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解析版)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解析版)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解析版)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解析版)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测试)

卷Ⅰ(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成立/“北约”与“华约”/德国的分裂与柏林墙的修建。这些史实反映了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A.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B.交流与合作是总体趋势

C.复兴与联合是首要任务

D.冷战与对抗是鲜明特征

【答案】D

【考点】二战后美苏实力的比较、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瓦解、欧盟、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战后的美国经济、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原因、福利国家、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

【解答】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是美苏冷战的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建立是美苏冷战矛盾激化的产物,它们是不和谐因素,不能够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复兴,所以选项ABC都不选。故选D。

2. 利用资本主义这台发动机,使产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增长,再利用公共部门对财富进行再分配,进而向民众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福利。这段话反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特点是()

A.开始实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C.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D.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持续增长

【答案】C

【考点】福利国家

【解答】根据题述内容可知,这里体现的是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民众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以致出现“福利国家”。故选C。

3.2013年12月5日,一生都在“为了人类尊严、平等和自由进行无私斗争”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下列曾为非洲人类的尊严、平等进行斗争的人物是()

A.阿拉法特

B.卡斯特罗

C.尼赫鲁

D.纳赛尔

【答案】D

【考点】非洲独立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阿拉法特是中东巴解组织的领导人,卡斯特罗是拉美古巴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尼赫鲁是印度民族独立的代表。故ABC不适合题意。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

4. 小明同学浏览网页时看到一幅漫画,上面写有“1948年”“运往希腊的物资”“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等字样。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C

【考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了马歇尔计划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中的时间“1948年”和“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可知,这指的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8年,这一计划开始实施.故选C.

5. 1949年法国总理说:“每一笔贷款的给予都取决于政治现实,每获得一笔货款,我们的独立就要减少一些。”他的言论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成立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答案】B

【考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解答】根据“1949年法国总理”“每获得一笔货款,我们的独立就要减少一些”可判断,当时美国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恢复经济。此言论表明,当时法国总理担忧贷款的取得是以丧失独立为代价的。故选B。

6.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美国17家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上市公司,几乎都来自生物制药、计算机软件、芯片制造等行业。这主要说明当今世界()

A.投资越高回报越高

B.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C.科技创新成为潮流

D.信息技术引领时代

【答案】B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经济。

【解答】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材料中正是知识经济模式的表现,故B项正确;A、C、D项表述错误,均排除。故选B。

7. 某同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为主题作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③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④亚非拉国家独立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考点】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非洲独立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的相关知识.

【解答】①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史实.

②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符合史实.

③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符合史实.

④亚非拉国家独立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与1949年德国分裂、1990年德国统一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A.一战

B.二战

C.冷战

D.苏东剧变

【答案】C

【考点】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分裂与统一与冷战中美苏对峙相始终,其分裂是在冷战中美苏对抗加剧的背景下,其统一是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背景下。故选C。

9. 在美国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苏联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科索沃战争

【答案】C

【考点】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马导弹危机。

【解答】材料讲述的是美国、苏联、古马人民的恐惧,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1962年在古巴部署导弹,战争一触即发,引起美国、苏联、古巴人民的恐惧。故选C。

10. “(美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帮助欧洲生产和生活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这句话说明了二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的建立

D、欧盟的建立

【答案】B

【考点】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

【解答】结合题干中信息“(美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帮助欧洲生产和生活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可知是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弗大学发表讲话,要求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经济合作计划,美国尽可能地加以援助.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故选B

11. 二战后独立的亚洲国家走上振兴民族经济的道路。其中,第一梯队是韩国、新加坡,经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第二梯队是中国、印度,经过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国家经济振兴的相同原因是()

A.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扶持

C.根据国情选择了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D.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C

【考点】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亚洲国家民族经济振兴。

【解答】A.中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其中韩国、新加坡是资源大国。故该项不符合题意。B.中国的发展并没有依靠西方国家的扶持。故该项不符合题意。C.亚洲国家在二战后经济发展是因为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发展的政策,选择了适合本国的道路。故该项符合题意。D.只有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故该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 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

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答案】B

【考点】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后美苏关系的有关内容。

【解答】依据材料“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体现出美苏矛盾加剧,B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A项错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C项错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排除;故选B。

13.对图(图中左是赫鲁晓夫,右是肯尼迪)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苏两国激烈对抗

B.美国实力比苏联强大

C.互相以导弹威胁对方

D.对抗导致两国发生战争

【答案】D

【考点】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争霸的知识点,应把握美苏争霸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较量》漫画”,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较量》漫画反映的是美苏争霸的历史.二战后,美苏展开了以“冷战”为主要特征的争霸历程.故选D.

14. “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爱你…”快乐男生陈楚生的这首歌风靡大江南北,湖南卫视打造的“超女快男”借助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媒体迅速影响全国,请问电视和网络技术属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A.第一次科技革命

B.第二次科技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应重点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发明.

【解答】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计算机技术与先进通信技术的结晶,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与不断升级为前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故选C.

15. “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这段话说明()

A.印度建立了统一印度半岛的新国家

B.印度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强国

C.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印度获得英国的保护

【答案】C

【考点】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解析】本题考查了印度独立.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工农业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的成就卓著.

【解答】“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这段话说明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故选C.

16. 下列国际组织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是()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欧洲联盟

【答案】C

【考点】北约和华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极格局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两极格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欧洲联盟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故选C。

17. 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加强,在欧洲一个“同盟”走向了解体,另一个“同盟”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解体”的“同盟”指的是()

A.华沙条约组织

B.欧洲共同体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A

【考点】北约和华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华约组织。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故选A。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来自北约的威胁,苏联成立了华约组织。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了。华约组织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解体的同盟”。故选A。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新中国提供重要支持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德国

【答案】C

【考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苏联从外交、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重要支持。故选C。

19. 二战后,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这反映了()

A.英国是近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

B.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

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D.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考点】战后的美国经济、二战后美苏实力的比较

【解答】根据课本内容及观点,二战后,由美式英语取代英式英语即可表征美国国力雄厚,成为世界霸主。C符合题意。A表述错误,排除。BD与题述无关,排除。故选C。

20. 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B.美国和日本都受到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

C.20世纪末,欧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D.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外因是都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答案】B

【考点】战后的美国经济、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答】A.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都和以前有很大不同,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因此人们认为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不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A项错误。B.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美国和日本都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故B项正确。C.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非第二大经济体。故C项错误。D.二战后,为了与苏联对抗,美国在经济上对西欧和日本进

行扶持,促进了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21. 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玻利瓦尔-非洲独立革命

B.尼赫鲁-印度独立

C.纳赛尔-古巴革命

D.卡斯特罗-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答案】B

【考点】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解析】本题考查亚洲国家独立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人物与事件搭配正确的是尼赫鲁-印度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经过不懈的英勇斗争,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的独立,于1947年通过“印巴分治方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即实行印巴分治。印度获得独立后,尼赫鲁担任首任总理,B正确。故选B。

22. 如图反应了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美国一枝独秀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B.欧共体的建立促使了欧洲的崛起

C.日本上升为第二经济强国

D.美国丧失了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地位

【答案】D

【考点】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变化.

【解答】上述漫画反映了美国从一枝独秀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欧洲的崛起;日本上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但美国至今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所以说法错误.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新中国提供重要支持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德国

【答案】C

【考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苏联从外交、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重要支持。故选C。

24.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亚洲,英国殖民者的“蒙巴顿方案”对印度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其划分的原则是()

A.按居民的宗教信仰

B.按历史沿革

C.按行政区划

D.按与英国的关系

【答案】A

【考点】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印巴分治,要把握英国对印度实行“分治”的史实.

【解答】二战后英国殖民者的“蒙巴顿方案”对印度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其划分的原则是按居民的宗教信仰不同.

25. “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久而耐心地,同时又坚定而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下列属于美国冷战政策表现的是()

①提出杜鲁门主义②建立“华约”③建立“北约”④推行马歇尔计划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考点】北约和华约、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掌握其主要表现。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

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这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1949年美国纠集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集体防御计划。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突出表现,同时也美国确立其在欧洲霸权的手段之一。

26. 下图反映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全球冷战局面。下列国家中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是()

①保加利亚

②匈牙利

③联邦德国

④中国

⑤捷克斯洛伐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考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民主德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据此判断。故选C。

27. 下列关于“冷战”政策最准确的表述是()

A.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

B.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

C.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包围苏联

D.用非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答案】D

【考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冷战政策的知识点.

【解答】冷战政策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8.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因此,英国等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对此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

A.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

C.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

D.福利政策减少了社会消费

【答案】A

【考点】福利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福利国家的相关知识。

【解答】材料说的是福利政策使低收入阶层收入增加,缓和社会矛盾,但存在弊端,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因此,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故A正确;

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和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只体现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故BC错误;

福利政策减少了社会消费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A。

29.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赫鲁晓夫被迫下台③无政府状态蔓延,国家权力分散④苏联解体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

挫折。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③。30. “基于战后美国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援作为主要手段,达到其在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与该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答案】A

【考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解答】据“基于战后美国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援作为主要手段,达到其在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关键信息“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援作为主要手段,达到其在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该材料直接相关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为了帮助西欧各国克服经济困难和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得欧洲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削弱了正在壮大的工人运动和共产党力量,遏制了苏联。故选A。

卷II(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机遇稍纵即逝。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善于抓住机遇,从本国国情出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美国机遇:战后初期,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增长强劲。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20世界9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

(1)20世界九十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什么阶段?有何特征?(6分)

日本机遇: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2)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抓住了哪些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至少3条)(3分)

西欧机遇: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个国家发展经济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资源丰富,有的资金缺乏,有的科技先进。因此,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

(3)为了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西欧国家之间加强合作,于90年代采取了什么措施?统一使用什么货币?有何地位?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4)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什么?表现是什么?(4分)

【答案】

(1)新经济时代;信息化和全球化.

(2)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3)欧盟;欧元;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4)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跨国公司的推动;具体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解答】

(1)20世界九十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抓住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为了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西欧国家之间加强合作,于90年代采取的措施是建立欧盟;统一使用欧元;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本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4)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跨国公司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31、冷战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23分)

【昔旧盟友今成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49年2月,美国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总结起来,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的坚信,它和美国没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要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的力量如何,结合材料一、二进行概括。(4分)

(2)材料三体现的美国外交政策是什么?依据三则材料分析美国推行该外交政策的原因、目的。(6分)

【针锋相对两阵营】

材料四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

材料五

材料六《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分析归纳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6分)

(4)针对材料六所反映的史实,苏联有何举动?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两强相争世不宁】

(5)请你用史实来佐证“两强相争世不宁”这一观点。(1分)

【学史使人明智】

(6)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两极对峙中,国际关系可谓跌宕起伏,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2分)

【答案】

(1)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世界第一,然而苏联军事力量也不可小觑,双方势均力敌。

(2)冷战政策。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治、军事实力的增强,成为美国称霸的主要竞争对手;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3)表现: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提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

(4)举动: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导致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5)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6)启示:我们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我们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答】

(1)根据材料一二内容可知,材料认为,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力量遥遥领先。苏联成为唯一在军事上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

(2)根据材料三内容“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的”可知,美苏两国不同的理念与制度使双方冲突不断,美国为遏制苏联输出共产主义而实行冷战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即可。

(4)针对北约的成立,苏联联合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花洒和条约组织与之对抗,美苏两极格局形成。(5)举例冷战期间受美苏争霸影响而导致的国家分裂、战争危机等史实即可。

(6)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

世界现代史笔记大全

机密第1 页共31 页作者:天涯2013-4-4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20世纪初,欧洲仍然保持世界优势地位,但不久美洲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迅速崛起,开始挑战欧洲的优势地位,改变了欧洲称霸世界的局面。 第一节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一)、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二)、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四)、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五)、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六)、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已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 非洲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全部变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亚洲广大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都已欧化 2、欧洲的经济优势 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工业产量和国际贸易都占优势 3、欧洲的军事优势 20世纪初,俄、法、英、德陆海军人数占绝对优势 欧洲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比表 二、美国和日本的兴起 1、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 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所奉行的“帝国主义政策”,使美国迅速膨胀为世界级的强国 ●美国崛起的原因 ●日本崛起的原因 2.美西战争 原因:美国垄断资本家需要寻找国外市场,企图取得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两块较大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 导火线:1898年2月发生的“缅因号”事件 经过及结果:战争仅进行了3个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双方签定巴黎和约: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关岛等让于美国 影响:它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美国开始向远东和太平洋扩张;古巴成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3、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 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使用暴力或进行经济渗透 (1)大棒政策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提出,主要运用于拉丁美洲,把“门罗主义”的不准干涉美洲发展为美国管理美洲 (2)金元外交 世界现代史笔记

2.部编历史中考复习之教材知识梳理世界现代史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六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国视野·教材改编题 (2019德州闭卷)观察下图,造成1929~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大危机 B. 罗斯福新政 C. 朝鲜战争 D. 越南战争 2020备考好题精练 选择题 1. (2019贺州闭卷)下表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导致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工业发展滞后苏联的原因是() 项目年份1928年1932年1937年 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53221 机器制造业42121 A. 苏联模式弊端显现 B.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C. 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D. 二战的全面爆发 2. 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情况,促使B点到C点变化的措施() A. 恢复了银行信用 B. 稳定了农产品价格,维护了农业生产 C. 稳定了社会秩序 D. 强化了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3. (2019陕师大附中二模)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们住无定所,衣

不蔽体,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按照他的这一理念,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①鼓励削减农业,政府补贴①保障存款,恢复银行信用①要求企业制定经营章程,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4. 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 有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 合理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5.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说:“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如今在思想和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资本主义……至于第三股势力所走的路线,就是法西斯路线了。”下列对“法西斯路线”显著特征概括准确的是() A. 实行新政,国家干预 B. 政体改革,背离社会主义 C. 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D. 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6. (2019交大附中二模)下列关于二战重要事件的图片,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A. ①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① D. ①①①①

世界现代史思维导图学案

第1、2课二战前的社会主义苏联 【学习目标】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分析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导学指南】

【巩固练习】 1.(2009年中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建立了两个并存的政权 2、(2012年中考)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走城市革命道路 B.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D.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3.(2010年中考)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4.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是() A.1919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36年 5.(2010年、2011年中考)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6、(2012年中考)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 A.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 B.粗放发展的经济建设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消灭阶级的全民国家意识 7.1918年4月,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工作的父亲写信,她在信封的下方写她的国名应是()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8.农民伊凡将自己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于() A.1917-----1918年 B.1918-----1920年 C.1921-----1927年 D.1917年以前 1

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重点笔记整理)

世界现代设计史(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 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2、现代设计的范畴(*名词解释) (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3、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简答题) (1)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2)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Art 1、水晶宫(*名词解释) 18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2、工艺美术运动 (1)定义(*名词解释:2015、2016)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提倡哥特风格,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由约翰·拉斯金提供理论指导,由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2)风格特征(*简答题:2015、2016)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c.提倡哥特风格和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 d.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势; e.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 (3)影响:(*论述题) a.工艺美术运动是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运动,虽然范围较小,但是影响深远,在美国影响力芝加哥学派,在欧洲促使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的、试验程度更加深刻的“新艺术”运动。虽然工艺美术运动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b.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新的设计风格参与,提供了与以往所有设计运动不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习题详解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006年武汉市中考思想历史卷及答案(大纲卷) 28.学习历史需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下列关联正确的一组是 A. 林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B. 拿破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 C.杜鲁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代言人 ?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25.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C.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B.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非实验区) 24.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多极化??? B.“一超多强”? C.“五强并立”??? D.单极世界?? 2006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 20、从下图中你所能得到的信息是 美苏争霸B、日本成为经济强国C、出现了众多跨国公司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2006年泰州市二〇〇六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多强”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A.意大利、英国 B.欧共体、德国 C. 法国、加拿大 D.欧盟、俄罗斯 2006年安徽省濉溪县初三毕业会考历史试卷(开卷) 24、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显著表现是()A、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新秩序过渡 B、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由美国称霸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24.下列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B、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D、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盐城市二○○六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史地试卷 23.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独霸世界 B.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湖北省宜昌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使用) 20.某班开展以"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明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的是A.罗斯福新政?????? B.美苏"冷战"???? C.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2006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20.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A.两极对峙 B 多极化形成 C “一超多强” D 和平共处 2006年山东省中考试题 1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书名:《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学生姓名:易丹 年级:2010级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教育 班级:2班 学号:2010030238

读书笔记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秦叔宝(原名陈孝威著章节大意: 第一章:天上的会议室——决战秘闻 揭秘协约国主要领导人在会议桌上的决策,一个个决定着千万人生死的决议从他们手上悄无声息的发出。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智慧的较量。 第二章:地下的发报机——间谍秘史 讲诉二战时期各国间谍的英雄史诗,他们的身份、任务、贡献大揭密。第三章:幕布后面的枪声——战役内幕 揭秘二战中几大著名事件的历史真相,抛开人们惯常所知的,展现给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四章:铁甲威龙——武器揭秘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武器大揭密,高科技、高威力、高价值的新型武器,从核潜艇到航母再到超级密码、电子对抗等等,讲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核武器的故事。 第五章:将帅终结者——将帅之死

讲诉二战中主要的战争罪犯、日德意领导人以及主要将领的死亡秘密,揭秘他们最后生命的内幕。 第六章:谁动了我的黄金——藏金之谜 揭秘二战中同盟国大量的财富的来源以及去处。 第七章:加里森赶死队——特种部队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兵作战情况,他们对战争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爱因斯坦的沉默——核秘闻 讲诉二战中核研究的各种秘闻,揭秘美国“曼哈顿工程”、爱因斯坦的功过以及美对日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最终原因。 第九章:枪炮上的玫瑰——花边故事 揭秘二战中各国领导人的绯闻趣事。 文章线索: 本书以谜团为线索,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本书强调谜团更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二战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极其真相。 观感:

世界近代史笔记复习重点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前的英国(重点) (一)近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状况:——特有前提。 1、经济领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领域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 (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 1、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2、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瓦解作用 (三)经济变动下的阶级结构的变化:——阶级基础 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平民 (四)清教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 (五)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直接因素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议会反专制统治的斗争。 (1)、詹姆士父子的专制统治 (2)、议会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权利情愿书》 2、英国革命的爆发: (1)苏格兰反英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索。(1637) (2)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1640) 二、革命的过程 第一时期——是革命战争时期(1640-1660) (一)革命的开始——长期国会召开及初期活动:议会斗争(1640-1642)(二)第一次内战(1642-1646) (三)两次内战间隙阶段(1646-1648) 一)长期国会改造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宗教) 二)两次内战之间革命阵营内部的政治斗争(1646—1648 年)(四)第二次内战阶段(1648-1649) (五)共和国政府时期(1649-1653)(革命最高峰) 1、对内政策、 2、对外政策:侵略扩张 (六)、护国政府时期(1653-1660)(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 第二时期——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1、复辟的原因 2、复辟王朝的统治 第三时期——是光荣革命时期(1688-1689) (一)詹姆斯二世的反动统治及影响 (二)“光荣革命”(1688) (三)《权利法案》(1689)(意义) (四)君主立宪制(评价)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点) 1、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在英国后来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中的霸权基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史上资产阶级代替封建统治的新时代,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对于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战前现代史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很明显,对人的重新强调和对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强调,显然比之前中世纪的观点更能导致海外扩张。”这句话说的是 A.文艺复兴的影响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启蒙运动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 2、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这一革命性的、纯属英国本土的特征,是煤的应用越来越广,烧煤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特征。”“烧煤经济”在英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煤的储存丰富 B.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C.采掘技术提高 D.煤的出口量激增 3.有人说西欧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就是因为在15—19世纪该地区最早出现了许多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这些大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下列不属于这一事件的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美国独立战争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下列事件可以作为“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证据的是B A启蒙运动深入发展并走向高潮B西欧各国工业革命相继展开 C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D民主共和制在各国普遍建立 5.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1.《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目的是 A建立无产阶级政权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什么革命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巩固苏维埃政权 2.1917年,俄历2月23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首都彼得格勒受失业和饥饿威胁的工人与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活动,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口号。这一天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万人。随后罢工和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材料表明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应是 A.取得争霸战争胜利B.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C.进行无产阶级革命D.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 3.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倡议签订和约,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上述材料最能体现[ ] A.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D.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素材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1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世界近现代史笔记

世界现代史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 ·时间:1917年-1920年 1、历史背景 ~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物质和政治的客观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前提的成熟(触发) 2、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制订了符合俄国革命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 ~汇集了各种革命力量,夺取胜利 3、捍卫和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政权、镇压反革命叛乱、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土地改革、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的国际关系 1、战败国失去继续争霸的资格,新的争霸斗争在协约国五强中展开——英、法、美、意、日 2、战胜国面临的三大问题:分赃、反苏、建立国际新秩序 3、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建立带有全局性的凡尔赛体系,筹建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国际联盟 4、美、日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为解决争霸矛盾,战胜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建立起与凡尔赛体系相联系的华盛顿体系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次大战后建立的世界性的“和平”体系,成了维护战胜国列强既得利益的政治工具 6、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构成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章: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1、德国十一月革命 十一月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爆发的第一次革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但由于革命性质复杂,最终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没有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 2、匈牙利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共和国。 在民族危机和资产阶级不掌握武装的条件下,以暴力为后盾,通过非暴力途径取得政权的革命,具有独特性。 3、共产国际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产物,曾经发挥了无产阶级国际司令部的领导作用,总结这一时期共产国际革命活动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理论的现实意义 初期虽然存在不少缺点和失误,但它继承了第一国际的革命传统,在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各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成长,促进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和世界反帝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章:两次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1、一战和十月革命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各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历史背景 ~一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是内部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后国际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以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新掠夺是外部因素 ~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形势 3、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完整)世界近代史笔记

第三章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由早期资产阶级领导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在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居于统治地位 主要原因:一是天主教教会内部的改革(建立教皇、教廷、教阶制度); 二是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 三是组织十字军东征,扩大势力范围; 四是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 表现: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甚至还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利。 思想文化方面:教会垄断学校教育,神学是主修课目,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社会生活方面: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 一是原罪; 二是救赎。。 所谓原罪,即人类因有原罪与本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人世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上帝是最崇高的; 神学思想是必须尊崇的; 教会是最重要。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资产阶级、民众反封建统治和教会的斗争,为宗教改革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成为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罗马教廷的控制与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成为宗教改的政治原因。 (五)文艺复兴的有力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激励,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思想原因。(六)天主教会的腐败、搜刮,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成为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西欧早期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第一,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皇权,教会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当时的资本主义不很发达,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得不借助宗教的外衣。 第三,在神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行动受到天主教的控制,要发动民众,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宗教异端”运动的特点: 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抨击教会的腐败; 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 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4.雅尔塔体系(P425)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反法西斯同盟国为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而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因此将这些协定的总和称之为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打败的日法西斯,处置战败国;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建立联合国;承认被压迫民族的权力等。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与民主的原则,具有历史进步性;它又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5.联合国(P426)联合国是1945年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3年莫斯科三外长会议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问题。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基本规划出了联合国的蓝图,规定: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凡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或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宣战的国家均为创始会员国。1945年4月,在美国圣佛朗西斯科(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家全体会议上,以四大国建议案为基础起草了《联合国宪章》。宪章于6月26日通过,10月24日生效时宣告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主要机构包括:大会、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等。联合国的成立为处理国际问题作出了贡献,但也有大国色彩,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6.五国和约(P426) 二战结束后,如何处置战败国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德国和日本的

世界近代史笔记

一、名词解释 1.第三等级:通常指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纳税义务的人构成的等级。与那些不纳税、享有封建特权的人构成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相对立。该概念最早出现与14世纪,当时指城市工商业者中的上层分子。到18世纪末,该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占法国全国人口的95%以上。均属被统治阶级,负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封建义务,没有任何权利。13O2年出席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但出席的代表是富有者,即后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经济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成熟,居于领导地位。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三等级已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随着1789年8月特权等a级免税权的废除和大资产阶级的上台执政,统一的第三等级事实上已不存在。 2.三级会议:14世纪至1789年,由僧侣、贵族、第三等级的代表所组成的法国封建代议机构,有权批准征收新税。1302年,第一次召集。此后到1614年间,曾多次召集。16~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1614 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1789年5月,面对国内财政危机,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从而使第三等级有了反对王权的阵地。6月,为国民议会所取代。 3.《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4.“热月政变”: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事件。1794年7月27日(共和二年热月9日),国民公会中的丹东派和埃贝尔派的残余力量联合平原派,通过决议逮捕了罗伯斯比尔等雅各宾派领导人,并很快送上了断头台。此事变结束了恐怖统治,恢复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 5. “雾月政变”: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史上通称“雾月18日政变”。 6.《拿破仑法典》:又名《法国民法典》,该法典充分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制度,保障私有财产不得侵犯;固定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自由无阻地利用在革命期间得到的小块王地;规定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的等级特权及人身依附关系;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规定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契约自由等原则。这部资产阶级社会的典型法典,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拿破仑在内政方面的主要成就;作为近代第一部民法典,对欧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7.滑铁卢战役: 1815年初,拿破仑在厄尔巴岛获悉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由于分赃不均而几乎分裂,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回巴黎,重登帝位。英、普、奥、俄等国君主停止争吵,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了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18—19日发生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最后遭到失败。从此结束了拿破仑的“百日政权”和拿破仑帝国在法国的统治。6月21日,拿破仑回到巴黎,自动宣布第二次退位。 8. 神圣同盟:1815年6月,俄、普、奥三国为维持维也纳体系,迅速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在巴黎结成的同盟。曾出兵镇压19世纪20年代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革命。因参加国内部的矛盾逐步激化,受1848年欧洲革命的冲击而最后瓦解。 9.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俄历12月俄国贵族革命家发动的武装起义。他们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了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揭开了俄国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的序幕。 10.巴黎工人六月起义: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果实,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设立“国家工厂”,收容失业工人,驱使他们从事铺路、挖土等劳动,而只付给低微工资,向工人宣扬这就是社会主义,还借口供养“国家工厂”的工人而向农民增税,挑拨农民同工人的关系。同时,临时政府在流氓无产者中间组织别动队,用以对付巴黎工人。等到这些阴谋策划就绪后,临时政府悍然下令解散“国家工厂”。6月22日,愤怒的“国家工厂”工人游行示威,六月起义爆发。23日起,激烈的巷战持续了4天。最后,6倍于起义工人的政府军队和别动队镇压了这次起义。法国六月革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将永垂史册。马克思称它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的战斗。 11.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一世的侄子。1832年拿破仑的儿子死后,他成为了法定的继承人。他处处模仿拿破仑,朝思暮想复辟帝业,曾于1831840年两次发动企图夺取政权的暴动,失败后被判终身监禁,后逃往英国。1848年二月革命后,他重回政治舞台。伪装同情劳动人民,骗取农民支持,暗中与大资产阶级勾结,当选为总统。1851年发动政变,1852年宣布法国为帝国,是为法兰西第二帝国,他自任皇帝,称拿破仑三世。他所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也被称为“波拿巴政体”,这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体制。 12.法兰克福议会:1948年5月18日,法兰克福会议召开。法兰克福会议是1848~1849年德国革命期间的全德制宪国民会议。1848年5月在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在资产阶级自由派把持下,会议陷于空谈辩论状态,没有解决德国革命要消灭封建残余,实现民族统一这一主要问题。次年3月,通过帝国宪法,决定建立统一的立宪君主国,但被奥地利、普鲁士等所拒绝。6月被解散。 13.七年战争:1756~1763年间,分别由英国、普鲁士和法国、奥地利、俄国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1756年奥地利为夺回西里西亚失地,准备发动对普战争,便与法国结盟。俄国等先后参加,结成交战国的一方。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欧洲牵制法国,便同普鲁士结盟,结成交战国的另一方。七年战争是普鲁士走向强盛的转折点,也是英国建立海上霸权和殖民帝国的标志。 14.杜桑?卢维杜尔:原名弗朗索瓦·多米尼克。1791—1804年海地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生于海地北部布雷达种植园的一个黑人奴隶家庭。自幼饱尝辛酸,胸怀大志。自学法语、拉丁语,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影响很深。海地革命爆发后,杜桑于1791年10用率奴隶起义,提出“为自由而斗争”的口号,组建队伍,加以严格训练,以卓越才能领导海地人民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并成功地赶走了西班牙、英国的殖民势力。1800年,统一海地。翌年,统一了整个海地岛。1801年6月,颁布海地第一部宪法,规定:由杜桑任终身总督;永远废除奴隶制;居民不分肤色,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拿破仑派大军远征海地,杜桑坚决抗争,坚壁清野,掌握了主动权。1802年6月7日,被法国人诱捕。因遭严刑迫害,1803年4月27日病逝。杜桑领导的海地革命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敲响了奴隶制度、殖民制度在拉丁美洲崩溃的第

世界现代史考试大纲

世界现代史考试大纲 课程总体说明 一般来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分界线,把二战前部分称为世界现代史,把二战后部分称为当代世界史。也有把战前和战后都称为世界现代史的。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观点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里按最流行的观点。它的时间范围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现在的历史时期。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现在的历史全过程。 它的基本内容在战前和战后有所不同。在战前,主要内容是讲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同时,世界现代史也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灭亡,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具体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它斗争的历史。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发展的历史;现代国际关系史。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等关系的历史。在战后,和平、发展、民主是时代的主流,是推动世界前进、人类进步的三大动力。这三股潮流决定了战后世界的面貌,左右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构成了当代世界史的中心内容。展示了未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一般来讲,在战前,世界现代史中存在着四大基本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战前的这4对基本矛盾在战后已失去了概括能力,随着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4对基本矛盾转化为5对矛盾。它们是:从阶级属性方面来说,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从对外政策方面来说,是和平共处与霸权主义的矛盾;霸权主义者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5对矛盾集中体现在美国与苏联的矛盾上,所以,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战后世界史的主要矛盾是美苏矛盾。然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等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事件,雅尔塔体系崩溃,冷战宣告结束。90年代以后,战后以美苏矛盾为主线的时代结束了。基本矛盾又发生了变化:西西矛盾,即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南北矛盾,即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第三世界)的矛盾;两制矛盾,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在这些基本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矛盾,学术界正在争论之中。有的认为西西矛盾是主要矛盾,有的认为南北矛盾是主要矛盾,西方国家有人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冷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仍在发展变化之中。世界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转化之中,这需要史学工作者不断地观察、研究总结,以便对战后世界史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解释。 鉴于当代世界史发展的阶段性迄今尚模糊难辩,历史学者对当代世界史的研究和认识有一个过程,而且过去史学界对世界现当代史所作的分期在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不能正确反映世界现当代史的发展过程,所以在史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划分之前,我们姑且对世界现当代史不作阶段性划分。仅以1945年二战结束为标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目前流行的是对世界现当代史不作任何划分,就叫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