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学教案

宪法学教案

宪法学教案
宪法学教案

《中国宪法》教案

法学教研室

导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宪法的研究对象;中国宪法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一、《中国宪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宪法的理论

2、研究宪法的历史

3、研究国家的性质和形式

4、研究国家政权的组织

5、研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6、研究宪法的实施

7、研究宪法的新内容、新变化

二、本学科的发展概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发展状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

三、中国宪法的科学体系及内容

《中国宪法》这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典为主要根据。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结构,本书的内容及体系安排如下:导言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三章国家性质第四章国家形式第五章选举制度第六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七章中央国家机构第八章地方制度第九章政党制度

四、中国宪法的学习方法

1、本质分析

2、历史分析

3、比较分析

4、联系实际

五、学习中国宪法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和认识

2、有助于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3、有助于学好其他部门法

4、有助于运用宪法原理和宪法条文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5、有助于我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的特征和本质;宪法的分类;宪法规范的特征;宪法渊源;宪法基本原则;宪法的作用;宪政;违宪审查制度的概念和特征;违宪审查的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

1、西方:

2、东方(中国):

二、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确立国家的根本

制度。第二,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三、宪法的本质

宪法的本质在于,它是一国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在建立民主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四、宪法的分类

(一)宪法分类的意义

宪法分类是将复杂的宪法现象系统化和规律化的基本途径,是宪法学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宪法的分类(表格)

第二节宪法的创制

一、宪法的制定

(一)宪法制定机关:

1、制宪权主体:制宪权是制定国家根本法的一种权力。

2、制宪机关:制宪机关与宪法起草机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制宪机关是行使制宪权的国家机关,

而宪法起草机构是具体工作机关,不能独立的行使制宪权;制宪机关一般是常设的,而宪法起草机关是临时性的机关,起草任务结束后便解散;制宪机关由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而宪法起草机关主要是通过任命的方式产生,注重来源的广泛性。

(二)宪法制定程序:制宪程序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1、制宪机构的设立

2、宪法草案的提出

3、宪法草案的通过

4、公布

二、宪法修改

(一)宪法修改的含义

宪法修改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出现宪法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时候,由有权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内容的活动。

(三)宪法修改的限制

1、宪法修改内容的限制

2、宪法修改时间的限制

(四)宪法修改的方式

1、全面修改

2、部分修改

3、无形修改

(五)宪法修改的程序

1、提案

2、先决投票

3、公告

4、议决

5、公布

第三节宪法规范和宪法关系

一、宪法规范

1、定义:宪法规范是指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

2、特点:

(1)根本性

(2)最高权威性

(3)原则性

(4)纲领性

(5)相对稳定性

(6)无具体惩罚性

二、宪法关系

(一)概念:亦称宪法法律关系,是指根据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宪法上的表现。(二)宪法关系的构成要素:

1、宪法主体

2、宪法关系的内容

3、宪法关系的客体

第四节宪法渊源和宪法典结构

一、宪法渊源

1、概念:宪法渊源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

2、种类:

(1)成文宪法典

(2)宪法性法律

(3)宪法惯例

(4)宪法判例

(5)宪法解释

(6)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7)权威性宪法著作

二、宪法典结构

(一)宪法典机构概述

1、概念:宪法典结构是指一部宪法是怎样构成的,即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2、宪法典的结构:世界各国的宪法一般包括序言、正文、附件三大部分。

(二)我国宪法典结构:我国的宪法典从宪法体系上看,属于成文宪法体系。从宪法典体例上看,新中国四部宪法分为章、节、条、款。现行宪法共4章7节138条,另附31条修正案。

第五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1、含义: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资产阶级人民主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主权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政府的建立应该经人民同意,政府的权力应受人民监督。在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要求政府为人民服务。资产阶级人民主权理论不仅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起了进步作用,也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利武器,无产阶级专政从中吸取其合理成分。

2、提出:

(1)近代意义的主权概念是法国人让·布丹在其《论共和国六书》(1573年)中提出的。

(2)让-雅克·卢梭以其“社会契约论”为基础,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

3、在两种不同性质宪法中的表现

二、基本人权原则

1、人权的含义:就是作为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

2、提出:

(1)(英)约翰·洛克

(2)(法)让-雅克·卢梭

3、在两种不同性质宪法中的表现

三、权力制约原则

1、含义: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2、提出:

3、在两种不同性质宪法中的表现

四、法治原则

1、含义: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治国体系和运行状态。其核心内容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宪法的法治原则以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为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法治原则包括: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职权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第五,司法独立。我国现行宪法充分肯定了宪法在实行法治方面的作用。宪法第5条强调,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

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尽管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理论尚未形成权威性一致观点,但以下几方面是其重要内容:一是法治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二是法治必须与民主相结合。三是法治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在两种不同性质宪法中的表现:

第六节宪法的价值和作用

一、宪法的价值

(一)概说

(三)宪法的基本价值

1、宪法与人民主权

2、宪法与宪政秩序

3、宪法与社会发展

4、宪法与社会正义

二、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的规范作用

(二)宪法的社会作用

1、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作用

2、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3、宪法对文化制度的作用

第七节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概说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

第八节宪法的监督制度

一、宪法的监督制度概述

1、概念: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根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组织、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的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

2、宪法监督的模式:第一,司法机关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这种模式导源于美国,1803年美国联邦法院审理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开创了违宪审查的先例,以后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效仿。第二,立法机关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起源于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一般与“议会至上”的思想有关,如:英国。在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模式起源于1918年苏俄宪法。我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是受苏俄的影响。第三,专门的监督机关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1799年法国设立护法元老院,并赋予它以撤销违宪的法律的权力,视为这种模式的开始。另外,设立宪法法院、宪法委员会也属这种模式。

3、宪法监督的方式1、事先审查2、事后审查 3 、附带性审查

4、宪法控诉

4、宪法监督的分类

根据宪法监督的主体和宪法监督权的性质不同分为直接宪法监督和间接宪法监督。

根据受监督的宪法行为性质不同分为对创制宪法的监督和实施宪法的监督

根据受监督的宪法行为的构成不同分为对宪法行为过程的监督和对宪法行为结果的监督

根据宪法监督主体所进行的宪法监督的方式不同分为主动的宪法监督和被动的宪法监督。

二、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内容:第一,审查法律、法规及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

第二,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

第三,审查各政党、团体、企业事业等组织以及全体公民行为的合宪性。

三、违宪审查与违宪责任

(一)违宪审查

1、违宪审查的概念及特征:违宪审查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

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

特征:第一,违宪审查主体是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第二,违宪审查有特定的审查范围。第三,违宪审查程序多样化。第四,违宪审查方式有别于一般司法案案件的审判。

2、违宪审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司法审查的关系

(二)违宪责任

1、违宪责任的概念、特征:违宪责任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责任,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言论或行为违背宪法的原则、精神和具体内容因而必须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征:第一:违宪责任的承担主体既具有多重性,又主要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和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行政机关。第二:违宪责任是基于宪法关系而发生的。第三,违宪责任的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第四,违宪责任既具有法律性质又具有政治性质。第五、违宪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同于其他法律责任。

2、违宪责任的种类

2、违宪责任的形式:(1)弹劾:弹劾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剥夺违宪或违法失职的国

家领导人和重要公职人员职务的一种制裁措施。(2)罢免:罢免是指政府公共官员在其任职届满之前,由选民或原选举单位以选举方式撤免其职务的一种制裁措施。(3)撤销:是指违宪审查机关废除违宪的法律法规的一种措施。(4)宣告无效(5)拒绝适用(6)取缔政治组织

4、违宪责任的归结

第二章宪法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点和难点: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的发展趋势;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地位;人民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的内容和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

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导入新课]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成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宪法的历史,最根本的目的,是能够从宪法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示,更好的运用于和服务于今天的宪政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以至最后消亡的过程,宪法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也逃不出这个规律。

宪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一、宪法的产生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

1、英国是资产阶级宪法的策源地

2、美国是成文宪法的先驱

3、法国是欧洲大陆制定宪法最早的国家

4、宪法产生的条件、

(一)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要求人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权利主体。平等、自由成为商品经济的时代精神,而近代宪法正是以平等自由为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所以,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建立了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使资产阶级以人民代表的名义进入议会和国家机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之后便以根本法的形式将这种政治制度固定下来,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基础。

(三)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是自由、民主、人权等宪政思想的传播和深入人心。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宣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分立”等民主宪政观念,并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宪法产生的条件。

(四)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是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关系极为复杂,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一部法律为各部门法规定所遵循的共同的基本原则,宪法应运而生。

(二)宪法的发展

1、近代宪法的发展:

英国宪法的发展:

美国宪法的发展:

法国宪法的发展:

2、现代宪法的发展

3、宪法的发展趋势

当代宪法的主要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宪法短时期内不会灭亡,还会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宪法必将不断发展与完善;两种类型的宪法将长期共存,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宪法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宪法成为最后一种类型的宪法。

(二)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第一,不成文宪法逐步走向成文宪法;英国已成立了制定成文宪法的研究机构,实行不成文宪法的传统已发生动摇,成文宪法取代不成文宪法已是大势所趋。第二,不成文宪法的形式,如宪法惯例、宪法判例也受到成文宪法国家的重视,宪法渊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第三,宪法修改较为频繁。

(三)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第一,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随着人权范围不断扩大,各国宪法都增加了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和环境权的内容,并且强调公民权利的保障。第二,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宪法保障制度,把违宪问题纳入司法审查或诉讼范畴成为一种潮流。第三,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人权已成为国际问题,围绕人权问题签署了许多国际公约;有些国家对国家主权有条件地限制;有些国家宪法规定放弃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或不参与侵略战争。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晚清宪法性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以九年为期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两部分。其目的是维护“君上大权”,规定皇帝享有的各种权力,公民权利少得可怜,并可予以剥夺。《钦定宪法大纲》徒有宪法之名,并无宪法之实。

《十九信条》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为保卫辛亥革命缔造的共和政体,束缚袁世凯帝制的手脚,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赋予公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符合人民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天坛宪草》

《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国民党为欺骗人民,使其统治合法化,制定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它确认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规定国民党中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反人民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它是一个极端反动的宪法性文件。:

《五五宪草》

《中华民国宪法》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为加强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加强民主政权建设,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它是我国历史上由人民政权制定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主要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工农劳动群众享有的广泛权利。它对根据地政权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这三部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是:(1)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2)确认了革命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3)规定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强调男女平等和民族平等,从物质和制度上保障这些权利的实施。(4)规定了根据地的各项政策。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对于组织、团结人民,战胜敌人,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邀请各党派爱国人士的代表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和任务,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法制,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

1954年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确认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步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是新中国历史上一部好的宪法,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五、1982年宪法

1、内容特点:1982年现行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其特点主要有:

第一,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认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经济制度,倡导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机构的合理设置,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健全了中央国家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地方政权建设,规定了部分国家领导人的限任制,以废除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第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原来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突出了公民权利的地位。宪法中明确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第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把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写入宪法。

2、历史意义: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措施。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和保障。

3、现行宪法的修改:

1988年宪法修正案

1993年宪法修正案

1999年宪法修正案

2004年宪法修正案

第三章国家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方法:讲述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一、国家性质概述

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

(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理论基础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的。

2、领导者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人阶级的领导通过其政党领导来实现。

3、阶级基础相同。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4。职能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在职能上是一致的,即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组织人民进行经济、文化建设,防御侵略,保卫国家。5、历史使命相同,即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1、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2、工农联盟是我国的阶级基础。3、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三、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是比工农联盟更为广泛的阶级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突出特点。我国现行宪

法在序言中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第二节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制度概念: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宪法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一)宪法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宪法的性质

(三)宪法确认经济基础,维护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即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全体人民所公有,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范围包括(1)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但是法律规定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2)城市土地、农村和城市郊区根据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3)银行、邮电、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国有农场、国有商业等国有企业和设施。

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指由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

一种公有制经济。

(二)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是由城乡个体劳动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有私人雇工经营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四、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一)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二)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内容作了重大修改,加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修改后的内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样修改,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提高了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地位。

五、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

第三节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文明的基本理论

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政治文明是指变革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领域所创造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制度和体制成果,是人们有效地管理社会,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经验和智慧的凝结,主要表现为社会制度、体制及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发展。

主要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点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三、三个文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经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进程。

四、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理论

1、含义: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自己的主观世界也进行改造,由此而得到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的成果。

2、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五、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二)发展科学事业

(三)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

(四)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五)扩大知识分子队伍、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六、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它决定着我国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基本内容有:

(一)普及理想教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二)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

(五)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第四章国家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我国的国家标志。

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

(1)国体与政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2)国体决定政体;

(3)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1)定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普选产生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这样一种根本政治制度。

(2)内容:

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二: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三.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它监督。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集中制作为其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第五,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国家的其它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因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征主要有:

(1)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有权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

(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

(3)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设机关。

(4)人民代表实行兼职工作制。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提高其工作效能。这是完善人大制度最基础、最根本的环节。

第二节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分类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按照什么原则,采取何种形式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和自治单位组织的单一主权国家。主要特征是:

①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

②从国家机构组成上看,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

③从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看,地方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地方行政区域单位和自治单位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

④从对外关系看,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国家是指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近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联邦和邦联两种形式。

邦联是几个独立的国家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

联邦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

二、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历史原因:

(1)中国近代以前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耕国家

(2)农耕社会不仅孕育和培养大一统的政治思想,而且造就并发展了宗法观念和制度。

三、我国采取单一制的民族原因

(一)各民族分布状况

(二)各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

(三)各民族所处的外部条件

(四)各民族的战斗友谊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灵活性、可包容性及有待完善性

五、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一)、定义:行政区域划分即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国家根据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国家划分为大小不同、层次不等的行政单位,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的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二)、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第一、政治原则。第二、经济文化原则。第三、民族原则、第四、历史、地理原则。

(三)行政区域划分的类别

(四)行政区域划分变更的法律程序。

第三节国家标志

一、国旗

二、国徽

三、国歌

四、首都

五、纪年

第五章选举制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选举和选举制度;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民主程序。

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述

一、选举、选举制度、选举法

选举是指选民或选举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自下而上民主推选民意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活动。

选举制度就是指在选举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有关选举的基本原则、程序、方式方法等一系列规则制度的总称。

选举法指规定民主选举国家民意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近代两种不同类型的选举制度

第二节我国的选举制度

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二)选举权的平等原则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四)无记名投票的原则

(五)差额选举原则

(六)代表受监督和罢免原则

(七)对民主选举的保障原则

三、选举的组织机构

(一)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二)选举委员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达标大会代表的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四、我国选举的基本程序

1、选区划分

2、选民登记

3、代表候选人的提名

4、选举投票

5、对代表的罢免

6、代表的辞职和补选

第六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公民、国籍;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概念、特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式、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一、公民和国籍

1、公民:

(1)定义: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2、人民与公民相区别:

首先是性质不同。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而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人民作为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范围和性质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统一战线的范围不同,我们要团结的人不同。人民的内部的层次和成分也不同。而公民作为法律概念它在法律上的含义有确切的立法规范。公民的含义也不能任意解释,所以说性质上,公民和人民有严格的区别。

第二,范围不同

人民的范围小于公民的范围因为公民既包括人民也包括敌人

第三:政治后果不同。

在公民中,人民占绝大多数,专政对象只是少数。专政对象虽然也包括在公民的范围内,但是他们并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基本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基本义务。

由于人民范围的人没有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敌人范围的人虽然也是公民由于往往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显示出它和公民这个概念的区别。

第四,概念表达不同。公民表达的一般是个体概念,人民所表达的往往是群体概念。人民不能用于

指代个人,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但是不能说我是一个人民,你最多可以讲你是人民的一分子。但是公民可以指代个体的概念,你可以说我是一个公民,应该享有宪法上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国籍; 公民,是一个与国籍密不可分的概念。具有一国国籍是作为一国公民的唯一前提条件。国籍是一个人作为某一国家公民的资格。一个人取得了某国国籍,就被认为是该国公民,就能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并依法履行该国公民的义务。国籍是一个人作为一个特定角成员而隶属于这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国籍就像商品的标签一样,是公民的一种法律上的资格。

国籍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因为出生而取得国籍(出生国籍),一种因为加入而取得国籍(继有国籍)。

对于出生国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原则

第一、血统主义原则,就是不管你在哪里出生,你父母的国籍是哪个国家你就具有哪个国家的国籍

第二、出生地主义原则,就是不管你父母是哪个国家的,你出生在这个国家就具有这个国家的国籍。

第三、混合主义原则:将血统主义原则和出生地主义原则结合起来确定子女的国籍。

继有国籍

继有国籍是指根据个人的意思或意思表示,或者根据某种事实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入籍国批准入籍。

我国国籍法规定我国国籍的取得方式是出生国籍和继有国籍并用。

我国对出生国籍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国籍法》规定:

(1)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2)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但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3)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对继有国籍。我国《国籍法》规定,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1)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2)申请是出于本人的自愿并且还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同时还要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条件是:(1)申请人为中国公民的近亲属(2)定居在中国(3)有其他正当理由,如关心和支持人类进步事业,为中国革命或世界革命作出贡献。

同时具备上述两个前提,同时又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申请人,就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更不承认多重国籍,非此即彼。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演员斯琴高娃已经加入到瑞士国籍,张铁林加入到了英国国籍,他们就不再具有中国国籍了。

二、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所谓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作某种行为以及要求国家和其他公民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所谓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当履行的责任,表现为国家要求公民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禁止作出某种行为。

三、人权与公民权

人权的含义: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四、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一切其他权利实现的基本要求。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参与当家作主的一项最基本、最主要的政治权利。

(二)政治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三)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1)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3)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4)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5)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一)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三)住宅不受侵犯

(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五、社会经济权利

(一)劳动者的劳动权

(二)劳动者的休息权

(三)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四)物质帮助权

六、文化教育权利

(一)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二)文化权利和自由

七、特定主体的权利

(一)妇女的平等权

(二)婚姻、家庭方面的权利

(三)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

六、其它义务

第四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

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

(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①享有权利的主体非常广泛;

②公民享有权利自由的内容十分广泛

(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①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

②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①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现实性;

②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既有物质保证又有法律保证,是能够实现的。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①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②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彼此结合在一起;

③权利和义务本身是相互依存的;

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二、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指导原则

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我国公民正确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指导原则。

(2)任何自由和权利都是有限度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二者相互对应、相互依存。没有义务,权利便失去了前提,没有权利,义务也就失去了基础。

(3)公民既有某项权利,又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只有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才能享有受保障的权利和自由。

第七章中央国家机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各中央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尤其要重点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及会议制度

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类型

国家机构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国家权力和职能,按照一定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称。

按照国家的本质不同,国家机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奴隶社会的国家机构、封建社会的国家机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机构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

按照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范围不同,国家机构可以分为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

二、国家机构的特征

1、鲜明的阶级性

2、由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组成

3、具有特殊的强制力

4、是严密、系统的体系

三、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法治原则

3、责任制原则

4、为人民服务原则

5、精简和效率原则

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一、国家元首概述

二、我国国家元首制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不是掌握一定国家权力的个人,而是一种国家机关,处于国家代表的最高地位。国家主席不参与国家的行政性工作,所以,不对全国人大负任何行政责任,但是,全国人大有权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因此相对于全国人大而言,国家主席又处于从属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主席、副主席任期五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职权有:第一,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第二,人事任免权。第三,外交权。第四,荣典权。

第四节国务院

一、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二、国务院的组织和领导体制

国务院由总理1人、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的任期与全国人大的任期相同,即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

三、国务院的职权

职权有:第一,行政立法权。第二,提出议案权。第三,行政领导和管理权。第四,行政监督权。

第五节中央军事委员会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负责领导和指挥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其他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从属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均为5年。

三、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职责和领导体制

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

第六节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一、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军事法院、铁路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组成。

二、最高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等)组成。我国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体制为双重领导体制,即人民检察院一方面受本级国家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受上级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职权有:第一,法纪监督。第二,侦查监督。第三,支持公诉。第四,审判监督。第五,监所监督。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具体体现在:(一)、三机关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在办理刑事案件时,除法律规定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的案件外,其余的案件均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批捕、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二)在分工的基础上,互相配合。三机关的任务是共同惩治犯罪活动,保护人民。因此必须在工作中互相配合。(三)在分工配合的基础上,互相制约。

第八章地方制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城市和基层政权建设

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方制度概述

一、地方制度的概念

有关如何划分行政区域,如何建立地方国家机关,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什么职权,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以及它们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等原则的总和。

二、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一般原则

(一)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二)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原则

(三)因地、因事制宜的原则

(四)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五)分工合作原则

三、我国地方制度的特点

(一)多层次性

(二)灵活多样性

(三)独创性

(四)原则性

第二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地方法规制定权;重大事务决定权;监督权;选举和罢免权;其它职权

宪法学笔记大全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定义 古代中外典籍和立法中所称的宪法,均指一般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且多含刑法之意,或者是指法律的公布。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取得国家政权后产生的,是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法律特征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重大的问题。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包括两层含义:(1)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其效力最高。(2)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严格的程序是为了确保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以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宪法的实质 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也可以说宪法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1.从宪法产生的过程来看,它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经过了阶级斗争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宪法的内容来看,它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 3.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四、宪法的分类 1.宪法的形式分类 (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书面文字形式为标准,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宪法的修改是否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为标准,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3)按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为标准,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2.宪法的实质分类 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运用阶级分析的分法对宪法所作的科学分类,即以宪法的阶级本质为标准,将世界各国的宪法分为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 第二节宪法规范的特点 一、宪法规范的含义 法规范或称宪法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层意思:(1)既然由同家制定或确认,那就能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施行;(2)所谓基本社会关系则是指国家生活中涉及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社会关系;(3)作为行为规则,它既然明确指示人们应当怎样做或者不能怎样做,那么宪法主体便负有服从和遵守的义务。 二、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1.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德国宪法案例选释基本权利总论编写说明

《德国宪法案例选释(第1辑)基本权利总论》 编写说明 张翔 2012-09-07 22:41:44 来源:《德国宪法案例选释(第1辑)基本权利总论》(张 翔主编,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一、缘起 比较法之于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的重要性已毋庸多言。比较法研究最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研究者普遍能依靠自身充分的外语能力和专业素养,系统阅读外国法的原始资料,作为理解、概括、比较、借鉴之基础。但目前我国法学研究者多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尚无法期待短期内对其他小语种国家法律的研究达到此种理想状态。系统地翻译介绍这些国家的法学基础资料,应该说尚有意义。 在宪法领域,德国宪法(《联邦德国基本法》)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可与美国宪法并列的基本典范之一,但我国宪法学界对德国宪法理论与实践的介绍研究还较为薄弱。近年来,渐有一些德国宪法学著作翻译出版,例如施莱希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地位、程序与裁判》(刘飞译)、施托贝尔的《经济宪法与经济行政法》(谢立斌译)、黑塞的《联邦德国宪法纲要》(李辉译)、黑勒的《国家学的危机社会主义与民族》(刘刚译)等等,但对于实践层面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具体裁判的译介尚不充分。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对大陆法系法学的传统认识不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判已然构成了当下德国宪法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宪法学的教学与研究莫不围绕宪法裁判展开,以至于有学者基于德国国家法学的传统不无忧虑地认为,宪法学有矮化为对联邦宪法法院的“解释科学”(Auslegungswissenschaft)的危险[1]。因此,如欲学习、研究德国宪法,德

国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判就是必须掌握的基本资料。 二、编写要旨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我们希望编写一套《德国宪法案例选释》丛书,尝试以不同的专题对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判进行选择性的译介。丛书计划编写若干专辑,第一辑以“基本权利总论”为主题,其编写要旨有以下几点: 1. 选择德国基本权利教义学体系建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案例 本书并不以译介最新的判决为目标,而是强调理论体系和案例脉络,所重视的是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拓展性和奠基性意义的经典案例。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宪法裁判,至今已有煌煌124卷,但在此浩繁卷帙当中,有一些案例对于基本权利基础理论的构建与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这些重要案例往往具有开创性作用,例如,吕特判决提出基本权利作为客观价值秩序的理论,开创了以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来阐释基本权利规范内涵的基本框架;艾尔弗斯案则将“一般行为自由‘解释为’兜底基本权利”,为基本权利体系设置了一个概括性条款。这些重要案例因其奠基性意义,在后来的判决往往被反复援引重申;宪法学理论的完善发展,也往往以这些重要案例为起点。因此,这些案例可作为掌握基本权利理论体系的一个整体性的纲要。 2. 翻译判决要点、描述论证过程、突出重要理论 我们希望避免过于简略和过于繁冗两种极端。有些案例译介仅截取基本案情和判决结果,对作为裁判精髓的说理部分展开不足,因而往往显得逻辑跳脱、仓

宪法学课程简答题、论述题2

简答题40道(考其中5道) 1.简述宪法学的基本特征 1、宪法学具有更加鲜明的现实政治性。因其研究对象的政治性,且宪法比其他法律更集中、更全面地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2、宪法学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宪法学的知识体系对于各个法学学科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许多学科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都根源于宪法;许多部门法问题的研究同样以宪法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各个部门法实施中可能出现的违宪问题通过宪法监督制度予以纠正。 3、宪法学具有特殊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宪法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与事例。 2.简述宪法的特征 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简述宪法的分类 1、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3、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4、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5、近代宪法与现代宪法 4.简述宪法解释的原则 1、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宪法解释机关在解释宪法时,应当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这是宪法解释是具有正当性和法律效力的前提。 2、符合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和目的。宪法解释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宪法规定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3、协调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宪法规定一系列根本原则,需要综合认识不同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分析宪法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宪法的实际内涵。 4、协调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宪法解释机关通过解释宪法,最大限度地协调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的关系。 5.简述宪法的效力 1、纵向效力:宪法在多层级的法律体系中所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 2、横向效力(适用范围):宪法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具有法律约束力。 (1)、空间效力:宪法在什么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宪法的空间效力及于国家行使主权的全部空间,也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领土、领海、领空、驻外使馆、驶离本土的船舶和航空器),我国宪法的效力包括港澳台地区。 (2)、时间效力:宪法在什么时间段上发生效力,具体而言就是宪法的生效和失效问题。(3)、对人效力:指宪法对哪些主体发生效力,具体分为: ①宪法所约束的公权力主体; (4)、对事效力:指宪法对社会生活的哪些领域、哪些事项发生效力。宪法一般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领域涉及国家权力运行的事项发生效力,在特定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也可以对私人领域产生效力。 5.简述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特征

宪法学要点

宪法学要点: 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学:是关于宪法的科学,即研究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宪法现象:指由宪法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包括与宪法有关的人的行为、心理和观念,通过宪法的规范作用所建立的机关和制度,以及这些机关、制度等根据宪法规定运行的状况等。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国家形式:是一国统治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象征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权力横向与纵向的具体制度化的配置形式,国家象征形式是国家权力的最高形式——主权的符号化标志。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 基本权利: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必不可少的某些权益,是公民实施某一行为的可能性。基本义务: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它是公民对于国家的首要义务,它构成普通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的基础,是反映和决定公民在国家中的政治和法律地位的重要因素。 国家机构: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的国家机关的总和,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 行政机关:即政府,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各级国家机关,其基本特征在于执行和管理。 宪法的基本特征: 宪法具备“法”的一般特征,如规范性、普适性与公共性,但也存在区别于一般法的独特之处: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b、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c、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宪法的基本原则:人们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利制的原则、法治原则。 我国宪法的结构: a、宪法体系:我国的现行宪法属于成文宪法体系。 b、宪法典的体例:以章开篇,兼具节、条、款、项、目,有名称、目录、序言、正文,以及制宪机关、制宪时间、公布机关和公布时间等。正文有总则和分则,但无附则的编排。 c、从内容结构上:我国宪法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国策、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权限和基本原则。 宪法与宪政的区别: 1、从外在状态的角度来看,宪法通常是指宪法典或是宪法性法律,一般指静态的文书形式;宪政则是指立宪政治的实际运行,即动态的立宪政治。 2、从内容范围的角度看,一国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所遵循的规范,却并不限于宪法的规定,如宪法惯例等法典以外的政治规范,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动态政治的产物,都属于宪政的范围。 3、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近现代宪政的基本精神及政治制度或程序上的原则,为了贯彻人们主权思想并试图通过制度程序上的设计,以达到约束国家机关权利、保障公民权利的目的,使人民主权思想得到贯彻。

宪法学经典案例--中国“乙肝歧视”张先著案

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1 【事件概要】2003年6月,原告张先著在芜湖市人事局报名参加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报考职位为芜湖县委办公室经济管理专业。经过笔试和面试,综合成绩在报考该职位的三十名考生中名列第一,按规定进入体检程序。同年9月17日,张先著在芜湖市人事局指定的铜陵市人民医院的体检报告显示,其乙肝两对半中的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主检医生依据《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确定其体检不合格。张先著随后向芜湖市人事局提出复检要求,并递交书面报告。同年10月18日,张先著在接到该通知后,表示不服,向安徽省人事厅递交行政复议申请书。同年10月28日,安徽省人事厅作出《不予受理决定书》。同年11月10日,张先著以被告芜湖市人事局的行为剥夺其担任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依法判令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撤销其不准许原告进入考核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准许原告进入考核程序并被录用至相应的职位。此宗案件,被媒体称为“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 法院审理后认为,国家行政机关招录公务员,由人事部门制定一定的标准是必要的,国家人事部作为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制定了《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这一部门规章,安徽省人事厅及卫生厅共同按照规章授权目的和范围行使权力,制定《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该规范性文件与上位法并不冲突,即未突破高阶位法设定的范围,也未突破高阶位法的禁止性规定。因此,依照《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属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可以参考适用。 被告芜湖市人事局根据《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委托解放军第八六医院对考生进行体检,应属于行政委托关系,被委托人所实施的行为后果应由委托人承担。因解放军第八六医院的体检不合格的结论违反《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芜湖市人事局作为招录国家公务员的主管行政机关,仅依据解放军第八六医院的体检结论,认定原告张先著体格检查不合格,作出取消原告进入考核程序资格的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一、二目之规定,应予撤销,但鉴于2003年安徽省国家公务员招考工作已结束,且张先著报考的职位已由该专业考试成绩第二名的考生进入该职位,故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具有可撤销内容,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对原告其他诉讼请求应不予支持。 据此,法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之规定,判决确认,被告芜湖市人事局在2003年安徽省国家公务员招录过程中作出取消原告张先著进入考核程序资格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 **本案涉及到何种宪法行为? 【分析参考】 1本案例转引自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性事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

宪法学1

>>作业 (一) 单选题 1. 请问下列哪一项不是宪法最高法律效力的适当表现? (A)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B) 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C) 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D)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难度:易分值:3.0参考答案:D学生答案:X得分:0.0 2. 下列哪项最早将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予以规范化?() (A) 法国《人权宣言》 (B) 美国《独立宣言》 (C) 美国宪法 (D) 英国《权利法案》 难度:中分值:3.0参考答案:B学生答案:X得分:0.0 3. 下列哪国是成文宪法的先行者?() (A) 美国 (B) 法国 (C) 德国 (D) 荷兰

难度:较易分值:3.0参考答案:A学生答案:X得分:0.0 4. 下列选项中有关宪法规范组织性的主要表现为()。 (A) 授权性规范 (B) 限制性规范 (C) 分权性规范 (D) 责任性规范 难度:较难分值:3.0参考答案:A学生答案:X得分:0.0 5. 在中国,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宪法学的真正建立于()。 (A) 19世纪中叶 (B) 19世纪末20世纪初 (C) 20世纪中叶 (D) 20世纪80年代 难度:易分值:3.0参考答案:B学生答案:X得分:0.0 6. 一般认为,宪法属于()。 (A) 公法 (B) 私法 (C) 既属于公法,也属于私法 (D) 既不属于公法,也不属于私法 难度:中分值:3.0参考答案:A学生答案:X得分:0.0 7.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关注“宪法应当是怎样的”是()。

(A) 本质分析法 (B) 规范分析法 (C) 实证分析法 (D) 价值分析法 难度:较难分值:3.0参考答案:D学生答案:X得分:0.0 8. 下列哪部宪法规定了政策内容?() (A) 1787年美国宪法 (B) 1791年法国宪法 (C) 1814年挪威宪法 (D) 1831年比利时宪法 难度:易分值:3.0参考答案:B学生答案:X得分:0.0 9. 有“世界宪法母国”之称的是下列哪一个?()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难度:易分值:3.0参考答案:A学生答案:X得分:0.0 10. 下列选项中有关宪法规范制裁性和惩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具有制裁性,但没有具体的惩罚性 (B) 不具有制裁性,但有具体的惩罚性

有关宪法的案例分析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在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享有的主要权利,也叫宪法权利。它是公民最主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权利。我国宪法应规定的公民具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公民的平等权。 所有的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公民都不得强迫其他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简言之,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宪法原则包括了司法平等,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包括了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2009年6月,何维青中专毕业,根据招聘广告,他参加了杭州华融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车工岗位招聘考试,成功地通过了笔试、面试、复试。随后,招聘单位叫他去公司定点医院做一次体检。几天后招聘单位通过体检结果知道何维青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于是拒绝录用。随后的几次应聘中,何维青都通过了考试,但最后都因为何维青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没被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了他找工作的最大障碍,何维青非常苦恼,他希望自己能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 这一案例主要围绕宪法的基本人权原则展开: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社会中的人,因而当人权与某一个体的人相结合时,则不能不打上这个人所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烙印,从而使人权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就人权最原创的意义而言,它在本质上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权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7、文化教育权8、特定主体权利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界定社会关系的两种方式或手段。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得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样保护的权利。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与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平等权有以下含义:1、所有公民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2、所有公民都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公民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4、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

2018年继续教育宪法学答案

2018年继续教育《宪法学》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982年宪法总的指导思想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实事求是 C、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D、四项基本原则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组织。 A、国家政权机关 B、爱国统一战线 C、群众 D、社会团体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他()。 A、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B、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C、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以上都不对 4、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因此他()。 A、对全国人民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 B、从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C、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工报告工作 D、以上都不对 5、民族乡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乡一级的行政区域,因此,它的人民代表大会()。 A、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依照法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 B、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依照不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单行条例 C、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D、以上都不对 6、依照我国现行选举法的规定,选民或者代表,()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A、三 B、七 C、十 D、十五 7、宪法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是世界宪法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在 人类史上第一次用宪法形成确认了精神文明建设。 A、苏俄1918宪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46年的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我国现行宪法规定() A、国家提倡计划生育 B、国家推广计划生育 C、国家推行计划生育 D、国家实行计划生育

宪法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宪法:宪法(constitution)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简答题 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的制约原则;法治原则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宪政作为以宪法规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它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都必须服务于使纸上的宪法成为现实的宪法目的。但是,宪政实践在宪法目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对于不具有正当性、确定性、功能性和调控性的宪法,宪政的实践活动又可以通过反作用的机制来使得纸上的宪法符合宪政实践的要求。所以,仅仅有宪法,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基于纸上的宪法规定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宪政实践,宪

法必须适应宪政实践的要求残年不断地为宪政实践提供正确的规范依据。当然,作为宪政实践的基础,没有宪法的存在是谈不上宪政的,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国家中,不存在一个被称为宪法的根本法,或者是宪法存在的权威被人们严重忽视,宪政是无从谈起的。因此,要实现宪政,就必须要强化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宪法是法,不是简单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政策。宪政实践要求一个国家必须保持法制的统一与协调,其中,宪法应当居于法律制度的核心,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 论述 宪法的特征? 主要特征就是内容最重要;法律效力最高;修改最严格。下面是详细的叙述: 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有两种意义的宪法规范:一是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规范,即一切调整宪法关系的规范;二是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规范,即仅指宪法确定的调整宪法关系的规范。作为法律规范的一种,宪法规范也同样具有法律规范的三要素,即假定条件要素、行为模式要素和处理后果要素。 受宪法规范的地位及内容所决定,宪法规范又具有一般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宪法学概论》在线作业三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 ) (A) 集体领导制 (B) 军委主席、副主席负责制 (C) 军委主席负责制 (D) 委员对军委主席负责制 参考答案: (C) 2. 现行宪法规定,有权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 ) (A) 全国人大常委会 (B) 国务院 (C) 国务院各部、委 (D)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参考答案: (B) 3. 居民委员会的主任,由( )产生 (A) 上级政 府指派 (B) 党组织 指定 (C) 居民 选举 (D) 上级政 府任命 参考答案: (C) 4. 现行宪法规定,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我国公民的( ) (A) 神圣权利

(B) 光荣义务 (C) 权利和义务 (D) 神圣职责 参考答案: (B) 5. 下列哪些是现行宪法新增加的内容( ) (A) 平等 权 (B) 受教 育权 (C) 人格尊严不 受侵犯 (D) 迁徙 自由 参考答案: (C) 6.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 ) (A) 监察 机关 (B) 法律监 督机关 (C) 法律检 察机关 (D) 纪律检 察机关 参考答案: (B) 7. 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国家主席是在哪一部宪法中恢复设置的( ) (A) 1954年 宪法 (B) 1975年 宪法 (C) 1978年 宪法 (D) .1982年 宪法 参考答案: (D) 8. 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其选举工作由( )主持 (A) 该级人大常委会 (B) 选举委员会 (C) 该级人大主席团 (D) 该级政法委

参考答案: (C) 9. 罢免直接选举所产生的人大代表,须经过( )通过 (A) 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 (B) 本级人大常委会 (C) 上一级人大常委会 (D) 原选区参加选举的过半数的选民 参考答案: (A) 10. 某省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有权撤销 (A) 全国 人大 (B) 全国人大常委会 (C) 该地方人大 (D) 该地方人 大常委会 参考答案: (D) 11. 有权制定基本法律的国家机关是( ) (A) 全国 人大 (B) 全国人大常委会 (C) 国务院 (D)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参考答案: (A) 12. 在我国,享有申诉权的主体是( ) (A) 公民 (B) 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C) 人民

宪法学习参考书目

参考教材 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秦前红主编:《宪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广辉主编:《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蔡定剑著:《宪法精解》(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侯西勋主编:《宪法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焦洪昌主编:《新编宪法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焦洪昌主编:《宪法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童之伟主编:《宪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千帆著:《宪法经典判例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周叶中主编:《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版。 朱丘祥主编:《宪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殷啸虎、王月明、朱应平著:《宪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苗连营主编:《宪法学》(第2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月明著:《宪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胡锦光主编:《宪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俞德鹏著:《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陈云生著:《宪法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韩亚光著:《中国宪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潘伟杰、王蔚主编:《宪法学》,复旦大学出版2008年版。 韩大元著:《宪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 A. W.布拉德利、K. D.尤因著:《宪法与行政法》,程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莫纪宏著:《宪法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年版。 肖泽晟著:《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著:《宪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版。 胡锦光主编:《外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胡锦光主编:《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阅读书目 荆知仁著:《中国立宪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徐祥民、刘惠荣等著:《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许崇德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希著:《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孔武著:《财政立宪主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何海波著:《司法审查的合法性基础:英国话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邢益精著:《宪法征收条款中公共利益要件之界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明佳著:《自由与主权之间:美国制宪辩论的政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韩大元编著:《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 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柔性宪法:依据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可以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凡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宪法的修改程序亦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采用单纯多数决方式),就叫做柔性宪法。英国宪法就被称为柔性宪法。英国实行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并不认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刚性宪法:凡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宪法修改须经过比一般法律更为复杂和严格的程序(特别多数决方式通过修宪提案)的宪法,就叫做刚性宪法。 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的宪法。凡是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及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一种法典的形式公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就是成文宪法。划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标准是看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成文宪在一国法律体系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不成文宪法:是指一国的宪法渊源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存在于习惯之中,或者散见于若干宪法性文件,或者判例之中。不成文宪法不是绝对没有文字,而是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如英国宪法就是不成文宪法。 平时宪法 钦定宪法: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凡由君主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就称为钦定宪法。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为钦定宪法。 协定宪法:协定宪法,凡由君主和国民议会协议而制定的宪法称为协定宪法。法国君主路易?菲利浦与国会协定而产生的1830宪法即为协定宪法。 名义宪法:只在名义上存在,但在现实中不能发生其规范性的宪法。 规范宪法:为政治权力所适应并服从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 宪法规范: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宪政: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即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德尔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发展这种民主事实。宪政是以宪法为形式、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法治为保障的现代政制。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又称为“主权在民”原则,是指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来源于人民。 权力法定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法无授权即无权”,即据权力的性质和特征,一切权力都应当是有限的,它源于法律,受法律限制,越权无效。该原则以法治为前提。 权利推定原则:权利有所谓“剩余权利”,即法律上未规定的权利,而有未加禁止并且符合社会成员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可以推定为权利主体有权利做,即“法不禁止即为可”。允许从应有权利推定出法律权利,称之为权利推定原则。 比例原则:当国家行使公权力而与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必须审查该公权力的行使是否为宪法所规定,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是否适度、合比例。 法律保留原则: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 宪法结构:宪法文本结构指宪法文本内容的具体组织和排列形式,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形式结构指将宪法规范予以合理排列的顺序、方式,我国分章、节、条、款、项。内

法学经典案例

法学经典案例 苏格拉底之死 不论你是什么专业的,你都会知道这个人,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那句发人深省的话KNOW YOURSELF 吗? 苏氏述而不作,性格倔辈,尤其喜好运用“辩证法”将那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人驳得哑口无言。这辩证法与咱们现在知道的不同,它是一种很伤人的辩论技术,分为“讥讽”和“助产术”两部分。具体来说,辩论者首先向对方请教学问,好像自己什么都不懂似的,然后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逐渐使对方出现前后矛盾的回答,以达到“讥讽”的目的。因为这种辩论术以及学术上的冲突,苏格拉底得罪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智者”。于是,这些“智者”便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传授对诸神不敬的学问,腐化及误导青年,并且还真的把他送进了监狱。在狱中,他被判饮毒而死刑。 死刑之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力通来看他,告诉他朋友决定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却表示不越狱。克力通认为雅典法律是有问题的可以不需要遵守。苏格拉底还反问:“越狱就正当吗?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制裁难道就正当了?有没有一种服从任何法律的义务?”经过与克力通的辩论,最后苏格拉底还是选择了饮毒酒结束生命。 这个故事可以说大致揭示了西方法律文化和中国代表的东方法律的某些信仰不同。在古代大多数中国人看来“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自己的生命存在,为自己昭雪才有真正的意义,只要自己是真的被冤枉,往往不信赖法律,先逃狱,再找证据平反。而有些西方人似乎就不像中国人这么“坚决”。他们认为,对待自己认为不公正的法律,态度要慎重。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逃避法律。 再者当某些人认为这个法律公正,而另一些人持相反看法时,能否一定会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来确定谁是谁非?当然不一定。而且,苏氏认为自己和徒弟们是正确的,但大多数雅典人不这么认为,价值判断本来就具有主观性,法律是理性而秩序的而不能为个人所左右。 该案例出现率百分之百- - 常出现课程法理学外国法制史 恶法非法之争 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著名逻辑问题:白马非马。而从古至今,一直困扰人们的法律问题就是恶法是法吗。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眼看就要结束了。希特勒手下的一名盖世太保分子,仍然穷凶极恶地追杀犹太人以及保护犹太人的德国人。一天,经他人告密,他获悉一对德国夫妇在家里藏匿一名犹太人,便带领数名手下直扑过去,试图将这对夫妇和那名犹太人全部拿捕。当他赶到时,丈夫见状从后门逃出,盖世太保举枪射击,丈夫倒在了血泊中。妻子和犹太人则被押送到集中营。没过几天。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名妻子获得了自由,但是丈夫的死仍然使她悲痛欲绝。

中南大学《宪法学》课程作业(在线作业)二及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下列哪个宪法性文件最集中地体现了孙中山的三个思想: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三阶段宪政?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天坛宪草” (C) “太原草案” (D)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参考答案: (C) 2. 1803年发生在美国的下列哪一案例开创了司法机关违宪审查体制? (A)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B) 斯科特诉桑福德案 (C) 英民地产充公案 (D) 美国银行第一案 参考答案: (A)

3.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解释范畴的是() (A) 立宪解释 (B) 行宪解释 (C) 违宪司法审查解释 (D) 监督解释 参考答案: (A)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通过哪一次宪法修正写入我国现行宪法的? (A) 1988年第一次修正 (B) 1993年第二次修正 (C) 1999年第三次修正 (D) 2004年第四次修正 参考答案: (C) 5.

关于我国宪法正文中总则的冠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总则 (B) 基本原则 (C) 总纲 (D) 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 (C) 6. 我国现行宪法典的体例是下列那种形式? (A) 章、节、条、款 (B) 章、目、节、条 (C) 篇、章、节、条 (D) 篇、节、目、款 参考答案: (A) 7. 关于宪法权利体系结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社会权集中写于自由权之前的结构安排是更为合理的 (B) 自由权集中写于社会权之前的结构安排是更为合理的

(C) 社会权与自由权交叉排列的结构安排是更为合理的 (D) 社会权与自由权可以任意位次排列 参考答案: (B) 8. 清廷公布的《钦定逐年筹备事宜清单》确定“预备立宪”的期限为() (A) 10年 (B) 9年 (C) 8年 (D) 7年 参考答案: (B) 9. 宪法的非制度性保障不包括() (A) 法律保障 (B) 文化保障 (C) 经济保障 (D) 政治保障

宪法案例分析

深圳涉黄人员当街示众,评析警察的做法 11月30日《南方都市报》报道,29日下午,深圳市福田区警方召开两场公开处理大会,对近期“扫黄”专项行动中抓获的100名涉嫌操纵、容留、强迫妇女卖淫,路边招嫖卖淫嫖娼,派发色情卡片等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公开处理。在沙嘴社区公处现场,有千余名当地群众前来观看,50名涉黄人员被全副武装的民警押解到现场后,福田公安分局副局长宣布处罚决定。 人权这一概念,从观念上的普及、法律上的界定,国内范围中,1991年我国发表了第一个人权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2004年《宪法》第33条庄严写上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明确规定:“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应给予人道或尊重人格尊严的待遇。”尽管该公约迄今对我国尚未生效、不能直接适用其规定,但结合我国积极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努力进程,特别是基于《宪法》中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规定,秉持基本人权理念,毫无疑问,我们应积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该规范 在福田警方的举措中,涉嫌违法犯罪人员被强制带到公开场合,仅以口罩半遮面,且当众宣布对其的处理决定,不能不说是对其人格尊严的侵犯。按照《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界定,绝大多数涉黄人员仅涉嫌违法,只须接受行政处罚,而只有极少数人涉嫌犯罪,应受到刑罚制裁;根据福田警方公布的数字,涉黄人员中刑事拘留17人,行政拘留142人,也证实了绝大多数人仅是轻微违法,并非触犯刑律。而依照《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应给予人道或尊重人格尊严的待遇的是“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不管其是违法还是犯罪,不管其被判处刑罚的种类和期限,换言之,即使是死刑犯,其得到人道及尊重人格待遇的权利也不容剥夺。 福田警方的公开处理,在目前的执法司法实践中绝非个例,在各类“严厉打击”、“专项行动”中的“公开处理”、“公捕”、“公判”中,人们不难窥见运动式执法不自觉地对法律原则和法制精神的某种程度的背离。 大学生旷课,有权力??请评析 一、大学生旷课是一种越轨行为 所谓越轨是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当然,这种行为是属于不适当行为类型。指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无重要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虽会引起众人的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也就是说,对于越轨,是几乎所有人都会有的经历,虽然这种经历有故意和无意以及情节轻重的区分。大学生旷课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校园现象,这种行为违反了学生守则和课堂秩序,因此属于越轨行为。 在学校,作为一名学生所希望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得到发展,老师激励学生追求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批判的思考方式,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里,进步的教育工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它鼓励创造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进度和课程结构也富有个性。如果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校的环境都能向着这些方向改造好,那学生旷课的几率也会大大减少。相信每一位有理性的大学生都会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对于逃课,当然不被提倡,但本人也不反对,关键是逃的是什么课,什么课该逃什么课不该逃,有应该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我觉得,对于大学的旷课现象,分析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旷课。 齐玉岺师案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齐玉苓被陈晓琪等被告侵犯的权利包括姓名权、受教育权和劳动就业权,但实际

2020年自学考试《宪法学》简答题及答案(1)(最新)

1.简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决定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权限等等。这些规定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 (2)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法律,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处于地位。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违背;宪法是公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 (3)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比其他法律要求更加严格。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不是普通的立法机关;宪法的通过或批准以及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一般都要求制宪机关或者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2/3或者3/4以上的多数赞成,才能生效。 2.简述宪法最核心的价值。 答: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历看,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往往是争取公民权利斗争的产物。宪法最早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为了确认取得的权利,以巩固斗争的胜利成果而制定出来的。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尽管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仍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然而,这两大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的目的即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如何理解“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 答:将宪法的本质归结为体现或反映全体人民的意志的观点就是全民意志论。典型的全民意志论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契约论。该理论认为,政府是人们签订契约的产物,宪法则是这一契约的表现。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政府,并重新签订契约,组织新的政府。因此宪法只能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全民意志论不仅在资产阶级学者中流传甚广,而且这种观点在资产阶级宪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例如1787年美国宪法、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就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然而我们知道,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宪法则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因而宪法所表现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绝不会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因此尽管这一理论开创了新的宪法理念,促进了宪法的发展;但它却掩盖了事实真相,麻痹了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

考研宪法学重点内容归纳

考研宪法学重点内容归 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2019考研宪法学重点内容归纳 一、宪法学基本理论 宪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即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宪法的概念和特征、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历史发展和分类、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规范、宪法和宪政、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等内容。这一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宪法学的基础。 1.宪法作为特定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与一般法律相同的特征,也有自身的基本特征,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决定宪法根本法地位的三个因素,即内容的根本性、法律效力的最高性、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2.宪法语词虽然在古代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但是近代意义的宪法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考生应当掌握早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宪法产生的基本情况。对其中的世界宪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宪法性文件及其产生的年代必须记住。 3.自1949年以来我国共通过了5部宪法性文件,即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行宪法即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现行宪法所进行的四次修正的主要内容是考生背记和理解的重点。 4.宪法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宪法所进行的归纳和划分类别的活动。考生应当重点掌握资产阶级学者对宪法所进行的形式上的分类。 5.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宪法与实施宪法的基本准则和精神。考生应当掌握这几个原则的来源、基本内容、在宪法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宪法的基本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和本质上的差异。 6.宪法规范的含义主要特点必须掌握。宪法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和构成单位,是宪法的载体。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宪法关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所调整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二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为国家和国家机关。宪法规范具有根本性、最高权威性、原则性、纲领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7.宪政是宪法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宪法的生命所在,没有宪政,宪法就是一纸空文。考生必须掌握宪政的含义、特征以及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在我国,实行宪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和首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应当具备的五个条件,考生应当了解和掌握。 8.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是宪法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环节。考生应当掌握宪法实施的含义及基本构成。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是宪法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方面,考生必须掌握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含义,知晓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并非是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