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_opt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_opt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_opt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_opt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物理教案 Physics teaching plan of convex lens imaging teaching design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物理教案 前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鞍山市汤岗子学校王久环 一、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测量。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2.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 3.探究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种类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2、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3、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复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是问题的能力。. 2.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复习。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给学生发放课前复习提纲,让学生提前回家将知识梳理归纳,复习回顾。 2、让学生将知识内容四个板块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自己将知识提纲充完整,还可以到将黑板上的内容写得不全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3、让学生将不同板块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回顾。 二、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对于不同板块的内容,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补充,给予适当的对应练习。 1、认识透镜 学生讲解:透镜的种类及对光线的作用。 教师补充:①、提问判别透镜种类的方法,学生总结。

②引导学生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共三种,后两种引导学生得出。 2、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并总结凸、凹透镜的特殊光线的光路图的区别。 传播方向不改变。 ⑴学生总结过后,老师对规律进一步将强理解、记忆,分析形成口诀。

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移动蜡烛分析像的变化与物距的 关系。 形成口诀: 2012-2-7蜡烛焰、凸透镜(f=10cm)、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把蜡烛放置距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像的特点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再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的像4、把蜡烛移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以内时,又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再观察像的特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相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 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水平与设计实验的水平,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实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水平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实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实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教案

4.4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知识点梳理: 2.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来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来表示。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左右各有一个。焦距没有实虚之分,一个透镜只有一个固定的焦距。由折射光路的可逆性可知,由焦点上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平行光源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6. 凸透镜成像规律: 将物体(一般来说用的是烛焰)、凸透镜(焦距f已知)、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将凸透镜固定在某一位置,如40厘米处。然后在标尺上标出两个焦点的位置和两个二倍焦距处。将烛焰放在某一位置后,算出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用字母u来表示),然后去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字母v来表示。让烛焰从远处一点点靠近凸透镜,即不断的减小u,看一下像的性质及其像距。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间的最小距离是4f (3)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2f (5)当uv时,必定是缩小实像;u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2)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2.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好奇的问题,具有进行假设和设计实验检验猜想是否正确的能力。但对有难度的问题想不清时,往往会有挫折感,没有耐心去全面细致的分析,甚至会对问题选择放弃,教师要及时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本章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明确了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焦距、实像和虚像等基本的物理概念,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通过上节课“生活中透镜”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欲望。本课存在的困难是学生如何顺利完成探究过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理解和应用得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探究目的出发,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指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学生细化实验步骤,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探究全过程,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法分析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的教学方法。采取小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案示例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与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瞧,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就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瞧清楚它们,所成的像就是正立、放大的。

您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瞧来,凸透镜真就是一个神秘,而又本事很大的东西,现在,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与探究活动来进一步认识凸透镜。 二、新课学习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一猜。 2、猜想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与提示,做出尽量合理的猜测。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 3、设计实验 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就是否正确。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 4、进行实验 (1)测凸透镜的焦距 大家想一想怎样测得一个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 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2)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与2倍焦距的位置。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doc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习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教具学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导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一)思维启动: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 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 制定计划(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 的、、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

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5. 数据收集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u/cm像的 性质像距v/cm虚实大小正倒6.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 像的分界点(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34 2018-06-02 学习目标:1.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知道凸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

20XX年周棚中心校暑期备课教案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校周棚中学备课者刘顶宝 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教材简析 《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内容是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准备和铺垫,本节内容学生可以获得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感性认识,对下一节的学生学习和本章内容的掌握都有很好的帮助,因此,这节内容的教学很关键也是很重要。 学情简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学生对本节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生并不陌生,照相机、放大镜这些工具学生都接触过,因此,这节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太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特征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特征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光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照相机、放大镜,让学生分别观察它们的镜头,然后问,它们的镜头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用它们成像时有什么样的区别?(学生讨论、交流)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二、教授新课 1、照相机 请一位会操作照相机的同学用相机给窗外的景物照相,并提问该同学,你从取景框里看到的像有什么特点?(学生操作并回答。) 老师接着提问:生活中的相机我们不便打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课桌上的放大镜做一个照相机的模型,请同学们按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做一个模型照相机,并试着用它照窗外的景物。(学生用大约7分钟时间做),观察时请注意,半透明纸上的像是不是头朝下的倒像?像与景物

凸透镜成像教案教学教材

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课题: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材: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既是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但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四、重点和难点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具准备 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平行光源。 2、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理念 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 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七、教学流程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既是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 二、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但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 三、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四、重点和难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具准备: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平行光源。2、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理念: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 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源(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因为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全过程探究,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江西省樟树市第二中学(331200)黄建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选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也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透镜”和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的第一节探究课。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本节内容较多,且很重要。准备分成两节课讲。第一课时,建立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二课时,对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会动手解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节探究活动课,这一节探究活动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笔者在安排教学过程时参考了教材的精髓并加入了自己的一些修改和补充意见想法,使教学和学生探究过程更加流畅,更加符合初中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像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2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人教版2012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是本章重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理解物理规律、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本节教学内容需要两课时。 2.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是重点,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是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也是历年来中考中的考试热点,几乎每年在中考中都会有所考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会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动手心情很迫切,对新生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渴望掌握知识。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较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分析有欠缺。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和设计实验检验猜想是否正确的能力不强,因此学生学习本节内容较难,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鼓励学生取得的成绩,用多种方法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具座、凸透镜(f=10cm)、蜡烛、光屏、记录表格和当堂训练题(课前发给学生)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新课教学 (一)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教师: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后,学生举手回答。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交流、合作、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及其对光线的作用,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那么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凸透镜可以成像。 引导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和黑板上的字。 师问:你们看到哪些现象? 生答:像有时是正立放大的,有时是倒立放大,有时是倒立缩小的等等。 接着问“为什么凸透镜会成不同的像?所成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 借机提炼学生猜想中的知识点,给学生讲解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幻灯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幻灯片:列出实验器材) 学生设计实验中要用到的表格(幻灯片:出示实验表格),比较学生与教师设计的表格异同点。 教师介绍粗侧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幻灯片)。 A、平行光聚焦法 B、远物成像法 学生认识光具座,并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置.并注意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 学生探究实验过程:将蜡烛火焰与透镜的距离由远及近,即物距由大到小移动,观察成像特点。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格,分下面几种情况研究(幻灯片): (1)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

(2)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 (3)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4)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 (5)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 (6)在物体成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向左侧或右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像是向左侧或右侧偏斜,找出物和像的左右、上下关系。 (7)用手挡住蜡烛的部分火焰,观察火焰像的变化情况。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学生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 教师分析部分学生的数据中出现的错误,和学生一块探讨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 学生讨论得到的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共同特点:倒立,光屏可接到,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是实像。 教师提问;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多远处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了? 如果把光屏取下,从光屏这一侧观看: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答: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像。 教师:这个像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区别? 生答:像是正立、放大的。光屏上看不到。 教师强调和加深“实像与虚像”的意义: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接收,也能用眼睛看,是实像.而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光屏上找不到像,人眼逆着光线看去,能看到成的是正立的像.它是光的反相延长线会聚成的像,是虚像。与平面镜成虚像类似(幻灯片)。 教师利用凸透镜成像动画模拟演示并深入研究:分析记录表,提出新想法(两个分界点),小组合作交流得出规律(幻灯片)。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使学生完整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以及对规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自制箭头、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相关知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并提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二、预习展示 1、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 离。 2、像距(v):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3、你的疑惑?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猜想:导致凸透镜成像情况不 同的因素有哪些? u、v、f 2.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 屏、火柴、光具座 3.组装仪器:将凸透镜固定在光 具座的40cm处,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 根据提示,做出猜 想:与物距u、像距v、 焦距f有关。

三、合作探究 像距怎样变化?像的大小呢? (4)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总结下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么?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 【利用光路图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 【拓展探究】 小明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不小心用书 挡住了透镜的下半部分,猜一猜,光屏上还 能形成完整的像么?前后的像有何区别? 实验表明: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会 变暗。 记忆规律 动手实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