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用樱花比喻武士

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治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忠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

剖腹的原因,主要包括――

1、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2、引责:对过失承担责任

3、牺牲: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4、谏死: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5、名誉:为保住自己的脸面殉死

6、先腹: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7、追腹:义腹为了尽士道义理

8、论腹:为了树立名声

9、商腹: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10、诘腹无念腹: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11愤腹: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12刑死: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现在人们提起日本的武士道,常常会与日本军国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认为武士道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这样的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基本上是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2017年暑假,我来到日本北海道等地旅游,短短七天的游历,耳闻目睹了 日本社会的真实场景。之前在国内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听到对日本国民素质的赞美之词,此次日本之行,让我对日本国民的素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到日本,街道的环境干净整洁、垃圾桶和投放垃圾管理非常规范。走在大街上,经常与行走的人们碰面,他们大都会给人一个礼貌的微笑。在有红绿灯的地方,人们过马路时都井然有序,没有人闯红灯。在酒店碰到每个当地人,他们都会对你彬彬有礼。日本的治安状况非常好,没有发现居民楼的一层二层安装防盗窗,到了晚上,人们可以安全地在大街上独自行走。 日本之行,我感触很多,也明白了很多事理,美国研究创造性思维专家托兰斯称日本是“一个拥有一亿一千五百万超级成就者的国家”。相比于日本,我们的国民素质需要提高,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必然堪忧。提高国民素质离不开道德教育,日本在道德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因此,本文将从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等方面分析,就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环境建设等方面与我国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若干思考。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侵略战争并失败,国家受到重创。日本社会广泛认为“教育改革是日本复兴的筹码”。日本政府重视教育投资,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学生受教育费用,结合福利组织或其他机构,尽量帮助贫困儿童实现上学梦,并且整个社会风气鼓励监护人配合支持教育工作。从而努力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平均水平。的确,日本通过“教育立國”战略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国民,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从发展历程看,日本道德教育主要受自然环境、儒学、神道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方面的影响。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自然资源匮乏,日本民众在频繁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民众的团结性、纪律性;二是儒家思想影响因素,虽然日本的儒学源自中国,但在中国儒学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本质也发生改变。日本的儒学淡化仁慈理念更强调忠诚理念,但日本对“忠诚”的理解更多的是在皇权维护的层面上。这些奠定了日本道德教育的基础;三是“神道教”思想影响因素,日本的神道教来源于中国的道教,但是却在日本演化为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的神道教,成为普通百姓的信仰;四是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主要内容是义勇、仁礼、名誉、忠义、克己等,其最大特点就是绝对效忠君主,可以说这种忠诚已经超越了伦理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克己”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 这是与许多人理解不太一样的,推崇的是善良的本性。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当权者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武士道本来是一套道德体系,崇尚克己,奉公,勇敢,隐忍,谦让,的道伦理观,统治者却断章取义,过分突出“勇”和“忠”,因为自古武士把武士刀和和弓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其实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善良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统治者用到了歧路上去了,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人用樱花比喻武士。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浅析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

浅析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 摘要: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在长达七百多年的幕府统治中,武士阶层以及武士道精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重诚信,讲礼节,自杀率高等等社会现象等。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武士道儒家思想义勇仁礼诚 1 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武士道精神起源于平安,当时藤原氏①专权,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瓦解,庄园制度开始形成。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训练了一批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这些武士不属于国家正式军队,不拿国家俸禄,而是由庄园主直接发放薪金。武士集团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他们相当于是庄园主的家臣,只听从庄园主的命令,无视中央法纪。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对主人的绝对忠心是武士的基本要求。当时,日本从律令社会正逐渐过渡到贵族社会,武士的兴起,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稳固了日本分裂的封建制度。到镰仓时代源赖朝②设立将军幕府,武家开始公然执掌政权,与中央对立。武士道思想也逐渐兴盛发展。到了江户时代,武士道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借用其“仁义礼勇诚”等概念,并将其理论化,融入日本特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士道德体系标准。 武士道教义的起源来源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孔子的“五伦”思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定位,这对武士阶级确定各种关系起到很到作用。日本著名文化学家新渡户道造在《武士道》一书中写到:“冷静,稳重并长于世故的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教条,对统治阶级的武士来说非常合适。孔子的贵族式保守教言很适合武士阶级的要求。”而孟子的仁爱思想在武士阶级引起了强烈反响,让嗜杀的武士阶级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将自己的统治标上救济天下,仁爱为民的大义标签。因此《论语》《孟子》成为武士的必读经典。 2 各儒家思想概念的武士道释义 武士道的最高标准是“义”。“义”并不是“江湖义气”的意思,而是“人道”“正义”“责任”或者说是“正确的道路”。研究日本传统文化经常接触到一个概念就是“义理”,即为“正义的道理”。不为个人感情所左右,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走自己应该走的路,这叫“正义”。人们经常在“人情”和“义理”的夹缝中彷徨,感情用事是武士道精神所鄙视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要走上正义的道路,履行自己的职责,做该做的事,而不能因为感情而放任自流,这也是武士看起来无情的一个文化原因。对国君应该“忠”,对父母应该“孝”,对朋友应该“仁”,对妻儿应该“爱”,这些感情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义”。有些时候,为了保卫正义,可以杀人或者舍弃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摘要:日本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有其神秘特性,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特点和起源出发,解读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和特性。 关键词:武士道忠诚禅宗忠义勇武 琵琶法师的刀术,砍掉了上百棵白桦树,平生未遇敌手,这是日本武士的最初形象,并不是因为琵琶法师对手太少,当时武士已经开始逐步形成阶层,标志着日本开始了武家政治时代。从起源论,武士开始在藤原专权时代下的日本,武士形成的原因在于,天皇中央集权制的被削弱和庄园制的发展。征兵制度的松弛,庄园贵族的实力增大,庄园大名开始建立私人武装,分离出一部分农民开始训练,寺院也开始建立了僧兵制度。武士势力的不断加强,开始形成武士集团,首领为物领,下属为庶子,有很强的依附,以主从关系为根本,愿为主人献身,逐渐形成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观念。 武士道名词最早出现在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初期与西方骑士观念相似,给予武士至高的生存理念,从护卫庄园的观念中升华自己。真正的武士道思想,崇尚各种各样的美德,以忠于天职,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为观点,是武士道忠诚的表现。用武士道精神的观点来看,若是被敌人围住,依然战斗的武士,并不是自我牺牲,是忠诚的体现。 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就是“忠义勇武”,要想得到“忠义勇武”光读书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家庭和战场上的经验。武士道精神首先要有的是尚武,武士生存的世界是战斗的世界,只有武艺高强的人才能生存,武士的身份是世袭传承,也就是说武士是出生即是武士,武力才能得到一切,武士手中的刀就是武士生存的必需品,个人生存,家境的贫富都是来源于此。武士道的发展,产生很多学科,例如射击,柔道等等,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武士从小训练便很残酷,看过《叶隐闻书》的人,都知道在山本常朝的描述中,武士所要经历的人生是何等残酷。从小磨砺人性,用一生来奉献是武士道的精神体现。 佛教从印度传来,镰仓时期已有很大发展,对于武士道思想影响最多的就是禅宗,当坐禅逐步发展为“兴禅护国”时,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武士阶层。禅宗之所以可以影响到武士阶层,禅宗的修炼方式以主观修行为主,去除内心的杂念,

日本人和樱花

附件二 图书分类号: 密级: 毕业论文(设计) 日本人与樱花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摘要 樱花原产自中国,在日本落地生根,因其浓烈绚烂、气势宏大又有骤然凋零的凄美而受到日本人的喜爱。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樱花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年樱花花开时节形成的樱前线浪潮更是日本人的一场狂欢。樱花在日本早已不仅仅只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象征乃至一种精神。樱花的集合之美象征着日本国民的团体精神,樱花的凋零之美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完美诠释,也解读了日本人“物哀”的审美意识。花开时,心系团队,绚烂精彩;花落时,果断干脆,作为个体的内敛、作为团体的张扬,这是樱花的性格,也是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本文解读了樱花对日本生活和文化的影响,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美学与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樱花;日本;文化;精神

目录 引言 (2) 1樱花前线和举国赏樱 (2) 2樱花和社会生活 (3) 3樱花与日本文化 (3) 3.1集体意识 (3) 3.2武士道精神 (4) 3.3“物哀”的审美意识 (5) 结束语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樱花盛开在让人心旷神怡的初春。骤开骤落。因为是一起开放,一树树的樱花像一团团粉红的云,灿烂夺口。凋谢的时候也很壮烈干脆,不污不染。一朵樱花并不起眼,但放眼望去满树的樱花却蔚为壮观,让人感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华丽和迫力。樱花盛开的时候可以沿着樱花前线从九州一直到北海道观赏竞相绽放的樱花。谢世时节,满树的樱花纷纷飘落,像是阵阵花雨,美不胜收,成为日本最独特的风景线[1]。 樱花原产自中国,在日本落地生根,与日本的地理气候、文化风土相吻合,成为成为大和民族的象征,以此日本也被誉为“樱花之国”。樱花对日本人来说是春的象征,日语中的“樱时”,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当四月来临,樱花从气温高些的南方向北方逐渐盛开时,真的是“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可称得上是“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不同于代表日本皇室的菊花,它代表着整个日本民族,体现了日本民族基本的性格特点,深受日本民众的宠爱。应该说全世界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爱樱花,甚至也没有任何国家爱一种植物达到日本人爱樱花一样的痴迷和疯狂。在日本,樱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生活,是精神,是信仰。 1樱花前线和举国赏樱 由于地理与气候的原因,每年的3月至6月,樱花从最南端的冲绳,一直开到北海道。最北端的稚内市,樱花盛开季节已经是6月底,比冲绳要晚3个月。把樱花开花时期相同的地区用线连接起来,宛如气象图的前线,所以樱花由南向北开放的锋线被称为樱花前线。在日本一到3月左右,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在预报天气的情况的同时,也要发布预测樱花开花的消息。待到樱花烂漫时,人们便迫不急待地倾巢而出,遍赏樱花,乐此而不疲。而几天后,人们又为片片樱花的凋零而惋惜,也会为那落花流水的壮烈之美而心醉。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会因为一种花的盛开而举国上下沸腾不已 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每年这个时候,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

浅析武士道精神的现代意义

浅析武士道精神的现代意义 ——Samurai High School观后感 武士Samurai,是古代日本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阶级,是日本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武士”一词出现于日本平安京时代,成型于德川幕府,在江户时期,武士道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后来,明治政府颁布“废刀令”标志着武士阶级的彻底倾覆。在这一过程中,低级武士被流放成为“浪人”,部分高级武士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但随着二战的战败,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华族阶层也成为了历史。今天,有些日本人还记着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并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然而,武士的思想遗产,比如武士道,仍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体制下产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在此之前,天皇招募的士兵主要由农民组成,具有很大的不正规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平安时代早期,恒武天皇为巩固和扩张自己的统治范围,向地方豪族求助,提出将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给座下的地方势力。9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12世纪末,武士首领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统帅天下军政,标志着武士时代的来临。之后的军事领袖多半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实施统治。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势力握有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幕府交出政权给天皇为止。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而他们从体制、职能上看,更类似西方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与一般的亚洲国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许骑马,9月,武士被允许“散发hair-cut”、“废刀”,10月,准许武士和平民通婚。明治政府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 “武士”虽说已成为历史,但由“神道教”教义和天皇信仰融合而生的武士道精神却被广为流传,且至今仍对日本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20120对外汉语王奕 【摘要】武士是日本社会社会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阶层,武士道是日本在吸收了很多中国优秀文化并将其日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武士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这种精神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本文从武士道展开,探讨武士道精神对于日本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武士武士道企业文化 一.武士道的形成发展 武士作为公元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而武士的精神就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 公元618年中国唐朝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中心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在日本645年也出现了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大化革新。大化革新后500余年中,日本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封建庄园体制。封建庄园属下的武士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封建制的支柱势力。 1192年镰仓幕府政权建立,从此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镰仓幕府成立到德川时代,执权北条泰时制定并颁布《御成败式目》,式目是根据武士的“道”而制定的,与国家律令相对的武士的章法。在武士之间也开始形成以强调对主人的献身、重视一门、一家名誉、知耻为特征的武士道德,这成为日后武士道的起源。后来因专职武士不断增多,社会不堪重负,遂有“兵农一体”政策出台,武士精神开始遍及普通国民。16世纪,日本全国统一,进入17世纪后,知识精英套用朱子(朱熹)理学,确立普遍的武士伦理思想,由原始的契约关系演变成单方面的忠诚于领主的道德关系。 明治维新在武士的领导下取得成功,武士的代表分据政权要津,自下而上推行改革。明治维新后,因武士阶层与军事制度发生矛盾,酿成叛乱,武士阶层被消灭。但至明治天皇中期,主张发扬日本国粹呼声高涨,认为武士道精神乃国民之根本。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把“武士道”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强令国民敬拜、诵读、牢记《敕语》,要求国民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于广大日本人的灵魂,并渗透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支柱。 二.武士道的理论来源 武士道的理论来源十分复杂,包含中国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日本独有的神道教思想。它吸收了三种文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日本独有的思想。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方面:佛教——给与武士道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恬静的服从;神道——教导武士对君主(上级)绝对的忠诚,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

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日本,这个置身于大洋之上的东亚岛国,有着优越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日本人喜爱自然风物、山川河流、花草虫鸟等,包括日月星辰都被他们作为寻找寄托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体验物。日本人对樱花心存特有的喜好,被视为日本的国花。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樱花由温暖的日本列岛南端向北方依次开放,形成一条由南向北推进的“樱前线”。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在这期间,日本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赏樱花。他们有的举家前往,有的邀上三两好友一同欣赏,有的公司还组织员工集体赏樱花。日语中有“花见”一词,本意是“赏花、观花”。但实际上提起“花见”,日本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 那么,日本人为何如此钟爱樱花呢?日本人骨子里和樱花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花的神灵。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平安时代以后,人们将樱树移栽到庭院观赏。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杂交培养出多种园艺品种,观樱之风气开始盛行。 其实,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谚语,就是指它的花期很短。而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则是瞬间即逝的美,可见樱花如此短暂的生命已经影响到了日本人的精神。对多数日本人来说,樱花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更迭。绽放10天后,美丽的樱花消失,绿叶接替了她的位置。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谁不想让它过得更美好,谁不想努力记住更多的事情呢?人们要让这10天过得最好,并最大可能地享受樱花的美丽。所以当樱花初绽时,才会有前面所提到的集体赏樱花。 日本还有一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在日本人看来,樱花与武士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民族整个的思想意蕴、价值标准和审美内涵。在古代,身配双刀、代表着杀戮的武士,常把自己和樱花相比,这似乎很难理解。其实,这除了阴柔、平和的樱花在强硬、暴烈的武士心理上起到了一种补偿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樱花的那种转瞬即逝的凄美,同武士对生活的理解有所关联。在强蕃林立、狼争虎斗的年代,生命对于武士来讲,是危机四伏、稍纵即逝的。武士随时都有可能为自己的主子献出生命,他们的生命如同脆弱的樱花,一阵狂风就可以抹煞殆尽。 “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人将武士比做樱花所取的原意,因

日本武士道精神与中国儒学思想之比较

日本武士道中的儒家思想 摘要:日本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是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中,“忠”是武士道的最高道德。日本武士道中“忠”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是,武士道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许多与儒家思想的共通之处,又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异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 关键字:武士道;“忠”的思想;“忠”的原因;“忠”的继承 一“武士道”概说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时期,最初,它提倡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等道德要素。也就是说,一个武士,要对主君忠诚,要讲诚信,同时要有羞耻心,要时刻记得维护自身、家族及整个武士阶级的名誉。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作为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社会舆论、良心、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和情感、信念,自觉地尽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已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到了江户时代,武士道嫁接了中国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再糅合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武士阶级的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地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1] 二日本武士道“忠”的思想 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家政治时期,“忠”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是维持武家统治的具体体现。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是武士道的核心和灵魂。名誉、武勇、礼仪、廉耻、朴素、勤学等武士道的规范,都从属于忠,服务于忠,起着强化忠的作用。[2]“忠”源于中国儒家思想,但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武士,根据本民族自身的需要,摆脱了中国

日本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用樱花比喻武士 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治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忠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

日本的樱花文化

日本的樱花文化 “又见繁英放满枝,浓桃艳李斗芳姿。平生知己知谁是,合有扶桑木屐儿。”我国诗人这样描述英豪的美;而日本情怀的春樱花是——“花如樱美,人若武士威”。无论你喜爱含苞欲滴、绽放五分,还是独爱展颜七分、倾力奔放,不容否认,燃烧热切的粉粉樱色,一生终会相见一次。每当临近樱花绽放的时节,走过樱花树下,人们总会满心期待地望着樱树枝头,体会了这般的心情,每当樱花枝头上饱满的花苞绽放吐蕊,或白或粉红的花瓣为街道染上一层新妆的时候,散步在街道上都显得脚步轻松、心情愉快。日本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人眼中的樱花,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著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这种习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樱花更是成为从宫廷到民间约定俗成的最大乐趣。日本人酷爱樱花,更乐于赏樱,据说赏樱在日本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在日语中被称为“花见”。广义地说,“花见”的意思是“赏花、观花”。但是只要一提起“花见”,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日本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花见”虽不是法定的节日,但它的热闹非凡却不亚于日本任何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庆典。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每到这时,平时安安静静的日本会突然闹腾起来。不论城市、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

樱花文化与日本_刘红艳

第10卷第8期 2012年4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0 No.8 Apr.2012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2.04.033 樱花文化与日本* 刘红艳 (宿迁学院五系,江苏宿迁 223800) 摘 要:樱花文化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从樱花的花名、「嶗前慄」、「花尒」以及樱花与武士精神各个方面可以看出樱花代表着日本国民,樱花一起绽放,一起凋谢,体现了日本国民的团结与凝聚力。 关键词:樱花;「"前線」;「花見」;武士精神;日本国民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2)08-0094-02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经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无论是在日本的诗词、散文、小说,还是电影、歌曲、绘画中都有大量对樱花的描述和赞美。它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樱花已经融入到日本人的思想精神中,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没有的现象。笔者从樱花花名的来源、「%前線」、「花見」、樱花与武士精神四个方面来探讨日本的樱花文化。 一、樱花花名的来源 在日语中樱花的读音是「さくら」,写成汉字为「%」或「櫻」。樱花多为落叶树,花期一般在3月末至4月中旬,花小,一般为白色或粉红色。樱花开放时,树叶还未发芽,只留下满树繁花,甚为壮观。樱花的得名和它的发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语中,动词开花的“开”一词读音为「さく」,而表示复数读作「ら」,二者结合即为「さくら」,意指开花繁密的植物。而日本人民更喜欢另一种颇赋神话色彩的说法:传说在日语古语中,「さ」一词写作汉字“稻”,意指专管稻田的仙人,「くら」即为仙人神座,樱花由此得名。在古代农耕社会,作为专管稻田的仙人化身的「さくら」,它的开花状况直接左右着稻谷的收成。日本神话中有一位“木花开耶姬”的仙子,她和天照大神的孙子“天津彦彦火迩迩杵尊”一夜成婚,从此繁衍后代,成为大和民族的始祖。而“木花开耶姬”就是樱花的化身,“天津彦彦火迩迩杵尊”是稻穗的化身。樱花与稻谷的结合在古代日本的宗教文化里代表着富足与祥和。 二、极具日本特色的词汇「!前線」 日本是个南北狭长的岛国,国土纵贯热、温、寒三个气候带,受大陆和海洋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变化大,四季分明。日本的海洋性气候非常适应需要湿润环境的樱花生长,经历代选育,樱花在日本得到了很好地推广,最终遍布到全日本。每至花期,从冲绳岛到北海道,樱花由南往北依次盛开。花开时节,从日本地图上看,就像一条从南往北移动的线。樱花的花期不长,如一片粉色的云彩由南往北飘过整个日本。每到樱花满开的日子,举国关注,人们争相观看,有的甚至追随樱花开放的足迹,从最南的冲绳开始,到北方的北海道一直旅游观看。由此产生了“樱花前线”这样的日语词汇。 「%前線」是极具日本特色的一个词。日语中「前線」的第一种意思与汉语相同,指战争中的“前线”;「前線」的另一种用法使用更多:用在气象用语中,主要是指不同性质的两种气团相接的面与地表接触的地方。如「秋雨前線(あきさめぜんせん)」、「温暖前線(おんだんぜんせん)」、「寒冷前線(かんれんぜんせん)」、「停滞前線(たいたいぜんせん)」、「梅雨前線(ばいうぜんせん)」等。但是「%前線」与上述气象用语有所不同,主要是用来表述日本列岛由南向北渐次开放的「%前線」。这个较为特殊的词的存在,也反映出樱花何时开花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极为重要的。 樱花从南方向北方逐渐盛开时,从颜色上看,有的红如火,有的白如雪;从层次上看,有五瓣、八瓣、八重瓣,重重叠叠;从品种上说,数不胜数;从名字上讲,更是美不胜收,有的叫“杨贵妃”、有的叫“鸳鸯樱”等。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经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譬如,小孩出生后,最早知道的花是樱花,最先认识的花还是樱花。因为每个学校都栽有樱花树,所以考上大学称“樱花开了”;大学毕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1-12-13;修订日期:2012-01-26 作者简介:刘红艳(1979-),女,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五系讲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E-mail)yanyanhong2006@163.com。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 ——勇士剖腹的“始作俑者” 091010011 丁瑶 摘要: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关键词:忠义荣誉信仰武士道精神剖腹 正文:西方人对日本武士剖腹这种开肠破肚的自残行为至此如今都没有很好的理解,他们惊异日本人怎么可以这么轻易,这么从容地接受如此残忍的惩罚,消解上帝赐予他们的礼物。孰知,在日本人心中,这种自裁方式与最崇高的行为和最撼动人心的悲剧紧密相关,随意不会有丝毫的畏惧和怀疑。拥有武士道精神的勇士把这种最触目惊心的死法升华成庄严的仪式,甚至有些武士断然将这种仪式演变成为自己加冕的天途。由此在我看来,剖腹成为了武士道精神的集中体现。 武士道在字义上意味着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义。它并不是成文法典,充其量它只是一些口传的,或通过若干著名的武士或学者之笔流传下来的格言,与其说它是一部不说不写的法典,不如说它是一部铭刻在内心深处的律法,约定俗成地规范着武士的道德行为。武士道在道德史上所占有的地位,可以与英国宪法1在英国所占的地位相抗衡。中国佛教给予武士道以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的顺从,面临灾难像禁欲主义者一般沉着,拥有卑生而亲死的心境。同时,佛教所未能给予武士道的东西,却由神道充分提供了:刻骨铭心的对主君的忠诚,死心塌地的对国家的热爱,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对父母的孝行等。忠义、勇气和荣誉几乎涵盖了武士道精神的全部,也贯穿了剖腹仪式的始终。 一.武士道精神——忠义 一位著名的日本武士林子平2认为:“义是勇的对手,是决断的心。就是说凭道理下决心而毫不犹豫的意志。应该死的场合死,应该攻讨的场合就攻讨”。“忠义”意味着单纯而明了的义务,是日本人对双亲,对长上,对晚辈,对一般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同时,忠义也是主从意识的核心,即所谓:顾其身,得主人,尽奉公之忠3。无论在古代还是回归现代,无论战争的性质是保卫还是侵略,日本人投入战争后所迸发出的忠义之气都是他们最大的筹码。 1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英国宪法不是把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之中,而是分别地由许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惯例和判例加以规定,而这些法律、惯例和判例则是由各个历史时期所颁布的,或是长期国家管理活动形成的,因此,英国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 2林子平(はやししへい、元文3年6月21日- 宽政5年6月21日,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政治学者,与高山彦九郎,蒲生君平合称为“宽政三奇人”,号六无斋主人。 3参见《武士》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青岛出版社2009-10出版

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研究

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研究 2011级金融工程1班许跃学号:20112529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之后4年的1899年,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后,武士道也像樱花一样,作为日本的象征而名扬欧美诸国。伴随着日本举世瞩目的近代化成就和经济奇迹,伴随日本成为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武士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熟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热一浪高过一浪,数学教授藤原正彦的国家的品格一书, 甚至提出要以武士道和物哀来提升日本的国家品格。本文拟通过考述武士道的源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武士道精神。 关键词:日本、武士道、源流 说到日本,人们不仅会联想起樱花,也会联想到武士道。武士道作为我国的典型元素之一,与樱花一样闻名海内外。武士道与樱花同属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然而,两者对日本社会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却不可相提并论。樱花不过是日本的国花而已,即使寄托了日本人对于人生的某种理想,也只是日本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武士道则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构成日本民族代表性的思想景观。武士道作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制约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000多年漫长岁月里,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在日本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和军事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武士道的定义 在近代以来日本学术界对武士道的宣传和研究上,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当数新渡户稻造和井上哲次郎,他们都对武士道作了影响深远的定义。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第一章作为道德体系的武士道中说:武士道在字义上意味着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用一句话来说,即武士的训条,也就是随着武士阶层的身分而来的义务。乃是要求武士遵守的,或指示其遵守的道德原则的规章。它并不是成文法典。充其量它只是一些口传的、或通过若干著名的武士或者学者之笔留传下来的格言。毋宁说它大多是一部不说、不写的法典, 是一部铭刻在内心深处的律法。它既不是某个人的头脑(不论其如何多才多艺) 创造出来的, 更不是基于某一个人的生平(不论其如何显赫有名) 的产物, 而是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武士生活的有机发展。武士道在道德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恐怕和英国宪法法在政治史上所占有的地位一样。井上哲次郎在其受陆军教育总监部委托所作的讲演谈谈武士道中所下的定是:武士道是我邦武士始终实行之道德, 即武士的实践伦理。武士道决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力量, 而主要是精神上的力量。如果说只有武勇,那就是蛮勇,是暴力而不是武士道,暴力决不是道。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主干,是日本民族的精神。此后,井上哲次郎又在武士道总论中强调说,如果从广义的日本精神讲,即日本精神在战斗方面的表现。武士道是臣民遵奉天皇陛下之大诏的御精神在战斗方面的实行之道。日本国语大词典武士道词条的定义:中世以降我国武士阶级中间发展起来的独有的伦理,以禅宗和儒教为据,大成于江户时代,分为两种观念, 一是叶隐提倡的不问善恶是非睹命效忠主君;一种是山鹿素行提倡的主君和家人都应该遵守儒教伦理而行动。日本史小百科武士武士道的定义:武士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所谓武者之习武士之道的主从间的忠义和武勇等规范,即武士应该遵守之道,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进入江户时代元和偃武的和平时代后,武士应该遵守之道呈现两个方面。一是以山鹿素行为代表的儒教立场的士道论,一是以山本常朝为代表的旧武士道系统的所谓武士道,就是觉悟死。明治维新后废除了武士的身分,但也出现了尊重其精神的明治武士道的词语。明治三十二年( 1899年) 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名著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发行。此外,在明治三十八年井上哲次郎、有马祐政编集出版了武士道丛书 (全三卷)。广辞苑(第五版, 岩波书店1999 年版)武士道词条的定义是:在我国武士阶层中发展起来的道德。镰仓时代开始发育成长, 到

武士道精神

编辑词条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被扭曲了的武士道又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封建制度的宠儿,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其实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好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人用到了歧路上去了,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什么是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武士家训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此书是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Tashiro Tsuramoto)听闻书写整理,在18世纪初的1716年完成…叶

日本武士道精神与樱花

日本武士道精神与樱花 每个人对待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人如此,国家及其精神也如此。在我看那来,日本也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日本,不得不说的是它的武士道精神和樱花。不过它的尚武精神既值得推崇也值得反思与改进。 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以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的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如同欧洲中世纪出现的骑士精神,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时,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因此,武士道精神成为明治维新改革的影响之一。此后,武士道精神越发浓烈,深入人心。 记得原来看过的一些关于日本的影片,那些士兵因为没有达到目标或被俘虏而剖腹自杀。他们用剖腹自杀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天皇的忠诚。他们是可敬的,他们不会出卖自己的国家,不会出卖自己的民族,不会出卖自己的武士集体。他们重视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而中国的儒家思想则认为尽孝是绝对的价值。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1)“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2)“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3)“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4)“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5)“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6)“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7)“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8)“克己”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从上面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武士道的要求是极高的,而且也很注重道德方面,是朝着一个培养全方面人才的目标奋斗的。不过,这样的文化熏陶,又能造就怎样的人了?他们只知道效忠天皇,誓死报国,他们不考虑认识事情只知道勇往直前,他们忽略了除此之外的情感。1600年伏见城最后两百名德川家守军,开城不断迎击西军,正是此类的英勇行为。当然,这种精神也能用来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有太平洋小岛上的日本守军高呼万岁的自杀式攻击。这样的他们,与当时中国出现的无数个汉奸相比,他们是高尚的。他们以报国为荣誉,以忠君为目标,他们舍小我为大我,他们无疑是崇高的。但是,武士要求的那些目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他们的教化还是不够的。比如:中世纪的平安时代末期,源氏家族亲兄弟(源赖朝、源义经),骨肉相残。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久秀叛逆弑君将军足利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武田义信因为不愿背弃三国同盟,仿效他父亲当初流放祖父未遂,被武田信玄勒令自杀。这样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在我看来,他们既崇高,也残酷,也愚昧。我们感受不到他们自己的想法,感受不到为家人的考虑。 剖腹是他们武士道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武士认为是舍生取义。剖腹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⒈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⒉引责:对过失承担责任(如饭富虎昌)⒊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