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档

历史文档

世界主要大国崛起及其启示
一、近代大国崛起的典例
1.英国: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并非最早,但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
2.美国: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相继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德国:德国在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的增长仅次于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战、二战之后,德国又两度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成为世界强国。
4.日本:日本是亚洲唯一摆脱西方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20世纪初,日本完成工业革命,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成为世界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5.俄国: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节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苏联:十月革命前,俄国始终落后于英、法等国,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影响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如资产阶段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2.经济运行模式及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首先,经济运行模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业经营方式适应了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需要,法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法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经济运行模式还要适合各自的国情,如19世纪后半期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三,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直接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如美国的《宅地法》,促进了西部开发,并对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带动作用。第四,任何经济运行模式或经济政策,都是与特定的情境相适应的,因此,必须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
3.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曾为一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如新航路的开辟,将英国由欧洲的边缘,推到了国际商路和贸易中心的位置,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与掠夺少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的发展,则是利用了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集型产业的机遇。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是所有大国崛起的共同因素。
三、主要国家经济发展

状况的对比分析
在特定时间段,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可突出探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原因的意义,也更有利于得了一些较为深刻的认识。
四、具体分析个别国家崛起的原因
大国的崛起,有其共同性的原因,但又有各自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对每个国家具体原因的分析,才能掌握其共性的原因,进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辛亥革命

一、时间热点:2011年周年纪念历史事件
1、581年 建立隋朝 科举制产生
2、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
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选修1);美国南北战争;洋务运动开始
4、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完成统一;巴黎公社成立
5、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运煤铁路建成中国自办最早的铁路
6、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1911年 辛亥革命
8、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列宁新经济政策
9、1931年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
10、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选修3)
1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2、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困难;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不结盟运动形成;柏林墙修筑
13、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14、1991年苏联解体;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5、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美国9?11事件;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命题视角
命题角度1:近代化(现代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国近代化又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四个方面来说。
政治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制度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果。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它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经济上: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南京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奖励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

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
思想上: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史上重要的一步:辛亥革命砸碎了专制枷锁,使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尤其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生活上:促进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发生重大变化: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民权、平等、自由等观念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当中,服饰、婚俗、教育等领域变化明显,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试题跟踪练1】
材料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根据材料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
【试题跟踪练2】
材料一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但没有越过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现代化努力步履维艰。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在封建顽固势力反击下,冰消瓦解。但它们为现代化留下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基础。……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

”,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新华社评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辛亥革命准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7分)
经济条件: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分)
政治条件:维新派发动了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政治民主化迈出重要一步。(2分)
思想条件:维新派、革命派接受了西方政治思想观念(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契机。(12分)
契机
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政治现代化新局面。(3分)
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奖励兴办实业.(3分)
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阶级基础。(3分)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分)
命题角度2: 民族平等与民族主义观念
从民族主义动态发展看:辛亥革命时期到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由狭隘的革命的民族主义,经过五族共和,演变为民族同化的民族主义;国民党改组及其后,承认国内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有自决自治的权利,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谋求世界各国间的民族平等。民族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振兴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独立、促进国内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等都有重要意义。
【试题跟踪练4】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 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

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与1949年革命”分别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古代民族主义观念落后。(2分)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目的:通过宣传唤起民众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使中国走上了君主立宪制道路。
(2)辛亥革命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民族国家;
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观念;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民族团结;爱国主义。(4分)
1949年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2分)
命题角度3:关注民生与实现国家富强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是他重点阐释的民生主义。关注民生幸福,追求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是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已经实现了,下一步应该着力于民生主义。他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全力倡导民生主义,专务现代化建设,他提出了在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的主张。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孙中山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别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都鲜明地体现了重视民生、发展民生、和谐社会的旨趣,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试题跟踪练6】
材料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

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筑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4分)列举新中国建立后,“一五计划”期间与西藏有关的交通建设成就(3分)
参考答案:意图:维护国家主权(或抵御列强侵略);开发利用西部资源。(4分)成就: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3分)
命题角度4:爱国精神与国家统一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是他不懈的追求,孙中山对国家统一思想所作的阐述和他为谋求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宏伟的政治家气魄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展现了近代中华民族不畏强权,维护民族统一的伟大精神。重温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以孙中山爱国统一思想为纽带,团结和推动海内外所有爱国的中国人共同努力,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试题跟踪练7】
材料三: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张嘉极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百年纪念活动……他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孙中山的精神和历史功绩,既是两岸关系的起点,也将激励着两岸同胞。海峡两岸同胞们记得起两岸苦难,记得辛亥革命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的血泪史、奋斗史的一个部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两岸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一定会唤起两岸同胞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铭记中华民族为了独立和民主的不懈追求,提醒两岸的同胞对那段历史的追忆和加深对民族的认同感。
请回答: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是他不懈的追求,孙中山对国家统一思想所作的阐述和他为谋求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宏伟的政治家气魄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展现了近代中华民族不畏强权,维护民族统一的伟大精神。重温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以孙中山爱国统一思想为纽带,团结和推动海内外所有爱国的中国人共同努力,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命题角度5: 理论与制度的创新
孙中

山在领导辛亥革命的的过程中不但创立了三民主义思想,在建立民国后又建立了民主共和体制,这不单单是对西方民主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简单模仿和照搬,而是把西方的思想和政治成果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思想和制度体系,“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历经千辛万苦,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其意义不仅仅是推翻清政府和封建专制制度那么简单。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理论与后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华民国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也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是伟大的体制创新。
【试题跟踪练8】
(2011?江门高三调研27)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图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图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图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图: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2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6分)
(2)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参考答案:⑴①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1分)
②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
③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分)
⑵①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分)
②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分)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1分)
命题角度6: 辛亥革命纪念活动
围绕纪念活动的是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和对革命与建设的启示与借鉴。不同历史阶段的纪念活动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因为时代的主题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也不同。不同时期的纪念活动反映的是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进步。
除了不同时期的纪念活动,不同地方的纪念活动也具有不同的意义,从2010年年初开始,一场百年庆典落户权的争夺战在武汉、广州、南京、中山等热

门候选城市之间展开。早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武汉市长就公开表示,武汉要为筹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庆典投资200多亿元,广州也计划花巨资举办纪念活动。
【试题跟踪练9】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十七年中国的现状是怎样?十六年以前还可以说,差不多是全中国都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但是,去年十月十日的时候,武汉便由国民党的军队占领了,随后国民党军队陆续占领许多省,如今山陕河南江浙直到广东都算是在所谓国民党旗帜之下。这一年总算是国民党军事上的大胜利,地盘的大扩张。但是今年十月十日的时候,中国的现状又是怎么样呢?
——《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192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爱国家、爱和平、爱民主、自由、独立的民众们!辛亥革命的战友们!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们!我们团结起来,一致反对美帝国主义殖民地化中国,反对美帝国主义帮助卖国贼打内战,反对蒋政权的征兵、征粮,打倒卖国贼蒋介石!胜利一定是我们人民的!
——董必武:《历史的惩罚——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三:现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从1958年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连续三年的大跃进。目前,全国人民正同心同德、团结一致,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奋勇前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何香凝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61年10月10日)
1、依据材料一,说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的严重挫折,挫折和发生的原因各是什么,为挽救该危机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在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时,董必武提出“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打倒卖国贼蒋介石”?
3、材料三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进行什么运动?这些运动反映了人民什么愿望?有何失误?
4、依据三则材料,对于不同时期关于纪念辛亥革命的讲稿内容都有所不同,主要涉及到哪些社会因素。
参考答案:
1、挫折是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叛变革命,国共关系破裂。原因: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

制造反革命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武装斗争的领导权。措施:八七会议和南昌起义、秋收等三大起义,纠正右倾错误,举起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探索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2、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要尽一切努力来谋取和平与民主;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企图独霸中国;国民党得到美国的支持,挑起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3、反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愿望: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落后面貌。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失误:急于求成,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4、不同时期纪念辛亥革命讲话发表的内容不同,主要涉及到时代历史背景、发表者的阶级立场、国情、个人价值观、主要社会矛盾变化等不同因素。
命题角度7: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灭亡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汪林茂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并非“英雄革命”,而是社会潮流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次革命是在中国政治局势演化、社会结构变迁、国内外各种矛盾发展的促逼下,全体国民合力作用的结果。正是这种社会合力的作用,才有辛亥年的革命爆发和胜利,当然这里还需要有金钱来支撑。辛亥革命决不只是几个英雄的壮举,也不只是几个革命党人枪炮、炸弹或口号的作用,而是一股社会潮流,即各社会阶层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意识不断觉醒,对旧政治格局和制度的不满日益加深,直至决心要推翻清王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鸦片战争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试题跟踪练10】
滨州市一模考试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武昌起义一个小小的偶发事件,便使王朝大厦轰然倒塌。
——《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王朝覆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清王朝覆亡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命题角度8:辛亥革命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试题训练11】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这场景是饶有趣味的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服饰的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有什么精神追求?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

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1)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精神追求: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或适应世界潮流)。(2)变化: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本题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变迁的角度考查了辛亥革命这一热点问题。
命题角度9: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新纪元的历史相联系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备考中要注意辛亥革命前后的阶段特征,同时也要注意把辛亥革命的考查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新纪元的历史相联系,与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联系。
【综合跟踪练12】
2011年是辛亥革命l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纪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1)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1分)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2)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为什么?(3分)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

不多”。
(3)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3分)
材料四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 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2分)“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3分)
材料五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6分)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民族统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1分)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团结各民族进行革命。(1分)国民革命时期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解放。(1分)
(2)答案一:武汉。(1分)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或革命首先在此成功)。(2分)
答案二:南京。(1分)临时政府所在地(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3分)
(4)愿因: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相同任务。(2分)
表现: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1分)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1分)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1分)
(5)继承与发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
民生幸福,开展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分)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大解放
政治解放——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新中国成立
经济解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思想解放——五四新文化运动

◆长效热点问题:中美关系
核心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

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 19世纪末“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长效热点问题:中日关系
核心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1.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
2.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
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

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 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④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即南满铁路);⑤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⑥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⑦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⑧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4.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
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5.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长效热点问题:中俄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掠夺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多。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沙俄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先后占领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地区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致力于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辛亥革命时期,乘机控制外蒙古,后来又利用外蒙古独立问题,把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吞并。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

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
(3)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

◆长效热点问题:中欧关系
核心考点:法国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对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签订的条约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签订的条约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与欧盟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势头,双方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货币战争” 引出“货币”史话
【现实问题】
有关“货币战争”的言论并非一夜之间成为热门话题,而是随着国际市场汇率变化渐成气候。2010年10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表示,全球经济体间的合作正在减少,他同时警告称目前各国就货币汇率存在的争议可能引发的货币战争存在巨大的风险。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2010年年度会议在华盛顿落下帷幕,一场所谓“货币战争”的硝烟随之而起。在西方媒体聚焦放大之下,各国近期稳定币值之举似乎吹响冲锋号,国际市场的汇率波动则好似狼烟滚滚,“战争”一触即发。
【货币溯源】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商朝人以贝为货币。
(2)秦汉:秦朝统一货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汉武帝时,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
(3)隋唐: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从此开元通宝(开元:开辟新纪元;通宝:流通的宝货)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城市中固定的交易场所“市”中有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4)宋元: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王安石变法时,在理财方面的措施之一是实行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形成时期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大量白银,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
(2)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主要是集中货币发行权和使用权、实行白银国有,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有一定作用;但它也是四大家族聚敛财富的一种手段。
(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沦陷区金融方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滥发伪币,在沦陷区流通。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造成通货急剧膨胀,物价飞涨。1948年,国民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条例,可到1949年金圆券形同废纸,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
(5)建设时期: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如粮食、食油、布料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6)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
3.世界近现代史:
(1)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金银多,价值降,物价涨,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使英国工业革命具备了资金条件。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倡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1825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1854年日本开国后,由于日本国内金银比价与国际市场比价差距悬殊,列强利用日本黄金价格大大低于国际牌价,大量套购,攫取暴利、致使日本大量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1871年,明治政府下令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原因分析、特点归纳、影响综述);罗斯福新政在金融方面的措施(银行休业整顿,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及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5)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确立及崩溃(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滞胀”的含义)。
(6)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标志着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建成,对欧元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

作用。
【创新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骂《澶渊之盟》条约不平等,主要是因为这第二条“宋每年向辽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展自由贸易”。但是,我们嘴上骂归骂,心里要清楚牌局。十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大宋的岁入,是一亿两,打宋辽战争,每年军费是五千万两。 关键在于第二条的第二款,两国开展自由贸易。这“岁币加自由贸易”可太厉害了。大辽收的岁币,到年底全被大宋赚得干干净净,每年还倒赔。
——王吉舟:《大宋擅长货币战争》《羊城晚报》2010年9月17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西欧货币充足,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投机活跃。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却大发横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刘英涛:《对中国融入世界几次机遇的思考》
材料三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水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摘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说作者对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条约持怎样的态度?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
2、依据材料二说说西欧为什么会出现价格革命的以及价格革命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4、结合上述三则历史材料,概括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作者认为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条约是明智的,持肯定的态度。因为《澶渊之盟》的条约有利于宋辽边疆长期的安宁,促进边疆贸易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与战争的损失相比,对宋的负面影响不大;宋每年向辽供岁币取得了货币发行权和贸易主动权。
2、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特别是从美洲掠夺和开采的大量贵重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引起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出现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政治上加速了西欧封建

制度的衰落、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会需求。
4、货币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贸易交换和民族矛盾的化解;货币供给的变化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新兴经济的兴起,又易导致贸易混乱;稳定而灵活的货币汇率政策有利于经济复苏,扩大就业,刺激出口,提高社会购买力;缓解社会矛盾。
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一: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实际上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这四大问题,民生问题就基本能够得到解决。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背景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改善民生新举措:
举措一:“三农”方面: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
举措二:就业方面: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武专业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
举措三:教育抓紧启动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抓好五个方面;一、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举措四:社会保障方面,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
背景材料三: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将进一步放缓,中国的外贸出口受到的制约日益明显。投资、消费、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的“三驾马车”,所以当前我们在不放松扩大出口的基础上,要把着力点重点扩大内需上,中央政府出台的扩大内需的刺激经济政策,彰显重视民生的特色。这既表达了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观念,凸显了政府一直践行的以人为本思想,同时保障民生各项措施也必将成为保增长、促发展的有力引擎。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占全国人口2/3以上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农民消费能力、消费结构制约了农村消费。
◆关注民生
一、民本思想
(一)、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在儒学的政治伦理思想中,一直有着一股后来被称作“民本思想”的因素在发展着。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民本思想”的发展,在历史上是儒学政治伦理思想发展与否的一个根本标志。
儒学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如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思想,董仲舒的“尊君重民”思想等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赋予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以新的内容,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证国家的基本力量,所以当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对君主集权和君主专制提出猛烈的批判,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的政治权利。特别是黄宗羲不仅继承了古代的民本思想,而且将其发展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他从四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君害论、公天下论、 “工商皆本”论、“公其是非于学校”说。
君害论:抨击两千年来的一姓君主制实践把一家一姓的大私当作天下之大公,把天下当作自己一家的私产,把维护某一家一姓的君主统治当作天经地义的原则。他主张以“天下”作为根本的价值出发点,认为君主和大臣,都应当“以天下为事”, 他所说的“天下”其实是指“万民”即全体人民,这种对“家天下”和“君天下”的批判,主张把对社会治乱的观察的立足点和价值出发点,从一姓王朝的兴灭转变到天下万民的忧乐,超越了以往儒者的政策批评,也涉及到政治统治的终极合法性基础。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另一进步之处,公天下论是在破除了以一姓王朝的皇家利益为“公”的同时,他还批评封建专制政治“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的压制和限制,要求承认“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合理性。这里的“人”就是“民”,他认为政治的制度和结构要以人民为服务的主体,使人民各自得到其利益的满足,而不是压抑和限制人民对实际利益的追求。这种对民众实际利益的重视可以说是对“万民之忧乐”的进一步的具体表达。黄宗羲用重新界定“公”—“私”的意义的方式,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和民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思想在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其重要的意义,认识和发展黄宗羲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发展、实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确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二)、中国古代社会民本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统治者对其态度也不尽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不为统治者所接受。原因:因为它不适应战国时期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激烈的政治斗争的环境和统治者生存或霸权的需要。
唐朝(太宗):接受民本思想,强调“存百姓”(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慎用刑法等),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民本思想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发展。
明清时期:经过发展的民本思想:君害论、公天下论、 “工商皆本”论、“公其是非于学校”说等不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统治者采取压制政策。
(三)、西方的民本思想
1、苏格拉底: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类的理性,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也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觉醒。
2、从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发挥人的创造力所;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3、启蒙运动:
认为从生而自由平等、成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
二、民生问题的改善和建设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在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上,近代史前期定都南京的两大政权各提出的主张。
(一)近现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建设:
1、太平天国: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未成功的原因: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绞杀;颁布《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2、中华民国:
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主张:平均地权(核定地价)。评价: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职责)
3、建国初期:
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措施。三大改造使中国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的重大举措。
建立共产党领导下

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文化教育建设:教育向中国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繁荣; 1956年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与成功
失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积极性受挫。1958年"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文化大革命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
成功: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1)党和政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O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B、建设全面小康社会。(2002年党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