写过有名的茶诗。宋代的画家们也绘出了许多反映茶事的绘画作品,如流传至今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反映当时首都汴京临河的茶馆的景象。以及其他一些作品,都是宋代茶文化中的珍宝。 元代由于受到蒙古的入侵和残酷统治,中原及江南的茶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doc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1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市内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 大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大多为汉唐文物,对于看惯了明清文物的爱好者来说,是一大特色。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青铜器、唐代墓葬壁画、历代陶俑、历代陶瓷器、历代建材、汉唐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 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五祀卫鼎。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 青铜器 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

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受、西周牛尊、它较、战国鸟盖部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唐代墓葬壁画 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地区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 历代陶俑 已注册的有20xx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 历代陶瓷器 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 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 竹节熏炉汉唐铜镜 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并且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未来向来到宣统年间,这个地方向来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都是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公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妨碍王朝政局的不少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造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并且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造布局乃至民居建造规制的妨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造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造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降,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造。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造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造。这些建造现在虽大多别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奥秘,望而生畏的感受。中路建造座降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要紧建造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造。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造,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造,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现在保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别脚,及时补过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开设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点。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官邸及上房为督署的内宅,因此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入内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阔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建造小巧,院降幽雅,与大堂、二堂院相比,宛如两个乾坤。上房是总督及内眷活动起居的地点,日子气息浓厚。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并以回廊相连,成为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所四周以房屋后墙、外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别开窗,封闭性强,可防风沙、噪音和外界干扰,加之庭院空间

民俗博物馆作文

民俗博物馆作文 篇一:走进兴山民俗博物馆 作文一班黄杨姝欣 上周日,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兴山民俗博物馆。 我们刚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高大雄伟的望山门,望山门是明代建在高阳镇的,现在复建在古夫。 走进民俗博物馆,我们看见两个院落,左边是吴翰章老屋,右边的是陈伯炎老屋。接着,导游带我们来到了吴翰章老屋。导游给我们介绍了吴翰章。吴翰章是一个举人,他写了四十余部著作,可不幸的是,他三十岁就去世了。导游告诉我们,吴翰章住的是四合院,石门上写着'百忍传家'.走进去,就是一个天井屋,天井屋的屋顶有两个正方形的'洞',洞的下面有两个大水缸,下雨时,就可以接雨。 (交代清楚望山门、院落,民俗博物馆的构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洞'字巧妙传神地点出了天井屋的特点) 往前走,我们看见的就是堂屋,堂屋的正前方有一个八仙桌,八仙桌的上面有一副对联,对联的左右两边还有两篇吴翰章的诗文。堂屋的屋顶上挂着盏灯笼,右边的灯笼上雕着龙,左边的灯笼上刻着凤,寓意着'龙凤呈祥'. ('正前方'、'上面'、'左右两边'方位词的不断变换,将堂屋的一景一物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们去了吴翰章的主卧室。主卧室里有一张红漆雕花人物床、红漆书桌、红漆彩绘柜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漆雕花人物床。它的上面刻着65个人物,人物都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种田的,也有采果子的,还有下棋的……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上面还刻着石榴,因为石榴里面有很多籽,寓意着'多子多孙'. 主卧室参观了,就应该去次卧室了。次卧室里面有雕花千工床、雕花柜,雕花化妆盒、书箱。雕花千工床有三层,每一层都雕刻了很多精致的图案,也都寓意不同。如喜鹊和羊表示'喜气洋洋',蝙蝠、鹿和禽兽表示福禄寿。 (详写中堂、卧室,'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物床的精致特别,不同事物不同寓意进一步展现出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其它都参观完了,就剩下厨房了。厨房里有雕花月牙桌、雕花碗柜、雕花椅。我特别喜欢雕花月牙桌,因为它寓意着'团团圆圆'. 吴翰章老屋看完了,导游就带着我们到陈伯炎老屋去了。走进陈伯炎老屋,映入眼帘的就是厅房,左右两边是厢房,还有堂屋、中堂、佛堂、小客厅、主卧室、工具房。 首先,在厅堂,我们看见了一块匾,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清光绪皇帝亲自题的一块进士匾。然后,导游带我们来到了小客厅。小客厅里有一块木匾,是清代五任南阳知府顾家衡题写的'庆衍稀龄'.还有雕花八仙桌,太师椅等。中堂有嵌汉白玉酸枝木椅、雕花牌位等。佛堂里面也有木匾,有神祖来格、雕神索、佛像、送子观音、八仙丹烛台等。接着,我们来到了主卧室,主卧室里有骨画、嵌骨拔步床,这都是用龙骨嵌成的。 (略写厅堂、佛堂,详略安排非常合理。'首先'、'然后'、'接着'一系列连词贯穿起来,参观的顺序清晰可见) 工具房里有农业工具、渔猎工具和制作工具。如:蓑衣、斗笠、火药瓶、秧马、石碾、马灯、洋灯、石磨等。 吴翰章老屋和陈伯炎老屋都参观完了。导游就带着我们来到庭院,参加有奖知识抢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 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 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流经草堂正门的是风景秀丽的浣花溪。在唐代的时候,浣花溪江阔水深,能行大舟,两岸农田阡陌,风景宜人。杜甫诗句“窗含西岭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词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皖西烈士陵园)解说词 导游指南:概况介绍,旅游线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大别山革命文化馆——辉煌历史——将军摇蓝——浩气长存——红韵流长。 各位来宾,欢迎你们来六安参观考察,在进入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之前,请允许我将纪念馆所在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作一简单介绍。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总面积为135000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水面面积约45000平方米。陆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北侧的30000平方米地均为六安市人民政府旧址,经改造后建为人民广场;南侧的60000平方米地块为原皖西纪念馆区,现已改造成集纪念、休闲、健身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公园分为纪念活动区和休闲区两个功能区。纪念活动区包括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和纪念像(许继慎)广场;休闲区包括环园道路、景观道路及12个小广场,园内绿化覆盖率达85.5%。如今,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处处欢歌笑语,尽展兴兴向荣之气象。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国家AAA级景区——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前身为皖西烈士陵园)。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六安市中心风光旖旎的九墩塘畔,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的核心景点。始建于1952年,是安徽省建国后兴建的第一所陈列全省各地著名烈士褒扬场所。陵园占地108亩(水面40亩),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原建有烈士纪念

塔,烈士铜像,烈士纪念馆,皖西籍108位将军事迹陈列馆,悼念广场,纪念亭等设施。建国后征集、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史料。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国内名流也曾先后在此瞻仰和题词。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馆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1991年以来,先后被民政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南京军区政治部、总参合肥炮兵学院、武警安徽省总队、皖西学院等单位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中央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以上。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50多年来为“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陈列馆年久失修已成危房,2004年,六安市委、市政府把纪念馆改造扩建列为城市重点工程,改造扩建后面积达208亩。拆除旧馆、新建综合纪念馆,采用多媒体、声、光、电高科技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布置大别山革命简史、烈士事迹和将军事迹展览。修缮了纪念塔及护栏花墙、悼念广场等纪念性设施,新建了8处纪念亭、阁、长廊和万余平方米的将军广场。在广场三面建设三座凸现大别山红色旅游主题“千里跃进、将军故乡”大型雕塑。即一座高10米,长30米汉白玉材质浮雕。内容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走出去徐海东、王树生、许世友、洪学智、陈锡联、李德生等14位大将、上将全身像,皮定均等39位中将半身像及96位少将头像镌刻姓名,分四层排列其中。两座纪念雕塑,各长20米,高5米。第一座主题《八月桂花遍地开》具体内容为大别山三大起义。黄麻起义成立的红11军31师,立夏起义成立的红11军32师,六霍起义成立的红11军33师。军旗各一面,军旗下显示各大起义场景。第二座主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场面缩影。兴建纪念碑林,主要内容是将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刘伯承等题词,洪学智等将军墨宝,朱蕴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