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郑功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一、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要素

1.依法建立。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2.突出以人为本。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

3.具有经济福利性。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4.属于社会化行为。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二、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

第二节

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1.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

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

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

第三节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人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1)稳定功能,防范和消解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和政府地埋怨心理和反叛行为;有效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的潜在风险;解除社会成员后顾之忧,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

(2)调节功能,政治调节功能,①社会主义下的调节功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优越性;增强了政府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社会成员的主人翁地位;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调节功能,加强了社会成员对现有制度的依赖和认同;调节和缓和不同阶层的政治冲突;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经济调节功能,有效调节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直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社会和谐调节功能,一定程度的调解因收入分配差距而导致的非公平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缓和,调节不同地区因经济引起的矛盾和冲突

(3)促进发展功能,①社会保障本身发展,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由被动的事后补救机制转变为主动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保障机制;社会保障范围的扩大和资金积累规模的扩大,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使其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②促进社会成员和社会发展,能够保证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稳定其情绪和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成员福利待遇的提高,使其满足现实环境并努力为社会工作;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进步展示社会文明③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促进某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资源的高效配臵和生产效力提高

(4)互助功能,资金、物资、劳务互助

第四节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一)公平性

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二)社会化

1.制度的开放性

2.筹资社会化

3.服务社会化

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三)福利性

(四)法制规范性

(五)多样化

1.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性

2.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夜蛾呈现不同的模式

3.项目结构多样化

4.水平结构多样化

(六)刚性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的原则(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三)责任分担原则(四)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五)互济性原则(六)法制性原则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意义:

第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第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第三,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第五,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一节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主要有:

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降的需求。

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3.政府介入的程度。

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4.社会保陈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这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

(二)根据上述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可以对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作不同的划分。

1、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则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一是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二是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三是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它又可以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

2、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一是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只有救灾、济贫活动,目的在于化解部分社会成员因灾荒而导致的生存危机,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均可以归入这一阶段;二是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并非不要救灾、济贫措施,而是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内容,它从社会保险制度产生开始,到社会保险制度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止,其目的在于解除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后顾之忧,从而在保障内容与目标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三是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即当人们的后顾之忧获得化解后,关注的领域必然是如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社会福利所要解决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福利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而进入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道德伦理因素

4.政治因素

第二节

一、慈善事业时代

(一)宗教慈善事业

(二)官办慈善事业

官办慈善事业虽然是政府介入社会保障领域的表现,但这一时期的政府介入却有着如下典型特征:一是没有法制约束,二是并非固定的、经常性的措施,三是所提供的救助被看成是一种恩赐行为,四是这种救济活动十分有限。因此,官办慈善事业只不过是举办者改变而已,它仍然是与宗教慈善事业性质相同的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从而不能与现代社会政府举办的济贫事业相提并论。

(三)民办慈善事业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和发展

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第一,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

第二,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

第三,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

第四,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

第五,保障效果是不良型。

第三节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一)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理由在于:一是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二是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三是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因此,尽管社会保险制度在产生之初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怀柔之术?,但它的出现确实使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稳定的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其一,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其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其三,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其四,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1.社会保障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

2.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3.社会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

4.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

(一)立法先行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协调发展

(四)多样化发展

第四节

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

1.尊重本国的国情

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

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4.努力追求社会化

5.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

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

第一,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

第二,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亦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国外社会保障

(一)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

1.削减福利支出

2.调整福利结构

3.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4.引入私营机制

第五节

一、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

1.基本框架

从制度结构出发,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基本框架由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三大板块组成。

2.主要特色

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分割、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缺乏效率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

2、法制建设滞后

3、责任模糊

4、新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现代社会保障并非单纯的社会制度安排,它要牵涉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与社会公正、政府责任等,其成败在表面上看取决于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实际上却深受着一定的理论流派与价值偏好的影响。因此,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选择社会保障政策,均有必要了解能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流派,这是真正开启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内幕的钥匙。

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而能够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科不外乎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成熟的学科体系。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等事实上构成了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西方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包括空想社会论、宗教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则是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仑储后备论和社会救济论等。

经济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制度学说、私有化理论等等均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与政策选择具有基础性的理论贡献,而福利经济学更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养分。在经济学领域中,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的看法并不总是一致的,经济学家的分歧表明了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复杂性,同时也表明了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学理论评判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学同样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通常构成社会保障制度指向的对象,社会学所揭示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对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追求,更是直接构成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源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涂尔干的社会登合论,以及瑞林的文化价值论、咸廉斯基等的社会政策模型等,无不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影嗡一样,政治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同样对社会保障起总理论基石的作用。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如国家与社会、民主与法制、人权与主权、政党与政权、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发展与稳定等,均是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必然地要涉及到的基础理论问题。如罗尔斯的正义论等就对社会保障有重要影响。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表明,政治需要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进程与政治的需要密切相关。而在现代民主政治下,政党政治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极深,任何社会制度的确立及修订总能够找到政党政治人物的影子。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第一节

一、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范畴

(一)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同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们构成了发展的一体两面。然而,在不同的时代,确实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倾斜,即优先于效率还是优先于公平。客观而论,公平与效率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相互协调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两者就可能互为代价。一方面,如果只强调公平,势必会阻碍人们追求效率的积极性,损害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最终结果将是全社会的?共同贫穷?;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追求效率,其结果必然是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和社会成员之间不平等加剧,这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日标相悖,妨碍社会的发展和共同进步,而且导致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深刻化,最终同样损害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公平与效率并不存在谁优先的问题,但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却可能因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而需要有所侧重,一定时期内侧重于公平或者侧重于效率,最终都是为了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一方面,公平目标的实现,可以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还可以防止社会成员贫富两极分化,减少社会阶层对立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有利于维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如果效率提高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必定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进而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并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发展进步的一体两面,公平可以促进效率,效率可以促进公平,二者都是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手段。

(二)政府与市场

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已经表明,政府不是万能的,市场同样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以及市场不可能自动地解决好公平问题,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平等、共享的目标,表明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控;而政府失灵现象的存在,又使市场有参与的必要性。因此,政府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关系,而是在双方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选择和协调机制,实现资源配臵最优化和交易成本最小化。

(三)权利与义务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严格区别又互为条件,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又为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某人具有了某种权利,那么同时也意味着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负有相应的法律义务;反之,某人承担了法律义务,也就意味着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产生了权利,两者共同构成权利义务法律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可见,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任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再次,权利和义务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于获得者是权利的,对于付出者则是义务;在一些情形下所承担的义务,必然在另一些情况下享有相应的权利,一方有什么权利,他方便有什么义务,一方有什么义务,他方便有什么权利。最后,权利与义务具有双重关系,这种双重关系表现在,一是权利义务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与其自身所负有的义务的关系,二是他所行使的权力与他人所履行的义务的关系。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但他必须履行所承担的义务。

在社会保障中,强调遵循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但不同的项目又具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从总体而论,社会保障权利的享有需要以履行法定的义务为前提。国家或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有向被保障者收取社会征收付费的权利,但必须履行向社会成员提供风险保障的责任;对于被保障对象亦同样如此,其保障权益的实现也需要以付出一定的保险费或其他形式的支出(如税收)为前提。

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采取的是经济手段,必然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规模,而社会保障制度也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但在促进社会公平、消除贫困、维护社会协调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实施过程中,社会的互助互济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人们的现代观念得到了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道德得到了弘扬和发展。人类社会越发展,人本思想越凸显,就越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提高和完善。正因为社会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精神,创造并维护着社会公平与正义或者缩小着社会不公平,它的发展才不仅仅被看成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被视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表现。

四、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

社会成员面临的生活风险,只有通过规范的、稳定的制度安排才能获得化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适应人的这种发展趋势而走向全民化、普及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决定了社会保障的普及化进程。反过来,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安全保障机制又必然促进个人的发展,最终结果也是促进了全人类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种安全保障机制,而且是一种社会协调和促进机制,不仅能够

为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而且还起着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作用,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不但可以为遭受不测的人提供生活保障,使他们摆脱困境,还可以提高人的身体和健康素质,为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失败者提供经济援助,使他们有重新步入社会参与竞争的机会;职业培训和教育福利可以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增强了个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当然,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个人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也促进了社会保障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

一、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目标

与劳动者按劳获酬的分配方式相比,社会保障显然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方式。一方面,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收入和向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险费等;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又按照各个项目的规范将这笔资金分配给受保障者,使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并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延续性。因此,社会保障既受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又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收入分配格局。

二、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方式

三、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层次

(一)初次分配

社会保障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关系:

1.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社会保障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

(二)再分配

(三)第三次分配

第三节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

二、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

(一)社会保障促进就业

第一,社会保障通过为陷人生活困境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和保障劳动者的体面生活,使劳动者能够尽快渡过难关,以更积极的姿态融人社会,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积极就业。

第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教育福利的实施和对劳动者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能力,使之能够应付繁复多变的市场风险。

第二,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失业,可以缩短劳动者的失业周期,提高就业率。(二)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发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的发展离不开就业。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风险,为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和规模要求。另一方面,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和运行的经济和财政支援。从狭义上讲,社会保障(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保险)通常是以就业劳动者为参保主体的,劳动者及其单位的缴费构成了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部分,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就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而且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良性推动因素,社会保障的发展归根到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最终、最根本的经济后盾。

(三)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措施

第一,通过建立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提高劳动力资源配臵的有效性。

第二,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失业保障制度不仅要为失业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而且应该在就业服务、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放到与失业救助同等重要的位臵,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且使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得到优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如果实行一定的收入豁免政策,将促使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劳动,进而使其收人增加,生活状态得到改善,等等。

第四节

一、社会保障与消灭贫困

第一,社会救助直接面向贫困人口,为解除贫困人口及遭遇灾祸的人们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会直接起到缓解贫困的作用。

第二,社会保险主要面向劳动者,事实上直接起着预防贫困和减少贫困的作用。

第三,社会福利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政策,通过让高收入者多做贡献、低收入者和贫困家庭享受较多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缩小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缓解了现实社会中的相对贫困。

第五节

一、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共性

1.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

2.都进行风险转移。

3.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3.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4.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

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1.性质不同

2.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

3.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

4.保险责任主题和所有者不同

5.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不同

6.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

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同发展

一般而言,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保障供给的主体,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着此消波长的冲突,一方的发展往往会削弱和阻碍另一方的发展,这对于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更为明显。一方面,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由于支付能力有限,消费者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增加,必然导致其投保商业保险资金的减少,反之亦如此;另一方面,当一国社会保险得到充分发展,为公民提供的经济保障程度提高时,会降低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降低他们对商业保险的保障需求,客观上会影响到商业保险的发展,形成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争夺保障资源的冲突。

在承认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存在着冲突的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们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认识到保险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社会保险可以为那些遭遇社会风险的商业保险投保人提供经济援助,一定程度上维持其支付能力,减少商业保险退保和解约行为;同时,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大大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商业保险赔付、维持商业保险稳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险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此外,在社会保险还没有发展到全民化的阶段,一部分被社会保险制度排除在外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解决自身的风险保障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保障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依靠单纯的社会保险或单纯的商业保险往往难以满足其生活保障需要,所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许多国家能够并行不悖,共同构成国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

综上可见,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是可以获得共同发展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发达的商业保险。

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第一节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

考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面向贫困人口与工业劳动者的阶段

2.面向贫困人口与一般劳动者的阶段

3.面向全体国民的阶段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完整性、协调性、层次性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

(一)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所包含的业务内容划分

1.社会救助

包括面向低收入阶层或者贫困人口的救助、面向遭遇自然灾害及其他灾难事件的灾民的救助,以及面向遭遇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等。

2.社会保险

包括面向劳动者提供的工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及失业保险,以及对其家属的津贴和伤残、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等待遇。在少数国家还建立了护理保险等制度。

3.社会福利

包括面向老年人的老年人福利事业、面向残疾人的残疾人福利事业、面向妇女儿童的女性福利与儿童福利,以及国民的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等。

(二)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划分

1.与社会生产或收入关联的保障制度

2.与社会生产或收入无关联的保障制度

(三)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以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划分

1.制度化的社会保障

2.非制度化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一、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与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相比,社会救助的特点十分明显:

第一,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

第二,社会救助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对国民的应尽责任,是低于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国民应该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

第三,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

第四,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贫困人群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其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的要求。

第五,社会救助需要救助者依法自愿提出申请,经救济机构调查并批准后方可获得救助。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均是在原来社会救助措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第二,社会救助是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1.社会保险制度的特色:

预防性、补偿性、储蓄性、责任分担、互助共济

2.社会保险制度安排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死亡抚恤、残障保险、护理保险

三、社会福利

我国社会福利子系统包含如下主要项目: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社会福利的特点:1.保障对象全员化2.保证项目广泛3.资金来源多渠道4.保障水平弹性化

四、军人保障

五、补充保障

(一)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一种民办社会救助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各界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为组织基础,以大众参与为发展基础。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在城乡一定层次的社区内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一种社会化保障机制。

(三)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职业福利或机构福利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四)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合同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将自己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当约定风险或事件发生后,由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支付赔款或保险金的一种风险管理机制。商业保险包括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及各种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

(五)家庭保障

家庭保障是指在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提供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内容在内的生活保障机制。

(六)教育保障

(七)住房保障

第三节

一、社会保险型模式

.以劳动者为核心。即社会保险制度面向劳动者,且主要是工薪劳动者,围绕着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风险设臵保险项目,并用以保障劳动者在遭遇这些事件时的基本生活。在某些情形下,社会保险制度还通过劳动者惠及其家庭成员。

·责任分组。社会保险强调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分担社会保险缴费责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支持,从而是一种风险共扭和责任分担的社会保障机制。

·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社会保险强调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相联系,劳动者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亦常常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不参加社会保险或者未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

.互助共济。雇主与劳动者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等劳动者遭遇保险事件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之间调剂使用,充分体现出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

.现收现付。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

二、福利国家模式

·累进税制与高税收。国家通过确立累进税制对国民收入所得进行再分配,使社会财富不再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同时,为维持福利国家高水平的福利支出,也必然需要高税收来支撑。

.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普遍性?和?全民性?构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其目标不仅使公民免遭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失业之苦,而且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各种保障制度,不仅限于被保险一人,而且推及其家属;不只限定于某一保险项目,而且推及凡维持合理生活水平有困难和经济不安定的所有事件,以最适当的方法给予保障。

.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在福利国家,政府是社会保障的当然责任主体,不仅承担着直接的财政责任,而且承担着实施、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项目众多,待遇标准也较高,保障项目设臵涵盖了每个社会成员?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需求,而个人通常不需缴纳或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福利开支主要由政府和企业负担。

.法制使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均依法实行,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律监督体系。

.充分就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人人有就业机会,通过消灭各种导致失业的因素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三、强制储蓄型模式

·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强制储蓄型模式是在国家立法的规范下,采取强制手段扣除劳动者的一部分工资储存起来,完全用于劳动者自己养老等。它不存在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共济功能,从而也无法让风险在群体中分散。可见,这种制度强调的自我负责而不是追求互助共济,这一点与其他社会保障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是相背的。

.建立个人姥户,实行完全积累。在强制储蓄型模式下,每个参与其中的劳动者均拥有一个账户,雇主与劳动者自己缴纳的费用均直接记人该账户,并逐年积累,直到劳动者年老退休时才领取。因此,这种模式实现的其实是劳动者自己一生中的收入与负担的纵向平衡。

.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由于强制储蓄型模式是完全积累的财务机制,每个劳动者在劳动期间积累在个人账户上的资金是不断增长的,从参加强制储蓄到领取相应待遇,往往间隔数十年,期间必然遭遇基金贬值的风险。因此,强制储蓄型模式的最大压力在于如何使个人账户上积累的

基金实现保值增值,这就必然要求积累基金与资本市场相结合,才可能在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过程中避免贬值的风险。

·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障。从当代世界采取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来看,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长期积累性的养老保险。因此,所谓的强制储蓄型模式并不等于采取这一模式国家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而只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部分。

.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在强制储蓄型模式下,政府通常并直接分担缴费责任,而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而对个人账户上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的监督是重点。同时,不同国家政府承担的责任亦是有区别的,如新加坡是设立中央公积金局来集中运营公积金并由政府确保相应的收益率,智利则采取私营化办法,政府仅仅承担监管责任。

四、国家保险型模式

(1)国家通过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并通过相应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

(2)社会保障支出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其资金由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由于国家已事先做了社会保障费的预留和扣除,个人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费。

(3)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并在劳动中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国家对无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也提供着物质保障。

(4)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

第一节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界定及分类

社会保障基金则是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一)按基金运营管理方式分类

1.财政拨款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

2.强制性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

3.多元组合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二)按社会保障项目的专门用途及其功能分类

1.社会救助基金

2.社会保险基金

3.社会福利基金

4.军人保障基金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社会保障基金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共基金,其意义不仅在于支撑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在于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协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其实就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并合理地分配社会保障基金的过程。

第二节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

(一)国家财政拨款(二)雇主和个人缴费(三)社会筹资(四)其他渠道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

征税方式、征费方式、强制储蓄制、自由筹资

第三节

一、社会保障基金给付的一般理论

(一)社会保障基金给付范围

社会保障基金给付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包括用于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困难的职工补助费和用于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2)用于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及就业培训方面的支出; (3)用于国家和单位医疗保障方面的经费开支;(4)用于军人保障方面的支出; (5)用于社会救助方面的支出;(6)用于社会福利事业方面的支出; (7)用于社会保障设施方面的支出。

(二)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原则

1.保障受保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

2.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

3.让受保障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

(三)社会保障基金给付方式

货币支付、实物支付、服务支付

二、不同种类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

(一)社会救助待遇给付

社会保障学重点

1、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1)背景: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受英国战时内阁财政部长、英国战后重建委 员会主席阿瑟·格林伍德先生委托,出任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主 席,负责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险方案及相关服务(包括工伤赔偿)进行调查,并 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构思设计,提出具体方案和建议。第二年,贝弗里 奇爵士根据部际协调委员会的工作成果提交了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 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 (2)主要内容:报告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对以往提供的各种福利进行了反思,并系统勾画了战后社会保障计划的宏伟蓝图。报告共分六个部分。第 一部分概要介绍了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的工作过程和整个报告的 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审视了英国当时保障制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详细论述了报 告所建议的二十三项改革的理由及具体建议。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待遇标准和房租 问题、老年问题以及关于伤残赔偿的途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保障预算 问题。第五部分为社会保障计划。第六章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 2、评述吉登斯对福利国家的认识和社会投资国家的主张 (1)对福利国家的认识:吉登斯认为传统福利福利国家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分配制度,而从根本上说是不民主的,因为它的主要动机是保护和照顾,但是他没有 给个人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而且福利救济有可能导致违反设计福利制度之初衷 的不合理结果。但是,吉登斯并没有把这些问题看成是否定福利国家的信号,而 是视为重建福利国家的理由。吉登斯倡导的积极福利国家改革,其实质是保持福 利国家制度对整个社会机体积极作用的同时修正其消极的一面,所要达到的目标 是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培育一个国家、 企业、个人彼此协调负责、积极互动。将一切看似负面的东西转化成积极的一面, 例如老人不会仅仅是社会的负担,也是社会的一大资源。吉登斯在当时对福利国 家一片反对的声音中,提出积极福利国家的思想,不得不说是一大进步。 (2)对社会投资国家的主张:吉登斯所强调的社会投资战略,在本质上是激发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变消极给予为积极参与,便负担为资源的一种社会福利统筹战略。首先,强调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其次,强调应注重利用风险资源,同时注意进一步拓展社会关注对象的重要性。 评述:社会投资国家理论主旨在于改造传统福利国家,基于社会投资战略,建设一个积极的福利社会。吉登斯的“社会投资国家思想”实际上试图为西方在全球政治经济急剧转型背景下摆脱“福利国家”泥沼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3、阐述哈耶克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观点 基于其认识论和自发秩序理论,哈耶克进一步展开了对民主、社会正义和福利国家这些紧密相连的主题的批判 首先,哈耶克原则上肯定民主制度有益于达成社会整合与进步的目标,但坚决反对使用民主来追求实质目标,尤其是平等主义的目标。但他同时认为,忽略知识的有限性而以政治权力来推行福利国家之类的经济物质分配政策将导致自发秩序受到阻碍,而市场机制一旦受到限制,必然会威胁到个人自由地运用其知识能力和偏好去选择适合他的职业,去追求他希望达到的生活目标。 其次,哈耶克承认民主或许是实现某些目标的较佳方法,但认为民主本身不是目的。哈耶克明确指出,“民主是一种关于确定法律内容的方式的原则”,“不论赞同民主的理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 (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其主要观点有: ①开创了以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的瑞典福利模式,成为独特的“混合经济”下的“福利国家”。 ②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会保障的两个主要内容。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实现“充分就业”。 ③主张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制所得税和转移性支付,建造社会福利基础设施,使社会各阶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收入平等。 (2)自由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是这一学派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理论基础,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保留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和市场经济,推行三者结合的制度。 4.凯恩斯主义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社会保障学答案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P28页小结1)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总和。(P51页) 3、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基金。(P112页) 4、现收现付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P95页) 5、完全积累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照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P95页)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P4页—5页) (1)强制性。所谓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 (2)普遍性。社会保险要求社会化,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所有企业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 (3)福利性。所谓福利性,是指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实施社会保险完全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4)社会公平性。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公平特征。一方面,社会保险中不能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形成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和在使用的过程中,个人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并不严格对价,从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5)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的保障标准是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因为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们的收入稳定、生活安定,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6)互济性。社会保险通过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有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并在全社会统一用于济助被保障对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 2、简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P29页小结5 ) 答:(1)人权保障原则;(2)公平优先原则;(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4)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5)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6)刚性发展。 3、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特点。P112页 强制性、无偿性、储存性、互济性、专用性 4、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P112页小结4中)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 1.创建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56)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

【重庆电大】社会保障学(本科)阶段二平时测验_0002

社会保障学(本科)阶段二平时测验_0002 重庆电大省开课课程代码:5128408 、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每题只有唯一正确选项) 1. 由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出现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另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是() A. 周期性失业 B. 摩擦性失业 C. 季节性失业 D. 结构性失业 参考答案:B 2. 对参保人员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参保人员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本人的()出生时间为准。 A. 身份证 B. 户口 C. 职工档案中首次参加工作时记载的 D. 身份证和档案中最早的时间 参考答案:C 3. 由医疗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医院或医生服务的被保险者人数,定期向医院或医生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这种支付方式是() A. 按服务项目收费 B. 按人头付费 C. 总额预算制 D. 定额付费 参考答案:B 4. 现行政策规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资金所占比例为缴费工资的()。 A. 9% B. 8% C. 11%

D. 10% 参考答案:B 5. 按照“保险”的原理,投保者按期定额缴纳保险费,在遇到大病、重病需支付较多医疗费时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该合作医疗的类型属于() A. 福利型合作医疗 B. 风险型合作医疗 C. 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 D. 合作医疗健康保险 参考答案:B 6. 以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为就业形式是() A. 非正规就业 B. 长期就业 C. 正规就业 D. 短期就业 参考答案:A 7. 我国自1952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实施的医疗社会保险是() A. 劳保医疗 B. 公费医疗 C. 合作医疗 D. 自费医疗 参考答案:B 8. 下列属于后付制的付费方式的是 A. 按服务项目付费 B. 按人头付费 C. 总额预算制 D. 按病种付费 参考答案:A 9. 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失业保险方面的法规是()

社会保障学重点总结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相关知识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于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责任主体、事实依据、实施手段、基本目标、实施对象) 社会保障: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达成政治目标。 社会保障内容三个层次: 经济保障: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解决的是国民遭遇生活困难时的经济来源问题。 服务保障: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满足国民对个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 精神保障: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它突出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属于更高层次的保障。 社会保障的总目标: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的分目标: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的功能:稳定社会功能、调节社会、经济和政治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互助功能、防控风险、资本积累等 社会保障的原则:公平性原则(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保障过程的公平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权利义务原则。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救助子系统、社会保险子系统、社会福利子系统、社会优抚子系统、补充保障子系统 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三个特点比较): 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和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依据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 1、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依法,从已有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专用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是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消费性社会后备基金) 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区划范围内,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征收资金,统一调配,并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基金积累模式。 个人账户:是指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个人缴费或企业缴费记录在个人名下的基金积累方式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向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行为。 思1、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a 国家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税收优惠或让利、社会保障管理费用)b 雇主和雇员缴费 c 社会筹资:社会捐赠和发行彩票 d 其他渠道:社会福利服务收

社会保障学要点答案

社会保障考试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本课程关于社会保障含义、基本要点的界定 本课程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用一句话概括社会保障的内涵,即社会保障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达成政治目标。 社会保障的基本要点: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社会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之一 (3)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 (4)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有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 (5)社会保障假设人性“善”,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2、掌握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社会保障基本原则如下: (一)公平原则 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公平分配的原则,是本质属性,是首要原则。 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突出公平优先(重点)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无一例外需要财力支持 社会保障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自身产生负面影响(三)责任分担原则 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理念 政府主导、社会分则的趋势 社会保障原理在于:把个人的短期较大的难以抵御风险转化为长期较小的风险由社会分担。如果社会保障不能分担风险,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 (四)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普遍性,即广覆盖。 选择性,即根据保障需求,效率优先。 客观上,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在许多国家是相伴而行

第二章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 1、理解以工代赈和常平仓的概念 所谓赈,就是用现金、粮食、衣服之类的实物无偿救济灾民或贫困人口。 以工代赈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救济为手段,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为内容,以缓解和最终消除贫困为目的,通过实物投入方式,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为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刺激其自我发展。 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2、简述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指导原则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原则如下: 1、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不限于社会的贫困阶层,应 包括所有公民及其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 2、保障基本生活原则,社会保障应旨在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贫困; 3、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政府通过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3、简述为什么将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的标志 德国社会保险三项立法的颁布,宣告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保障进入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之所以作出如此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理由: 1、从应对风险来看,社会保险是应对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劳动者生命历程中面临的生、 老、病、死、残、失业等主要社会风险。其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客观上还能够起到预防贫困的作用,这显然是一个巨大进步。 2、从理念上看,社会保险制度开始从传统社会济贫的施舍恩赐性逐渐转变为政府和社 会的责任和义务,而享受社会保险成为了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 3、从保障机制上看,德国社会保险三项立法开启了社会保险制度化的历程,使得社会 保障由此进入强制化与规范化发展阶段,被称为“机制模式”。 权利和义务相结合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标志。 4、论述社会保障改革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 社会保障改革时期的改革方案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扩大社会保障经费来源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提高雇主和雇员的缴费率,取消个人的缴费上限;二是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 2、消减社会保障开支 各国主要通过改革社会保障项目的给付标准或资格条件、调整支出办法、减少各种社会性津贴,降低社会保障项目的现行水平来实现的。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

教材: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保障学概论 1、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需要。 2、社会保障的含义。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 3、社会保障的特点。 ?社会性强制性普遍性公平性互助性储蓄性 4、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 ?社会保障的公平功能(即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 平衡需求功能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5、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6、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第二章社会救助制度 1、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含义。 社会救助的概念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

社会保障学多选题

1.S 失业保险条例》的适用范围,正确的有()。国有企业职工外商投资企业职工城镇 私营企业职工 2. B 庇古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早期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福利经济学体系的代 表作为()。《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福利经济学》 3. B 补充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可选择的主要形式为()。行业主管部门的经办机构大型 企业的经办机构人寿保险公司的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4. B 补充养老保险的形式主要有()。社区补充养老保险职工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 5. C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哪些特点?()对象特定管理动态保障水平有限资金来源 可靠 6. C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与物价挂 钩 7. C 从世界范围和我国情况来看,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投资的产品是()。抵押贷款国债 金融债券股票 8. D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哪些问题?()农民认同度不高管制机制不健全卫生 资源不足试点泛滥 9. D 对养老保险基金节余的管理,除留足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80%左右应用于购买()。 社会保险特种定向债券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 10. D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商业 人寿保险 11.G 各国工伤社会保险的原则为()。无过失原则一次性补偿和长期补偿相结合原则严 格区分因工和非因工原则 12.G 工伤社会保险实施的初期适用的对象是()。危险企业采矿现场重工企业的体力劳 动者 13.G 关于技术性失业的特点,以下正确的是()。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 越小。工资的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 14.G 国际著名福利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把贝弗里奇报告的特点归纳为()。战略性保 险精算原则节俭原则 15.G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政府的宏观经济规模 16.G 国外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主要有()。政府直接保障管理方式半官方自治管理方式商 业保险管理方式 17.J 疾病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条件包括哪些?()被保险人必须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受 保人患病前已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受保人缴足规定的最低期限的保险费受保人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工作期限 18.J 家庭福利的实施内容包括哪些?()住宅辅助生活辅助家庭津贴医疗辅助 19.J 建立财政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系培养社会保障管理专业人才建立统一集中、运转协 调的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系统 20.J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上述“社会统筹”的含义指()。统一筹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统一使用 21.J 就城镇而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覆盖范围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全民所有 制企业 22.J 就非正规就业部门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纳入失业保险的难度相当大,其主要原因 是()。灵活就业人员缺乏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劳动关系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难以适应其收入低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难以适应其就业关系不稳定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老年保障)

第六章老年保障 6.1 复习笔记 一、老年保障的基本理念 1.起源演变 (1)古代老年保障的起源和思想 ①中国高度灿烂的文明,包含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具有切实功效的社会福利措施。 ②这些思想和措施极其朴素、零散,极其原始、自发,不具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全面、科学、高效等特征,但它们毕竟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梯。 ③它们所弘扬的仁爱、大同、敬老、慈幼、济困、助残、互助互济、患难相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保障制度的思想内核,它们所推广的社会保障措施,也为后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众多借鉴。 ④西方国家的慈幼、养老、赈穷等综合性福利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幸福主义”、古罗马的“责任观”,以及希伯来人的“正义论”等观念的启发。 (2)现代养老保障制度的创建与演变 ①退休不是自古就有的,最早的退休制度,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建立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养老保障制度出现在19世纪末的德国。 ②在德国实施养老法规之后,其他欧洲国家纷纷进行有关立法,开始实行养老保险。 ③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较晚。这些国家在法规的推行过程中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阻力,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

④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障制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 ⑤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到制度型再到发展型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全世界一致的观点是福利应该由国家包揽,走向多元化。 2.理论基础 (1)政治学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创造价值角度看,人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①准备时期,从出生到加入劳动队伍; ②劳动时期,从加入劳动大军到退出劳动队伍为止; ③退出时期,从退出劳动队伍到去世为止。 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三阶段是纯消费时期,第二阶段属于既生产又消费时期,一般来说,第一、三阶段消费费用来源于第二阶段的劳动。第一阶段的个人消费由其父母预支,类似向父母借贷,或可看作是劳动力的投资,最终以第二阶段劳动创造的价值来补偿。第三阶段所需要的消费费用是第二阶段所创造的价值的延期支付。总之,退休金的本质是劳动者延期支付的劳动报酬。 (2)经济学视角:福利经济学派有关社会保障的论述 ①福利经济学派主要从政府职能和社会福利改进的角度研究社会保障。其基本论点是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和收入均等化,因此,通过政府向富人征税,补贴给穷人可以改进社会福利,而这种补贴的办法是要建立各种社会设施、建立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②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社会保障的内在机理与经济效率,主要从市场失灵、短视等效率角度与基于投票和利益集团之上的政治均衡视角出发,围绕政府与市场对社会保障进行研究,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社会保障学作业14答案

社会保障学作业一 一、不定项选择 AB;D;B;D;ABCD;ABC;ABCD;ABC;ABCD;ABCD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社会保障学作业2 一、不定项选择题 ABCD ABCD A A C B ABCD ABCD C AB 二、名词解释 1、失业保险——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 2、医疗社会保险——指由国家立法,向法定范围内的人群分担由于疾病危险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3、养老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

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推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工伤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和其他工作过程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由国家和社会为负伤、致残和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的制度。 5、疾病社会保险——社会成员或劳动者在疾病、非因公致残等情况下,从社会和企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三、简答题 1、简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形式。 委托银行发放;通过邮局寄发;社会保险机构直接发放;依托社区发放。 2、简述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 工伤社会保险强制性最强,实施最普遍 工伤社会保险具有赔偿性 工伤社会保险,经费由雇主承担,劳动者个人不缴费 工伤社会保险待遇丰厚,保障项目完备。 3、简述我国工伤保险待遇制度存在的问题。 工伤保险的覆盖面还不广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甚合理 工伤保险的管理成本过高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评残制度不完善,立法工作存在严重的滞后。 4、简述疾病社会保险的给付条件。 被保险人必须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并出具医生证明后方可体制工作进行治疗; 受保人患病前已经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并且是因为患病而不能获得正常工资; 受保人必须缴足规定的最低期限的保险费; 受保人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工作期限。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1、试述工伤社会保险的原则。P184-P185

社会保障学习题自考

社会保障学-习题(自考)

————————————————————————————————作者:————————————————————————————————日期: ?

社会保障学同步练习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 展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的重点是掌握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等问题。 [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 ) A、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B、国民收入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C、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D、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 A、20世纪50年代初期B、20世纪60年代初期 C、20世纪70年代初期 D、20世纪80年代初期 3、属于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结合的保险是( ) A、失业和医疗保险 B、养老和医疗保险 C、养老和工伤保险D、养老和生育保险 4、属于完全统筹项目的保险是() A、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B、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 C、医疗、养老和工伤保险 D、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5、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时间是( ) A、1979年B、1985年 C、1993年 D、1998年 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多少年的基本生活费() A、二年 B、三年 C、四年D、五年 7、世界上最早实行全民医疗保健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8、瑞典的基本社会保险项目采取了() A、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 B、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C、现收现付、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D、积累、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总论 一、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就是指国家以立法与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她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与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就是全体社会成员;(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就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就是实现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 (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社会保险;○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社会服务;○4社会救助;○5医疗保健。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公共福利;○4医疗保健。 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国家救济;○3社会福利;○4医疗保险。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与住房保障等。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点:(1)强制性;(2)资金筹措的多源性;(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4)资金使用上的预防性。 社会保险的内容一般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就是指公民在靠自身力量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与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用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自然灾害救助;(2)失业破产救助;(3)孤寡病残救助。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就是指国家与社会按照立法或政策的规定,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各种设施、资金、服务等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特点表现在:(1)强调国家与社会在实现福利目标过程中的直接的责任性;(2)国家立法与政策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能普遍地享受社会福利提供的津贴或服务,具有显著的普遍性的原则;(3)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与服务。 (二)社会保障的类型 1、按照给付标准分类:(1)受益基准制,又称规定受益制;(2)缴款基准制,又称规定缴费制;(3)混合制。与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相适应,按收入保障计划提供现金补助时采用的方法有:○1就业关联制度;○2普通保障或“按人头”的补助制度;○3收入状况调查制度。 2、按照资金来源分类:(1)政府统包型,又称“国家社会保障型”;(2)投保资助型;(3)强制储蓄型。由于给付方

社会保障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保障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属于失业保险对象的是( ) A.国家公务员 B.希腊船员 C.长期从事短工的人 D.有固定工作的人 2.社会保障发起于19世纪的( ) A.法国 B.瑞典大 C.英国 D.美国 3.社会保险的对象为( ) A.资本家 B.官僚阶层 C.雇工阶层 D.工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通过于( ) A.1996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7年

5.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 ) A.最高纲领 B.特殊纲领 C.最低纲领 D.基本纲领 6.中国根据人口政策推出的奖励独生子女的措施,也带有( ) A.养老保险的性质 B.医疗保险的性质 C.失业保险的性质大的美女编辑们 D.生育保险的性质 7.普遍型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理论依据为( ) A.俾斯麦 B.亚当·斯密 C.马克思 D.贝弗里奇 8.医疗保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 A.投资收益 B.捐款 C.被保险人和雇主 D.贷款 9.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为( ) A.对象社会性 B.待遇平等性 C.法律强制性

D.福利性 10.职工因工伤停工医疗期间,直到医疗终结为止,工资为原工资的( ) A.100% B.70% C.80% D.50% 1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占绝大多数的为( ) A.一个政府机构统管 B.一个或若干个政府机构和一个或若干个非政府机构共同组织管理C.政府机构、地方当局和非政府组织分工管理 D.完全由非政府组织管理 12.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的为( ) A.美国 B.英国 C.瑞士 D.瑞典 13.社保基金投资的根本原则为( ) A.流动性大 B.收益性 C.安全性 D.多元性 14.总投保费率为( ) A.个人投保费率和用人单位投保费率之和 B.个人投保费率 C.用人单位投保费率

社会保障学习题自学考试

社会保障学同步练习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的重点是掌握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等问题。 [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 A、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B、国民收入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C、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D、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60年代初期 C、20世纪70年代初期 D、20世纪80年代初期 3、属于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结合的保险是() A、失业和医疗保险 B、养老和医疗保险 C、养老和工伤保险 D、养老和生育保险 4、属于完全统筹项目的保险是() A、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B、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 C、医疗、养老和工伤保险 D、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5、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时间是() A、1979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8年 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多少年的基本生活费()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7、世界上最早实行全民医疗保健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8、瑞典的基本社会保险项目采取了() A、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 B、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C、现收现付、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D、积累、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9、社会保障概念的首次公开使用是() A、1935年英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B、1935年法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C、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D、1935年德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10、国际劳工大会哪年发表《费城宣言》,标志着国际组织开始开始正式采纳社会保障概念() A、1944年第26届 B、1945年第26届 C、1946年第26届 D、1947年第26届 二、多项选择题 1、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 5 )。 A、救助型 B、保险型 C、福利型 D、国家保障型 E、自助型 2、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由那些制度组成(4 ) A、社会福利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和安置 E、社会经济 3、《贝弗里奇报告》中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原则是(4 ) A、普遍性原则。 B、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C、充分就业原则。 D、福利性原则 E、费用共担原则。 4、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在那些国家实行(3 ) A、新加坡 B、马来西亚 C、印度尼西亚 D、国 E、泰国 5、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所在是( 3 )。 A、生育保险 B、养老保险、 C、工伤保险 D、医疗保险、 E、失业保险

广东自考07484社会保障学重点资料12月教学内容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7484) 一、识记 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2.标志着社会保障开始走上国家化、社会化的轨道是19世纪末在德国建立的现代社会保险方式的雏形。 3.西欧、北欧福利国家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的理论依据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许多观点和主张。 4.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等体现了基金的共担性。 5.社会统筹模式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的优点是具有共济性,还能调动个人积极性。 6.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是《疾病保险法》。 7.全民福利型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以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报告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这种社会保险制度贯彻普遍性原则。 8.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给付条件都是复合型。 9.智利的养老保险基金由企业和国家负担改由个人全部负担。 10.《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金水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高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11.《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失业者失业前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5~10年,失业后可领取最长期限为18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12.1978年在前苏联阿拉木图召开的有关初级医疗服务的国际会议呼吁改进医疗社会保险,以促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并在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目标。 13.实行个人储蓄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以新加坡国家最为典型。 14.工伤保障制度的保障方式与工伤事故责任归属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对工伤事故实行绝对责任或实行无过失补偿原则。 15.工伤的认定,主要是看负伤、残疾或死亡是否与工作相关,是否是因为工作或他人、社会的利益造成的。具体标准是由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16.在我国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正式登记结婚,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女职工生育。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补充保障)

第十三章补充保障 13.1 复习笔记 一、补充保障的基本理念 1.补充保障的内涵界定 补充保障是指在国家建立和法定意义上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对社会成员起有补充保障作用的各种保障措施的总称。 2.补充保障的基本特征 (1)处于配角地位 补充保障从属于基本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其保障的力度、广度、深度及其稳定性都不如基本保障,待遇标准和水平也不应超过基本保障。 (2)不具强制性 我国基本保障尚未达到全覆盖,补充保障就不可能实行强制,只能引导和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逐步推行补充保障。 (3)强调效率优先 补充保障属用人单位行为且必须用人单位出资,因此,用人单位的经济条件是能否实行补充保障的首要条件。这就决定了补充保障不具备互济功能,不能在用人单位个人之间调剂。 (4)形式内容多样 因为补充保障是用人单位行为且国家法律又没有统一强制的规定,因此,补充保障的自由度就比较大,形式内容就比较灵活。 3.补充保障的具体功能

(1)激励功能 这是补充保障最显著的功能。用人单位除在工资收入、住房条件、交通工具、福利水平等项目给予员工优厚待遇外,补充保障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 (2)保障功能 国家搞的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障是保最基本的生活,而补充保障是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补充保障显示的是其进一步抗风险的作用,投过补充保障的人员就不会因此而降低基本生活水平。 (3)追加功能 补充保障作为基本保障的主要“补充”源,它的首要功能显然是补充基本保障的不足,追加基本保障的待遇,提高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4)对等功能 补充保障的资金模式是完全积累型,保障的程度完全是由缴费的多少决定的,它遵循的原则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 4.补充保障的必要条件 (1)必须依法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地方政府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基本前提。 (2)要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经济条件。 (3)民主管理基础较为健全,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组织保证。 5.补充保障的作用体现 (1)适应多层次社会保障的需要 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既定目标。国务院要求各地和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