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提纲(2017)

世界现代史提纲(2017)

世界现代史提纲(2017)
世界现代史提纲(2017)

?世界现代史

导言

第一章进入20世纪的世界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五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第六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第七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主要影响

第八章各国反法西斯斗争与世界大战的迫近

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导言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分期

20世纪与“世界历史”

学习研究世界现代史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参考书: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植枬:《20世纪世界史》(上卷),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吴于廑:《世界历史——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作》(《吴于廑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一、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

1、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世界现代史体系以十月革命为开端不妥当;

世界现代史体系应该以20世纪初(1900-1918)为开端。

2、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

“一个革命时代、四对基本矛盾”理论

如何看待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征

如何看待“四对基本矛盾”

世界现代史体系以十月革命为开端只是突出地反映了世界现代历史的发展方向,部分地说明了这个时代的内容,然而却不能表述这个时代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大多数国家中仍然占支配地位的帝国主义经济形态及其重要特征。

帝国主义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十月革命的胜利,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把苏联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给整个世界历史断代的标志,实际上“苏联中心论”的一种反映。

?20世纪初的典型时代特征:

20世纪初是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基本完成,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划时代影响的时期。

20世纪初,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

20世纪初,欧洲开始了新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进入到列宁主义阶段。

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重大的现代历史意义。

?“一个革命时代、四对基本矛盾”

“我们建立了苏维埃类型的国家,从而在世界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时代更替资产阶级统治的时代”。(列宁)

帝国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列宁)

现代世界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范围极其广阔的巨大矛盾统一体。资本主义最终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最深层次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总体历史规律。但由于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因此,这个最深层次的总体历史规律,必然要通过国家、民族、地区等种种不同质的中间层次的具体规律和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总体历史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上升运动,这是确定的;而由于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具有千差万别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激荡,就决定了它们不会是齐步走的,必然显示出发展过程的迂回曲折、形式多样,甚至是对必然趋势的暂时偏离或向后跳跃,这就是不确定的。

历史发展就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开拓道路。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马克思

“四对基本矛盾”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构成了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甚至决定着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今天乃至今后,“四对基本矛盾”将仍会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和范围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为了准确把握“四对基本矛盾”所起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内容和形式,就应该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再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四对矛盾”的制约。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历史时间有三种,分别表达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

长时段,几乎不动的历史时间,反映了人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近乎自然史的时间,或称地理、生态环境的时间,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

组织、思想传统等等。

中时段,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反映一种具有缓慢节奏的历史。这种历史常表现为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人口的变动

等。这是社会史的时间。

短时段,是传统史学的历史时间,或称个人、事件史的时间。布罗代尔认为,不同的时间反映历史的不同层次,表现历史的不同节奏。短时段时间只能反

映历史表层的运动,具有短促的、快速的历史节奏。这种事件转瞬即逝,对

历史发展影响甚微。

?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直接和重要作用;

?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把握历史的总体。

?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分期

“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分期:

?第一时期(1917—1945年),“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胜利的时期”;

?第二时期(1945年—60、70年代),“苏联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蓬勃兴起、

广泛取得胜利的时期”。

“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形成的根据:

?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体系

?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危机

?世界统一市场已经瓦解

?资本主义生产的经常开工不足及大批失业常备军的存在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主要矛盾,可把世界现代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著、经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正式课本,1938年出版。据说,斯大林亲自撰写了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书通过党史来说明马列主义的基本思想,全书充满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至歪曲了某些重要历史事实,对苏联党的历史经验也多有曲解和美化之处。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此书不再重印。

?世界现代史的分期:

第一时期(1900—1918)

第二时期(1918—1928)

第三时期(1929—1945)

第一时期(1900—1918年前后):

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以及各国间经济联系的迅速加强和扩大,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出现了不同的帝国主义模式,主要矛盾逐渐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二时期(1918—1928年前后):

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和苏俄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曾经成为主要矛盾,世界历史进入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秩序的激烈较量较量时期。

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失败后,世界进入了和平共处和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8年前后)。

第三时期(1929—1945年):

相对稳定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并导致了经济大危机。危机爆发后,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世界各国人民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的斗争构成主流。1939—1945年,是世界大战阶段。

?三、20世纪与“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不是各国历史的总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世界历史,三者是类似同心圆结构的三个既重合又不同的概念。

人类社会发展线索的两个基本向度:

一是纵向的发展,主要指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轴;

二是横向的发展,主要指不同文明间的接触、交流、融合和主流文明的扩展。

20世纪末的世界相当清晰地凸现了人类历史的“世界性”即整体性发展,也充分地展示了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在全球范围的结构性特征。

20世纪基本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四、学习世界现代史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题:

如何看待“一个革命时代、四对基本矛盾”理论?

?第一章进入20世纪的世界

?讲授:

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二、世界进入欧洲占优势地位的整体发展阶段

?阅读

一、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

二、亚洲的觉醒

?参考书:

?[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国际化、集中化、一体化:趋势加强

?特殊化、多样化、分裂化:不同模式

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俄日——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卡特尔

?法语“Cartel”的音译,原意为“协定”或“同盟”。1865年最早产生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

?卡特尔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达成有关划分销售市场、规定产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协议所形成的垄断性企业联合。

?按协议内容卡特尔可以分成规定销售条件的卡特尔、规定销售价格的卡特尔、规定产品产量的卡特尔、规定利润分配的卡特尔、规定原料产地分配的卡特尔等。

?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作为卡特尔成员,各自在法律上保持其法人资格,独立进行生产经营,但必须遵守协议所规定的内容。卡特尔成立时,一般签订书面协议,有的采取口头协议形式。成员企业共同选出卡特尔委员会,其职责是监督协议的执行,保管和使用卡特尔基金等。

?由于成员企业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会因经济发展而变化,卡特尔的垄断联合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经常需要重新签订协议,其至会因成员企业在争取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的竞争中违反协议而瓦解。

?辛迪加

?辛迪加是法语“Syndicat”的音译,原义是“工会”。辛迪加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和俄国最为流行。

?辛迪加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通过签订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

?参加辛迪加的各个企业虽然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但是,它们商业上却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它们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业务都由辛迪加的总办事处统一负责办理,然后再在参加者之间按照协议规定的份额进行分配。通过这种在流通领域内的集中和垄断,辛迪加可以按照抬高的价格销售商品,并按照压低的价格收购

原料。

?由于辛迪加促进统一经营,辛迪加的成员事实上就不再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它们很难退出辛迪加组织,因为一旦退出,就脱离了现有的商品和原料市场体系,不得不重新组织自己的销售网络和采购渠道,而这都是非常不易的。因此,辛迪加的组织形式一般比较稳固。

?托拉斯

?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译。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1879年首先在美国出现。

?托拉斯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经营全部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

?托拉斯一方面可以保障投资者的优厚利润,提高投资者兴趣,刺激投资,促进业务扩充,有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会减少竞争,阻碍企业技术进步和新兴企业的发展,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增加消费者的负担。

?康采恩

?康采恩是由德语“Conzern”音译而来,有“相关利益共同体(多种企业集团)”的意思,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其产生的时间晚于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

?康采恩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联合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增强其经济优势,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康采恩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特点。康采恩中的各个成员企业保持法律上的独立性,具有法人资格,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或大银行作为持股公司,通过收买股票,参加董事会和控制各成员企业的财务,将参加康采恩的其他成员企业置于其控制之下。

?容克

?容克是德语“Junker”一词的音译,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起源于16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消亡。

?19世纪以来,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1848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成为保留许多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化的地主,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逐渐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奥托·冯·俾斯麦。1871年普鲁士“自上而下”

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成。帝国国会中的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从而使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了容克的烙印。

?二、世界进入欧洲占优势地位的整体发展阶段

1、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欧洲的优势

经济: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场,海外投资伸向世界各地;

政治: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军事:欧洲国家的陆海军力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外交: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仍然在欧洲。

3、非欧洲国家的崛起

美国

日本

4、世界革命的新形势:“亚洲的觉醒”

?美国的帝国主义

?美国的崛起是从经济开始的。1900年,其工业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当美国向海外市场扩张时,世界殖民地已被瓜分殆尽。美国认识到:与其建立代价高昂的殖民地统治,不如通过促进自由贸易和间接控制关键性的市场来谋求利益。

?美国在外交上长期以来奉行孤立主义原则,不愿加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和殖民扩张。

19世纪晚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美国出现了强大的扩张主义思潮。

其来源和内容包括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优越论、边疆学说和海权论等。

?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越论结合在一起,主张盎格鲁—萨克逊民族肩负使全世界基督教化的使命——天定命运。

?边疆学派的开创者特纳认为自由土地是美国应付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安全阀”,是美国生命力的来源,美国应该进入开拓海外边疆的新阶段。历史学家布鲁克斯·亚当斯提出,伟大的文明来自于征服,美国到了应该向海外特别是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时候。西奥多·罗斯福就深受亚当斯文明兴衰规律论的影响。

?马汉:海权论

?美国的外交和军事手段:

在拉美以“门罗主义”排斥欧洲列强的经济势力;

发动美西战争夺取波多黎各、关塔那摩、关岛和菲律宾;

在中国和远东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挤入列强的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美国提出了独立的对华政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跻身于列强的行列。

?威廉·麦金利总统与美西战争

?4、世界革命的新形势:“亚洲的觉醒”

?20世纪来临时,落后国家的革命成为世界革命的主流

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变为“改良主义者”

落后国家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亚洲的觉醒”

波斯、印度、土耳其、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菲律宾、越南、朝鲜、印尼等国的反帝爱国运动

?亚洲国家革命的三大根本性转变

自发——自觉

散漫——组织

暴动——争权

?亚洲的觉醒是有史以来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优势最有力的挑战

?思考题:

?英、法、德、美、俄日等帝国主义的模式各是什么?形成不同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本章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列强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基本构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本章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西方列强的协调与斗争

?参考书:

1、[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英]约翰?基根:《一战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3、[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德国的浩劫》,商务印书馆2012年。

4、[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五卷),译林出版社2013年。

5、[英]玛格丽特·麦克米兰:《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重庆出版社2006年。

6、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7、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1917-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8、[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9、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法]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11、《顾维钧回忆录》(全十三册),中华书局1993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之间开始,后来逐渐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军备竞赛※

?局部战争※

?作战计划※

?战争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根源于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这种和平时期的对立集团,是首次出现的新产物,而其形成基本上是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多年来史学家一直在辩论谁应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但我们举不出任何单一国家导致如此疯狂地迈向毁灭。欧洲所有国家都有其短视与不负责任之处,而且想法很天真。……欧洲国家把均势扭转为武器竞赛,却未能体认到现代科技与大

规模征兵,已使爆发全面战争成为国家安全以及整个欧洲文明最大的威胁。

——基辛格《大外交》

?德国的因素

?威廉二世

?民族主义、军国主义与战争狂热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879年,德国与奥匈为了联合对付俄、法两国,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英国于1904年同法国、1907年同俄国订立协约,构成了三国协约。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

?阅读:

3、军备竞赛

4、局部战争

5、作战计划

?6、战争进程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到波斯尼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全面展开。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奥宣战。

?交战双方

同盟国:奥匈帝国、德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意大利中立)。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塞尔维亚、黑山、日本、比利时、希腊、美国、中国、罗马尼亚、古巴、巴拿马、海地、巴西、瓜地马拉、尼加拉瓜、

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意大利:1915年5月22日对奥匈、1916年8月

28日对德宣战)。

?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分东、西两线,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对抗,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军在东线对抗。

?战争分三个阶段: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

1915-1916年为战争第二阶段。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和俄军夏季攻势。1915年5月22日,意大利倒戈。

1917-1918年为战争第三阶段。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11月8日,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美国对德宣战的原因: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德国拉墨西哥反美

?德国称霸潜在威胁

?英法战败损失贷款

?美国需要走向世界

?新武器

?新武器

?战争的灾难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推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亚洲、北非各民族的觉醒

⑤大战改变了各交战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⑥大战对战后世界精神方面最持久的影响是幻灭

?各列强参加大战的目的:

德国:夺取英法殖民地和俄国的属地,摧毁英国海上霸权。

奥匈:吞并塞尔维亚、建立巴尔干霸权,削弱俄国。

英国:击溃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德国,夺取德国殖民地及土耳其的

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

法国: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抑制德国在欧陆的扩张,夺取德国的萨

尔矿区和鲁尔工业区。

俄国:在欧洲重建权力平衡——占领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夺取加里西亚,建立“大斯拉夫帝国”,削弱奥匈帝国、德国。

意大利:瓜分北非沿岸的突尼斯等地,占领的里雅斯特和阿尔巴尼亚,建立地中海霸权。

日本:夺取德国在东方的殖民地,树立亚太地区霸权。

美国:打压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和最危险的敌人,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提高声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获取更大的利益。

?大战改变了各交战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战争推动科学技术新成果投入民用

战后上流社会生活方式趋向简单化

临时性的措施机构影响了国家垄断

妇女活动领域和家庭社会地位提高

舆论控制为极权主义国家提供先例

?二、“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实力对比与战略构想

西方列强的基本变化:

奥匈彻底击溃

德国严重削弱

英法失去优势

日美急剧膨胀

?英法在战争中大伤元气

?法国:物质损失达2000亿法朗,死亡136万人,战后财政外债40亿美元。

?英国:损失商船的70%,外贸缩减50%,财政内债80亿英镑、外债55亿美元(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已不复存

在。

?英法军事上有相当势力

?法国:第一陆军强国

?英国:最强海军国家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1914—1916年,工业总产值由239亿美元增加到620亿美元;

?192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全部黄金储备总量的40%,国民财富总值由战前的1800亿美元增加到战后的5000亿美元;

?美国向欧洲各国放债116亿美元(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日本:成为亚洲的第一强国

?强占了中国的胶州湾,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夺取了德国在南太平洋上的三组群岛:马绍尔、马里亚纳、加洛林;

?强迫中国签订“廿一条”,确立了日本在中国经济、政治各方面的优势;

?纺织业增长4倍,机器制造业增长5倍,造船业增长10倍;

?大战间,日本对中国贸易额占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1/2,在印度的贸易与英国对等,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远超其他列强。

?各列强的战略构想:

?法国——建立欧洲霸权。

?英国——巩固海上霸权,保住殖民地大国的地

位,恢复处理世界事务的领导权。

?美国——控制欧洲、领导世界、充当世界霸主。

?日本——建立并巩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意大利——建立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的地区霸权

?三、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和会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正式召开,讨论对战败国的和约问题。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的代表,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英国的自治领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联邦和印度也参加了会议;俄国苏维埃政权最后没有能够参加和会;战败国被禁止与会。

与会国分为四类:

?享有整体利益的国家:会议的操纵者美、英、法、意、日五大国。它们可以参加一切会议,这一类的国家可各派代表五名。

?享有局部利益的国家:它们曾参加协约国作战,如中国、比利时、巴西、塞尔维亚、希腊和英国的一些自治领。这些国家可以出席与它们有关的会议,其中比利时、巴西和塞尔维亚可各派三名代表参加,其余各国只有两个名额。

?与德奥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如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乌拉圭等,只能出席一些讨论涉及其国家问题的会议。

?中立国和即将成立的国家:它们可以在五大国中的某一国邀请下,就直接有关的问题发言。

?第三、四类国家只能派一名代表。

?“十人会议”

具有决定权和否决权的“最高会议”,由五大国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他们是: 美国总统威尔逊和国务卿蓝辛(大会副主席)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大会副主席)和外交大臣詹姆斯·贝尔福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大会主席)和外长毕勋

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和外相桑里诺

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大会副主席)和枢密顾问官前外相牧野伸显。

?“十四点纲领”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十四点”演说,集中地反映了美国企图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在战争中增强了的军事力量冲出美洲、夺取欧

洲的领导权,进而称霸全世界的战略意图。其主要内容包括:

废除秘密外交;

公海航行自由;

消除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公平处理殖民地;

维护民族独立;

保证对俄国进行“最自由的合作”;

建立国际联盟。

?1、建立“国际联盟”

?威尔逊极力主张先讨论建立国联问题。

?法、英想把已经占领的殖民地尽快肯定下来。

?成立“盟约起草委员会”,通过盟约草案。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阅读)。

?2、对德和约问题

焦点:

o领土问题

o军备问题

o赔款问题

?领土问题

?法国:德国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彻底肢解德国——莱茵河以西领土由法国占领或成立“莱茵共和国”,取得萨尔矿区,在德国西南部建立巴伐利亚共和国。

?英国:莱茵区“非军事化”

?美国:保留统一的德国

?“威尔逊方案”

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矿区由国联占领15年,最后归属由该地区自决;莱茵河以西地区也由国联占领,作为“非武装区”。为保证法国安全,美英答应与法国缔结安保条约,一旦德国入侵法国,英美将向法国提供援助。

?军备问题

英美:一方面削弱德国的军备和武装,使德国不足以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另一方面要保留德国的一部分武装力量,用来“维持国内秩序、镇压国内革命、防止布尔什维克蔓延”。

法国:左右为难——从自身安全和争霸欧洲起见,最好是彻底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

从镇压欧洲革命和防止布尔什维克蔓延考虑,又同意保留德国的部分武装。

?赔款问题

法国:德国偿付240亿英镑

美国:适当减轻德国的赔款——250亿美元(戴维斯)

英国:20亿英镑(凯恩斯)

1921年5月1日前确定赔款的总额和赔偿的支付方式(德国先交出200亿金马克)。

?3、阜姆问题

?《伦敦秘密条约》

?意大利要求取得阜姆港

?“威尔逊线”

?4、中国山东问题

?日本:继承“一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所强占的一切利益,取得列强对它在中国特

殊地位的承认。

?英法俄意日:关于山东问题的“秘密谅解案”

1月21日,中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5人为全权代表,参加巴黎和会。

在和会上,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立场,坚持“胶州湾租借地、胶济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利,应直接交还中国”,呼吁和会在处理山东问题时,要注意中国是战胜国的一员,要“尊重中国的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之根本权利”。

?5、俄罗斯问题

?俄罗斯问题没有列入和会的议程。和会正式开始之前,列强专门对俄罗斯问题进行了几次讨论。

?法国寄希望于武力,主张直接组织200万远征军,征服苏俄,并建议首先出动美国军队。

?劳合·乔治主张同俄国进行外交谈判,通过威胁和利诱,迫使苏俄就范。这一意见得到威尔逊的赞同。

?列强经过多次讨论和策划,决定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会批准了武装干涉苏俄的计划。

“有人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如果接受下来,那就是自欺欺人”。

“自从11月11日以来死于封锁的数十万非战斗人员,是在我们的敌国取得并确认胜利之后被蓄意杀害的。当你们提出犯罪与惩罚时,想想这些”。

——勃洛克道夫-兰佐

?“凡尔赛和约”

(《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阅读)

“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凡约”带来的和平是“迦太基式的和平”。

——凯恩斯

“凡约”签订后,战胜国又同奥匈及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相继缔结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依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战胜国据此对西方世界进行重新瓜分。

至此,“一战”从法律上被中止,确立了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和北非新的统治秩序,即“凡尔赛体系”。

?四、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关系,但这些列强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却依然非常尖锐。

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及亚太地区。

远东、太平洋地区展开了扩充海军的竞赛,亚太形势紧张。海军军备竞赛与争夺中国,便成为列强在远东矛盾的焦点。

“一战”后,亚太地区出现了民族革命的浪潮,促使列强赶紧调整统治秩序。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召开了由美、英、法、意、日、中、荷、比、葡九国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

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国、英国、日本三国。

中国北洋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由顾维钧、施肇基等人率领。

?美国的目标:

通过华盛顿会议,在远东获得利益,从亚太地区得到补偿。

摧毁1902年签订的“英日同盟”。

?1、“四国条约”

?(四国条约)“既使英日两国的友谊依然如昔,又促进了英美的关系”。

——英王乔治五世

?“四国协约为华盛顿会议之第一成功,日本之国际地位有加无已”。

——日本外相内田康哉

?“无论如何,你们已经给英日同盟安排了一个盛大的、隆重的——葬礼”。

——日本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

?2、五国条约

?即《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故称“五国条约”。

?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之间主力舰和巡洋舰吨位的比例关系,按五国顺序,规定了5:5:3:1.75:1.75 的比例关系。

?3、“九国公约”及中国问题

?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斗争,主要是争夺中国霸权的斗争。

?议题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西方列强如何调整他们在中国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的政策;

如何解决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

?美国的四项原则: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提供机会加强中国自主政府的发展;

?在中国实行商业、实业机会均等;

?废除一切有关损害中国及其友邦的特权要求。

?“九国公约”(《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 缔约国要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行政领土完整

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商业、实业“机会均等”)

各国不得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政府对各国要平等对待

?西方列强掠夺中国的政策:

?英、法采取的是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

?日本是在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推行独霸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起初,主张商业“机会均等”(1884年《望厦条约》);从1899年起,美国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一战前夕,美国企图把“门户开放”政策推行到中国全境;“九国公约”的签订,美国的对华政策取得了完全胜利。

?中国代表的要求:

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撤退外国在华一切军队、警察、邮政,确保中国独立; 废除“廿一条“,归还山东的一切权利。

?日本的让步:

日本在满蒙地区的三条铁路贷款,向以美国为首的四国银行团开放;

放弃在南满聘用日本顾问的优先权;

撤回“廿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中国必须聘用日本人作财政、军事顾问。

?关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的,因而不可能完全是利他的。

国际政治中实际上允许对国家利益的合理追求。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理想的模式是利益的汇合。

?“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在承认美国在太平洋及远东地区占有优势的基础上修改了“凡尔赛和约”中的一些条款,重新调整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秩序,这种新秩序即所谓的“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故又合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各国重新分割世界的新秩序、新格局。

?华盛顿会议:太平洋的新局面

?思考题: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美国对德宣战的原因

3、各列强参加大战的目的

4、“一战”的性质与影响

5、结合英法美在对德和约问题上的争论分析三大国的战略构想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

8、评价国际联盟

?第三章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革命风暴

近年来关于十月革命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十月革命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一场社会革命还是少数人的政变?

十月革命使俄国误入歧途,还是挽救了俄国?

十月革命的产儿——苏联,其解体是注定的,还是可以避免的?

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最大悲剧,还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本章重点:

?十月革命的前提条件与列宁的理论贡献

?“四月提纲”的内容及意义

?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分歧和争论

?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布列斯特和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欧洲的革命风暴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功过

?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

?参考书:

?[美]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人民出版社1957年。

?《托洛茨基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

?[波]伊萨克﹒多伊彻:《先知三部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陈之骅:《苏联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

?周尚文等:《新编苏联史(1917-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一、十月革命的前提条件与列宁的理论贡献

十月革命的三个时期

准备时期(1917年2—10月)。2-7月是和平发展阶段;7-10月是武装起义的准备阶段。

武装起义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并巩固时期(1917年10月-1918年6月)。从攻打东宫-1918年2月,是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的阶段;1918

年3-6月,是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阶段。

国内战争时期(1918年夏-1921年春)。“十四国武装干涉”时期,又称“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俄历”与公历的关系(1918年2月14日以前)

1900年2月前相差12天

1900年3月起相差13天

?1、关于十月革命的物质或经济前提

马、恩有关论述

俄国社会的特点

2、十月革命的政治历史条件

“一国胜利”学说

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临时政府无力解决民生问题

反战反饥饿与夺权斗争交织

农民与工人士兵的诉求契合

布尔什维克党影响

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的涵义:社会化大生产,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去搞社会主义,那就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生活的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9页。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21页。

?无产阶级革命不会在发达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原因:

?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完善,经济结构也较坚固;

?发达国家的政治设施健全有力,统治阶级统治时间长,经验丰富;

?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想领域里占据统治地位并深深积淀在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中;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一个有机整体来抑制并扼杀新社会形态的萌芽因素。

?无产阶级革命在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原因:

相对落后国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不充分,经济结构不坚固,资产阶级政治实力往往因此落后,意识形态也不够成熟、稳定。

相对落后国家内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革命阻力相对较弱,新的思想文化及新的生产关系就比较容易冲破旧的社会形态的束缚,萌生、发展甚至取得统治地位。

?俄国的特点:

农业国:

?工业产值41%

?城市人口18%

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人均国民收入为美国1/9、英国1/5、德国1/3

?占世界工业总产值2.7%(美35.8%、英14%、德15.9%)

工业布局不均衡

国民文化水平低

?从物质、经济、生产意义上说来,我们还未走上社会主义的入口。

?关于俄国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的先决条件的论点是无可争辩的。

——列宁

?“一国胜利”说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帝国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一规律的结果,必然加深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使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战争的结果使双方互相削弱,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造成了在个别国家内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条件;而革命时机最终成熟的地方,往往又是矛盾最尖锐、帝国主义统治最虚弱、革命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即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要首先爆发革命并取得成功。

——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年)

《无产阶级的军事纲领》(1916年)

?“亚细亚生产方式”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对于这种生产方式的性质,国内外学术界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进行过多次讨论,形成几种代表性意见:

奴隶制

原始公社制

从原始公有制向奴隶制过渡性的形态

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

一般研究认为:西方社会经历了古代奴隶制和日耳曼封建制,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东方国家则经历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发展阶段,最后导致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晚年手稿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1881年,马克思在给俄国革命家查苏里奇的复信中提到,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卡夫丁峡谷”,取自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谟奈(萨姆尼特)战争时期的典故。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巨大成就,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四月提纲”的内容及意义

?1917年“二月革命”

?两个政权并存政局

工兵代表苏维埃组织

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最“自由”的国家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4月17日,列宁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 提出了立即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问题;

制订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计划;

制订了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提纲”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由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转变的理论。

?三、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分歧和争论

1、关于革命转变问题

列宁:《论策略书》

《大难当头,出路何在?》

2、关于革命策略问题

列宁:《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与起义》

《政治家札记》

《局外人的意见》

?“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

——普列汉诺夫

?俄国历史上还没有磨出做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在蒸汽机工业时代是正确的,但在电气时代己开始失去意义。主要原因是科学的进步将使无产阶级变了样子,真正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将逐渐减少,而知识分子在生产过程中将跃居首位,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是一个灵活的社会结构,它会朝着适应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调节,变得人道化,成为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不会很快被埋葬,亦不需要有掘墓人,因而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四、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1、关于开创历史新纪元问题

2、关于十月革命的道路问题

3、关于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

?关于“新纪元”问题的认识误区:

对于新纪元新时代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论证不足,甚至予以否认。

关于社会主义的研究仍有两种倾向:一是在论证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时,将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二是把两个“社会主义”概念完全割裂开来。

十月革命开辟了历史新纪元;开辟新纪元的不仅是十月革命这一个伟大事件。

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帝国主义形成、新科技革命、信息社会的出现等都是新时代的新内容。这是多样性的新时代,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道路:

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指十月革命的方向和基本经验。

十月革命是暴力革命的胜利,暴力革命的成功并不是无限的。

十月革命的经验是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

?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

十月革命给予全世界的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民族解放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十月革命促使了西方工人运动与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联合,架起了一座桥梁;

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五、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1918年3月,德国和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俄国放弃了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俄属波兰的控制权,承认芬兰和乌克兰的独立,并且付给德国15亿美元的赔款。德国战败后这个条约被废除。

?“革命的妥协”:

?“布列斯特约”使苏俄蒙受了一次浩劫,但它的签订使苏维埃共和国摆脱了战争,赢得了必要的喘息机会。

?错误的选择:错误时机签订的耻辱和约

?时机不对

?效果很差

?国内树敌

?埋下祸根

?观点:

革命的妥协?

错误的选择?

?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协约国的干涉

国内武装叛乱

2、评价

基本肯定

基本否定

折衷观点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情况

1918年夏-1919年底:全面执行

?余粮征集制(1919.1.11)

?工业国有化(1918.6.28)

?贸易国有化(1918.11.21)

?义务劳动制(1919—)

?口粮配给制(1918下半年)

1920年初-1921年夏:推广深化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经济生活实物化

经济制度集中化

5、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后果

积极作用:保证军需用品供应

消极影响:影响工农业生产;引起社会普遍不满

6、列宁的有关论述:1921年春肯定;1921年秋承认错误

7、总结

?列宁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严重失败,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能提高生产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环境下是被迫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违反了经济规律,执行中有过火现象;

?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并企图向共产主义过渡,无论从指导思想、具体方法及步骤上,都是完全错误的、不明智的。

?七、欧洲的革命风暴

1、欧洲革命风暴的条件、概况、成果

2、德国11月革命的性质

3、匈牙利革命失败的原因

社会民主党的背叛

共产党的严重错误

4、比较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匈牙利革命

?德国11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八、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功过

1、共产国际的建立

近代史所有考点重点归纳

所有考点重点归纳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6)中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2.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常常因此导致失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历史事件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3、《资政新篇》: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5、“百日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为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6、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7、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8、“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

(整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教学大纲 (工学类高中生源本科)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Advanced Mathematics 课程编码:0702002106,0702002206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数/学分数: 192/ 12 实验(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机械 先修课程:无制订日期:2005年11月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A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应用非常广泛,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能掌握函数和极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华; 2、使学生能掌握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的基本内容、重要思想和简单计算; 3、使学生能学会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等的基本内容和计算; 4、学生通过学习能为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5、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

三、学时分配表 内容学时习题课总学时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4-16 2 16-18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16 2 18 第三章中值定理及导数应用16 2 18 第四章不定积分12 2 14 第五章定积分14 2 16 第六章定积分应用6-8 2 8-10 第七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16 2 18 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16 2 18 第九章重积分12 2 14 第十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16 2 18 第十一章无穷级数16-18 2 18-20 第十二章微分方程14 2 16 合计168-174 24 192-198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门课采用完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并辅之以适当的习题课便于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通过高等数学A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基本运算能力。

华师世界现代史课件1

世界现代史多媒体教学课件 项目承担人:梁军 课题组成员:黄正柏 现代 目录 导言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章十月革命 第四章欧洲革命浪潮的涨落和共产国际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第六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七章20年代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八章20年代的国际关系 第九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及成就与教训 世界现代史导言 教学目标: 通过导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分期、特征等理论问题和和这一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

一、世界现代史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1 历史的继承性 ( 吴于廑先生有关世界历史横向和纵向发展的有关理论。以及弗兰 克的《白银资本》中的相关观点。) 2 新的特点和趋势 A 阶级矛盾意识形态斗争的转化 康捷拉采耶夫的长周期理论 B 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现代化 C 国际关系结构的破坏与重组 D 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意义 二、分期问题 1 国内史学界的观点 A 十月革命论 B 当前主流看法

2 国外史学界观点 A 关于近代史的提法 剑桥三史 B 巴勒克拉夫的理论 《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当代史导论》 C 霍布斯鲍姆的一些提法 《极端的年代》 3 具体的分期 1 20 世纪初期——1917 年,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列强争霸作为其 特点。 2 1917 年——1929 年,世界革命高潮,资本主义国家战后重建,革命 成为其特点。 3 1930 年——1939 年,法西斯战争的危险以及反法西斯运动。 4 1939 年——194 5 年,二战时期,反法西斯民主国家的民主力量同法 西斯国家的决战时期。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1 注意国际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 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各国政治、经济根本利益的冲突是贯 穿世界历史进程的两条线索。 3 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世界格 局的演变。 4 各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它们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决定于各国

最新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重点笔记整理)说课讲解

世界现代设计史(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 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2、现代设计的范畴(*名词解释) (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3、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简答题) (1)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2)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Art 1、水晶宫(*名词解释) 18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2、工艺美术运动 (1)定义(*名词解释:2015、2016)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提倡哥特风格,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由约翰·拉斯金提供理论指导,由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2)风格特征(*简答题:2015、2016)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全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全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1. 1368年( )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 )。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 1627年,高迎祥、张献忠、( )等人先后起义,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2.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 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3. 从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克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前期的疆域图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4. 明朝的统治:明前期;①政治上,废除( )、创设内阁、设( )机构和迁都北京;②经 济上,奖励农耕,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③外交上,明成祖派( )下西洋;④影响:强化皇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 明中后期;改革赋税制度;影响: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 )经济的高度繁荣。 5. 明清时期的不同名族政策 明朝:主要以防为主,采取比较被动的( )政策; 清朝:比较积极主动,采取( )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16世纪中期,( )、俞大猷抗击倭寇; ▲1662年( )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朝:▲17世纪中期(康熙年间)抗击沙俄侵略,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天山以北的( )叛乱; ▲乾隆年间清朝平定天山以南的( )叛乱,后来,清政府设置( ),管理整个新疆地区的事物。 ▲册封( )、( )(金瓶掣签制度),设置( ); ▲明清时期,( )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名族地区的联系。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多名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6.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的繁盛 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渐成熟;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 )、( )等高产作物引进。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繁荣; 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产生( )的萌芽。 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2.商帮的形成,( )、( ) 海外贸易的发达 1.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7.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行业:纺织业部门;典型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特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8.进步思潮 代表人物:黄宗羲主张:批判专制皇权,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世界现代史重点归纳

世界现代史 1、战后20年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雄厚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政府进一步干预和调节市场;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刺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加剧 目的:战时经济顺利转轨;稳定国内社会生活;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内容:制定充分就业法;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廉价民用住宅建造计划;扶植农业;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 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它使新政时期的某些措施得以法律化和制度化;共和党控制了参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杜鲁门提出的许多法案没有通过;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转轨,使国家的经济得以保持并继续扩大 结果及其原因:结果:成效不大,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很多目标未能实现 原因:国会特别会议中,议员们惊慌失措,通过了70多项法案;统治集团内部策略上的分歧、利害上的冲突对公平施政起制约作用;杜鲁门在政治 上保守,在经济改革上却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二者的矛盾使得他的 经济社会改革难以推行;组织策略上,杜鲁门不能包容改革派人士,搞 宗派主义,形成占据政府重要职位的密苏里帮;外交路线上,推行霸权 主义,搞侵略扩张,巨额支出对外,推行国内的社会福利改革难免捉襟 见肘 3、西欧经济的恢复:英国:英国工党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稳定了战后英国衰败的经济; 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充实了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了金融 市场;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设施转为民用设施,促进了新的 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受战争抑制的固定资产更新加快,人们对 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战后初期有利的贸易环境 法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四共和国进行国有化改革,推进法国式的计 划经济,实施著名经济学家莫内倡导的装备和现代化计划,推动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无偿使用德国战俘劳动力,以弥补法国劳动力的 不足,是联邦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马歇尔计划起了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食品和原料,缓解了紧迫的供应状况;马克对等基金缓和 了投资资金的短缺;艾哈德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4、n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 主旨 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 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削弱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和内阁的作用,扩大总统的权 力;总统是国家的元首,三军的统帅,有权直接任命总理, 解散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形势非常权力。 6、世界殖民体系解体:原因:当代世界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 殖民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步从根本上动摇 着殖民主义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奴役;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 文明的复兴,给殖民主义敲响了警钟。 影响: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成教)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76课时,其中理论26课时,实践10课时,自学40课时 学分:4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一)概论 1、什么是设计; 2、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 3、了解现代设计教育; (二)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1、了解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情况; 2、掌握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三)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2、法国的新艺术运动。 3、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与亨利.凡德.维尔德; 4、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与安东尼.高帝的贡献; 5、苏格兰新艺术运动和马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6、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7、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四)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基本概念; 2、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发展; 3、美国与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五)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 1、了解现代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 2、现代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 3、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六)包豪斯 1、包豪斯成立的宗旨; 2、格罗佩斯的设计影响; 3、魏玛时期的包豪斯; 4、迪索时期的包豪斯;

5、泛政治化时期—迈耶时期; 6、米斯.凡德诺的设计影响; (七)工业设计的兴起 1、美国工业设计兴起; 2、“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建立与流线型风格; 3、消费主义与流行样式; (八)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 1、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 2、国际主义风格的代表设计家; (九)世界现代设计 1、日本的设计发展 2、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发展 3、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荷兰、西班牙与瑞士的设计; (十)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1、国际主义的衰退; 2、后现代主义设计; 3、其它设计风格; 三、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中考备战复习汇编世界现代史读图简答题

人教版中考备战复习汇编 世界现代史读图简答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读图简答题 1.请将下列国家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2分)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示意图 A.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的国家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国家) 左框:A;右框:B。 2.观察下图,请将下列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方框内。(2分) A.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地点:莫斯科 B.开辟打击德国法西斯第二战场的登陆地点:诺曼底

从左到右中的方框内分别为B、A;(2分) 3.大国间的会议对世界局势往往产生重大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签署《凡尔赛和约》图二华盛顿会议图三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图四斯大林、罗斯福、 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 和墨索里尼(左起)(1)图一是哪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和图二所示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2)图三所示慕尼黑会议反映出英法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问题上作何态度(3)图四所示会议发生在哪次战争中会议通过了哪些重大决议据些可知,战后主导国际关系新格局的是哪两个国家 (1)巴黎和会(2分)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分)。(2)绥靖政策(或妥协退让,1分)。(3)第二次世界大战(1分)。分区占领德国(1分);战后成立联合国(1分);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1分)。美国和苏联(1分,只回答一个国家不给分)。 4.根据图片提示信息,回答问题。(6分)

图一《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仪式图二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图三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图四欧洲联盟 请回答: (1)分别说出四幅图片历史事件的重要作用。(4分) (2)这些历史事件共同反映了怎样的主题(2分) (1)《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保证。(1分)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分)上海APEC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做出贡献。(1分)欧盟的成立,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1分) (2)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1分)促进团结,共同发展。(1分) 5.(6分)观察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遣唐使船图二 1871年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

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

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的概况: 时间:1917年11月领导人:列宁地点: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十月革命的意义: ⑴历史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 ⑵世界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⑴经济上: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 ①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②意义(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⑵政治上:成立苏联(1922年底) 2.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1937年,完成前两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 ⑵实现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⑴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⑵突出特点: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 ⑶评价:①在一定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得苏联工业、国防强大。 ②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巴黎和会——1919年在巴黎召开 ⑴目的:制裁德国,战后分赃 ⑵操纵国:法(克里孟梭)、英(劳合·乔治)、美(威尔逊)——巴黎三巨头 ⑶签订条约:《凡尔赛和约》 主要内容是:(了解即可)

①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另行确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此条最能说明会议的分赃性质) 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是对中国利益的侵犯,引发了五四运动。 2.华盛顿会议——1922年在华盛顿召开。 ⑴目的:协调美日等在亚太的矛盾 ⑵操纵国:英、美、日 ⑶签订条约:《九国公约》 ①主要内容是: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②实质和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分别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两个国际会议构建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认识: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第4课经济大危机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⑴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⑵首先爆发于:美国 ⑶影响:工人失业、资本家销毁商品,破坏了生产力;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加深了社会矛盾,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罗斯福新政和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背景 2.罗斯福新政:(1933年) ⑴背景: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⑵目的、特点: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⑶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依据是《国家工业复兴法》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以及设计师作品的分析讲授, 使学生对人类在造物史方面的发展线索、各个运动的审美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达到以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为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开设做好理论准备。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二)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概况,达到建立学生设计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检查 本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56学时,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方式或论文形式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四、教学时数分配 第二部分讲授内容 第一章现代设计发展的理论模式 一、设计师与独立制作的手工艺人的区别 二、现代设计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1831-1901年)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出现前的设计 第一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工业革命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城市矛盾的实验性规划设计 三、新专业分工的出现 第二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设计潮流——维多利亚风格 第三节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的出场 第四节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 第五节芝加哥学派·沙利文 第六节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一、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七节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1920—1935年 一、装饰主义运动所源之影响方面 二、代表地区及人物、作品 第八节现代主义(Modernism) 一、主要设计师 (一)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下简称格氏) (二)密斯(Mies Van der Rohe) (三)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四)赖特(Frank Wright) (五)阿尔托(A.Alto) 二、主要设计风格和流派 (一)荷“风格派”运动 (二)表现主义 (三)德意志制造同盟 (四)俄——1918至1925年间的构成主义 第三章包豪斯BAUHUASE(1919—1933年) 德语Bauhuase意为“建筑房子”。格罗皮乌斯创立,她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体系,达到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和改造社会文化的目的,同时快速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满足战后的物质需求。 第一节魏玛时期(1919—1925年) 一、课程改革 第二节德骚时期(1925—1933年)——其中1925-1927年为黄金时期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B1003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学分/学时: 2.5学分/40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建议开设学期:2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开篇的话(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地位和特点 1.回答纲要课课程性质的必要性 2.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理论课 3.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纲要课的16字特点: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育人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的划分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核心和目标 五、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初中历史专题知识汇编世界近现代史专题五重要会议重要组织

初中历史专题知识汇编 世界近现代史 专题五:重要会议、重要组织 一、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法国巴黎。 2、主要参加者: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 3、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指民地。 5、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 2、中心议题(目的):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3、《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影响:九下P17。 4、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三)慕尼黑会议 1、时间地点: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 2、参加者: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3、内容: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 4、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四)雅尔塔会议 1、时间地点:1945年,苏联雅尔塔。 2、主要参加者: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 3、目的:为了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4、内容:九下P41。 5、影响:加速了德国灭亡;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为美苏划分世界奠定了基础。 (五)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2、求同存异: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二、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1、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2、参与国家: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同盟—德、意、奥。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一战的爆发。 (二)国际联盟(国联) 1、成立:美国倡议,但没有参加,英法主宰。 2、宗旨: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3、实质: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1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1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 2、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P5 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劳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P5 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点。 4、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6 5、比较图1-6和图1-9,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6、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个人整理精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条约》割占,勒索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和澎湖列岛,勒索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使馆区和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意义: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必考考点汇编(精)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必考考点汇编(精) 【考点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背景:(1)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领导人:列宁; 3、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到1927年,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考点2】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时间:1933年。 3、新政目的:直接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特点(手段):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主要内容:(1)调整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2)整顿银行, 恢复银行信用;(3)缩减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补贴;(4)兴建公 共工程; 6、影响:积极性——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④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局限性——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给我们的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但新政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从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成功改革事例中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创新;要关注民生。 【考点3】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最新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提纲

巩固新生政权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各地,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和平解放。 经济: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军事:抗美援朝——1950年6月,为了保家卫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 月19日夜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1953年 克拉克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共同纲领》,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 年底,“三大工程”相继竣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 1956年7月,从总装备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三大改造: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又急于求成。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 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966年,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开始。 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976年,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 影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民主法治被严重践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启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