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的生理基础

第十章情绪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情绪的概述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第二节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强烈的情绪与骨骼肌的活

动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时密不可分的。特定的知觉是在情绪或带情绪的观念产生之前,由于直接的物质作用而发生的身体变化。

因此他认为不同的情绪只是对某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

2.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和表

情肌的活动,内分泌功能变化以及有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内脏活动变化。情绪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躯体运动变化,同时不同的情绪状态伴有不同的表情肌变化。情绪反应中,某些激素分泌量增加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度有关。

人在情绪变化时,会引起的生理反应有如下:

1)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

2)循环系统活动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

3)消化系统的活动强弱变化

4)皮肤电反应

5)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情绪的神经——体液调节:情绪过程中的许多生理变化与内分泌

腺的活动有关,其中肾上腺与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实际上是情绪内脏反应的最主要来源。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中,糖皮质

激素对人体的物质代谢有重要的影响,并能增强机体对多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当有害刺激传达于神经中枢,下丘脑影响脑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提高易激能力。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神经系统还是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由此可见,机体的内分泌腺的变化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一起,是情绪的外周反应的重要机制。

第三节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1.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

2.丘脑:丘脑一般处于皮层的抑制控制下,一旦皮层抑制功能解除,

丘脑冲动得到释放,情绪反应就会发生。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丘脑,再有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多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付紧急情境的准备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时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3.下丘脑:

1)下丘脑在情绪表达中的作用

下丘脑背部是产生怒的整合模式的关键部位。刺激动物的下丘

脑可得到两种类型的行为反应,一种是格斗或类似发怒时的表

现;另一种是逃走或类似恐惧时的表现。大脑皮层、杏仁核和

部分网状结构等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而这些脑区对自

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大部分是通过下丘脑实现的——来自这些

脑区的信息在下丘脑进行整合以形成适宜的反应。

2)下丘脑的生理调节

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它可以通过调控自主神经

系统的活动,影响情绪的表达。下丘脑存在着自动调节的两种

趋势,称为工作向性系统和营养向性系统的活动。工作向性系

统使机体和神经系统指向活动,营养向性系统使机体和神经系

统指向休息。二者相互制约,维持平衡。情绪或异常情绪会影

响此二系统的平衡;在生理上,此二系统的平衡又影响情绪。

4.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1)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网状结构近下丘脑部分,既是情绪表现下行系统的中转站,也是上行觉醒激活系统的中转站。它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周系统两方面的冲动,向下发放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达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动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被主体体验到。

2)边缘系统

3)杏仁核与恐惧

杏仁核对负性刺激诱发的情绪反应非常重要。它与恐惧反应有关。5.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情绪的最高调节和控制机构。

1)大脑半球的情绪功能:大脑两半球具有情绪功能的不对称性,

左半球为正性情绪优势,右半球为负性情绪优势。当左半球受损伤时,右半球释放更多的负性情绪;反之则相反。人类的情绪是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产生的,对情绪的调节往往不发生在大脑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协调作用的结果。

2)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情绪是对趋利避害的体验倾向,而

且伴随着相应的生理变化模式。不同的情绪对应于不同的模式。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要经过个人的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而评估发生在大脑皮层上,情绪是由这种评估引起的。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时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入丘脑,然后投射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进行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情绪。这种态度通过从皮层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进而条件血管和内脏反应,个体活动感觉。因为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因此皮层兴奋时情绪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应激与心身疾病

1.应激与心身疾病:持久、剧烈的情绪活动必然引起生理功

能的紊乱,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

素诱发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的影响是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为中介的。个体处于应激状态下,

是经由影响体内较易受伤的部位而影响身体健康的。

2.应激的神经——体液调节:在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

体——肾上腺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外界刺激作用于

人体时,机体感受到外界刺激,下丘脑通过兴奋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机制引起大量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

放,增加心脏、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提高机体对各种

刺激的警觉性和感受力,以便及时应对。

3.应激反应的全身性适应综合症P118

4.

6.(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

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1.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神经元的概念、结构、功能与种类,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与结构,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和环形通路,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的概念区别,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关系;掌握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联系,能正确区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熟悉中枢神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掌握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的概念并且能正确进行区分;掌握扩散和集中与相互诱导(正诱导、负诱导)的概念并能根据具体事例进行区分;能联系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表达与管理的方法 1、理清、认识自己的情绪。就是感知到现在自在什么状态的情绪中,是喜悦,是愤怒,还是焦虑等? 2、接受情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经验各种感觉或情绪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必为情绪而道歉,我们也不能把自己所经验某种情绪的责任加诸于别人。如果,归咎他人或责怪他人,要别人对你的感受负责任,事实上,也是你让别人控制了你。而你的幸福要掌控在别人手里,这不是一件十分可怕又可悲的事情么?! 3、及早处理情绪,切勿收集情绪点卷,选择适当时机及时、清楚、具体地将情绪向对方表达,做好深度有意义的沟通。有句话说的好:“夫妻之间的婚姻只是载苗,而沟通则是浇水。如果没有沟通,那么婚姻则是爱情的坟墓。那么有了沟通呢?不言而喻,苗儿可能走向生根发芽,以及茁壮成长。 4、明了情绪操之在我。若能明了情绪确实操之在我,则将永远有机会选择。心理学家哈洛德?墨沙说“相信即看见”,透过认知转换与正面积极强化可改变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且可以透过放松压力的技巧,自我暗示放松状态,在生活中付诸实践,就可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一切要靠自己,相信自己能改变,信心的建立是首要任务。(1)找出自己的动力(力量)。训练耐力、集中意志力、注意力。(2)随时关心自己。经常欣赏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注意改变,不要吝啬去鼓励自己。(3)接纳容忍自己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才有努力的空间,经常问自己在过程中获得或学习了什么。(4)善用幽默感。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运用你的幽默感化解紧张气氛。(5)不要怀疑自己有改变的能力,你的情绪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学习正确表达情绪的几个阶段清蓮 今天在总结自己学习如何正确表达情绪的过程中,发现走过了好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10 年8 月份去沈阳听老师的课之前,我已经练习说事实、说感觉、说希望的情绪表达方法有半年多,发现这个方法对孩子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对老公好像无效。因为我试着对老公表达了几次情绪,结果遭到他更强烈的批评责备,我感到很受挫,同时得出结论,觉得这个方法对强势者无效。于是不再对老公使用这个方法。 第二阶段,在沈阳听课的期间,我就自己对老公表达情绪无效的情况问了老师,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后,回到家里便开始大张旗鼓地继续对老公实施说事实、说感觉、说希望的情绪表达方法,那时的我俨然变成了一只好斗的公鸡,每次他一批评责备我,我稍感不舒服就说事实、说感觉、说希望,但每次这样做之后,还是被老公强烈地反击了,他这样责问我,为什么你那么在乎别人的语气?为什么你不先想想别人的话是不是对的?为什么你就不知道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被他责问之后,由于我坚持认为这个方法没有问题,就陷入 与他的争论之中,争论的结果当然是我仍然感到不舒服了。不过,也发现另外一个好的结果,那就是我发现我和老公之间的吵架后遗症越来越小了,每次生完气老公好像没有过去那么记仇了。不过慢慢时间久了,我还是感到这样表达情绪也是不行的,因为在现实生活里,人们 普遍是不允许别人有情绪的,因此,我表达情绪则必然要遭到反击,产生新一轮的伤害。我在反思,这样子表达情绪是不是不妥当?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比较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是指人们在 对自己的社会特征(例如能力、收入、情绪等)进行定义时,往往不是根据纯粹的客观标准, 而更多是通过和周围他人的比较, 从而是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个体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 个人与他人的比较对个体本身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都起着决定作用,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已经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结合中国国情,由于受传统文化背景“中庸”思维的影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庸是我们中国人的立身之道, 而传统的两人比较主要聚焦于简单上行, 下行或平行比较方向上的差异,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比较方向上既有上行(比上不足)又有下行(比下有余), 从而将中庸的人生态度汇聚成了复杂的更具有生态学效度的社会比较, 丰富了社会比较内容。对这种复杂社会比较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庸之道的本质。另外, 中庸之道不仅体现在比较方向的选择上,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社会比较机会,但人们无法将所有的信息全部和自己联系起来, 因此,人们在社会比较活动中是有选择性的。这也就延伸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表现出更喜欢与他人进行对比, 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喜欢与他人比较, 因此在社会比较中还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问题。引入与他人在比较中强度和频率的个体差异, 为社会比较过程的功能增加了更多的信息。以往虽然有研究者对社会比较倾向产生的原

因进行了探索, 但都只是从动机因素或者信息差异理论等进行外在描述, 对相关因素影响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还不清楚。事实表明,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演越烈。因此, 系统探讨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解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比较偏向, 社会比较类型与自我评价、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等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一分析了社会比较加工过程中的神经机制。实验1 中, 通过―猜测-反馈-奖励-评价II范式,模拟三人(两名一假被试II与一名真被试)共同参与一个点图猜测任务, 从而创设出三人比较的情境, 根据模拟的行为反馈结果向真被试提供自己和两名一假被试I的奖赏情况(包括预期一致: 个体获得正确反馈并得到奖励; 预期不一致: 个体获得正确反馈却没有获得奖励), 利用时间相关电位(event-relatedbrainpotential,erp)记录分析被试在相同反应的反馈条件下(正确)加工不同比较信息时的大脑时程变化特点, 从而探索个体在复杂社会比较加工过程中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预期不一致比预期一致在早期阶段出现了一个p3 晚期正成分的差异(p400-700), 结合源定位分析结果(后扣带posteriorcingulatecortex,pcc)表明三人社会比较过程中个体在面对比较信息的早期阶段对预期的监测和控制, 而在比较的晚期阶段, 预期不一致与预期一致之间n1000-1500 的差异以及定位结果(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gyrus)表明当预期出现违背时可能会诱发被试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实验2 中为进一步探讨这种复杂社会比较情境中(特别是个体在预期一致

五种情绪的一般表现

五种情绪的一般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情绪有四只:喜、怒、恐、和悲,无视。 1喜 可以用兴奋、快乐、自豪、欣慰、满足等等中性词语来表述,也可以用得意忘形、幸灾乐祸等中性词语描述。表现在外部的情形是脸颊抬得更高,轮廓也发生变化,眉毛微微下沉。这些都是眼部肌肉所起的作用。嘴巴两边上翘。真心流露的喜悦所产生的面部表情是由颧骨主肌和眼部轮廓肌嘴部肌肉同时收缩形成的。前一块肌肉受意识支配,而后者只有真的有感而发时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笑。 2恐 恐也就是恐惧、害怕、担心、小心翼翼等等。也可以

说胆小等等。恐惧时双眉上抬,聚拢上眼睑抬起,下眼睑紧张,下颚下垂,双唇会向双耳方向缩回,惊讶嘴会张开。呼吸更深也更急促,也许开始出汗,还有些颤抖,或者双臂和双腿的肌肉都感到紧张。只是血液流向四肢,准备逃避。 3怒 也就是不高兴。可以用不高兴、怒火、等等来表示。面部表情是眉毛下沉,下眼睑紧绷,上眼睑抬起,下巴伸出,上下唇抿在一起或嘴红变窄,嘴唇变薄。呼吸变粗,心跳加速,血液流速加快。准备随时还击。愤怒时嘴红变窄,嘴唇变薄,或者声带紧张,或者声音变大。

双眉下沉聚拢,这是由达尔文命名为困难肌的肌肉运动产生的,达尔文发现,任何困难,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都会导致这块肌肉的收缩,双眉下沉,眉头紧皱。这和我发现的一样,困惑,混乱,专注,决心——所有这些情绪都会通过这种动作表现出来。当人们受到强光照射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动作,眉毛下沉是为了起到遮阳伞的作用。 4无视 也就是不在心上,向深处发展为轻视、蔑视。这种情绪是不把环境当回事,或者是小看眼前的事情。具体表现为鼻子皱纹,鼻翼上抬,皱纹分布在鼻翼和鼻梁两侧,眉毛下沉(和抬高的脸颊形成鱼尾纹),上眼睑没有抬高,所以眉毛没有完全下沉(所以不包含愤怒),脸颊有所提升(关键),抬高下眼睑,眼部皮肤几乎是松弛的,上唇抬起(如果只是半边脸抬高,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心理学知识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心理讲座——情绪表达与识别,情绪与健康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讲座——情绪表达与识别,情绪与健康情绪心理学系列讲座之情绪的表达情绪表达又叫表情,是指个体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 人是富于情绪表达的动物,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 例如,喜气洋洋、气势汹汹、愁眉苦脸、眉开眼笑等标志着人们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 对人类而言,表情是人们识别他人情绪情感的重要线索,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一、情绪表达与识别(一)表情的普遍性基本情绪表情(高兴、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如表现恐吓和威胁的表情在不同文化中惊人地相似,其共同特征包括斜吊的眼睛,相似的眉毛、鼻子、脸和下巴的样子,以及张开并下撇的嘴。 (二)表情的差异性 1、情绪表达的文化多样性 2、社会化对情绪表达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表达,以便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社会准则。 、(三)表情的识别 1、面部表情识别: 眼睛是表达情绪状态的重要部位,但只靠眼睛也是很难识别各种情绪表情的,面部露出的部分越多他人就越容易判断你所表现出来的情绪。 1 / 9

可见,从面部识别情绪的主要线索并不在眉目之间,情绪识别是借助许多线索,特别是借助面部那些活动性更大的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的。 此外,不同的情绪体验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了解情绪发生的背景对于识别情绪是必要的。 2、姿态表情识别(比如用舞蹈诠释情绪状态)将面部表情的识别与姿态表情结合起来,会更有利于准确地判断情绪状态。 艾克曼等人证明,身体姿态、动作,特别是其强度有助于情绪的识别。 识别姿态表情,其中双手的表情占重要地位。 腿和脚是最不灵敏、最缺乏自我意识的部位,故对于泄露正在施加给我们的欺骗提供了最好的信息来源。 而面部是最坏的信息来源,手、臂介于两者之间。 3、言语表情识别言语表情成为一种辅助语言交际的工具,是一种副语言现象,如言语中的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以及语调、节奏和韵律等。 总的来说,我们在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或情感时,不能仅仅从一个单一的维度去判断,如果能结合面部表情、姿态动作和言语,会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判断。 比如: 当你面带真诚的微笑骂你的朋友是傻瓜时,你传达的是一种愉快亲切的情感信息,善意的笑容改变了侮辱性语言的意义。

英语中各类情绪的表达!

英语中各类情绪的表达! 一、Joyful——欢喜篇 初级词汇: excited(兴奋的), sensuous(令人愉悦的), energetic(精力充沛的), cheerful(欢快的), creative(有创造力的), hopeful(有希望的) 高级词汇: daring(勇敢的),fascinating(迷人的), stimulating(刺激的),amused(逗乐的), playful(嬉戏的), optimistic(乐观的) 例句: The film is ravishing to look at and boasts a sensuous musical score. 这部电影画面迷人,配乐悦耳动听。 We were amused to see how assiduously the animal groomed

its fur. 看着这只动物如此认真地梳理自己的毛,我们被逗乐了。 He realized this to be a very daring thing to ask.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问题。 二、Scared——担忧类 初级词汇: confused(困惑的), rejected(拒绝的), helpless(无助的), submissive(顺从的), insecure(不安全的), anxious(焦虑的) 高级词汇: bewildered(不知所措的), discouraged(气馁的), insignificant(无足轻重的), inadequate(不充足的), embarrassed(尴尬的), overwhelmed(被征服的) 例句:

心理神经生理基础

第三节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与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平衡。 一、反射和反射弧 (一)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例如手遇火时即刻缩回,物体刺激眼睛角膜时产生眨眼,驾车时遇到红灯立即停车等都是反射活动。 (二)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再由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做出反应。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每次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单方向传导过程,而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以人的反射活动来说,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神经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再沿传出神经至效应器引发活动,此时反射活动并不停止,效应器的反应又作为新的刺激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再次引起神经兴奋并传向神经中枢,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联系(或称返回联系)。反馈联系具有两种作用:反馈信息产生并增强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正反馈、抑制或减弱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负反馈。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反馈作用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学习者以增进学习效果。 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反射弧,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能准确与完整。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入通路有两条: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特定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非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出通道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二、反射的类型 按照反射的不同发生方式,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如狗吃肉会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其中“肉”是无条件刺激,“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应。针刺手,手即缩回,“针”是无条件刺激,“手缩回”是无条件反应。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主要由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部位实现,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它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延续种系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无条件反射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由于无条件反射具有刻板的性质,使有机体不能适应极其复杂和频繁变化的现实情境。因此,有机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

第2章心理活动神经生理基础.

第2章心理活动神经生理基础 朱新秤 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一、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也称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屮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主要右五种:食物反射、内肌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性反射。 非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中枢在脊髓和脑干等低级中 枢,具特点是快速和不随意。 非条件反射主耍有五种: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性反射等。

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是何时性的神经联系。建立的基木条件是, 无关的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这个过程为强化。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需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有两种左要类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形成过程如下: 食物(US) ---------- 唾液(UR) 铃声+ (致物)--------- 唾液 铃声(CS) ---------- 唾液(CR) 形成条件:无关刺激与IF?条件刺激在时间止的结合, 这个过程称之为强化。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就是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其生理机制是在在脑皮层建立fV吋神经联系的接通。

斯金纳的操作积极条件反射 实验工具: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通过动物H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0能得到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它也依赖于强化过程。 强化:每次强化、定比间隔强化、定时间隔强化、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疋时间隔强化。 W种条件反射比较: 无条件刺激的明确性 实验中的『I市活动稗度 非条件应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屮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以强化刺激,经典条件反射刚好与之相反。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其基本过程屮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用。抑制可分为两大类: 1、非条件抑制 仃机体牛.來具令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插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外界新颖刺激出现,使正在进行屮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外抑制是神经过程的同时性负诱导。 超限抑制是山相対过强的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超限抵制使人脑皮层的细胞免受超强刺激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而损伤,W此乂叫保护性抑制。超限抑制是神经过程的继时性负诱导。

情绪表达规则

情绪表达规则 1、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情绪,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都是社会人,都是在相 应的社会文化下成长,所以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我们都要遵守相应 的社会风俗和规则。因此,我们的情绪表达方式也会受到社会的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 (1)Ekman & Friesen(1969)最早提出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他们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这里 的情绪表达规则,侧重于强调内部情绪体验与外部情绪表达的不一致。 (2)Jones(1998)从情绪表达规则的组成成分出发,认为情绪表达规则包括两种成分表情 调节知识和目标。表情调节知识是指根据情境要求调节面部表情的指示,目标是决定表达规 则使用的一个重要成分,因为人们表达与内部心理状态不一致的情绪时,都是有一定的动机 的。相较于和对内部情绪与外部表情的不一致性的强调来说,进一步研究了情绪表达规则的 目标。 (3)Saarni提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调节和管理自身情感表达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达到控制表达行为的适宜性,是个体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4)Southam等人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则,儿童的任务 是不断对其进行意义建构,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信念的一部分(Southman,2002)。Ekman, Friesen& Saarni的观点注重情绪表达规则的功能性,而Southman等人的概念则侧重从建 构主义的角度解析情绪表达规则。 (5)综合几个不同概念我们发现,情绪表达规则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行为层面:个体表 现出与真实情绪体验不一致的外显情绪表现;认知层面:个体有意识地对自身情感表达进行 调节和管理,以达到符合特定文化背景、社会规则和社会期望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符合自身 年龄的情绪建构水平。 总之,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规则。它规定了个体在 什么情境下,对谁、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不管个体内心真正的情绪状态如何。情绪表 达规则受到约定俗成的文化影响,更多是一种存在于外部世界中的规则。作为社会中的个体, 需要学习这套规则,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效率。 2、情绪表达规则的的内涵 (1)情绪表达规则的知识 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就是个体根据情绪所产生的情境来调节自身情绪表达的一系列知识。Saarni(1984)提出,情绪表达规则知识以对他人情绪表达的觉察为前提,它形成的基础是一 定的社会认知水平,良好的肌肉控制能力和充分的个体经验。Harris(1986)和Ruffman(1999) 等人的观点,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为前提,它以儿童能够对内在的 心理领域和外在的行为表现进行区分为基础。当儿童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过渡到基于信念 的情绪理解时,儿童就逐渐能够将情绪与个体内在的信念状态而不是直接的外部事实联系在 一起,并将这一区分扩展到对外在情绪表现与内在真实的情绪体验的区别性理解上,从而逐 渐掌握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由此可见,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直接反映着个体的情绪理解能力同 时也是折射个体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2)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 情绪表达规则目标是指个体使用情绪表达规则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使用表达规则调节自身情绪的动机Saarni(1999)根据情绪表达规则的动机因素提出了,文化表达规则和和自我保护的表达规则,而前者具有亲社会性,指情绪表达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而后者具有自我保护性,指情绪表达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Jones 和 Gnepp(1986)等人把情绪表达规则目标具体分成三类:亲社会目标指考虑到他人

生理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一、实验:S.E.Petersen,1988,PET技术,减法法的实验设计方案,研究正常人言语感知、运动和联想功能时,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变化规律。 减法实验设计就是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功能,将其区域性脑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 实验过程: A言语感知任务:让被试听或看某个词,并不要求他们做任何反应; B言语运动任务:让被试读出所见或听到的单词,这不仅含有单词感知功能,还包括言语运动功能。 C言语联想任务:要求被试看到或听到一个目标词,联想并说出达到目标词的动作,如看见“面包”一词,应该说出“吃”字。 实验结果: 1、感知任务:语词感知过程在相应感觉通路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区内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不发生关系。 2、运动任务:两侧大脑的面部感觉与运动区皮层和辅助语言运动区皮层的脑血流量增加。 3、联想任务:大脑额叶皮层,特别是左额下回(47区)和两半球前扣带回血流量增加。 实验结论: 1、语言感觉、运动功能不仅限于经典的布罗卡区和维尔尼克区,事实上视、听皮层、面部感觉和运动区皮层、乃至扣带回皮层都与语言过程有关。 2、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半球一侧化现象,在复杂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二、证据1: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Bremer),建立了猫的孤立脑(Isolated brain)标本,孤立头(I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 孤立脑(Isolated brain)标本: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 脑干中间横断脑(桥脑中部横断),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 孤立头(I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 证据2: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马鲁吉和马贡(Moruzzi and Magoun) ,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 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eiting system)。 证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迄今仍将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看成是维持觉醒的重要脑结构。 三、情绪的经典理论 1、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188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1885年,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情绪是外部刺激引起了内脏反应,内脏反应的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就产生了各种情绪体验。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恐怖感 评价: 说明他们认识到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但受当时生理学发展水平所限,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

婴幼儿的基本情绪表现

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表现 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大约为8-10种,称为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在婴儿出生到半岁左右陆续发生。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成熟而出现。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顺序,这一顺序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适应的需要;而且它们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 父母应该根据宝宝的情绪特点,培养宝宝积极愉快的情绪,它是宝宝从事探索、发展认识能力的保证。宝宝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和诱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消极、不良的情绪是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发展,也不易于使宝宝接受教育。 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要从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开始,安静、整洁的环境,营养丰富的食物、适合发展水平的玩具,都能使宝宝在生理上得到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此外,父母要与宝宝建立亲密的情感和关系,以帮助宝宝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情绪是人类的生物—社会现象,人类的基本情绪是先天的。例如刚出生1~2天的新生儿就会有痛苦、厌恶和微笑反应,这些反应是生物性的。但是新生儿从出生一刻起,就需要依靠成人的抚育维持生命,这是人际互动的社会化开端,婴儿的情绪在人际互动的社会环境中分化发展,因而情绪又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情绪产生源于先天,发展决定于后天,是生物—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基本情绪的出现和发展,也同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有一定顺序遵循一定规律的,情绪产生的顺序和规律,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在这里我们从正面和负面两类情绪中分别选择出现最早的两种基本情绪加以介绍。 一正面情绪及表现 (一)兴趣 1、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先天的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它最早出现于新生儿出生后的4~7天。兴趣也是一种情感状态,是人类动机的最深水平。我们常说兴趣是原动力,它可以驱动人去行动。早期婴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动引起身体运动而发生的。例如婴儿看见了一个红球,对这个红色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引起了注意。因为有兴趣才可能维持对它的注意,而对物体的集中注意是认知发展的基础。兴趣使然,当红球移动时,婴儿才会用目光追视,而视觉追视是视觉—运动协调的基础。再如:当婴儿刚刚会发音的时候,他对自己能发出音感到好奇和兴趣,于是不断地反复地发音并乐此不疲。如果成人对婴儿的发音给予应答,就可以加深婴儿对发音的兴趣,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可以说兴趣是激励智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兴趣的发展 兴趣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1~3个月是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由于外界的刺激,引起了婴儿的运动反应,运动反应的发生使婴儿参与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②4~9个月是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外界声、

心理学动机和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情绪的十个表现及调整建议

如何调节情绪 一.情绪低落、郁闷情绪低落、郁闷是一种最常见的消极情绪,大多源 于工作、学习压力,或生活中遭遇了挫折。人们在情绪低落时,常常会感到无精打采、压抑苦闷等,对周围事物兴趣减低,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严重者还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调节建议: 1.接受现实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事事如意,对于某种不能改变的事实,试着慢慢地去接受它,改变一下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心态,也许心情就会好一些。 2.做一点运动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等。运动有益于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提高机体含氧量。研究表明,这样做对改善情绪状况有良好的作用。 3.回忆快乐的事适时地肯定自己,想想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和克服的困难,找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回忆那些使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还可以写在纸上。列举出来,那样会更直观。 4.多接触乐观向上的人和事尝试和乐观积极的人去交往,学习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看两本内容乐观积极的书籍,或者去看部喜剧片,感受一下快乐的气氛。也可以给自己买个小礼物,鼓励一下自己。 5.释放压抑的情绪和亲友、家人倾诉谈心,将自己的郁闷、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不要总憋在心里。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倾诉不但可增强人们的友谊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畅。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出去旅游一段时间,放松一下,让自己的心灵歇息一会儿。

二.忧虑、紧张忧虑、紧张都是一种对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焦虑,害怕会 有不好结果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经常感到忧虑、担心的人,大多比较追求完美,不能忍受失败以及未来不确定的事件。 调节建议: 1.弄清忧虑对象首先要知道你忧虑的是什么,你的担心是否可以使结果有所不同。还有,这个忧虑值不值得你去担心。每天用 30 分钟时间,写下你所担心的事由,一项项地写下来,然后放在一边,去做其他的事情。 2.放慢生活节奏静下心来,放慢 三.空虚、无聊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可以说,是失却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等。空虚通常发生在这样两种情景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 调节建议: 1.不要做让自己感觉更空虚的事长时间的上网。看电视会让空虚,无聊感更加明显,所以,要有意控制自己不采取这些消遣方式。 2.思想上要做改变人生不一定非要辉煌才算过得充实。平平凡凡,实实在在地做些事,也照样过得快乐。 3.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及时调整工作的脚步,投身到日常真切的生活中去,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中去,总结每一天的收获和体验,寻求安逸平静的内心感受。当新的情况和未知的变化来临时,你就能从容应对了。 4.只在乎此时此地学会

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关于情绪与情感生理心理学问题的最早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8mes)于1884年提出的,在同一时期,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 Lange)也提出相似的理论。所以,常将这一早期理论合称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他们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或对身体状态的感觉。具体地讲,他们认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和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恐怖感。这种认识过于简单肤浅,人的内脏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只是情绪表现的一个侧面。此外还有面部表情和言语行为的情绪表现.更重要的是某些情绪体验仅保持在主观的体验之中,并不一定表现出来。詹姆士兰格理论的不足,由当时生理学发展水平所限。40多年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卡依(W.B.Can-non)总结了神经生理学实验研究成果,于1927年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克服了詹姆士一兰格的理论不足。他认为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存在着抑制作用。当这种抑制作用解除时,丘脑的功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丘脑的情绪冲动一方面传入大脑产生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神经达外周血管、脏器形成情绪表现的生理基础。卡依关于情绪的丘脑学说,从脑内寻求生理机制,并把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统一于丘脑的功能,这比詹姆士一兰格的理论进步得多;但其历史局限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丘脑损伤并不一定引起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一致性变化,大脑皮层损伤或皮层抑制功能解除的人,并不持久地处于情绪反应增强的状态。与卡依理论提出的同一时期,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他认为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脑高级部位皮层的功能;是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变化的表现。动力定型的形成,稳定过程就会产生阳性情绪体验,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伴随阴性情绪体验。与巴甫洛夫的大脑皮层理论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林斯莱(D.B.Lind-sley)吸收本世纪30-4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于1951年提出了情绪的激活学说。这种理论以脑干网状结构的生理特点为依据,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这种理论认为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生理心理学家们可以通过记录和分析情绪的多样性生理变化,寻找其生理心理学调节机制的变化规律。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学方法和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客观地研究情绪过程的生理机制。在情绪激活学说提出的同一时期,神经生理学对脑边缘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