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车标定技术规范

整车标定技术规范

整车标定技术规范
整车标定技术规范

整车EMS系统标定验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EMS系统标定评价条件、验收项目、验收方法、验收标准和验收评价结果处理。本标准适用于除混合动力、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外其他装有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所有福田汽车的标定数据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352.3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 重型汽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7691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

GB 1828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及简易工况法)HJ 437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车载诊断(OBD)系统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EMS

Engine Management System,发动机管理系统,或称发动机电控系统。

3.2 冷机起动

经过一定时间静置后,冷却液温度与环境温度、机油温度温差小于 2 ℃状态下的起动试验。

3.3 热机起动

经过一段时间油门操作或驾驶运转后,冷却液温度高于70 ℃或达到热平衡的状态下的起动试验。

3.4 起动时间

压燃式发动机和点燃式发动机的EMS对于起动时间分别规定如下:

——对于压燃式发动机:起动机接通后,发动机能自行运转期间,转速从0

到目标怠速的时间;——对于点燃式发动机:从蓄电池电压开始下降发动机转速达到500 rpm的时间。

3.5 怠速超调

怠速时发动机转速无规律的随机变化超过目标转速±30 rpm或具有发散性的偏离目标怠速。

3.6 怠速波动

怠速转速反复偏离目标转速。

3.7 车载诊断(OBD)系统

指排放控制用车载诊断(OBD)系统。它必须具有识别可能存在故障的区域的功能,并以故障代码的方式将该信息储存在电控单元存储器内。

4 评价条件

4.1 试验道路

除另有规定外,各项试验应在清洁、干燥、平坦的,用沥青或混凝土铺装的直线道路上进行。道路长(2~3)km,纵向坡度在0.1%以内。

4.2 环境要求

4.2.1 试验时应是无雨无雾天气。

4.2.2 相对湿度小于95%。

4.2.3 气温在-30 ℃~45 ℃。

4.2.4 风速不大于3 m/s。

4.2.5 对于需在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试验,环境要求按相应标准执行。

4.3 燃料、润滑油(脂)和制动液

试验汽车使用的燃料、润滑油(脂)和制动液的牌号和规格,应符合该车技术条件或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除可靠性行驶试验、耐久性道路试验及使用试验外,同一次试验的各项性能测定必须使用同—批燃料、润滑油(脂)和制动液。

5 试验车辆准备

5.1 接车检查

5.1.1 记录试验样车的型号、发动机号、底盘号、行驶里程等。

5.1.2 检查车辆装备完整性及装配调整情况。汽车必须是TTO阶段生产的产品,符合整车装调技术条件,各项技术参数满足相关技术文件规定,而且汽车各总成、

部件、附件及所属装置(包括随车工具与备胎)必须按规定装备齐全。

5.1.3 行驶检查,轮胎气压应符合该车技术条件规定,误差不超过±10%;汽车制动、操纵等各系统,整车姿态和四轮定位必须按该车技术条件规定调整到位,确保车辆安全。

5.1.4 每种车型(动力系统参数及其配置相同)试验汽车不少于2辆。

5.1.5 装载质量

5.1.5.1 无特殊规定时装载质量均为厂定整备质量或使试验车处于厂定整备质量状态。

5.1.5.2 装载质量应均匀分布,装载物应固定牢靠,试验过程中不得晃动和颠离;不应因潮湿、散失等条件变化而改变其质量。以保证装载质量的大小、分布不变。

5.2 车辆磨合

根据试验要求,对试验车辆进行磨合。除另有规定外,磨合规范按该车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5.3 OBD试验车辆准备

OBD系统验证试验应在完成V型耐久性试验的车辆上进行,如果没有进行V 型耐久性试验,可使用

经适当老化(相当于行使了80 000km)并具有代表性的汽车。

6 验收标准

6.1 对试验中出现的各种表现应详细记录,并且按附录A(规范性附录)规定的验收要求进行评价。

6.2 验收时的附件使用状态要注明。如空调的开、关,电负荷的有、无等。

6.3 验收要求按附录A(规范性附录)的规定。

7 验收项目

7.1 燃用汽油的装点燃式发动机的汽车(包括两用燃料车)必须进行下述试验:

——排放性能验收(I型试验、VI型试验、双怠速试验);——整车标定验收;

——极限试验(包含高温、高原和高寒试验)验收;——OBD试验验收。

7.2 燃用LPG或NG(单一气体燃料)的装点燃式发动机的汽车必须进行下述试验:

——排放性能验收(I型试验、双怠速试验);——整车标定验收;

——极限试验(包含高温、高原和高寒试验)验收;——OBD试验验收(仅限轻型车)。

7.3 装压燃式发动机的最大总质量≤3.5 t轻型汽车必须进行下述试验:

——排放性能验收(I型试验);——整车标定验收;

——极限试验(包含高温、高原和高寒试验)验收;——OBD试验验收(国IV阶段开始)。

7.4 装压燃式发动机的最大总质量>3.5 t中重型汽车必须进行下述试验:

——排放性能验收(ESC、ELR);——整车标定验收;

——极限试验(包含高温、高原和高寒试验)验收;——OBD试验验收(国IV阶段开始)。

7.5 主要验收项目描述

7.5.1 排放性能验收

所有汽车都必须进行此项试验,依照相应执行标准要求的试验方法及内容进行测试,排放需满足开发目标要求;没有工程目标的必须满足相应执行标准排放限值要求。

各车型按排放性能验收试验至少包含以下项目,见表1。

表1 车型按排放性能验收试验项目列表

7.5.2 整车标定验收

7.5.2.1 所有汽车都必须进行此项试验。

7.5.2.1.1 对于两用燃料车,必须对两种燃料分别进行此项试验。

7.5.2.1.2 对于单一气体燃料车,仅用该气体燃料进行此项试验。

7.5.2.2 试验项目及要求根据整车配置输入及整车部门提供的相关功能参数设定要求说明(如整车无相关输入,则视同采用EMS标定默认设置),需逐项确认空调、故障诊断、巡航、远程油门、车下停车起动等EMS功能开发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相关试验方法按第8章及附录A要求。

7.5.3 极限试验验收

7.5.3.1 所有汽车都必须进行此项试验。

7.5.3.1.1 对于两用燃料车,必须对两种燃料分别进行此项试验。

7.5.3.1.2 对于单一气体燃料车,仅用该气体燃料进行此项试验。

7.5.3.2 根据极限试验策划增加特殊验证试验项目,相关试验方法参见第8节及附录A要求。

7.5.4 OBD试验验收

7.5.4.1 装备OBD系统的汽车都必须进行此项试验。

7.5.4.2 OBD试验验收包括OBD标定试验验收和OBD车队试验验证。

7.5.4.3 轻型车OBD标定试验验收需要根据整车配置输入,按照第8节及附录A 要求逐项进行。

7.5.4.4 重型柴油机OBD标定试验验收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由外购发动机厂按照HJ 437-2008标准取得OBD认证报告即可。

7.5.4.5 OBD标定试验验收完成并且EMS标定数据接近冻结后,应进行OBD车队试验,对OBD标定的鲁棒性、以及不同车辆、载荷、路况、天气、油品等条件下的适应性进行验证。

7.5.4.6 OBD车队试验至少需要3台样车,车辆状态尽量接近最终量产状态,试验里程和试验条件根据项目要求而定。

8 验收方法

8.1 怠速试验

8.1.1 要求样车在正常条件下,分别在开关空调情况下进行,怠速运行15 s,向左或右将方向盘打到头并维持3 s,迅速松开方向盘,怠速运行15 s,至少重复三次;然后回正转向后,开关远光灯等照明检测怠速转速变化;踩油门达到最高转速后,迅速释放油门踏板,关注回到怠速点时有无下冲及下冲转速;另检查开关空调时怠速转速响应情况,转速是否有提升,转速波动范围及稳定情况;8.1.2 对怠速转速、轨压进行监测,评判试验条件是否正常;发动机的波动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出现发动机熄火,有无冒黑烟情况,对怠速调整的迅速、平顺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

8.2 驾驶性试验

8.2.1 分别进行以下试验步骤:

a)一、二档怠速起步检查:满载时能够顺利起步,若熄火,可适当提高起步怠速转速设定点;轻微刹车时,怠速整体上应保持稳定,放开制动时转速的上

冲不应很明显;

b)一档、暖机、全负载、15%坡度路面,车辆能稳定爬坡,无黑烟;c)二档、暖机、全负载、10%坡度路面,车辆能稳定爬坡,无黑烟;

d)在空载和满载的情况下,暖机、平直路面,一档怠速起步,怠速稳定行驶后转速波动不超过标定的工程目标(压燃式发动机为10r/min,点燃式发动机为60 r/min~100 r/min),此时急加油门至最大位置,车辆不应有大的窜动,同时检查发动机最高转速是否为设定转速,波动是否在10 r/min之内;急松油门,车辆不应有特别大的顿动,转速下降到怠速点时下冲不应太大,车辆在回到怠速行走的过程中和再次怠速行驶时都能稳定运行。不踩油门,换二档,重复一档时的以上操作但波动范围可有所放宽,回怠速后换三档,重复以上操作,波动范围可有所放宽,以此类推,直至检查完所有档位的怠速行驶性能,但四五六档时可能最高转速达不到设定转速,这是正常现象,且高档位时怠速行驶转速波动也较低档时要大,总体以感觉平稳为准,如不满足以上怠速行驶的性能要求,则需对各档位下的怠速控制进行重新标定;

e)在空载和满载的情况下,分别从一档到最高档进行加速性能测试,应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测试,如不满意则需对驾驶性进行重新标定;

8.2.2 对样机转速、轨压等参数进行监测,评判试验条件是否正常;对起步性能、怠速调整、行驶的迅速、平顺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此项试验不和冷机驾驶性试验同时进行,单独进行。

8.3 故障诊断测试

a) 分别拔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线束插头、一缸(或任意一缸)喷油器线束插头、进气压力温度传

感器线束插头、空气流量计线束插头、转速传感器线束插头和相位传感器线束插头进行起动试验并怠速运行30 s;

b) 样机在起动后怠速运行15 s,分别拔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线束插头、一缸(或任意一缸)喷油

器线束插头、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线束插头、空气流量计线束插头、转速传感器线束插头和相位传感器线束插头,怠速运行30 s后,恢复插头连接再怠速运行30 s;

c) 对样机静态下传感器失效后的故障诊断、起动性能进行评估;对样机运转过程中传感器失效后

的故障诊断、对样机运行的影响进行评估。

8.4 起动试验

a) 要求样车在低温环境中静置至少8 h,冷却液温度与环境温度、机油温度达到平衡且温差小于

2℃,手动档车型置空档(自动变速箱车型放P档或N档),不踩油门,踩下离合踏板,钥匙门上电后待预热指示灯熄灭后起动发动机,起动成功后,松离合,怠速运行10 s,熄火并保存试验记录数据。点燃式发动机没有预热装置,在启动时不必考虑预热功能;

b) 对空载电瓶电压、预热电压、起动电压、拖动转速进行监测,评判试验条件是否正常;预热功

能是否正常;对爆发时间、升速过程、初始怠速调整的迅速、平顺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此项试验不和冷机驾驶性试验同时进行,单独进行;

c)各试验条件下的样车冷机起动、高寒环境下的低温起动试验及高原环境下冷态起动试验方法及

起动要求均可参照执行;在高寒环境下要对不同温度下的启动情况进行评估;但热机起动则要求冷却液温度大于70 ℃或达到热平衡;

d)对于点燃式发动机,在高寒环境下冷机启动后,还需要进行完全断电和非完全断电的重复启动,

评估空燃比控制是否合适,发动机启动过程中是否有淹缸的可能。

8.5 爆震试验(点燃式发动机进行此项试验)

a)在长直上坡路段驾驶样车,使发动机在各转速、进气压力(各工况点)下稳态运行,通过示波

器或者音响监测是否有爆震发生;急踩油门,监测瞬态时是否有爆震发生;

b)对转速、进气压力、冷却液温度、点火角、喷油量、燃油学习值等进行监测,评判试验条件是

否正常,对发动机爆震情况进行评价。8.6 高温试验-热浸起动及重复热起动

a) 要求样车采用尽快挂最高档全油门维持转速在1000 r/min或二档全油门维持最高转速爬长/陡

坡,冷却液温度达到平衡后,迅速将样车停放与三面背风且能被阳光直晒的墙体前,并使车头与墙壁距离保持20 cm(或尽可能小的距离),手动档车型置空档(自动变速箱车型放P档或N档),不踩油门,全油门开空调运行,冷却液温度再次达到平衡后立即停机静置,观察并记录冷却液最高温度(通常10~20 min 可达到最高峰值),在冷却液温度达到最高值并出现下降趋势时,踩下离合踏板,起动发动机,起动成功后,松离合,怠速运行10 s,熄火并保存试验记录数据。重复起动至少三次;

b) 对空载电瓶电压、预热电压、起动电压、拖动转速、空燃比进行监测,评判试验条件是否正常;

对爆发时间、升速过程、初始怠速调整的迅速、平顺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此项试验不和冷机驾驶性试验同时进行,单独进行。

8.7 高温试验-热燃油处理(蒸发)及热机驾驶性试验(点燃式发动机进行此项试验)

a)样车油箱油量控制在半箱左右,在冷却液温度达到热平衡后,通过频繁的加速、减速及S形转

弯,使油箱内的燃油得到充分加热、晃动,使油箱内产生大量燃油蒸汽。车辆行驶约30 min后进入热浸处理,监测冷却液温度,在其达到最高值并出现下降趋势时,踩下离合踏板,启动发动机,起动成功后怠速运行约10 min,并进行热机驾驶性试验,熄火并保存试验记录数据;

b)对电瓶电压、起动电压、拖动转速、发动机转速、碳罐电磁阀的开启情况进行监测,评判试验

条件是否正常;对起动时间、怠速平顺性和稳定性、热机驾驶性进行评价。

8.8 高温试验-热循环试验(点燃式发动机进行此项试验)

a)样车以高转速低负荷(发动机转速大于4000 rpm,挡位在2或3档)行驶,直至发动机冷却液

温度达到热平衡,记录并保存试验数据。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停止试验,冷却发动机:发动机停止运转,燃油温度(油箱输出口处)大于65 ℃,冷却液温

度大于110 ℃,机油温度toil大于130 ℃;

b)对机油、冷却液、燃油等温度进行监测,评判试验条件是否正常,关注燃油温度变化率(油箱输油口每分钟燃油温度的升高,℃/min),对高温条件下油泵连续高转速下的供油能力进行评价。8.9 高温试验-过热保护试验

a) 样车采用尽快挂最高档油门全开维持转速在1000 r/min或挂二档油门全开维持最高转速爬长/

陡坡,冷却液温度达到平衡后持续10 min,监测并保存试验记录数据;

b) 样车在高速路或长直路段进行最高档全油门行驶,通过增加负载或爬坡,控制样车在标定转速

和最大扭矩转速分别在冷却液温度达到平衡后持续行驶15 min;

c) 对喷油量、车速和转速等参数进行监测,评判试验条件是否正常;对过热保护起始温度、限制

策略的设定进行评价。

8.10 高温试验-空调切断试验a)样车起动后,开启空调,怠速30 s,挂二档起步,怠速运行15 s,重复三次;

b)样车起步后,踩下一半油门加速15 s,松开油门滑行到怠速运行15 s,重复三次;油门全开加

速15 s,松开油门滑行到怠速运行15 s,重复三次;

c) 样车油门全开维持最高转速爬长/陡坡,冷却液温度达到平衡后持续10 min,监测并保存试验

记录数据;

d) 对冷却液温度、扭矩、转速等参数进行监测,评判试验条件是否正常;对空调切断功能的执行、

切断温度、恢复温度的设定、切断控制策略是否导致行车中频繁切断/恢复等结果进行评价。

8.11 高原试验-冷启动试验

样车在海拔4300 m或以上高度进行此项试验。

8.12 高原试验-增压器保护试验a) 样车至少在海拔2900 m、3500 m和4300 m及以上高度进行此项试验;

b) 试验时样车尽快挂最高档油门全开维持转速在1000 r/min或挂二档油门全开维持最高转速爬长/陡坡,冷却液温度达到平衡后持续10 min;

c) 样车在高速路或长直路段进行最高档全油门行驶,通过增加负载或爬坡,控制样车在标定转速

和最大扭矩转速分别在冷却液温度达到平衡后持续行驶15 min;

d) 对涡前排温和增压器转速等参数进行监测,评判试验运行过程中的最高增压器涡前温度和转速

是否满足产品使用要求;对增压器保护限制策略对高原动力性的影响进行评价。

8.13 高原试验-冒烟极限(压燃式发动机进行此项试验)

样车至少在海拔2900 m、3500 m和4300 m及以上高度进行此项试验,在空调开和关两种试验条件下分别进行冷机起动、冷机起步、加减速试验,检查各档用各种油门开度加速的平顺性和换档时有无转速上冲,根据各种表现进行评价。

8.14 高寒试验-冷机、热机驾驶性试验(点燃式发动机进行此项试验)要求样车在低温环境中静置至少8 h,冷却液温度与环境温度、机油温度达到平衡且温差小于2 ℃,手动档车型置空档(自动变速箱车型放P档或N档),不踩油门,踩下离合踏板,起动发动机,急踩油门,监测发动机转速随油门踏板的变化,然后按照驾驶性试验要求对车辆驾驶性进行评价。

8.15 高寒试验-节气门结冰试验(点燃式发动机进行此项试验)在低温环境下稳定节气门在某一固定位置,长时间驾驶车辆,监测进气温度、进气压力等参数,观察节气门是否有结冰现象。

8.16 轻型车OBD标定验收试验

a) 该项试验需要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试验条件与轻型车排放试验条件相同;

b) 模拟发动机管理系统或排放控制部件的故障,如将汽油机三元催化转化器替换为已劣化的临界催化转化器、将柴油机1缸喷油器电接头断开等;

c) 在带有模拟故障的汽车上至少连续运行2次I型试验(1部和2部)进行预处理,对于装压燃式

发动机的汽车允许多运行2次2部循环;d) 按照I型试验循环运转带有模拟故障的汽车,并测量汽车的排放物。

e) 根据汽车的排放结果确定车载诊断(OBD)系统是否对该模拟故障作出反应,并以适当方式向驾驶员指示故障。

整车装配通用技术规范

整车装配通用技术规范 1目的 规范生产过程的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确保所生产的整车出厂质量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制造让顾客满意的产品 2范围 2.1 规定了本公司生产的各类型整车装配通用技术要求 2.2 本检验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整车生产过程的检验 3依据 3.1 相关产品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3.2 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规程 4整车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4.1 整车装配前的准备 4.1.1仔细阅读本工序的图纸技术要求或装配工艺规程。 4.1.2了解本工序所要装配的零部件质量要求和装配顺序。 4.1.3检查本工序所要装配的零部件质量情况。 4.1.3.1电镀件电镀层应色泽均匀、光亮,不应有锈蚀、起皮、鼓泡、麻点、毛刺和划痕等缺陷。 4.1.3.2喷漆件喷漆件应色泽均匀、光亮、无色差,漆层表面不允许有流痕、麻坑、锈蚀、漏喷、桔皮等缺陷。 4.1.3.3焊接件焊接件表面应平整光滑, 不能有漏焊 , 裂纹等缺陷。 4.1.3.4外观件均不得有明显刮伤、碰花、生锈、变形等影响外观质量的缺陷。 4.1.4按工艺所要装配的零部件根据工艺技术文件选用适当的工具工装和设备 , 并准备必要的辅料如润滑油脂类。 4.2 通用装配要求 4.2.1按图纸和工艺技术文件规定顺序安装本工序( 工位 ) 所要装的零部件。 4.2.2装配中对零部件要轻拿轻放 , 不允许严重的碰撞 , 损坏或划伤零部件 , 不允许非正常情况下的零部件变形。 4.2.3所有安装螺栓、螺帽、螺钉、垫圈、六方头、起子头和平面均不得有明显的打花、缺边、缺角、脱漆、脱铬 等缺陷。 4.2.4所有零部件、标准件均不得错装、漏装、多装和少装。 4.2.5所有零部件安装螺栓均应装配到位, 安装螺栓应露出螺母端面2-5 牙。 4.2.6安装螺栓松紧度应符合工艺技术文件所要求的力矩值, 没有力矩值要求的螺栓螺钉按常规手感装紧, 有弹簧 垫圈的紧固件应使弹簧垫圈压平, 但不能使弹簧垫圈失效。 4.2.7本工序所装配的零部件均应按工艺技术要求装配到位, 不应出现松脱现象 , 装配到位的零部件应牢固可靠。 4.2.8旋转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之间装配前必须涂一层钙基润滑脂。 4.2.9不准野蛮装配 , 不准用不适当的板手或工具装配零部件。 4.2.10整车所有螺栓、螺钉安装方向原则上都应从左向右和从上到下, 特殊情况按工艺文件要求可以有所变动。 4.2.11关重工位按工艺对螺栓端头或螺母用色标笔进行漆封。 4.3车架装配 : 4.4动力系统装配 4.8操纵系统安装 1

电控发动机及整车标定3

第五章发动机标定,冷态和热态驱动性能 §5.1冷态的供油概念 燃烧要求空气和燃油蒸气的比例在稀燃界限和浓燃界限之间。 · 14.7=汽油蒸气的理论空燃比。 稀燃和浓燃界限为: ·稀蒸气当量比=0.6或A/F=24 ·浓蒸气当量比=4.0或A/F=3.5 当量比=(实际)/14.7。发动机的实际界限并没有那么宽。 冷机时,喷射燃油的大部分仍保持液态。 ·液态汽油不会燃烧。仅蒸发为气态的那部分喷射燃油能用来达到稀燃界限。 必须限制液态燃油的量。 ·液态燃油过多会淹没火花塞。 必须尽量提高气态/液态比以使冷起动性能和冷机驱动性能达到最佳。图22显示了低温对起动时间的不利影响以及随着温度降低对浓混合气要求的变化。 图22 蒸气当量比

冷态的供油概念(续) 燃油蒸气的产生量是下列参数的函数: ·温度(PCM输入) ·燃油特性(馏分,蒸气压力) ·歧管绝对压力(PCM输入) 对蒸发的次要影响因素包括: ·液态燃油的暴露面积 ·空气流速 ·喷油器雾化(PFI) ·喷油器喷束(PFI) ·喷油器喷油正时(PFI),图23显示了蒸发对着火时间的重要影响。 冷起动标定 冷起动包括三个阶段: 1). 拖动阶段 ·从开始拖动到第一个气缸着火 2). 拖动到运转阶段 ·第一个气缸着火到冷机转速上升 3). 暖机阶段 ·冷机运转到稳定的暖机运转 图23 燃油蒸发特性 §5.2拖动阶段 拖动阶段从发动机开始转动(PCM探测到来自曲轴位置传感器的参考脉冲)到由于燃烧使发动机转速上升时为止。图24为节气门体喷射(TBI)系统的空燃

比(A/F)在拖动阶段的控制规程,请注意其开始时为浓,逐渐减稀空燃比。请注意系统是可以调节的(即变量A-E都可以用标定工具来改变)。 拖动阶段的状况: ·由于有起动机负载,蓄电池电压低而且有波动。 ·由于提供给电子燃油泵的电压不稳定,所以燃油压力低而且有波动。 ·不可预测的拖动转速。 ·不可预测的空气流速。 拖动阶段的目标: ·尽快使发动机着火。 ·避免供油过多和火花塞淹没。 拖动阶段的标定策略: ·要有大的初始基本脉宽使进气歧管湿润并达到稀燃界限。 ·在顺序喷射系统中,在识别出判缸信号(凸轮轴传感器)之前,所有喷油器将同时工作。 ·在继续拖动过程中减小基本脉宽以避免火花塞淹没。 ·供油应比预期的量更浓些,以补偿由于蓄电池电压低造成的燃油压力低和喷油器响应时间慢。 图24 起动阶段TBI空燃比规程 §5.3拖动到运转阶段 拖动到运转阶段始于发动机转速由于第一次燃烧而提高,至发动机转速在某个经过标定的参考脉冲数(KERUNCNTR)时期内都超过某个经过标定的转速阈值(KRPMUP)时为止。图25显示了空燃比在拖动到运转阶段中逐渐提高的过程。如果发动机在20个参考脉冲后仍未着火,则空燃比将保持在7.5,一旦发动机着火,空燃比将迅速提高以防失速。

动力电池系统技术规范

密级:项目内部 动力电池系统技术规范项目代号: 文件编号: 编写:时间: 校核:时间: 批准:时间: 天津易鼎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1.文件范围 本文件规范了XX公司XX车型所用XX动力电池必须满足的技术性能要求。 2.术语定义和及产品执行标准 .术语定义 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EV):指以车载能源为动力,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 电芯(cell):一个单一的电化学电池最小的功能单元; 模组(module):指由多个电芯的并联组装集合体,是一个单一的机电单元; 电池组(batterypack):由一个或多个模组连接组成的单一机械总成; 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stem,BMS):指任何通过监控充电电池的状态、计算二次数据并报告该等数据、保护该等充电电池、设置报警信号、与设备中的其他子系统进行电子通信、控制充电电池内部的环境或平衡该等充电电池或环境等方式来管理该等充电电池的电子设备,包括软件、硬件和运算法则; 动力电池系统(batterysystem):动力电池系统是指由动力电池组、电池箱体、电池管理系

统、电器元件及高低压连接器等组成的总成部件,功能为接收和储存由车载充电机、发电机、制动能量回收装置或外置充电装置提供的高压直流电,并且为电驱动系统及电辅助系统提供高压直流电; 整车控制器(vehiclecontrollerunit):检测控制电动汽车系统电路的控制器; 高电压(HighVoltage,HV):特指电动汽车200VDC以上高压系统; 低电压(LowVoltage,LV):指任何信号或功率型能量低于50VDC,本文中特指整车12VDC电源系统; 荷电状态(state-of-charge,SOC):电池放电后剩余容量与全荷电容量的百分比; 寿命初始(BeginningOfLife,BOL):指动力电池系统刚交付使用的状态; 寿命终止(EndOfLife,EOL):动力电池系统能量降低到初始能量的80%,或者实时峰值 功率低于初始峰值功率的85%时,视为寿命终止;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在同一电子环境中,两种或多种电子 设备能互不干扰进行正常工作的能力; 高低压互锁(HighVoltageInter-Lock,HVIL):特指低压断电时,通过低压信号控制能够 同时将高压回路切断; CAN(ControllerArea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 DFMEA(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设计故障模式及失效分析; MTBF(MeanTimeBetweenFailure):平均无故障时间; 额定容量:在25℃±2℃下,以1I1(A)电流恒电流充电至动力电池系统总电压或最高单体 电压达到规定电压值,以恒定电压充电至电流小于(A)时停止充电,休眠10分钟后,以1I1(A)电流放电达到规定的终止电压时停止放电,整个测试过程放出的容量为额定容量,单位为Ah; 额定能量:在25℃±2℃下,以1I1(A)电流恒电流充电至动力电池系统总电压达到或最高 单体电压达到规定电压值,以恒定电压充电至电流小于时停止充电,休眠10分钟后,以1I1(A)电流放电达到规定的终止电压时停止放电,整个测试过程放出的能量为额定能量,(Wh),此值可由电压-容量曲线的覆盖面积积分得到; 可用能量:在25±2℃、-5±2℃两种温度条件下,按照《动力电池可用能量测试规范》分 别做NEDC测试,动力电池系统在放电率允许的范围内实际放出的电量的平均值。 额定电压:额定能量除以额定容量,标定为额定电压; 峰值功率:本项目峰值功率标定为XXkW。 产品执行标准 表1.产品执行标准 备注:未经特殊说明,本规范中涉及到的术语定义、检测方法、判断标准等都以上述标准为准。

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TS

经济型电动车项目 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TS报告 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TS报告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 目录 整车性能目标分管明细 1产品定位 1.1车型类型 1.2销售区域 1.3竞争车型 1.4用户群体 1.5使用环境3 2产品图谱 3动力系统参数

3.1动力总成参数 3.2动力电源 3.3润滑油定义 4要求 4.1标准法规符合性 4.2产品特性 4.2.1总布置参数 421.1 整车外廓尺寸 421.2整车通过性 421.3行李箱容积 4.2.2重量 4.2.2.1 整备质量 4.2.2.2 空载质量10 4.2.2.3 专业重量10 4.2.2.4满载质量11 4.2.2.5质心位置12 4.2.3人机工程12

426车辆动力学 13 15 16 17 18 18 21 22 426.1 操稳客观测试22 4.262希y动24 4.2.7碰撞安全28 4.2.8振动噪声NVH 29 4.2.8.1 通过噪声29 4.2.8.2定置车内噪声30 4.2.8.3 定置车内振动30 4.2.8.4 D挡加速车内噪声31 4.2.8.5 光滑路面匀速行使车内噪声32

4.2.12.1 降温 43 428.6粗糙和坏路面匀速行使车内噪声 33 428.7整车气密性 34 4.2.9热流管理CFD. 35 4.2.9.1热平衡 35 36 37 39 37 38 39 40 41 4211.4气味性 42 4212电子电器性能 43 4.2.12.2 采暖 44 4.2.12.3 除霜 46

整车总装检测线技术文件

1. 工程内容 1 甲乙双方工程界限表 序号 工程内容 甲方 乙方 备注 1 设计 √ 2 技术交底 √ √ 3 施工组织设计 √ 4 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 5 详细设计图纸交付 √ 6 现场施工临时用电量申请 √ 序号 内容 1 颠簸带 2 底盘调整地沟气源接口三联件及照明 3 车辆报检控制柜 4 非接触式四轮定位仪 5 龙门式前照灯检测仪 6 侧滑试验台 7 双轴转鼓试验台(带速度检测功能,含无线ABS 测试模块) 8 单轴制动试验台(含踏板力计、手刹力计,集成轴重测量功能) 9 360影像检测(预留场地、预留接口) 10 汽油车尾气排放检测仪(含转速计、油温计) 11 柴油车排放检测烟度计 12 声级计 13 车辆总检控制柜 14 检测线联网软件系统 15 转鼓试验台隔音排烟室体 16 以上设备的标定仪器、专用工具、电气控制系统、显示器、扫描器、安全防护装置、地坑照明、地面盖板

7 临时用电提供电源 √ 8 现场施工临时用电二次布线施 工 √ 10 施工现场临时用动力管线及动 力费(含计量装置及分电箱) √ 11 乙方临时办公室√ 12 施工现场临时防护设施√ 13 乙方吃、住、行√ 14 施工现场出入证等√ 15 特构验收√√ 17 设备施工放线√ 18 设备表面涂底漆、面漆√ 19 设备使用公用点至公用供给点 连接阀门 √ 21 设备铭牌制作、安装√ 22 施工环境卫生及设备现场保洁√ 23 工程移交用户前设备内外清洁√ 24 设备深度保洁√ 25 调试到终验收前设备所需润滑 油、脂 √ 26 工程保险、设备保险、人身保险、 运输保险等 √ 27 工程竣工图√ 33 设备制造√ 34 预验收√√ 35 乙方采购的外购件的界限 35.1 外购件采购、运输、包装、防护、 安装、调试 √ 35.2 外购件验收√√35.3 外购件现场保管√ 35.4 外购件说明书、出厂证、合格证 等 √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T18344 来源:技术处时间:2013-01-07 前言 为规范在用汽车维护、检测、诊断作业,使汽车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减少汽车故障,保证行车安全,延长车辆使用寿命,有效地控制汽车排放污染物,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总结了行业标准JT/T201-1995《汽车维护工艺规范》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适用范围,使标准更加完善。 本标准的附录A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南京市汽车维修管理处、天津市交通局、北京市汽车维修管理处、云南省交通厅、辽宁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桂芹、韩国庆、谢素华、孟秋、蔡团结、徐通法、刘亚平、刘林、金诚仁。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的周期,作业内容和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在用汽车。?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日常维护?routine maintenance 以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为作业中心内容,由驾驶员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 3.2?一级维护?elementary maintenance 除日常维护作业外,以清洁、润滑、紧固为作业中心内容。并检查有关制度、操纵等安全部件,由维修企业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 3.3?二级维护?complete maintenance 除一级维护作业外。以检查、调整转向节、转向摇臂、制动蹄片、悬架等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容易磨损或变形的安全部件为主,并拆检轮胎,进行轮胎换位,检查调整发动机工作状况和排气污染控制装置等,由维修企业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 4?汽车维护分级和周期 4.1?汽车维护的分级: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 4.2?汽车维护的周期 4.2.1?日常维护的周期 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 4.2.2?一级维护、二级维护的周期?

检测站技术规范(暂行)

湖北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技术规范(暂行) 一、检测设备及器具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和湖北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工作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必须配备的检测设备及器具的种类、数量、基本功能和性能参数。本规范适用于湖北省境内的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2.引用标准 GB 18565《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T15746.1~15746.3《汽车修理质量检查评定》 GB/T18344《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GB17993《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开业条件》 3.通用性要求 3.1所有配置的检测设备、器具均应具有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及CMC认证标志。 3.2所有需进行计量检定的检测设备、器具均应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3 所配置设备、器具的种类、数量应满足本规范规定的检测类别、检测项目与检测参数的要求。 3.4所配置设备、器具的技术性能应满足本规范提出的功能、技术指标。 3.5所配置设备、器具的测量范围应覆盖本地区所拥有各类车型。 4.检测类别、检测项目与检测参数 4.1检测类别 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对机动车实施检测的类别划分为五类,即:技术等级评定、客车春运检测、维修质量抽检、二级维护竣工检测、委托检测。 4.2检测项目 对应于各检测类别的检测项目规定如下: 4.2.1技术等级评定 本类别对应的检测项目共18项,即:发动机性能、驱动轮输出功率、制动性能、前照灯特性、车速表性能、底盘状况、转向性能、轮胎特性、制动踏板性能、离合器踏板性能、驻车制动器性能、侧滑性能、尾气排放物含量、噪声、轴荷、客车防雨密封性、悬架特性、人工检视参数。 4.2.2客车春运检测 本类别对应的检测项目共13项,即:发动机性能、制动性能、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事故汽车修复的作业流程、工艺要求、配件修换原则及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事故损伤的修复。 的是进一步保证事故汽车的修复质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T 5336 大客车车身修理技术条件 GB/T 5624 汽车维修术语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9656 汽车安全玻璃…… 使标准内容更全面 的时效性。 3 术语和定义 GB/T5624 和GB725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原设计 汽车制造厂或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设计、改造、改装及维修的技术文件。 3.2事故汽车 因意外事故而损伤的汽车。 3.3事故汽车修复 3.4受损件 因事故导致技术参数、性能指标不能达到相关技术标准或原设计要求需要更换或修理的零部件。3.5弯曲变形 永久性变形的损伤形式。 3.6折曲变形 弯曲变形剧烈曲率半径很小,通常在很短的长度上弯曲90o以上,通过拉拔矫正仍有明显的裂纹和开裂,或者出现永久变形带,需经高温热处理才能恢复到事故前状态的损伤形式。 4.1,进厂检验 4.1.1损伤诊断 4.1.1.1 4.1.1.2 4.1.1.3A并归入维修档案。 损伤诊断是事故汽车修复的基础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只有损伤诊断正确,才能制定合适的修复方案。应重点注意三方面的内容: 1有助于准确判定损伤范围,力的

2 3C的技术要求。 4.1.2损伤等级评定 4.1.2.1以车身(含驾驶室) 4.1.2.2整车损伤等级划分为一级损伤、二级损伤和三级损伤,损伤等级评定方法按照附录B的规定 B评定对象,整车 1。 2(对可修复性车辆而言主要以车身(含驾驶室)总成、发动机总成、变速器总成、 8 3级损伤、二级损伤和三级损伤。 1 统及转向系统中有三个含以上总成或系统损坏;非承载式车身、车架和发动机总成之一损坏,或非承载式车身总成、变速器总成、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中有三个含以上总成或系统。 2 非承载式车身总成、变速器总成、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中有一个 以上总成或系统 3 4.1.3确定修复作业项目 4.1.3.1 4.1.3.2 200016 4.2过程检验 4.2.1 4.2.2修复过程中应按照附录C录检验结果。事故汽车特别 C 修和装配、关键工艺过程作了详细规定。对车架/车身、安全带、气囊、转向机构、制动机构以及 4.3 竣工检验 主要 1D 2 3 检验。

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

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TS模板

经济型电动车项目 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TS报告

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TS报告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整车性能目标分管明细 (1) 1产品定位 (3) 1.1车型类型 (3) 1.2销售区域 (3) 1.3竞争车型 (3) 1.4用户群体 (3) 1.5使用环境 (3) 2产品图谱 (4) 3动力系统参数 (4) 3.1动力总成参数 (4) 3.2动力电源 (6) 3.3润滑油定义 (6) 4要求 (7) 4.1标准法规符合性 (7) 4.2产品特性 (7) 4.2.1总布置参数 (7) 4.2.1.1整车外廓尺寸 (7) 4.2.1.2整车通过性 (8) 4.2.1.3行李箱容积 (9) 4.2.2重量 (9) 4.2.2.1 整备质量 (9) 4.2.2.2 空载质量 (10) 4.2.2.3专业重量 (11) 4.2.2.4满载质量 (11) 4.2.2.5质心位置 (12) 4.2.3人机工程 (12) 4.2.3.1人机布置 (13) 4.2.3.2 乘降方便性 (14) 4.2.3.3 操作便利性 (15) 4.2.4驾驶性 (16) 4.2.5动力经济性 (17) 4.2.5.1动力性 (17) 4.2.5.2经济性 (19) 4.2.6车辆动力学 (20) 4.2.6.1操稳客观测试 (21) 4.2.6.2制动 (22) 4.2.7碰撞安全 (26) 4.2.8振动噪声NVH (27) 4.2.8.1通过噪声 (27) 4.2.8.2定置车内噪声 (28) 第 2 页

汽车检测技术标准

汽车检测技术标准 第一章概述 1、汽车检测(vechicle inspection):1、汽车不解体 2、利用汽车检测设备和计算机技术 3、对 汽车性能进行快速、准确、定量的检测4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的检查和测量5、汽车继续运行或进厂维护或修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2、汽车检测的目的:1、预防故障。2、建立科学的汽车维修体系。 3、汽车检测的分类:1、汽车安全环保检测(年检,安全性、环保性)。2、汽车综合性能检测 (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可靠性、操纵稳定性)。 4、检测参数:1、工作过程参数(发动机功率、制动力)2、伴随过程参数(振动、噪声、异响) 3、几何尺寸参数(气门间隙、自由行程)。 5、检测参数的选择原则:1、灵敏性:检测参数相对于技术状况参数的变化快慢。2、单值性: 单调性,汽车技术状况参数:初始值uf终了值ue的范围内,检测参数的变化不应出现极值(即dP/du≠0)3、稳定性: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多次测的统一检测参事的测量值,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6、检测参数标准的类型: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JT-交通,/T-推荐性)、3、地方标准 (DB)、企业标准(Q/…) 7、检测参数标准的组成:初始值、许用值、极限值。 8、测量:利用测量仪表通过实验和计算方法获取检测参数的量值。 9、汽车检测设备的组成:试验条件模拟装置、取样装置、附加装置、测量系统。 10、测量系统的组成:传感器(把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量信号的一种变换器)、信号调理电路、 测量仪表。 11、信号调理电路: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各种形式的信号处理(如电量转换、阻抗转换、离 屏蔽、小信号放大、温度补偿、滤波和调制等)将其调整为适合后续处理电路(A/D卡)应用的规范信号(0~5V、0~10mA及4~20mA等电信号)。(热电偶) 12、智能仪表与虚拟仪表:智能仪表(微处理器与电子仪器相结合的产物)、虚拟仪表(计算 机和电子仪器结合的产物)。区别? 13、汽车检测线的检车单元布置的4个原则:1、对现场的环境污染最小。2、对检测精度影响 小。3、应考虑每个检车单元的检测等时行。4、空间布置上要合理,不能发生空间上的干涉,占地面积少。 第二章发动机性能检测 1、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组成:信号拾取系统、信号与处理系统、采控显示系统。 2、起动系测试前的连接:蓄电池电压拾取器、起动电流拾取器。 3、充电系测试前的连接:蓄电池电压拾取器、充电电流拾取器、充电电压探针。 4、无外载测功:无外部负荷时,猛踩加速踏板,发动机突然加速所发出的动力除克服各种阻力 外,有效转矩全部用于加速自身各运动部件的运转,即发动机以自身运动部件为负载加速运转。 5、无外载加速时间测功法的原理:在节气门全开时,测量在给定转速范围(n2-n1)内的加速时间 Δt。点火系的点火脉冲一缸信号拾取器夹在一缸高压线上获取发动机的转速信号;当驾驶员迅速踩下油门,发动机转速迅速升高,计算机自动判断转速并且分别记下转速从n1到n2时的时间t1和t2。计算功率。 6、无外载加速时间测功法用哪些拾取器?一缸信号拾取器。

汽车整车EMS系统标定验收技术规范

整车EMS系统标定验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EMS系统标定评价条件、验收项目、验收方法、验收标准和验收评价结果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除混合动力、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外其他装有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所有福田汽车的标定数据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352.3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 重型汽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7691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 GB 1828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及简易工况法) HJ 437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车载诊断(OBD)系统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EMS Engine Management System,发动机管理系统,或称发动机电控系统。 3.2 冷机起动 经过一定时间静置后,冷却液温度与环境温度、机油温度温差小于2 ℃状态下的起动试验。 3.3 热机起动 经过一段时间油门操作或驾驶运转后,冷却液温度高于70 ℃或达到热平衡的状态下的起动试验。 3.4 起动时间 压燃式发动机和点燃式发动机的EMS对于起动时间分别规定如下: ——对于压燃式发动机:起动机接通后,发动机能自行运转期间,转速从0到目标怠速的时间; ——对于点燃式发动机:从蓄电池电压开始下降发动机转速达到500 rpm的时间。 3.5 怠速超调 怠速时发动机转速无规律的随机变化超过目标转速±30 rpm或具有发散性的偏离目标怠速。 3.6 怠速波动 怠速转速反复偏离目标转速。 3.7 车载诊断(OBD)系统 1

整车装配通用技术规范

整车装配通用技术规范 1 目的 规范生产过程的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确保所生产的整车出厂质量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制造让顾客满意的产品 2 范围 2.1 规定了本公司生产的各类型整车装配通用技术要求 2.2 本检验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整车生产过程的检验 3 依据 3.1 相关产品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3.2 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规程 4 整车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4.1 整车装配前的准备 4.1.1 仔细阅读本工序的图纸技术要求或装配工艺规程。 4.1.2 了解本工序所要装配的零部件质量要求和装配顺序。 4.1.3 检查本工序所要装配的零部件质量情况。 4.1.3.1 电镀件电镀层应色泽均匀、光亮,不应有锈蚀、起皮、鼓泡、麻点、毛刺和划痕等缺陷。 4.1.3.2 喷漆件喷漆件应色泽均匀、光亮、无色差,漆层表面不允许有流痕、麻坑、锈蚀、漏喷、桔皮等缺陷。 4.1.3.3 焊接件焊接件表面应平整光滑, 不能有漏焊, 裂纹等缺陷。 4.1.3.4 外观件均不得有明显刮伤、碰花、生锈、变形等影响外观质量的缺陷。 4.1.4 按工艺所要装配的零部件根据工艺技术文件选用适当的工具工装和设备, 并准备必要的辅料如润滑油脂类。 4. 2 通用装配要求 4.2.1 按图纸和工艺技术文件规定顺序安装本工序( 工位)所要装的零部件。 4.2.2 装配中对零部件要轻拿轻放, 不允许严重的碰撞, 损坏或划伤零部件, 不允许非正常情况下的零部件变形。 4.2.3 所有安装螺栓、螺帽、螺钉、垫圈、六方头、起子头和平面均不得有明显的打花、缺边、缺角、脱漆、脱铬 等缺陷。 4.2.4 所有零部件、标准件均不得错装、漏装、多装和少装。 4.2.5 所有零部件安装螺栓均应装配到位, 安装螺栓应露出螺母端面2-5 牙。 4.2.6 安装螺栓松紧度应符合工艺技术文件所要求的力矩值, 没有力矩值要求的螺栓螺钉按常规手感装紧, 有弹簧 垫圈的紧固件应使弹簧垫圈压平, 但不能使弹簧垫圈失效。 4.2.7 本工序所装配的零部件均应按工艺技术要求装配到位, 不应出现松脱现象, 装配到位的零部件应牢固可靠。 4.2.8 旋转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之间装配前必须涂一层钙基润滑脂。 4.2.9 不准野蛮装配, 不准用不适当的板手或工具装配零部件。 4.2.10 整车所有螺栓、螺钉安装方向原则上都应从左向右和从上到下, 特殊情况按工艺文件要求可以有所变动。 4.2.11 关重工位按工艺对螺栓端头或螺母用色标笔进行漆封。 4.3 车架装配: 4.4 动力系统装配 4.8 操纵系统安装 1

(技术规范标准)汽车人造革技术标准

汽车人造革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汽车内饰人造革材料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汽车座椅套、座/靠垫、头枕、扶手、装饰性衬板、里衬等装饰用的各类聚氯乙烯、聚氨酯、聚酰胺、聚烯烃人造革的成品、半成品及原料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689.20 皮革涂层粘着牢度测定方法 GB/T 4694 皮革成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保管 GB/T 8948 聚氯乙烯人造革 GB/T 19941 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甲醛含量的测定 GB/T 19942 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 GB/T 20400 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 QB/T 2537 皮革色牢度试验往复式摩擦色牢度 QB/T 2710 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的测定 QB/T 2711 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撕裂力的测定:双边撕裂 QB/T 2714 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耐折牢度的测定 QB/T 2724 皮革化学试验pH 值的测定 QB/T 2725 皮革气味的测定

QB/T 2726 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耐磨性能的测定 QB/T 2727 皮革色牢度试验耐光色牢度:氙弧 QB/T 2729 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水平燃烧性能的测定QB/T 2779 鞋面用聚氯乙烯人造革 3 分类 产品按布基编织方法分类,见表1。 4 要求 4.1 外观质量 外观质量应符合表2要求。 4.2 理化性能 理化性能应符合表3 的规定。

机动车维修技术标准

一、机动车维修技术标准 (一)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提条件(国家标准GB3798-83) 1.一般技术要求 (1)装配的零件、部件、总成和附件应符合相应的技术条件。各项装备应齐全, 并按原设计的装配技术要求安装。允许在汽车大修中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文件改 变某些零件、部件的设计,但其性能不得低于原设计(注)要求。 (2)主要结构参数应符合原设计规定。由于经修理而增加的自重,不得超过原设 计自重的3%。 (3)驾驶室、客车楔应形状正确、曲面圆顺、转角处无折绉、蒙皮平整、无松弛、污垢及机械操作等缺陷。 (4)喷漆颜色协调、均匀、光亮、漆层无裂纹、剥落、起泡、流痕和皱纹等现象。不需涂漆的部位,不得有漆痕。刷漆部位允许有不明显的流痕和刷纹。 (5)驾驶室、客车厢、货箱及翼子板左右对称。各对称部位离地面高度差:驾驶室、翼板/客车厢不大于10mm,货箱不大于20mm。 (6)座椅颜色的形状、尺寸、座间距及调节装置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7)门窗启闭灵活,关闭严密,锁卡可靠,合缝匀称,不松旷。挡风玻璃透明, 不眩目。 (8)转向机机构各连接部位不松旷,锁卡可靠。方向盘自由行程(代转向助力器 的除外),总重不小于4.5t的汽车不大于30o,总重小于4.5t汽车不大于15o。 (9)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的自由行程和驻车制动的有效行程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10)仪表、灯光、信号和标志齐全,工作正常。 (11)轮胎充气气压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12)限速装置应铅封。 (13)各部润滑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14)各部件运行温度正常,各处无漏油、漏水和漏电现象。但润滑油、冷却水 密封结合面处允许有不致形成滴状的浸渍。 2.主要性能要求 (1)发动机起动容易,在各种转速下运转正常、无异响。 (2)传动机构工作正常,无异响。离合器结合平稳、分离彻底、操作轻便、工作 可靠。变速器挂档轻便、准确可靠。 (3)转向机构操纵轻便、行驶中无跑偏、摆头现象。前轮定位、最大转向角及最 小转弯半径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汽车维修技术标准

汽车维修技术标准 (一)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提条件(国家标准GB3798-83) 1.一般技术要求 (1)装配的零件、部件、总成和附件应符合相应的技术条件。各项装备应齐全,并按原设计的装配技术要求安装。允许在汽车大修中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文件改变某(注)要求。些零件、部件的设计,但其性能不得低于原设计 (2)主要结构参数应符合原设计规定。由于经修理而增加的自重,不得超过原设计自重的3%。 (3)驾驶室、客车楔应形状正确、曲面圆顺、转角处无折绉、蒙皮平整、无松弛、污垢及机械操作等缺陷。 注:原设计是指汽车制造厂或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改造、改装的技术文件(下同)(4)喷漆颜色协调、均匀、光亮、漆层无裂纹、剥落、起泡、流痕和皱纹等现象。不需涂漆的部位,不得有漆痕。刷漆部位允许有不明显的流痕和刷纹。(5)驾驶室、客车厢、货箱及翼子板左右对称。各对称部位离地面高度差:驾驶室、翼板/客车厢不大于10mm,货箱不大于20mm。 (6)座椅颜色的形状、尺寸、座间距及调节装置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7)门窗启闭灵活,关闭严密,锁卡可靠,合缝匀称,不松旷。挡风玻璃透明,不眩目。 (8)转向机机构各连接部位不松旷,锁卡可靠。方向盘自由行程(代转向助力器的除外),总重不小于4.5t的汽车不大于30o,总重小于4.5t汽车不大于15o。(9)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的自由行程和驻车制动的有效行程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10)仪表、灯光、信号和标志齐全,工作正常。 (11)轮胎充气气压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12)限速装置应铅封。 (13)各部润滑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14)各部件运行温度正常,各处无漏油、漏水和漏电现象。但润滑油、冷却水密封结合面处允许有不致形成滴状的浸渍。 2.主要性能要求 (1)发动机起动容易,在各种转速下运转正常、无异响。 (2)传动机构工作正常,无异响。离合器结合平稳、分离彻底、操作轻便、工作可靠。变速器挂档轻便、准确可靠。. (3)转向机构操纵轻便、行驶中无跑偏、摆头现象。前轮定位、最大转向角及最小转弯半径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4)制动性能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制动检验规范》(试行)的规定。(5)汽车空载行驶初速为30km/h时,空挡滑行距离应不少于200m。 (6)带限速装置的汽车,以直接挡空载行驶,从初速20km/h加速到40km/h

汽车整车EMS系统标定验收技术规范汇总

整车 EMS 系统标定验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 EMS 系统标定评价条件、验收项目、验收方法、验收标准和验收评价结果处理。本标准适用于除混合动力、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外其他装有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所有福田汽车的标定数据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 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352.3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 重型汽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7691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 GB 1828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及简易工况法 HJ 437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车载诊断 (OBD系统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EMS Engine Management System,发动机管理系统,或称发动机电控系统。 3.2 冷机起动

经过一定时间静置后,冷却液温度与环境温度、机油温度温差小于 2 ℃状态下的起动试验。 3.3 热机起动 经过一段时间油门操作或驾驶运转后,冷却液温度高于 70 ℃或达到热平衡的状态下的起动试验。 3.4 起动时间 压燃式发动机和点燃式发动机的 EMS 对于起动时间分别规定如下: ——对于压燃式发动机:起动机接通后,发动机能自行运转期间,转速从 0到目标怠速的时间; ——对于点燃式发动机:从蓄电池电压开始下降发动机转速达到 500 rpm的时间。 3.5 怠速超调 怠速时发动机转速无规律的随机变化超过目标转速±30 rpm或具有发散性的偏离目标怠速。 3.6 怠速波动 怠速转速反复偏离目标转速。 3.7 车载诊断 (OBD系统 1 指排放控制用车载诊断 (OBD系统。它必须具有识别可能存在故障的区域的功能,并以故障代码的方式将该信息储存在电控单元存储器内。 4 评价条件 4.1 试验道路 除另有规定外,各项试验应在清洁、干燥、平坦的,用沥青或混凝土铺装的直线道路上进行。道路长(2~3 km ,纵向坡度在 0.1%以内。 4.2 环境要求

整车技术设计规范方案文件VTS模板.docx

完美 WORD格式 经济型电动车项目 整车技术规文件VTS报告

整车技术规文件VTS报告编制: 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 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 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整车性能目标分管明细 (1) 1 产品定位 (2) 1.1车型类型 (2) 1.2销售区域 (2) 1.3竞争车型 (2) 1.4用户群体 (2) 1.5使用环境 (2) 2 产品图谱 (2) 3 动力系统参数 (3) 3.1动力总成参数 (3) 3.2动力电源 (3) 3.3润滑油定义 (3) 4 要求 (3) 4.1标准法规符合性 (3) 4.2产品特性 (4) 4.2.1总布置参数 (4) 4.2.1.1整车外廓尺寸 (4) 4.2.1.2整车通过性 (4) 4.2.1.3行箱容积 (4) 4.2.2重量 (5) 4.2.2.1整备质量 (5) 4.2.2.2空载质量 (5) 4.2.2.3专业重量 (5) 4.2.2.4满载质量 (5) 4.2.2.5质心位置 (6) 4.2.3人机工程 (6) 4.2.3.1人机布置 (6) 4.2.3.2乘降方便性 (7) 4.2.3.3操作便利性 (7) 4.2.4驾驶性 (8) 4.2.5动力经济性 (8) 4.2.5.1动力性 (8) 4.2.5.2经济性 (9) 4.2.6车辆动力学 (10) 4.2.6.1操稳客观测试 (10) 4.2.6.2制动 (10) 4.2.7碰撞安全 (12) 4.2.8振动噪声 NVH (12) 4.2.8.1通过噪声 (12) 4.2.8.2定置车噪声 (13) 4.2.8.313

电子汽车衡技术规范书

xxx 汽车衡(含安装)招标技术协议工程规模:15.00Mt/a 二○一八年一月

目录 一、总则 (1) 二、技术条件 (2) 2.1罐子沟煤炭集运站概况 (2) 2.2气象和地理条件 (3) 2.3电源条件 (3) 三、应用标准与规 (3) 四、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及性能要求 (4) 4.1基本要求 (4) 4.2使用环境要求 (5) 4.3主要技术参数 (5) 4.4结构要求 (7) 五、供货围 (8) 5.1供货围 (8) 5.2外购产品供货厂商要求 (9) 5.3供货清单 (9) 六、技术资料、备品备件 (11) 七、验收及质量保证 (12) 八、技术服务 (13) 九、包装、运输和储存 (13) 十、试车及性能考核 (14) 十一安全、节能、环保专用设备要求 (14) 序号 (14) 设备(部件)名称 (14)

型号(图号) (14) 数量 (14) 性能参数 (14) 应用领域 (14) 能效标准 (14) 备注 (14) 十二、其他说明 (15) 十三、招标罚则 (15) 十四、附件 (16)

一、总则 1.1本技术协议仅用于xxxxxx所有电子汽车衡。本协议从设备的功能、性能、结构、参数等方面提出技术要求。 1.2本技术协议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没有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没有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条文,投标人应提供符合本技术规和有关的国际、国标准的优质产品,必须满足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及要求。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技术要求,可另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并提供图纸资料,供业主单位选择。 1.3 如果投标人没有对本协议中的条文提出书面异议,则意味着投标人提供的产品完全符合本技术协议的要求。否则,由此引起的异议由投标人负责。 1.4 本技术协议所使用的标准如与投标人执行的标准发生矛盾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 在合同签订后,招标人有权提出因标准、规、规程、现场条件变化而产生的修订要求,具体事宜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 1.6 技术协议中涉及的设备及主要零部件型号可供参考,若配置相异型号产品,必须确保其性能参数等同或优于指定型号产品。同时投标人在投标书中所用数据均应采用国际单位制。 1.7投标人必须成套提供电子汽车衡,不仅包括设备本体,还应配置终端显示、打印设备、计算机、控制电缆、备品备件和其它有关附件等(投标时务必说明传感器数量及厂家)。投标人应根据要求及需求提供有关设备、图纸、技术资料、计算资料及其详细说明,以及技术服务项目。正常生产所需要的部件、必要的备件和安装、维修专用工具,无论在本技术协议中是否加以说明,均应提供完备。 1.8投标人应对所供成套设备负全责(包含辅助部件),包括外购的产

整车及系统技术方案分析规范

1.概述 (1) 2开发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产能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销售区域 (1) 2.3安全目标 (1) 2.4品质目标 (1) 2.5轻量化目标 (1) 2.6售后保修目标 (1) 3整车基本参数 (1) 4主要总成的结构型式及性能参数 (3) 5产品初步配置 (7) 6车辆遵循的标准 (8) 7车辆启动及投产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概述 整车及系统技术方案包括整车开发目标、主要尺寸参数、性能参数、质量参数、整车配置表、车辆遵循的标准、车辆启动及投产计划、各主要总成的结构型式和参数等。是对整车宏观描述和设计指导的纲领性文 2.2销售区域 经济较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广大农村市场。 升级变形经济型SUV进军城市市场;皮卡禁入令一旦放开,城市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出口市场,重点针对中东、北美等国外市场;皮卡在国外属于畅销车型,中国造皮卡在 国际市场上性价比优势明显。 2.3安全目标 安全技术指标满足国内市场和目标市场所有安全法规要求;同时充分研究竞争车型,达到领先竞争车型的安全水平。 2.4品质目标 充分借鉴国内外同类领先车型,外观品质、使用品质达到领先水平。 外观简洁、大方、流畅,良好的空气动力性,突出造型品质。 以高承载性、高通过性、高性价比为主要亮点,满足可靠、经济、安全、舒适等性能要 求。 良好的尺寸链控制,确保一流的装车品质。 2.5轻量化目标 充分研究标杆车型,保证汽车整体载质量和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力争比标杆车型减重野% 5% 2.6售后保修目标 整车及零部件设计使用寿命不低于标杆车型,售后服务成本低于标杆车型,核心零部件比如发动机保修期限为20万公里。 3整车基本参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