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国有企业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论我国国有企业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论我国国有企业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论我国国有企业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论我国国有企业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引言

我国国有企业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曲曲折折的不断完善,不断壮大,成熟。在改革和完善之中仍还存在着问题, 不仅有体制方面的问题, 还有着制度和社会性质方面的问题。所以就针对国有企业探讨其存在的不足,以找出更好的方法来完善和壮大它。

一、新中国建立以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

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国家扶持、企业成立、计划经济企业发展、市场经济企业发展的阶段。

(一)国有企业的来源

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来源有四:一是解放区的公营企业,包括军工企业和服务于百姓的贸易企业,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三是没收敌伪工业(包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伪满和汪伪政权的企业)。建国以后,上述的企业首先成为国有企业,后来又加上了通过赎买回来的由民族工商业资本形成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①即国家所有制工业,负有保证国家财政支出的任务,不是自主的经营实体,是政府的直属机构。国有经济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及体制形成

国有企业在文革前十七年形成了由实行党委领导、厂长负责,增加总工程师制度与职代会制度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四大以前的发展与改革使国有企业逐渐走上经济承包责任制;党的十四大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确立了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的制度,并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革。

1.国有企业在文革前十七年的情况与体制形成过程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就国营企业领导制度问题,明确党管工业,在党委领导下实行厂长执行负责制。1958年大跃进以后,全面实行党的第一书记抓工业,1960年开始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文革期间实行一元化领导,无所谓经济工作,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工作组织。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企业从政治组织再次恢复为生产性组织。1978年4月,明确企业实行党委领导、厂长负责,增加总工程师制度与职代会制度。

2.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四大以前的发展与改革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1979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逐步启动, 1980年,对一批工业企业进行领导体制改革的试点。1982年5月,明确企业党委是企业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与职工代表大会制,厂长行政指挥权与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是企业的三项原则。1981-1982,全面推行工业经济责任制,主要是分配上实行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以税代利,自负盈亏。1982年开始提出企业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解决多少年来长期存在的领导班子年龄偏大、人员偏多,文化偏低,专业人员偏少的状况,并且进行了初步的调整。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宣布,国营企业将逐步实行厂长负责制。1984年10月,明确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对政府与企业关系进行界定,各级政府原则上不再经营企业。1984年11月在少数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试点。1986年全国部分城市进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试点的基础上,198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普遍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

3. 党的十四大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

①于燮康:《关于国有企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2005,第11页。

1992年以后,国家尝试为国有企业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的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革。1996年6月24日,国务院原则上同意了国家经贸委等9部委《关于在若干城市进行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请示》,从此以后,下岗再就业,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个重要特征。在领导体制方面,企业推行公司化制度,开始建立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与总经理的马车机制。1999年,国家决定重点抓好1000家国有企业,使其发挥经济发展的骨干作用,同时,在全国全面推进改革。2000年开始,对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对陷入困境的老企业通过出售一块、盘活一块、加强一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进度越来越快。

二、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回顾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

1.企业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我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过分依赖靠高投入支撑的工业增长速度,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较弱。特别是自1994年,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出台之后,国有企业所处的环境迅速变化,使相当一部分企业准备不足,陷入困境。尤其是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国际竞争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使企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要求日益不适应。

2.企业过度负债

国有企业负债经营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继续攀升。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状态,企业负债额远远超过它所能承受的正常水平。资产负债率连年攀升、居高不下,还贷困难,企业为了维持经营不得不继续负债,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3.结构性矛盾使国有企业陷入困境

长期以来,低水平重复建设所积累下来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生产能力过剩。这种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工业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地区产品结构趋同,许多行业的产品生产能力超过市场容量,使得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国有企业中就是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有工业布局不尽合理,老企业设备陈旧而无力改造,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品种单一,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再加之企业内部制度不严,基础管理混乱,导致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

4.企业办社会,社会负担过重

国有企业的负担,它不光是增加了一点成本,更重要的是扰乱了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者是双重身份,一方面要增加利润,降低成本,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小社会的管理者,必须保证这个小社会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来自职工的现实压力冲淡了管理者们对于效益的追求。

5.政企无法真正分开,国有企业产权主体未能真正实现

多元化是产权结构单一制约着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政企无法真正分开,国有企业产权主体未能真正实现多元化。

市场经济是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即产权制度直接联系的,而国有企业所有制的性质和比例结构往往从根本上决定它的表现形式(产权制度)。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均是在政府行政干预下,保持了国有股的绝对优势地位。从根本上甚至是表现形式上干预控制企业,导致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上不能放开手脚,同时也影响了政府管理国家和调控经济的职能,致使企业产权主体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悖。

6.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不足

(1)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与输入大幅度减少,且人力资本流失严重。流失的人员,绝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技术骨干和技工,凡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都有程度不同

的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

(2)国有企业一方面人满为患, 另一方面又人才奇缺。但冗员成为国有企业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我国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相当严重,每年用于这些职工的工资和福利支出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的两倍。

(3)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状况不平衡,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企业经济状况与人力资源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7.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企业在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控制、销售业务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对职工健康安全的控制以及合同管理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内部控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

首先,法人治理结构①存在缺陷。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性保障。

其次,企业文化不健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中枢神经,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得以很好地贯彻执行,能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的企业尚未建立企业文化,仅有少数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甚至认为自己的文化不能促进企业的管理。

第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保障,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却普遍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很少企业认为本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能充分调动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

第四,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很少企业设立了独立的内控部门,及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有权对企业内部所有业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并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专门培训。这说明企业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内部控制人员的授权还不够充分,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的问题和现状恰恰反应了中国整个社会的现实。

1.成本高居不下与浪费

国有企业经营成本很高,所以会亏损.而国有企业即使亏损,浪费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国有企业的小领导和小头目们,还是小职员,完全没有节约成本的意识。

2.无人才和人才的流失

3.裙带关系,求人办事与办事求人。

在国有企业彻底体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如果你想能顺利的完成工作,你需要周围的同事来帮你,要搞好关系,否则这事情,难以办成,而且你还要欠下别人的人情。

4.盈利与工资

无论国有企业是否赢利,工资照样发,钱还是那么多,钱永远是那么少。

三、国有企业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的矛盾和问题,根本上是过去几十年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并积累下来的,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但经过改革和发展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具体从人力资本和内部控制上分析。

(一) 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不足的原因是认识不足和体制制约

1.对人力资本认识不足和不科学

虽然解放4 0 多年来,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本的特性、作用、影响力缺乏深入的细致的研究,对其本质认识不足和不科学,因而使我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采用了一系列粗放的、放任自流的方式。我们过去一直

①吴水澎、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13页。

认为而且引为自豪的就是人力资源丰富,却很少有人去考察人力资源品位如何,很少有人关注如何去开发已有的、多处于“原生”状态的人力资源。教育的落后与对知识以及知识界的轻视,导致对知识与科技的轻视,这种轻视乃至蔑视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切对我国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2.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与束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不计成本、劳动不讲效率,企业没有竞争,技术进步缓慢,知识与技术更新换代停滞不前,人力资本一次投入,终身受用,人人无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后,企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残酷;企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依然影响着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而尚不完善、正在探索的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或未健全,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问题日益严重,即:自身体制的转轨以及落后的传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完全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更重要的是,许多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都在实施人才竞争战略,而很多国有企业似乎尚未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除此以外,国有企业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相当部分员工的知识、技术陈旧老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地输入人力资本和利用人力资本;企业的短期行为与人力资本的过度消耗等等也都是直接影响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不足的重要因素。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1.技术层面的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技术手段落后,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信用管理系统和投资管理系统,大部分企业也没有建立采供销管理系统,不能对物流、资金流进行跟踪控制,业务信息也不能及时得以沟通。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内部控制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增加了人为主观或客观犯错的可能性。

同时国家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法律规范。我国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体系尚未形成。

2.思想意识层面的原因

第一,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多地还停留在用刚性制度进行内部控制的阶段,而没有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密切关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计划经济意识、封闭经营意识、“贵义贱利”意识、轻视管理意识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阻碍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第二,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能完全适应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由管理者进行设计,所以,管理当局的管理理念、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等会对内部控制产生很大的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普遍缺乏风险意识,管理上主观随意性较大,长官意识较强,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特别是,国有企业领导人都有较高的行政级别,使得管理者无形中认为自己是“国家高级官员”,管理风格上也趋向行政行为,缺乏经营风险意识。

3.制度层面的原因

鉴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重要关系,对制度层面原因的研究也从法人治理入手。尽管从规范的角度看,完善的董事会制度能促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但国有企业的实证研究中却几乎找不到很完善的董事会,因而内部控制的核心在经营者。由于经营者拥有剩余控制权而没有剩余索取权,①因而可能导致其产生弱化内部控制从而利用剩余控制权为自己谋利的动机。

例如在朗闲评关于上海宇通集团----9天大变脸的评论中,管理层运用利用剩余控制权为自己谋利的动机最终收购了国有企业宇通集团,管理层收购(MBO)。上海宇通通过司法拍卖绕过国资局控制和收购了国有企业宇通集团时间仅为九天,它的手法是压低国企宇通集团的资产净

①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第310页。

值,巧立名目,赚取或提取国企宇通集团的金钱来收购压低后的国企宇通集团。

四、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景及对策分析

(一)面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国有企业的发展,既面临挑战,又有机遇。一方面,改革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出来,过去20年我们所积累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成为继续改革的动力,而过去尚未触及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我们尽快解决。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越来越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而且也有其发展的有利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好转

国家更加注重对亏损企业的管理,一厂一策地指导企业解困,从政策上、税收上、流动资金贷款上都给予扶持,使企业对解困增加了信心。

2.高新技术产品有市场

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市场格局越来越显现为“买方市场”,大多数产品成为供大于求的趋势。几乎所有的厂商都面临寻找市场出路的问题。实践表明,大多数努力开发、生产高新技术的商品均有市场或有新产品进入市场的亏损企业均认为扭亏有望。

3.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转换机制,使企业焕发了活力。

4.实行下岗分流,减人增效

国家宏观政策对解决企业内富余人员问题产生积极作用,各企业都相应成立再就业中心,对富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有的企业制定了三年后与企业脱离劳动关系,彻底解决富余人员包袱沉重的措施。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落实到位,使部分企业对扭亏解困充满信心。

5.企业管理水平提高

管理者的水平高低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不少国有亏损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二)世后国有企业呈现的发展趋势

入世以后,外来的冲击将使国有企业产生连锁反应,出现一系列变化趋势:

1.企业要素国际化。这是指企业的生产要素能够按照国际惯例,遵循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进行合理的流动,真正形成企业所必须的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

2.企业组织集团化。企业要在国际市场有立足之地,应走企业集团化的道路。国外企业的“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范例甚多,应依据各自优势,进行资产重组。为使国有企业有长足的发展,还必须形成与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组织新格局,即组织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外向型企业集团。

3.企业市场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地区贸易结构不平衡,使我国的出口极易受到这些国家外贸政策、法规的制约。入世后,我国的外贸政策导向必然是在巩固我国的出口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国际市场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容量,加快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的贸易关系,贸易市场将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因此,企业应制定多元化的市场经营策略。

4.企业管理现代化。入世后,我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企业必须在国门之内适应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要求,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步完善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机制,要建立能按国际市场需要正常运行的企业管理机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管理上做到:管理组织的高效化、管理人员专家化、管理方式合理化、管理技术网络化。

5.企业产权股份化。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国企改革要求是十五届四中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由之路。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目前推行股份制的作用有:能提高企业民主化、制度化的管理水平;有利于融洽企业与职工共生共荣的关系,增强凝聚力,调节积极性;能集中社会

闲散资金,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6.企业竞争智能化。市场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入世后,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人才的多寡和质量。未来社会企业人才竞争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取决于企业拥有人才的层次与多寡。

7.企业经营法制化。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入世后,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与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来说,遵守国际惯例不仅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与国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基础,而且也是规范企业自身行为,充分获得国际市场利益的保证。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经营观念。企业在国内外经营中,不仅要遵守本国法律,而且要遵守相关国家的法律;不仅要自觉守法,而且还要善于运用法律保护正当权益。

8.企业决策风险化。国际市场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多层次市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情况各不相同。国际市场风云变幻,风险莫测,且商机无限。因此,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的“时间差”和“地区差”,善于抓住时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敢冒风险,化险为夷,果断决策,出奇制胜。

(三)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国有企业的矛盾和问题,是过去几十年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并积累下来的,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更不是改革造成的。不改革,这些问题也是存在的。现在矛盾暴露出来,是改革深化和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客观反应。这些问题在改革中是必然要遇到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但是解决这些矛盾,需要综合考虑和妥善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又要同步推进配套改革,具体问题还要具体解决。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党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坚定不移地改革旧体制的弊端,为国有企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又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稳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迈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生产经营面临困境,经济效益下降,负债率过高,富余人员较多,社会负担沉重,部分职工生活比较困难。造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也不是短期可以克服的,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矛盾也需要一个过程。总的看,这些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坚定信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四)国有企业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中,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把这项工作抓好了,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要全面理解,全面贯彻。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要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不仅要管好用好,而且要使其保值和不断增值。探索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要按照《公司法》,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第二,从实际出发,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公司法》,遵循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建立公司内部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所有的股份公司都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一个过程。

例如 ,长虹这类搞得特别好的企业,首要的任务是稳定领导班子,加强激励和约束。在长虹这样的大公司中,既要推行与企业经营者能力、业绩、知名度相适应的年薪制,提高公司领导人的社会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对其突出贡献给予重奖;又要强化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制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自律制度,加强廉政教育,认真进行年度业绩考核、年度审计和岗位审计,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司外部和内部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业务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按照《公司法》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立创新型国有企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国有企业老企业多,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与技术老化,要摆脱困境,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必须坚持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抓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个关键环节。国有企业加快发展,不能搞简单的数量扩张,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否则,国有企业难以具有发展的后劲,也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同时要大力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进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改成功率 ,企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股份制改造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技术改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股份制不仅为技改集中资金,而且把市场竞争机制引进企业,促使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改造。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行业和关键领域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在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切实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可以为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带来巨大的推动。

第四,健全法制、规范运作

深化股份制改革和规范证券市场,都需要有健全的法制,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法制管理。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是在有关法规、法律不健全、不完善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公司法》出台以后,股份制改革基本上有章可循,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如大量定向募集公司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出路。证券市场的问题更为突出,不少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欺骗公众,损害投资者利益。中国近年来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股市运作的法规,但是,中国股市要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还必须有《证券法》和相应的法规作保证。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公开、公平、公正、统一的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对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关系到证券市场依法管理和依法运作,也关系到股份公司在市场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上健康发展。

第五,在促进企业发展时,实现规模经济和多元化战略经营;同时实施名牌战略、创企业品牌

“发展才是硬道理”,股份制改造是手段,它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更广泛的生产经营领域内,形成规模经济,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名牌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名牌的保证”。股份制改造必须同企业创名牌、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促使企业创出本企业的名牌。

第六, 大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是企业的基本功,它本身也包含内部制度上的改革和促进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的形成。建立科学、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严治理企业,是企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管理,关键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抓住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这些重要环节。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和风险管理,使企业能够经受住市场变化的冲击,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