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

┃ 36 ┃ 30 ┃ 1080 ┃┃

┣━━━━━━╋━━━━━━━╋━━━━━╋━━━━━━━┫

┃ 36 ┃ 30×2 ┃┃ 1080×2 ┃

┣━━━━━━╋━━━━━━━╋━━━━━╋━━━━━━━┫

┃ 36 ┃ 30×10 ┃┃┃

┣━━━━━━╋━━━━━━━╋━━━━━╋━━━━━━━┫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乘几,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

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

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

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

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

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

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把表填写完成

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

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

(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3)提问:第一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用计算器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你对哪些过程最感兴趣?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习。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 (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下雪前气候变化和雪天景色特点,并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本文抓住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特点进行记叙、描写,并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雪景、审题引入。 1.“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按你的想法,“第一场雪”应抓哪些特点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听边想。 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哪些特点写的(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栏--问题3) 2.生讨论后,师。(单击答案)

四.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 1.查字典自学字词。 2.按“下雪”“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写词语。(单击巩固练习拼写词语)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单击课前预习--字词学习栏)2.讨论分段。 (1)、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讨论分段依据。 (2)、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问题1(生讨论回答,师)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前天--气象台预报寒流即将南下。(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布满彤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刮起凛冽寒风。(寒流到来) 昨天黄昏--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七.讲读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2020-05-1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 1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习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习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通过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2、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悟作者同情自己、关心他人的悲悯情怀。 2、体悟本文隽永、富有哲理的语言内涵 【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 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朗读感知,解题 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寒冷,悲凉) 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逼向生命的极致即死亡。④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窘困的人。 3、分析内容: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2020-04-15 数学教案 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难点:发现规律。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12345679 ( ) 4、揭示课题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5、提出学习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学生独立操作。(用计数器计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三、拓展延伸 1、数字宝塔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一、设计理念 课堂气氛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教师良好的情感能感化学生,激起求知欲与主动性,从情感上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动情。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语言的美,感受作者的情。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文、情与景相融。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重点:让学生感受第一场雪的美丽壮观的景象。 四、难点:让学生学习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录音、光碟。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有位朋友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想知道她是谁吗?听完这首歌曲你们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小雪花》)。 你们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了吗(雪)你们喜欢她吗(喜欢) 昨天咱们这也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让我们感受到了冬的脚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第一场雪》。(板书课题:21*第一场雪)[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第一场雪?下面同学们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2、指名回答。 (三)、品读课文 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认为写的美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3、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朗读时教师适当地作一下指导] 4、这些语句写的这么美,课后同学们可以把它们背诵下来。[积累语言] (四)、课文延伸 1、雪为我们带来了欢乐,为冬天带来了色彩,下雪还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2、理解“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话。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介绍背景。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林海>>,学完后,你理解了什么?(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和联想结合起来,并运用抒情、议论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文章<<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从峻青写的《瑞雪图》中节选的,它既写了实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语言文字非常优美。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注意:问题就出在这个年代上,这三年是什么年代?你们听说过没有?1960到1962年我国遇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农业歉收,经济停滞,所以人们叫做“三年困难时期”。在这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冬天,作家看到了这么一场预兆着丰年的大雪,非常高兴,写下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来读,你们看着文章,想一想他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写了那些内容。 师读课文。学生听,思考。 (二)、学生回答理清文路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课文结构) (三)、创设情景培养说话 咱们先来看雪前的天气变化,我想这些变化当时人们一定都注意到了,人们想没想到要下雪了?希望不希望下雪呢?试着想象一下,人们会怎么谈论天气,根据你从文中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幻灯出示对话: 指名表演。 表演的真好,眼看一场瑞雪就要从天而降了,那雪到底下了没有?下的大吗?人们的心情怎么样?作家看到这场大雪想到了很多,人们一定也会由这场雪产生很多联想。他们在一起又会怎么谈论这场雪?请你根据你从文章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四)、以读代讲体会感悟 这场雪到底下的怎么样?雪后的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欣赏课件) 雪下的大不大?雪景美不美? 哪一部分写出了雪大?(雪中) 这一部分是写下雪的过程,我们如果要写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写?(时间顺序) 很好,那你们能不能从这一部分中找出最重要的一句话,使人一看就知道先写什么时间的雪,再写什么时候的雪? 学生找,老师引导 “冬天的………” 想一想,这句话以前写什么时候?(白天)以后呢?(晚上) 白天雪的特点一个字:“大” 谁能通过读给我下一场大雪?(指导朗读)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第3单元小数除法 第9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通过观察来完成各题。 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发现商的规律。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究 出示P35例9独立操作。, 三、例题精讲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和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

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研究中去探索发现更多的规律。 四、练习设计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460 × 0.008 = 46 × 0.08 = 4.6 × 0.8 = 0.46 × 8 = 0.046 × 80 = 0.0046 × 800 = 1122 ÷ 34 = 111222 ÷ 334 = 11112222 ÷ 3334 = 1111122222 ÷ 33334 = 11111112222222 ÷ 33333334 = 2、算一算,找规律: 46×96 = 69×64 = 14×82 = 28×41 = 26×93 = 39×62 = 3、明辨是非: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 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3)因为75÷4=18……3,所以750÷40=18……3。()(4)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扩大9倍。()(5)因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4、甲数÷乙数=2,如果甲数乘4,乙数乘4,那么商是()。 5、甲数×乙数=800,如果甲数乘2,乙数不变,那么积是()。 6、如果A÷B=60,那么(A×3)÷B=(); 如果A×B=300,那么(A×2)×(B×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A卷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选择题 (共9题;共27分) 1. (3分)用计算器计算 一列火车从东站出发,到第二站下车260人,上车318人,这时车上共有1200人,东站上车的有() A . 578人 B . 1142人 C . 1258人 D . 1242人 2. (3分)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是7085014。 A . B .

C . 3. (3分)用计算器计算. 1794÷39×(254+346)=() A . 600 B . 27600 C . 11684 D . 15916 4. (3分) (2019四下·苏州期末) 已知19+9×9=100,118+98×9=1000,1117+987×9=10000,那么1111114+987654×9=()。 A . 100000 B . 1000000 C . 10000000 5. (3分)计算器上的四则运算键有()。 A . +-× ÷ B . +-× C . +-× = 6. (3分) (2019四下·枣庄期中) 在用计算器计算时,如果要清屏按()键。 A . AC B . ON

C . CE 7. (3分)小华去年和家人一起旅游了3次,第一次时他们一共花费了4291元,第二次是5923元,第三次是2829元,用计算器计算一下,他们一共花了()元。 A . 14043 B . 13043 C . 15043 8. (3分)在9821中连续减去9个67,结果是()。 A . 9118 B . 9218 C . 9318 9. (3分)用计算器计算 8263+5371+30749=() A . 14055 B . 44383 C . 43283 D . 15055 二、填空题 (共8题;共61分) 10. (16分) (2020四上·唐县期末) 根据9×9+19=100,99×99+199=10000,999×999+1999=1000000,可以知道9999×9999+19999=________. 11. (3分)用计算器算出每组的积,再找一找其中的规律,然后按这个规律直接在横线上写下一组。 ①67×67=________ ②667×667=________③6667×6667=________④________ 12. (3分)用计算器计算.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第42~45页)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拓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难点: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计算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 生:注意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注意运算顺序正确按键。 师: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请看题目。(课件出示:练习题目) 80×3=80×6=80×9=80×12=80×120=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地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借助一个小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完成下面三道题的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得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是26640,除数是111,用计算器计算出26640÷111的商是多少? 生:商是240。 师:请大家注意,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它们之

《第一场雪》教案

《第一场雪》教案 教材简析: 《第一场雪》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细致地描写了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象。再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2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课例。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语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但阅读文章往往不够精细,有时读不出其中的情味。 学习目标: 1、学会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 认识“第一场雪”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第一场雪” 二、整体感知 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学生考虑: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第一场雪的? 三、讨论学习、感受雪景特点。 1、再读课文,看看这场雪下得怎么样? (具体说一说) 2、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生自由读) 3、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4、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5、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6、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共同感受到了雪的大、美,下面我们亲自去领略一下吧! 7、播放雪中雪后录象,朗读。 8、指导朗读。 四、抓住联想、深刻体会思想感情。 1、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2、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3、那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4、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5、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6、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7、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瑞雪兆丰年。) 8、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9、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10、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作者更加欢喜。) 11、好。课文学习完了,你知道作者是谁? 12、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962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国民经常遭到暂时困难,在这期间,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有什么不同? 13、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 ┃ 36 ┃ 30 ┃ 1080 ┃┃ ┣━━━━━━╋━━━━━━━╋━━━━━╋━━━━━━━┫ ┃ 36 ┃ 30×2 ┃┃ 1080×2 ┃ ┣━━━━━━╋━━━━━━━╋━━━━━╋━━━━━━━┫ ┃ 36 ┃ 30×10 ┃┃┃ ┣━━━━━━╋━━━━━━━╋━━━━━╋━━━━━━━┫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乘几,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 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 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 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 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 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 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 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 律。 (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 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 (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 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 报。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 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扬州市沙口实验小学高峰龄评析扬州市广陵区教研室陈世文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3~8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等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规律 2、在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应用、贯通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探索经验。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计算器、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1、观察比较:13×7=91 13×14= 师:积变化了吗?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一算,13×14的积是不是等于182. 2、初步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2. 3、观察比较:13×7=91 13×7=91 39×7=13×28= 师:猜一猜现在的积可能会怎么变?你是怎么想的? 4、师: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是原来的积乘3;另一个因数乘4,积就是原来的积乘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猜想吗?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我们可以举例验证。 【评析】首先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积是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了。接着进一步通过三组题的观察比较,得出一个初步猜想,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提出猜想,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猜想是要验证的,所以字体、然转入下一个教学板块——举例验证。教学中借助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 二、举例验证 师:请同学们先想出两个因数,算出它们的积,如果数据过大,不能口算,我们怎

第一场雪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 设计、执教者 桂园小学龙素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抓住特点写景物,通过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抒发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下雪场景 师生边欣赏画面边背诵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整整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

天放晴了,当作者推开门的时候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二)教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请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雪后”,(生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把你找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部分学生上台写,其余学生交流) 2、师:粉妆玉砌本来是什么意思?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播放“粉妆玉砌”多媒体。) (学生欣赏图片后,有感情地朗读“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看一看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3、品味“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多媒体出示:毛茸茸、亮晶晶、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雪球儿

指名读这些词语,然后请学生点评。 师:怎样才能读出味道来呢?请同学们边观赏录相边读读这些词语,看是不是更有感悟呢? (播放多媒体,学生边看边读边体会) 4、再用“读——欣赏——感悟”的方法体会“玉屑似的雪末儿”、“五光十色的彩虹”。 5、师: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可大声读,也可默读,可与伙伴读等等)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多媒体出示:嗬,好大的雪啊! 嗬!好大的雪啊! ) 师:读读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师:“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师: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赞叹雪下得大。赞叹雪景非常美。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学生自读自评。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精品完整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让同学们接触计算器,更深地计算更难的题目。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点】 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课件。 一、复习导入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11=0.0909… 2÷11=0.1818… 3÷11=________ 4÷11=____ 5÷11=____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开始接触计算器,了解知道计算器如何计算 正确答案:0.2727… 0.3636… 0.4545… 二、探索新知 1、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用过观察这五个式子,让同学们找出其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同学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 生:它们的商都是循环小数。 设计:通过知道是循环小数之后,观看一下循环节,又有什么规律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1÷11,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09,9是被除数1的9倍。 生2:2÷11,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18,18是被除数2的9倍。 生3:3÷11,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27,27是被除数3的9倍。 生4:4÷11,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36,36是被除数4的9倍。 生5:5÷11,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45,45是被除数5的9倍。 三、典题精讲 1、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再用计算器验算。 6×0.7=4.2 6.6×6.7=44.22 6.66×66.7=________ 6.666×666.7=________ 正确答案: 6.66×66.7=444.222 6.666×666.7=444.2222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 古蔺护家小学:何红艳 教学内容:(第十一册第十八课,第二课时,98页——101页)。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2.精读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骤冷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通过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一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数和最小数,并用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7-9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案模板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文章内容由收 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课标苏教版第八册83-84 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验“猜想- 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因数12121212120190120 因数2420400240200 积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想 已知36X 30=1080,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 数,得到的积有会什么变化?学生猜想。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 1 .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36301080 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想吗? 小结:在36X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想、验证。 学生任意举例填表。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想吗?小结:没有一个人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发现,说明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四、应用 1 .用规律解释: (1 )口算:24X 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 (2)笔算:250 X 1 5=?(简便算法)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 1、2。 3.数学日记。4.自然界的计算专家。 五、总结师:你能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或学习的感受,为这节课 定个题目吗? 六、拓展(导入中的口算题) 因数12121212120190120 因数2420400240200 积244824048002400480024000 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大家的表现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从石头里只

(四年级语文教案)19第一场雪

19第一场雪 四年级语文教案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 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