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克特罗论文:多克特罗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重构

多克特罗论文:多克特罗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重构

多克特罗论文:多克特罗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重构
多克特罗论文:多克特罗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重构

多克特罗论文:重建美国内战历史

【中文摘要】E.L.多克特罗(1931- )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说《大进军》(2005)一经问世就相继获得了美国笔会/福克纳奖和美国图书评论奖,又先后入围了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南北战争的最后阶段“向海洋进军”。谢尔曼将军率领6万大军挺进佐治亚州和卡罗莱纳州,一路破坏、掠夺、偷窃,造成一片混乱。最终,漫长的进军以南方军的投降,以及林肯总统的突然被刺杀为结束。小说中不仅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战争事件,多克特罗还成功解构了英雄的形象,虚构了一系列小人物,使读者游走在虚构和历史之间,了解到更为真实更为人性的的美国内战。多克特罗把历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构并置,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融合在一起。他在文学创作中对历史以及历史和文学的关系的处置恰好与新历史主义方式巧合。论文主体部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运用新历史主义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来探讨多克特罗如何成功打破历史与真实的界限。第一章分析了官方内战历史资料与多克特罗笔下创作的内战历史的关系,通过大量复制真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多克特罗使他的故事更有说服力。第...

【英文摘要】Edgar Lawrence Doctorow is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and prolific American contemporary writers, and in recent years he is increasingly attracting wide critical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rch (2005), Doctorow has confirmed his centr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is novel won him the 2005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 and the 2006 PEN/Faulkner Award and was a finalist for the Pulitzer Prize and the 2005 National Book Award. Based on the histor...

【关键词】多克特罗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重构

【英文关键词】Doctorow historicity of text textuality of history reconstructi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重建美国内战历史摘要

4-5Abstract5-6Acknowledgements7-9Intro duction9-18 1. Edgar. L. Doctorow: His life and Literary Career9-10 2. Doctorow’s Historical Novels and The

March10-12 3. A Brief Survey of Doctorow and The

March12-14 4. Theoretical Basis: New

Historicism14-18Chapter One The Historicity of Text in

The March18-33 1.1 Replication of Civil

War20-24 1.2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and

Events24-28 1.3 Parody of Sherman’s Own

Memories28-33Chapter Two The Textuality of History in

The March33-45 2.1 Deconstruction of Heroic

Images35-38 2.2 Voice Transferred to the Marginalized and the Common People38-41 2.3 Multi-Perspectives about Civil War41-45Chapter Three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Civil War45-59 3.1 Influential Power of Death in the War46-49 3.2 Romance in War Time49-52 3.3 War and Human Pursuits52-55 3.4 Doctorow’s Narrative as a Subversion55-59Conclusion59-62Works

Cited62-65

谈谈你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

谈谈你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 历史的“客观性”应该是指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的客观性,即客观的历史的客观性,不过在我看来记载的历史也有部分客观性。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客观的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和经历过的事情与过程,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历史客观性概念是19世纪西方历史主义的产物。梅尼克在《历史主义的兴起》一书中指出,历史主义是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法体系相对立的思潮,它在近代德国以兰克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史学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历史客观性概念是历史主义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主要含义是:历史是客观的过去,它独立于历史学家之外,是历史认识的对象。“过去”由事实构成,历史事实决定着历史真实。历史真理存在于历史事实中,有待于历史学家将其发现出来,历史认识是否是历史真理,就看历史认识是否和历史事实相符合。和历史事实相符合的历史认识,就是具有客观性和历史真理性的历史认识。在这一说法中,客观性是和事实、科学性、真理性相联系的概念,并且处于它们之间的核心。没有客观性就无法把握事实的本质,历史认识的科学性、真理性也都无法判定。 历史的客观性这一理解,是来源于自然科学,是十九世纪的历史学家力图使历史学科学化的一个结果。尽管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对于历史学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必须明确指出,历史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绝对不同的。因为历史学的对象与自然科学的对象是截然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自然存在,其发展变化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是可以重复、多次发生的,对它的研究可以借助人工的环境再现其变化的进程。历史事件作为人类活动的表现,是个别的,不具有重复性和(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也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在现实中重复这一进程。对于历史的研究,人们只能通过对史料的考察,在思想中再现历史进程。而这种历史进程的再现,是艺术的再现,而不是回到生活本身。而“‘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真正差别并非出于井然有序与混乱之间的对峙,而是在生活中缺少那种通过讲述将事件转变成故事的观点。讲述不只是一种言辞行为,也不只是复述事件,而是一种以某种更高的认识形成的行为。”因此,历史学的研究中,就不可能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它所追求的真实,

高效梳理 重构文本1

高效梳理,重构“文本” ——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古诗文 福建省永安市第六中学李燕玲 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以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赵国庆2012),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信息以图形网络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 不少老师经常会问起这样一个问题:思维导图在教学的哪些环节使用会更有效?事实上,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几乎所有环节。课前,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用作知识整理和教学设计;课中,思维导图可以作为知识呈现工具以静态或动态的形式展现知识细节,或作为知识建构工具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还可以作为学习诊断工具实时获取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后,思维导图可以用作集体教研工具或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工具等。今天我们重点以古诗文课文梳理为例来谈谈导图的思维整理功能。 一、提炼信息,精准概括 思维导图要求每一个分支都对应着一个关键词(名词动词为主),这是思维导图区别于其他图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使思维导图成为一个信息的“筛子”,不论多复杂的内容,你都能简化它,从而有效地保留了信息最核心的内容,精简后的核心内容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及找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学会提取关键词是思维导图应用的第一步。 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常用的办法是把你觉得重要的字词标记下来,这在平时的学习中使用得多。第二种是进行多次删减,直至最简。提取出关键词之后,再依照原文的意思,由重要到次要排列。越重要的关键词,越靠近中心图。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的练习,顺便学习绘制一种简易的思维导图——主干式思维导图。 练习:冬黑麦具有抗寒、抗病、品质好、适应性好等特点。 很显然,我们找出的关键词有:冬黑麦、抗寒、抗病、品质好、适应性好、特点。这样完成了第一步。如图1 首先我们要尽量删减有重复的词,因为“品质好”、“适应性好”即是冬黑麦的特点,所以删去内容重复的词“特点”。另外,“抗寒”和“抗病”都是指一个特性,就是抵抗,所以把“抗”字又做了删减。如图2: 如果你觉得品质好、适应性好都是不是你所关注的点,也可以把它们删掉,如图3:

公司历史沿革 股改 培训材料

公司历史沿革股改培训材料 第一部分公司历史沿革专题 一、公司设立 (一)股东资格的要求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都可以设立公司,成为公司股东。不能够成为公司股东的主体主要有: 1、自然人作为股东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权利义务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和履行。法律、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成为股东(如公务员、现役军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等)。 2、各级党政机关(含政法机关)、军队、武警部队及农村承包户、个体工商户、分公司等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不能成为公司股东。 3、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不得成为股东。 (二)出资问题 1、出资方式:(1)货币(2)非货币财产: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3)股权 2、注意事项: (1)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采用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发起认购的股本总额,出资时间、期限都可由公司章程约定。 (2)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发 股份不得少于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应当经验资机构验资。起人认购的 (3)用以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对该出资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依法办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4)用以出资的股权应为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的股权且该股权权属清楚、权 1 能完整、依法可以转让(未设立质权、所在公司章程、法律法规未限制转让)。 (5)股东或者发起人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6)股东或者发起人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出资。 (三)公司章程 1、有限公司章程由股东共同制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由发起人制定。 2、公司章程一经生效,即发生法律约束力。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照本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具有约束力。 3、公司章程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必备条款) (1)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公司名称、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注册资本、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 (2)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当载明公司名称、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设立方式、公司股份总数、每股金额和注册资本、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监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利润分配办法、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办法、股东大会会议认 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利用过程性文本重构之 Skeleton 提高对话课堂的有效性.docx

骨架文本促过程“翻转课堂”突成效——利用过程性文本重构之Skeleton 提高对话课堂的有效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1强调“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教 学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语境、语言素材的真实性、语.言.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推进课改、提倡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绝大部分英语教师已经接受通过体验、发现、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英语学习的理念,认同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如何给学生提供最佳的体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独立或合作活动的有效性等问题,仍是值得探究的主题。针对现时我市小学英语对话课存在的问题,我市英语教研员张凝老师在原有的“文本再构”基础上,研究创新出具有东莞小英教学特色,适用于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的过程性文本重构之“莞式”骨架文本(Skeleton)。本文将结合小学英语高年级对话课的教学案例,阐述如何具体利用过程性文本重构之骨架文本(Skeleton)的理念来“翻转课堂”,并在教学中运用骨架文本作为桥梁,为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使用奠定基础,从而保障教学的高效。 一、过程性文本重构之骨架文本(Skeleton)的内涵 文本重构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直接体现,是教师 课堂前.的行为。而过程性文本重构则是“在学习过程中,把原有的文体或载体,句式结构或部分信息改变,重组一个在原有文本或载体为范例的新文本或载体,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2,是师生课堂内.的教学行为。过程性文本重构包含四个操作步骤:解构,建构,重构和创造性重构。 英语课堂教学逻辑包涵感知(perceive)、体验(learn)、内化(study)和运用(use)四个过程,过程性文本重构将此课堂教学逻辑“翻转”,把体验(study)与内化(learn)的位置对调,让学生先自主习得新知(study),再从体验中掌握所学知识(learn),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自学过程,骨架文本(Skeleton)应运而生。骨架文本(Skeleton)通过引领学生参与重构文本内容的 过程,运用丰富的语用情境,不仅提供语言支架,简化学习难度,而且令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更强,让学生在自我体验、学习、领悟、理解的内化与思维碰撞中习得语言。Skeleton 具体运用在过程性文本重构的解构与建构中,是过程性文本重构这种教学理念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图)。同时,通过重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利用显性的知识结构来提高学生隐性的学习能力。 二、基于Skeleton 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立足点。而基于Skeleton 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聚焦于“探究性自主学习”这一共通点,教师不再占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通过教师 1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 1.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 3.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D.《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4.明确提出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从中国割让出去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到19世纪80年代,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D.法国 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7.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国民党一大C.中共三大D.国民党三大 8.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 A.外国的侵略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洋务运动的诱导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0.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是()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显著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C.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会计学专业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创立的专业之一,我校前身为铜陵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及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好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一把钥匙。该课程在我校的发展有着与会计学专业一样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基础会计》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也是本学院会计学专业调整、改造与建设的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的建设历程,是我校会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 1、1986年~1992年:教学内容以簿记核算原理的基本内容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名为“会计学原理”,并以现代会计应涵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调整和改造了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会计学“三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 2、1993年~1999年:为充分体现该课程在所有专业课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将该课程的名称由“会计学原理”更名为“会计学基础”,并在我国会计改革风暴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外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大胆调整和改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对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和更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会计学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000年~至今:在全面建设和完善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契机,围绕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在全面调整二十一世纪会计人才培养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充实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目标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从构成课程建设诸要素入手,实现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目标,使该课程的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构成:一是讲述会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具体包括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二是讲述会计信息是如何通过传统的簿记系统生成的,具体包括账户与复试记账的应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三是讲述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具体包括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编制原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内容。具体分为以下11章内容: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三章? 复式记账 第四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 第五章? 会计凭证 第六章? 账簿 第七章? 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八章? 帐户分类 第九章? 财产清查 第十章? 会计报表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摘要:?历史学即史料学?是傅斯年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初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文中详细表述了史语所研究工作的标准和宗旨,包括扩充研究材料与工具、反对国故、反对疏通等学术思想。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不仅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上取得重大成果,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虽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尚有缺陷,学术界对其赞赏和批评皆多纷论,但其对于现代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傅斯年史料学学术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史语所所长,并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就职宣言,也是其治所大纲,在此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主张。史语所是纯粹的学术机关,在?整理国故?运动后成为史学界主流,在傅斯年的领导下成就辉煌,受到国际公认,开创了?集团研究?之先河,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在史语所研究成就获得一定国际地位的同时,对于傅斯年?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史料派观点,各方学者众说纷纭,赞成与反对者都大有人在。总而言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就对现代史学影响重大且持续至今,而对时下学术风气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其原文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①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所提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因此不可仅从?历史学即史料学?这一句话来断章取义的理解,而因全面把握傅斯年的整个史学思想体系。?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完整阐述主要是《史学方法导论》一书。?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臵;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第二讲,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第三讲,统计方法与史学。第四讲,史料略 ①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_真理性与合理性_林璧属

(《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与合理性 林 璧 属 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是决定历史学科性质的根本问题。西方学术界一百多年来形成了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史学两大对立派别,国内关于此也久讼不决。其焦点在于: (1)历史研究少不了历史学家的积极参与和认识主体的介入,能否实现认识过程的客观性; (2)在不可避免认识主体介入的前提下,历史认识结果能否达到客观真理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客观真理性。 对于前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主体的介入。相对主义者强调主体介入后已无客观性可言,实证主义者则力图消除主体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笔者认为,历史认识不可避免认识主体的介入,认识主体介入同样可以达到认识过程的客观真实性(参阅拙文《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真理性》,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只有遵循历史研究的科学规则,并承认主体的能动作用,才有可能深入地进行历史研究,探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问题。 对于后一问题,以往的历史研究都是用认识了的历史事实与客观实在的历史事实之间是否一致来衡量其客观与否。而实际上,历史认识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客观真理性。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并不是人类历史的所有内容都要研究,而是有所选择。综观之,历史研究可划分为历史事实的确定、历史意义的判断、历史本质的抽象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层次,亦即在认识层次上可区分为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此三类认识具有不同层次的客观性要求:在考实性的历史认识层次上实现客观性,在探究具有抽象性、规律性的抽象性认识层次上追求真理性,在历史评价与价值判断的评价性认识上寻求科学合理性。 一、历史事实的确定:考实性认识的客观性 考实性认识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存在形态,是历史认识的第一层次,可以归纳为人们时常所说的“历史事实”的确定。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最基础的层面也就是历史事实是否具有客观的性质,以及对它是否能够作出客观的认识。按历史事实这一概念论,包括: (1)由一系列曾经发生或存在过的客观的历史事实组成,指的是事实的本体;(2)为认识主体所指向的、纳入主体认识活动的成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3)通过史料可以获得的有关历史事实的信息,即已经形成认识的历史事实。不论历史事实的定义如何界定,本文所研究的是:已经认识的历史事实能否与客观实在的事件事实具有同一性,或能否真实地反映客观的历史实际。

最新重点(特色)专业定位、历史沿革、特色优势、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及举措材料

重点(特色)专业材料(应用化学)---专业定位、历史沿革、特色优势、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及举措材料 ***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学校的首批升本专业,它是在****专业办学**年基础上,设立并逐渐成长起来的。 化工与能源产业、***等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与**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这些行业仍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仅受调查的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每年就有1000多个。 应用化学专业旨是培养在化学与应用领域间具有桥梁作用的专门人才, 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又熟悉化学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在化工、材料、能源、环保、教育等领域中,解决比较复杂的具体化学问题,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型人才。 一、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一)专业定位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中学化学、化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历史沿革

应用化学专业是在****年原********专业基础上经过**年的*级特色专业建设,于****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年9月开始招生,是****建设的首批本科专业。 (三)专业特色 (1)办学模式产学研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四)专业优势 (1)教学科研团队材料科学研发团队;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团队。(2)教学实验平台设有无机、有机、分析、物化、色谱、光谱等应用化学实验工作平台。实验室使用面积约****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余万元。 (3)科研平台成立了******研究院、********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 (4)教学实践基地********研究所、********公司、********等,能有效地开展教学、生产和社会服务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基地。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主要举措 (1)改革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创新性地提出了化学科学为基础、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人才品德、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1专题1精练提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分析题

第一部分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一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DAO TU CHONG WEN SUO YAO DIAN 导图重温·锁要点 MING QUE KAO QING BU DUAN BAN 明确考情·补短板 1.注意材料选取。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一般为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上古今并重,既有反映史学、艺术的学术论文,如2020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属于史学论文;全国卷Ⅱ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属于文化论文;全国卷Ⅲ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属于文学论文。也有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政论和时评,如2017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

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是政论文,2018年全国卷Ⅱ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属于时评。 2.明晰考查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设置3道客观题。第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但2020年全国卷Ⅲ对论证知识的考查范围扩大,考查了论证语言的作用,如T2A项;第3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推断)的能力。备考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筛选整合。 3.精选背景熟悉的材料。在选取试题阅读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内、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2020年全国卷I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文章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全国卷Ⅲ的材料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进行分析,条理清楚,而《古文观止》为广大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多篇选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 【二轮复习达标】 在二轮中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提高阅读文本的效率。从答题时间安排上看,作为高考语文第一大题,考生因过于重视或紧张而造成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过长,进而造成整体答题的被动。 二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从易失分题型上看,论述类文本第1题是基础题型、常规题型,各选项只是对选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分析,作答相对较易;而第2题的作答常因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把握不准和文意理解不透而失分;第3题的作答常因对选项的逻辑推理理解偏差而失分。为此,考生需优化阅读步骤,强化选项审读和验证的意识。 精练提分1理解分析题 ZHEN TI KAI LU DIAN MI JIN 真题开路·点迷津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的社会功用 世界史倪兆坤 历史学是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客观的历史狭义上说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人在已失去维度里的活动轨迹。它具有一维性,客观性等特征,而对历史本身的认识与再认识就构成了后来的历史学。历史学是一种主观认识,它的认识主体是认识者自己本身,它可以是一个个体,一个阶级,也可是一个国家或者是整个人类社会。它认识的对象就是历史本身,包括人类自产生以来所取得的一切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它认识的结果是一种主观感知,这种主观感知建立在客观历史的基础之上,但同时又建立在思想意识的高度上,并远远的超过了它。它是人们有选择,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的再创造。历史学就是一门对历史进行认识与再认识的学问。 历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历史痕迹的掌握、分析、复原来认识已经发生过的事物,并作出评价。可以说对历史信息的掌握只是历史研究的一个方面,它的最终目的是在对历史信息充分认识的条件下建立一个对于人生社会的评价认识,这就是我们从事于历史研究工作的终极目的,同时也是历史学存在的价值所在。 我以为历史学的社会功用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由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等人提出,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不切务实务的空洞之学。历史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学问,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求真务实,专注于社会的现实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是历史学研究不可退推卸的责任所在。 所谓经世在于贯通古今,兼修中外。经世二字即可为经纬二字,经纬相织,方可通古今之变,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历史的社会功用正是基于对丰富充实资料之上做出的正确判断,并对社会有所指导与促进作用。 具体来说历史学的社会功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社会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发展。现代力学的创建者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完全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社会文化的传承更是如此,没有先代文化的积淀与发展,断然是不会出现现代文化的繁荣与昌盛的。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很重视历史学,他们曾经有一句名言: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万花筒,历史与文化从来都不

多克特罗论文:多克特罗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重构

多克特罗论文:重建美国内战历史 【中文摘要】E.L.多克特罗(1931- )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说《大进军》(2005)一经问世就相继获得了美国笔会/福克纳奖和美国图书评论奖,又先后入围了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南北战争的最后阶段“向海洋进军”。谢尔曼将军率领6万大军挺进佐治亚州和卡罗莱纳州,一路破坏、掠夺、偷窃,造成一片混乱。最终,漫长的进军以南方军的投降,以及林肯总统的突然被刺杀为结束。小说中不仅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战争事件,多克特罗还成功解构了英雄的形象,虚构了一系列小人物,使读者游走在虚构和历史之间,了解到更为真实更为人性的的美国内战。多克特罗把历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构并置,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融合在一起。他在文学创作中对历史以及历史和文学的关系的处置恰好与新历史主义方式巧合。论文主体部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运用新历史主义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来探讨多克特罗如何成功打破历史与真实的界限。第一章分析了官方内战历史资料与多克特罗笔下创作的内战历史的关系,通过大量复制真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多克特罗使他的故事更有说服力。第... 【英文摘要】Edgar Lawrence Doctorow is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and prolific American contemporary writers, and in recent years he is increasingly attracting wide critical

历史的客观和主观

历史的客观和主观与历史教学 乳源高级中学苟智斌 新课改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在教法、学法、教材解读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的进步。但对一线教师来说,仍然有许多潜在或显在的问题困扰着教学。比如“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认识历史”等等一些看似简单的历史学问题,我们却不知如何回答更好。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教学要进一步提高,需要打破这些尴尬。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本体,更清楚地认识了历史的本质,提高历史实践的能力。 一个偶然机会,我接触到陈新教授所著的《西方历史叙事学》。通过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现代历史哲学和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简单了解,我开始从史学实践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有关历史观念的问题。本文就此历史的客观和主观,以及对历史教学的启示,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历史是客观与主观的综合 历史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多年,至今也没有停息的迹象。其原因是,无论从客观的角度和主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都会发现一些使你欣喜若狂的东西。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这种最普遍的观点,但人们很快意识到这是对历史最粗浅的认识。现在人们普遍认同历史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为历史事实,二为历史事实的叙述(历史编纂)。同时,人们还认识到人类只能做到回忆过去、面对现在和筹划将来,人们根本无法直接接触已经消逝的过去,认识历史只能从人们的回忆、文件档案或前人制造的物品中寻找。这样,人们不禁会问:回忆、文件档案这些过去的事实的表述可靠吗?它是不是我们要追寻的那个历史? “历史是真实可靠的,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最为流行的看法,因为它最接近于常识。常识往往使我们认为,自己过去的实践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会清楚地回忆起那一幕幕“真实”的经历;以此类推,我们相信前人的一切行为实践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某种途径,我们可以将那些行为实践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他们认为自己面对的表现出来的历史并非完全可靠,其实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历史和建构历史。因此,他们确信在历史学实践中,普遍的主观性是无法避免的。首先,我们在描述历史事实所用的媒介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在交流的语言,而人类语言并非完全可靠的媒介。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它会因为不同的修辞和语言结构或情境的变化,经常性地发生语义的转化。历史的经历者、描述者、阅读者属于不同的人群,以意义不稳定的语言作为唯一媒介进行交流,所谓的客观真实性是无法完全保证的,反而处处体现了语义的主观性。其次,用语言文字描述历史总是需要一定的结构形式,编织一定的情节结构也是在所难免。历史的发展本身并没有所谓开头、经过和结尾,只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维时间的动态过程。为了追求历史作品的最大影响力,历史学家们借用了文学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虚构了诗化的外在形式,赋予历史主题以“开头──过程──结果”的叙述顺序,甚至根据需要将其编织成喜剧、悲剧、浪漫剧或讽刺剧等等。第三,历史实践者并非简单地描述事实,更重要的是探索和传承深藏于历史中的价值意义,这依赖于实践者主观创造的能力。在探索实践中,价值体系不断被丰富,新的意义不断被生成;在叙述价值意义时,常常根据需要选择史实,在历史的断裂处通过解释、分析链接完整,在关键处显性或隐性地进行或道德或意识形态的主观评价。 以上可以看出,我们接触的所有历史并非都是客观真实的,实践中的历史是建构的历史,到处弥漫着主观性。顽固的坚持客观,不承认历史的主观性,将会成为双重主观。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而轻视历史的客观性呢?当然不能。如若那样,我们又将会陷入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泥潭,将会失去历史学科生存的最后阵地。在历史实践中,我们无论怎样主观创造、参与建构,我们都无法撇开史实存在而不管,所有的建构活动都必须围绕史实进行,受史实制约。语言修辞和结构尽管会出现语义的变化,但语言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语义并非完全随意,而符合社会主体共同利益的公共语言的存在,就足以保证语言交流的相对稳定性。情节结构尽管是编织的虚构形式,但编织一个好的情节结构是为了使已经泯灭的过去真实具有一个即时的形态,而非去创造另一个“真实”。价值意义、解释、评价这些原本体现意识形态的主观因素,却真实地体现了历史实践者的历史性,从另外一面体现了主观意识产生的客观性。综上,认识历史不能简单地轻视主观或客观任何一方,只有综合二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本质。 二、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做一个积极的主观参与者

再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

内容摘要: 我在《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一文中,曾经就史学界某些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割裂和对立起来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那篇文章对于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关系,正面的阐述是不够的。最近,宁可同志发表了《论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一文,对如何评价历史事物,如何看待当时和后世、过去和现在的关系等问题,补充了许多我没有谈到的、或者虽然谈到但却论述得不充分的很好的意见。宁可同志批评我的文章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它和阶级观点究竟是什么关系,并“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按照他的意见,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虽然不能说是“互相排斥的观点”,却可以说是“不同的观点”,从内在的关系看,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令人感到不满足的是,宁可同志关于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许多叙述,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不过是说明了“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渗透而已”.至于这两个“不同的观点”究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联系?在他的文章中却很难找到清晰明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地方,宁可同志写道:“阶级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历史主义是辩证法对历史过程的理解。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统一,也就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内容之一。”这里似乎可以说对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统一和区别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我认为,恰恰是这里的表述,不仅没有解决宁可同志向我提出的问题,而且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是完全统一的、一致的。宁可同志一方面承认二者是统一的这种论点,另一方面却又指责我的说法“给问题带来了若干混乱”①。这种指责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问题没有谈清楚是一回事情,制造混乱又是另一回事情,似乎不好混为一谈。宁可同志的文章是要澄清我所造成的“混乱”的,但是在读了宁可同志的文章之后,所谓“混乱”者也好像并没有澄清;相反,脑子倒是更加糊涂了。例如,宁可同志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认为我的说法是“一种机械的、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在另一个地方,他又承认“历史主义原则与阶级观点应当是内在地、有机地联系、统一着的”。照宁可同志的意思,似乎“内在地、有机地”联系,并不是“必然的”联系,这在逻辑上怎么能说得通呢?类似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还有一些,我们在下面还有机会提到。 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概念是思维对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反映。不同的概念,反映了事物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使用概念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而一定概念的定义有时对我们说来是非常必要而方便的。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所有一般的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现象的全部发展上各方面的联系”②。恩格斯曾经指出:“在事物及其互相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③在谈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时,我们尽管可以给它们下这样或那样的定义,但是对于一个研究工作者说来,重要的问题并不只在于下这种一般的定义,更不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封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从它们全部发展上各方面的联系去理解它们,要从它们历史的和逻辑的形成过程中去阐明它们。 (一)

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

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 专业:历史学姓名:孙逸凡指导老师:靳艳 [摘要] 历史学客观性一直是近代西方史学理论界讨论的重点。历史学虽然由于自身缘故拥有不可摆脱的主观因素,但这恰恰正是历史学这门教化性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的客观性,使其不能与自然学科的客观性作简单类比,而是要通过对史料的校勘考证,以及对历史解释中的价值评价进行讨论规范后达到的一种历史学自己的客观性。 [关键词] 怀疑论,客观性,主观成分 国内外对于历史学客观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历史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者中,一方认为历史学应该像自然科学那样处理,一方则认为历史学有着不可磨灭的主观性,应该偏向人文科学。现代自由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历史解释在最后实质上是属于一种价值评价的内容,但是其客观性又不容否认,因此提出配景理论,提出一种相对的客观性。但是前人的研究似乎缺少对历史认识论的一种哲学上的综合分析。而本文则从这样的哲学分析入手,承认历史学的主观性,而关注专业历史学家在实践中的具体的去主观性的过程,以此来论证历史学的客观性。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得到极大发展,整个社会以科学为动力在生产及文化上取得进步。随之而来的其在思想界的反映便是掀起了一股唯理性,唯科学的思潮。什么学科只要是有违理性的,便是不科学的,便

不能得到承认的。历史学作为自古便有的用以记载并解释人类过去的学科,同样受到了来自科学理性的检验,即历史学能不能拥有客观性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质问,很多历史学家持有这样的观点-----历史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客观实在,而历史学的任务在于忠实的记录,并解释它,一部历史学作品,判定其是否具有客观性,只需要看其符不符合事实。假如符合,他就是客观的;如不符合,我们就不应该承认他。这种理论即所谓符合论,认为历史学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只要历史学符合客观事实,那么这样的历史学便是客观的。这样解释似乎合理,但却要面对怀疑论者的挑战。历史怀疑论者认为,既然历史学是关于过去的学科,而过去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重演的,那么符合论中历史学所要符合的是怎样的历史?历史学所用史料,多是前人遗留的文字资料,其间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而考古发掘的文物亦需要历史学家进行解释,这过程中无处不渗透着主观因素。而用主观的东西去证明客观性这本身便是不科学。自然科学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到完全一样的实验结果,并且能不断重演这样的实验,用以证明其客观性。而历史学总是有主观因素在内,因此达不到那样的一种绝对客观。 一史学怀疑论的哲学分析与思考 历史学到底是否具有客观性呢?这里先让我们对怀疑论者的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逻辑论证。怀疑论者用以怀疑历史学客观性的基础在于历史过程不能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反复重演,而历史学的一切资料又都是带有主观性的,因此绝对的客观在理论上是不能达到的。但是

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芒山镇位于豫、皖、苏鲁交界的永城市北部32公里处。北枕陇海、东靠京沪、西邻京九铁路,东距历史重镇徐州70公里,西距文化名城商丘90公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镇境,芒商、芒徐、永砀、芒淮公路在镇区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镇域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芒砀群山占14平方公里,王引河、碱河、红河纵穿其间,土境肥沃、水源充足,资源富绕。境内中部有芒砀山、保安山、夫子山、铁角山、黄土山、僖山、磨山等十多个山头,主峰海拔156.8米,群峦绵亘,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区历史久远,文物古迹遍布,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芒山镇辖26个行政村,5.4万人,5.1万亩耕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幅射商丘、周口等数十县市的石料建材基地,国营、民营、集个体企业达数百家。近十年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石雕、旅游商贸果林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GDP值达到2.9亿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健康发展。镇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中心建成区2.5平方公里,含环山7个行政村,2.1万人口,形成五横四纵9条宽畅街道和长达10余公里景区通道的建设格局,文物保护有章可循,镇区、景区绿化工作按规划实施。 芒山镇历史久远。夏属豫州,商近芒邑(今陈集南),西周至春秋战国时地属宋国,战国时为砀邑。《史记。春申君列传》载:“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1010页)其中的砀即今芒山。秦时砀郡、砀县均设治于此。西汉、东汉为砀县,属豫州刺史部梁国。三国魏时因之。西晋时,砀县并入下邑县(今砀山县),仍属梁国。东晋时,先后地属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朝宋国属豫州梁郡,北朝东魏时属徐州砀郡(今砀山县)辖区。北齐时在保安山南置安阳县,砀县并入,属彭城郡。隋代,芒砀山以北地属梁郡砀山县。唐称保安镇。五代、北宋因之,属亳州永城县。金兴定五年(公元

历史文本解读

历史文本解读 [摘要]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既讲求理解,也凸显建构;既着眼整体,也关注局部;既留意确定,也注重模糊;既突出多元,也重视一元。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策略主要是:体现审美性;突出生成性;讲求个性化;追求有效性。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文本解读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以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文本”是指接受过程中直接面对的那个由语言符号组成的且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即语文教材。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感悟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意味、意蕴,最终获得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对文本高质量的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教学要获得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还需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即是对教学的筹划与所制定的策略,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一个方案,是课前对教学的理想化监控。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 一、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语文教师应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将目光聚焦于文本的肌体,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在解读中获得文化的熏染和美的陶冶,以深入到作家所构筑的文本世界中,完成自我的体验、心灵的感悟、生命的觉悟、人生的觉醒,理解世界的同时也理解自己。语文教师应具备下列文本解读能力。 (一)既要讲求理解,也要凸显建构 文本解读首先要讲求理解性。只有认真感知、体验文本构筑的世界(包括文本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探寻文本世界的意义,让自我文本化,才能走进文本。文本解读作为一种理解行为,就是从文本中重新发现作家的感觉和思维的方式。理解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裁判,而应是积极而主动的参与。理解需要揭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一切文本解读的目的都是克服文本所属的过去的文化、历史与解读者之间的陌生和距离,使解读者与文本交融,从而同化文本意义;解读者在解读文本时不应把有限的理解力凌驾在文本之上,而应向文本敞开自己,从中接受和创造一个扩大了的自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建构自己。文本解读作为一种建构行为,是解读主体充满解读期待的心智活动,它使解读主体既已生成的解读经验被激活,让解读主体在文化认同中建构个体精神世界,在文化批判中丰富个体精神世界,在审美中提升文化素养建构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