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英语作文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英语作文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英语作文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英语作文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英语作文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英语作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大学英语作文篇一】

Noadaysehavetofacetheproblethatthereisasharpincreas inginpopulationofchina,andpeopletendtogetoreandoreo ld,butanyofusdidn'trealizeit,andstillignoretheFaily planning,especiallyruralareas,4peopleorevenoreinafa ilyisn'tastrangephenoenon.Thereisanotheriportantpro blethatorealethanfealeneedstobepaiedoreattention.If eallanttosolvethesequestions,allehavetodoisnotonlyg overnentappealtoallofus,butalsoeveryoneofthiscountr ygetdontothis.

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中国的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倾向于变得越来越老,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仍然忽视计划生育,特别是农村地区,4个人甚至更多的家庭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支付更多的男性比女性更多的关注。如果我们都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政府吸引所有的人,而且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下来。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大学英语作文篇二】

Noadayshuanityisfacedithalotoftroublesoeprobles:ene rgycrisis,cancer,pollution,populationexplosion,tec. Theyarethreateningthesurvivalofhuanity.Therefore,so epeoplearepessiisticaboutthefutureofhuanity.

Theyarepessiisticbecausetheythinthatliitedenergyone arthillbeexhaustedsoon;incurablediseasesarethreaten ingorepeople'slives;pollutionisorseningtheenvironen t;populationexplosionillaefoodshortageevenoreseriou s.Actuallytheyneedn'torrytoouchabouttheseprobles.Sc ientistsillhavedevelopedneenergyresourcesbythetieoi landcoalareusedup.Besides,scientistsareaingathoroug hstudyofgenesandtheyillanagetocurecancerbyadjusting thearrangeentofgenes.Theyarealsoaingeffortstocontro lpollutionandpopulation.Furtherore,allthegovernents intheorldareconcernedabouttheseproblesandtheyahveta eneasurestosolvetheseprobles.

Therefore,ehaveeveryreasontobesurethathuanbeingsill conquernaturebuttheyillneverbeconquered.

现在人类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能源危机,癌症,污染,

人口爆炸,侦探。他们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一些人对人类的未来感到悲观。

他们是悲观的,因为他们认为地球上有限的能源很快就会疲惫,无法治愈的疾病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污染是环境恶化,人口爆炸将使粮食短缺更加严重。实际上他们不必过于担心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将开发了新能源的时候使用石油和煤炭。除此之外,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的基因,他们将设法治愈癌症的基因通过调整安排。他们也在努力控制污染和人口。此外,世界上所有的政府担心这些问题,他们有各自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征服自然,但他们将永远不会被征服。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大学英语作文篇三】

Asisnontous,chinahasthebiggestpopulationintheorld,h ichisorethan1,300,000,000.Suchalargepopulationcause ssoeproblesincities,that'stheuneployent.Tooanypeopl egatherincitiesandthejobsarenotenough.Soegraduatesc an'tfindajobthoughtheyhaveleftschoolforyears.Inaddi tion,trafficjaisanotherprobleresultingfrothebigpopu lation.Therearetooanycarsontheroadsandstreets.

Thesituationofthecountrysideisnotgood.Tooanypeoplel iveinthecountrysideandedon'thaveenoughfarlandforthe.

Fortunately,ourgovernenthasrealizedtheproblesandhas attachedgreatiportancetothe.Thegovernentistryingits besttocreateorejobsandiprovetrafficsystes.oreover,t heone-childpolicyhashelpedalot.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1300000000。如此大的人口在城市造成一些问题,这是失业。很多人聚集在城市和工作是不够的。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尽管他们已经离开学校好多年了。此外,交通堵塞造成的另一个问题是巨大的人口。有太多的汽车在公路和街道。

农村的情况是不好的。太多的人生活在农村,我们没有足够的农田。

幸运的是,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并重视他们。政府正在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交通系统。此外,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帮助很多。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中国人口的利弊

中国人口利弊观 摘要:本文拟在《人口增长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吗》1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谈中国人口众多的利弊 关键词:人口利弊;短期长期;人口出路 Simon在《人口增长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吗》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大致是:人口增长并不是一些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真正原因,而且它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人们忽略了真正发展的核心因素——经济机制。 我部分地接受其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这是中国的大思想家老子在几千年前说过的话,今天我用之来形容中国现阶段和可以预期的未来的人口问题,深觉合适。 应该说,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和少都有它的好处和弊端,关键是如何认清优势所在并合理地利用。同时我们也要有直觉,就是任何一种经济现象或理论都要认清楚它的短期情况是怎样,长期又是怎样。 一.短期内我国人口的利弊 1.1人口的利 现在的中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正在向科技密集型发展,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排在前列,但人均生产值仍然很低,这也就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发展离不开基数庞大的人口。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的人口优势正好弥补了资本禀赋不足这个发展中的瓶颈。廉价的劳动力,为中国发展轻工业带来了最大的优势。大量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为中国带来了无限的优势,同时解决了资本缺少的问题和就业不足的问题。 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生产率,在当今中国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丰富的人力资本,中国才有可能自改革开放以后保持经济的飞速增长,这是基础条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纵使改革开放再彻底,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看看这些年的印度,其经济增长之快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印两国经济能够拥有如此显著的增长速率,都是有着强大的人力资本做后盾才能实现的。中国的人口多让其拥有世界上最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国际上诸多大型公司企业的眼球,这个市场的某种产品供需关系的一次小小的波动都会引起需许多投资者为之焦急。而我们也靠着外资的引进,弥补国内投资金额的不足,1黄祖辉译. 发展经济学的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87-106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授课教师:王显刚 (四)教学过程: 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板书) 提问:上述材料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什么特点? 上述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是我国人口现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现状还有如下特点: 1)农村人口多 据1992年我国人口统计,全国农村人口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8%,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强。 1980年、世界平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发达国家占30%,发展中国家为70%。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据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出生的婴儿中,城市街道一孩比率为89.3%,而乡镇一孩比率为48.4%9,农村的多孩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更为突出。 2)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就超过了人亿,估计2000年达到1.28 1.2亿,占同年总人口的10.4%左右。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相当于2025年所有发达国家同龄人口的总和。 3)人口分布不平衡 4)人口素质偏低材料一:1980年全国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只有4.6年,不足小学毕业程度。1990年7月,这一指标提高到6.6年,这说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实践一年级文化程度。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仍然属于以低层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类型。 材料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正式公布的文盲半文盲达1.8亿之多。而这个数字是以自己申报为准,这并不表明其的人都已脱盲。国务院1998年颁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工作条例,规定个人的脱盲标准是,农民需识1500个汉字(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只需2000 个汉字,)能够看懂得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财目,能写简单应用文。按照这样的脱盲标准,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成年中只有20.8%,女性成年中只有13.3%达到了脱盲标准。如果以这一调查结果推断全国,则结果是我国总人

中国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

中国2010年地级市人口统计收集于2010年12月31日 城市 总人口(万人) 自然增长率非农业人口百分比 (万人) (‰) 地区市区地区市区地区市区 城市合计110297.04 30400.92 30797.59 17753.31 4.38 4.05 1.北京112 2.30 988.10 780.10 744.10 0.63 0.39 2.天津91 3.98 747.99 535.22 509.59 1.79 2.19 3.河北6291.96 957.93 1290.90 72 4.59 4.46 4.98 石家庄89 5.94 195.00 231.26 163.23 5.04 5.62 唐山700.15 168.82 193.89 127.92 3.10 2.26 秦皇岛268.20 69.97 78.05 52.11 2.50 2.14 邯郸844.33 134.89 154.47 10 6.91 5.25 5.55 邢台661.36 53.49 104.12 46.32 3.65 6.04 保定1062.43 89.06 166.96 63.55 5.46 6.55 张家口448.94 84.38 108.93 68.11 3.53 5.20 承德355.47 43.67 68.46 31.85 5.23 4.60 沧州673.55 46.78 114.71 36.83 4.04 6.95 廊坊381.59 71.87 70.05 2 7.76 4.90 7.28 衡水 4.山西2881.95 822.54 833.69 508.03 5.63 6.39 太原315.31 239.20 209.89 190.65 8.04 7.20 大同287.86 134.99 123.01 99.99 7.67 7.32 阳泉124.83 63.86 57.86 47.77 3.13 5.17 长治316.16 65.34 74.72 44.53 4.00 5.90 晋城210.63 26.45 41.04 1 8.03 4.01 6.31 朔州140.04 56.19 31.46 15.41 6.83 7.68 晋中303.30 52.20 74.76 25.96 3.20 4.78 运城484.90 60.80 74.00 1 9.61 6.24 4.19 忻州293.83 49.60 57.52 16.56 4.56 8.81 临汾405.09 73.91 89.43 29.52 6.62 3.89 5.内蒙古1603.83 523.06 623.01 346.75 5.99 6.89 呼和浩特211.83 108.38 95.92 81.75 7.47 8.53 包头206.16 138.93 127.31 114.65 8.39 7.24 乌海40.59 40.59 34.38 34.38 7.27 7.27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 快。2001 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 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 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 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 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论中国人口国情

论中国人口国情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我国是世界最多的一个国家。庞大的1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人口多也确实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持久的压力,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呢?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他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这既是毛泽东人口观的哲学依据,也是后来毛泽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后,采取措施限制人口增长。邓小平指出,这些年来一直在采取措施,节制生育。我们力求每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小一些,但总还要增长。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烦。 我国人口的不断扩张,虽然为社会提供了不少劳动力,但是世界的资源也在不断的消耗,逐渐短缺。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虽然有一些有利的一面,但弊端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后,我国平均每年净增一千多万人口,致使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以上要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90年代以来,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支出的总额中,消费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不得不用来养活13亿人口,国家用于建设资金积累非常有限。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多,基数大,但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口素质偏低。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很少一部分是城镇,因此城乡差距非常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11%,具有高等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3.6%;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我国要加强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问题:中国的人口国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矛盾和三大问题:第一是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第二是十亿人左右的就业问题;第三是几亿人的养老问题。中国人口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个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高峰,而我国创造就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2级工商管理 2012070136 谢金平一、概述 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了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背景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三、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 万。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3、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

论中国人口质量极其提高

论中国人口质量极其提高 摘要;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的人口质量受到多方关注,通过了解人口质量和中国的人口质量现状及其提高,能使中国社会经济得以长期发展,在经济现代化的竞争环境中,得以腾飞! 关键词;人口质量;中国人口质量;优生;教育。 从是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和思想,文化科学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地区人口综和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它是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 测量人口质量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有平均预期寿命和长寿水平,残疾人口所占比重,青少年身体发育指标,教育水平指标,死因指标。间接指标反映了一国或一地区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的社会条件。有医疗卫生和保障的普及程度,人口食物构成和营养状况指标,体育事业的普及程度,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图书和报刊的出版发行量,环境监测状况与污染指数等。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此研究分别产生了优生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优生学’一词源于希腊文的‘优良’和‘生育’的组合。它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防止出生缺陷的科学。人口质量的提高更多地受到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教育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它使人口质量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邓小平说过;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是人类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口质量。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的发展,不仅在客观上要求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且也提供了保证人口质量不断全面发展的客观可能性。恩格斯讲过:"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框框的社会"将"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5页)列宁也指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 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精)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003班 刘瑶(10505135)周丽(10505110)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中 国 人 口 预 测 模 型 摘 要 为了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本文是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部分人口数据为基准(其他部分数据通过网站查询得到),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得到了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的统计模型。对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构建了反映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率负指数函数。基于leslie 的改 进模型: (t)X B B B +(t)X A A A =t)▽n +X(t 22) -(n 3 2112) -(n 3 21 此模型考虑到了生育率的变化,并是针对总人口分布处理的,克服了leslie 模型的不足,很适合做长期预测。得到结论:人口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2040年,届时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为15.869亿。 关键词: 人口预测, 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 , 长期预测 一 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20年低速增长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1950-1975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最高达到37‰(附录1)。70年代以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扭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有了明显下降,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3‰大幅度下降到80年代的21‰,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由6下降到2.3左右。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文化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29岁生育旺盛人数年均超过1亿的情况下, 人口出生率依然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到2000年底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4.03‰,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7.58‰,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下降到2以下。进入90年代末期, 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国外近200年的历程。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 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 中国政府自1980年在全国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成果卓著,据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投入与效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年共少生2.5亿个孩子。若从70年代算起,至今至少少生3亿人口,这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同时也是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990-1999年每年平均净增人口约1300万,这仍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

中国国情社情简介

我国国情社情 1、我国的地势。地形和气候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 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山岭、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国有四大盆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底的盆地。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为我国最长的、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我国的气象灾害最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低温冷冻、雪灾、冻雨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IV级(一般)III级(较重)II级(严重)I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2、我国的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世界排名第120位 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害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约为世界均水量的1/4,排在世界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矿产资源: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我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 能源以地热、水能、太阳辐射能、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的地热资源很丰富,已经发现的温泉有2000多处。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金)。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及辐射量均居全国之冠。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80~22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源资源特别丰富。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看,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

人口理论与中国国情

中国人口与国情 一.什么叫人口转变,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试论述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 人口转变是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第一阶段:原始阶段,明显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出现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两者差距逐渐增大,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增长明显加快。该阶段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对资源、就业、教育压力大;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第三阶段:现代阶段,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该阶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对环境破坏小。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大 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1.社会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人口转变过程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口进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关键在于国家和人民深刻认识到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2.计划生育政策因素, 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我国人口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人口转变的作用机制在于政策的执行改变了家庭内孩子成本效用的对比关系, 从而影响了家庭生育政策。3.现代化约束因素,中国人口转变和现代化进程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口转变的直接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 间接原因是现代化推动, 特别是社会发展的作用, 如交易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等。4.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并影响到生育。 二.简述并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1、两个公理。二个公理指第一,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由一般生物推及人类的, 马氏把人类最普遍的欲望概括为人类的两个公理, 并因此推断出人口增加力, 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 是无限地较为巨大。 2、两个级数。马尔萨斯由二个公理得出两个级数的结论。两个级数指人口在无妨碍时, 以几何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增加。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函数, 实际工资的提高必然会刺激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具有加速度的趋势, 而食物的增长却表现出另一趋势, 即粮食的增加只会体现出递减的趋势。 三.你对今天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有何看法?请你设计中国社会未来的收入分配模式。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现状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由于政府集中力量首先发展城市建设,对城市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对农村的投资长期明显少于城市,造成农民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国民待遇和机会,这既导致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