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岭淮河线学案教案

秦岭淮河线学案教案

秦岭淮河线学案教案
秦岭淮河线学案教案

《秦岭—淮河线》导学案

年级:八科目:地理主备老师:课型:新授审批:

【学习目标】

1、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分界线的位置。

4、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学习重点】

了解秦岭—淮河先的地理意义

【学习难点】

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分界线的位置

【学习方法】

资料完整分析法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秦岭与淮河

完成P75活动题。

1、阅读“秦岭”部分,回答:秦岭是()水系和()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其北侧地形是(),南侧地形是()。

2、阅读“淮河”部分,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黄河夺淮入海是什么回事。想一想,淮河为什么会成为“害河”,主要原因是什么?

3、讨论:淮河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4. 猜一猜:我国某东西走向的山脉,山北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山北人民多以面食为主,山南人民以大米为主食。那这条山脉是()。

5. 完成教材77页活动题2. (可从寒潮的特点及其入侵方向分析)

6. 阅读“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注意区别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①南北两侧一月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南北两侧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三、四大地理区域

7. 看图4-5,在中国地图上,把()、()和()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经过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和()

8. 看图4-5,图4-6。思考: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

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是

()。

③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边界是哪些山

脉?

9.看图4-6并阅读“400毫米年降水量线”。说说400毫米年降水量把我国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的地理差异:

【学习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省中,全部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是()

A.河北、山西

B.湖南、湖北

C.江西、福建

D.四川、云南

2.南方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或三熟的主要原因是()

A.红壤广泛分布

B.劳动力比较充足,有丰富的耕作经验

C.水热条件好

D.平原面积广大

3.不属于秦岭-淮河的意义的是:()

A.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限

B.亚热带与温带地区的分界限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D.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4.与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没有明显差异的是()

①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②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

线

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5.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区域

A B

C D

(2)A地区与B地区的分界线是

(山脉)和 (河流),请将其名称

分别标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3)A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是,

居民的主食以为主。

(4)A与C两地区的分界线是;从干湿状况看,该线以西主要是和地区,以东主要是

和地区。

(5)D与B、C两地区的分界线是边缘线。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A B

C D

(2)填写河流名称① ②

(3)A地区与B地区的分界线是

线,这一线是一月 0C等温线通过

的地方,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

的地方, 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半湿润与地区分界线,亚热带

季风气候与气候分界线。

(4)填表比较

【学习反思】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秦岭-淮河分南北──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借助地图说明南方与北方的范围基础上,先阐述了两地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差异,之后追溯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特别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秦岭—淮河分南北”是在学习了“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后进一步探讨“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这一课时中习得的关于“人地关系”的分析能力也是学习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所必备的,因而说“秦岭—淮河分南北”的学习无论在知识建构上还是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知道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 2、掌握秦岭—淮河大致经过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而学会分析南北方生产生活差异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对比,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来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在气候、农业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3、通过读图回答问题,培养和提升从专题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意义;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 教学难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春秋后期,齐国的上大夫晏殊出使楚国,楚王为了让晏殊难堪,和他的臣子想了一个使晏殊出丑的办法。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

秦岭淮河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与反思 说教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对区域地理宏观进行介绍,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说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以及它们经过的主要省份,以及秦 岭、淮河的基本概况。 2.掌握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旅游,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说教法 这节课首先采用地图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然后分组讨论书上的活动题;第二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教师讲述秦岭-淮河的情况;师生通过分析秦岭两侧的气温现象,引出秦岭-淮河两侧明显的地理差异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这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读图,描图,讨论,做活动题。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地图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景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地图上的景观图都分别是表示我国的哪些地方呢? [学生]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指正。 【承转】要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原因,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区域的划分和一些重要的分界线。 『板书课题』第一节秦岭-淮河线【大屏幕】秦岭-淮河线示意图 【屏幕显示】[提问]1、在图中找出秦岭与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2、找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①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②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③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基本一致;④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⑥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⑦是东部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⑧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①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②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③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基本一致;④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⑥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⑦是东部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⑧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①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②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③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基本一致;④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⑥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⑦是东部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⑧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①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②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③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基本一致;④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⑥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⑦是东部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⑧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①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②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③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基本一致;④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⑥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⑦是东部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⑧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①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②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③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基本一致;④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⑥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⑦是东部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⑧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①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②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③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基本一致;④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⑥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⑦是东部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⑧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①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②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③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基本一致;④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⑥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⑦是东部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⑧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八年级地理秦岭-淮河线新人教版

秦岭-淮河线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重要地理意义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分界线的位置 2 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二导学提纲 1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哪些界线要经过秦岭-淮河,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和_____;以南耕地类型以_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 3秦岭山脉是我国_____流域和____流域的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____平原,南侧是狭窄的____谷地. 4.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______性,地理______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5.在中国地图上,把________线,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和________边缘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可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6.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都位于东部_________气候区.秦岭和淮河是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______地区和_____地区的分界线. 三探究讨论 探究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差异很大. 例1 以秦岭—淮河为界的是( ) A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 B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C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D暖温带和中温带的界线例2 秦岭—淮河穿过的省区有( )①山东②河南③江苏④安徽⑤山西⑥陕西⑦甘肃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⑤⑥⑦ 探究二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四训练题

秦岭-淮河一线为何成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为何会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我们应该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走向,以及它作为我们南北分界线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知道这条分界线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此线众多的地理意义。 (1)气温: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重合。 (2)降水: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吻合。 (3)河流结冰期:界线以北地区河流有结冰期,以南地区河流无结冰期。 (4)温度带:大致是亚热带(南)和暖温带(北)的分界线。 (5)干湿地区:大致是湿润地区(南)和半湿润地区(北)的分界线。 (6)植被:大致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北)的分界线。 (7)土地利用:大致是水田(南)与旱田(北)的分界线。 (8)粮食作物:大致是水稻(南)与小麦(北)集中分布地区的分界线。 (9)水果:大致是柑橘(南)与苹果(北)的分界线。 (10)气候类型:大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与温带季风气候(北)的分界线。 (11)区域划分:大致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12)河流流域:大致是长江流域(南)与黄河流域(北)的分界线。 (13)地形区:秦岭:大地形区:大致是四川盆地(南)与黄土高原(北)的分界线。 小地形区:大致是汉中谷地(南)与渭河谷地(北)的分界线。 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探究可以知道,秦岭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达100至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至2500米。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 由于海拔高导致冬天的时候,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天又能阻挡潮湿的海风进入西北地区,因为有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导致这条

《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 教学难点: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以外流区为主 课程引入: 【教师】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学生】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害……水灾 【教师】导语: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读图感知 【教师】投影:《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和《中国河流数量表》,提出问题:看到我国河流湖泊分布图的第一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教师】 读图查找

【教师】展示《中国水系图》,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学生】结合课本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 读图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源头→下游方向指或观察。 【学生】读图回答: 1.不是,是大部分向东流入太平洋。 2.有,我国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在沙漠中,我国西北地区的大多数河流也都如此。 明晰概念 【教师】我们来画一幅示意图,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什么叫内流河,什么叫外流河吗? 【学生】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 【教师】对,描述的非常准确。 【教师】出示河流景观图,小结: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析成因 【教师】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 【学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

八年级地理下册《秦岭——淮河线》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秦岭——淮河线》教案八年级地理下册《秦岭淮河线》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分区三部分内容。本节涉及的地图比较多,主 要是综合复习前面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两侧地理特征的差异,把前面 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通过读图分析总 结中国四大地理分区的界限,为下面分区地理的学习打 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秦岭 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界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析图能力,掌握 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 少有机会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旅游,在课堂上能让学 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

的划分界线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突出秦岭与淮河的位置,通过南方与北方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从冬季南北方人的不同衣着谈起,导入新课。 二、形成问题,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中,我们曾学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学科知识是相通的,你能用地理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以此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制订有关探究方案 事实证明:对于知识的学习,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是自己用心思考后得来的知识。本节课,我们将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走进探究园。 展示秦岭与淮河的景观图片,让学生通过找、画、

秦岭——淮河线

第四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分区等三部分内容。这一节涉及的地图比较多,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通过读图找出其他的地理界线让同学能清晰的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为下面分区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界线。 4.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5.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重点: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难点:分析秦岭——淮河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显著差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秦岭—淮河景观图片的课件,看同学们能从图片中读出哪些信息?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读出的秦岭—淮河地理信息。 二、合作探究 (一)秦岭——淮河 1.淮河为什么会称为“害河”“夺淮入海”? ①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②“夺淮入海”:1128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南岸破堤决口后,黄河水侵夺了淮阴 以下的淮河河槽,与淮河合流入海。直到1855年,黄河又在北岸决口改由利津 入海。更为严重的是,1938年国民党政府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南流,再 次侵夺淮河流域。从决口到堵口的9年中,造成了54000平方千米的黄泛区。 ②分组讨论:学生搜集的有关淮河称为“害河”的原因 ③师生共同总结:成为“害河”的原因:在黄河夺淮的700年中,黄河多次泛滥,携带大量的泥沙。淤高了淮河的河床,使中游的河槽变成了半地上河、下游的入海出路淤塞。每遇汛期,上游来水大增,下游有无通畅泄水渠道,一直破堤决口,泛滥成灾。 (过渡)秦岭—淮河到底在哪里?让我们从图中找到它。 2.课件展示图4—1: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让学生在课本上描出这条线。 3.请再仔细读图:请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4.秦岭—淮河的范围,包含哪些省区?(出示判断题,判断部分省区分别) a)先让学生先到到大屏幕前指出各省的名称。 b)描出各行政单位的分界线,再分别说出各行政单位的名称。 c)实战演习:出示的湖南、河北、江西、山东、浙江、陕西、山西省区让学生 判断分别位于秦岭和淮河南北

秦岭-淮河一线

秦岭-淮河一线 秦岭-淮河一线(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或Qinling-Huaihe Line,也简称秦淮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特别是东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 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 有明显的不同。 目录 地理意义秦岭的地理意义淮河的地理意义 概念的提出分界线的范围划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界线区域界限 地理意义秦岭的地理意义淮河的地理意义 概念的提出分界线的范围划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界线区域界限 展开 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 候的分界线。以及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蔡博峰,《中国国家地理》)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 沙量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 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秦岭-淮河是我国最重要地地理分界线。秦岭被誉为中国的龙脉,它的西端在甘肃省 境内,东段到河南省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的南部与四川省交界处,长约1500公里,是 昆仑山脉的延伸。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岭南终年温暖潮湿,岭北干燥,冬季寒冷。秦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的最高峰是太白山,高3763.2米,是中国内地东半壁的第一高峰(号称群峰之冠)。秦岭是我国中西部交界处最重要的动植物 基因库,有着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山松、油松等都生长于此。 正是因为诸多地位,秦岭,被称为“献给地球的礼物”。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地理《秦岭—淮河》教案设计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地理《秦岭—淮河》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本册教材的体系,由中国地理的总论到区域地理,自然延伸到我国重要的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淮河的流向是自至。

3、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东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乡中心学校欧昭戎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秦岭与淮河、秦岭与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等三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起点低,分析推理事物的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1、知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及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2、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界线和范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岭—淮河两侧的地理差异。 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界线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 秦岭—淮河线自西向东通过的省区:甘肃、陕西、河南、安徽和江苏。 二:秦岭—淮河线南北的地理差异。 <一>、气温 1、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降水 4、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三>、气候 6、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四>、农业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五>、植被 9、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六>、河流 10、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有结冰期 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 11、秦岭(和巴颜喀拉山)还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七>、地形 12、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 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八>、区域 13、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 总结: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 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 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 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 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14、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三、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根据气候和地形的差异,同时兼顾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的不同把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区域。 2、界线:在中国地图上,将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地理线结合起来。

应用秦岭淮河一线也是下列地理分界限

[应用]秦岭淮河一线也是下列地理分界限秦岭淮河一线也是下列地理分界线。 1、气温: 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10、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13、区域: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 15、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的分界线 区域界限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14、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重要意义表现在: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2.相当于我国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 3.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即水稻和小麦主产区分界线 4.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相当于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零摄氏度的等温线 6.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7.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 8.河流无冰期和有冰期的分界线 9.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 10.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人口密度界线 大致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该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我国地势阶梯界线 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我国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界线湿润区与

从自然地理方面浅谈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

从自然地理方面浅谈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王琳洁 464000) 摘要:秦岭淮河一线历来被称之为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本文主要论述了南北分界线概念的提出,唐人感知中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从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方面论述了分界线的划分依据。秦岭淮河一线是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关键词: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 引言:横贯中国东西的秦岭—淮河一线,传统上一直被视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2006 年3月,就在安徽蚌埠建成号称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的雕塑“火凤凰”龙之时,关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城市的争论第一次引起公众关注。2008年8月底,伴随着江苏淮安开建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这种争论再次蜂拥而起……到底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到底在哪?下面我来阐述一下我的研究结果。 1.地理位置 1.1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分界线。《禹贡》中的九州中有六个就是以此为分界的,自西而东,此线北侧为雍、豫、徐三州,此线南侧为梁、荆、扬三州。东部徐州与扬州以淮河为界,《禹贡》云: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中部豫州、荆州以秦岭淮阳山弧为界,“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荆”指荆山,伏牛山脉中。“衡”指衡山,大别山区的安徽霍山县,山均在秦岭淮阳山弧中。“荆及衡阳”应释为“荆山东至衡山一线以南的地区”, 即荆州和豫州是以秦岭东端淮阳山弧为界的。西部梁州与雍州以秦岭为界即“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河”指晋陕间的一段黄河,华阳”指华山一线以南,黑水是梁州和雍州的分界,大致呈东西走向。“华阳、黑水”是梁、雍二州共同的疆界。“华阳、黑水” 实是指秦岭山脉而言[1]。 1.2.秦岭的区域 秦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 秦岭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与昆仑山 脉相接,蜿蜒于甘肃、陕西两省南 部,向东到豫西为伏牛山、熊耳 山,在河南与湖北交界处为桐柏

秦岭—淮河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一节 《秦岭——淮河一线》教案 枝江市顾家店中学杨学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掌握其重要的地理意义;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分界线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填图,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前面已学知识,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分析、比较、讨论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和各区域的差异,感受祖国的辽阔,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通过淮河环境污染严重的事实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 教学重点:1.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界线。 教学难点:秦岭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多媒体视频,展示秦岭---淮河南北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能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教师寻找切入点,自然导入新课 第二步: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阅读“秦岭”部分,“淮河”部分,回答:秦岭是水系和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其北侧地形是,南侧地形是。 2.阅读“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注意区别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①南北两侧一月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南北两侧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3.看图4-5,在中国地图上,把、和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经过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和 4.看图4-5,图4-6。思考: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是。 ③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边界是哪些山脉?。 5.看图4-6并阅读“400毫米年降水量线”。说说400毫米年降水量把我国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的地理差异: 第三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复习讲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一、知识要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5)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 (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二、跟踪训练 1.我们所学的教材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这四大区域是指() A.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区 B.沿海地区、岛屿地区、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区 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D.季风区、非季风区、农业耕作区、畜牧业区 2.我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接近() A.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局部)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1月0 ℃等温线(局部) D.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局部)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北方地区人口和面积占全国比例的是() A.A B.B C.C D.D 4.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我国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 A.热带和亚热带 B.亚热带和暖温带 C.暖温带和中温带 D.中温带和寒温带

5.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的是() A.1月0℃等温线 B.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6. 以下是家住图6中A处的小张关于其家乡的叙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A.居民的主食以面食为主 B.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C.一月平均气温﹣20℃ D.农田类型以水田为主 7.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1)图中的℃、℃、℃、℃分别代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其中水热资源最丰富的是() A.℃ B.℃ C.℃ D.℃

秦岭与淮河一线

秦岭一淮河 秦岭一淮河一线(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 ,或Qinling-Huaihe Line , 也简称秦淮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特别是东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 线,此线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目录 地理意义 概念的提出 分界线的范围划分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蔡博峰,《中国国家地理》) 一、气候方面 1.秦岭一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一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一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一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一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一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一淮河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4.秦岭一淮河是1月0C等温线的界限。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C 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一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 C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一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6.秦岭一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秦岭一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咼温多雨。冬季,秦岭一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一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7?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 8.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 二、植被方面 秦岭一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一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岭一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长,冬季不结冰;秦岭一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结冰。 四、地形、土壤、矿产方面 1.地形:秦岭一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秦岭一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岭一淮河以南渐以红壤为主;秦岭一淮河以北以黄壤或棕壤为主, 东北以黑土为主,西北多白色沙质土。 3.矿产:秦岭一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属居多,工业上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出口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秦岭一淮河以北以煤、铁、石油为主,工业方面以重工业占的比例较大。 五、农业方面 1?耕地类型:秦岭一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一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 2.粮食作物:秦岭一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秦岭一淮河以北以小麦为主。 3.油料作物:秦岭一淮河以南以油菜为主;秦岭一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为主。 4.糖料作物:秦岭一淮河以南以甘蔗为主;秦岭一淮河以北以甜菜为主。 5?作物熟制:秦岭一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岭一淮河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 一熟。 秦岭的地理意义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 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 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 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省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0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的差异不如秦岭南北的差异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提出主要是依据其地理分区的意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将淮河看做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一部分,同样也应该作为一个带来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体的水系上,这也和淮河的实际流域有关。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纬度位置32°N~34.5°N。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畜牧业和耕作业的分界线。以及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秦岭-淮河是我国最重要地地理分界线。秦岭被誉为中国的龙脉,它的西端在甘肃省境内,东段到河南省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的南部与四川省交界处,长约1500公里,是昆仑山脉的延伸。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岭南终年温暖潮湿,岭北干燥,冬季寒冷。秦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的最高峰是太白山,高3763.2米,是中国内地东半壁的第一高峰(号称群峰之冠)。秦岭是我国中西部交界处最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着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山松、油松等都生长于此。 正是因为诸多地位,秦岭,被称为“献给地球的礼物”。 从自然地理来分,是以秦岭——淮河一线分界。中国零度等温线是以此划分。传统上北边的河流有冰冻期封航,南边的则没有。并且分界线两边的物种有较明显的不同。从人文地理看,长江是南北分界线,历史造成的。 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人们平常所说的“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南船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甘、陕、鄂、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秦岭的地理意义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 第一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渤海、黄海,南至秦岭、淮河,西至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北至内蒙古高原。 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河湖:黄河、淮河、京杭运河、辽河、鸭绿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湖、呼伦湖……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民族: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二、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 矿产资源:铁。 主要能源:煤炭、石油等。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 四、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措施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治理措施: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七、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济南、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青藏高原,北至秦岭、淮河。 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 以上,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 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东南沿海受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单季水稻、油菜、冬小麦的主要产区); 河湖:长江、京杭运河、华南大动脉-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养蚕——蚕丝的主要产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