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与自然系统产生的影响已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关注。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社会与生态系统似乎变得日趋脆弱。人们关心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天气与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希望了解未来的21世纪的气候变化。本文概述了现今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气候变化对世界的一些影响。同时搜索了相关资料,对21世界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原因

1.前言

20世纪,包括温度与降水在内的主要气候特征值发生了变化,有的地区还呈现出趋势性变化,这种变化已在世界上,特别是在北半球广大地区观测到。美国、中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欧洲大陆、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或地区,几十年乃至近百年的观测资料显示出气候变化的总的变化趋势:即温度增加,降水增多,极端天气情况频繁发生;但地区上的差异很大,气候变化的强烈程度以北纬最甚。各国政府对20世纪的气候变化极为关注。由世界上许多国家中数以百计科学家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先后于1991年、1996年、2001年对全球气候变化状况进行了评估,得出若干重要结论:

①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在20世纪已升高约0.6℃;

②在过去的40年里,近地球8km内大气层温度增高了;

③雪盖与冰区范围逐渐减少,非极地冰川出现大范围退缩;

④全球海平面在20世纪平均上升0.1~0.2m;

⑤北半球中高纬度降水量每10年增加0.5%~1%;在20世纪下半叶,大雨频率增加2%~4%。

IPCC 2001年的报告还对21世纪的气候变化作出了预测,预计到2100年,地球平均温度可能增加 1.4℃~5.8℃,地球平均海平面可能上升0.09~0.88m。不过这种预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20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社会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增加,社会变得十分脆弱;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命过程的变化与生物物种的变化。气候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大的课题,尽管不少科学家对温室变暖效应导致气候变化有了共识;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此提出质疑。

现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经渗透到了十分广泛的科学领域,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即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

2.世界全球气候变化评估

在来自许多国家、由数百位科学家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2001年提出的第3次评估与工作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状况作出了权威性的小结,日益增多的观测资料表明:世界正在变暖,气候系统正在发生变化。

2.1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在20世纪已经升高了大约0.6℃

自1861年起,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接近地表的平均气温与海面温度)开始上升。在20世纪已增加0.6±0.2℃,较第2次评估(1994年)约增加了0.15℃,如图3(a)所示,原因是1995-2000年增加了几个高温年,而且资料处理方法也有了改进,其中考虑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校正。在上述140年间,20世纪出现了两段最热的时期,即1910-1945年与1976-2000年。

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1861年以来的最热的10年,1998年是有仪器观测的最热的年份,如图3(a)所示。

(a)柱状图—逐年全球平均温度值;黑实线—10年滑动平均温度值;T—逐年全球平均温度值;

(b)黑波动线—逐年全球平均温度;黑实线—50年滑动平均温度值;淡黑色—逐年全球平均温度值95%置信区间

图1 地球表面温度变化

根据北半球古气候资料的最新分析,20世纪温度的升高可能是过去 1 000年内温度升高最多的一个世纪。在北半球,20世纪90年代可能是最热的10年,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如图3(b)所示。限于资料,对于1000年以前的年平均温度以及1861年前南半球的温度都知之甚少。

就平均而言,在1950-1993年间,陆地夜间日最低气温每10年大约增加0.2℃,约为陆地白天最高气温每10年增加0.1℃的2倍。许多中、高纬度地区的无冰期增长了。在同一时期,海面温度的增加约为陆面平均温度增加的1/2。

2.2 过去的40年,近地球8km内的大气层温度增加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气

球观测精度较高时期),近地球8km内大气层与地表一样气温增加了,每10年气温增加0.1℃。

从1979年起,卫星与天气气球同步观测表明,近地球8km内大气层的全球平均温度每10年变化+0.05±0.10℃,而全球表面温度则每10年增加+0.15±0.05℃。变暖率的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种差异主要发生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近地表8km内大气层与地表受诸如平流层臭氧消耗、大气内烟雾以及厄尔尼诺(El Ni no)现象等因素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在物理上似有理由相信在一个短时期内(例如20年),气候趋势可能有所不同。此外,空间取样技术也可对趋势的差异作出某种解释。

2.3 雪盖与冰区范围减少

卫星资料表明,雪盖范围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可能减少了10%。地面观测站资料表明,在20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每年的河、湖冰盖期大约减少2周。

在20世纪,非极地山区冰川出现大范围退缩现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半球春夏海冰范围减少10%~15%,近10年来,北极夏末至秋初的海冰厚度可能已减少4%,而冬季的海冰厚度减少得十分缓慢。

2.4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海洋含热量增加

潮位站资料显示,在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0.2m。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全球海洋含热量增加了。

2.5 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

北半球大陆大多数中、高纬度地区在20世纪降水量每10年增加0.5%~1%,热带(北纬10°到南纬10°)陆地雨量每10年增加0.2%~0.3%,北半球亚热带(北纬10°到北纬30°)大部分陆地,在20世纪降水量每10年约减少0.3%。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在20世纪下半叶,大雨的频率增加了2%~4%。

2.6 厄尔尼诺现象更加频繁

同以往100年比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温暖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

2.7部分地区干旱有所增加

在1900-1995年,全球陆地普遍出现严重干旱与严重洪涝的机会增加不多,在许多地区,类似ENSO趋于更暖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0年内以及数十年内的气候变化。在近数十年里,像亚洲的部分地区,干旱的频率与强度有所增加。

2.8 人类活动继续影响着气候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过去的50年里,观测到的变暖现象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目前的模型估计,过去100年来的变暖,不可能只是内部的变异引起的;图3(b)上1000年资料也说明变暖是不正常的,不可能完全是自然现象;仅仅模拟对自然因素作用(即对太阳辐照度和火山爆发变化的响应)不能解释20世纪下半叶变暖的事实。

人类造成的硫酸烟雾作用,尽管不确定,但却是变冷效果,因而也不能解释变暖。图4表明,若仅仅模拟太阳辐射与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图4(a)),或仅仅模拟温室效应与硫酸烟雾排放等人类活动作用(图4(b)),都不足以与观测结果吻

合,只有同时对两者进行模拟(图4(c)),才能使模拟温度与观测温度接近。

(a)为模拟太阳辐射变化以及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对全球平均温度的影响;

(b)为模拟温室效应与硫酸烟雾等人类活动因素对全球平均温度的影响;

(c)为同时对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影响的模拟

图2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模拟

3.气候变化的原因的分析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原因的学说及其分支估计有上百个,Hay等[30]将这些假说归类为11种。如果再结合其它研究的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全球气候变化的16种原因,它们包括:a.太阳辐射的变化;b.宇宙沙尘浓度的变化;c.地球轨道的变化;d.大陆漂移;e.山地隆升对大气环流和环境的影响;f.洋流的改变;

g.海冰的变化;h.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i.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变化;j.极地同温层云量的变化;k.极地植被的变化;l.同大陆沙尘气溶胶相联系的“铁假说”;m.大陆C3植物向C4植物的转化;n.天体撞击;o.火山爆发;p.地核环流作用等。这些假说一方面使我们眼花缭乱,但另一方面也可见这一科学命题的复杂性,它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科学难题并不是偶然的。

3.1 构造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

目前,关于构造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大多数科学家倾向于海陆的构造运动,包括板块的漂移、海道的开启与闭合及山地的隆升,它对气候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决定着地球系统的气候格局。在整个新生代期间,气候一直趋向于变冷,并可识别出一系列快速的降温事件,而这些降温均与现代海陆演化的发展阶段相联系,图1给出了气候变化及事件与大的构造运动的关系图,表明地球的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这种超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始驱动力。

整个新生代以来,主要的地球构造运动事件有:①在约50Ma BP之后的始新世,在南大洋中的杜累克海峡开启,澳大利亚从南极洲分离,绕南极的环流出现,阻碍了赤道与极地的热量交换,南极开始出现冰盖;②在38Ma BP前后的始新世末期,杜累克海峡进一步张开,加强了绕南极的环流,南极冰盖已达到目前的70%,被称为早渐新世冰盖增大事件;③在2. 5Ma BP前后即第四纪的初期,它恰好对应北半球大陆冰盖开始发展的时期,有科学家认为是南北美洲之间的通道在此时关闭,导致墨西哥湾暖流增强,给北极地区带去了更多的降雪[1,28];

④在新生代,全球降温与天体撞击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在65、34、15、2. 4、1. 0和0. 7Ma BP分别发生的6次重大天体撞击产生的“核冬天”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冷起到了诱发作用;⑤Ruddiman等力主青藏高原等新生代隆起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冷可能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其依据不是山地隆升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而是基于山地隆升—CO2减少—气候变冷的机制。France等认为山地隆升导致有机碳

的埋藏,较硅酸盐、基岩风化更能除去大气中的CO2,有研

Mi-1和Oi-1分别为中新世和渐新世的2次气候快速转换事件;

Paleocene为古新世;Eocene为始新世;Oligocene为渐新世;

Miocene为中新世;Pliocene为上新世;Pl.t为第四纪

图3 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及事件与大的构造运动

究表明青藏高原隆升的三大阶段与新生代3次突发性变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山地隆升导致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变冷的学说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因此,从80年代末以来,山地隆升和温室气体被认为是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变化最主要的2个因素。

不过,有时候地球构造运动不是孤立地对气候变化起作用,而是与其它过程迭加在一起来影响气候变化。如第四纪的初期北半球大陆冰盖的发展,不仅只是南北美洲之间的通道在此时关闭的原因。Barron等认为它可能还隐含了更多因素

的作用。同时,绕极环流的增强同冰盖增加相联系的解释没有能够得到GCM数值模拟实验的充分支持。

同时,有科学家认为,宇宙电磁场的扰动到达高层大气后,通过“变压器效应”激发地核环流,导致地球磁场的反转,进而控制造山运动的强弱,使大气的热机效率增强和减弱,从而决定全球气候的冷和暖。并认为它不但可解释22亿年以来地球的7次大冰期,而且同样适用于新生代的气候变冷。不过,此假说仍然缺乏关键的证据。

3.2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

轨道尺度气候变化是叠加在构造尺度上的一种幅度相对较小的气候波动,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准周期;关于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许多观点:首先,影响最大的当属于米兰科维奇假说,他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驱动了100、41和23 ka的地球轨道周期,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它比较成功地解释了北半球冰盖的进退机制,但被认为主要局限于上新世及第四纪的北半球。

其次,最近有一种比较盛行的观点认为,行星间宇宙沙尘的100 ka周期很可能控制了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更替。

第三,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目前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此观点于19世纪末期被Chamber-lin所提出。20世纪80年代提取的南极V ostok冰芯中的CO2曲线同温度曲线高度的一致性,为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降低的大气CO2浓度被认为是导致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变冷最成功的假说。Raymo对Chamberlin 的新假说做了仔细的研究,认为海床扩张率的增强加速了火山爆发和山地隆升,大量新鲜的硅酸盐和基岩被暴露风化,从而吸收大气中的CO2转变成为碳酸盐,进而使大气中的CO2减少,导致了冰期的来临。

第四,在轨道尺度上解释气候变化原因的另外一个目前非常流行的假说就是“温盐环流”,美国2004年推出的最新的气候灾难大片《末日浩劫》中关于气候突变的理论基本上就是基于此假说。此假说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其原理是由于在不同地区因降水和温度的不同,所以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形成的热力学海流,而海水的密度主要由温度和盐度决定,所以这种由温度和密度梯度驱动的深层洋流,被称为“温盐环流”。全球大洋中有90%的水体受温盐环流影响,是全球大气—海洋能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极地地区因辐射冷却等因素而形成寒冷、高盐、高密度的海水强烈下沉,形成底层和深层流。北大西洋高盐度的深层流向南绕过非洲南端,除部分北流到印度洋外,其余向东流入太平洋,受温暖和淡水的稀释作用,海水密度降低并上升到海表面,然后在上层向西运动返回到大西洋,从而构成了一个跨越各大洋的海洋“传送带”。研究认为该传送带向高纬地区输送的热量远超过地球轨道要素引起的日照率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影响高纬地区冰盖生消的重要原因,进而提出了大洋环流—气候模式来解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转换机制。“温盐环流”假说同冰盖假说在目前有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并同CO2上升引起全球变暖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认为北极冰盖的生消和北极地区河流的改道,导致进入大西洋淡水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北大西洋海水的密度,进而加强或削弱大洋传输带的强弱,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然而,轨道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原因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地方。如长序列的CO2曲线目前仍没有得到,而一般认为它的变化同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一样,但已有的几个CO2代用指标如δ13C、δ13B所反映的CO2曲线并没有同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趋势一样,Veizer等甚至认为同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所反映的温度几乎没有相关关系。但有些科学家认为在海洋中不可能得到大气中真实的CO2

曲线。同时,目前能够监测的、短期的CO2浓度尽管与观测的温度吻合的非常好,但大气CO2浓度与气候的关系因最近温度上升的幅度远低于科学家根据CO2浓度上升所预测的温度值而受到挑战,这些因素使CO2—气候的机制也面临一定困惑。因此,能够得到公认的、真正反映CO2变化的、高精度的整个新生代超长序列CO2曲线的获得是平息这场争端中的焦点科学问题。最近南极近74万年高分辨率冰芯资料的获得,较原来的V ostok冰芯长近1倍,其所包含的大气CO2浓度曲线的解译,将为我们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及检验CO2假说提供更有效的资料序列。

3.3 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

亚轨道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既包括了几十年到万年的长周期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认为气候在此时间尺度内基本保持稳定,但Heinrich事件的发现,特别是在冰芯中发现了具有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称为D—O循环)以及包括Heinrich事件在内的Bond旋回,人们开始认识到气候系统存在不稳定性,打破了人们习惯于气候变化需要上千年以上时间尺度这一传统观念,气候变化具有突变性的观念也开始被广泛接受,关于气候突变发生的时间尺度已经由千年缩小到10年之内,如在11 ka BP前后的新仙女木事件,温度在数百年内下降了6℃,而全新世暖期的降温事件(82 ka BP)中,气温在几年内就骤降了8℃。这些亚轨道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成因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现行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大西洋温盐环流的解释。最近又出现了几个新的观点:

第一,认为产生ENSO的赤道地区海洋和大气体系才是气候突变的触发、放大和快速传播的主要地区。因为热带地区是全球接受能量最多的地区。此假说认为在一定的轨道条件下,与ENSO有关的赤道附近地区海温变化可以产生骤然的气候突变,并直接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几个世纪,形成所谓的超级ENSO。

第二,认为这种气候变化来自太阳变化的声音也不容忽视,如Friis等研究了近百年来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与全球温度的关系,发现它们有非常好的相关性,许靖华认为如此高的相关性证明气候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假的。汤懋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气候的最新研究指出:SCL的长短是制约中国年代(101)和世纪(102)气候变化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钟巍等通过研究发现4 ka来气候变化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这种一致性存在于全球各地大量的气候变化记录中。这些研究表明:形成全球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具有相同或相似周期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太阳辐射变化的驱动;换言之,太阳辐射是形成全球数十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器测资料、历史时期的各种气候代用指标的研究早已显示,太阳辐射与气候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短周期变化,如11年的“Schwabe周期”、22年的“Hale周期”以及90年的周期。

但不少科学家仍然对太阳活动对于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怀疑,其主要原因是地球接受到的太阳总辐射量(太阳常数)的微小变化可能很难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过去数十年间,虽然已有非常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其影响气候的机理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不过,最新的研究发现宇宙射线不但会增强太阳活动的强度,进而使太阳风加强,而且导致大气中云的形成,使到达地球的太阳总辐射量减少,引起地球降温,目前这个观点的证据仅仅适用于短期气候变化,但它从新的角度诠释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使太阳辐射的假说得以复活。无论如何,太阳直接驱动了地球表面的各种过程,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外在因素。我们如今对太阳内部变化的机

制仍然知之甚少,同时也需要大量不同地区、具有较高分辨率和较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记录,以进一步验证和解释其中的关系。

第三,目前流行的“铁假说”也因1993年在赤道海洋及1999年在南极进行的“南极南海铁投放实验”(SOIREE)引起海洋浮游生物大发展而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海洋中浮游生物的增加可消耗大量的碳,并通过“生物泵”作用沉积到海底,从而使大气中的CO2浓度降低,引起亚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全球气候变冷,而海洋中的铁物质供应则来自各大陆的沙尘。南极V ostok冰芯中400 ka的沙尘通量与CO2浓度和温度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假说。同时,有证据进一步证明来自大陆的沙尘与全球气候变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Ridgwell进一步认为沙尘气溶胶不仅仅只是扮演了在空中削弱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大气温度的角色,而很可能通过海洋的“生物泵”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大气中的CO2浓度,从而起着抑制全球变暖的作用。

4.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包括对社会系统与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两个方面。

对社会系统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因暴雨造成当年财产保险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的灾害损失已由20世纪50年代每年1亿美元增加到90年代每年60亿美元。1990-1997年总财产保险损失达到600亿美元,联邦政府由于天气灾害支付的赈灾费用为120亿美元。在1990-1996年,造成1亿美元财产保险损失(1992年价)的致灾暴雨共发生72次,而在前40年仅发生142次;但是,造成10亿美元损失以上大的天气灾害并未增加,这类灾害自1949年以来共发生22次,且随机地出现在1949-1997年间。作物雹灾保险损失从50年代年均损失3000万美元(遭灾年份平均)增加到90年代的3.2亿美元,联邦政府由于天气灾害支付的赈灾费用从1966-1970(1994年价)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1991-1995年的40亿美元。

各种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样增加了,每年飓风造成的损失由20世纪40年代的50亿美元增加到90年代的400亿美元(1990年价)。居美国天气灾害损失首位的洪灾损失,由40年代每年损失10亿美元增加到80-90年代每年损失60亿美元(1997年价)。在一些城市,雹灾造成城市损失超过3亿美元的已经变得普遍了。

应当认为,天气灾害损失的增加至少包括两方面因素,即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不过,许多科学家认为,大多数损失的增加是由于社会变化引起,而主要不是天气极端情况增加所致。人口的增加,向多暴雨地区聚居以及财富的集聚使国家在极端气候发生时更加脆弱。天气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的情形与钱财损失不同,总的来说增加不多,这主要应归功于较好的预报和预警系统的改进以及加强了灾害风险意识。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陆地上许多物种的变化足以证实20世纪气候变化已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较之10年前,已观测到更多的是由于全球变暖而产生的生命变化[9]。

许多生物过程在特定的温度与降水阈值发生时都经历了突变。遭受严寒与少雨,常常决定了动植物的生活空间边界,单一的极端温度有可能改变生态系统。例如,由于美国密执安湖强大的冬季风暴,导致最大与最小的麻雀发生不对称的死亡,从而选择了健壮的体型。海龟的性成熟期决定于胚胎生长期内的最高温度。有的地方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干旱年份,鸣禽的嘴喙变大,反之,在极端多雨的年

份,鸣禽的嘴喙变小。20世纪50年代新墨西哥一次持续的干旱导致松树林边界扩充了2km。在北美西部,一种蝴蝶的活动范围在20世纪向北扩大了92km,向高空扩展了124m,这恰好与同期的平均温度等值线向北移动105km,向高空抬高105m极其吻合。这种活动区移动机理表明了蝴蝶群灭绝率在墨西哥西部高于加拿大北部的事实。目前观测到的干旱、“伪春”、仲夏严寒等多种极端天气条件造成了蝴蝶群体的死亡。因此,自1904年以来,这种活动范围逐渐北移并向高空发展,很可能是少数极端天气条件对生物群体灭绝率影响的结果。海洋环流的变化似乎也影响着生命的变化,例如挪威的红鹿,温暖的北大西洋振荡使雌性红鹿变小,雄性红鹿变大。

以上列举的若干气候变化对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实例仅仅是千万影响中微小的部分;但即使这样,人们在目前仍不能直接将这些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同气候变化建立起联系,因为气候变化是非线性的,任何一种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化多端。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5.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

IPCC对1990-2100年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如下预测:

(1)根据对温室效应的估计,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可增加1.4~5.8℃

①21世纪气候变暖的速度不仅大大超过20世纪,也是过去10000年间所从未看到过的。

②几乎所有大陆上的气候变暖都超过全球平均情况,尤其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冬季。特别突出的是北美的北部以及亚洲的北部与中部,这些地区的温度增加有可能超过全球平均增温的40%;但在亚洲的南部与东南部的夏季与南美南部的冬季,气候变暖的程度可能要低于全球的平均增温。

地表温度变化的趋势将使厄尔尼诺现象增多

①热带太平洋东部变热的程度超过西部,降水偏多。

②全球水汽含量与降水量都会增多,大的旱涝风险会增加。

全球海平面从1990-2100年预计将上升0.09~0.88m

①北半球的雪盖与海冰将进一步减少,冰川与冰帽将在大范围内退缩。

②南极的冰盖将因降水的增多而加重,而格陵兰的冰盖将因径流超过降水而逐渐消融。

③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南极西部冰盖将因其减少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全球平均温度的增高必然导致水文循环中水分的再循环率的增强。较高的蒸发率将加速降水后土壤的干化,从而使某些地区出现干旱,并使温度增高,水分的再循环率加快将增强大雨雨率,增加大雨的频率。

全球变暖还可能改变厄尔尼诺这种大气中的自然秉性,引起目前温度和降水的复杂变化,包括改变冬季风暴与热带风暴的频率。

然而,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却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美国科学院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预测气候变化,首先要求对产生CO2与其它气体和烟雾的矿物燃料与土地利用资料的预测,以及对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选择、技术的变化和对能源措施的预测,而这类预测的变幅却很大。

另一方面,尽管世界上已经创建了许多气候模型,模拟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但是依据模型对未来气候状况作预测却存在着系统误差与缺陷。这是因为,气候模型所预示的气候变化正是模型对气候系统该如何运作的估计的反映。

6.结语

现在,气候变化已然是一个事实,气候变化对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是事实。无论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评估存在多少不确定性,人类都必须十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政策,因为人类毕竟只有一个地球。

参考文献

[1]张强,韩永翔,宋连春.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2005,09:990-998.

[2]雷Wen,查尔斯A.Lin.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J]. 水科学进展,2003,05:667-674.

[3]王璟珉,魏东. 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认知程度的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58-63

[4]肖国举,张强,王静.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7,08:1877-1885.

[5]陈泮勤,程邦波,王芳,曲建升. 全球气候变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辨析[J]. 地球科学进展,2010,01:69-75.

[6]王璟珉.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7]Easterling D R,Meehl G A,Parmesan C,et al.Climate Extremes:Observations,Modeling,and Impacts[R].Science,2000,289:2068-2074.

[8]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Climate Change Science:Analysis of Some Key Questions[R].National Academy June,2001.

[9]Daniel L,Albritton D L,Allen M R,et al.Summary for Policymakers,IPCC Third Assessment Report-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Basis[R].WMO&UNEP,2001,20.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B.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C.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甲烷B.氟氯烃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5.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D.森林被砍伐 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 ①海面上升②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③腐蚀建筑物④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②积极开发氟利昂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③对煤炭中疏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6.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十国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 (3)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 法国仅为英国的52.5%、为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说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 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 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 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 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 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

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 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 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 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 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 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 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 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 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气候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说,我们的环保技术很先进,以后对气候环境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当为其买单,因此,他们对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但气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要细数气候问题的起因,不能不联系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凭借技术和武力,把魔爪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肆无忌惮的掠夺,毁坏自然资源,毫无顾忌的排放“三废”,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破坏。现在他们有了技术,也想追求健康的环境,一方面加大对一些污染行业的改造,另一方面把一些有污染而又赚钱的行业,推向发展中国家,现在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对气候环境担负更多的责任,道理何在? 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急需帮助的群体,且大多数是殖民地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方面要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经济,解决吃饭问题。而发达国家不仅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很令人气愤。 相反,中国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表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奉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制定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今后五年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中国一直发挥着积极建设性作用,努力推动谈判议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使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谈判立场,特发表本白皮书。 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在处理有关涉到人类的问题时要有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要互相信任,携手合作,合作的前提是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在要求上不能“一刀切”,用中国的俗语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比较落后,资金比较短缺。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裕的资金。因此,像胡锦涛主席所说的应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应率先垂范,做好自己的环保工作,同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尤其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处处为发展中国家设置障碍,制造困难。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也是帮助自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只有人类携起手来,通过合作与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球变暖带给我们的思考

摘要:借纪录片《》阐述了全球变暖地严峻现实,提出全球变暖这一课题.指出近年全球变暖地现状,提出了影响全球变暖地两大原因,进一步探讨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地影响.列出全球变暖地十大灾害及可能对人类造成地危害.特别针对中国依凭发展现状提出应对全球变暖地对策.同时认为全球变暖应对不仅仅是政府职责,每个人都应有保护环境地意识. 关键词:全球暖化;温室气体;节能环保 前言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地电影用铁一样冰冷坚硬地事实带给人们震撼.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警示录.无需任何高深地理解力,每一个人都能被它唤起最深层地担忧和恐惧.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地电影使用地是最单调老土地手法——戈尔地学术性演讲,其中戈尔提到很多内容——比如温度曲线和二氧化碳浓度曲线地关系,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灾变临界点地模拟预测,以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电影中戈尔像一个执著地传道者,向世人警示人类末日地危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正文 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升高, 原本凉爽地秋天现在几乎要到月下旬才开始,月份最热地天居然达到了度以上,这正是全球变暖带给人们最直观地感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地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 自从全球变暖这一现象被观测到,就不断有人怀着各种目地提出置疑或者淡化它地严重性.如果说以前地争论还算学术之争,到现在就几乎全是出于学术之外地目地,就像基督教反对进化论一样,可以理解,这种言论在美国一向都不缺市场.更何况,美国地民主政治,不过就是政客们玩地游戏,他们拿着国家甚至人类地利益作为竞选地筹码.而从来没有被意识到全球变暖已经是人类命运地问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人类地短视和自大,或许真地像很多美国电影里想象地那样,大难临头还浑然不知,一帮自以为是地精英们还在为鸡毛蒜皮争论不休,而发出警告地“先知”却往往遭到误解和打压,直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地证据在不断积累,越来越多地学者对此坚信不疑,并且对它地后果作了仔细地研究.戈尔地演讲中已经把关键地问题说得很清楚,这都是几十年来科学家研究地真实结果.而最新地数据发现,事实甚至比预计地更可怕.由于冰川融化是个急剧地正反馈效应,极地冰川融化地速度超过预言地两倍.以这样地速度下去,不出年,光是格林兰岛地冰川融化就能让海平面上升米,而不是预计地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全球变暖概述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地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年前上升了℃.导致全球变暖地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地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地可见光具有高度地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地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地吸收性,也就是常说地“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地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地排放量降至年时地水平.另外,这些每年地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地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地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地各种挑战.截止年月,已有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全球变暖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了解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 通过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组织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段有关楼兰的材料。录音及图片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弄清楼兰消失的确切原因,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那全球气候怎样变化呢? 同学们阅课本91页第一段回答: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哪几种? 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代气候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是在变化中的 承转: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古代气候变化的呢? 阅读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 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设问:由以上内容气候变化影响了树木生长的快慢,那么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呢? [板书]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看图4-2-3分析图的含义: 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右纵坐标表示中国年平均气温左纵坐标表示挪威雪线高度知识与技能何为雪线??? 图中蓝虚线为挪威1万年来的雪线升降图 红实线为中国近500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观察二者变化趋势有什么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编制人审核人 班级小组姓名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应采取那些措施。 【技能目标】 利用不同图表资料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有效措施。 【情感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影响,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2、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 【重难点】 1、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 2、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措施 【课时】1 【学法指导】 注意深入思考学案中每一个问题,循序渐进,探究过程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不要只记最后的结果,疑惑点可以与同学探讨; 【学习过程】 【情景设置】教材引言 一、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探究一.阅读教材,结合图4-3-2,过去的全球气候 变化的情况。 (1)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通常划分哪几个时期? 、、 (3)读图4-3-2,你能总结出15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吗? 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期和期交替,

大致以年为周期。冰期时,冰川从向,从向推进,气候 明显变;间冰期时冰 课前评价ABCD课后评价ABCD 川,气候变。当前地球气候正处于中。 ②、“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也发生过显著变化, 大量史料表明,5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表现为15、17、19世纪的期和16、18、20世纪的期交替出现。 ③、百余年来,仪器观测时期的全球气温变化,也 是冷暖交替,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时期;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____年代全球气候逐渐_____,此后30多年全球气候有所变____,从20世纪____年代末开始,全球气温又逐步______,并呈现加速态势。 【自我小结】对该部分内容做个自我总结吧: 过去全球气候处于不停的中,全球气候受多种因素 影响很复杂,如受、、、等因素影响。地质时期的气候 变化状况总体表现为的期和的期交替,当前地球气候正 处于的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探究二:气候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原因是什么呢?阅读教材结合图4-3-3思考: 1、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变 化趋势?同期全球气温有何变化趋势?特别是(时间)以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张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图1:1970—197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2012年第9 期 教辅集锦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林春路/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 (224600)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地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等。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 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 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 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导致全球海平面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 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从未间断: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数量上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扩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的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复杂过程。气候异常与环境问题无国界,世界各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才能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目前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技术上最切实可行的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21

教案: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2.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4.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及其特点。 2.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史料:自公元前二世纪见载于历史典籍的楼兰,到公元四世纪已沦为沙漠。公元399 年,东晋高僧法显去印度求法,路经楼兰,这里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目为标识耳”。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王国不复存在了,一个融汇东西方文化精华的文明失落了。你知道楼兰吗?楼兰的自然条件如何?极盛期的楼兰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消失的?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有人说楼兰的消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为什么? 【点拨】浏览“梦回楼兰”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016197322.html,/08/_private/0813/081313/index.htm,了解楼兰的地理环境。它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塔里木盆地,罗布泊以西,孔雀河南岸,沙漠之中的古绿洲,气候干旱,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这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楼兰文化消失的原因可能有: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楼兰人的迁移,降水的减少;政治军事的原因:当地有古罗马军队的遗民;地质原因:楼兰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两个湖泊,造成下游来水的减少。 【板书】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讲解】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调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的变化来度量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95页材料《气候变化史的划分》,思考如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有哪几种尺度?各种尺度上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点拨】二十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川时期,这三次大冰川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三亿年左右。在两次大冰川期之间是间冰期。大冰川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则较温和。在间冰期里气候也是波浪式发展变化的。全球气候变化根据时间通常分为三种尺度,即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现代气候。 【板书】1.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探究性学习】在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呢? 【图片展示】①U型谷;②冰川遗迹;③飞来石。 【活动】图4-20合成了我国和挪威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两国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结果如何? 【讲解】由于两地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的情况。根据对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等有关资料的分析,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可以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点拨】挪威科学家利用雪线的变化来追溯古代气候的变化,中国科学家竺可桢则采用历史的研究方法,从文明兴衰、物候的变迁中寻找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曲线的高低变化在时间上和程度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彼此的变化趋势却非常近似,即近1000年来,全球气温大致呈波动降低的趋势,但近200年来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 【活动】阅读P97《雪线、冰盖》,分析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小结】

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概要: 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同时,他又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对自然施加影响。早期人类基本上依赖自然而生存和发展。人类大规模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是在工业革命后开始的。至此以后环境问题出现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此人类有怎样的态度和措施。 关键字:全球变化气候变化措施 一、具体表现: (1)影响固体物质搬运 人类利用机械、炸药及其他手段,可以把地表固体物质,包括土壤、岩石等进行搬运。使地表破坏、土壤侵蚀加强、水土流失加剧。 (2)改变水循环 人类大规模的修建水库、渠道,改变了水循环。水库改变小气候,提高地下水位,引起沼泽化。缺水地区实施人工灌溉引起盐碱化。灌溉水携带的溶解物质沉淀与土壤中,导致土壤中盐分增加;同时亦使地下水位上升,再加上地表强烈的蒸发作用使盐类在土壤的表层逐渐积累,使作物无法生长。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面发生沉降。 (3)破坏生态平衡 森林的砍伐、草场的过度放牧和开垦、鱼类的滥捕等起着破坏生态平衡的作用。此外,人类从地壳和水中提取元素,又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元素重新分配到地表、大气和水体之中,造成大气中的CO2 增加、酸雨、土质污染、水污染,而CO2 的排放、燃料燃烧释放热量计下垫面性质的改变造成了温室效应、热岛 效应等,从而改变地球表层的热量平衡。 二、全球变化及其内容 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如温室效应和全球增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淡水资源短缺等,主要包括大气组成变化、气候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而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 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海平面上升,海岸带被淹:表现为:海岸带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