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的利弊

中国人口的利弊

中国人口的利弊
中国人口的利弊

中国人口利弊观

摘要:本文拟在《人口增长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吗》1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谈中国人口众多的利弊

关键词:人口利弊;短期长期;人口出路

Simon在《人口增长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吗》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大致是:人口增长并不是一些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真正原因,而且它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人们忽略了真正发展的核心因素——经济机制。

我部分地接受其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这是中国的大思想家老子在几千年前说过的话,今天我用之来形容中国现阶段和可以预期的未来的人口问题,深觉合适。

应该说,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和少都有它的好处和弊端,关键是如何认清优势所在并合理地利用。同时我们也要有直觉,就是任何一种经济现象或理论都要认清楚它的短期情况是怎样,长期又是怎样。

一.短期内我国人口的利弊

1.1人口的利

现在的中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正在向科技密集型发展,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排在前列,但人均生产值仍然很低,这也就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发展离不开基数庞大的人口。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的人口优势正好弥补了资本禀赋不足这个发展中的瓶颈。廉价的劳动力,为中国发展轻工业带来了最大的优势。大量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为中国带来了无限的优势,同时解决了资本缺少的问题和就业不足的问题。

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生产率,在当今中国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丰富的人力资本,中国才有可能自改革开放以后保持经济的飞速增长,这是基础条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纵使改革开放再彻底,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看看这些年的印度,其经济增长之快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印两国经济能够拥有如此显著的增长速率,都是有着强大的人力资本做后盾才能实现的。中国的人口多让其拥有世界上最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国际上诸多大型公司企业的眼球,这个市场的某种产品供需关系的一次小小的波动都会引起需许多投资者为之焦急。而我们也靠着外资的引进,弥补国内投资金额的不足,1黄祖辉译. 发展经济学的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87-106

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等等。这些都是人口优势带来的,可想而知,如果中国的人口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还会有那么多跨国集团愿意在这里下“血本”吗?

同时这些年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也许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但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学习的机会,这样在一个大基数的人口下,会出现更多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这些人都是未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保障。

1.人口多在技术进步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人口多在我国过去的发展中曾经是优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多的优势不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人口多,所以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落后了,两者是不具备因果关系的。纵观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在前现代社会时期,由于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依赖于工匠,农夫的经验和天才对自然的观察,中国因人口众多而在技术进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之后,随着技术进步方式的变迁,即实验方法的采用,按道理,中国因人口众多,应该具有更多的高素质的科学人才,而继续具有比较优势,可是却由于科举制度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限制了这一优势的发挥。所以,并不是说,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多变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劣势,而是由于其他因素,限制了它在技术进步中比较优势的发挥。

现在,我国的各种社会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国家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重视程度在提高,并且采取很多措施鼓励科学发明和创新,再加之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人均收入的提高,很多人会接受教育,平均文化程度持续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技术进步的潜力增大,人口多的优势得到更好地发挥。

2.人口多是我国成为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

1973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为我国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就是人口结构“中间大,两头小”,使得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带来劳动力、储蓄的增加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具有廉价充足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迅速占领世界市场。据专家预测人口红利期可持续到2013年前后,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劳动人口的数量会持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也将继续保持。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大的人口总规模和高的劳动人口比例使得中国成为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大力地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3.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会为世界产出的提高带来巨大潜力

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9

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进行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生育率迅速下降和老龄化水平加速。当人口红利枯竭时,劳动力由充裕变成短缺,我国的经济增长机制和方式都会随之改变。

所以面对这一挑战,要抓住“人口红利”的时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移,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同时也要发展教育和培训,加大这方面投资,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还要创造条件,改革制度,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带动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大,劳动力数量大,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必然会有大规模的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有效地扩大了全球劳动力,为世界产出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4.人口多促成了消费和生产的良性循环,使市场更有活力和抵抗力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多,消费的能力和潜力就大,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带动生产的增加。而正常情况下,生产多于消费,由此导致社会财富的积累。人口多,市场竞争也就激烈,只要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合理,良性的市场竞争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提高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完善,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另外,内需市场的扩大可以帮助我国抵制外来不良经济冲击的影响。

5.人口带来市场

中国大陆地区的开放,带给世界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显然这个市场不仅仅属于世界企业,对于本土的企业,本土的经济活动来说才是更巨大的。对于进口产品来说,进一步的国内分销、包装、广告等等产业和行为一定要由本土的经济单位来承担;对于本土产品来说,有一些产品,如现今对GDP贡献连年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业,不可能由、或不可能主要由外来企业来承担。这个大的市场一定会以巨大的“内需”为表现形式对国家的经济产生贡献。

6.人口带来低成本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供方越多,供方所能得到的剩余越少3,这很像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最低劳动收入保障的国家,一方面这是这个时代国家很难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为中国大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由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劳动产品,才使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可以以低价占领世界市场,为中国换取大量的外汇,为中国提高全国的经济水平做准备。

7.人口带来影响力

3卢锋:《经济学原理》2002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区域的差异和界限日趋模糊,对于世界的日趋紧密地交流,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国家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力。一方面,对于世界市场上的产品,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的情况下,购者一定会倾向于购买自己所了解的国家-地区所生产的产品,而世界上庞大的华人华侨群体则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贡献;另一方面,有一定成就的海外留学人士,在得到满意的条件的前提下,一定会愿意为自己的祖国进行经济要素的投资,这种投资可能是物质层面的(FDI),也有可能是知识层面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无论如何,将国外的先进资本引进国内,对于国内是有益的。

1.2人口的弊

人口方面确实不少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人口的综合素质低、高素质人口早逝等等愈演愈烈。

1.人口带来资源环境的沉重压力。

中国大陆地区由于在建国初期错误的人口政策,造成了今天众多的人口,使我国本来就不富裕的区域经济地理条件显得更加紧张。对于矿产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使得这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愈加紧张,而如此巨大的人口使得中国在能源方面不得不依赖大量的进口,这不论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整体还是人均的生活水平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难题;人口众多使得国家考虑实际情况后必须维持大量耕地,而城镇化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有着大量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一种“合理不合法”的需求,紧缺的土地使得房价高昂,房价高昂使年轻一代负担严重,而如果大量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则必然影响粮食安全。

2.人口众多影响着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甘于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作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主导力量,而提高劳动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知识附加值本质的途径是提高教育水平。中国大陆地区如此大的人口数量和城乡差距,使得提高总体教育水平的成本加大,这会严重制约中国大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

3.人口众多影响着社会福利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整体来说,经济体和GDP可以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志,对于普通的国民来说,人均GDP才更说明问题。我国现在的人均GDP 无论何种标准计算都难进入前100名,而又有如此高的基尼系数,这更说明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生活水平是很低的。结合当时国有企业改制等等问题,中国大陆地区这一经济体还有很多结构需要调整,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任何一小类人都会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这些群体使得中国经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让绝大多数人都能获得一个比较高的收入,才可能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好的经济体。

此外,近几年被炒得火热的住房问题、医疗保障、贫富差距等,中央也是花了大力气在上面,但是目前为止房价仍旧是只升不降,医保问题也没太多起色,贫富差距更是明显,从东西部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到城乡之间的不均衡,这些都是隐患,还有优秀人才的外流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出国热”又开始升温,这之中势必有很多人最后选择留在国外发展,怎么处理这些关乎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都是一个个难题。

下面再略微谈一下长期角度来看我国人口的利弊。

二.长期内我国人口的利弊

2.1 人口的利

从长期看来,人多才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口资源的丰富使得劳动力成本低下,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人多创造的财富就多,正是13亿人口的共同努力,才推动了中国的GDP一直高速增长。

2.人口众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而市场恰恰能为发展提供机会。中国13亿人口这个极大的消费群体,不仅吸引了大量外资,而且推动了一大批国营企业的发展。

3.人口众多能够增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便于传播中国文化传统。由于人口多,中国可以向外派出更多的留学人员,更多地在各个方面发挥中国的影响力。在经济、政治、文化、体育各方面都能产生大量的人才,取得卓越的成就。

所以,现在中国的问题不在于人多,而在于更好的调节人口结构问题。着重发展人口素质,使劳动力生产率得到提高,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将得到更大的提升。中国人多的优势也将更充分地得到发挥。

2.2 人口的弊

但是,众多的人口也可能导致极度的贫福差距明显,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等。还有人口重多给环境、资源都带来很大压力。并且人口老年化,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都成为中国目前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中国人口的出路

说完了以上的内容,分析了长期和短期人口众多的利弊,下面说说中国人口的出路。

事实上,在以往的讨论中时常混淆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的概念。几乎所有号称与人口相关

的问题,如医疗保障,在假设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水平等人口无关相关变量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的变量实际上总是是人口密度。因为根据假设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成简单正比关系,即比值恒定,而总社保资金和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两组变量同样成简单正比关系。

谈到人口密度,不得不以日本为例子。日本人口1.2776亿人,国土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千米338.1人。中国人口13.0756亿,面积9,571,3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千米136.4人。这样可以看出,日本的人口密度约是中国的2.479倍。因此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日本发展的难度应该远在中国之上。而且可以预测的是,如果地区发展难度可以表为人口的函数,则这最有可能是一个指数函数,即日本发展的困难程度要远超过中国的2倍以上。

有人说中国的人口密度计算应该排除西部省份,但是事实上,完全不适合作物种植和人类生存的只有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沙漠地带。而新疆部分和内蒙古、宁夏地区仍然适宜人口居住。何况就算要排除西部省份,考虑日本人口问题时也要排除北海道地区。北海道面积7.8万平方公里,居住着5,644,555人,人口密度只有72.366人每平方千米。无论如何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都要远远超过中国。

再看二战以后的发展起点,根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峰君教授在《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一书中的资料,二战以后日本的国内经济水平甚至要远低于中国。即使考虑到日本得到了美国的援助的因素,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的难度也要在中国之上。这是上面讨论得到的结论。

回到主题,以上的讨论证明,中国人口众多并不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令人惊讶的经济增长同样可以作为以上论点的有力证据。

展望未来,中国在劳动力价格上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的技术和知识水平逐渐提高,高端劳动力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那么到时人口众多对中国是否有利呢?

巨大的人口基数为产生大量高素质人口提供了可能。而无论在哪个行业中,高素质人口的数量才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因此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使总人口数量的优势得以转化成高素质人口的数量优势。评价高素质人口的标准在于创新能力。林毅夫教授讲到,科学革命未发生在中国是因为中国对创新的激励不足。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并非决定于总人口的多少,而在于有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的人的多少和这些人所在的环境对创新的激励水平的高低。当年的中国在前一个条件上具有优势,但是在后一个条件上的劣势导致最终科学革命的缺失。现在,在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预测中国将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人参与研和创新活动,从而使中国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重要性。在80年代初期,科学技术的发展

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而且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如果当时还是像5、60年代那样,搞平均主义,期盼“一步登天”,实现全民同步的共同富裕,则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必将被时代远远落在后面。

四.总结

人口并非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变量,人口众多也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直接原因。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过多的人口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一切唯人口论,把所有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都归结于人口问题,显然是不恰当和没有道理的。

所谓由人口引发的问题的症结不是人口基数大,而是人口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这需要医疗、教育、文化、制度各方面的完善,从而使人口结构得以改善。

五.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9

[2] 卢锋:《经济学原理》2002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中国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

中国2010年地级市人口统计收集于2010年12月31日 城市 总人口(万人) 自然增长率非农业人口百分比 (万人) (‰) 地区市区地区市区地区市区 城市合计110297.04 30400.92 30797.59 17753.31 4.38 4.05 1.北京112 2.30 988.10 780.10 744.10 0.63 0.39 2.天津91 3.98 747.99 535.22 509.59 1.79 2.19 3.河北6291.96 957.93 1290.90 72 4.59 4.46 4.98 石家庄89 5.94 195.00 231.26 163.23 5.04 5.62 唐山700.15 168.82 193.89 127.92 3.10 2.26 秦皇岛268.20 69.97 78.05 52.11 2.50 2.14 邯郸844.33 134.89 154.47 10 6.91 5.25 5.55 邢台661.36 53.49 104.12 46.32 3.65 6.04 保定1062.43 89.06 166.96 63.55 5.46 6.55 张家口448.94 84.38 108.93 68.11 3.53 5.20 承德355.47 43.67 68.46 31.85 5.23 4.60 沧州673.55 46.78 114.71 36.83 4.04 6.95 廊坊381.59 71.87 70.05 2 7.76 4.90 7.28 衡水 4.山西2881.95 822.54 833.69 508.03 5.63 6.39 太原315.31 239.20 209.89 190.65 8.04 7.20 大同287.86 134.99 123.01 99.99 7.67 7.32 阳泉124.83 63.86 57.86 47.77 3.13 5.17 长治316.16 65.34 74.72 44.53 4.00 5.90 晋城210.63 26.45 41.04 1 8.03 4.01 6.31 朔州140.04 56.19 31.46 15.41 6.83 7.68 晋中303.30 52.20 74.76 25.96 3.20 4.78 运城484.90 60.80 74.00 1 9.61 6.24 4.19 忻州293.83 49.60 57.52 16.56 4.56 8.81 临汾405.09 73.91 89.43 29.52 6.62 3.89 5.内蒙古1603.83 523.06 623.01 346.75 5.99 6.89 呼和浩特211.83 108.38 95.92 81.75 7.47 8.53 包头206.16 138.93 127.31 114.65 8.39 7.24 乌海40.59 40.59 34.38 34.38 7.27 7.27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

中国人口数量2015全国总人口13亿6千万(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排名)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 省区市人口数量人口排名GDP GDP( 亿元) 人均G(元)人均排名排名 1 河南省9613万人 5 14234 15056 16 2 山东省9082万人 2 25326 27148 7 3 四川省8673万人9 9657 11708 25 4 广东省7859万人 1 29863 32142 6 5 江苏省7381万人 3 24738 32985 5 6 河北省6735万人 6 1338 7 19363 11 7 湖南省6629万人13 8366 1312320 8 安徽省6338万人15 690611180 28 9 湖北省5988万人11 8451 14733 17 10 广西省4822万人18 5386 1141727 11 浙江省4647万人 4 1763335730 4 12 云南省4333万人23 4260 945930 13 江西省4222万人19 5323 12204 24 14 辽宁省4203万人8 1041824645 9 15 贵州省3837万人26 2543 6742 31 16 黑龙江省3813万人14 7081 1846312 17 陕西省3674万人21 4806 12843 21 18 福建省3466万人12 8440 23663 10 19 山西省3294万人175465 16143 15 20 重庆市3107万人24 3938 14011 18

21 吉林省2699万人22 4693 17211 13 22 甘肃省2593万人27 2494 9527 29 23 内蒙古2379万人16 6140 25558 8 24 新疆区1905万人25 330516164 14 25 上海市1625万人7 1165865473 1 26 北京市1423万人10 8879 57431 2 27 天津市1007万人20 5014 7972 3 28 海南省803万人28 1121 1336119 29 宁夏区572万人29 76912695 23 30 青海省529万人30 706 12809 22 31 西藏区267万人31 326 11567 26原文标题:中国人口数量2015 全国总人口136072万人(各省人口排名)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QQ:724814227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影响及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 根据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2%。根据人口学专家预测,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按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从2001年至2100年的100年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重度老龄化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过%,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过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 第二时期(2021~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开始进入老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地。到2026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达

到30%以上,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亿人,占总人口数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万人,占老年人口的%。 第三时期(2051~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时期。 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时期,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人,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的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总量为世界之最。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占亚洲老年人口的50%。联合国预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一直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从1980至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结构的转变,与世界发达国家比,速度十分惊人。而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学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人增长到目前的130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人。高龄人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 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2级工商管理 2012070136 谢金平一、概述 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了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背景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三、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 万。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3、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

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引起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众多。由 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政治环境、人口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 统等等的不同,人口老龄化在发展的原因、起步的时间、速度以及达到的程度等 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自上个世纪7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 育率下降相当快,加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中国的人门老龄化步伐极为迅猛 60 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标准来衡量,1990 年中国人口尚处于成年型(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6%),而到2000年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这仅仅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第一阶段,而在第二、三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与先期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具有的特点(陈友华,2002)。 是速度快、时间短。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统计,世界上先期进入老年型 人口的国家,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需的时间:日本为25 年,英国为45 年, 美国为60年,瑞士为85年,法国为门5 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据预测,中 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由2000年时的10.1%迅速上升到2025年的20.1%与2050 年的31 %,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50 年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时,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为31%,从绝对数上看,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极其庞大,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左右。届时,中国总人口预计是2000年的1.1 倍,而同期60岁及以上人口预计是2000 年的3.4 倍,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将发生 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在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中年与高龄老年 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进程而来的是老年人口的迅速高龄化。根据 预测,本世纪上半叶,中国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数量将迅猛增加。按中死亡率方案预 测,8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在2050 年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其绝对数量将达到1 亿左右。 三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均衡。受历史上出生率与死亡率波动的影响,中国人口 老龄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均衡的,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带有突发性。无论从老年人口的绝对 数量、还是从相对比例的变化上考察,总体上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不断加速之势。中国的人 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政策等方面所存在的明显 差异对我国各地区人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中国各地区人口 老龄化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总体格局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老化速度与程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2019年中国人口总量及人口结构分析,城镇化率和老龄化程度实现“双增长”「图」

2019年中国人口总量及人口结构分析,城镇化率和老龄化程度实现“双增长”「图」 一、2019年我国人口概况 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2011-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2013-201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人口结构分析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以女性为100)。 2013-2019年中国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1-2019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走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城乡人口数量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城市化经历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持续增长,推动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居住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将大幅下降。中国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26.44%持续上升到2019年的60.60%,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但远超同期印度水平。未来几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持续增长,城镇化的速度将继续平稳下降,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 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 2013-2019年中国城镇和乡村常住人口数量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一).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人口盲目增长给经济、社会的发展,给资源、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 (二). 提出问题: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 1.基数:1 2.955亿 2.增长:目前每年增长1000多万 3.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总的来说素质偏低 (三). 分析问题:我国严峻人口形势带来的影响: 1.人口多,增长快,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提示:生活上,我国在吃、穿、住等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远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仍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 2.人口增长过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使得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3.人口增长快,也使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沉重。 (四).解决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1).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能否实现,关系到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大问题。 (2).执行计划生育国策,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关于晚婚、晚育: 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 晚婚年龄:男,25岁女,23岁晚育:女,24岁以后生育 (2).少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 (3).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运用 3.计划生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1). 如何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 ①实行计划生育,通过优生优育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 ②各级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 业技术教育,对公民实施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 开发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2).青少年如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五).讨论:怎样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 1.人口过多及增长过快带来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2.人口基数大增长 快有其历史原因,我国一项是人口大国,建国后一度忽视了计划生育,导致人口急剧增长。 3.我国人口素质建国以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努力,人口增长已有有效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人口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5.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对建设基金的积累,人均占有量、就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6.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要靠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提出并分析问题:(一).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1.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球问题 2.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表现在: ①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相对紧缺。(我国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②资源利用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 ③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组合错位。 提出并分析问题:(二).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