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国有企业私有化

论国有企业私有化

论国有企业私有化
论国有企业私有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

结课作业

论国有企业私有化

生命学院

卢嵩

3120140507

摘要

国企私有化是一个很常见的命题。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国企私有化和近几年中国的银行业股份制私有化的经验教训说明国企私有化绝不是改革的出路,而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极大破坏性的错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保证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强大。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有化,俄罗斯国企私有化,国有银行股份制

中共十八大报告曾指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场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即是企业所有权的问题,即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所谓“国企私有化”,就是将企业的所有权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成个人占有的私有制。这一切看似简单且无关紧要,但其实却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国有企业的确需要改革[1]但是改革要有度,改革需要也必须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范围之内进行,绝对不能抛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放开了改革,将所有国企彻底的私有化[2]。

国企改革的目的也必须明确,即到底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和是只是让企业取得更好的效益。国企可分为两类[3]营利性企业完全按照市场运作规则来进行。对于非营利性企业, 则按照社会目标最大化来进行, 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两类国有企业是相辅相成的, 营利性企业为国家创造利润,提供财政收入; 非营利性企业以贯彻国家经济计划、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为宗旨。在社会主义国家, 国有企业的存在理由与西方国有企业的存在理由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并不是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 国有企业的存在是旧的社会分工存在的结果, 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一种表现, 建立国有企业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最终实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两种类型的国有企业都必不可少, 营利性企业是国家的物质基础, 非营利性企业是国家执行政策的直接工具。因此, 对营利性企业主张进行私有化, 或者主张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 都是行不通的, 这会直接削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不是没有先例,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后东欧和苏联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教训是惨痛的,也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4]。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叶利钦政府为振兴经济改革国有企业,并希望以休克疗法实现。1992年6月,俄罗斯国会通过证券私有化方案,规定把企业大部分股份出售给企业职工和管理者,一小部分出售给外部投资人。俄罗斯企业私有化将前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1万卢布,无偿转让给

每个公民。每人仅需象征性支付25卢布手续费即可领取到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购买企业股份或住房,或委托给投资基金,该券不记名、不挂失、可转让和兑现。俄罗斯实行私有化后,1992年当年通货膨胀率即达到2501%,1993年844%,1994年214%,1995年131.4%,1996年21.8%,1997年11%,1998年84.4,1999年36.5,8年的严重通胀导致81%的俄罗斯公民此前多年的辛苦劳动积蓄被彻底洗劫一空,广大民众遭到空前浩劫。

仅1992年到1996年,由于恶性通货膨胀,私有化给俄罗斯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9500万亿卢布(以1995年的价格计算),相当于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损失的2.5倍。俄罗斯已出售的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仅为1300美元,俄罗斯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出售价值仅为72亿美元。仅1996年一年,因国有企业私有化造成的损失就比卫国战争中纳粹德国使国家财产遭到的损失还要多(来自俄罗斯杜马听证会)。私有化后俄罗斯政府债台高筑,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内债余额约200万亿卢布,外债余额新增约600多亿美元,政府预算的1/3用于偿还债务。

可以在少数非国民生活支柱产业实行部分私有化以提高效率,但是在涉及国民生活支柱不可或缺或关乎国家安全的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由国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例如能源行业、自来水、粮食。公路和铁路交通所有权、军工行业以及国民生活所需的基本必须由国家控制,决不能贸然进行私有化将其由国有变成了私人所有。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国有企业尤其是强大富有竞争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存在,无疑是上述目标实现的关键和先决条件。没有国有企业特别是强大的大中型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则无从谈起也不可能实现。

按照西欧大多数国家的定义,将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并且向私人出售其股票,就是将该企业私有化[5];而一个原国有企业变成股份公司后

如果已经将50%以上的股票出售给了私人,该企业就算是“完成了私有化”。根据这样的标准,最近几年中国各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就是不折不扣的私有化,因为它将国有银行变成了股份公司并向私人出售其股权。

表面上看,这个“股份制改造”进行得很“规范”,十分合乎股份企业股票上市的程序:各大国有银行首先招股以形成大股东,在这个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然后再将其股票在股票市场中上市。而有关部门为原各大国有银行招股所规定的充当“战略投资者”的条件,也似乎相当“规范”和“合乎国际惯例”,为有权“购买”中国的银行股权的“战略投资者”所规定的资金和经营资格标准,似乎是“完全与国际接轨”的。

然而事实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看似“规范”的招股和“引进战略投资者”背后,却是中国几乎将所有的重要银行的大量股权以低得惊人的“价格”“卖”给了外国私营跨国公司财团,实际上是将中国人民的上万亿元财产白白送给了外国的资本家。

中国国有银行资产流失情况如下表(数据截止2007年)[6]:

银行名称股票发

行价(人

民币,单

位:元)

外国公司收益详解

中国工商银行1.16

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

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

银行,收购工行10%的股份,收购价格1.16元。上

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

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

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

见。

中国银行1.22

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瑞银集团和亚

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共51.75亿美元(合人民币

约403亿),收购价格1.22元。上市后,按照2007

年5月10日盘中价格6.26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

2822亿元,四家外资公司净赚2419亿元人民币,不

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6.6倍。

兴业银行 2.70(国

内发行

15.98)2006年,香港恒生银行、新加坡新政泰达和国际金融公司共出资27亿,以每股2.7元的价格购入兴业银行10亿股,上市后,股价达到37元多,三家外资公司净赚370亿。根据2007年2月12日《参考消息》报道,以后每年都有300%以上回报。该银行上市募集资金共159.95亿,等于全部送给了三家外资公司。该银行国内发行价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网上网下申购资金高达11610亿。

深圳发展银行3.50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以每股 3.5元购买深圳发展银行

3.48亿股,目前股价已达35.8元,投资增殖10倍,

按照深发展20亿多股计算,新桥用12.18亿获得了

700多亿。根据新桥目前的做法,很快将达到1000亿

元。注:新桥集团本身就是庄家,根本不是银行。

华夏银行4.50

德意志银行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联合组成的财团将

出资26亿元人民币,购入华夏银行约5.872亿股份,

占华夏银行总股数的14%。每股价格4.5元,现在近

14元,净赚56亿多人民币。注:目前已被德国银行控股,500亿落入对方手中。该银行名义上还是中国(的)银行,实际已成为外资控股银行。

中国交通银行1.68

汇丰银行(汇丰)持股交行19.9%的股权,出资144.61

亿元购买91.15亿股,每股为1.86元。交行2006年

5月在香港上市,现在市价超过10港元,净赚近800

多亿,07年国内A股发行上市又赚取500多亿,合

计将近1400亿,10倍回报。

中国建设银行0.94(港

元)发行

价格

2.35(港

元)上市前,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亿美元购买建行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0.94元港币。发行价格2.35元港币,最高市价5.35元港币。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亿股计算,2家净赚1300多亿港币。

浦东发展银行2.96

花旗集团出资6700万美元收购浦发行4.62%的股份,

超过1.8亿股,每股约2.96元,并且协议规定日后花

旗集团有权收购19.9%的股份,目前浦发行股价超过

38元,花旗净赚62亿元。注:目前花旗尚未行权,

一旦行权将赚取62亿的数倍。

民生银行3.72

2004年,淡马锡控股旗下的亚洲金融公司以1.1(约8

亿人民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民生银行 2.36亿股股

份,占民生银行总股份的 4.55%,约3.72元,目前

该股已达12元多,加上两年送配,市值已达50亿元,

净赚约40亿。

广东发展银行60亿

20%股

份,并列

第一股

东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以联合收购的名义,自己出资不过60亿,就控制了拥有3558亿元总资产、27家分行、502家网点,与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917家银行具有代理行关系,连续多年位列全球银行500强的广东发展银行。并且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和中国信托还各搭进去60亿,共180亿。把银行白白送人还要再搭进去180亿,已经完全超越了市场交换的范畴。

渤海银行及地方银行1.23亿

美元收

19.9%

股份

2005年,渣打银行以1.23亿美元购入即将成立的渤

海银行19.9%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1.88

(港元)

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第一家引进外

资的保险公司,汇丰集团是平安最大外资股东,汇丰

是2002年投资6亿美元,50亿人民币投资平安;平

安集团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价11.88

港元,目前已上升到40元港币。今年2月又募集A

股资金388亿。截至2006年6月30日,集团总资产

为人民币3,587.18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381.04

亿元。目前,公司市值近2000亿港币,A股5500

亿人民币。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当时尚

未上市,

每股价

值5.25 苏黎世保险持有新华人寿22800万股,每股5.25元,持股比例为19%,已成为新华人寿的最大单一股东。但实际上,目前新华人寿的实际控制者是东方集团,由于东方实业和东方集团分别持有新华人寿5%和8.02%的股权,再加上东方集团持有新华人寿其他股东的股权,东方集团直接或间接持有新华人寿的股权肯定超过20%。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业私有化给国外跨国公司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超额利润,或者说是暴利,可以称得上一本万利,可是如此多的利润真的是由于其那点儿少得可怜的投入带来的吗?稍有常识的人恐怕都不会这样认为,如此巨额的利润被国外跨国公司取得,整个金融领域可统计的损失即超过万亿人民币,而据当时的国务院医改调查小组组长葛延风讲,解决全国的医疗问题每年需要高达680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金融领域损失的财富如果用来解决全民医疗问题绰绰有余。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国企的全部私有化,中国将很难再称为社会主义国家[7,8],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一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成功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然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一命题显然与实现共产主义背道而驰,很难想象如果中国的国企都私有化了,还如何实现共产主义。故国企私有化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球,方兴起.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双主”地位而非私有化[J].学术研

究.2012,8:59-63.

[2]林毅夫.国企私有化不是方向[J].招商周刊.2005,13:22-23.

[3]宋宪萍,闫银.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性质——兼谈我国当前国有企业改革[J].

理论界.2006,4:77-78.

[4]周玉君.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

息.2009,17:101-103.

[5]左大培.中国银行已成为外资超级提款机.

[6]张宏良.中国的证券监管与经济安全.会议纪要.2007.

[7]大卫·科茨:中国国企没有任何理由私有化[J].国企.2012,6:96-97.

[8]陈亮.国有企业私有化绝不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出路——兼与张维迎教授商榷[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129-138.

西方的国营企业及其私有化

“ “ 西方的国营企业及其私有化 西方的国营企业及其私有化 2010-02-06 18:2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政府兴建、政 府管理的国有企业。二战”之后,英国等西欧国家纷纷收购 私有企业,使之“国有化”。近二三十年,西方一些国家又纷 纷出售国营企业,使之“私有化”(privatization )其理由是: 国营企业的效率低;私有企业的效率高,所以要通过“私有 化”来提高企业效率。 西方这股“私有化浪潮”的规模并不大,但它对我国的影 响却很大。我国一些主张私有化的“著名经济学家”和“高参”, 自以为找到了“有力的佐证”。他们振振有辞地鼓吹:无论是 中国还是外国,国有企业的效率都低于私有企业,所以只 能把国企“私有化”。有的人宣称:经济私有化是世界各国的 总趋势,人间正道私有化”。国务院体改办主办的《中国改 革》月刊去年夏秋连发三篇“本刊评论员文章”,公然宣称国 企改革的根本出路是“非国有化”,该刊为此受到中央领导同 志的严厉批评。 因此,弄清西方国家的国营企业及其私有化(又叫“非 国有化”)的真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的国有企业:效率高而利润低 看利润率,西方国营企业的利润在多数情况下远比私

” ” 有公司差。但是若看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指标,西方国 家的国营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亚于私有大企业。 1982 年的厉以宁先生是承认上述事实的。他与罗志如 合作出版的《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一书,引用米尔瓦德 的话说:“国有化部门利润的低下和 70 年代起的亏损趋势, 与国有化部门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很不相称的, 特别是如果把国有化部门同私有加工工业部门相比。1955 年以后,私有加工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一直小 于国有化部门,而利润率大大高于国有化部门。 为什么“效率高而利润低”?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按政 府主管部门指示,以低价格向私有大企业出售能源、原材 料、半成品和运输服务筹,同时以高价买进私有大企业的 商品和劳务。这种价格差,人为地造成国营企业利润的丢 失。 英国《晨星》报 1980 年 6 月 3 日报道,1967 年— 1975 年间,由于这种强制性的不等价交换,使国有英国钢 铁公司的损失达到 7.83 亿英磅。格林和舒特克赖夫在《英 国资本主义:工人和利润收入》一书中说:“国家能够—— 利用国有化部门来津贴私有部门;低价格和低盈利性等于 给生产以津贴。实际上这一直是英国国有化部门的任务。 1982 年,厉以宁在其书中引用这句话时还写道:“如果再加 上国有化部门向私有部门提供的较廉价的产品和劳务,从

国有企业民营化中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目录 开题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前言………………………………………………………………………一、………………………………………………………………………… (一)…………………………………………………………………….. 1、…………………………………………………………………… 2、……………………………………………………………………(二)…………………………………………………………………….. 1、…………………………………………………………………… 2、…………………………………………………………………… 二、…………………………………………………………………………(一)…………………………………………………………………….. 1、…………………………………………………………………… 2、……………………………………………………………………(二)…………………………………………………………………….. 1、…………………………………………………………………… 2、……………………………………………………………………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世界上对企业治理结构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简单地说,公司及企业的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各国经济中的企业制度安排问题。 狭义上指的是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 广义上其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所有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从提高企业绩效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所要研究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经理层、内部人的利益机制及其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容问题,既包括经理层的激励控制问题,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第二类是经理层的管理能力问题。 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民有民营企业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关系的制衡机制问题,是权力、激励与约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 各国国有企业的分配方式同民营企业都不完全一样,把国有企业职工包括高级职员的待遇,仿照民营企业的制度来制定和运作,就是民营化的一种方式。扩大企业自主权也叫民营化。还有一些产业是政府控制得比较紧的,民间企业原来不能进入,如果缓解对这些行业的

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情况

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情况 与世界其它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经验相比,德国的经验很有特色。就西欧重要国家来说,统一前的联邦德国是唯一自始至终追求私有化的国家,当上世纪50、60年代,法、英等国家通过公有化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时候,德国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进一步的私有化来解决问题。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德国完成了东部地区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因此,世界上只有德国一个国家,拥有将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双重经验。 一、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原则 中文的国有企业按照德文原文意为公共企业(Oeffentliche Unternehmen, Public Enterprises),而非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因为公共企业在联邦制国家内,分为联邦所有、州所有和市镇所有。只有联邦所有的企业才是国有企业。联邦国有企业指的是由联邦政府包括联邦各个部所有和联邦特别财产所有。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拥有资本的方式分为两类:直接参股企业和间接参股企业。联邦参与股份的企业既可能是联邦投资与私人资本合资的股份制企业,也可能是联邦和州或者市镇联合投资的公共事业或企业单位。例如著名的萨尔矿业公司就是联邦政府和萨尔州政府联合投资的上市股份公司,在创业资本58亿马克中,联邦占74%,州占26%。科隆-波恩机场是联邦、北莱 茵州、科隆市、波恩市和科隆与波恩附近的两个县6个政府联合投资的有限股份公司。参股企业的业务不限于国内市场,还扩大到世界市场。例如,德国电讯通过参股和收购的方式,已经在美国、波兰等国家设有分公司。 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市场经济,而不是财政收入或者其它经济政策的考虑。上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财政私有化过程中,财政部的文件明确指出,私有化不是因为企业对国家财政是亏空还是盈余的需要,而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让国家退出非国家任务的领域,在这个原则下,私有化首先是对公共企业的任务重新定义。闻名遐迩的大众汽车公司曾经承担的公共任务是,生产普通大众也能够买得起的私人 小轿车。这一公共任务在战后新成立的联邦共和国政府看来是很荒唐的。因此,大众汽车公司被列入联邦德国60年代初第一批私有化的大型国有企业名单。承担公共任务并非公共企业存在的必要前提。德国的基本原则是,在事关国家或市镇的重大利益,并且以其它方式不能更好地或者更经济地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公共企业来承担。在与私人企业发生竞争的领域,要让位于私人企业,这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德国从来没有将公共企业视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政府不能利用公共企业的产品价格对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影响,因为这是不公平竞争,是政府根据反垄断法要控制的价格垄断行为。德国统一后,东德国有企业私有化成为统一后联邦德国的首要任务。私有化的方案是将现有国有企业拍卖给私人资本投资者。拍卖的基本原则是对所有投资者机会均等。这意味着,在符合拍卖程序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和内部投资者比如原企业领导的机会是均等的。 二、德国企业私有化的有关做法 (一)前西德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做法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010年01月06日 08:32:17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改造。这项改革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风险非常大。一是社会风险大,改革初 期有几十万家国有企业,近八千万国有企业职工,这是除农民之外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既然是改革,就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只要有利益调整就容易出现不稳定事件。二是舆论风险非常大。这项改革自始至终伴随着巨大的争论,有各个方面的说法,以前主要是批评搞私有化、损害职工权益,现在的说法是国进民退。 第二个特点是挑战性非常大。这项改革对中国来讲,是一项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探索。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前,讲国有企业改革,一般是两种情况:一是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其改革的性质是在政权更迭基础上的全面私有化,改革在经济上并不成功,而且社会代价非常大。第二种情况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的是英国撒切尔的改革。应该说,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的社会背景与我国完全不同。这些国家有很发达的市场体系、整个经济背景是市场化的,而且国有企业数量很少,股份制以后

很容易融入到市场体系中去。因此,这两种模式都不适合于中国。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改革道路。这几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确实取得了重大进展,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十年前朱镕基总理开始着手国有企业改革脱困,1998年是第一年,现在应该说局面完全不一样了。而且我们体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思路、方针、措施到方式都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并没有照搬哪个国家的模式,所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两组改革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根本性调整 1998年之前国有企业改革做了很多的工作,基本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真正动真格攻坚碰硬是从1998年三年改革脱困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推动的改革是两组,第一组改革包括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以及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组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针对国有大企业的特定改革。 第一组改革主要操作时间是1998年到2003年。包括三项内容,第一项是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抓大放小,这是这项改革方针的标准说法。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全面退出。这种退出曾引发很大争议,被指搞私有化。

公司私有化案例分析

会德丰私有化案例剖析 看似有利于小股东的私有化,实际上是大股东精心谋划的一个“局”。在那个局中,零散的事件阻碍着小股东的推断,当我们将其贯穿起来,便可看出大股东私有化的真正用意。 在香港,收购方通常会设计如此一个“局”:当一个上市公司立即被私有化之前,收购方会派人入驻公司治理层和董事局,也将委任独立顾问公司,对公司资产进行重新估值,随即公司业绩由盈转亏,并发出不利消息。在私有化建议提出后,股价上涨,但会出现大手沽空,将股价压低在收购价之下。此后,收购方委任的独立财务顾问公司提醒小股东,若私有化失败,股价就会下跌,而不利消息也会再度出现。随后大股东将轻微追加收购价,以显示决心和大方,最终私有化完成,大功告成。 本文将具体剖析“会德丰系”近年的重组案例,包括私有化、出售业务及系内关联交易,归纳出“会德丰”在香港上市公司常用的一套收购步骤及方法,并透视“会德丰”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私有化,尝试推测“会德丰”今后重组的进程,以及最终对

公司股东价值的阻碍。 本文首先将集中研究“会德丰”及其系内7家上市子公司的背景及要紧从事的业务。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分析之后的重组案例。文中还将分析吴光正的为人,因为吴光正关于整个集团的策略有着决定性的阻碍。 “会德丰”现状:蜘蛛网结构 会德丰有限公司(下称“会德丰”,0020.HK)是香港一家上市的大型综合企业,1985年被“世界船王”包玉刚通过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九龙仓”,0004.HK)以25亿港元全面收购。包玉刚1991年病逝,二女婿吴光正在1993年正式接任“会德丰”主席。 “会德丰”要紧从事的地产、酒店、零售、物流和通讯、媒体及娱乐等业务,遍及香港地区、中国内地、新加坡及台湾地区。 “会德丰”旗下有多家附属及联营公司:“九龙仓”的要紧投资权益占“会德丰”资产总值近5成,而地产进展商之一的新亚置业信托有限公司(下称“新亚置业”,0049.HK)占3成,这两项投资为“会德丰”提供要紧的收入。零售及分销业务方面,“连卡佛”、Joyce及City’Super占“会德丰”资产总值的2%,“会德丰”其余的物业项目直接权益及证券投资占其资产总值约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与改革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意义 内容提要: 1、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既需要探索和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及时跟上,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目标和长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还要研究提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规范的标准,明确分阶段的具体目标,有计划地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进行下去。 3、打好当前“三年两个大多数”的攻坚战,有利于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信心;有利于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引言 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把握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攻坚的关系”。这一指示,对于我们努力完成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攻坚任务,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比如,如何才能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使其得到有效使用,实现保值增值,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又需要积累实践经验。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难度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有者(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就没有真正规范化的公司。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同时也规定了只有个别特定行业和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才可以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从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国有企业虽然改组成了国有独资公司,但这些公司却很难实现政企分开,很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这说明,在国

瑞典国企私有化及我国企业的机会

瑞典国企私有化及我国企业的机会 撰稿人:夏炳军 内容提要 2007年年初,瑞典政府向瑞典议会提交方案,建议将六家国有企业私有化。政府希望通过私有化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该方案遭到多数瑞典人的反对,但在企业界引起正面反映。预计该方案被议会批准的可能性较大,但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较大阻力。建议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在并购过程中注意规避风险,重视与当地政府政策目标的衔接。 瑞典国企私有化及我国企业的机会 一、瑞典国有企业私有化计划 瑞典目前有55家国有企业,其中41家国家独资拥有。截止2005年底,国有企业资产总值约6750亿克朗,雇佣19万人。经营状况良好,根据瑞典工商部2006年第三季度国有企业报告,瑞典31家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前三季度盈利同比增长30%。去年上半年,瑞典中右联盟(温和党、中间党、基民党和人民党)提交了一份国有企业考察报告,指出Talia Sonera、Nordea、OMX、SAS、SBAB、Vasakronan和Vin&Sprit等7家国企的私有化时机业已成熟。中右联盟认为,在商业化市场环境下,私有化企业通常比国有企业运作得好。瑞典中右联盟在2006年大选中,作为竞选策略之一,宣布组成政府后将实行瑞典自199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私有化政策。 2006年9月,中右联盟组成新政府,加快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步伐。2007年3月2日,瑞典政府向瑞典议会提交的一份提案,建议将国家在6家企业持有的国有股份出售。这六家企业是: 电信运营企业TeliaSonera, 国家持有45.3%股份;银行集团Nordea,国家持有19.9%股份;斯德哥尔摩证交所OMX,国家持有6.8%股份;酿酒企业(持有Absolut商标)Vin&Sprit;地产企业Vasakronan和抵押借贷企业SBAB。后三家企业政府持有全部资本。 瑞典政府还计划出售在其他上市公司中持有的国有股份,包括北欧航空公司,以及未上市的公司如瑞典国家电力公司(大瀑布电力公司)。去年12月,政府还宣布到2009年解除已经实行了35年的医药专营制度。 瑞典政府希望在2007年-2009年通过出售这些国企和国有股份,收回约1500亿克朗。政府的目标是通过国企私有化,清楚界定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目标,为增加就业和促进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各方反应 1. 公众反应 在瑞典政府向议会提交出售国有企业的建议后,瑞典Sifo公司就该计划对约1000名瑞典人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发表在3月3日歌德堡邮政报上)。结果显示,大多数公众反对国有企业私营化,仅有1/3的瑞典人对该计划表示支持。在该项测验中,44%表示反对该方案,24%的没有表明态度。有意思的是,在选举中支持人民党和温和党(中右联盟)的被调查人约有

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的探讨

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的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中政府直接领导和干预社会经济,造成国企经济效益低下,体制混乱、改革失误和社会负担重等问题。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和民营化得到逐步推开,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国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解释相关定义和举例成功案例,讨论国企实行民营化中股份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国有经济制度改革国企股份制民营化 正文: 1、相关定义 1.1股份制的定义。 股份制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股份制能快速有效的筹集社会资本,促进企业家的形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果,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加强地区经济联系、平衡地区的机构,增进公众的民主意识,推动政治的民主建设。【1】 1.2 民营化的定义。 民营化是指政府将持有权益转让给私有企业,其形式是组建股份公司。 1.3 中国国企的股份制和民营化的定义。 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和民营化是指国家把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资产分解出售给社会公众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通过产权重组,把国有企业改造成国有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持股等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 2、国家的相关文件、政策。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集聚社会资金,要积极试点,总结经验,抓紧制度和落实有关法规,使之有序地健康发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 3、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力量,是我国扩大财政收入、增加积累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载体,是我国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必须转换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要求的现代

支持国有企业私有化辩论演讲稿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存在的。不可否认,建国以来,我国的国企曾创下许多辉煌的成绩。但是,现在我国已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多年的努力下,中国市场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国企的大量存在明显是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大的作用。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政府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国企的数量,大力支持国有企业私有化。 确实,在当代社会中,国企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家所熟知的中国航天,中石化,电信,移动,联通等都是国企。国企的名声虽然很响,但实际的经济效益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我们来看看2011年我国大型企业与美国私有企业实力的比较: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移动公司创下了1259亿元的最高净利润,但这个数值却仍挤不进美国私有企业利润排行榜的前4强;而在大家眼中最赚钱的中石化,营业收入虽是最高,但利润所得却相对较低。再来看看中国国企与私企的比较,私企中创办富士康的鸿海集

团创下174.9亿元的最高利润,低于中石化和中国移动,但其他规模较相对较小的私企所创下的利润也不低,东方集团有122.7亿元,苏宁40亿元,联想有36亿元。而且,据网上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中、小型企业都有盈利,但国企却只有大型企业盈利,中小企业却总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具有众多先天优势的国企,整体利润反而远远不及私企。这是为什么呢?国企所得利润归国家所有,风险由国家政府承担;而私企的利润却归个人所有,经营过程中自负盈亏,这种差别导致私营企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远大于国企。为了改变国企这种生产惰性,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最好的选择。 。。。。。。国企私有的概念 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最大的优点就是引入竞争,使企业更具有生产动力。目前,已有许多企业因引入竞争而使企业飞速发展的案例。如日本的通信革命,在1983年,日本千本倖生组织成立日本第一家民营通信企业,打破日本政府在通信领域的垄断局面,引入竞争,从此日本在通讯领域上就有

关于国有企业相关问题的认识

关于国有企业相关问题的认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给予特殊重视。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但是,当前关于中国要不要国有企业、要不要坚持党管国企,不少人还有思想困惑。实际上,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西方,就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坚持党管国有企业,具有充分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 一、中国为什么必须办好国有企业 中国必须办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党管国企,这是政治上的要求,也是经济上的要求。 从政治上看,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只要中国还是共产党执政、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还是领导阶级,就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历史上,国有企业是中国启动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不是配角,更不是阻力。 鸦片战争后,历史给了中国的民族资本100多年的发展时间,但是民族资本并没有促使中国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民族产业也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之后,一切落后国家的共同命运:民族资本受封建制度和国际垄断资本双重压迫,不可能走上现代化道路,只能做附庸、做买办、寄人篱下。 中国进入大工业时代,是从上世纪50年代建立国有经济体系开始的。1952—1978年间,中国每年积累的工业资产就相当于旧中国一百多年积累工业资产的总和,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唯一的产业门类齐全的发展中国家。这雄辩地证明,只有国有企业才能振兴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同时要看到两点: 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受益于国有企业打下的基础,在基础科研、人才、装备方面搭了国有企业的很多便车,大量民营企业的第一桶金来自国有企业改制。如果没有国有企业撑起完整的产业基础,民营企业也很难发展起来,就像旧中国和那些陷入贫困陷阱的国家一样。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本文根据当前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对其改革思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一、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改革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市场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发展壮大了现有国有企业规模,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民企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潮流,为国家的繁荣与壮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专家认为: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二、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有经济怎样进行战线收缩 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关注国企改革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

(2)国企活力的来源是什么 国有企业现在的动力在哪里?现在很多国企员工的动力性不够,做事拖拉,动作缓慢,相互埋怨,效率低下,拥有很多高级人才,却无法高效地使用。 (3)政企、政资分得不够 政府具有双重职能――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往往出现以现在管理权取代资产所有权、以行政隶属关系取代产权关系的现象,由于政府部门的某些干预,企业在一些决策上,决策内容还带有政府经济色彩,无法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律做出应有的决定。 而且国企老总大多出自官员,大多习惯于按行政管理方式运作企业,而不是按商业效率方式进行企业管理。 (4)民企竞争激烈 近年来,国家不断地给予民营企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资产逐渐壮大,管理模式逐渐创新规范,很多民企也策划上市,民企迅速进入到国家各个行业,民企逐渐对国企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在某些领域,民企甚至已经超越了国企。 三、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市考察调研国企时说,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这表明资本市场稳定后,中国将不失时机地揭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大幕。" 国资委2015年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

国有企业的演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法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法一直是我国企业立法的重点.为此本小组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国有企业法论: 1.国有企业的演进与价值定位 2.行政权和国家所有权分离的思考 3.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民营化 4.国有企业法的立法问题 国有企业的演进 一、国有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国有企业应该包括国家或政府可以根据资本联系,对其实施控制或控制性影响的各种企业。 广义:国有企业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得对其施加支配性影响的企业 狭义: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经由投资暨资本联系所控制,对其全部或部分拥有所有者权益的企业 国有企业的特征: 1.国有企业的资本全部或部分地来源于国家,也即国家是企业的“老板”或企业主 2.国有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受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控制,其行为必须符合或不违背政府的意 志和利益 3.国有企业及其运行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相联系 4.转型期的国有企业法律适用具有相当的政策性特征 二.国有企业的分类 (一)若干发达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分类借鉴 1.德国国有企业的分类 2.日本国有企业的分类 3.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分类 4.美国国有企业的租赁和承包经营形式 5.法国、意大利的国有企业分类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 1.普通国有企业和特殊国有企业 2.单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参与的企业 3.传统国有企业和国有公司制企业 4.单一主体投资的国有企业和多元主体投资的国有企业 5.国有企业法人和非法人国有企业

6.营利性、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和政策性、非竞争性的国有企业 中国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演变过程,是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经营主体逐步而艰难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主体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出国有企业曲折发展的轨迹。 第一个阶段是指全国解放前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公营企业,或称之为供给制企业。 公营企业是按照马克思和列宁有关社会主义是个辛迪加、大企业的论述,为支持民主时期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革命战争和改善人民生活而建立的。这批企业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但却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由于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长期处于被敌人分割、包围的状态中。因此,这种公营企业具有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特点。它只适合于战争时期的需要,对于传统计划经济也不适应。 第二阶段(1950~1978.12)是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或称之为计划型国营企业。 计划型国营企业是按照原苏联模式以及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供给制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它由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经营决策高度集中于国家机构手中,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听命于上级政府机构;二是经济活动的调节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手段,企业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三是经济利益分配平均主义;四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企业经济组织政企合一。 计划型的国营企业,曾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的僵化,它至少有如下严重缺陷:一是企业没有主动权;二是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三是政企不分;四是效益低下。计划型国营企业无法把经济搞上去,危及国有经济的生存。 第三阶段(1978.12~1992.10)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这段时间主要是实行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转轨。因此,也称之为转轨型国有企业。 转轨型国有企业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是转轨型国有企业建立的理论依据。这一阶段经历了放权让利(1979~1987)、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1987~1992)两次系统改革过程。国有企业经过这两次改革,具有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有所分离;二是大多数企业开始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生产要素的获取和生产的销售大都通过市场解决;三是企业自主经营权有较大的扩大;四是企业经营基本上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五是企业的分配与企业的经营状况、职工的利益联系起来;并且,有些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联合和兼并活动,获得较大发展。上述特点具有明显的转轨型特征。 但是,转轨型国有企业也有明显的弊端: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框框;二是对产权制度重视不够,企业没有法人财产权;三是改革的配套性较差,一些重要方面的改革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由于存在这些弊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低效率状况未能根本扭转。因此,要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轨,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第四个阶段(1992.10以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法人企业,或称之为市场型国有企业。 公司法人企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始组建的。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是公司法人企业建立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对它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一是产权清晰;二是责权明确;三是政企分开;四是管理科学。这四点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

谈谈国企私有化的负面影响

谈谈国企私有化的负面影响 一、国有企业私有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张维迎教授将国有企业看做“未来中国成长的最主要障碍之一”,认为国企私有化势在必行:“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国有企业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他认为,国企私有化改革将使居民财富得到较大增长、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速。 然而,如果我们参考苏联经济改革以及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结合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观察分析,则不难看出,国企私有化将极有可能带来一系列失控局面,首当其冲便是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的国企与我国一样,在石油、电力、电信、交通等关键领域同样占有支配地位。那么,如张教授一般,一味追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全局性地位,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的主张是否可行呢? 我的第一反应是在经济学原理基础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市场配置资源有其局限性,诸如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需要政府的介入。实际上,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中非但不是“障碍”,相反却是“支柱”。在电信、电力等特殊领域,由于需要庞大的固定资本投入,因此边际成本曲线的拐点较远,这样,

如果不实行相当规模的垄断经营,则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此外,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中,国有企业在政府监管下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不单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社会生产、公众生活提供保障。另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带动、引导和支持,仅凭市场配置,那么资金几乎不可能投入这类高风险、高成本的产业。 如果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那么国企私有化则更不可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内经济受到国外垄断资本的极大挑战。跨国公司通过资源、技术、知识、人才等控制全球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国企私有化改革导致国企大量破产,并会进一步导致大量国内资源被外来资本收购、控制,其危害之大可以想见。相反,国企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唯有集中部分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享有立锥之地。如果单纯任凭市场配置资源、私企缓慢成长,那么我国现阶段国情将宣判此种主张的务虚与荒诞。最后还需要补充的是,国有企业作为“纳税大户”,确确实实为收入差距的缩小做出了贡献。 二、国有企业私有化对就业的影响;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将会对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首先,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国有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

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补偿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补偿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核心、最困难的部分,它涉及经济结构转换、所有制结构转变、国有经济与市场化、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协调等经济问题;涉及四十年来国有企业的历史债务、企业与社会合一、三千万老工人的基本生活保障等社会问题;也涉及我国工人阶级地位、改革性质与社会稳定等政治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国改革采取了所谓“渐进改革”的形式,避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而首先从发展非国有企业开始,这就使得改革初期收益较大而成本较小,全社会呈现出稳定和繁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述改革的核心问题可以自动解决。18年来的改革,只不过给深层次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造成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环境而已。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趋势及其社会后果?如何认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如何以对老工人的补偿为契机,协调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协调现实改革与历史债务的关系,协调经济改革与社会政治改革的关系;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协调企业家、政府与工人的关系;协调市场化导向改革与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客观认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划分部分国有资产于养老基金会的建议。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趋势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根本缺陷,是其竞争性部分难以适应计划经济式的行政管理。因此,本文的第一个预见,就是在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过程中,占国有企业70%左右的竞争性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国有企业,将演变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利润而生产。第二个预见是,我国经济改革虽然已经进入新阶段,但是仍然具有中国渐进改革特点的转变方式,除一部分亏损企业采取拍卖、兼并、破产等

《世行报告》私有化中国国企的真面目

《世行报告》私有化中国国企的真面目 曾飞 所谓的“国企改革”,已经被改革者和美国华尔街大亨炒得沸沸扬扬,成了最棘手可热的话题。西方深陷经济危机泥潭的英美等资本老儿,如今死抓住中国的国企改革的话题不放,有如在破船沉没之际,垂死的船长和依附者死抓住一块烂船板不放的情景。一些迷糊的国人,在那些国企垄断暴利,国企工资特高的蛊惑之下,也咬牙切齿,随之呐喊,非把国企改革了,缩减了,分食了而后快。殊不知,自己毕竟不是美国垄断公司,也不是大权在握的高官极其“内人”,能够在分食国企唐僧肉的时候,分得一块。把原本属于全民所有的国企资产据为己有。如果真的缩减、分食、私有化了最后后的这些全民资产,到头来损失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强化的是官僚资本与华尔街垄断资本的实力。他们用中国人民的血汗创造出来的国企资产来加强自己所控制的生产资料,再用这些生产资料去奴役剥削中国的打工仔和科技劳动者,受损的只能是国人自己。因而,国人应当收回对国企改革的话语权,看清楚目前中国国企问题的真实面目,分清利与弊,重新建构全民资产(被称为“国企”的公企)的经营管理,造福国人。 2012年2月23日华尔街日报《世行报告:中国急需深层次改革》就高调唱说:“世界银行与一个中国政府智库联合编制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如果不进行深层次改革,可能会面临经济危机。报告敦促北京方面缩减庞大的国企规模,使之在运营模式上更接近商业公司。”——似乎只是缩减国企和商业化国企,并没有私有化国企的诉求。 2012年3月1日新京报,香港学者吴木銮也急忙抛出《世行关于中国国企改革“猛药”来得及时》一文,极力推销《世行报告》猛药:为市场经济建设着想,我国应该重新展开国企改革的讨论和相关政策修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银行的报告来得及时。……进入二十一世纪,大量的国有企业获得各种机会,迅速扩张自我。……恰逢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调整机遇,大量国有企业跃上世界五百强企业。但国企复兴之后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降低国有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世界银行才会在此时提出改革的呼声。之前有位美国学者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开了药方。他认为,美国的混和型企业(私有和公有结合)是中国国有企业的未来。这些企业大多基于特定政策目标而成立,比如为低收入阶层解决房屋问题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模式。 而对于房利美和房地美模式,2008年7月19日华夏时报《房利美房地美两房危机给中国银行业敲响警钟》就已经警告说:在所有的美国房地产金融的教科书中,“两房”基本一直被认为是推动美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力量,是帮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获得住房,实现“美国梦”的重要支撑。它们拥有或担保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一半以上的业务,为美国房地产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前,“两房”债券曾被华尔街金融机构称作“准国债”。也正是这样两家以美国财政部为靠山,在美国住房按揭市场呼风唤雨的金融机构,其股价在经历了一周的腰斩之后,两公司的股价暴跌,并濒临破产边缘。……“两房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的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的对策研究 张三丰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I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提法预示着新一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即将全面展开。 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实践从改革开放开始,党和国家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混合所有制是在党的十五大上。对混合所有制的理论总结,使我们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藩篱,勇敢地探索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对于混合所有制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找到了发展国有企业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如何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总结了与混合所有制相关的一些理论观点,以使我们对混合所有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回顾了过去三十多年,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同时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紧接着从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两个角度,归纳了目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些困境。接着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在国有企业管理和改革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本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困境,政策建议 II

Abstract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using the method such as the cross-shareholding or mutual integration of the state capital, collective capital, private capital, to develop mixed-ownership economy has been an important form of realization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new round of mixed ownership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s about to unfold.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of the reform proces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way we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mixed ownership. From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mixed ownership,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mixed-ownership on the 15th Party Congress for the first time.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mixed ownership, enabling us to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bravely explore the road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ixed ownership, we find the correct way to develop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construct socialism in the market economy. Standing on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new era, how to sum up the lessons of the past on the basis of better mixed ownership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worth thinking. .Aiming at this problem, the paper summarize som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ssociated with mixed ownership in the beginning, so that we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mixed ownership. Then the paper review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ixed ownership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n with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paper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xed ownership reform. Then from the state capital and private capital two angles, the paper summarized some of the current plight of mixed ownership reform in the face. Then introduced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management and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text , the paper put forward seve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a’s mixed ownership reform. Key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ixed ownership, Reform dilemma,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I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