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学案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学案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学案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学案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材说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幅较长,语言生动,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

【学习目标】

1、介绍语言文化常识,例如古代名与字、“晳”字的写法等。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读懂篇章大意,过好语言难关。

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吾与点也”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难点所在。

【教学内容】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地位和影响

1、结合学生实际简单介绍孔子思想及《论语》对中国人生活与思想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以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中的“子”特称孔子。

二、解题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虚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循循善诱。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三、分析课文

朗读标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个标题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个字作篇名,没有实际意义。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侍坐,即陪长者聊天。

首先,看看这四个人的排列顺序。朱熹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以齿为序”,即按照年龄从大到小排列。中国古代很强调尊卑有别、长

幼有序的观念。所谓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长辈,悌即尊重兄长。

其次,看这里的名字,与孔子对他们的称呼不同。这里称字,而孔子称呼其名。对一个人直呼其名和称呼其字,包含了古代人的文化观。

中国古代做官的人,以及知识分子,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某些联系。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对,例如:曾点,字晳,点,小黑点也,皙,肤色洁白之意;韩愈,字退之。有的名与字的意义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联系,例如: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祷,才怀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给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须先“求”才能“有”;公西赤,字子华,赤,红色,华,花也。

长辈或上级对晚辈或下级,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或下级对长辈或上级,则只能称其字,这就是为尊者讳。课文里,孔子分别称呼他的四位弟子为“由”、“求”、“赤”、“点”,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笔者在写作时却称其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即称其字。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再次,看曾晳的“晳”字是怎么写的。

晳,从析从日。人教版2006年的版本写作“皙”(从析从白),2008年的版本改成了“晳(从析从日)”。是印刷错误吗?这两个字究竟哪个是正确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从深圳大学图书馆查找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现行图书中有关曾晳的“晳”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析从白的“皙”,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一般通俗读物中都写作“皙”;一种是从析从日的“晳”,例如杨树达、南怀瑾、李泽厚等人的著作,王力的《古代汉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图书,以及台湾的《国学基本教材》都写作“晳”。其实,“晳”与“皙”这两个字不是异体字,意义上也没有相通之处(皙,是皮肤白的意思;晳,是“晰”的异体字,是明晰的意思),可是为什么却出现二字混用的情况呢?最后,《康熙字典》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拼音:xī,部首:日

【辰集上】【日字部】晳【正韵】思积切,音析。【五经文字】晳从白。相承多从日,非。【正韵】曾点,字晳,本从白,《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故收入。【正字通】按从白者为白色之皙。从日者为明辨之晳。二字义各异也。

可见,“皙”是其本字,而“晳”是因为《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所以,后世治《论语》的学问家大都沿用“皙(从析从日)”字。这些大方之家都遵从了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的原则。我们学语文,也要学会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负责任。

四、理解并探讨四子之志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3、这四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用简洁完整的语句概括。

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晳:“异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五、深入探究

读孔子对四子之志的评点语段,讨论如下问题:

1、从对子路之志的评价中,你觉得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

(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对弟子的评价恰如其分。《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看来,孔子是个出色的老师。)

2、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之志的沉默不语,以及后来回答曾点问题时孔子的评价,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

(孔子认为,冉有多才多艺,知礼乐,可以礼治国,但他却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公西华擅长外交辞令,有外交家的才干,可是,他却说自己“愿为小相”,他们都没有使自己做到“人尽其材。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志向太过远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行;志向太小,不能使自己人尽其材,大材小用,也不行。就像我们中考高考选择学校,将来大学毕业选择工作岗位一样,不一定是学校越好,职位薪水越高就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自己的上司和同行面前应该做好我自己,不亢不卑,不谄媚讨好,不卑躬屈膝,用实力说话。)

3、曾晳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晳说的是志向吗?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性情宁静淡泊之人,“鲁之狂士”;胆大而心细,当他们每人各言其志之后,他能追问孔子为何哂由,又为什么对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着评价。曾晳与一群人到曲阜城南的沂水边去春游。这种“与人乐乐”的和谐欢乐的生活图景,正是推行礼乐教化的结果,是以礼治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即我赞同曾点的观点啊。)

4、根据文意回答,孔子说“吾与点也”时为什么“喟然”而叹?

(“喟然”是长叹惋惜的样子。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结合课文来理解,前面三位弟子所说的志向,孔子都不太满意,觉得美中不足,所以孔子为他们叹惋;而当曾晳说出自己的志向时,孔子立即表示赞同。二是结合曾晳的身世来理解,钱穆先生持这种看法。钱穆在他的《论语新解》这样解释道:“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晳乃狂门之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巢许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结合孔子“喟然”“与点”和曾点身世综合分析, 当不应排除这种可能,尤其是曾晳终生不仕, 久居故乡, 又是孔门狂士,因此, 当他在“侍坐”中说出一番务实可行的志向时, 孔子眼见弟子的长进也会由衷地予以赞叹。这正是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体现。)

5、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但他对三个弟子的志向都作了评说,就是没有评价曾皙的志向,你认为孔子会怎样阐述他的理由?

参考答案:A、曾皙描述的是一幅舒适安逸的春游图景,一个国家的人民能享受如此的生活,说明了国家安宁,人民富裕,生活舒适,这是孔子施行“仁政”的理想状态,与孔子的治国主张一致。

B、曾皙想做一个施行“仁政”的国君,他描绘的是一些左右侍从陪伴国君,前呼后拥地去游玩的图景。也是孔子的治国理想。

C、曾皙的理想最为远大,他也想治理好一个国家,而且他的理想表达得更为委婉含蓄,可见四个弟子中最长于辞令的还是曾皙。

D、这是孔子“礼乐治国”的主张的体现。

E、曾皙描绘的是一幅隐士的隐居生活。孔子思想上很苦闷,他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用“仁政”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只有鲁国的国君采用过,并一度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后来他听信小人之言,不再采用孔子的主张,所以他“喟然叹”,表现了他内心的苦闷。

六、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短短的“侍坐”一章,廖廖315字,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共言其志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是生活实录还是艺术再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孔子对其弟子的才能、性格的真实了解,从而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指导,孔子对弟子们严格要求,从而让他们做到人尽其材,同时,故事还深刻地表现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与仁。本篇语言的简练、精辟、含义深刻,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细致品味的。

《论语》的确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之精髓,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奋斗、努力进取而又顺应自然的思想,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东方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论语》的伟大价值,而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却非常羡慕我们,他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20年,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

今天这堂课只是学习《论语》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继续阅读《论语》,真正地去领会《论语》的精神实质,用《论语》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智慧之人。

七、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5—8题。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三予者出,曾暂后。曾暂曰:“夫三予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对下列加黑词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毋吾以也②加之以师旅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⑧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原因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思想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8.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二人志向的评价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达。

参考答案:

5.D6.①(你们)平时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打算怎样做呢?②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7.D8.孔子认为,冉有、公西华都有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他们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只不过讲得很谦虚罢了。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和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①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居④则曰:‘不吾知⑥也!’如或⑦知尔,则⑧何以⑨哉?” 【注释】选自《论语?先进》。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xī),名点,字子皙,曾参(曾子)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他们四个都是孔子的学生。侍:陪侍①以:由于。(2)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长一点。乎,于,比。尔,你们。 ③毋(wú)吾以也:即“毋以吾也”,不要因为我这样就不肯说了。毋:不要。以,同“已”,“止”的意思。④居:平时说。居,平时。⑤则,就。⑥不吾知:即“不知吾”。没人了解我。⑦或:有人。⑧则:那么。⑨何以:怎么办,意为“(你们)打算怎么做”。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些,(可)不要因为我年长些就不敢讲话呀。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⑩而对曰:“千乘(11)之国,摄乎(12)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13),因之以饥馑(14),由也为(15)之,比及(16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7)也。” 夫子哂(18)之。 【注释】⑩率(shuài)尔:轻率地。尔,形容词词尾。(11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12)摄乎:夹在。乎,于。 (13)加之以师旅:即“以师旅加之”,把战争加到它头上,即“有军队来攻打它”。师旅,军队。(14)因之以饥馑(jǐn):即“以饥馑因之”,因,继,接着。饥馑,荒年。饥,缺粮。馑,缺菜。(15)由也为之:我去治理它。也,句中停顿。为,治理。(16)比及:等到。(17)方:规矩,指礼义。(18)哂(shěn):微笑。 【译文】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犯,(内有)饥荒相随,让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英勇善战,而且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19)六七十),如(20)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21)。如(22)其礼乐,以俟君子(23)。”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A)之,愿学焉。(24)宗庙之事,如(25)会同(26),端(27)章甫,愿为小相(28)焉。” 【注释】(19)方:方圆纵横。(20)如:或者。(21)足:使……富足。(22)如:至于。(23)以俟(sì)君子:“以之俟君子”的省略。俟,等待。(A)能:胜任、能做到。 (24)宗庙之事:指宗庙祭祀的事。(25)如:或者。(26)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这里指同别国盟会。(27)端章甫:名词用如动词。穿上礼服,戴上礼帽。端,古礼服名称。章甫,古礼帽名称。(28)相(xiàng):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译文】(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使这个国家修明礼乐,(只好)等待君子来做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

高一诗经侍坐劝学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设计:时间: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 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3. 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学习重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知识链接】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相传孔子对其做过收集整理,原本只称《诗》,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的“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兀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风”包括“15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 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宴享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类。“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就是说,赋就是陈述铺叙,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先说一种事物,并由此联想或想象所歌咏的事物。前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二言至九言的句 式;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学习过程】 静女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 功俟(s 1)见(xi cn)蜘蹰(ch ich u)娈(lu m)贻(y i) 彤(t mg)管炜(wei )怿(y 1)归(ku 1)荑(t i)洵(x tn) 2、见配套练习册第44页 3、朗读指导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一极度兴奋 爱而不见,搔首跚躇一一焦急万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尿说悸 女美自牧归蕙,洵美且异 兴 美 悅 高 赞 喜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兴奋得意 4、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 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B级) 1、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2、见配套练习册第45页 【当堂检测】 背诵《静女》 【学习反思】

高一语文 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把握孔子的形象和和四弟子的性格特点,体会其为政的理念。 3、感受孔子“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课前自主学习案 一、了解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三、孔子名言集锦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二、知识链接 1.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4、题解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第一课时 一、梳理基础知识 (一)注音 喟()然舞雩()师旅()浴乎沂()莫()春比()及 曾皙()千乘()率()尔摄()乎饥馑()侍()坐 铿()尔小相()哂()笑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 (三)、古今异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课题名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总编号: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感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及孔子对弟子的态度。 3.感知儒家学派为人处事的原则。 【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感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及孔子对弟子的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案 一、基础积累 1.作者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___,字_____,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_____,儒家的创始人。他总结了在他以前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_______的先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____,字子路。他对政治军事均有专长,但性格比较刚直,有些粗鲁。 曾皙:孔子弟子,名____,是曾参的父亲。 公西华:孔子弟子,名____,字华。 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____,很有才华。 2.作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_____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 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课内探究案 【初读课文】 1.读课文,正字音 论.语( ) 饥馑.( ) 曾皙. ( ) 哂( ) 舞雩.( ) 铿.尔( ) 小相. ( ) 沂( ) 冠. 者( ) 喟 ( ) 俟 ( ) 撰( ) 摄 ( ) 比及.( ) 毋 ( ) 冉( ) 2.整体感知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孔子是怎样鼓励弟子们讲述自己的志向的? (用原文回答) 2.四名弟子的志向(两字概括)和性格分别是什么? 子路 志向: 性情: 冉有 志向: 性情: 公西华 志向: 性情: 曾皙 志向: 性情: 3.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夫子哂.之 (2)因之以饥馑..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4)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异乎三子者之撰. (6)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 案 装 订 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2.doc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思想,掌握有关《论语》的知识。 2?学习本文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并掌握其用法° 3?了解课文用简短的文字,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和思想性格的写法;了解课文说理于 形象之中的特点。 预习学案 【诗海拾贝】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役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一、二句创造了一个空濛迷幻的意境:月光朦胧,一株海棠光洁的叶面和花瓣映射着普照大地的月光;微风一吹,花枝摇动,光波四射,花香四溢,更突11!海棠的高洁美丽。三、四句作者赋予花以人的性情,比拟奇特,联想奇妙,想像海棠花会像人一样深夜睡去, 所以点燃高烛照耀海棠。诗人如痴如醉,爱花Z情溢于言表。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o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朱熹把《论语》 《大学》《屮庸》和《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背景简介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孔子的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著作。《论语》的最后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的。 【基础荟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高三复习)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今: 2、加之以师旅古:今: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 3、不吾知也( )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5、摄乎大国之间( )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0、为国以礼( )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 2、摄乎大国之间:摄, 3、加之以师旅:加, 4、比及三年:比及 5、且知方也:方, 6、舍瑟而作:舍;作,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 9、咏而归:咏,10、吾与点也:与,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 2、如(1)如或知尔:(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2)舍瑟而作:(3)非诸侯而何: 七、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 3、如(1)如或知尔()(2)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 4. 为(1)由也为之()(2)愿为小相焉()(3)赤也为之小() 5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6 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 7 言:1、亦各言其志也()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附:答案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西安市长安五中语文教师杨新利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学会归纳总结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曾晳却给我们描绘了春游图,这与治国有无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赵括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是开启智慧、寻求良方的金钥匙,它里面的经典语句如群星般灿烂,如“学而时习之,乐乎?不学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承载着孔子的思想及人格魅力。 二、检查所学知识(见PPT,指名一生回答) 1、走进孔子

孔子,名___,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2、介绍礼(课前布置,鼓励2-3名学生朗读查阅的有关礼的资料。)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主张克已复礼。颜渊问“克已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而周游列国,而授徒讲学。 3、检查生字词(见PPT, 两生回答) 俟,音甫,音 哂,音相,音 铿,音沂,音 喟,音冠,音 雩,音莫,音 4、重点词语 PPT见一词多义“尔”,“方”,“与”(3名学生回答)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word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一、基础要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曾皙()毋()吾以也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夫子哂()之以俟()君子 愿为小相()焉铿()尔冠()者五六人 风乎舞雩()夫子喟()然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 比及三年:夫子哂之: 以俟君子: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咏而归: 3.通假字。 鼓瑟希莫春者 4.古今异义。 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5.词类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浴乎沂,风乎舞雩: 三子者出,曾皙后:鼓瑟希: 可使有勇:赤也为之小: 可使足民: 6.一词多义。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先生如其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与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遂与外人隔绝唯求则非邦也与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求,尔何如 子路率尔而对曰铿尔,舍瑟而作 因 因之以饥馑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文言句式。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则何以哉:可使有勇: 8.翻译下列句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二、合作探究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这一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ME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答案)讲解学习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何伤乎?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作品介绍】 《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着作,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着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德治。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从事着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曰: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以:因为。

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毋(wú)吾以也。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居则曰: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不吾知也。’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何以哉”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之以饥馑(jǐn),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由也为之,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比及三年。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可使有勇,“使”后省兼语“民”。且知方也。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

语文选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题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本文是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它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文章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孔子向学生问志。开头一句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到“吾与点也”),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做出的不同应答。 第一个发言的是子路。一个中等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上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有灾荒,处境十分困难。可是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它,三年即可见成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用“哂之”的方式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甚满意的态度。 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有,他的态度比子路谦虚了很多。他认为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经过他的治理,三年后老百姓可以富裕起来。至于用礼乐教化人民,则要等待高明的君主了。 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他的态度就更谦虚了:“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且,他不是说自己已经能够做这些,而只是愿意学着干。 第四个轮到曾皙说话了,正在鼓瑟的曾皙听到老师的提问,立刻“舍瑟而作”,道出了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春日畅游的图景。没有想到这个答案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会赞许曾皙的志向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能得志,所以他也产生过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也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孑L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以上记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四个学生果然按照老师的要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三维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孔子的思想。 3、训练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 分析文意,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一、导言: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孔子的智慧。 二、完成预习: 1、填空: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的,它和、、合称“四书”,。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2、搜集孔子的名言,理解你积累的名言的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lún饥馑 j?n 曾皙xī哂sh?n 舞雩yú 铿尔kēng 小相xiàng沂yí冠者guàn 喟kuì俟sì撰zhuàn 摄shè比及 bi 毋wú 冉r?n 莫春者mù端章甫fǔ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四、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气 五、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六、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等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七、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八、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 (4)尔何如你 3、如(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较长篇目,首先,《侍坐》章虽然属于语录体散文,但四个学生畅言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它们应该是排列有序、层进相衔的,传统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割裂开来,独自理解。其实,这四层内容,无论从学生发言顺序的安排来看,还是从发言内容高低深浅来看,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其次,既然前面四个学生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 《劝学》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

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 【学习目的要求】 1.了解《论语》和xx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明文章大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2.品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思孔子“礼治”的政治理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一、知识储备 (一)xx与《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 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合称“四书”。《论语》共----篇。 (二)了解xx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颜渊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三)背景补充: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这一顺序就体现了孔子“长幼有序”的思想。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主张“以礼治国”。 (四)字词积累 1.字音: 哂()之饥馑()铿()尔小相()比及()..... 冠()者沂()水舞雩()喟()然撰().... 2.辨义: (1)通假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