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

——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杨 靖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摘 要: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其结果是产生译文。那么,如何评价译文的质量呢?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我们评估译文质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框架。本文在此模式的基础上,以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为例,选取部分译例,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原文与译文的匹配程度或偏离程度,从而判断译文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评估模式;语域;错配;文化过滤;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119-02

1、引言

翻译理论研究进入20世纪后,发展迅猛,而且成就也非常可观。90年代,很多学者以诺德的篇章分析为基础,将视角从静态语言分析转向了动态话语和语域分析,从而给翻译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客观、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本文将使用这一模式,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

2、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述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提出分为两个阶段。最初模式大多数关注的是分析类别的本质、复杂性和术语的运用,而且其中的个案研究也欠缺对具有诗意和美感的文本的分析,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后来,豪斯对之前的评估模式进行了修订。在修订后的模式中,她提出从三个不同维度:语言/文本、语域和文类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各自文本的功能。豪斯在语域层面引用了韩礼德的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并对其内容进行扩充。豪斯从三个层面去分析这三个维度体现在文本的对应物体: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从而确定文本的语域特征。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上图,豪斯模式的应用大致可简化为以下五个步骤:

①分析原文的语域和体裁,得到一个文本功能的框架,包括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部分。

②对译文也进行同样的分析,然后也得出一个文本功能框架。

③将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框架进行比较,对出现的“错配”做出陈述,并分类为“隐性错误”和“显性错误”。隐性错误指语境方面的误解,显性错误指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对目标系统的误解。

④陈述翻译质量。

⑤将译文分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

3、翻译质量评估的实际运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是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关于此篇文章的英译本,有很多翻译学者都有很出色的译文,像罗经国和潘正英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选取杨宪益夫妇译本(V2)和Herbert A.Giles(V1)译本中的部分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例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V1:...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

V2:In the distance, 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 is Mt. Langya.

分析:语旨包括作者的地理位置,通过分析原文可知,琅琊山是指滁洲的琅琊山(今安徽省滁洲市区琅琊山),而V1却将其译为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直至山东边界),这里是对原文的误解所致。所以V1的指称与原文不匹配,此处属于显性错误。

例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V1:But it was not wine that attracted him to this spot; it was the charming scenery which wine enabled him to enjoy.

V2:He delights less in drinking than in the hills and streams, taking pleasure in them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 in his heart through drinking.

分析:原文意在强调“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秀

119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

丽的山水这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V1用了强调句型用以加强本句的意思,虽然从语旨上看这一点与原文的功能相对应,但是从语场上看,V1整句趋于交际翻译,而且如果我们将后半句回译,得到的意思是“是酒使得他(醉翁)能够欣赏这美丽的风景的,”很明显,此处的主题内容与原文有偏差,有漏译之嫌。V2偏于语义翻译,在语气方面虽然不及V1,但是却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英国翻译理论彼得?纽马克家指出:“…in communicative as in semantic translation, provided that equivalent effect is secured, the literal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vest ,it is the only valid method of translation. There is no excuse for unnecessary ‘synonyms’, let alone paraphrases, in any type of translation.”

例3.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V1:the clear frosty wind; and the naked boulders of the lessening torrent

V2:…until wind and frost touch all with austerity

分析:“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意为“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原文中的语场包括三个主题内容,“风”、“天”和“霜”。我们也可以从语旨中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来分析,作者作此文时正值入秋,山林中气温较低,风起时易形成霜雾,而秋天的天空显得又高以蓝,“风”、“天”和“霜”这三个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在译文中也应体现。然而,V1只译出了wind这一个主题 (clear和frosty 只是修辞wind的),而V2虽然译出了“风”和“霜”,但缺少了“天”这个主题,而且“with austerity”是对原文理解上的偏差,同时也将原文的美境破坏。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给出以下译文仅供参考:“The sky is huge with crisp air and the frost is snowy white.”

例4.射者中,奕者胜

V1:when someone wins a game of touhu or chess

V2: 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 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

分析:“射”并非“射箭”,而是指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名曰“投壶”。V2将“射”译为“hits his mark”,mark稍有不妥,这是译文与原文语场上的不匹配,此处属于隐性错误。V1直接用汉语拼音“touhu”译出其中心意思“投壶”,这不失为一种策略,但若考虑到译文读者并不一定熟悉中国文化,笔者认为最好是用括号或注脚加以解释。所以笔者给现以下译文供参考:“Every archer cast the arrows into the flagon, 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

例5.觥筹交错

V1: goblets flash from hand to hand

V2: when someone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

分析:“觥”指酒杯,“筹”即“酒筹(行洒令的筹码)”,指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本句意为“酒杯和酒筹相交错,形容人们在聚会时有人喝酒,有人举杯,还有人行酒令,场面颇为热闹。 “觥”和“筹”两个意象它们都是载有文化色彩的实体,不能省略不译。

V1只译出了“觥(goblet)”,V2只译出了“筹(mark up their scores)”,两种译文与原文都产生的偏离。从字面上看,“觥筹交错”主要是指宾客们那种喝酒玩得尽兴的场面,所以很多译者认为,V1译出酒杯交错就已经表现出中心意思了。在笔者看来,其实这种观点对于其他文体而言许实用,但是在典籍翻译中还是有待考虑的。

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并不仅仅只是字、词、句、段和篇章之间的转换,很多情况下更多的是文化之间的传递。当源语包含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而这种色彩恰好在译入语中出现断层时,译者应该用文化过滤的手段来修复这种断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种语言在转换过程中阐释是不可少的,译者提供解释性的翻译就是为了使目的语篇读者产生的联想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产生的联想一致。笔者认为应该对V1和V2进行相结合,再进一步改写则更恰当:“when they toast to each other and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

4、总结

本文选取了《醉翁亭记》两译本中的部分译文,运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实际运用,我们证明了此模式的可行性,但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首先,该模式虽然针对的是语篇和文本,但是其中的参数只局限于语域层面,很多该层面因素的有重合的现象(如“参与者的关系”和“社会角色关系”)造成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性。其次,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错配是否就一定是翻译中的错误呢?如本文例4,就是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V1采用的是直译,而V2采用的是文化过渡手段。

总之,理论总归是理论,我们在将之用于实践时,应辩证地对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努力去发现理论的不足,然后加以补充,我想,这才是一名翻译研究者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 Baker Mona. 2004. Routledge Encych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House Juliane. 1997.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ed【M】Germany: Gunter Marr Verlag Tubingen

[3] Newmark Peter.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 唐军、王燕.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翻译的运用—以朱自清《背影》的英译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6)

[5] 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6]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20

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 何三宁

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 何三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摘要:翻译是有文本参照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始终贯穿着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与推理过程,其目的是在不断追求意义的最大趋同。翻译的本质为译文质量评价构成了语言、实体、思维等参数,其中语言与文本是翻译的依托,效果是译文的体现,而文本特征、功能与交际者的关系彰显着译文的实体以及交际者的思维过程,恰当处理原文与译文在形式、内容、效果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全面考虑影响译文质量的各种因素。其原则是依据翻译的本质来寻求和确定科学、理性的理据,以及客观、准确的评价参数,这会为译文质量评估模式的重新构建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参数;语言;实体;思维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2) 02-0027-05 1. 扫描国内外主要译文评估参数 在翻译质量评估(TQA)模式中,探讨较为客观、全面、科学的参数极为重要,然而,不同的学者对译文质量评价的参数有着不同的侧重。目前,西方较有影响的有House(1977/1997)“功能—语用原则”下的参数体系、Reiss(1971)“语篇类型原则”下的参数体系和Williams(2004)“文本论辩原则”下的参数体系。国内学者也试图借助其他理论探索 TQA模式及其参数,各类模式多达十余种,但由于各模式的评价方法与侧重有所不同,其参数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有等值论(吴新祥、李宏安,1984)、功能论(夏昭慧、曹合建,2003;司显柱,2004)、标准论(李晓敏、杨自俭,2003)和关联论(何三宁,2008/2010)等。 House应用Halliday的语篇分析模式,即语域(register)分析中的三个变量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研究探讨一种评估译文质量的模式(1997: 108-109)。这种模式涉及三个层面,即语言/文本(language/text)、语域和语篇体裁(genre),用这些参数来分析和比较原文与译文,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划分出在语篇体裁和语境方面的‘非对应’(mismatches)或‘误译’(errors)。语境方面的误译被House称为‘隐型错误性误译’(covertly erroneous errors),而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目标系统方面的误译则被称为‘显型错误性误译’(overtly erroneous errors)。”(Munday, 2001: 93)Reiss的语篇类型评估原则是建立在她的文本类型理论之上的,被认为是德国功能主义和交际法用于译文分析的发端。Reiss早期的研究强调审视文本和概念的对等,并非词语对等。文本类型理论认为,原文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可以为评估翻译质量提供一种系统评估的模式,她借用Karl Bühler的三种关于语 言功能的分类,把文本类型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三种,随后又增补了视听媒体文本(audio-medial texts)(1977/89:108-109)。信息型文本传递的是信息、知识、观点等,文本侧重内容或“话题”;表情性文本强调的是作者所运用的语言美学特征;操作型文本的焦点属呼唤,即引诱或规劝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采取某种行为。由此而确定翻译的目的和方法,因为“每一种文本类型都是通过其语义特征、词汇特征、语法特征、文体特征来确认的,这些特点影响着文本的翻译方式并构成翻译批评的基础。”(谭载喜,2005:75) Williams(2004)的“文本论辩原则”是采用了英国哲学家Stephen Toulmin的论辩结构分析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的语篇都有相同的论辩图式,“这种上位特征正符合TQA要适应各种语篇的普遍性诉求,所以论辩理论是TQA理想的理论依据。”(武光军,2006:72)该评估模式包括“结构关系”、“连接词及其他推理指示词”、“推理指示词及其他命题功能”、“论辩类型”、“辞格”、“叙事策略”6个参数。Williams认为“它们涵盖了文本的所有信息和目的,也涉猎了文本的宏观和微观方面以及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样,该模式及其参数也达到了TQA模式效度的核心要求:该模式充分检测了所要评估的对象,也考虑了其他特征的效度,可以达到用于对文本整体评估的目的。”(Williams, 2004:65) 国内的评估模式所涉及的参数也各有侧重。等值论认为翻译过程应在“深层”、“表层”、“修辞层”三个层面上等值,其下设有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五个层面(参数)(吴新祥、李宏安,1984)。在此基础上,冯志杰、冯改萍提出了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译文的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译文对原文信息的包含程度称之为译文信息与原作信息的等价性”, “译文使目标语言读者获得原作信息的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朝代】宋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注释 (1)环:环绕。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读书报告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读书报告 ——彭仙 一简介 在翻译理论建设的过程中,翻译批评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借助于翻译理论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同时,又会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翻译批评即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其中翻译质量评估(即翻译评价)是高度客观化的翻译批评形式,对其的研究,对翻译学的发展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总观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西方翻译史,并没有出现完整而系统的质量评估理论,只是零碎的出现在一些翻译家译作的序言,或是附带在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标准的阐释中70年代之后,翻译质量评估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是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 朱莉安?豪斯研究广泛,著述颇丰,迄今为止出版了17部专著,130多篇论文, 涵盖的领域包括对比语用学、翻译理论、话语分析等等。此外,她还是The Translator、Applied等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成员和德国翻译研究会的创办会员。从其著述来看,她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翻译理论的贡献巨大。 二豪斯模式的核心概念 翻译质量评估的关键在于翻译标准的确立,在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而这里的意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因此,判断译文质量就要看译文与原文在这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上对等的程度。豪斯模式涉及的核心概念即:“意义”、“对等”和“功能”。 1意义 豪斯认为意义包含语义、语用和语篇三个方面。语义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与它们在现实世界或人们想象的世界中所指的关系;语用意义是连接语言单位和特定环境下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篇意义组成文本的构成方式。不过,由于语言的语篇意义是一种对于语言内部的、对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的基本的组织意义, (Halliday,1994; 33-36)其作用是辅助前两类意义的实现,可以说是一种言内意义,又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种元功能,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与元功

醉翁亭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 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 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 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 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 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 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 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 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 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 人欧阳修。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I.翻译质量评价的含义及定性 1.1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 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 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一求信一神化一化境”…这条线索。 1.定性为准则的翻译质量评价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对其自身翻译实践的概括,开创了翻译标准研究之先河。我国现当代翻译标准研究大都受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余华《兄弟》英译本研究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余华《兄弟》英译本研究 作为中国先锋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余华在中国文坛颇负盛名且著作颇丰。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国的初高中教材甚至多次走进海外课堂。 2005年,经过十年的积淀,余华出版了长篇小说《兄弟》上部,而后在2006年又出版了下部,从此这部长篇小说在国内迎来了两极分化的评论。然而,自2009年《兄弟》英译本在美国和英国发布以来,海外媒体高度赞扬了这部小说及余华本人。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兄弟》英译本推动了其在英美国家的走红。本文对《兄弟》英译本进行了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 笔者采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兄弟》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豪斯翻译质量模式的述介以及其在《兄弟》英译本质量评估过程中的应用,评价《兄弟》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检测该模式在评估汉英长篇小说译文质量上的适用性。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立在她对一些翻译基本概念的重新定义和她自创的翻译术语基础上,后来又进行了修订并提出了修订版的豪斯质量评估模式。在豪斯原有的模式中,她将评估参数分成语言使用和语言使用者两大维度,这两大维度又涵盖了八个具体维度。 而在修订模式中,她吸收了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并重新设置评估参数,将原有的八个维度融入语域三要素和语类范畴。豪斯建议,根据原文本和译文本在八个维度上的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分析后将译文本归为显性翻译或者隐性翻译。 豪斯模式述介之后,笔者将会运用豪斯修订后的评估模式对比分析《兄弟》原文本与译文本在该模式八个维度上的匹配情况从而评估《兄弟》英译本的翻译

质量。具体的评估操作过程为先将原文本和译文本在语场、语旨、语式和语类上进行对比。 其中语场包括题材和社会行为这两大维度。语旨则涉及到原文本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关系,以及社会态度这三大维度。 而语式涵盖了媒介和介入程度这两大维度。继而对比原文本与译文本在这八大维度上的分析结果,并检查译文本和原文本在这八大维度上的匹配程度。 最终,根据匹配程度将译文本归结为显性翻译或隐性翻译并评估译文本翻译质量。通过分析,本文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兄弟》英译本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的八个维度上的匹配度很高,英译本为显性翻译且翻译质量极高。 而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也适用于汉英长篇小说译文质量评估。在未来对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运用中还可以为其寻求更多新的运用领域。 然而,该模式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参数设置不够合理,运行步骤不够简化等导致整个评估过程缓慢耗时。

朱利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宋词翻译中的应用

朱利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宋词翻译中的应用 宋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古典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灵活的形式,精练的语言,微妙的情感,丰富的文化形象使宋词在我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宋词通常被划为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词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研究李清照及其著作是我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必要环节。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地位也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李清照及其作品。 随着其诗词的各种译本不断涌现,翻译质量良莠不齐,读者很难在各版本之间做出正确的决断,翻译界迫切需要一个客观、实用、科学、系统的标准来对各版本的翻译质量作出评判。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中,德国学者朱利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其完备的理论基础、详细的评估步骤和客观的评价方式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声声慢》是李清照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叠音绝唱”。研究其翻译对我们提高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水平,甚至世界文学翻译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指导下,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语料,采用定性的分析方式从语场、语旨、语式和体裁等四个层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角度进行对比,最终得出文本的功能和质量评估报告。作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唤起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更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熟悉此

模式,推动其在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中的进步。 由于本文是首次把宋词英译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者还希望在提供实例检验此模式可行性的同时能够为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做出贡献。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朝代】宋 译文对照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 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 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 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 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 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 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 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 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 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 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 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 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 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 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标签:古文观止辞赋精选情感其他宴饮文言文抒情场景初中文言文景色山水译文注释

基于“朱丽安.豪斯的翻译学理论”对《铁幕演说》翻译质量的评估(英文版)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By Julian House ---A Case Study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Iron Curtain Speech” delivered by Winston S. Churchill W ANG 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by Julian House,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and assessed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Iron Curtain Speech”the “Iron Curtain Speech”by Winston S. Churchill, mainl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field, tenor and structure. By mak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judg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speech matches the original very well,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is very good. Key word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朱莉安.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实践应用 ——以《铁幕演说》中译本为例 汪杰 (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根据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和评估了《英语演说精选读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田辉)里《铁幕演说》的中译本,主要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了译文和原文的偏离程度。基于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标准,文章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认为该译文与译文的匹配程度很高,从而证明了译文的翻译质量很高。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译文;实践应用

《醉翁亭记》全文与翻译

《醉翁亭记》全文与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

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

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变化,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 ——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杨 靖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摘 要: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其结果是产生译文。那么,如何评价译文的质量呢?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我们评估译文质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框架。本文在此模式的基础上,以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为例,选取部分译例,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原文与译文的匹配程度或偏离程度,从而判断译文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评估模式;语域;错配;文化过滤;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119-02 1、引言 翻译理论研究进入20世纪后,发展迅猛,而且成就也非常可观。90年代,很多学者以诺德的篇章分析为基础,将视角从静态语言分析转向了动态话语和语域分析,从而给翻译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客观、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本文将使用这一模式,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 2、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述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提出分为两个阶段。最初模式大多数关注的是分析类别的本质、复杂性和术语的运用,而且其中的个案研究也欠缺对具有诗意和美感的文本的分析,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后来,豪斯对之前的评估模式进行了修订。在修订后的模式中,她提出从三个不同维度:语言/文本、语域和文类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各自文本的功能。豪斯在语域层面引用了韩礼德的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并对其内容进行扩充。豪斯从三个层面去分析这三个维度体现在文本的对应物体: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从而确定文本的语域特征。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上图,豪斯模式的应用大致可简化为以下五个步骤: ①分析原文的语域和体裁,得到一个文本功能的框架,包括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部分。 ②对译文也进行同样的分析,然后也得出一个文本功能框架。 ③将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框架进行比较,对出现的“错配”做出陈述,并分类为“隐性错误”和“显性错误”。隐性错误指语境方面的误解,显性错误指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对目标系统的误解。 ④陈述翻译质量。 ⑤将译文分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 3、翻译质量评估的实际运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是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关于此篇文章的英译本,有很多翻译学者都有很出色的译文,像罗经国和潘正英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选取杨宪益夫妇译本(V2)和Herbert A.Giles(V1)译本中的部分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例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V1:...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 V2:In the distance, 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 is Mt. Langya. 分析:语旨包括作者的地理位置,通过分析原文可知,琅琊山是指滁洲的琅琊山(今安徽省滁洲市区琅琊山),而V1却将其译为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直至山东边界),这里是对原文的误解所致。所以V1的指称与原文不匹配,此处属于显性错误。 例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V1:But it was not wine that attracted him to this spot; it was the charming scenery which wine enabled him to enjoy. V2:He delights less in drinking than in the hills and streams, taking pleasure in them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 in his heart through drinking. 分析:原文意在强调“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秀 119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并以张培基的《匆匆》英译本为实例,从语式,语旨,语场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的匹配程度进行对比,从而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该模式,虽然译文仍有所欠缺,但整体上与原文匹配程度很高,译文质量也很高。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匹配程度;匆匆 一.引言 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本专门研究翻译评估的著作,一是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二是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前景与局限》。这两本著作所阐述的模式均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德国翻译学者朱莉安?豪斯是第一个提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人。本文主要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语式,语场,语旨三个方面用于《匆匆》的英译本评估中,比较译本和原文契合程度,从而对翻译质量做出评价。 二、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介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基石是语篇分析理论和功能语言学。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取决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其本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这里的意义有三种:语义的意义,语篇的意义和语用的意义。由此可见,翻译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源语文本(house,1977:30)。 三、朱莉安?豪斯模式下《匆匆》英译本的质量评估 下面运用豪斯模式,对张培基所翻译的《匆匆》英译本与原文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该译文的翻译质量。 (一)对原文进行语域层面分析 1.语域,就是指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 从文本类型上来看,《匆匆》是一篇侧重抒情的散文。创作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正是“五四”运动落幕期。 从文章结构来看,作者采用首尾遥相呼应的方式,将空灵无形的时间转化成具体有形的物象,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更能引发读者对时间的思考和惋惜。 2.语旨 语旨一方面指的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阐释了作品里各个人物间的关系。从本文看,主要涉及的抽象的或者拟人化的人物有“我”,“我们”,“他们”,“你”等。文中“我”指的是当时社会的青年知识分子,“作者”就是该文的主人公,我们”指的是所有和作者一样,对时间有感的人。文中的“他们”,“他”其实指的就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为贯穿全文线索,它无处不在,更能让我们自我反省对时间的存在意义和对人生的思考。 3.语式 通常来讲,文学作品里的语言是基于一般语言通过加工提炼而成,但它却比一般语言更生动形象,语言风格也很多样化,从方言,俚语到正式文体等等,不一而足。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总有一种语体占主导地位。就《匆匆》而言,主要是书面语言。 (二)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分析 1.语场对比 从句法结构上来看,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认为:英语有综合语的特征,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汉语是分析语,不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51:141)。由于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异,译者会根据翻译时的不同需求将句子拆开来分别进行翻译又或将句子整合起来翻译,同时增添或删减一些信息以适应原文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白先勇《冬夜》自译本研究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白先勇《冬夜》自译本研究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自1971年正式出版后广受好评,被认为是海外华语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部分大陆人在特殊历史时期中的悲欢离合。 中国内战结束后,这些人随着战败的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本文研究对象《冬夜》便出自于《台北人》,主要讲述了两位学者回忆五四时期的爱国往事。 它也是白先勇写作生涯中唯一的一篇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让读者对20世纪50年代因为特殊历史原因生活在台湾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及生活环境有了深刻的了解。鉴于该作品的独特魅力和在中国的重要影响力,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了其英译本《游园惊梦:台北人》。 这部译作由原作作者白先勇和美国学者叶佩霞合作完成,一经出版便广受关注和好评。同时,关于《台北人》译作研究的文章和评述陆续出现,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部文学作品,如译者角色,翻译策略或基于某一翻译理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并没有出现过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对《台北人》的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豪斯在1977年首次提出了她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并在不断修改后于1997年发布修正版模式。在原模式中,豪斯认为文本只能被放在情景语境中去分析,所以她在所提出的模式中充分考虑和讨论了"情景"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八个可以操作的参数,也称"情景维度",即"所处地域"、"社会阶层"、"时间"、"语言媒介"、"介入程度"、"社会角色关系"、"社会态度"和"话题范畴"。 其中,"所处地域"、"社会阶层"和"时间"这三个参数属于语言使用者的维度,而"语言媒介"、"介入程度"、"社会角色关系"、"社会态度"和"话题范畴"属于语

醉翁亭记原文和译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奔泻而下的山泉,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名号叫醉翁。醉翁的真意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之中(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岩谷山洞便昏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17354689.html,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作者:孙美英 来源:《东方教育》2015年第05期 I.翻译质量评价的含义及定性 1.1;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 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 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一求信一神化一化境”…这条线索。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28.《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个山峰中,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远远望去(看见)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靠近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至于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或)阴暗(或)明亮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秋风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溪水滴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