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基础课时案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

(2)结论: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材料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

2.实验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3.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3个误区

①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致死。

②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③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2个关键环节

①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②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三、RNA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结论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生物的遗传物质[连线]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及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

2.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3.必须关注的2个易错点

(1)培养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因检测放射性时只能检测到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所以35S 和32P 不能同时标记在一组噬菌体上,应对两组分别标记。 基础课时案18 DNA 的结构及基因的本质 一、DNA 分子的结构 1.图解DNA 分子结构

1.观察下面的基因关系图,填充相关内容

2.观察下面图1、图2,回答相关内容

(1)据图1分析得出

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一个DNA上有许多个基因,构成基因的碱基数小于(填“大

于”或“小于”或“等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③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2)将代表下列结构的字母填入图2中的相应横线上

a.染色体b.DNA c.基因d.脱氧核苷酸

3.基因的基本功能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表达。

考点一 DNA 分子的结构及相关计算

必须关注的DNA 分子结构的5个关键点

(1)DNA 分子的特异性是由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的而不是由配对方式决定的,配对方式只有两种A —T 、C —G 。

(2)并不是所有的脱氧核糖都连两个磷酸基团,两条链各有一个3′端的脱氧核糖连一个磷酸基团。

(3)双螺旋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会发生解旋。 (4)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上都只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因此DNA 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 (5)在DNA 分子中,A 与T 分子数相等,G 与C 分子数相等,但A +T 的量不一定等于G +C 的量,后者恰恰反映了DNA 分子的特异性。

熟记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

规律一:DNA 双链中的A =T ,G =C ,两条互补链的碱基总数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占碱基总数的50%,即:A +G =T +C =A +C =T +G 。

规律二: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 分子中为1,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如在一

条链中A +G T +C =a ,则在互补链中A +G T +C =1a ,而在整个DNA 分子中A +G T +C

=1。

简记为:“DNA 两互补链中,不配对两碱基和的比值乘积为1。”

规律三: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 分子中以及任何一条链中都相等。如在一条链中A +T G +C =m ,则在互补链及整个DNA 分子中A +T

G +C =m 。而且在由DNA 双链中任一链转录来的RNA 分子中该比例(T 换为U)仍为m 。

简记为“配对的两碱基之和在单、双链中所占比例相等”。

规律四:在双链DNA 及其转录的RNA 之间有下列关系,设双链DNA 中a 链的碱基为A 1、T 1、C 1、G 1,b 链的碱基为A 2、T 2、C 2、G 2,则A 1+T 1=A 2+T 2=RNA 分子中(A +U)=(1/2)×DNA

双链中的(A +T);G 1+C 1=G 2+C 2=RNA 分子中(G +C)=(1/2)×DNA 双链中的(G +C)。 特别提醒 DNA 分子中的其他数量关系

(1)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磷酸数∶含氮碱基数=1∶1∶1∶1。

(2)配对的碱基,A 与T 之间形成2个氢键,G 与C 之间形成3个氢键,C —G 对占比例越大,DNA 结构越稳定。

(3)由2n 个脱氧核苷酸形成双链DNA 分子过程中,可产生H 2O 分子数为(n -1)+(n -1)=2n -2。

考点二 基因的本质

思维发散 针对基因的本质下面两种描述中哪一个更严谨?为什么? 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②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

提示 第②种描述更严谨,因为在无DNA 的生物中,其基因应为有遗传效应的“RNA ”片段。

1.不是所有DNA 片段都是基因,基因不是连续分布在DNA 上的,而是由碱基序列将不同的基因分割开的。

2.不同DNA 分子间的“共性”与“个性”

(1)A =T 、G =C 及“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在不同双链DNA 分子中恒等,无“种的特异性”,即所有双链DNA 分子均相同,这是所有双链DNA 分子的共性。 (2)互补碱基所占的比例随DNA 分子不同而具有“种的特异性”,这正是DNA 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之一。

基础课时案19 DNA 分子的复制 一、DNA 分子复制

1.场所????

?

真核细胞:主要是细胞核,其次还有线粒体、叶绿体原核细胞:拟核和质粒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完成DNA 复制

2.时间

发生于细胞分裂或病毒增殖时,真核生物DNA 复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及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过程

4.复制的意义

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前后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深度思考

1.蛙的红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是否都能进行上图所示的DNA 分子的复制?

提示 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可进行DNA 分子的复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已丧失细胞核,也无各种细胞器,不能进行DNA 分子的复制。

2.若上图为核DNA 复制过程,则图中刚形成的两个子DNA 位置如何?其上面对应片段中基因是否相同?两个子DNA 将于何时分开?

提示 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刚复制产生的两个子DNA 分子即位于两姐妹染色单体中,由着丝点相连,其对应片段所含基因在无突变等特殊变异情况下应完全相同,两子DNA 分子将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随两单体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二、DNA 复制过程中的计算问题 1.DNA 半保留复制图解

DNA 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全部N 原子被15N 标记的DNA 转移到含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图)。

2.相关计算

(1)子代DNA 分子数为2n 个。

①含有亲代链的DNA 分子数为2个。 ②不含亲代链的DNA 分子数为2n -2个。 ③含子代链的DNA 有2n 个。

④全含亲代链的DNA有0个。

(2)子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条。

①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条。

②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②第n次复制所需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考点一DNA分子复制的过程、特点及相关计算

1.DNA的复制

(1)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模板链)。

(2)过程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3)影响DNA复制的外界条件

(4)DNA复制的准确性

①一般情况下,DNA分子能准确地进行复制。

原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②在特殊情况下,在外界因素和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可以造成碱基配对发生差错,引发基因突变。

2.DNA复制相关计算时4个易错点

(1)“DNA复制了n次”和“第n次复制”的区别,前者包括所有的复制,但后者只包括最后一次复制。

(2)碱基的数目单位是“对”还是“个”。

(3)在DNA复制过程中,无论复制了几次,含有亲代脱氧核苷酸单链的DNA分子都只有两个。

(4)另外,还要看清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含”还是“只含”等关键词,以免掉进陷阱。

考点二DNA分子半保留复制

实验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1.实验材料:大肠杆菌。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

3.实验假设: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

4.实验过程(如图)

5.实验预期:离心后应出现3条DNA带(如上图)。(根据标记情况作答)

(1)重带(密度最大):15N标记的亲代双链DNA(15N/15N)。

(2)中带(密度居中):一条链为15N,另一条链为14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15N/14N)。

(3)轻带(密度最小):两条链都为14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14N/14N)。

6.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相符。

7.实验结论: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名师点睛如图为将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14N培养基中连续培养两代的情况如下:

补上一课3巧用图解法追踪DNA分子的去向

[疑难讲解]

1.DNA分子复制特点及子DNA存在位置与去向

(1)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即新DNA分子总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即模板链),另一条链(子链)由新链构建而成。

(2)2个子DNA位置:当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两个新DNA分子后,此两子DNA恰位

于两姐妹染色单体上,且由着丝点连在一起,即

(3)子DNA去向: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当着丝点分裂时,两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此时子DNA随染色单体分开而分开。

2.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目前大部分考查角度属此类)图像及解读

高考生物真题(近五年):遗传的细胞基础:减数分裂

遗传的细胞基础:减数分裂 典题例析 1(2012江苏)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2.(北京东城区2014届高三3月质量调研)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有丝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均无同源染色体 C黑猩猩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雌雄性别决定有关 D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是因为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联会 3(14北京西城)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直接关系的是A.白菜与甘蓝体细胞杂交后的杂种植株可育 B.正常男性产生了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精子 C.三倍体西瓜植株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种子 D.基因型AaBb植株自交后代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 考点一: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1(2014安徽)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点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2(13安徽)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3(14北京)拟南芥的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a基因无此功能;B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离,b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F2中获得了所需植株丙(aabb).

考点8 遗传的分子基础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8 遗传的分子基础 1.(2012·福建高考·T5)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序列为GTACATACATG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双脱氧核苷酸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由此推出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与碱基A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2)注意特殊情况“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未与碱基A配对”。 【精讲精析】选D。由题干可知,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可以与DNA序列中的碱基A发生互补配对,在人工合成的适量DNA序列中有4个碱基A,可以在4处与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产生4个不同的子链;若在这4处都没有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则产生第5种子链,因此以该单链为模板最多能合成5种不同长度的子链。

2.(2012·江苏高考·T2)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理解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及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精讲精析】选B。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是没能揭示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所以A错误。艾弗里等人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的时候还含有0.02%的蛋白质,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现了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离,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故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时依据: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所以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D错误。 3.(2012·江苏高考·T6)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B.该计划是人类从细胞水平研究自身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 C.该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全部DNA序列 D.该计划的实施不可能产生种族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负面影响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1.什么是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1).遗传(heredity):生物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variation):生物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这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具有必要的环境,并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代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2.遗传学诞生的时间,标志?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建立和开始发展)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答: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由于染色质的复制而形成的物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体和染色质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周期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4.不同类型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根尖、叶、性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的动态变化?) 答:有丝分裂: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目:2n 2n 2n 4n 2n DNA分子数:2n-4n 4n 4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4n 0 0 减数分裂: *母细胞初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细胞 染色体数目:2n 2n n(2n) n DNA分子数:2n-4n 4n 2n 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2(0) 0 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遗传学意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遗传学事件(交换、交叉,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基因分离?)

高中生物复习知识核心知识(2-2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 基础知识 1.S型细菌的DNA能使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在浸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内。 2.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共同的思路: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他们的作用。 3.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的大致过程:先用含相应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得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就能得到相应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和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6.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7.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8.中心法则可表示为。其体现了DNA 的两大基本功能: (1)通过DNA复制完成了对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 (2)通过转录和翻译完成了对遗传信息的表达功能。

9.复制,转录和翻译都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条件,除此之外,翻译还需要运输工具tRNA。 10.一种氨基酸可应对多种密码子,可由多种tRNA来运输,但一种密码子只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也只能运输一种氨基酸。 11.基因控制性状的间接途经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内的性状。而白化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络氨酸不能合成和控制络氨酸酶的基因发生突变(注意:老年人白发只是络氨酸酶活性降低)。 12.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易错易混判断题 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艾弗里证明用DNA酶分解后的S型活细菌的DNA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4.噬菌体增殖过程中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酶、能量、核糖体全部自细菌(√) 5.每个DNA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都有2个(√) 6.DNA上碱基对的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U、G=C(×) 7.含有G、C碱基对比较多的DNA分子热稳定性较高(√)

遗传学第一章遗传学细胞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本章要点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模型。 ?多线染色体的形成原因。 ?有丝、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变化及遗传学意义。 ?无融合生殖及其类型。 ?高等动植物的生活周期。 ?染色质、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异固缩现象、核型、核型分析、双受精、直感现象、世代交替。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1.细胞壁。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及穿壁胞间连丝。 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 功能: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2.细胞膜 成分:主要由磷脂和蛋白分子组成。 功能:选择性透过某些物质;提供生理生化反应的场所;对细胞内空间进行分隔,形成结构、功能不同又相互协调的区域。 3.细胞质 构成:蛋白分子、脂肪、游离氨基酸和电解质组成的基质。 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线粒体:双膜结构,有氧呼吸的场所,有自身的DNA,和植物的雄性不育有关。 叶绿体:双膜结构,光合作用的场所,有自身的DNA,绿色植物所特有。 核糖体:蛋白质和rRNA,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平滑型和粗糙型,后者上附有核糖体。 高尔基体:单膜结构,分泌、聚集、贮存和转运细胞内物质的作用。 中心粒:动物及低等植物,与纺锤体的排列方向和染色体的去向有关。 4.细胞核 功能:遗传物质集聚的场所,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 组成:1. 核膜;2. 核液;3. 核仁;4. 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间期细胞核里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网状结构称为染色质。 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碱性染料染色很深的物质,染色体。 二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不知道是什么

(完整版)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 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 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的思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分别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从变异的角度看,R菌转化成S菌,属于基因重组(R菌的DNA中插入了可表达的 外源DNA)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如何标记噬菌体: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注意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3)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离心的目的: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5)对照:两组实验之间是相互对照 6)误差分析:35S标记蛋白质,搅拌不充分,会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升高 32P标记DNA,若保温时间太短或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 质)(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 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④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 接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高二生物《遗传的细胞基础》要点归纳

高二生物《遗传的细胞基础》要点归纳 高二生物《遗传的细胞基础》要点归纳 21遗传的细胞基础 细胞的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配子(列如: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过程及特征

P17图2-2,P20图2- 书本18-19全部内容 2)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 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受精过程 1)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自精子(父方),另一半自卵细胞(母方)。 意义:受精作用对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作用 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2遗传的分子基础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1928年后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不同当时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P43-44) 319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实验,使人们才确信DNA是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9 遗传的细胞基础

第四单元遗传的细胞基础与分子基础专题9 遗传的细胞基础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本专题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和一个实验。多通过基础判断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与配子形成,主要考查考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论证、评价的思辨能力。自2013年以来本知识点就是天津生物高考的常客,常以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本知识点是高考备考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点。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考点集训】 考向1 减数分裂的过程 1.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上述细胞中有8个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D.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 D

考向2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作用 2.图1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2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该五个精细胞至少来自多少个初级精母细胞( ) A.1 B.2 C.3 D.4 答案 B 考点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考点集训】 考向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 ①蚕豆的雄蕊②桃花的雌蕊 ③蝗虫的精巢④小鼠的卵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2.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蝗虫精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答案 D 炼技法 方法一“模型法”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 【方法集训】 1.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下图中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答案)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答案) 1. 从化学上分析,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中核酸主要是脱氧核糖 核酸(DNA),在染色体上平均约占27%,其次是核糖核酸(RNA),约占6%;蛋白质占66%,是由组蛋白与非组蛋白构成的,两者的含量大致相等,但根据细胞的类型与代谢活动,非组蛋白的含量与性质变化较大。此外还有少量的拟脂与无机物质。 2. 分子遗传学已拥有大量直接和间接证据,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⑴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①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其大小和功能如何,它们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且配子中的DNA含量正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系列的一些物种,其细胞中DNA的含量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也呈现倍数性的递增。 ② DNA在代谢上是比较稳定的。 ③ 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从噬菌体、病毒,直到人类的染色体中都含有DNA。 ④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诱发各种生物突变时,其最有效波长均为2600A,这与DNA所吸收的紫外线光谱是一致的。 ⑵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①细菌的转化:1928年,格里费斯( Griffith , F . )首次将一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RII转化为另一种类型RIII,实现了细菌遗传性状的定向转化。16年后,阿委瑞( Avery , O . T . )等用生物化学方法证明这种转化物质是DNA。 ②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赫而歇等用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用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感染大肠杆菌,经10分钟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发现用32P标记,放射性活动见于细菌内而不被甩掉并可传递给子代。用35S标记,放射性活动大部分见于被甩掉的外壳中,细菌内只有较低的放射性活动,但不能传递给子代。这样看来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内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说DNA是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 3. ①由两条互补的多核苷酸链,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在同一轴上互相盘旋起来,很 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②在DNA双链中,一条链的走向从5ˊ到 3ˊ、,另一条链的走向从3ˊ到 5ˊ。两条 链呈反向平行。 ③ A与T以两个氢键配对相连,G与C是以三个氢键配对相连。 ④各对碱基上下之间的距离为3.4A,每个螺旋的距离34A,也就是说,每个螺旋包括10对碱基。 4. a. 这条链是DNA。 b. 如以之为模板,形成互补DNA链,它的碱基顺序为:T-G-G-C-A-A-A-T c. 如以之为模板,形成互补RNA链,它的碱基顺序为:U-G-G-C-A-A-A-U

分子诊断知识点

1、基因(gene)是含有生物信息的DNA 功能片段,根据这些生物信息可以编码具有生物功能的产物,包括RNA 和蛋白质(多数). 2、基因组genome, 指细胞或生物体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包括所有基因和基因间的区域(序列)。 3、基因组学genomics 以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包括基因组作图、基因组测序、基因定位、基因功能分析 4、结构基因:编码RNA 或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5、基因表达:DNA 携带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给RNA,mRNA 通过翻译将基因的遗传信息在细胞内合成具有生物功能的各种蛋白质的过程 6、C 值基因组DNA 全部碱基(对)数。C 值是物种的一个重要特性常数。C 值矛盾,C 值悖论: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与基因组大小之间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 7、N 值矛盾,N 值悖论:基因组中的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复杂程度的不对称性 8、必需基因(致死基因)关系到生物体存活的基因。可通过基因突变实验确定必需基因。: 9、原核生物基因组1、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蓝绿藻等 10、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 序列,或是指一段DNA 序列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11、操纵子:由一组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连同其上游调控序列共同组成一个转录单位 12、质粒的分类致育质粒F 质粒)编码性菌毛,介导细菌之间的接合传递;耐药性质粒R 质粒)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毒力质粒Vi 质粒)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细菌素质粒编码细菌产生细菌素;代谢质粒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 13、严紧控制型拷贝数少,一般<10 个,分子量大;调节因子是蛋白质,复制受限,受染色体DNA 复制系统的控制;严谨控制机理(低拷贝原因),认为是该质粒可以产生阻遏蛋白,反馈抑制自身DNA 合成。松弛控制型拷贝数多,10-200 个,分子量小;调节因子是RNA,复制不受染色体DNA 复制系统限制基因工程使用松弛型(高拷贝数)质粒,以获得较多的基因产物。 14、质粒性质 1、质粒的转移: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而由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胞中,使两个细胞都成为带有质粒的细胞;质粒转移时,它可以单独转移,也可以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进行转移,所以它可成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2、质粒具有选择性标记:质粒有抗药性基因、营养缺陷型基因、抗重金属盐基因等多种选择性标记 3、质粒的不相容性:质粒已成为分子克隆的有用工具,是目的DNA 的载体。载体质粒大多是在天然质粒基础上经人工构建而成, 15、质粒特点:1、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单一切口,可用以重组外源DNA;2、有筛选标记,如抗药基因等;3、插入外源DNA 后,仍能转化宿主细胞,并能复制。 16、质粒基因转移的方式1.接合作用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 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的DNA 转移称为接合作用 2.转化作用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为转化作用3、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 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4、转染作用通过感染方式将外来DNA 引入宿主细胞,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transfection) 。转染是转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选择题 1.(四川内江模拟)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含两条肽链的蛋白质类激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基因中的两条核糖核苷酸链同时转录成两条mRNA,分别翻译出一条肽链 B.核糖体与胰岛素mRNA结合的部位有2个tRNA的结合位点,翻译共需51种tRNA C.与胰岛素基因结合的RNA聚合酶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核体现了核膜的结构特点 D.胰岛素基因中替换3个碱基对后,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合成的胰岛素可能不变 答案:D 2.下列相关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 A.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可用含有充足营养物质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同位素32P标记的一组中,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 D.艾弗里提取的DNA掺杂有非常少量的蛋白质,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 答案:D 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 B.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细菌体内 C.在t1~t2时间内,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 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答案:B 4.(东北三省三校联考)基因在表达过程中如有异常mRNA会被细胞分解,下图是S基因的表达过程,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异常mRN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图中所示的①为转录,②为翻译过程 C.图中②过程使用的酶是反转录酶 D.S基因中存在不能翻译多肽链的片段 答案:D 5.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其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下图途径进行增殖。若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则不会引起EBHF。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过程②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过程①所需的酶可来自宿主细胞 B.过程②合成两种物质时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D.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答案:D 6.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乙组刚好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的噬菌体是用35S标记其蛋白质 B.乙组的噬菌体是用32P标记其蛋白质 C.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 D.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 答案:D 7.用32P或35S标记T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目的是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低 C.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D.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而部分可含有32P 答案:B 8.“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科学命题,它将揭示并确认肝脏蛋白质的“基因规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的结构由基因决定 B.该计划包括肝细胞中各种酶的研究 C.肝细胞中的蛋白质与胰脏细胞的蛋白质有差异 D.人和老鼠的基因组99%以上相同,人和老鼠肝脏蛋白质99%以上也相同

细胞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着丝粒(centromere) 是染色体上染色很淡的缢缩区,由一条染色体所复制的两个染色单体在此部位相联系。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包括3种不同的结构域: 1. 着丝点结构域(kinetochore domain):纺锤丝附着的位点; 2.中央结构域(central domain):这是着丝粒区的主体,由富含高度重复序列的DNA构成; 3. 配对结构域(pairing domain):这是复制以后的姊妹染色单体相互连接的位点。 着丝粒的这三种结构域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并不独立发挥作用。正是3种结构域的整合功能,才能确保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有序分离。 发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着丝粒由125bp左右的特异DNA序列构成,其它模式生物包括裂解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以及人类,它们的着丝粒均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但序列均不同。 染色体着丝粒中与纺锤丝相连接的实际位置,微管蛋白的聚合中心,由蛋白质所组成。 与着丝粒的关系:着丝粒是动粒的附着位置,动粒是着丝粒是否活跃的关键。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点,位于着丝粒的两侧,各指向一极。 ?功能:姊妹染色单体的结合点 ?着丝点的组装点 ?纺锤丝的附着点 ?着丝粒的功能高度保守 在染色体配对及维系生物体遗传信 息稳定传递中起作重要作用。 组成(DNA-蛋白质复合体):着丝粒DNA:不同的生物中具有特异性,着丝粒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是保守的。 水稻着丝粒DNA的组成:CentO:155-bp重复序列,CRR:着丝粒特异的逆转座子。 在活性着丝粒中,着丝粒特异组蛋白H3(CENH3)取代了核小体组蛋白八聚体中的组蛋白H3, 形成含CENH3的核小体。因此,CENH3是真核生物内着丝粒的根本特征, 是功能着丝粒的共同基础, 可作为功能着丝粒染色质的识别标记。 →着丝粒分裂:正常分裂(纵向分裂),横分裂或错分裂(misdivision)。说明问题:着丝粒并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一个复合结构,断裂的着丝粒具有完整功能。 分散型着丝粒又称散漫型着丝粒(holocentromere)又称多着丝粒(polycentromere) 某些生物中,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不是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而是整个染色体上都有分布,或2个或2个以上,纺锤丝可以与染色体上的许多点连接。 →特点:细胞分裂中期,与赤道板平行排列 →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平行地向两极移动 →X射线照射,染色体断裂,无论断片大小,均能有规律地走向两极 偏分离现象:基因杂合体Aa产生的A配子与a配子的分离不等于1:1 验证方式: 人类新着丝粒: ?结构不同于普通的着丝粒,通常不具有高度重复的α-卫星DNA ?可以组装成动粒并行使着丝粒的功能 ?16条染色体上发现了40多个新着丝粒 端粒: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端粒DNA和蛋白质组成。其端粒DNA是富含G的高度保守的重复核苷酸序列。 组成: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端粒DNA序列由(5‘-TTAGGG-3’)反复串联组成

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基础课时案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 (2)结论: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材料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

2.实验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3.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3个误区 ①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致死。 ②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③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2个关键环节 ①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②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三、RNA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结论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生物的遗传物质[连线]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完整版)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伴性遗传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总结: 伴性遗传的最大特点就是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这部分常考题目主要有伴性遗传的判断和相关计算。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常用同型的隐形个体与异型的显性个体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以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为例,如果为伴X隐性遗传,雌性隐性个体与雄性显性个体杂交,如果后代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显性性状,即为常染色体遗传,否则即为伴X遗传。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遗传病 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有以下这几种:(1)单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失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 (3)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单基因遗传: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较常见的有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又可分四类: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为显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之一突变,杂合状态下即可发病。致病基因可以是生殖细胞发生突变而新产生,也可以是由双亲任何一方遗传而来的。此种患者的子女发病的概率相同,均为1/2。此种患者的异常性状表达程度可不尽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显性基因性状表达极其轻微,甚至临床不能查出,种情况称为失显。由于外显不完全,在家系分析时可见到中间一代人未患病的隔代遗传系谱,这种现象又称不规则外显。还有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病情表现上可有明显的轻重差异,纯合子患者病情严重,杂合子患者病情轻,这种情况称不完全外显。

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向高考要高分(一) 必修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们通过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研究发现,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等病原体而对人体无害,其原因是抗生素能够有效地阻断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而不影响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人们对此现象提出了许多假设,其中最不合理 的是 ... A.抗生素能阻断细菌DNA的转录过程,而不影响人体DNA的转录过程 B.抗生素能阻断细菌转运RNA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转运RNA的功能 C.抗生素能阻断细菌内核糖体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内核糖体的功能 D.抗生素能阻断细菌线粒体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线粒体的功能 2.以下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细胞增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倍体的西瓜无子是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联会 B.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三体果蝇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呈现9→18→9的周期性变化 C.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HIV在宿主细胞中进行遗传信息传递时只有A—U的配对,不存在A—T的配对3.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A.0条B.20条 C.大于0小于20条D.以上都有可能 4.如图表示发生在某细胞内一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过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B.该图所示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内 C.图中方框A最可能代表核糖体 D.图中链①上可能存在密码子 5.下列生命活动与右图模型不符合的是 A.某杂合髙茎豌豆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之比 B.基因型X W X w和X w Y的果蝇杂交后代产生的两种卵细胞的数量之比 C.人的胰岛素基因所含的碱基数目与胰岛素所含的氨基酸数目之比 D.通常哺乳动物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数目之比 6.用32p标记了果蝇精原细胞DNA分子的双链,再将这些细胞置于只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了如下图A→D和D→H的两个细胞分裂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第九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关闭窗口] 本章习题 1.解释下列名词:半保留复制、冈崎片段、转录、翻译、小核RNA、不均一核RNA、遗传密码简并、多聚核糖体、中心法则。 2.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3.简述DNA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 4.比较A-DNA、B-DNA、Z-DNA的主要异同? 5.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现有的假说是怎样解释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的? 6.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7.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有何不同? 8.简述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 9.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其转录过程有何特点? 10.简述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参考答案 [关闭窗口]第九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关闭窗口]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半保留复制、冈崎片段、转录、翻译、小核RNA、不均一核RNA、遗传密码简并、多聚核糖体、中心法则。 半保留复制: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转录: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的转录有三步: ①. RNA链的起始; ②. RNA链的延长; ③. 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翻译: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合糖体: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⑴. 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⑵. 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⑶. 基因突变是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的。 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名词解释: 1. 基因: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基本单位,是负载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编码具有生物功能的产物包括RNA和多肽链。 2. 基因表达:即基因负载遗传信息转变生成具有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包括基因的激活、转录、翻译以及相关的加工修饰等多个步骤或过程。 3.管家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组织细胞中和所有时间段都持续表达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变化很小且较少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如GAPDH、β-肌动蛋白基因。 4. 启动子:是指位于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能够与RNA聚合酶和其他转录因子结合并进而调节其下游目的基因转录起始和转录效率的一段DNA片段。 5.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协调控制单位,包括有结构基因、启动序列、操纵序列等。如: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等。 6.反式作用因子:指由其他基因表达产生的、能与顺式作用元件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参与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因子(转录因子)。 7.顺式作用元件:即位于基因附近或内部的能够调节基因自身表达的特定DNA序列。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与转录因子的结合而实现对真核基因转录的精确调控。 8. Ct值:即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是指在PCR扩增过程中,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荧光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它与PCR扩增的起始模板量存在线性对数关系,由此可以对扩增样品中的目的基因的模板量进行准确的绝对和(或)相对定量。) 9.核酸分子杂交:是指核酸分子在变性后再复性的过程中,来源不同但互不配对的核酸单链(包括DNA和DNA,DNA和RNA,RNA和RNA)相互结合形成杂合双链的特

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复习

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复习 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⑴体内转化实验 ①研究者: ②过程、结果 无毒R型活菌→→小鼠→→,说明 毒S型活菌→→小鼠→→,说明 毒S型活菌→→毒S型死菌→→小鼠→→, 无毒R活菌+加热杀死的S菌→→小鼠→→ (从体内分离出的活细菌有 ) 结果证明:R型无毒细菌已转化为S型毒细菌,说明S型细菌内含使 ③结论: ⑵体外转化实验 ①研究者: ②过程、结果 所得活菌: ③结论:,蛋白质不是。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②过程、结果 A 标记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B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含32P的噬菌体 C 噬茵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没35S,35S分布在宿主 ,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出现在;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外几乎没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出现在。 D.过程表明,噬菌体的并未进入细菌内部,噬菌体的进入了细菌的内部 ③结论: ④同位素标记的差异

特别提醒: 1.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2.R型细菌转化成S型菌的原因是S型菌DNA进入R型细菌内,与R型菌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 3.培养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直接培养,因为病毒专营生活,故应先培养,再用培养噬菌体。 4.因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故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应将二者分别标记,即把实验分成两组。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对噬菌体进行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 【例题l】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扁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存在特异性 B.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2)两个实验遵循相同的实验设计原则——原则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