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要点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要点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要点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要点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过去130年全球升温0.85度。过去110年上升0.19m。报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据预计,应对气候变化较为脆弱的南亚地区将成为气温上升最快的区域,2046年至2965年,最高升温部分将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南部的地区,升温幅度为2~3℃,而2081年到2100年,这些地区的预计温度会上升3~5℃。随着气候持续变暖,高温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而且持续时间更长。主要从以下几点论述:

一、大气和地表

?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

?温度、湿度和云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从第十九世纪后期增加。

?大气成分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从2005年到2011年增加,超过京都议定书大气负担的标准;臭氧消

耗物质(蒙特利尔协议的气体),可以肯定的是,主要的氟氯

化碳的全球平均丰度减少,氟氯烃是增加。

?辐射场和能量收支的变化:顶级的大气辐射通量的卫星记录以来已大幅扩展AR4,自2000年来,在全球的热带辐射预算存

在显著的趋势是不可能的;在陆地观测站上,自1950年后,

地面太阳辐射可能进行广泛的变化,直到19世纪80年代减少

以及随后的增加。

?水文、径流、降水和干旱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包括风

?气候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极端事件的变化,包括热带和温带风暴:大约1950年以来,寒冷的白天与黑夜的日子在减少,温暖的白天和夜晚的数量已

经在全球范围内增加,这是很可能的;约1950年起,陆地上

的强降水事件数量一直在增加,比降水减少的地区多;全球范

围内观察到在干旱或干燥的趋势(缺乏降雨)自二十世纪中叶

以来,由于缺乏直接的观察,在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和地理不

一致的趋势的信心是低的;经过对过去变化的观察能力的核

算,对长期(百年)热带气旋活动的变化是缺少信心的;由于

研究或在世界一些地区缺乏长期的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特别

是在南半球),大规模趋势风暴或风暴替代物在上个世纪的信

心很低。

二、海洋

?海洋温度和热容量的变化

?海洋盐度的变化和淡水通量:自上世纪50年代,区域的发展趋势,提高了海表面盐度在地理上的差异:在蒸发盐水地表水

为主的中纬度地区变得更加咸,而降雨相对丰富的地表水为主

的热带和极地地区已经变得更淡;大规模的海水盐度变化也可

能发生在海洋内部;盐度空间格局的趋势,平均盐度、蒸发降

水平均分布是相似的。

?海平面的变化、海浪和风暴潮:在1901年至2010年间,在这110年中以平均率计算,并以自1993以来的卫星数据的验潮

记录的基础,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上升了0.19[0.17–0.21]

米,平均速率为1.7[1.5-1.9]毫米年,在 1901到2010年增

加到3.2[2.8 to 3.6]毫米每年;1971以来,上层700 米海

水变暖已经造成平均海平面上升0.6 [0.4-0.8 ]毫米每年;

从十九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初,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增加,在二

十世纪进一步增加;极端高海平面事件自1970年增加。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变化,包括海洋酸化

?海表过程的变化

?海洋环流的变化

?海洋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三、冰冻圈

?冰盖的变化,包括物质平衡

?冰架的变化

?冰川和冰帽的变化:由于AR4,,通过测量冰川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发现,几乎世界所有的冰川继续在收缩;在过去的

十年中,大部分阿拉斯加的冰川冰,加拿大北极地区,格陵兰

冰盖的边缘,安第斯山脉南部和亚洲山脉上的冰在消失;世界

上所有冰川总质量损失,不包括那些在冰原的边缘,在1971

年至2009年间是226±135亿吨每年(海平面等效,0.62±0.37

毫米每年),在1993年到2009年是275±135亿吨没年(0.76

±0.37毫米每年),在2005到2009之间是301±135亿吨每

年(0.83±0.37毫米每年);目前的冰川失衡与目前的气候条

件有关,表明冰川将继续缩小。

?海冰的变率和趋势:在AR4中,持续的趋势报告到,一年一度的北极海冰范围在1979年至2012年减小:每十年下降率在

3.5到

4.1%之间;北极常年和多年海冰范围在1979年至2012

年之间下降;在北极盆地,冬季平均海冰厚度在1980年到2008

年间下降;北极海冰表面的年周期融化期从1979年到2012年

每十年加长5.7±0.9天;南极海冰范围从1979年到2012年

每10年增加率介于1.2和1.8%。

?积雪和冰覆盖的变率和趋势

?冻土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地区多年冻土温度在上升,虽然各区域增长速度有所不同;在俄罗斯的欧洲北

部发生了显着的冻土退化;在现场测量和卫星数据表明,在过

去的两到三十年,发生在许多地方的地表沉陷与富冰冻土退化

有关;在许多地区,季节性冻土深度和范围在近几十年来已经

改变了。

?冰盖、冰架、冰帽、冰川和海冰的动态变化

四、古气候档案信息

?早期器测、文献和自然气候档案的特征

?辐射强迫和气候响应的重建

?区域变率和极值的重建

?气候突变及其区域表征

?海平面和冰盖:分布型、幅度和变化速率

?从古气候视角看待气候系统的不可逆性

?古资料-模拟结果的对比

五、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过去CO2、CH4、N2O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

?当前全球和区域的源、汇和存量的变化趋势,包括土地利用变化

?各种变化过程和对这些过程变化的认识,包括海洋酸化

?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互作用,包括氮循环

?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的预估

?温室气体浓度的稳定

?碳循环-气候反馈和不可逆性

?与碳循环有关的地球工程

六、云和气溶胶

?云的观测及其在模式中的表征

?云、水汽、降水和大尺度环流之间的耦合

?云和水汽的反馈及其对气候敏感性的作用

?气溶胶的观测及其在模式中的表征

?气溶胶的种类,包括黑碳:化学特性、源、汇和分布

?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和作用,包括航空尾迹和宇宙射线

?气溶胶-云-降水的相互作用

?与云和气溶胶有关的地球工程

七、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

?自然辐射强迫的变化: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

?人为辐射强迫,包括陆地表面变化的作用

?大气化学和大气成分的作用

?辐射强迫的时空表征

?温室气体和其他指标,包括全球增暖潜势(GWP)和全球温度变化潜势(GTP)

八、气候模式的评估

?气候模式的层级:从全球到区域

?降尺度方法

?模式性能的评估,包括定量方法及其应用

?模式的新组分及其耦合

?气候模式中各种过程和反馈的表征:底层物理机制的理解和预测海洋表面温度在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表明,南半球的夏

季平均环流的变化将对未来的这种模式有影响,从而影响南美

辐合带和南美国东南部降水工程。

?对当前和长期记录的模拟

?对区域型、变率和极值的模拟

九、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从全球到区域

?对方法学的评估

?大气和地表的变化

?海洋特性的变化

?冰冻圈的变化

?极端事件

?器测时期之前的视角

?归因对预估的含义

十、近期气候变化:预估和可预测性

?年际到年代际气候变异和变化的可预测性

?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预估

?区域气候的变化、变率和极值

?大气成分和空气质量

?地球工程可能产生的作用

?各种气候变化预估结果范围的量化

十一、长期气候变化:预估、持续性和不可逆性

?情景描述

?对21世纪的预估

?对21世纪之后的预估

?区域气候的变化、变率和极值

?强迫、响应和气候敏感性

?气候变化的持续性和惯性

?气候系统中突变和不可逆的可能性

?气候变化预估结果范围的量化

十二、海平面变化

?过去的海平面变化及其组分的综述

?模拟海平面变化的模式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预估

?海平面变化区域分布的预估

?海平面变化的极端事件

?潜在的冰盖不稳定性及其含义

?数世纪尺度的预估

十三、气候现象及其与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关联

?变率型:观测、认知和预估

?季风系统:观测、认知和预估

?极值:观测、认知和预估

?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工作组报告大纲

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

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背景

一、出发点

?背景

?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主要结论

?《极端事件和灾害的风险管理,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

?《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主要结论

二、决策基础

?关键概念

?各种尺度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

?评估影响,脆弱性和风险

?用多种衡量标准进行评价

?对不确定性的处理

?关键脆弱性

?风险管理

?具有气候承受力的路径: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

自然和管理状态下的系统和资源,及其使用

三、淡水资源

?世界水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冰冻圈

?水资源、人类活动和人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水管理、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四、陆地和内陆水生态系统

?世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从山地到海岸带,从热带到极地

?集约管理的系统:林业、纤维和燃料生产

?荒地和粗放管理的系统

?保护区和自然保育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

以及其他的人类活动

?碳库的脆弱性、生物能源的意义和碳管理的潜力

?对人类活动、基础设施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五、海岸带系统和低洼地区

?世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和人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海平面上升、海岸带动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威胁、基础设施、农业和生物多样性

六、海洋系统

?世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

?水特性的变化,包括温度和海洋酸化

?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七、粮食生产系统和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耕种业、畜牧业和渔业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粮食系统:加工、分发和获取

?粮食安全和实现手段

人类居住区,工业和基础设施

八、城市地区

?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居住地和气候变化风险

?城市微尺度气候,包括城市热岛

?民用服务和基础设施

?住房和定居点

?经济基础

?发展计划和发展路径,包括社会资本

?城市规划、管理和治理

?地貌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

九、农村地区

?地貌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包括移民)

?住房和定居点

?经济基础和生计

?基础设施

?社会资本和可承受力

十、关键经济部门和服务

?基础设施网络,包括交通、能源、水和卫生

?工业和制造业

?旅游业

?社会和其他经济服务

?市场影响(供应链、系统性风险和保险)

人类健康,福祉和安全

十一、人类健康

?健康决定因素:当前和未来趋势

?健康的成效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极端事件

?空气质量

?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

?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营养不良

?水质、可利用性和卫生

?儿童和其他脆弱人群

?健康不平等性、性别和边缘人群

十二、人类安全

?社会和经济活动,包括就业

?教育

?不平等性、性别和边缘人口

?文化、价值观和社会

?原住民

?地方社区

?地方和传统知识

?迁移和人口转移

?冲突

?社区的承受力

十三、生计和贫困

?长期性和暂时性贫困

?气候变化响应对贫困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减贫行动的相互作用

?不平等性、性别和边缘人口

适应

十四、适应需求和选择

?适应需求和选择概述

?国际、国家和部门的评估,包括国家适应行动计划(NAPAs)

?对适应的衡量

?对不当适应的处理

十五、适应的规划和执行

?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战略、政策和举措

?技术开发、转让和推广

?适应融资

?保险和社会保护

?知识共享、学习和能力建设

?体制安排:公共和私营部门利益相关者和优先权?适应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决策支持工具和方法

?适应状态和指标

十六、适应的机遇、局限和限制

?跨部门综述

?适应的局限,包括伦理因素和资源

?各种局限之间的相互作用

?可替代的减缓途径对适应的影响

?适应产生的社会和生态的辅助效应

十七、适应经济学

?全球、国家、部门和地方层面的适应成本和效益?适应成本和残余损失的相互关系

?经济激励手段

?利用基于市场的方法进行适应决策

?辅助的经济效应

多部门的影响、风险、脆弱性和机遇

十八、已观测到影响的检测和归因

?各部门和区域的已观测到影响的综合

?各部门和区域的已观测到影响的归因

十九、紧急风险和关键脆弱性

?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的系统和胁迫

?间接影响、跨界影响和长距离影响

?关键脆弱性、累加影响、阈值、不可逆变化和关注理由二十、具有气候承受力的路径: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多度量指标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消费形态、生活方式、行为、文化、教育和觉悟

?人类福祉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包括权衡取舍和共生效益B部分:区域方面

二十一、区域背景

?引言

?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和相关非气候因素的信息

?区域预估:附加价值和局限性

?各区域系统的异同

?跨区域热点

区域章节

二十二、非洲

二十三、欧洲

二十四、亚洲

二十五、大洋洲

二十六、北美洲

二十七、中美洲和南美洲

二十八、极地地区

二十九、小岛屿

三十、公海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三工作组报告大纲

气候变化2014:减缓气候变化

一、引言

1. 开篇

?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经验教训

?第五次评估报告面临的新挑战

?历史、当前和未来的趋势

?减缓的挑战

二、框架性问题

2. 气候变化应对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

?风险认知

?气候变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与风险的衡量标准

?管理不确定性、风险和学习

?分析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工具

3. 社会、经济和伦理概念与方法

?政策选择的评估方法

?伦理和社会经济原则

?成本和效益衡量标准

?经济学、权利和义务

?正义、公平和责任

?行为经济学和文化

?政策手段和规则

?技术变革

4. 可持续发展和公平

?决定因素,驱动因子和障碍

?减缓能力和减缓

?适应能力和适应之相关

?发展路径

?消费模式和碳核算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框架性问题的综合

?对后续章节的意义

三、减缓气候变化的路径

5. 驱动因子、趋势和减缓

?温室气体以及短生命期气体存量和流量的全球趋势

?全球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生产、消费和商业模式

?技术变革对减缓的贡献

?行为变化对减缓的贡献

?减缓的共生效益和权衡取舍,包括空气污染

?碳和辐射管理以及其他地球工程方案,包括环境风险

?系统视角:部门、技术和消费模式的关联

6. 转型之路的评估

?分析工具

?气候稳定:概念、成本和对宏观经济、部门及技术组合的影响,考虑区域间差异

?综合各种长期和短期视角

?综合技术和社会变化

?可持续发展和转型之路,考虑区域间差异

?转型之路的风险

?综合部门/行业的分析和转型情景

7. 能源系统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能源生产、转换、输送和分配

?排放趋势和驱动因子的新动向

?资源和资源可获取性

?减缓技术选择和做法(包括能源效率)

?基础设施和系统视角

?气候变化的反馈与适应的相互作用

?技术、环境和其它风险与不确定性;社会的可接受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障碍和机会(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知识和资料空白

8. 交通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货物和旅客运输(陆运、空运、海运和水运)

?排放趋势和驱动因子的新动向

?减缓技术选择和做法(包括能源效率)

?基础设施和系统视角

?气候变化的反馈和与适应的相互作用

?技术、环境和其它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障碍和机会(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知识和资料空白

9. 建筑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商业、居住和公共建筑

?排放趋势和驱动因子的新动向

?减缓技术选择和做法(包括能源效率)

?基础设施和系统视角

?气候变化的反馈和与适应的相互作用

?技术、环境和其它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障碍和机会(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10. 工业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采掘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包括旅游业)的新进展

?排放趋势和驱动因子的新动向

?材料替换、材料再利用和废弃物

?减缓技术选择和做法(包括效率的提高、家庭和工业废弃物)?基础设施和系统视角

?气候变化的反馈和与适应的相互作用

?技术、环境和其它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障碍和机会(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知识和资料空白

11. 农业、林业和其它土地利用(AFOLU)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农业、林业和其它土地利用的综合评估介绍

?排放趋势(包括农业生产)和驱动因子

?土地利用的竞争和机会(能源、食品、畜牧和木材生产;房地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其他土地利用)

?林业、农业和畜牧业的减缓技术和应用

?减缓效益(非持久:人类和自然影响;转移;饱和度)

?系统观点(包括综合的土地利用评估)

?与适应和其他减缓选择的协同、权衡和交互作用

?气候变化的反馈和自然扰动和极端事件

?环境和其它风险及不确定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机会和障碍(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12. 人类居住区、基础设施和空间规划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注:第三工作组全会建议授权第三工作组主席团和作者基于2010年举办的“人类居住区和基础设施”专家会议的成果修订本章结构和小节标题。]

?气候变化减缓给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居住区结构、密度、形状和生命周期评估

?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和减缓

?生活方式变化和效率

?废弃物

?水/能源关系

?人类居住区和气候变化:跨国经验

四、政策、制度和融资评估

13. 国际合作:协议和手段

?总体概念和国际合作方法的评估

?国际协议:气候政策的范例和教训

?不同范围的多边和双边协议

?气候政策架构

?技术和知识发展、转让、推广的机制

?能力建设

?国际和国家政策之间的联系

?国际和区域合作之间的联系

?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

?政策和制度包括市场机制的成效评估

?投资和融资

?公共和私人部门及公共-私人伙伴的角色

14. 区域发展和合作

?区域合作的机会和障碍

?当前发展模式和目标

?能源和发展

?城市化和发展

?发展背景下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低碳发展:机会和障碍

?减缓、适应和发展的联系

?投资和融资

?公共和私人部门及公共-私人伙伴的角色

15. 国家和地方政策和制度

?政策工具的特征和分类及其组合

?评估政策和制度的方法和工具

?研究和发展政策

?结合考虑发展水平和能力,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和措施成效进行评估

?架构:制度和管理的作用

?能力建设

?国家、省/州和地方之间的关联

?与适应的联系

?政策间的协同和权衡取舍

?政策设计方案的评估

?投资和融资

?公共和私人部门及公共-私人伙伴的作用

?利益相关者包括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16.投资和金融中的交叉性问题

?为低碳投资融资,机会,关键驱动因子和障碍

?发达国家的减缓活动融资

?在发展中国家的和为发展中国家的减缓活动融资包括技术发展、转让和传播

?基础和制度建设融资

?减缓和适应融资的协同和权衡取舍

?引导和带动私人融资

?创新融资

?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短、中和长期融资的途径与规模

?实现融资的环境条件

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银行授信业务押品价值外部评估报告审核要点

附件2: 外部评估报告审核要点 评估报告审核应主要从评估报告的合规性、评估范围与评估标的一致性、评估目的、方法、价值类型的匹配性、权属的完整性、评估结果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 一、评估机构的资质审核 资产评估(估价)的中介机构所出具的评估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出现问题应承担有关法律责任。评估机构的资质审核即审核出具评估报告的中介机构是否合法合规执业,是否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在评估报告书中签字的有关人员是否具有执业资格。 二、评估报告的逻辑性审核 一般来说,评估报告中所述进行资产评估的目的、评估的范围、资产的权益、评估所依据的前提条件等与评估方法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构成了评估报告本身的逻辑关系,同时它也反映评估人员在评估操作上的基本思路。审核者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对评估过程的三个逻辑关系进行审核:一是对评估目的、价值类型、评估中依据的前提条件与评估方法选择之间的一致进行分析;二是对评估范围、对象与评估目的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分析,同时审核押品与评估对象的一致性;三是对资产的属性、作价的前提条件与作价依据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上述假设前提应是基于一种合理和可能的假设。通过审核,可以

对评估人员在评估中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做出初步判断,为全面评价评估工作打下基础。 三、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审核 1.评估依据可靠性与关键参数准确性审核 评估依据选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真实准确,审核时应注意评估依据的时效性和客观性,即评估依据应在评估基准日时点有效,评估中所依据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应该实事求是。 评估中的关键参数是影响评估结论的关键因素,审核时应对评估中运用的各种价格信息资料和相关参数进行分析鉴别。 审核时应分析评估中运用的参照价格及取价标准、有关参数的确定依据是否充分,数据是否正确、可靠,对于预测的数据是否结合行业、地区与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推断等等。评估中依据的参照价格一般包括房地产价格、机器设备、车辆的价格(进口价格、内销价格)等。取价标准是指有关主管部门颁布的定额标准、费率、基准价格等。评估中运用的参数一般包括价格变动指数、折现系数、风险系数等。上述参照价格、取价标准、价格变动指数等依据一般出自政府机关、行业管理部门、生产厂家、销售商及公开媒体等,评估中要求选择使用在评估基准日时有效的价格信息和取价标准,因而审核时要关注其出处和有效期限两方面。至于折现系数和风险系数,评估中一般是根据资产的属性和效能,结合过往的收益情况、基准日市场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1.风险度量的确定:风险度量v=用水量-供水量 若v>0,则存在风险,若v<0,则无风险。 计算自1979年至今2010年(2000年后的数据自己收集)的风险度量v,将风险度量大于0的求出平均值与标准差。 2.风险因子的确定: 通过计算各个影响因素与风险度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确定哪些影响因素为风险因子。其中风险因子的确定可以考虑题目提供的因子,关键是能够找到历年数据的因子,这些数据可以在北京2009统计年鉴上找,可以进入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北京市统计局网站上收集。 3.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 利用上述讨论的风险因子及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以风险度量为因变量,风险因子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中最后剩下的自变量即为主要风险因子,这些自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即为该变量每变化一单位对风险度量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从而确定该如何调控风险因子,使得风险降低。该模型可以指出如果这些主要风险因子不加控制,将会对风险度量产生多大的影响,实质即为一综合评价模型。 4.风险等级的划分 风险等级的划分可以根据1计算所得的风险度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如果1中计算所得的均值>0,则说明近几十年均存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等级的划分可以考虑为:均值+标准差—风险较大,均值+2标准差—风险很大,均值+3标准差—风险非常大。这样可以根据各年的风险度量来确定落在哪个范围,以判断其实什么级别的风险。 5.北京市未来两年水资源短缺风险的预测 可以考虑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风险度量为因变量的一元回归模型,该模型有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曲线的,看具体的数据做出来的图像来判断。根据该模型可以对未来两年的风险度量进行预测,说明未来两年将处于什么等级的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度量的时间序列模型来说明。注意:所建的预测模型是考虑主要风险因子并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情形,可见需要进行调控。

节能评估报告要点

节能评估报告编制要点 一、能源供应及消费总体评估包含什么? 1.能源供应保障情况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总量及构成;项目能源供应条件及落实情况,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风险分析。 2.项目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评估 a)项目能源消费对当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预测 根据当地节能目标、能源消费和供应水平预测(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或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国民经济发展预测(GDP增速预测值)等,计算出当地能源消费增量预测限额。将该项目能源消费量与当地能源消费增量预测限额进行对比,分析判断项目新增能源消费对当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 b)项目能源消费对当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预测 重点分析该项目能源消费量、单位产值(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品(产量)能耗等指标对当地节能目标的影响。 二、如何形成评估结论? 评估结论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 (二)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地方及行业的节能标准规范; (三)项目有无采用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落后工艺及设备; (四)项目能效指标水平; (五)项目对当地能源消费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影响; (六)项目采取的节能措施及效果评价; (七)主要问题及补充建议。 三、节能措施评估 节能措施评估要点主要包括节能技术措施评估、节能管理措施评估、单项节能工程评估、节能措施效果评估、节能措施经济性评估等。

1.节能技术措施评估 a)根据项目用能方案,综述生产工艺、动力、建筑、给排水、暖通与空调、照明、控制、电气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能源的回收利用,如余热、余压、可燃气体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b)分析节能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节能管理措施评估 a)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等标准的要求,综述并评价项目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措施,包括节能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情况; b)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GB17167)等标准要求,综述并评价项目能源计量制度建设情况,包括能源统计及监测、计量器具配备、专业人员配置等情况。 3.单项节能工程评估 a)分析评估单项节能工程的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单项节能量计算方法、单位节能量投资、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收期等; b)分析单项节能工程的技术指标及可行性。 4.节能措施效果评估 a)分析计算主要节能措施的节能量; b)评价项目能效水平。单位产品(建筑面积)能耗、主要工序能耗、单位投资能耗等指标国际国内对比分析,设计指标是否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5.节能措施经济性评估 a)计算节能技术措施成本及经济效益,评估节能技术措施的经济可行性; b)计算节能管理措施成本及经济效益,评估节能管理措施的经济可行性。 四、项目能源消耗和能效水平评估 1.根据项目工程资料数据,按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等标准,分能源消费品种、按用能工序、生产工序等各环节计算能源消费量及项目总能耗量(明确计算方法、计算过程、数据来源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总括篇 一、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为了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有关国际组织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编制和发布了相关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1988年以来已经组织全球的科学家编制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汇集和评估了世界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研究成果,形成的最主要的结论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近五十年来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为了充分考虑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我国的重大不利影响、支撑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事务、有效地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2个部门组织编制和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意义在于,一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表明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二是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四是为未来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出了方向。 二、《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什么?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共分三个部分:“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该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评价了气候变化及相关国际公约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 评估报告给出的主要结论包括: (一)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1~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及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 (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空间问题。在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我国正当的发展权益,使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要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新的驱动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和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报告中提出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分析汇报要点

/* 一、内容提要 1、项目评估原则、评估工作实施概况等。 2、评估报告得出的结论及主要问题和建议。 二、项目及项目法人概况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地点。 (2)建设必要性、建设目标、功能及建设规模。 (3)建设内容、规划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投资及资金筹措情况。 (二)业主基本情况 (三)项目规划背景 三、评估依据 1.咨询评估委托书 2.有资质单位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项目招标方案) 3.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4.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规划意见 5. 当地环保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意见 6. 规划部门批准的建设总体规划 7。相关行业建设依据的引用是否合理

四、评估意见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建设方针。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是否符合项目发展目标和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分析建设规模的确定原则和依据是否正确有据,对项目的必要性提出具体意见。 (二)文件编制依据和深度的评估 (1)编制依据的评估 检查项目是否具有立项批复文件,编制内容与投资规模是否在批准范围之内;民用建筑工程是否有当地规划部门批复的规划要点,是否符合规划要求,是否有重大变更,其变更是否合理,是否经主管部门批准。 (2)对报告文件完整性及编制深度评估 可研报告应包括报告文件、建设地点位置图、总平面图、建筑设计方案图、投资分析情况等内容。各项内容的编制深度应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评估报告应明确指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是否有漏项、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并提出建议。 (三)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和功能的评估 项目建设目标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满足项目总体规划目标的要求,是否有重复建设项目。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是否准确有据,项目建设规模是否经济合理,功能是否合理并满足使用要求,是否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在满足当前规划的前提下为项目今后一定时期内留有发展余地。

评估报告模板

[项目名称] 资产评估报告书 [评估机构简称]评报字([报告字])第[报告编号]号 [评估机构全称] [报告日期]

目录 一、摘要 (3) 二、正文 (3) 1.委托方及资产占有方简介 (3) 2.评估目的 (3) 3.评估范围和对象 (3) 4.评估基准日 (4) 5.评估原则 (4) 6.评估依据 (4) 7.评估方法 (4) 8.评估过程 (6) 9.评估结论 (6) 10.特别事项说明 (6) 11.评估基准日期后重大事项 (6) 12.评估报告的法律效力 (6) 13.评估报告提出日期 (6) 三、备查文件 (7)

[资产占有单位][项目名称] 资产评估报告书 [评估机构简称]评报字([报告字])第[报告编号]号 摘要 [评估机构全称]接受[委托方]委托,根据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规定,对其拟改制的全部资产进行评估。本次评估的范围及对象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全部资产及相应负债。评估基准日为[评估基准日],评估工作遵循独立、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和资产持续经营、替代性和公开市场等评估操作性原则,在核实资产、了解情况基础上,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确定评估值。整个评估工作经历了前期准备、现场勘察、评定估算、综合汇总、撰写报告、审定签发等必要的评估程序和过程,于[报告提出日期]提出评估报告。 至评估基准日,[资产占有单位]的总资产账面值为[总资产账面值][单位],调整后账面值为[总资产调整后账面值][单位],评估值为[总资产评估值][单位],增值率为[总资产增值率]%。总负债账面值为[总负债账面值][单位],调整后账面值为[总负债调整后账面值][单位],评估值为[总负债评估值][单位]。净资产账面值为[净资产账面值][单位],调整后账面值为[净资产调整后账面值][单位],评估值为[净资产评估值][单位],增值率[净资产增值率]%。(评估结论详细情况请见评估明细表)。本评估报告的有效期限自评估基准日起一年内有效,即有效期自[评估基准日]起至[评估有效截止日]止。超过一年需重新进行评估。 资产评估结果汇总表

节能评估报告编制指南(2011最新)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编制指南(2011年) 国家节能中心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编制说明 第一节评估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评估依据 第三节评估范围和内容 第四节评估工作程序 第二章项目概况介绍 第一节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第二节项目建设方案 第三节项目用能情况 第三章能源供应情况分析评估 第一节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第二节项目能源消费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第一节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节能评估 第二节工艺流程、技术方案节能评估 第三节主要用能工艺和工序节能评估 第四节主要耗能设备节能评估 第五节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节能评估第六节本章评估小结 第五章项目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

第一节项目能源消费种类、来源及消费量评估第二节能源加工、转换、利用情况评估 第三节能效水平分析评估 第四节本章评估小结 第六章节能措施评估 第一节项目节能措施概述 第二节单项节能工程 第三节节能措施效果评估 第四节节能措施经济性评估 第五节本章评估小结 第七章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八章结论

一、指南概述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能评办法》),本指南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以下简称“节能评估工作”)的评估原则、评估方法、评估程序以及评估结论的形成和评估文件的编制等进行了说明,为节能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二、术语 节能评估,是指根据节能法规、标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分析评估,并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节能评估报告表或填写节能登记表的行为。 生产系统,是指生产产品所确定的生产工艺过程、装置和设备组成的完整体系。 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也称辅助生产系统,是指为生产系统服务的过程、设施和设备,其中包括供电、机修、供水、供气、供热、制冷、仪修、照明、库房和原料场地以及安全、环保等装置及设施。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即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是指统计报告期内,用能单位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综合能耗与同期该合格产品产量(工作量、服务量)的比值。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是指统计报告期内,综合能耗与期内用能总产值或工业增加值的比值。工业或交通项目可采用工业增加值。 单位产品可比能耗,即产品单位产量可比综合能耗,是指为在同行业中实现相同最终产品能耗可比,对影响产品能耗的各种因素加以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作者:丁仲礼傅伯杰韩兴国葛全胜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由3个主要环节组成:(1)大气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升至450—550ppmv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2)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地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热带传染病北上、全球粮食短缺、水资源供应不足,地区冲突增加等;(3)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须立即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CO2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50%,且越早采取行动损失越小[1,2]。显然,这个理论的核心基础是气温对大气CO2浓度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地球表层系统在适应气温变化时的极度脆弱性,其最终目的是减少或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量。积20余年之努力,这个理论已经走出学术界,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和传播,同时也成为一部分政治家在国际政治、外交博弈中使用的工具。 但是,学术界对这个理论质疑的声音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3℃,这只是一个模拟值,它由不同的数值模式计算后平均得出,且不同模式输出的增温值可差5℃之多(从1℃左右到6℃以上)。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数值模式是否已成熟到能够准确评价全球平均气温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已增加约0.74℃,大气CO2当量浓度已增加60%左右,那么,从过去100多年的记录中,我们是否可以准确评价气温对CO2的敏感性?如果这个评价同数值模拟不一致,则哪种方法更可靠?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与机制是否已有足够充分的了解?比如,在一些要素的“驱动”下,气候系统也会产生负反馈作用,目前的文献谈了很多正反馈过程,那么科学界对其负反馈过程了解充分吗?围绕南极冰芯所发表的大量文章表明CO2浓度滞后于气温的变化[3-5],这说明,CO2“驱动”气温升高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减少CO2排放必须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预测,人类在今后20—30年间,还将以化石能源为主,这就面临一个如何在扶贫、发展和保护气候中达到平衡的问题,简言之,如果气温对CO2浓度没有那么敏感,人类值得去为之牺牲发展速度吗? 同样,对增温的影响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地质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比目前温暖得多,比如距今5 000万年左右的始新世,气温至少比目前高10℃;在新生代,全球气温整体变化趋势是降温,如在3 600万年前后,东南极首次出现冰盖;到1 400万年前后,西南极出现冰盖,东南极冰盖扩张;在260万年前后,格陵兰出现冰盖,自此之后,地球反复地经历冰期-间冰期气候振荡,其温度变化幅度可达6℃—8℃[5-7]。也就是说,过去的气候变化无论在幅度还是在速率上,均比过去100年“温室效应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能会经历的“增暖期”要大得多。那么,为何在有人类活动以后,地球气候系统、生态系统等会变得如此脆弱了呢?又比如,地质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由于温度对全球水循环的控制作用,地球历史上的暖期往往是湿润期,其生物多样性、生物总产率均显著高于寒冷期。那么,为何在今后的增温期会导致粮食减产、水资源不足呢?同样,温暖期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地球从赤道到极地的温度梯度减小,整个大气环流趋向稳定,为何未来的增温反而会导致极端天气频率增加呢?地球的温度一直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那么,

评估报告审查要点

评估报告审查要点 格式规范、内容全面是对土地估价报告的基本要求,报告的质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估价依据的充分性、相关说明的严谨性、市场及区位分析的深入程度等方面。为了使评审专家对各等级报告的评定标准有一个整体把握,以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评分标准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 在评审过程中,由于估价对象及估价目的不同,估价报告评 审不可能完全套用同一模式,请评审专家针对不同情况,正 确把握评审标准的内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估价报告形式审查要点 估价报告的规范性、要件齐全性是最基本要求,凡不符合下列要求的视为形式不合格,直接作为不及格报告不进行评分。 (1)不符合《土地估价报告规范格式》要求的; (2)土地估价报告、土地估价技术报告、附件不齐全的。 二、估价报告关键技术问题审查要点 估价报告存在下列技术问题直接视为不及格报告不进 行评分。 (1)估价方法存在严重技术性错误的; (2)地价定义、土地权利界定存在严重技术错误的; (3)采用3年以前的基准地价又没有进行合理的期日修 正的; (4)会审会认为的其他问题。 三、各等级报告评审标准 1、一等报告(大于等于90分)的质量要求 一等报告不仅要格式规范,内容全面,估价目的、估价

对象及价格定义界定清楚、准确,估价方法选择及应用合理,各项参数选取依据充分、合理,还要针对特定估价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资料充实、时效性强,对特殊问题的处理 恰当、合理,且有独到之处。整个报告分析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没有明显瑕疵,估价结果可信度高。 2、二等报告(80一90分)的质量要求 二等报告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全面;估价目的、估价对象及价格定义界定清楚、准确;估价依据充分、合理,市场及影响因素分析较全面、合理,能体现政策变化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估价方法选择及应用合理,各项参数选取依据较充分、合理;整个报告分析较严谨、逻辑性较强,估价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估价过程不存在明显错误。 3、三等报告(70一80分)的质量要求 报告格式规范,内容全面;估价目的、估价对象及价格定义界定较清楚、准确;估价依据较充分、合理,市场及影响因素分析较全面、合理;估价方法选择及应用基本合理,各项参数选取有依据、理由;报告整体分析较一致、有一定的逻辑性。不存在方法选择和应用错误。 4、四等报告(60一70分)的质量要求 报告格式规范,内容全面;估价目的、估价对象及价格定义界定基本清楚;估价依据较充分、合理,市场及影响因素分析较全面;估价方法选择及应用基本合理,各项参数选取、地价确定等有依据,不存在明显质量缺陷。 5、对不合格报告的判定 不合格报告通常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如: (1)报告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全,有明显缺漏项。如估价 对象、地价定义界定不清,缺少土地权属状况说明等。

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 自评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7392 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Self evaluation report of comprehensive supervision evaluation

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泰州市初级中学督导评估方案》,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切实提高师生素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校本着“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全体动员,认真自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显优抑劣,发展创新”的原则,充分准备,统一安排,细致分工,对我校近年来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自我评估,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评工作的组织、实施 1.成立自评领导小组: 组长:戴济林副组长:史记敏刘荣成 组员:单圣进张光荣刘连成杨春生田华军栾文东 2.自评报告小组人员分工: 戴济林校长全面负责自查自评工作的组织安排,督促检查,召集有关会议,汇总自评有关情况;史记敏、刘荣成负责教导工作的自查自评;单圣进、张光荣负责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查自评工作;杨春生、刘连成负责总务后勤工作的自查自评;栾文东、田华军负责自评报告的草拟工作和各种档案资料的汇总归类整理。

3.自查自评工作安排及进程: 第一阶段:学习有关文件,进行宣传发动,统一全体师生思想认识,成立学校自评领导小组,并进行分工,下发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对照指标体系查资料,归类整理档案。 第三阶段:对照指标体系自评赋分,草拟自评报告。 第四阶段:向全体教职工公布自评结果。反馈自查自评信息,研讨改革措施,审定自评报告。 二、自评赋分及档次确定 自评等级:良好 三、学校基本情况: 胡庄初中创办于1975年,1986年9月搬入现址,现有占地面积23575平方米,建筑面积3385平方米,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我校现有10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其中男41人,女16人;学生540人,其中男生307人,女生233人。我校现有52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36人,二级教师12人,未评职称教师3人;教师中大学本科31人,专科21人,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居多。 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认真研究了学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确立了“在困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方针,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我校是一所农村公办初中,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办学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房屋陈旧,设施落后,教师们还依靠原始的教学手段上课。民办学校崛起,以及全市其他公办学校的教学条件突飞猛进,农村初中生源大量外流,胡庄初中在全市中的劣势就更加突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过去130年全球升温0.85度。过去110年上升0.19m。报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据预计,应对气候变化较为脆弱的南亚地区将成为气温上升最快的区域,2046年至2965年,最高升温部分将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南部的地区,升温幅度为2~3℃,而2081年到2100年,这些地区的预计温度会上升3~5℃。随着气候持续变暖,高温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而且持续时间更长。主要从以下几点论述: 一、大气和地表 ?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 ?温度、湿度和云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从第十九世纪后期增加。 ?大气成分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从2005年到2011年增加,超过京都议定书大气负担的标准;臭氧消 耗物质(蒙特利尔协议的气体),可以肯定的是,主要的氟氯 化碳的全球平均丰度减少,氟氯烃是增加。 ?辐射场和能量收支的变化:顶级的大气辐射通量的卫星记录以来已大幅扩展AR4,自2000年来,在全球的热带辐射预算存 在显著的趋势是不可能的;在陆地观测站上,自1950年后, 地面太阳辐射可能进行广泛的变化,直到19世纪80年代减少 以及随后的增加。 ?水文、径流、降水和干旱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包括风 ?气候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极端事件的变化,包括热带和温带风暴:大约1950年以来,寒冷的白天与黑夜的日子在减少,温暖的白天和夜晚的数量已 经在全球范围内增加,这是很可能的;约1950年起,陆地上

的强降水事件数量一直在增加,比降水减少的地区多;全球范 围内观察到在干旱或干燥的趋势(缺乏降雨)自二十世纪中叶 以来,由于缺乏直接的观察,在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和地理不 一致的趋势的信心是低的;经过对过去变化的观察能力的核 算,对长期(百年)热带气旋活动的变化是缺少信心的;由于 研究或在世界一些地区缺乏长期的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特别 是在南半球),大规模趋势风暴或风暴替代物在上个世纪的信 心很低。 二、海洋 ?海洋温度和热容量的变化 ?海洋盐度的变化和淡水通量:自上世纪50年代,区域的发展趋势,提高了海表面盐度在地理上的差异:在蒸发盐水地表水 为主的中纬度地区变得更加咸,而降雨相对丰富的地表水为主 的热带和极地地区已经变得更淡;大规模的海水盐度变化也可 能发生在海洋内部;盐度空间格局的趋势,平均盐度、蒸发降 水平均分布是相似的。 ?海平面的变化、海浪和风暴潮:在1901年至2010年间,在这110年中以平均率计算,并以自1993以来的卫星数据的验潮 记录的基础,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上升了0.19[0.17–0.21] 米,平均速率为1.7[1.5-1.9]毫米年,在 1901到2010年增 加到3.2[2.8 to 3.6]毫米每年;1971以来,上层700 米海 水变暖已经造成平均海平面上升0.6 [0.4-0.8 ]毫米每年; 从十九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初,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增加,在二 十世纪进一步增加;极端高海平面事件自1970年增加。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变化,包括海洋酸化 ?海表过程的变化 ?海洋环流的变化 ?海洋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三、冰冻圈 ?冰盖的变化,包括物质平衡 ?冰架的变化

猎头公司候选人综合评估报告(标准版)

候选人综合评估报告 为了让您对候选人有一个更加全面和细致的了解,为了节约您宝贵的面试时间,为了提高您对候选人综合判断的准确性,为了将候选人更加真实和内在的一面呈现在您的面前,我们特向您提供本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九大部分,分别为: 第一部分:候选人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候选人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第三部分:候选人过往经历与主要业绩描述 第四部分:候选人的个性特征与管理风格倾向 第五部分:候选人的优劣势分析 第六部分:核心胜任力构成 第七部分:推荐建议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名:方先生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8年7月户籍:浙江嘉兴 婚姻状况:已婚民族:汉 推荐职位:信息管理经理期望年薪:20万 第二部分:知识与技能 一、教育经历 1998.9-200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本科 二、培训经历 2008年10-12月杜邦杜邦STOP Supervisor安全管理培训 2008年4-5月ITG美国北卡总部Business management 2007年4-12月外籍教师英语高级口语培训 2006年11月至12月甲上ISO14001内审员培训 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华为上海研究所3G通讯知识培训 2002年9-12月恒生电子CMM3 三、职称、技能与特长 职称:高级工程师 英语:流利 电脑技能:熟练 第三部分:过往经历与业绩描述 2007年3月至今嘉兴ITG集团 担任职务: IT部门经理 汇报对象:总经理 下属人数: 3人 主要工作业绩: 1、对IT部门所有人员进行技能交叉培训,从而使IT人员实现了一才多能的效果,既调动了IT人员的工 作积极性,又很好的解决了人手不足的缺点。 2、2007年4月到7月:升级电话系统,将公司所有的电话升级为Cisco网络电话;控制不同用户不同的拨 打权限;实现与集团所属公司的内线通话,同时实现了公司对电话使用和费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3、2007年4月到2009年4月:Porini系统实施(ERP系统),使公司的生产和运营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管

节能评价报告所需资料

节能评价报告所需项目材料清单 一、项目概况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地址、法人代表、项目联系人及联系电话,企业运营总体情况。 (二)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性质,项目投资类型,建设规模及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进度计划等。 (三)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可研报告或设计说明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文字类资料。 (四)项目用能特点。 1、建筑设计概述(含建筑体型设计、围护结构热工分析、围护结构材料等)、电气系统(含照明系统)、暖通系统、给排水系统等详细设计说明,用能设备的初步选择,各系统用能设备清单及设备功率等。 2、建筑设计概述(含建筑体型设计、围护结构热工分析、围护结构材料等)、电气系统、暖通、给排水及动力系统等详细设计说明,用能设备的初步选择,各系统用能设备清单及设备功率等。 3、项目各类建筑的用能概述和用能系统详细设计说明,同上。 二、能源供应情况 项目供能条件:公用供能(电、水、气、通讯及其它)的项目所在地条件,包括来源、总量等。项目用电从建设地什么变电站接入,该变电站变压器装机容量是多少、已用负荷容量是多少、富裕容量是多少?项目用水用什么水厂接入,该水厂供水能力是多少?已用多少?富裕多少供水能力?项目用其他能源(天然气、煤等)均应说明来自何处,供应能力是多少?富裕多少? 三、项目投入使用后节能措施情况 1、节能技术措施。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包括节能产品、材料、设备等的选用);建筑围护结构及保温隔热措施;采暖空调、照明、控制系统节能措施;资源综合利用情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相关专业的节能措施,包括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与空调、动力等专业的节能措施。 2、节能管理措施。项目节能管理制度和措施,能源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能源统计及监测计量仪器仪表配置等。 四、附图、附表 项目总平面图、项目区域位置图、住宅平面布置图及户型图,本项目公用配套建筑、设施等详细设计内容(含开闭所、变配电室、水泵房、电梯、地下停车场及其它),可附清单列出各功能配套建筑用能设备。如有图纸,需提供CAD格式。 以上资料,如存在于项目可研、设计说明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报告中,请全部提供。如需其他文档补充,请整理成word或excel后发出。图纸需提供CAD格式

职业病危害项目预评价报告审查要点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6418 (操作规程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职业病危害项目预评价报告审查要点标准版本

职业病危害项目预评价报告审查要 点标准版本 操作指导:该操作规程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预防性职业卫生工程项目审查分为2部分:1、形式审查,2、实质审查。 ☆形式审查:为审查程序的合法性,包括行政审查的启动合法性、立项的合法性、范围的合法性、技术服务机构的合法性、过程的合法性、资料的合法性等; ☆实质审查:为审查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包括建设项目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预评价报告质量、竣工验收报告质量、初步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等。 一、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预评价报告审查技术要点

(一)建设项目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查主要是对项目总体概况与工艺流程的审核。通过对项目的选址地点、性质、规模、生产设计能力、劳动定员、总投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经费的投入、总平面布置情况、生产过程拟使用的主要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的化学名称、用量或产量、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其布局情况,生产设备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程度等的了解,根据审核者的经验或参考相关资料,判断其申报材料中是否有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漏报。 例如:在参加中国石化成品油输送管道工程项目审查中,我们发现申报资料中没有储罐区储罐清洗流程,评价单位也没有对此进行职业病危害识别和防护措施的评价。一般情况下,该类工程是密闭操作的生产流程,产生化学有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在露天,成品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6〕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0月27日(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 (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 (二)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合理引导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监察。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开展重点节能工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监管和服务,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稳步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4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加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提升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