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克纳_押沙龙_押沙龙_的立体主义叙事艺术_陆双祖

福克纳_押沙龙_押沙龙_的立体主义叙事艺术_陆双祖

福克纳_押沙龙_押沙龙_的立体主义叙事艺术_陆双祖
福克纳_押沙龙_押沙龙_的立体主义叙事艺术_陆双祖

福克纳小说_押沙龙_押沙龙_主题研究

2007年3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Mar.,2007 第25卷第2期 JOURNA L OF S OCIA L SCIE NCE OF J IAM USI UNIVERSITY V ol.25N o.2 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主题研究 ① 王新春,栾 涛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美国内战前后南方社会为背景,反映了主人公托马斯?萨德 本由创业到走向灭亡的悲剧历程。本文试图从“人性”和“种族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萨德本庄园神秘杀人命案,研究并解读命案的因果关系、谋杀性质、社会意义。命案造成了萨德本家族的悲剧,同时也是南方社会悲剧的缩影。 [关键词]《押沙龙,押沙龙!》;命案研究;人性;种族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7)02-0090-02 在《押沙龙,押沙龙!》这部作品中,最主要的一些事件就是凶杀和自杀。小说中共有八人死于非自然死亡:一人死于自我囚禁,一人为了自杀而冲向警察,两人自焚死亡,其余四人都被凶杀。这些死亡事件中,亨利将兄长邦枪杀在萨德本庄园外、穷白人沃许将庄园主萨德本用镰刀砍死在庄园内是重大事件。这两次命案直接导致萨德本庄园毁灭。邦被亨利枪杀这一命案是小说的关键。小说通过四个叙述人分别去陈述、探索命案的原因。四个叙述者都带着不同的感情和立场试图对萨德本悲剧进行阐释,且四位叙述者的观点和立场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矛盾对立。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答这个命案之谜的过程。福克纳没有给案件以终极答案,反而留下大量悬而未决的谜团迫使读者同书中叙述者们一样参与研究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探索命案的过程,就是在解读美国南方罪恶的种族主义历史。 一、萨德本与萨德本“百里地”庄园 萨德本家族中发生了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事情:自杀、凶杀、大火等恐怖事件,但不知其中原因,留给读者许多疑团。如果把几个叙述者所讲述的这个家族传说中有事实根据的部分汇集起来,就是一部普通的南方白人由贫至富、家族发展到衰败的历史。小说主人公萨德本是穷苦白人出身,少年时因贫穷受辱决心跻身于贵族社会。他先到西印度群岛做种植园主的“鹰犬”,残酷镇压黑人奴隶。后来娶种植园主的女儿,生子查尔斯?邦。因怀疑妻子有黑人血统便摈弃母子二人,带上一群黑奴来到杰弗生镇。不知用什么手段他从印第安头人那里搞到100平方英里土地。他带领黑奴开荒种地,建造宅院,最后建成当地最大的“百里地”庄园并成为大庄园主。为了进入上层社会,他娶富商之女为妻,生下了儿子亨利和女儿朱迪思。亨利的同学邦爱上朱迪思,婚姻遭到萨德本否定。为此,亨利与父亲闹翻,并放弃财产继承权,随邦出走。南北战争爆发,萨德本父子三人都入伍参战。内战结束后,亨利枪杀邦于萨德本庄园大门外,自己逃之夭夭。萨德本失去两个儿子并不悲痛,他要求罗沙试婚遭拒绝,又诱奸穷白人少女米利并生下一女孩,当他要抛弃米利母女时,被米利外祖父沃许用镰刀砍死。朱迪思患传染病死去。萨德本黑人女儿克莱蒂一把火烧了庄园与亨利一同葬身火海,萨德本庄园彻底毁灭了。 客观地说,萨德本的泯灭人性并不是天生俱在的, 而是被南方等级制度耳濡目染的结果。他没有选择直接对抗社会,而是选择融合到社会中去。他了解阶级划分,但没有尝试去根除它,他为自己选择唯一的出路就是登上阶级制度社会的最高峰。 萨德本的错误在于他做错了选择:他所谓“复仇”完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仇,而仅仅是对那个压迫过他、侮辱过他的人的模仿,而且他模仿的不仅仅是建立一座大庄园,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否定和践踏,他在一生中竭力实现其“蓝图”的过程也就是对人性践踏的过程。萨德本种族主义偏见造成了孩子们的悲剧,缘由萨德本根深蒂固的白人家族血统纯正观。萨德本的残暴和泯灭人性最终使他惨死在自己的旧镰刀下。萨德本的故事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他有勇气和力量,但缺乏道德和高尚,他的复仇之路走得太远,吞噬了他的良知,最终毁掉了他和他的家族。 二、《押沙龙,押沙龙!》与亨利弑兄《押沙龙,押沙龙!》来自《圣经》中关于大卫王和他的孩子们之间冲突和杀戮的故事,书名暗示了萨德本的命运和大卫王命运之间相似之处。故事内容平行对比与萨德本家族发生杀害邦的命案对照有相似之处。大卫王的儿子暗嫩强奸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他玛,他玛的同胞哥哥押沙龙设计杀死暗嫩后逃走;邦要同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结婚,亨利杀死邦后逃亡;押沙龙反叛,兵败被杀;亨利在逃亡中被烈火烧死。不同的是:大卫王听到儿子死讯后,极其悲痛大哭道:我儿押沙龙,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去死;萨德本在失去两个儿子后并不悲伤,只是设法再生一个儿子。大卫王人性的充分展示与萨德本的冷酷无情、人性泯灭形成鲜明对照。福克纳以《圣经》中的故事为《押沙龙,押沙龙!》这部小说命名,以道德和人性这面镜子将亨利的残酷与萨德本毫无人性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按照《圣经》中“原罪与报应”模式,元凶亨利及萨德本家族必将遭到灭顶之灾的“报应”。 1.家族谜团 亨利与邦是牛津大学同学和好朋友。亨利生长在庄园主家庭,受南方传统道德教育,清教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他珍视妹妹的贞操,这方面和昆丁很相似。他自小缺少父母之爱,常产生孤独感,亨利对邦绝对盲目的忠诚,导致亨利努力促成邦和朱迪思婚事,希望邦成为自己的妹夫。可为什么亨利必须杀死邦?围绕亨利杀 — 09—①[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新春(1963-),女,吉林长春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威廉·福克纳

福克纳(l897-1962) 小说家。生于1897年9月25日,是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庄园主的后裔。他对地主家庭盛极而衰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十分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在新奥尔良结识著名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第二部小说题为《蚊群》(1927)。1929年出版第三部小说《萨托里斯》。这是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第一部小说,写南方贵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遗产对子孙的不良影响。这部小说被称为“站在门槛上”的书,从它可以看出福克纳B后的重要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主调、题材、情绪与艺术手法。福克纳自称从此开始,他发现他的“家乡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他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人们称他的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这个县及杰弗逊镇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美国独立之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的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在他的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中交替出现。小说中的故事互相都有一些关系,每一部书既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是整个“世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福克纳写第一部作品时,似乎对约克纳帕塔法县里所有的人和事,大致上已有轮廓。 1929年出版的《声音与疯狂》是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1929至1936 年是福克纳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除了《声音与疯狂》,还写了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福克纳后朗最重要的作品是《村子》(1940)、《小镇》(1957)与《大宅》(1959)。《寓言》(1954)是福克纳晚年的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它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福克纳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也有不少重要的作品。如《老人》(1939)与《熊》(1942)。 30年代初,福克纳的几部重要作品已经出版,但收入不丰,还得经常为好莱坞写电影脚本,以维持生计。1946年《袖珍本福克纳选集》出版之后,他的作品逐渐受到推崇。他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1951年又获得全国图书奖,1955、1963年两次获普利策奖。此后常被国务院派往国外从事文化交流工作。1962年7月6日因病于家乡牛津镇逝世。 福克纳在西方文坛上被看作“现代的经典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阔。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及其他小说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描写了两百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和各种人物地位的浮沉及其精神面貌的变化。他是美国“南方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笔下反映的种植园世家子弟精神上的苦闷,也正是现代西方不少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例如如何对待从祖先因袭的罪恶的历史负担,如何保持自身良心的纯洁,从何处能获得精神上的出路等等。福克纳对传统、对物质主义的怀疑与否定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他们认为福克纳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由于李文俊先生的翻译我走近了福克纳,并且被他影响着我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他是一个奇妙丰富的作家,一个叼着烟斗的美国南方老头儿,但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东西,除了生命疼痛和意义之外,还有隐藏不露的技巧。那技巧被一代一代的作家借鉴和模仿着,然而没有人能真正拿走他的技巧。他的技巧是随他感觉而来的准确性和力量,而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牛津小镇留下老鲜明的痕迹。老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特点意识流 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他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

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无疑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构成变革性的挑战,给读者的传统文学审美价值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让-保罗;萨特曾评价《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意识流是福克纳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如《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思绪在手表齿轮的声音、耶稣在海上行走、华盛顿的诚实、小物件上的红迹、自己手指的血之间自由跳跃,却显得十分自然。自由联想往往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意识,由过去与父亲的对话,联想到现在教授学生的烦恼,再到将来的安眠,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通过意识流串了起来。除了意识的自然跳跃,潜意识的沉淀、积累、扩展也是福克纳艺术手法的表现内容,比如昆丁自杀前一天,他对过去的记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全部汇集成关于凯蒂贞操的潜意识。福克纳利用读者的视觉感知过程,在描写景物时常常不将焦点聚集在一个事物上,比如左方这段达尔的内心独白,就传达出他内心中的忧惧。这些景象在福克纳笔下经过了过滤,更加清晰的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如《喧哗与骚动》中只有三岁智力的班吉,福克纳通过他视觉感知的混乱模糊、杂乱无章,体现其特有的秩序和逻辑。另外,福克纳的作品还借鉴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比如《押沙龙,押沙龙!》中昆丁与父亲对话发生在1909年,之后突然切换到“呼吸着一八三三年那个星期天早上教堂编钟在其中呜响的同样的空气”,景象的剧烈变换反映出人物激烈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叙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