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

《猫》导学案及答案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作者链接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着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 ) 郁( )闷一缕( ) 娱( )乐污涩( )

怂恿( ) 婢( )女蜷( )伏惩( )戒怅( )然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一尘不染: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合作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展示提高】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3.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6.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7.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8、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9、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巩固拓展】

我把麻雀养在天空里

①有一年夏天我买了水耕箱,试作无土栽培,希望不用碰触泥土也能享有种植与收获的乐趣,那是我第一次种植。

②我将水耕箱放在阳台上,预期三周后能品尝自己亲手栽培的小白菜。很快的,白菜籽变成了青青嫩芽,接着,绿意扑清了阳台,白菜的生机旺盛,几乎每天都可以量出新的身高,不久,绿莹莹的小白菜美得让我眼睛发亮。

③但没想到麻雀的眼睛比我更亮,一个南风轻拂的懒洋洋的下午,一群麻雀把我的小阳台当作凯悦饭店,呼朋引伴高高兴兴的来个下午茶,将我的白菜吃个干干净净,只留给我支支咂咂一阵动人的声音,算是道谢吧!

④我考虑,是不是应该去买个塑料网,张挂起来,让麻雀们看得到吃不到,这样才能保障我的产权。

⑤可是我总不好意思这样做,来者是客,没什么好招待的,何必吝啬一点点青菜!再说,占据地球这么大的空间的人们,还要和鸟雀争食吗这实在说不过去。所以我把已经买来的菜籽继续撒播下去,每隔几天,当白菜正嫩而且够大的时候,麻雀们总会准时来收割,好像我种的菜理所当然的是他们的盛宴。

⑥我家附近,有人养画眉,有人养九官,还有人养一种很聒噪的鸟(常常被邻居抗议),而我养的是麻雀。

⑦我觉得那是我的麻雀,可不是吗我喜欢他,我欣赏他,而他也乐于亲近我,所以我拥有他。

⑧任何东西都相同的,人也一样,能够乐于彼此关心,双向付出,互蒙其利,这样的隶属关系才有意义。

⑨我没有用美丽的笼子为我的麻雀们遮风蔽雨,我相信他们在笼子外面比在笼子里面快乐;同样的,我没有用双手掌握他,我想我的双手不如电线给他的安全和自在。然而,我却认为他们是我的,因为他跳跃给我看,他说话给我听,他让我分享他的悠闲,他让我欣赏在斜阳中清理羽毛的优雅,他们是我的,就好像我的白菜是他们的美食一样的理所当然。

⑩许久之后我仍记得那个夏天,我用白菜喂养一群麻雀,我的麻雀用来点缀蔚蓝的天空。后来,我开始忙碌,于是白菜大餐停供了。麻雀飞走了,小小的阳台渐渐有些荒芜,但是在我心中,它却长留着曾有的丰富。

1.文章第②自然段“绿意扑清了阳台”中的“扑”用得好,好在哪里

2. 文章最后一段说:“麻雀飞走了,小小的阳台渐渐有些荒芜,但是在我心中,它却长留着曾有的丰富。”联系前文,说说“曾有的丰富”指的什么

3.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人和动物、植物乃至整个自然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习反思】

【板书设计】猫

郑振铎

猫:生命之美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人之得失情节曲折

文:语言之妙结构之巧首尾照应

【励志名言】

【组长签字】【主任签字】【校长签字】

猫导学案答案

【自学质疑】

chèn yù lǚyú sèsǒng yǒng bìquán chng chàng

2、污涩:污涩指肮脏不光滑的事物。

怂恿:从旁劝说鼓动

蜷伏:弯曲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下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净。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合作探究】

1、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第三只

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展示提高】

1、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2、“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3、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4、不正确;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6、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7、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8、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9、“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巩固拓展】

1.“扑”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绿意盎然的环境,使阳台充满了清新的气息。

2.”我”和麻雀曾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我”种的白菜喂养了麻雀,麻雀的身影和叫声带给我快乐。概括大意即给分。

3. 互相尊重,互不伤害,和谐共处。意思相近即可。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导学案

猫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思想及蕴涵的人生哲理。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污涩(sè )红绫(líng)怅然(chàng)诅骂(zǔ) 蜷伏(quán) 怂恿(sǒng yǒng)惩戒(chéng) 相称(chèn) 郁闷(yù) (2)词义 蜷伏:弯曲身体卧着。 相称:相符;相配。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惩戒:给予惩罚,使人警戒。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跑。潜:秘密地。 2.作者名片 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短篇小说集

16 猫-教案导学案

导学案 16 猫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 ..()() 蜷.()伏一缕.() 2、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

猫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肖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16.猫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品味作者深情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背景链接: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 1.基础巩固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2.探究文本。 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153号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现: ②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 ____ 案件定性: 定性依据: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在原文划出并品读) 反思篇: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训练达标。 达标测试 1.文章共写了只猫,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6.《猫》导学案

16 猫 学习目标 1.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2.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重点)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 红绫.( ) 怂恿..( ) 怅.然( ) 蜷.伏( ) 惩.戒( ) 诅.骂( ) 虐.待( ) 鲜艳 ) (相称) 鲜 称 (称号)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 怅然: 。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 4.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至2段)二(3至14段)三(15至34段) 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三只猫,第三只

26《猫》导学案附答案

26猫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它们的生命也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是不是也该学着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与那些用血肉之躯供我们吃穿、赏玩、奴役的生灵们的相处方式?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chan) 郁(yù)闷一缕(lǚ) 娱(yú)乐污涩(sa) 怂恿(sǒng yǒng) 婢(bì)女蜷(quán)伏惩(ch?ng)戒怅(chàng)然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污涩指肮脏不光滑的事物。 怂恿:从旁劝说鼓动 蜷伏:弯曲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下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净。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3.作者链接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17、《猫》导学案

17、《猫》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定位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比手法的使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3、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检测 1、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实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sè()sǒngyǒng() bì女() quán伏()chéng戒()chàng然()zǔ骂()红líng()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能够分为几个部分?找出相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自主学习,互助合作,质疑释疑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能够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4、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6、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a、默读第15 16段。 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b、自由诵读第17-29段。 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

牲畜林.导学案答案

《牲畜林》导学案答案版 编写人:余丽华审定人:王宏伟编写时间:2015/11/2 班级: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体会平实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小说层层递进的结构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结构的“延迟法”特点。 难点:作者是如何减少小说主题的沉重性的 知识链接: 1、导入课文 猴子在地里掰玉米,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就把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这样一路走一路掰,不知不觉走到了地的尽头,这时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家了。回去一看,恰恰是个烂玉米。 小说《牲畜林》也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只不过猴子变成了德国兵,他也像猴子掰玉米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2.作者简介: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卡尔维诺是一位有着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代表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宇宙谐趣》《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3.写作背景:《牲畜林》的背景是二战期间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虽然从中我们一点

也嗅不到血腥的气味。事实上这篇《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分析下列各项中正确的两项是( DE ) A.卡尔维诺,西班牙作家。他是一位有着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代表作有《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看不见的城市》。 B.朱阿之所以拿起武器,是因为他在世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德国兵带走,所以结尾处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对他的嘲讽。 C.小说中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朱阿一共有五次打算射击, 其中四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 D.“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展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小说中,作者故意地使用了多次“延迟”手法——朱阿举起猎枪准备射杀德国兵时多次被阻止——使得读者觉得希望不至于完全破灭,在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E.《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它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更令人深思,更有力量。 二、人物与语言 2.阅读过作品后,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明确:“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德国鬼子”“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 3. 文中有两位关键人物,是谁?请在文中找出有关朱阿的描写,并简要概括这个人物形

猫导学案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了解三起三落、互为关联的情节和结构。 2、学习本文在描写动物时,抓住特征、细处着笔、生动刻画的手法。 3、揣摩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复杂变化的感情,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则。 预习导学: 1、作品简介 《猫》发表于1925年,是郑振铎创作的早期作品。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很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即使是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也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也表明了作者受到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2、本文的作者是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长乐人,著名作家也是祖籍这里。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猫吗?谈谈你对猫的认识。 二、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sa红绫.sǒng yǒng 怅.然 蜷.伏bēi chǔ惩.jia安xiáng zǔ骂虐.待wàng 下断语畏罪qián 逃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污涩: 蜷伏: 怂恿: 怅然: 妄下断语: 造句: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标上段序,完成下列表格。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按“读,我看到了一只的猫”这样的句式谈感悟。 1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

《猫》导学案及答案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作者链接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 ) 郁( )闷一缕( ) 娱( )乐污涩( ) 怂恿( ) 婢( )女蜷( )伏惩( )戒怅( )然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一尘不染: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合作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作者重几只猫?为什么? 【展示提高】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3.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6.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猫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猫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26课猫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污涩.()怂恿 ..()怅.然() 蜷.伏()惩戒 ..()虐.待() 2.改正下列错别字 毫无生意安祥辨诉 3.解释下列词语。 (1)污涩: (2)怂恿: (3)怅然: (4)妄下断语: 4.造句:提心吊胆—— 5.选词填空。 (1)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C.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调到北京去了。D.他清楚地记得,一周前,一个人背着一个黑色的皮包,从这条小路匆匆地走进村子,径直走进了王明那有些破败的小院。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8.填空 本文作者是,本文选自《 》 9.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2011·盐城)

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 ) 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2)三妹便( )着她去要一只来。 (3)隐身在阳光里( )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4)冬天的早晨,门口( )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一旦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动荡,我国的燃油市场也将随之出现波动。B.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亚太市长峰会期间各显其能,使来宾们从中感受到重庆青年的友好。 《铁军颂·盐阜情》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七十周年音乐会在央视三套播出。这场音乐会让全国观众估享受高品位的视听艺术盛宴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水绿盐城”的崭新风貌和独特mèi力。央视已把这场音乐会成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重头戏之一,在央视频道多次播出。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盛.宴崭.新 mèi力 ⑵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重点字音:重点词语:

《猫(郑振铎)》导学案

《猫》(郑振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检查预习:给划线的字注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妄下断语 三、读猫,说故事 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 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讲述第二只、第三只猫的故事。 (选择两人讲述故事即可,若同学讲述不精彩,可以再请一位补充。) 点拨思考: 三只猫,用墨一致吗?作者着重写了哪一只猫?前两只猫可不可以删除?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详略铺垫) 四、读人,悟真情; 俗话说:言为心声。三只小猫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它们的亡失也使“我”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同学们,你能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跃动吗?速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圈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猫导学案 2

永和中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付娟班级:姓名 使用时间:审核人:刘永惠 课题:《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内容导航(2分钟)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他深受“五四”精神影响,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一、自主学习与验收(温馨提示:请独立完成,不要交流,限时8分钟,每组出1-2人到黑板书写) ①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 凝望诅骂怂恿叮嘱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0分钟)(温馨提示:先自己学习,如果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求助互学伙伴帮忙!) 速读课文,从三只猫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我的情感变化几个方面,完成 下表。 以刚才表格里填写的内容为素材,用作者的口气为这两只小猫写一则悼词: 天堂里的花白小猫: 例:虽然你在人世间只停留了两个月,但你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你的病来的如此突然,即使是三妹的红铃 铛,也无法挽救你的生命。你离去后,全家人的心里都很酸辛,最难过的莫过于三妹了,因为她早已把你当作她的小侣了。 “远方”的黄色小猫: 三、小组合作学习(温馨提示:我参与,我快乐!)10分钟 “芙蓉鸟事件” 芙蓉鸟被害案 [森林123号刑事案] 一、案发现场情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猫》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15.猫》导学案 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 教师寄语:动物的可爱、可敬,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老舍作品,掌握本课13个生字及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预习达到以下目标:1.通读全文,圈画应掌握的生字新词,查字典正音、释义,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 理清课文层次,明白作者从几个方面描述猫的性格古怪,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3.完成预习自测题,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4.限时15分钟完成。 【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资料链接】 有趣的猫 猫的身上有不少学问。如果你把猫抛到空中,无论你怎么扔它,它最后总是平稳地落到地面。原来,猫是靠尾巴来保持身体平衡的。 有趣的不光是猫尾巴,猫眼也有一种奇异的功能。猫眼睛的瞳孔能调节外来光线的强度,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黑夜就变得圆圆的,看得见极微弱的光。猫眼在夜间还能放出可见光,蓝莹莹的眼睛,活像两只小灯笼,这是人眼望尘莫及的。这种光的释放,为猫捕捉老鼠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使是漆黑的夜晚,它也能清晰地看到鼠的踪影。 猫须也特别有趣。猫的胡须是和它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猫须除了能显耀出那种“虎威”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衡量能否进出鼠洞的一把尺子。如果猫在探鼠洞时,胡须左右撞不着洞口,这就意味着它可以自由入洞,直捣鼠窝;若胡子与洞口两边碰撞,它就索性不进,守洞待鼠。 猫的爪子也非常特别,它可以随意伸缩。猫爪的伸缩,往往是根据对象和猫喜怒哀乐的程度来使用。猫对人的态度,更多的是温顺。只要你不迁怒于它,它是不会挠你的。 随着仿生科学的发展,人们根据猫的优点制造了一些新的仪器,微光夜视仪就是其中一种。

猫导学案及答案

猫导学案及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品味生动的描写。 2.能力目标: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学习难点】: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了解作者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 ) 郁( )闷一缕( ) 娱( )乐污涩( ) 怂恿( ) 婢( )女蜷( )伏惩( )戒怅( )然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一尘不染: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合作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展示提高】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完整版)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参考答案 么站中学李旭 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⑴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 2. 尝贻余核舟一(赠) 3.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4. 启窗而观(打开) 5.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6. 神情与苏、黄不属( 相类似) 7. 其人视端容寂( 视线)(神色) 8. 其船背稍夷( 平) 9.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诎右臂支船( .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 通“横”)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父”,男子的美)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文曰“初平山人”(是) ③奇:明有奇巧人(奇异)④有:明有奇巧人(动词表示存在) 长约八分有奇(零数)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并列)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启窗而观(表示顺承) 为人五;为窗八(雕刻)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 ⑦可:高可二黍许(大约)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词)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此中人语云(说) 五、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猫导学案及答案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品味生动的描写。 2.能力目标: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学习难点】: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了解作者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 ) 郁( )闷一缕( ) 娱( )乐污涩( ) 怂恿( ) 婢( )女蜷( )伏惩( )戒怅( )然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一尘不染: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合作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展示提高】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3.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6.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7.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8、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9、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答案猫1导学案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污涩指肮脏不光滑的事物。 怂恿:从旁劝说鼓动 蜷伏:弯曲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下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净。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交流点拨】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二)深层探究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交流点拨】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交流点拨】“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3.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交流点拨】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正确;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交流点拨】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6.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交流点拨】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7.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交流点拨】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二、自主学习 1.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2.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芙蓉鸟被害案的有关材料 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犯罪嫌疑人:_______第三只猫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 ..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 ..还在吃着什么。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学后记】

17 猫 导学案

17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则.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部分,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 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 1.注音、解释

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 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 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部分.小组合作,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 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

《猫》导学案

猫(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培养学生感情读文,品味揣摩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揣摩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怂恿 ..()婢.女()蜷.伏() 惩.戒()怅.然()诅.骂()红绫.() 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出段落序。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写了几只猫?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 1.下列加点注音的注音,词语书写、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 污涩.(sè) 懒惰妄下断语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B. 诅.咒(zǔ) 乞丐怒气冲天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C. 怂.恿(cǒng) 惩戒提心吊胆悲楚:悲伤凄楚。 D. 虐.待(nüè)红绫畏罪潜逃怅然:不如意,不高兴的样子。 2.本文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家。全文用第人 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3.完成学教练案自主预习内容的填写并理解记忆。 4.课堂小结

四年级《猫》导学案

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教师寄语:动物的可爱、可敬,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老舍作品,掌握本课13个生字及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预习达到以下目标:1.通读全文,圈画应掌握的生字新词,查字典正音、释义,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 理清课文层次,明白作者从几个方面描述猫的性格古怪,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3.完成预习自测题,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4.限时15分钟完成。 【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资料链接】 有趣的猫 猫的身上有不少学问。如果你把猫抛到空中,无论你怎么扔它,它最后总是平稳地落到地面。原来,猫是靠尾巴来保持身体平衡的。 有趣的不光是猫尾巴,猫眼也有一种奇异的功能。猫眼睛的瞳孔能调节外来光线的强度,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黑夜就变得圆圆的,看得见极微弱的光。猫眼在夜间还能放出可见光,蓝莹莹的眼睛,活像两只小灯笼,这是人眼望尘莫及的。这种光的释放,为猫捕捉老鼠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使是漆黑的夜晚,它也能清晰地看到鼠的踪影。 猫须也特别有趣。猫的胡须是和它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猫须除了能显耀出那种“虎威”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衡量能否进出鼠洞的一把尺子。如果猫在探鼠洞时,胡须左右撞不着洞口,这就意味着它可以自由入洞,直捣鼠窝;若胡子与洞口两边碰撞,它就索性不进,守洞待鼠。 猫的爪子也非常特别,它可以随意伸缩。猫爪的伸缩,往往是根据对象和猫喜怒哀乐的程度来使用。猫对人的态度,更多的是温顺。只要你不迁怒于它,它是不会挠你的。 随着仿生科学的发展,人们根据猫的优点制造了一些新的仪器,微光夜视仪就是其中一种。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一、读一读(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任凭.尽.职淘.气贪.玩抓痒.屏.息凝视 暖和.的.确解闷.性格古怪.没完没了.枝折.花落 二、忆一忆。 课文主要写了( )的大猫和( ) 的小猫。 三、画一画。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用“--------”画出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画出描写大花猫性格古怪的句子。 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词句。 【我的疑问】预习中,我遇到的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课文从三方面描写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3、交流: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用“———”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学习建议:请你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以上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