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作人、郁达夫选译《徒然草》

周作人、郁达夫选译《徒然草》

周作人、郁达夫选译《徒然草》
周作人、郁达夫选译《徒然草》

周作人、郁达夫选译《徒然草》

《徒然草》抄

作人譯

小引

《徒然草》是日本南北朝時代(1332–1392)的代表文學作品。著者兼好法師(1282–1350)本姓卜部,居於京都之吉田,故通稱吉田兼好。初事後宇多院上皇,為左兵衛尉,一三二四年上皇崩後在修學院出家,後行腳各處,死于伊賀,年六十九歲。今川了俊命人蒐其遺稿,于伊賀得歌稿五十紙,于吉田之感神院得散文隨筆,多貼壁上或寫在經卷抄本的後面,編集成二卷凡二百四十三段,取開卷之語定名《徒然草》。近代學者北村季吟著疏曰《徒然草文段抄》,有這一節可以作為全書的解題。

「此書大體仿清少納言之《枕草紙》,多用《源氏物語》之詞。大抵用和歌辭句,而其旨趣則有說儒道者,有說老莊之道者,亦有說神道佛道者。又或記掌故儀式,正世俗之謬悞,說明故實以及事物之緣起,叙四季物色,記世間人事,初無一定,而其文章優雅,思想高深,熟讀深思,自知其妙。」

關於兼好人品後世議論紛紜,迄無定論:有的根據《太平記》二十一卷的記事,以為他替高師直寫過情書去挑引鹽冶高眞的妻,是個放蕩不法的和尚,或者又說《太平記》是不可靠的書,兼好實在是高僧,又或者說他是憂國志士之遯跡空門者。這些爭論我們可以不用管它,只就《徒然草》上看來他是一個文人,他的個性整個地投射在文字上面,很明了地映寫出來。他的性格的確有點不統一,因為兩卷書裏禁欲家與快樂派的思想同時並存,照普通說法不免說是矛盾,但我覺得也正在這個地方使人最感到興趣,因為這是最人情的,比傾向任何極端都要更自然而且更好。《徒然草》最大的價值可以說是在于它的趣味性,卷中雖有理知的議論,但决不是乾燥冷酷的,如道學家的常態,根底裏含有一種溫潤的情緒,隨處想用了趣味去觀察社會萬物,所以即在敎訓的文字上也富於詩的分子,我們讀過去,時時覺得六百年前老法師的話有如昨日朋友的對談,是很愉快的事。《徒然草》文章雖然是模古的,但很是自然,沒有後世假古典派的那種扭揑毛病,在日本多用作古典文入門的讀本,是讀者最多的文學作品之一。以下所譯十四節是我覺得最有趣味的文章,形式雖舊,思想却多是現代的,我們想到兼好法師是中國元朝時代的人,更不能不佩服他的天才了。

一憂患

有遭逢憂患感到悲傷的人,不必突然發心剃髮出家,還不如若存若亡的閉著門別無期待地度日更為適宜。顯基中納言曾云,「願得無罪而賞謫居之月,」其言至有味。

二長生

倘仇野之露沒有消時,鳥部山之煙也無起時,人生能夠常住不滅,恐世間將更無趣味。人世無常,倒正是很妙的事罷。

遍觀有生,唯人最長生。蜉蝣及夕而死,夏蟬不知春秋。倘若優游度日,則一歲的光陰也就很是長閑了。如不知厭足,雖過千年亦不過一夜的夢罷。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語云,「壽則多辱。」即使長命,在四十以內死了最為得體。過了這個年紀便將忘

記自己的老醜,想在人羣中胡混,到了暮年還溺愛子孫,希冀長壽得見他們的繁榮:執著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復了解,至可歎息。

(案仇野是墓地之名,鳥部山為火葬場所在地。)

三中年

年過四十而猶未能忘情於女色的人,若只蘊藏胸中,亦非得已,但或形諸言詞,戲談男女隱密以及人家閨閫,則與年歲不相應,至不雅觀。大抵難看難聽的事有這幾種:老人混在青年中間,妄說趣話;卑賤人說世間權貴和自己如何要好;窮人好酒宴,鋪張醼客。

四女色

惑亂世人之心者莫過於色欲。人心眞是愚物。色香原是假的,但衣服如經過薰香,雖明知其故,而一聞妙香,必會心動。相傳久米仙人見浣女脛白,失其神通,實在女人的手足肌膚豔美肥澤,與別的顏色不同,這也是至有道理的話。

(案《元亨釋書》卷十八云,「久米仙人者和州上郡人,入深山學仙方,食松葉,服薛荔。一日騰空飛過古里,會婦人以足踏浣衣,其脛甚白,忽生染心,即時墜落。」)

五訶欲

女人豐美的頭髮特別容易引人注意。人品性質,只聽說話的樣子,就是隔著障壁也可以知道。有時單是尋常起居動作,亦足以迷亂人心。即使女已心許,却總還不能安睡,毫不顧惜自己,能受不可忍的苦辛,這都是為戀愛的緣故。

愛著之道根深源遠。六塵之樂欲雖多,皆可厭離,其中唯有色欲難以抑止,老幼智愚莫不如是。故諺曰:以女人髮作繩,能繫大象,以女人屐作笛,能招秋鹿。」所當自戒,應恐懼謹慎者,即此惑溺也。

(案《大威德陀羅尼經》云,「乃至以女人髮作為綱維,香象能繫,况丈夫輩。」吹笛引鹿係日本傳說。)

六好色

男子雖多才藝而不知好色,至為寂寞,殆如玉卮之無當也。濡染霜露,彷徨道塗,父母之訓誡,世人之譏評,悉不暇聽聞,儘自胡思亂想,然而終於仍多獨宿,夜不成寐,如此生涯,至有風趣。但亦非一味游蕩,須不為女子所輕,斯乃為佳耳。

七獨居

妻之為物蓋非男子所應有者。聽人說是永久獨居,最為愉快。偶聞人言某已人贅,或某娶某女,已同栖了,令人對於男子生卑下想。如娶尋常女子,人將輕蔑曰,「這樣的女子也好,所以便配合了。」如女稍佳,又曰,「男子一定非常珍重,當作菩薩供養罷!」若眞是美人,

人言亦愈有因。且管理家務的女子至可惋惜,有了兒童,提攜愛撫尤為煩苦。男子死後,留下女子剪髮為尼,漸即老醜,是即在死後尚極不愉快也。無論如何女人,朝夕相對,恐亦將厭足疏遠,在女子亦當感到冷淡。不如分居,男子時往聚會,雖歷時久遠,交情可以永續。偶爾往訪,輒復留連,亦殊有情趣。

(案這所說的辦法與近來藹理斯夫人所主張的「半分離的結婚」(Semi-detached Marriage)相似,不過更是浪漫的罷了。《徒然草》第二百四十段中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結合的夫婦,他說,「不知他們第一句是說什麼話?」這眞是大家都想問的一件事。他以為只有情人團聚,「互說往昔相思的苦辛,約會的艱難,這纔有不盡的情話。」此節更反對結婚,老法師的波希米人性質益發現無遺了。

八飲酒

在現世間飲酒則多過失,喪財,招病。雖云酒為「百藥之長」,百病皆從酒生;雖云酒可忘憂,醉人往往想起過去憂患至於痛哭。又在來世喪失智慧,破壞善根,有如火燒,增惡破戒,當墮地獄。佛說,「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

酒雖如是可厭,但亦有難捨之時。月夜,雪朝,花下,從容談笑,偶飲數杯,能增興趣。獨坐無聊,友朋忽來,便設小酌,至為愉快。………冬日在小室中,支爐煑菜,與好友相對飲酒,舉杯無算,亦快事也。

(案此篇係第百七十五段之一部分,原文頗長,故從摘譯。)

九自然之美

無論何時,望見明月便令人意快。或云,「無物比月更美。」又一人與之爭曰,「露更有味。」其事殊有趣。其實隨時隨地無有一物不美妙也。

花月無論矣,即風亦足動人。衝岩激石,清溪之流水,其景色亦至佳美。曾見詩云,「沅湘月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覺得很有興味。嵇康曾云,「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在遠離人居水草清佳之地,獨自逍遙,可謂最大之悅樂。

十秋月

秋月特佳。或云,「月總是如此,」不能辨別,殊乏雅趣。

十一讀書

獨坐燈下,披卷誦讀,與古人為友,是最上的慰安。其書則《文選》之妙文,《白氏文集》,老子之書,《南華》之篇,以及此土學者所作,在古文學中多有妙品。

十二法顯的故事

或聞法顯三藏往天竺,見故鄉之扇而悲,又臥病思得漢食,曰,「如此高人,奈何示弱于異

國。」弘融僧都却稱歎曰,「眞是多情的和尚。」此言殊無法師氣,一何蘊藉乃爾。

十三愛生物

家畜中有牛馬,加以羈絆,雖亦可憫,唯係日用必需之物,亦屬無可如何。狗能防守,視人為勝,也不可缺,但他家多畜此物,偶不畜養別無妨礙。此外鳥獸皆屬無用之物。禁走獸於檻中,加以鎖繫,剪飛禽之羽翼,閉諸樊籠,使其懷念天雲,眷念山野,憂悶悵望,無時或已。設身處地,不能忍受,有情之人豈忍以此為樂乎?虐待生物,用以娛目,此桀紂之心耳。王子猷愛鳥,但觀林中飛鳴之鳥以為逍遙之友伴,不捕而凌虐之也。「珍禽奇獸不育于國,」《尚書》亦云。

十四人生大事

為無益之事而費時日者謂為愚人可,謂為謬人亦可。對於君國應為之事已多,其餘暇日無幾。人所不得不營求者,一食,二衣,三住居。人生大事不過此三者。不飢,不寒,不為風雨所侵,閑靜度日,即為安樂。但人皆不免有病。如為疾病所犯,其苦痛殊不易忍,故醫藥亦不可忽。三者之上,加藥成四。凡不能得此四事者為貧,四事無缺者為富,四事之外更有所營求者為貪。如四事節儉,無論何人當更無不足之慮也。

附記

上邊十四篇中有九篇係去年舊稿,其餘均係新譯。原文雖係古文,我却不想用古文去譯它,但終因此多少無意地夾進一點文言去,——這個我也不復改去,因為要用純粹白話來譯也似乎是不大可能的。十四年三月六日譯校竟記。

------------------------------------------------------

《徒然草》选译

兼好法师作郁达夫译

序段

信无聊的自然,弄笔砚以终永日,将印上心来的无聊琐事,浑浑沌沌,写将下来,希奇古怪,倒着实也有点儿疯狂的别趣。

第一段

却说,人生斯世,谁也免不了有万千的愿望。天皇位居至尊,实在是诚惶诚恐,高不敢攀。皇族的枝枝叶叶,决非人间的凡种,其尊其贵,也是当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关

白(朝廷重镇,以现代官制来翻译,应是执掌全权的内阁;辅成王的周公,挟天子的曹操,庶几可以当得。)的行状,更可不必提起;就是寻常的朝贵,凡由天子敕赐随身护卫之臣的,都是尊严无比之属,他们的子子孙孙,即使沦落,也总带有些娇羞的风趣,别著幽闲。自此以下,若随他风云的身分,逢时得令之辈,则虽装得满面骄矜,自鸣得意,由旁边的冷眼看来,可真一无足取了。

象做僧侣的法师那么不为人所欣羡的人,世上原也很少。清少纳言(《枕草纸》的作家,清原元辅之女,仕一条天皇皇后定子,与日本有数之女诗人紫式部齐名。)所说的―被人家视同木屑‖之话,真是一点儿也不错。假令声势喧赫,即使做了有官有位的红僧,也不见得怎么样的了不得;正如增贺(参议橘恒平之子,系大和多武峰的高僧。)圣僧之所言,徒囿役于世上的名闻,得毋背于佛爷的御教!不过一心专念,修道弃世之人,倒也颇有为我们所欣羡的地方。

容貌丰采的超群,原是凡人都在愿望的盛事。发言有致,而趣味津津,话不多谈,而使人相对不厌,岂非很好。至若外貌堂堂,而语言乏味,终于被人看出下劣的本性,那又是痛心的恨事了。

人品容貌原是天生成的,可是人的心,却为什么不可以贤之更贤,精益求精地改移呢?本来是容貌根性都好的人,若没有了才学,交错入人品不高,容颜卑恶的群中,并且还更比他们不上而被压倒的时候,这才真是意外的丑事。

真正的可贵可慕之事,是有用的实学,文字的制作,和歌的赋咏,音乐弦管的才能,故实礼义的精通与夫朝廷典礼的谙熟,要使都足为人家的模范,才有意思。手笔佳灵而流利,歌声嘹亮而中拍,逢人劝酒,谦让有加,一若非辞不可的苦事,但结果倒也能倾吞下三杯两盏的男子,才是真真的好汉。

第三段

凡百事情样样堪能,而独不解好色的男子,实在是太孤冷的人,大约同一只玉杯的无底,是一样的风情。要每被晨霜朝露所淋沾,彷徨漂泊无定所,心怀着父母的训诫,社会的讥讪,时时刻刻方寸不安,并且还要常常也成独宿的孤眠,而不能安睡终宵者,才觉得其味无穷。可是,也不要一味的惑于女色,由女人看来觉得也不是轻易可以到手的男子,那才是更妙更佳的神技。

第五段

并非是为了身逢不幸,沉入忧思,即使毫无远虑地落发而为僧,但将禅门常闭,使人不知主人的在否,别无期待,只一个人朝朝暮暮在那里过活下去,就此行径,岂不甚美。善哉显基中纳言(即权中纳言源显基,为大纳言俊贤之次子,仕后一条天皇,皇崩后,在大原出家为僧。)之言,他似乎这么的说过:―要并无罪名,而在极边的徒流之所,看天而玩月。‖这话实在说得不错。

第六段

无论己身高贵的人,更况且并不足道的常人,总还是没有儿子的好。前中书王(即兼明亲王,醍醐天皇的皇子,善诗文,仕至中务卿,故曰中书。)九条的太政大臣(即藤原伊通,仕二条天皇,有二子,俱早殁。)花园的左大臣(即源有仁,辅仁亲王之子,历仕鸟羽、崇德、近卫的三朝,保延二年进位左大臣。)都愿意没有子孙。大镜的作者,也借世继翁所谈的故事,评染殿的大臣说:―子孙总是没有的好,后代的不振,实在是一件坏事。‖圣德太子(用明天皇的长子,入承推古天皇,为皇太子,日本佛教的兴隆,实圣德太子一人之功。)于生前筑生圹的时候,据说也曾这样的说过:―这儿把我切了,那儿把我开断了,我原不想有子孙的。‖

第七段

爱宕山野的朝露,鸟部山麓的青烟,若永无消失的时候,为人在世,也象这样的长活下去,那人生的风趣,还有什么?正唯其人世之无常,才感得到人生的有味。

统观生物,只有人最长命。蜉蝣不知朝暮,夏蝉不识春秋。胸怀旷达,悠悠而但过一年,也已经是无上的妙境了。贪多无厌,虽过千年,也不过象是一宵的短梦。在这一个住不到头的世界,徒赢得了衰迟的丑相,终于有何益处?寿命长了,耻辱也多。最多是活上了将近四十而死,那便是顶漂亮的处置。

过了这一个年纪,就再也没有自惭形秽之心,只想在人前露面,直到夕阳的晚境,还爱子孙,预测着儿孙的腾达飞黄,徒深贪图苟活的心思,凡百的情趣,一概不知,老年丑态,就将毕露了。

第八段

人世上惑人之事,无如色欲,人心真是愚妄的东西。香料的熏添,本属假暂,明知衣上的浓香,为时不久,但对于难耐的芳馨,也必势难自禁,少不得鹿冲心头。久米仙人见了水边洗物的女人白腿,便失神通,实在是为了手足皮肤的纯美,肥白光鲜,不同凡艳,他的从空下坠,也是应该。

(注)元亨释书十八:久米仙人,和州上郡人。入深山,学仙法,食松叶,服薜荔。一旦腾空,飞过故里,会妇人以足踏浣衣,其胫甚白,忽生染心,即时坠落。

《徒然草》,为日本兼好法师的随笔集;法师生长于建武中兴的时代(当十四世纪中叶,我国元顺帝时),实为吉野朝一大学者,兼通神儒佛道,而行文又能将汉文和语,融冶一炉。思想脱胎老庄,但文体则于清少纳言之《枕草纸》为近似。《徒然草》在日本,为古文学中最普遍传诵之书,比之四子书在中国,有过之无不及。日本古代文学,除《源氏物语》外,当以随笔日记为正宗,而《徒然草》则又随笔集中之铮铮者,凡日本人之稍受教育的人,总没有一个不读,也没有一个不爱它的。我在日本受中等教育的时候,亦曾以此书为教科书,当时志高气傲,以为它只拾中土思想家之糟粕,立意命题,并无创见。近来马齿加长,偶一翻阅,觉得它的文调的谐和有致,还是余事,思路的清明,见地的周到,也真不愧为一部足以代表东方固有思想的哲学书。久欲把它翻译出来,以自消磨空闲岁月,无如懒惰性成,

译不到一个钟头,就想搁笔。而原文文调的铿锵,实在也是使我望而却步的一大原因。现在先将头上的几段,勉强译作时文,深望海内外的同好者,有以教我。

《徒然草》的注释书,在日本同《源氏物语》的注释本一样,真是汗牛充栋,不知有几百几千;大致以《文段妙》为最简明。这几段译文所根据的原书,也就是这个本子。

在中日外交纷挐的今日,将这种不符合实用的闲书翻译出来,或者要受许多爱国者的指摘。但一则足以示日本古代文化如何的曾受过我国文化的影响,再则也可以晓得日本人中原也有不少是酷爱和平,不喜侵略,如我国的一般只知读书乐业的平民,则此举也不能全说为无益。假使世界太平,生活安定,而我个人的身体康健的话,我倒很想在这一二年中,静心译出几部日本中古以后的日记随笔集来,以飨读者,这或者比空言亲善,滥说丈化沟通等外交辞令,总要比较得实在一点。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译后记

原刊于《宇宙风》半月刊第十期(1936-02-01),此据建国后排印本录入。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语法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 摘要:本文拟从周作人翻译生涯中翻译的“兴趣”,翻译与研究,小品文创作以及文艺观来探讨其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关键词:兴趣;缺席;“抗战”翻译;学者化;“受命”翻译规矩正式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00-01 一、坚持“兴趣”翻译钱理群说,“对于周作人,他也许并不否认,甚至一定程度也在积极追求译书的效果,但他更多的是出于一己的兴趣,他是以兴之所至的态度来从事译作,不可能那么严肃认真,也只愿自然、自在地过着消闲的生活。不愿以任何外在的东西——哪怕是译书这样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活动——来束缚自己。” 王向远说,《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中周作人说: “我们拿来当文艺看,也是颇有趣味的东西。……” “他(《古事记》)还有自己的人情味,他的笔致都有一种润泽,不是干枯粗厉的,这使我最觉得有趣味。” 二、注意与中国的相关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王向远说,“周作人对于《浮世澡堂》,最看重的乃是其中的“滑稽趣味”。“……但这总可证明日本人有幽默趣味要比中国人为多了。”周作人又在《我的杂学·十六》中说:“中国在文学和生活上所缺少滑稽分子,不是健康的症候,或者这是伪道学所种下的病根欤。” 周作人在《现代日本小说选》中讲了他不选日本自然主义的理由,在给沈雁冰的一封信中指出:“专在人间看出兽性来的自然派,中国人看了容易受病。” “在现代中国周作人是最早提倡研究性科学、性心理学和性教育的人之一。他提倡对于性问题的健康的正常的态度,这本身就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因此,对森鸥外《性的生活》的翻译和发表,超出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只是周作人在1938年译出时用的是英文VITASEXUALIS而非汉语标题,总也考虑了当时的国情,虽然是先进,也总不是“明目张胆”。三、周作人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者化翻译的特点也值得注意王向远说,“周作人写的许多文章都提到或整段的引用、翻译永井荷风的随笔,周作人自己的小品文,在题材、风格、趣味等方面,是受到了永井荷风的某些影响的。” “夏目漱石在他的《鸡冠花

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

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形成周氏散文风格有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影响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叛徒”与“隐士”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二是中庸调和的基本哲学思想;三是悲观乐生的趣味人生观和美学观及其对散文艺术的独特理解。核心是他的隐士性格,这是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散文叛徒隐士中庸趣味 周作人曾说:“戈尔特堡批评蔼里斯说,在他里面有一个叛徒与一个隐士。这句话说得最妙:并不是我想援蔼里斯以自重,我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①]其所言叛徒与隐士正是先生夫子自道,他把它们比作盘踞于心中的两个鬼——“流氓鬼”和“绅士鬼”,它们在那里指挥他的一切言行,有时流氓占了优势,便跟它们去彷徨,但是他将真正撒野,如流氓之“升天堂”的时候,绅士大抵就出来高叫“带位,若即带位![②]由此可见,叛徒与隐士,流氓鬼与绅士鬼杂糅交融正是他复杂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叛徒性格使他的散文在早期能积极入世,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封建礼教,深刻思考中国国民性问题,张扬思想启蒙的大旗,致使早期散文呈现出“浮躁凌历”的不平淡之气,而他的隐士性格又使他的“生活态度时时有变动,安能保持十三四年之久乎?”[③]1928年以后,随着他的生活态度的变化,他的“思想益销沉耳”,他的散文更加崇尚

平淡、朴实的闲适的风格。而二者的相互消长,直接影响到他的散文风格由“浮躁凌厉”向平淡朴实的闲适风格的变化,尤其是隐士性格的影响贯穿了他的整个散文创作,即使是早期的“浮躁凌厉”之作也只是“论之旨,折情就理,唯以和顺见长”,较之于鲁迅锋利泼辣的文风,要显得平淡朴实而舒缓,因此,隐士性格是直接形成其一以贯之的平淡朴实的闲适风格的关键。 一 周作人认为:“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或政治的,他有一肚子理想,却看得社会浑浊无可实施,便只安分去做农工,不再多管,见了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却是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想了方法留住他。”[④]我们从周作人这段话中可以明白,隐逸思想大多出现在胸怀社会或政治理想的人身上,而这种人在经历了一阵动荡之后,对社会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而后才消极遁世,这就是中国式的隐士,与西方自救灵魂的隐逸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周作人的身上就具体表现为“叛徒”与“隐士”的思想性格矛盾。 这种胸怀社会或政治思想而不得志的被迫隐者,一旦遇到足以展其志的客观条件时,他可以振奋起来,起一定的进步作用。早期的周作人怀着探寻富国强民之路的社会理想,“逃异地,走异路”,到南京求学,而后又东渡日本留学,学习并掌握了大量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富国强民,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贸易盛,工业兴“而精神萎缩”,仍不免有“坐致摧残”的危险。因此,他十分重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注目于思想启蒙运动,举着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伦

郁达夫简介及作品分析

郁达夫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故现在在学术界郁达夫只能谨慎地称为是失踪,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为日本宪兵杀害。 作品《沉沦》主要内容: 主人公出生在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由于不满当时的中学教育一连退学几次最终同他兄长一起来到了日本,在日本留学,而他的兄长随后就回去了。 在日本,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到最后甚至连中国留学生也没有人搭理他,孤冷得几乎到将死的地步,幸而他住的旅馆里,还有一个主人的女儿可以牵引他的心。 而他无意见看到她洗澡更令他心神不灵,只能搬到一个更偏远的园子里。然而在园子里又无意听见一对男女偷情。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他一直认为所有的人都在歧视,欺辱他。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精彩段落:1.前面一片汪洋的大海,横在午后的太阳光里,在那里微笑。超海而南有一条青山,隐隐的浮在透明的空气里,西边是一脉长堤,直驰到海湾的心里去。堤外有一处灯台,同巨人似的,立在那里。几艘空船和几只舢板,轻轻的在系着的地方浮荡。海中近岸的地方,有许多浮标,饱受了斜阳,红红的浮在那里。远处风来,带着几句单调的话声,既听不清楚是什么话,也不知道是从那里来的。 2.“可怜你这清影,跟了我二十一年,如今这大海就是你的葬身地了,我的身子,虽然被人家欺辱,我可不该累你也瘦弱到这步田地的。影子呀影子,你饶了我罢!”“那一颗摇摇不定的明星的底下,就是我的故国。也就是我的生地。我在那一颗星的底下,也曾送过十八个秋冬,我的乡土啊,我如今再也不能见你的面了。” 对《沉沦》的评论:

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

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 中日两国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日本文学脱胎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给了日本文学丰富的营养。 而历史进入近代之后,中国的维新志士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的距离,为“师夷长以制夷”,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起初以翻译政治、自然科学为主,后来在梁启超的倡导之下,文学翻译也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日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翻译日本文学,或者通过日语转译西方文学成为一种风潮。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掀开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崭新一页。 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三、新中国成立之后。 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 远在三四百年前,我国就开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日本考》一书的“歌谣”部分,刊载了日本短歌39首,为明代李言恭、郑杰编纂。但这样的翻译活动显然并不具有自觉的意义。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翻译则有着极为鲜明的自觉意义。1898年翻译了东海散士(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该小说发表于1858年,主要表现的是争取祖国独立解放的情绪,强烈反对专制政治。之后,翻译小说之风大为盛行,评论小说的文章也纷纷问世。据记载,“当时翻译压倒了创作,影响了创作,翻译与创作的比例为二比一”。此外,他翻译的《经国美谈》也曾引领潮流一时。这也是篇政治小说,它叙述了古希腊的爱国历史故事,因为与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相配合,所以很受当时青年的欢迎。 要评价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上的功劳,可引当时吴趼人的话为证:“吾感夫饮冰子《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说出,提倡改良小说,不数年而吾国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几于万牛充万栋,犹复日出不已而未有穷期也”。因此,若论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的近代历程,梁启超当为第一人。东海觉我(徐念慈)在1908年《小说林》第七辑上刊载的《丁未年(1907)小说界发行节目调查表》也值得一提。文中指出该年出版的日本小说有八种,这也应该算是日本文学翻译活动在近代的源头。 林纾、魏易合译的德富芦花的长篇小说《不如归》颇有影响,被称为“家庭小说”的代表。小说批判了歧视妇女的封建观念,也触及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因而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短期内曾数次再版。 大量的翻译作品给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虽然这股风一开始吹进来时便夹杂着强烈的政治气息,但这并不妨碍翻译文学前进的脚步。它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也开拓了国人的思维,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了一场漂亮的“准备战”。 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 此时期的新文学最大的特色是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学的翻译和通过日语转译的欧美文学,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大大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状况大致体现为三个方面:(一)译作大量出现。厨川白村、武者小路实笃、秋田雨雀、芥川龙之介、有岛武郎、夏目漱石、谷崎润一 郎、佐藤春夫、菊池宽、小川未明、藏原惟人、小 泉八云、林房雄、本间久违、宫岛新三郎共15位 作家在20年代至30年代被翻译的作品达五种以 上。这其中又以厨川白村和武者小路实笃为最多。 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被翻译 介绍到中国。 (二)文学理论翻译繁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丰子恺也译过此书)、《出了象牙 塔之后》,仲云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与性欲》、 《病的性欲与文学》,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的新村》、 《思想革命》,张娴翻译的《与谢野晶子论文集》, 谢六逸翻译的松村武雄的《文艺与性爱》等。这些 理论既作为中国的借鉴,也用以指导现实。 (三)众多中国作家参与翻译活动。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未名社是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社团。 这些文学社团的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 均积极参与翻译,也熟谙日本文学,为日本文学在 中国的翻译开辟了坚实的阵地。除了翻译日本文 学,他们还通过日语转译俄国文学、欧美文学作品。周氏兄弟的翻译: 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译介了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剧作、小说和文艺理论。厨川白村、鹤见佑辅的理论翻译得最多。作品则有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和《罗生门》,夏目漱石的《挂幅》和《克莱喀先生》,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和《阿未的死》,菊池宽的《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和《复仇的话》等。 五四时期周作人翻译的日本文学亦包含小说、戏剧、文艺理论等不同形式的文学著作。在文艺理论方面,他除了翻译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外,重点是翻译“白桦派”的理论。这其中主要以《思想革命》、《旧日的新村》、《新村的理想与实际》为代表。与这种文艺理论指导相适应,周作人大量译介了白桦派作家的作品。例如:志贺直哉的《到网走去》、《清兵卫与壶卢》,武者小路实笃的《一日里的一休和尚》、《某夫妇》、《婴儿屠杀中的小事件》、《武者小路实笃集》等。另外他还翻译了江马修的《小小的一个人》,国木田独步的《少年的悲哀》,石川啄木的《两条四痕》。他与鲁迅合译了《现代日本小说集》(内收国木田独步、夏目漱石、有岛武郎、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15位作家30篇作品)。 其他作家的翻译: 文学理论方面有:罗迪先译《近代文学十讲》(厨川白村),李达发译《日本文坛之现状》(宫岛新三),樊仲云译《文艺思潮论》(厨川白村),徐祖正译《爱与认识的出路——失了恋的人的道路》(仓田百三)。 文学作品方面有:夏丐尊译《女难》、《夫妇》(国木田独步)、《棉被》(山田花袋)、《秋》(芥川龙之介);田汉译《菊池宽剧选》、《海之勇敢者》、《屋上的狂人》(菊池宽)、《桃花源》(武者小路实笃);张资平译《不幸的男子》(武者小路实笃)、短篇小说集《别宴》(谷崎精二等)、《和解》(志贺直哉)、樊仲云译《桃色女郎》、《剧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2006年6月安阳工学院学报 June .2006第3期(总第21期)Journal of Anyang I nstitute of Techno l o gy N o .3(Gen .No .21)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张道振(1977-),男,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张道振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520) 摘 要: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对 儿童 概念的发现,而对这一观念起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就是周作人。五四时期,他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譬如,译者应该有人类学的相关知识,翻译中应该调整作品的文体和句法特征以贴近儿童语言的思想,至今仍有鲜明的价值和意义。周作人翻译思想中的 儿童本位 观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06)03-0121-03 0 引言 周作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作品,并写了很多文学评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本人独自翻译也和别人共同翻译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似乎已经有论者对周作人作为翻译家的一面进行了很多的论述,但是对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贡献却论述很少,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就开始了儿童文学翻译的介绍和翻译,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却开了一代先河,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1 周作人和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浙江绍兴人,著名的现代散文家和文学翻译家,鲁迅的二弟。周作人1901年考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5年后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五四 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 新青年 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 人的文学 、 平民文学 、 思想革命 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等工作。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作品,并写了很多文学评论,其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现 儿童本位 的一年,已经接受了卢梭 爱弥尔 中关于儿童本位的中国思想界,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提供了一种孳生的土壤,掀起了从晚清到五四时期持续20年之久的儿童文学译介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对安徒生的译介,并由此开始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文学家当时就成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先驱者。 周作人早在1913年就在 叒社丛刊 上发表了研究安徒生的文章,后来由于鲁迅的推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18年,周作人在 新青年 第6卷第1号上发表 卖火柴的女儿 ,后来又翻译了 皇帝之新衣 ,被收入了群益书局在1920年重印的 域外小说集 中。周作人的译作活动推动了安徒生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周作人对安徒生童话的译介催生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对同时代的鲁迅、叶圣陶、郑振铎、赵景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安徒生以及他的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东西,也为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的范本。正如郑振铎所说 使安徒生被中国人清楚认识的是周作人 (郑振铎1925)。根据他所整理的资料,到1925年8月,安徒生的童话至少有43种,68篇被译介过来。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带动了后来的一大批学者,譬如刘半农、孙毓修、郑振铎、赵景深、顾均正、沈泽民和周瘦鹃等人的翻译和研究,促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 2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译介活动 据胡从经先生的介绍,最早发现周作人登载儿童文学的刊物是与鲁迅有关的 同志研究社 的机关刊物 叒社丛刊 。在其1913年12月的创刊号 史传 专栏上,刊载了周作人所撰写的 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 。安兑尔然即是当时作者翻译的现在安徒生的名字。作者在里面写道, 安兑尔然童话,欧土各国,传写殆遍,日本亦有二三译本,中国尚鲜有知之者,故为绍介其行业如此。 (胡从经1982:189)这是当时发现的有关安徒生通话的第一篇论述,文章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据文中夹注可知,周作人当时参考了丹麦文艺批评家勃兰兑 121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前言 以往提到周作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其在政治上的偏离,直到上学期偶然借阅了钱理群所著《周作人》传,莫名的被这个追求平淡、孤独苦寞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所吸引。于是开始借阅其作品。觉得其散文也是别有味道。尤其喜欢他在“闭户读书”时期的作品。于是选择浅析其散文风格作为期末论文。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散文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一直将其散文风格形容为“平淡”稍有疑义。 文章概要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研究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以往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评价往往都是“平淡冲和”,或者“平实冲淡”,但我本人对此并不是很赞同。打算先了解前人对其散文风格的看法,找到自己与前人观点的异同。通过分析周作人作品《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苍蝇》等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及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希望能以此证明,用“平淡冲和”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是不准确的。 正文 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研究 1、以金燕《灰色天空下的温暖一评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孙艳平《论局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刘春香《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为代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作人散文中“平淡”、“冲淡”等艺术特征都给予充分言述。 2、吴仁援的《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则开篇便明确指出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认为“周作人散文中透溢弥漫出的是苦涩味、流氓态、人文性、平民化、浙东气,由此而形成的其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 3、阿英在《周作人小品序》中所提到的:“平淡冲和”这正是周作人小品文的最显著的特色,也就是田园诗人所必然采取而发展到高度的形式。就现代的小品文成果上看,在“新小品”还没有成长,而“杂感文”不能算主要的小品文的时候,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史的发展上,我们是不能不予以重大的估价的。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有人说周作人散文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不过是在散文中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显示学识;也有人说周作人的散文苦涩难懂、令人费解;还有人说周作人曾做过汉奸,他的文章是反动文学……带着文学史及人们对周作人的种种评价,我怀着一种疑惑而又好奇的心理开始走进周作人的世界。徜徉在周作人所创造的文学氛围中,我对作品里的风俗人情开始着迷;走近周作人,我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又优美的散文艺术境界。 正是在这种理智和情感的驱使下,我开始了对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的探寻……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之一。其小品散文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对其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文抄体是周作人散文独具的特色。其文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周氏独到的评点,达到了文我合一、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其次在其闲适艺术风格中所表现出的平和冲淡的意境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渗透于文章的淡淡的苦味。再次是周作人用特殊的笔调把读者引入其境的意境美和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而有韵致的故乡情绪美。另外,周作人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不乏精炼,平实冷静中包含着幽默,也是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一)、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式的“文抄公”的文体。 周作人自幼饱学诗书,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加之他在留学日本时又广泛涉猎了外域文化。他能够对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学养。周作人这种特殊的读书经历所形成的文学涵养,使其在文章中经常大段地抄引古书内容,使“文抄”成为其文章的一大特色。钱玄同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道:“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觉无意思,但鄙意老兄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爱,即所谓…文抄?是也。”对于周作人这类文抄体,许多人似乎很难接受。他们甚至认为周作人这类文章脱离现实,躲入书中以书本知识济文章,文中没有自己,其文抄只不过是显示其学识,给人故作高深之态,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面对此类批评,周作人很不以为然。对周作人而言,抄书并不比作文容易得多。 其一、“文抄”内容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融合。周作人在写作实践中确实做到了“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统制”。在文抄中把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让读者在了解某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范文,欢迎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一:《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

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我们来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 二、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学等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达夫全集》《达夫游记》《郁达夫选集》等。 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俳句与周作人 姓名:0000 班级、学号:0001班、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0000 开题时间:2008-06-04__________ 完成时间:2009-11-27 2009年11月27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 (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2) 答辩申请书............................................................3-5 正文.....................................................................6-13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 (14) 答辩过程记录表 (15)

课题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 一、课题(论文)提纲 0.引言 1.俳句与“俳圣”芭蕉 1.1俳句的历史沿革 1.2松尾芭蕉对俳句的贡献 2.俳句与周作人 2.1周作人与俳句的邂逅 2.2周作人对俳句的译介 3.俳句对周作人文风及创作的影响 3.1俳句之“短小” 3.2生活之“禅趣” 3.3生活之“苦味” 二、内容摘要 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本文拟从俳句与松尾芭蕉、俳句与周作人以及俳句对周作人文风及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日本古典文学对

英汉互译之文学名篇翻译赏析

文学翻译赏析 一、雄健阳刚类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历史的道路,不会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是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 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 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 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人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 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 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The Bad Luck of China and the Strong Will of the Chinese Li Dazhao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sometimes comes into a territory full of hardships and hindrances, and only by means of strong will can it run through the territory. Sometimes in an extensive and open terrain with boundless plains, a huge and mighty river flows vigorously down thousands of miles. Sometimes it runs in an imposing and narrow terrain with ranges of high mountains, crags and cliffs. It zigzags its way down through them, which is drastically hazardous and precipitou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undergoes the same experience. The life of human race in history is just like a journey. The places the travelers have traversed are open and flat here, but craggy and risky there. Walking on a flat and level road, an experienced traveler certainly feels delighted. However, walking in a rugged and rough terrain, one can enjoy more wits and humor. Walking in such an area of wonderful and magnificent scenes, one can savor more tastes of adventure. The road of history taken today by the Chinese nation is one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But in this section of the road, there is an extremely fabulous and magnificent view which makes those of us who are going and have gone through it feel glorious and hallowed. It is a feel only those strongly-determined people are capable of enjoyi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stand well for our national spirit. They run into deserts and mountains, and mightily they run. They develop into huge muddy streams and vigorously they

日本文学翻译之我见

日本文学作品翻译之我见 说到文学翻译,不管是资深的翻译家,亦或者资深老练的文学家,都经常说,文学翻译是翻译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一项。不同国家有着其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蕴涵的历史和风俗对于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没有深厚对于文学作品本国文化的认识的情况下,在翻译上就容易出现不搭边的误译或者大量的不必要的加译。这些,都会导致读者的阅读出现问题。 中国有影响力的日本文学翻译家很多,比如有鲁迅、周作人、钱稻孙、丰子恺、刘振赢、叶渭渠等先生。他们都为此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为后辈树立了楷模。看他们的翻译,很难说有什么倾向性。即便就二者孰优孰劣进行争论,也不外乎是为了更好地“达意”和“传神”而已。 那么,如何达到:“传神”和“达意”呢?当然,文学作品翻译要做的是第一就是“达意”。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要有太多的枝节的删减或者增加。我们举个例子:風太はみかんの房についた白い筋を、面倒そうに一つ一つとっている。 直译是“风太将橘子上的白筋,显得很费事似的一丝一丝揪下来”。这个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了。汉语不会说:“显得很费事似的一丝一丝揪下来”。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反译”手法。翻译成:“风太将橘子上的白筋,一丝一丝地揪下来,也不嫌麻烦”。一来加强语气,二来更符合汉语习惯。这样就显得好多了。完全达到“达意”这样的需求。也不会造成读者的困扰。 那如何完成“传神”呢?这个显然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方可。举个例子来说: 仙人みたいに見えなくもない苦労の味がある容貌なのに。 这句话直接翻译可以翻译为:“不乏仙人般历尽艰辛的相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翻译后的文字显得非常的干枯无味道。所以我们将它进行修改一下,改为:“别看他长着一副仙风道骨般饱经风霜的相貌。”这样译成四字成语,不但言简意赅,而且加强了讥讽的效果。而“仙风道骨”对于道教发源地中国来说,是民众耳熟能详的形象。这样,就可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2009-05-25 11:29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1)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⑤杂文集十六部: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三十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抗战时期曾任伪职,著有《自己的园地》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文学家、学者。首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发表新诗集《尝试集》。对“五四”运动有一定贡献。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等。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署郭鼎堂。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

日本学者披露:我找到了杀害郁达夫的凶手

1945年8月29日晚,著名作家郁达夫失踪之后,社会流传着多种有关郁达夫下落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被日本宪兵杀害了。但日本学者铃木正夫不相信这种说法,由此展开调查,调查结果令他自己都大吃一惊--郁达夫的的确确是被日本宪兵杀害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全世界宣告了无条件投降,但当时的苏门答腊岛仍然在日军控制之下,各报都不敢报道这一消息。郁达夫从广播中收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非常高兴,立刻向各地难友报告。郁达夫带着胜利的喜悦,已经在考虑如何为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他先召集当地的华侨,组成一个欢迎联军凯旋的筹备委员会。 1945年8月29日晚上八时许,郁达夫(当时化名赵廉)正在家中和蔡清竹等三位华侨商谈事情,突然走进来一个印尼青年,大约二三十岁模样,身穿便服,操一口马来语,要求郁达夫出去商谈一下,郁达夫毫不提防地出去了,几分钟后,又回屋向三位华侨招呼道:“我出去一会就来,你们请坐一下。”话后郁达夫连衣服也没有换,穿着睡衣和木屐,便随那青年出去了。三位华侨一直等到深夜11点,仍不见郁达夫回来,曾分头几处去寻找,都没有找到。第二天清晨,行将临产的郁达夫后来的夫人陈莲有,再四处托人寻找,也没有找到。郁达夫从此一去不复返。后来经过调查,那天郁达夫的情况是这样的:那天晚上,郁达夫和那个印尼青年一起走到中华街,进入一家咖啡馆座谈,其间似乎有过争执。出了咖啡店,两人又走向一条偏僻的小路。在那里预先停放了一辆小汽车,有两个日本人守侯着,待郁达夫和青年上了车,汽车便开走了。时间大约是1945年8月29日晚上约9时。接着,社会各界对郁达夫的下落产生了多种猜测。铃木正夫自学生时代就很喜欢郁达夫的作品,对他的失踪自然也很关注,但他认为,郁达夫对日本有很深的理解和挚爱,而且日本人对他也不感到生分,这样的一个人,在日本人手里惨遭横死,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也不想置信的。为了查清郁达夫被害真相,自70年代初,铃木正夫三次只身下南洋,作了广泛的调查,寻访了许多当时和郁达夫有过直接接触的以原宪兵为主的日本人,直至追寻出那个下令杀害郁达夫的凶犯。铃木正夫最后得出结论,郁达夫确实是被日本宪兵征用为翻译,最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赤道正下方的偏僻之地,因而遗骸埋在何处至今仍然不得而知。铃木正夫历时多年时间,最终找到了当年下令杀害郁达夫的宪兵班长A,并于1985年9月9日让这位凶手向他说出了杀害郁达夫的真相。 1985年9月9日下午,铃木正夫来到东日本新干线某车站咖啡厅与A见了面。铃木正夫当时见到的 A的模样是:头发已经完全变白,但不愧为剑道5段,看上去不觉得他已是个75岁高龄的人,仍是精神矍铄的样子。在经过一系列交锋之后,A终于横下心承认:“责任在我,是我对几个部下下令绑架并处决赵廉(即郁达夫)的。” A表示,1945年8月29日,他下令杀害了郁达夫的当天,就从他的部下那里得到了郁达夫已经被绑架、扼死的复命。但他不知道郁达夫的遗体是被如何处置的。 A是1943年5月左右到印度尼西亚的武吉丁宜的日本宪兵分队任职,一直继续到战争结束。他的职务是班长,处于直接指挥队员的地位。 A任职期间,郁达夫已不在日本宪兵队干翻译了,然而,每当需要准确无误的翻译时,还是需要找他的。为什么日本宪兵要杀害郁达夫呢?因为郁达夫在国内一直是一个坚定的抗日作家,又是新加坡文化界坚定的抗日领袖,来到苏门答腊岛避难后,又掩护救助过不少华侨和当地居民。特别是被迫在武吉丁宜日本宪兵分队当通译时,亲眼目睹了日本宪兵的种种暴行。而且日本宪兵早已经查清,这位赵廉不是真的赵廉,而是大名鼎鼎的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郁达夫是以“暴露一切”闻名的作家,如果活下来,日本宪兵的罪行必将毫无遗漏地被他无情揭露出来,这些都将成为日本宪兵在战后国际法庭受审时的最主要的证据。同时,日本宪兵怕用枪杀人会发出枪声,用刀怕留下血痕。于是日本宪兵把惨无人道的暴行演绎到极至--把郁达夫活活掐死。 A在日本战败后的第二年夏天,由军医安排,作为曾经得过肺病的人,用了很多假名字,乘医院的船回国。回国后,他曾经两次被负责战后处理的官厅叫去,但两次都不是追查和他直接有关的事情。结果没有被指定为战犯。铃木正夫希望他在报刊上能够直接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但他没有这样做。至于直接杀害郁达夫的几个宪兵,当时就逃走了,或者被日本宪兵杀害

周作人散文风格概说

周作人散文风格概说 首先注明一个问题:标题的概说指的是大概的说一说,是看了名家点评之后的大概总结,以及自己在读过其散文后的一点见解,本人学识浅薄,总不敢以大家之口吻对其进行概说,只能是大概说说而已!此该说不同于文学理论教程的概说。 一、有关周作人 周作人,出生于1885年,1967年去世。在八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有过文学艺术上的辉煌,在现代散文创作的园圃中,其散文独树一帜,留下了一段永恒的烙印。 周作人是周树人(鲁迅)的二弟,故乡的老宅和三味书屋有他童年的身影和回忆,家庭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它丰富的人间阅历,给了他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其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在现代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散文流派,时至今日仍可见到其延续的影响。 二、周作人散文风格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两大类型。相应的,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种不同的文学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各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这两种风格,通过周作人的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我从前曾经说过,平常喜欢和淡的文章思想,但有时亦嗜极辛辣的,有掐臂见血的痛感,……唯索解人殊不易得,昔日鲁迅在时最能知此意,今不知尚有何人耳。” (一)、浮躁凌厉 浮躁凌厉这种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散文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也恰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许多评论家,往往是以满腔的热情,激愤的言辞,写出慷慨淋漓的话语,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字里行间充满着评判和感慨。 周作人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酣畅淋漓又亦庄亦谐。在讽刺军阀暴政中,利用了“幽默与反讽”的写作方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是一种极其含蓄却又极为辛辣的讽刺方法。另外,他在针砭“病态社会”和愚昧国民性的时候,也在含蓄的“绅士”中又不缺尖酸泼辣的一面。总之“浮躁凌厉”可以恰如其分的概括这种风格特点。(二)、冲淡平和 “冲淡平和”这一大特点大多是体现在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之中。有许多的代表作,如《自己的园地》和《故乡的野菜》等许多散文和小品文。他的文笔不是像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一种闲适怀抱的“平和”的写作方式。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给读者,单纯的艺术审美角度再来审视,这一类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了,甚至是以我个人见解是已经达到了中国现当代闲适散文的极致。 一种静心养性,平和冲淡的风格总是给人一种耳目清新,香甜酣畅的气息环绕周身,沁入心脾的感觉。不知该如何言语,只禁不住的拍手称奇。耐人寻味。 三、总结概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