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东部新城生态走廊SWA概念方案

宁波东部新城生态走廊SWA概念方案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Ningbo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5年修订)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已获得了国务院批复,现将总规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编制目的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作为指导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随着区域发展背景的重大变化,宁波城市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为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为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817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区域协调、市域空间结构、市域基础设施布局及重点城镇发展等。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是本次总体规划修改的重点地域。中心城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行政区域,面积2560平方公里,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三、规划期限 本次总规修改期限至2020年。 四、城市性质 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五、城市职能 国际贸易物流港、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 六、城市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395万,城市建设用地420平方公里。 七、市域空间布局 1.市域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75%以上。 2.市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市域空间格局。其中一核为宁波市区;两翼为由余姚市、慈溪市和杭州湾新区组成的北翼和由奉化市、宁海县和象山县组成的南翼;两带为东部滨海城镇产业带和西部山区生态人居带;

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

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1规划背景 1.1调整背景 为更好地推动明湖区块城市建设,同时更好地配合轨道土地储备计划,根据市政府文件要求,对《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局部调整。 1.2调整范围 本次控规调整范围分研究范围和重点调整范围。 研究范围为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总用地面积7.48平方公里。 重点调整范围为生态走廊-宁东路-盛莫路-会展路-盛梅路-规划路-东外环路-中山东路-盛梅路-百丈路-盛莫路-规划路围合范围,总用地面积3.48平方公里。 1.3调整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 3)《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DB33/1018-2005; 4)《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11); 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 6)《宁波市东部新城总体规划》(2005); 7)《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8)《明湖环湖地区城市设计与景观概念方案》(2015) 9)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的其他法律、法规; 10)其他相关标准规范、规划文件和设计要求。 1.4规划成果 本次控规局部调整成果包括说明书、图集和单元图则,并作为原东片区控规

的补充,涉及到原东片区控规修改部分以本次控规局部调整内容为准,控规局部调整内容将结合原东片区控规内容一起作为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依据。 2控制单元 2.1单元划分 本次控规调整,延续原控规单元划分,通过四条主要水道和河滨绿廊将整个东片区划分为森林、城镇、河道花园、生态4个住区,单元编码依次为DQ-A、DQ-B、DQ-C、DQ-D。 2.2发展规模 调整后东片区人口规模为12.12万人,总建筑量约752万平方米。 2.3控制内容 控制单元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控制单元的主要用途、居住人口控制规模、总建设容量、公园绿地面积、配套设施控制要求等。 在建设过程中,每个控制单元的总建设容量不得突破。 3主要调整内容 3.1道路调整 (1)湖滨路适当西移,并调整线形,适当增加开发地块面积。 (2)盛莫路以东、宁东路以南的明湖地块调整道路走向及其与地块的关系。 (3)沙州路根据最新道路红线翻图。 (4)为优化宁波邱隘综合客运枢纽周边交通,将横港路由20米调整至24米,并调整盛梅路至规划支路间的道路线形。 (5)兴宁东路根据《兴宁路(福庆南路-东外环)道路工程规划》翻图。

宁波城绿道网专项规划

宁波市城市绿道网专项规划 宁波市规划局 2014年9月

一、规划总则 1.1 规划范围与期限 市域范围为宁波市域行政范围,市区范围为宁波市六区行政范围,包括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 1.2 绿道的定义 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 1.3 绿道分级 绿道分为省级绿道、区域级绿道和城市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四个级别。 1.4 绿道分类 根据绿道所处区域和功能要求,分为城镇型绿道、乡野型绿道、山地型绿道。

1.5绿道构成 绿道由绿廊、慢行道、驿站和标识系统组成。 1.5.1 绿廊 绿廊是保障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维护各项设施正常运转的生态和景观基底,绿道沿线应划定一定范围作为绿廊,并与各类城乡规划的绿线控制要求相衔接。 绿廊范围内仅允许建设最基本的绿道设施(包括交通衔接设施、管理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标识设施等),并严格控制绿道设施的建设规模、密度、高度等;绿道设施在绿廊范围外的,按照相关城乡规划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与管制。 1.5.2 慢行道 慢行道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即步行、自行车混行道路)三种类型。 慢行道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和生态最小干预的原则,尽量不开山、不填河、不改变原有道路的线路,尽量借乡间小路、河堤、公园路、林荫道、古道等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利用。 慢行道严禁设置在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段,慢行道穿越滨水地带应注意防洪安全。 1.5.3 驿站 驿站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绿道的服务设施由管理服务设施、商业设施、

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文本资料

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 发布日期: 2007-11-21 发布机构: 宁波市规划局 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公布材料 宁波市规划局 2007年11月 一、规划编制目的意义 规划范围分两个层次:总规划范围和重点规划范围。总规划范围:东、北至奉化江、余姚江,西至海曙区界及机场路,南至海曙区界及杭甬高速公路,总规划用地面积33.2平方公里。重点规划范围:为了便于海曙区管理,以海曙区区界范围为本次重点规划对象,规 划用地面积29.4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对人口、用地的现状和规划基于此范围。 海曙区历史悠久,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海曙区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一轮的城 市总体规划确立城市行政中心位于江东区东部新城,意味着海曙区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即将 削弱。这一重要城市职能的变更,使海曙区应该更加明确未来规划和建设的方向,朝着建设高品质的商贸商务区和高品位的生活居住区的目标奋进。同时,伴随着区内大量的工业搬迁、名城保护需求日益迫切,轨道交通的发展等,作为宁波城市“中提升”发展战略重点对象的海曙分区其整体功能提升正面临新的议题。 二、规划的基本思路 1、明确合理的功能定位,规划建设创新型新城区。 2、解决旧城改造部分居民外迁的土地安置、旧村改造村民安置和现有工业改造升级 等问题。 3、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提升整个城市的公共功能。 4、着力缓解核心区因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带来的交通压力。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功能定位 规划确定海曙片区的功能定位为“宁波市中心商贸商务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 创新型区域高端服务业基地”,并明确其主要职能为:以发展商贸商务、金融保险、信息科 研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中心商贸商务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环境优美、 配套齐全的现代都市宜居区。 2、规划结构 总体规划结构形成“一核二轴三心”,以主要道路、江体为基本骨架,形成片区的 城市空间结构框架。利用余姚江-奉化江生态廊道,以及月湖景区、南郊公园大型生态公园,通过与自然水体、绿化隔离带、公园等开敞空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构成生态城区的整体形态。 “一核”:市级中心,即城市核心商贸商务区,总体范围约 4.5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及核心拓展区。 “二轴”:市级主轴,即沿江纵向发展主轴和沿中山路横向优化主轴,发展沿江的 商务、文化、生态与休闲等功能,优化沿中山路的金融、商贸、商务、文化等功能,在城市 功能拓展和发展形态上与“核心”交错呼应,形成立体的城市发展空间。 “三心”:三个区级中心,城南区级中心:主要指环城西路以西、新典路以南、通 达路以东、环城南路两侧区域,依托未来区行政中心,形成以商贸、物流、时尚展示为主的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20)教学文案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 发布日期: 2006-8-21 中心城总体规划图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舟山群岛,南依三门湾,西接绍兴市,北濒杭州湾。下辖6区5县(市),市域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660.8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91.8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城市空间由河口向滨海演进,形成了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区位图 2、宁波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要求 “十五”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和长三角区域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宁波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首先,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宁波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

的城市,以强化我省在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据此,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港优势,将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与集聚功能。 其次,《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对宁波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三个都市区的目标,其中宁波都市区由宁波市区、舟山市区、奉化市区组成,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由此,宁波城市将突破现有的城市格局框架和城市形态,城市规划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 第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宁波区位条件,进一步强化宁波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杭州湾跨海大桥、沿海国道主干线、沿海铁路、甬金高速公路、甬金铁路的建设将使宁波由一个交通末端城市变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给宁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进一步影响宁波城市发展的格局,强化宁波中心城市地位。 第四,宁波城市自身功能提升、港口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完善也给宁波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功能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北仑港口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努力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的目标,已成为我市港口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此外,鄞县行政区划的调整,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宁波整体的发展。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特点 本次规划立足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城乡区域统筹,合理安排城乡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现代化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营造兼具江南水乡与现代港城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特色。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地位牢固确立。力争在2020年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 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社会风尚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保健全、人民生活安康的现代文明城市,确立浙江省高教和科研副中心的地位,更好地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建设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拥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管理规范有序。通过20年左右时间,把宁波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兼具国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2、城市性质及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