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填表说明(药品拒收报告单)

填表说明(药品拒收报告单)

填表说明(药品拒收报告单)

填表说明

药品拒收报告单

1、本表是仓库保管员或营业员在接收验收员移交的

到货药品是时,对不符合入库的药品填写的拒收手续。

2、采购员负责对该批拒收药品作出业务处理意见。

3、质管员应当对该药品的质量状况进行复查,作出

质量复查结论。

4、本表一式两份,全部程序处理完后,由保管员(或

营业员)和质管员各持一份。

某医药公司药品退货管理操作规程

药品退货管理操作规程 目的:加强药品退货的管理,规范药品退货的操作。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各环节药品退货的作业流程。 责任部门:采购部销售部质量管理部储运部 操作规程: 1、药品购进退出管理操作规程: 1.1一般药品的退出、合格药品因供货单位提出退回、或由本公司因某些原因要求退回的药品,经采购部与供货方联系,同意退货后,由采购部开具“药品购进退出通知单”,通知储运部、财务部,并与供货方办理退货手续。 1.2无质量问题购进退出的药品,如外包装破损、内包装完好,药品内在质量没问题的,采购部与供货方联系退货事宜,经供货方同意后,采购部填写“药品购进退出通知单”通知储运部、质量管理部、财务部,办理退货手续。 1.3在库药品中非质量原因的药品出现滞销或需要进行批号调剂时,由采购部与药品的供货单位联系协商后,办理退货手续,经质量部审核确认。 1.4购进的药品经质量验收发现其包装、标签或说明书有破损、文字标识模糊不清、缺少规定内容或文字内容错误等不规范情况,应办理不合格药品拒收单,由采购部与药品供货单位联系后,办理退货手续,由供货企业处理。 1.5购进退出药品退货的办理: (1)属供货方提出退回的,由采购部先审查供货方提货人的合法资格,如:供货方出具盖鲜章的法人委托书,提货人身份证复印件。由保管员根据“药品购进退出通知单”办理退货,并做好“药品购进退出记录”。 (2)属公司退回供货方的,保管员凭采购部开具的“药品购进退出通知单”准备好退货药品,作好“药品购进退出记录”,再由购进人员和运输人员到供货单位,办理退货。 2、销后退回药品管理操作规程: 2.1库房保管员对销后退回的药品,凭销售部开具的“销后退回通知单”收货,将退货存放于药品退货区,并做好“退货药品收货记录”。 2.2库房保管员核对该批药品的原始出库复核记录,确认为本公司售出药品后,在“销后退回通知单”上签署意见,并做好“药品销货退回记录”。不属本

医药有限公司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医药有限公司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目的:保证药品质量、防止不合格药品注入市场,特制定本制度。 范围:储运部、质管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 内容: 1、公司人员在验收、检验、保管、养护和销售过程中发现有药品不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时,应立即停止进货,并按本制度采取措施。 2、验收员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药品不符合验收要求及有关规定时,应先填写《药品拒收报告单》,上报质管部审核,质管部审核确认该批药品不合格后应立即封存,按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处理并上报上级药监部门。 3、保管、养护过程中发现在库药品有质量问题,保管人员应立即将该批药品移入待验区,停止发货,立即上报质管部与主管领导。并对临近批次药品进行严格审查,若发现问题也应予以标识。确认为不合格的药品应存放在不合格品库(区),按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处理。

4、质管部负责不合格药品的调查、监控与处理: 4.1质理管理部负责对造成不合格的原因进行调查,填写《不合格药品报损审批表》,详细说明药品品名、产品、批号、生产企业、不合格原因、标准规定及验收的结果,分析造成不合格拉三扯四在,提出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意见,经质管部负责人签字后送主管领导和总经理审批,经审核批准后对不合格药品进行处理; 4.2登记《不合格药品台账》,并作为该品种进货的审核依据; 4.3查出内在质量不合格的药品应上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4经质管部判定需要销毁的不合格药品,应填写《不合格药品销毁审批表》,质管部负责人与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在质量管理人员监督下销毁或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理,并填写《不合格药品销毁记录》,执行人和监督人分别在记录上签字,送质管部归档保存; 4.5业务部、仓储部对需要销毁的不合格药品,填写《不合格药品报损审批表》经总经理批准后交财务部进行处理; 4.6对由于保管、运输等本公司管理原因而造成药品不合格,及时处理并制定应采取的措施,分清质量责任。纠正措施确定后,各有关部门负责纠正措施的落实,质管部负责实施的监督。

退货或折让证明的办理要求

退货或折让证明的办理要 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一节退货(或折让)证明的办理要求 税法规定,凡发生购货退货的,购货方发票未入账抵扣前提下可直接退回发票和商品;若发票已入账抵扣的,则必须按下述要求操作。 1)开具折扣折让证明条件: 在购买方已付货款,或者货款未付作已作帐务处理,发票联与抵扣联无法退还的情况下,购买方必须取得当地 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以 下称证明单)送交销售方,作为销售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 的合法依据。销售方在未收到证明单以前,不得开具经字 专用发票,收到证明单后,根据退回货物的数量、价款或 折让金额向购买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红字专用发票的存 根联、记帐联作为销售方扣减当期销项税额的凭证,其发 票联、税款抵扣联作为购买方扣减当期进项税额的凭证。 2)开具的流程 a. 销货方需提供: ●销货方同意购货方退货或折让的书面证明,书面证明格 式如下: 以上海XX为例 XX税务局: 兹有我公司与上海XX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经营合作关系,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我公司同意XX(注 明品牌品类)的部分产品作折让(退货)处理,金额为XX 元。望贵单位予以协助办理《企业进货退出及索取折让证 明单》证明为盼! XXX公司税号: XXX 公司全称 (加盖公章) 日期:年月日 注:销货方同意购货方折让的金额必须与资金申请单上需开退税证明的金额一致。 ●需开进货退出或折让证明的存根联发票复印件或清单 (格式如下) b. 购货方需提供 ●已接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复印件。

●购货方付款凭证复印件。 ●购货方申请。写明红冲货物的名称、金额,购销双方单 位全称及税务登记证号、购货方电脑编码,并盖上公 章。 ●购货方填写《进货退出及索取折让证明单》一式三联, 并盖上公章。 ●附办税员身份证。 3)取得证明单 销货方收到需开折让证明单的通知后,于两天内将同意开具证明单的书面证明交给购货方税务管理员处,由购货方税务管理员在收到证明单的书面证明的一周之内办理好。并在黑板上告示领取证明单,销货方领取证明单后,应在一周之内开具红字发票,将发票联、抵扣联交购货方税务管理员,税务管理员将收到的红字发票与所开具的证明单进行勾对,并移交进货结算员作为扣减进项税额和进货成本的凭证。

偏差介绍及管理

偏差介绍及管理 2014-08-30网络蒲公英 一、概述 偏差:是指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是指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贮存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非参数非计划性差异。偏差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的纯度、强度、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储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即根据现场、现物、现实、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通过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验---处理来进行改进的盒创新。从而促进组织的整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建立偏差调查管理程序有利于产生偏差批次产品经过调查后得出正确的处理,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偏差分析是通过审核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现场考察、人员询问等方式,研究发生偏差的原因,随之展开实验室调查、生产过程调查和相关批次的质量追朔,进行偏差性质的分析和质量造成影响的评估并决定放行与否,同时探索更优化的工艺条件、生产、质量管理流程的过程。 严差确认是指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程序,对偏差有效性进行确认的过程。在实验室偏差中即确认为OOS或是OOE,在全面偏差调查中即确认为生产工艺偏差或是非生产工艺偏差。 偏差评估是指偏差经过确认后进人调查阶段,调查必须是完全的、及时的,不带有任何偏见,记录是完整和规范的。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升质量管理理念、提高质量改进的执行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偏差管理 (一)偏差管理的目的

不合格药品管理规定

不合格药品管理规定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1、不合格药品是指:药品的包装不合格、外观质量不合格、内在质量不合格。 2、不合格药品的确认: (1)国家或省、市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通知或质量公报中的不合格药品。 (2)质量验收、保管养护和销售过程中发现的外观、包装、标识不符, 包装污染、破碎及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并报质量管理员确认为不合格的.(3)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抽查检验不合格的药品。 (4)符合药品管理法中有关假、劣药品定义的。 (5)生产厂商、供货单位来函通知的不合格药品。 3、不合格药品一旦确认,即不能再销售,将不合格药品移入不合格区,并做好“不合格药品台帐”记录. 4、入库验收发现不合格药品,验收员填写“药品拒收报告单”交质量管理员,由质量管理员确认后,提出处理意见进行处理。 5、在储存、养护或出库时发现质量有疑问药品,应立即挂黄牌暂停销

售,填写“药品质量复查通知单”交质量管理员复验。复验合格,摘除黄牌;不合格,将不合格品移入不合格品区,填写“药品质量处理通知单”进行处理。 6、在门诊陈列、检查、销售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药品应停止销售,立即下柜。 7、凡药监局公告或发文通知不合格的药品,以及抽查检验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应立即清查,集中存放于不合格区内,按要求上报。 8、各环节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均应及时报质量管理员,质量管理员每季度对不合格药品进行汇总和分析,分清质量责任,制定处理和预防措施. 9、对于包装破损或者包装不符合规定的不合格药品,可由采购员根据协议及时联系退货处理;对过期失效药品、超过供货商负责期的有质量问题药品、属假劣药品范围的不合格药品应报废,并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进行销毁处理。 10、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应有完善的手续和记录。

药品生产过程偏差处理

范围: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偏差 职责:生产部、质量部、生产车间、各工序操作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正文: 1.偏差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1.1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1.2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1.3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1.4生产过程中突发异常(如停水停电、设备影响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1.5含量发生偏移。 1.6跑料。 1.7标签实用数与领用数发生差额且超出范围。 2.偏差处理原则 ——确认产品质量不受影响,符合药典标准,安全有效。 3.偏差处理方法及程序 3.1异常情况应急措施 ——生产过程中如设备、层流台、通风系统出现故障或停电,必须采取应急措施,以确保生产仍处于受控状态。 3.1.1应采取的措施 3.1.1.1对于设备故障,应立即通知保全工进行维修。若保全工须进入洁净区,则必须执行SMP-HM-001《人员卫生管理规程》及人员进出洁净区的程序。 3.1.1.2若出现停电或层流台、通风系统故障则应按以下原则要求进行; 3.1.1.2.1不要打开通往低级区的门; 3.1.1.2.2除立即向上级汇报外,应尽可能减少人员走动; 3.1.1.2.3如系短时间内的计划停电(5min内)操作人员应在原地静候。若长时间停电,则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工序进行及时处理; 3.1.1.3注射剂生产线,如灌装作业已开始,应立即停止灌装;若故障时间较长,则人员应慢慢离开灌封间,且开关门均应轻缓。 3.1.2故障排除后的处理 ——若故障造成不同级区间压差下跌甚至于出现负压,则必须待压差正常后再运行30min。同时对灌装设备进行在线清洁。 3.2其余偏差的处理 3.2.1当发生偏差时,由发现人员立即通知当班主任及质监员。 3.2.2质监员会同车间主任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措施,并妥善处理。若车间无法自行处理的偏差,应通知生产部及质量部,以便及时作出决定。 3.2.3质监员应对所发生的偏差及采取的措施作出判断,判断措施是否得当,是

偏差处理案例分析@

偏差处理案例分析 培训目的 1.反思 2.理论联系实际,深刻领会预防在质量保证中的重要性 案例一 *事件 2008年12月20日QA抽查发现包装的**胶囊081201批有5件有塑瓶倒置现象。 *技术处理措施要求逐件开箱,返工检查。 *预防措施及建议加强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并进行自检和互检,减少差错。 *涉及的GMP条款 第六条从事药品生产操作及质量检验的人员应经专业技术培训,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对从事高生物活性、高毒性、强污染性、高致敏性及有特殊要求的药品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人员应经相应专业的技术培训。 案例二 *事件 2009年01月13日16:00QA发现***片090101批在铝塑包装时包衣片没有晾片,包衣工序13:00开始生产,大约15:00包衣完成,经称量发现只剩下25.7Kg,(每锅60Kg量)。 *技术处理措施立即暂停生产,将已经泡罩的另外放置,24小后观察片面,无异常后包装,并重点进行留样观察,监测质量变化,及时反馈信息。 *预防措施及建议完善操作规程,并增加晾片时间,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加强检查力度,避免偷工减料,赶生产进度。 *涉及的GMP条款 第六十二条产品生产管理文件主要有: 1.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标准操作规程生产工艺规程的内容包括:品名、剂型、处方、生产工艺的操作要求,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及储存注意事项,物料平衡的计算方法,成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要求等。岗位操作法的内容包括:生产操作方法和要点,重点操作的复核、复查,中间体、半成品质量标准及控制,安全和劳动保护,设备维修、清洗,异常情况处理和报告,工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 第六十六条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不得任意更改。如需更改时,应按制定时的程序办理修订、审批手续。 案例三 *事件 2009年01月16日下午14:00发现***片090101批小盒没有打印防伪码,只打印了3位流水号。 *技术处理措施将已经包装的拆掉小盒,重新打印防伪码。 *预防措施及建议操作人员的自检是减少差错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不仅是对包装打印操作人员,对其他操作人员同样如此。故必须对操作人员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GMP系统知识的培训,引导操作人员自觉进行自检,并加强首检,同时健全相关的制度,贯彻使终。 案例四 *事件 2009年02月08日**胶囊090101批在瓶包的过程中发现有一桶胶囊囊体变形、颜色转移的现象。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新编版) 1、不合格药品是指:药品的包装不合格、外观质量不合格、内在质量不合格。 2、不合格药品的确认: (1)国家或省、市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通知或质量公报中的不合格药品。 (2)质量验收、保管养护和销售过程中发现的外观、包装、标识不符,包装污染、破碎及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并报质量管理员确认为不合格的. (3)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抽查检验不合格的药品。 (4)符合药品管理法中有关假、劣药品定义的。 (5)生产厂商、供货单位来函通知的不合格药品。 3、不合格药品一旦确认,即不能再销售,将不合格药品移入不合格区,并做好“不合格药品台帐”记录.

4、入库验收发现不合格药品,验收员填写“药品拒收报告单”交质量管理员,由质量管理员确认后,提出处理意见进行处理。 5、在储存、养护或出库时发现质量有疑问药品,应立即挂黄牌暂停销售,填写“药品质量复查通知单”交质量管理员复验。复验合格,摘除黄牌;不合格,将不合格品移入不合格品区,填写“药品质量处理通知单”进行处理。 6、在门诊陈列、检查、销售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药品应停止销售,立即下柜。 7、凡药监局公告或发文通知不合格的药品,以及抽查检验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应立即清查,集中存放于不合格区内,按要求上报。 8、各环节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均应及时报质量管理员,质量管理员每季度对不合格药品进行汇总和分析,分清质量责任,制定处理和预防措施. 9、对于包装破损或者包装不符合规定的不合格药品,可由采购员根据协议及时联系退货处理;对过期失效药品、超过供货商负责期的有质量问题药品、属假劣药品范围的不合格药品应报废,并在

制药企业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处理

制药企业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处理 制药企业进行验证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测试结果与验证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对于同一个不一致,不同的原因处理方式亦不同。对偏差进行分类管理,以不同的方法和流程区分对待,一方面能达到降低质量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偏差管理体系会更加系统、科学、高效。 根据各国GMP相关法规和指南的要求,制药企业应当有计划地开展验证活动,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受控。而验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与验证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种“不一致”,只有基于一套完善的偏差管理体系来支撑,才能真正达到准确处理与风险控制的效果。 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发生 偏差系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引自ICH Q7,原文为:Deviation - Departure from an approved instruction or established standard.)。因此偏差发生的前提是已经预先定义了规则,偏差管理的基础是有效的,足以控制生产过程和药品质量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 验证活动是按照被批准的验证方案来实施的,在这份验证方案中,必须清楚地界定关键系统属性和参数,以及相关的可接受标准。在验证执行过程中,任何与可接受标准的偏离,都属于偏差的畴,如未按照方案执行,出现了不符合既定可接受标准的结果等。对于出现的偏差,必须真

实地记录在报告中,并根据偏差管理的程序作出对应的处理,最终在所有的偏差已被关闭或者其影响可接受时给出验证成功的结论。 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分类 我们应该注意到,验证本身即是证明预先提出的程序或标准是否可以被确认的一个过程,即使导出了与预期不一致的结果,也不能说明验证对象(设施设备、仪器或系统)会对产品质量等造成影响(无论影响大小)。验证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提出标准或标准程序——实施验证或确认——得出结论——重新审视标准——验证对象修改或预期标准调整——再次验证或确认”的一个螺旋前进或上升的过程。 具体来说,验证是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即验证是在证明方法或者程序是适用的,是通过先设立一个理论上的标准,在经由一系列验证活动,最终建立或确定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区别于正常生产的状态,正常生产中的标准是确定的或者是已被验证的。而验证过程中的“标准”是一个预设的标准,是正常生产标准的初始值、理论值或经验值,经过验证之后,这个“标准”才被最终确定为正常生产的标准。 在验证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一部分是对已确定标准的偏离,一部分是对正在建立的标准的偏离。已确定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已批准的操作规程、验证所用仪器设备、对物料的标准、对环境的要求等。正在建立的标准,比如设备本身未经过确认的属性(已经过确认的属性为已确定的

药品生产偏差管理探讨

药品生产偏差管理探讨 发表时间:2020-01-13T15:58:39.6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作者:齐翠丹[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制药企业有了很大进展,药品生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石家庄华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制药企业有了很大进展,药品生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在制药企业里进行药品生产偏差管理的实践,从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提出偏差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管理理念上需要提高偏差管理认识,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科学的偏差管理程序,加强偏差管理现场培训及跟进处理,让偏差能够得到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通过偏差管理不断加深对工艺过程的理解和管控,防止污 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生产;GMP;偏差管理引言 为了更好对药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对影响药品质量的药事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条款具体规定,制定了一系列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进行监管,主要包括《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1我国制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1)国家法规层面上制药工业相关质量管理法规建设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目前还十分的简陋,没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作支撑。无相关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指南指导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2)许多药品生产企业最高管理者把获得GMP证书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的,对建立一个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3)按GMP条款建立的质量管理机构在合法性和完整性近乎完美,但实际各层次的质量管理人员大多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范畴,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信息交流,也没有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易存在质量管理的疏漏。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难以有效运行。4)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多流于形式。部分QA不懂或不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记录数据有明显错误,也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熟悉药政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也无法及时制止,也起不到监督作用。 2偏差调查 这里所说的偏差调查是指未确定根本原因,需进行深入调查的偏差,可以在偏差记录上设置是否需要深入调查项目进行选择,一般微小偏差可通过更正来解决,而重大偏差或关键偏差通常需要更多的、全面的和客观的描述,根本原因也可能是多重因素引起的,只有真实全面系统专业的调查找到真正的根本原因,才能制定有效的CAPA措施,防止再次发生和杜绝其他风险的隐患。根本原因调查是质量提升的有力工具。在根本原因调查的不同工具中,“五个为什么”和“石川鱼骨图”是最简单常用的工具。现在很多国外的大型制药公司都已经将偏差调查的过程电子化,按照符合GMP要求的一套软件系统来记录整个调查过程,最终生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整个调查过程都使用电子签名,符合FDA的要求。使用电子流程的好处很多,首先,调查过程更规范。在电子流程中,调查员必须按照设定的程序去调查,否则流程就进行不下去。只要流程的设计完全符合GMP的要求,整个调查过程就会符合GMP的要求,不会出现文件要求是一套,而实际做法是另一套的情况。其次,调查更加及时。在电子流程中,对调查的每一步都有时间限制,系统会定期通过邮件提醒你及时完成,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你没有完成,系统会通过邮件通知你的上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调查的效率,方便信息沟通,及时完成调查。再次,便于对CAPA进行跟踪,便于信息共享。工具只是一种手段,更多的是依靠各部门各专业人员的协调分析解决,汇总各种潜在可能的原因,然后用数据和事实来证实最终的根本原因,评估偏差的影响,制定CAPA措施。 3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措施 3.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融合ISO质量管理制度的概念,补充现有GMP法规的不足,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引进ICH(Q10)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等,形成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对于那些不顾产品质量造成人民群众身体伤害的药品生产企业予以坚决打击,并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履行上市许可持有人的主体责任,承担相关的法律后果和刑事责任。 3.2质量体系效率 药品生产过程存在着很多使产品质量发生变异的变异源,这些变异源隐匿于药品生产的各环节中。由于每次变异的发生是随机的,完全消灭变异是不可能的,而发现和减少变异是进行质量管理的任务。偏差是质量体系发生变异的外在表现。随着生产时间的累积,生产过程对标准规程的漂移不可避免,质量发生变异的概率不断上升,必须及时对系统变异进行研判与干预。偏差调查为分析变异的产生和防止变异的扩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偏差分析需要实验室检验技术、批检验记录、留样、批生产记录、中控指标的合理设定、生产环境的有效监测、设备清洁记录、物料控制等多个技术环节的共同支持,因此偏差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集中体现了一个药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只有对药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高效的监测,才能开展有效的偏差分析,这也是偏差分析的难点所在。 3.3健全药品质量人人监管理念 国家和药品生产企业均要加大对药品质量安全的宣传,鼓励人人都自觉参与到药品质量监督中来,成为一种习惯,形成社会舆论共治;使药品企业最高领导者到操作员工均拥有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意识,从药品研发、生产、上市使用等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执行各项管理规程,重视每个质量管理细节,每个环节均要经过验证。 3.4纠偏结果评价 纠偏结果评价是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程度的评估,也是偏差处理活动的整体评估,它是确定偏差点是否已纠正故障、周边因素是否已解决问题的事件关闭环节。QA或偏差管理部门应跟踪纠偏措施的完成情况,在纠偏措施全部完成或阶段性完成后,组织偏差评估人员对纠偏结果进行评价,确认偏差纠正、预防措施的完成情况以及偏差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消除情况,可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证据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以确认措施是否有效。针对偏差的纠偏措施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的情况,QA或偏差处理部门应协调偏差涉及部门,分阶段对纠偏结果进行评价,监督实施并推进纠偏措施的完成。 4偏差处理

药品退货的管理规定

药品退货的管理规定 一、目的:为了加强对销售退回药品、召回药品、购进药品退出和退换的质量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令第90号)、《药品流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三、范围:药品保管员、质量管理员工作适用本制度。 四、责任: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对退货药品实行有效控制管理。 五、内容: 1、销售药品因质量问题或其他原因需退回配送中心或由厂家召回的,应由质量管理部门核准后,由销售部填写出具退货单。 2、未接到退货单或相关批件,验收员或保管员不得擅自接受退货药品。冷藏、冷冻药品原则上不得退货,若必须退货,对方要求对方提出退货申请(写明情况并签字)、提供储运证明。 3、所有退回的药品,应由验收员凭销售部开具的退货凭证收货。并将退货药品存放于退货药品库(区),挂黄牌标识。 4、对退回的药品,验收员应严格按照原发货记录,按购进药品的验收程序逐批验收。与原发货记录相符的,方可办理冲退;不符的,应及时报质量管理部处理。 5、应加强退回药品的验收质量控制,必要时应加大验收抽样比例,对外包装有疑问的退回药品,应按最小销售单元逐件检查。 6、所有退回的药品,均应按购进药品的验收标准重新进行验收,并做出明确的质量结论,合格后方可入合格品库。 (1)、判定为不合格的药品,应报质量管理部进行确认后,将药品移入不合格药品库(区)存放,明显标志,并按不合格药品过程控制处理;

(2)、确认无质量问题,且内外包装完好、无污染的药品,可办理入库手续。 7、质量无问题,因其它原因需退出给供货方的药品,应通知购进部门及时处理。 8、药品退回、退出均应办理交接手续,认真记录并签章。 9、应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认真、及时、规范地作好退货药品控制的各种记录。 10、退货药品管理的具体程序按“退货药品管理程序”的规定执行。

生产车间偏差处理案例分析

生产车间偏差处理案例分析 培训目的 1.反思 2.理论联系实际,深刻领会预防在质量保证中的重要性 案例一 *事件 2008年12月20日QA抽查发现包装的**胶囊081201批有5件有塑瓶倒置现象。 *技术处理措施要求逐件开箱,返工检查。 *预防措施及建议加强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并进行自检和互检,减少差错。 *涉及的GMP条款 第六条从事药品生产操作及质量检验的人员应经专业技术培训,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对从事高生物活性、高毒性、强污染性、高致敏性及有特殊要求的药品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人员应经相应专业的技术培训。 案例二 *事件 2009年01月13日16:00QA发现***片0901批在铝塑包装时包衣片没有晾片,包衣工序13:00开始生产,大约15:00包衣完成,经称量发现只剩下 25.7Kg,(每锅60Kg量)。 *技术处理措施立即暂停生产,将已经泡罩的另外放置,24小后观察片面,无异常后包装,并重点进行留样观察,监测质量变化,及时反馈信息。

*预防措施及建议完善操作规程,并增加晾片时间,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加强检查力度,避免偷工减料,赶生产进度。 *涉及的GMP条款 第六十二条产品生产管理文件主要有: 1.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标准操作规程生产工艺规程的内容包括: 品名、剂型、处方、生产工艺的操作要求,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及储存注意事项,物料平衡的计算方法,成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要求等。岗位操作法的内容包括: 生产操作方法和要点,重点操作的复核、复查,中间体、半成品质量标准及控制,安全和劳动保护,设备维修、清洗,异常情况处理和报告,工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 第六十六条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不得任意更改。如需更改时,应按制定时的程序办理修订、审批手续。 案例三 *事件 2009年01月16日下午14:00发现***片0901批小盒没有打印防伪码,只打印了3位流水号。 *技术处理措施将已经包装的拆掉小盒,重新打印防伪码。 *预防措施及建议操作人员的自检是减少差错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不仅是对包装打印操作人员,对其他操作人员同样如此。故必须对操作人员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GMP系统知识的培训,引导操作人员自觉进行自检,并加强首检,同时健全相关的制度,贯彻使终。 案例四 *事件

浅谈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偏差管理

作者简介:石秀兰,大专,主管药师,执业药师;Tel :(0724)2223340 浅谈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偏差管理 石秀兰,熊军姣 (湖北百科亨迪药业有限公司,荆门 448000) 摘要: 目的阐述偏差的概念。方法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按照《药品GM P 认证检查评定标准》 的规定,制定和执行偏差处理程序,所有偏差应有记录,重大偏差应有调查报告。结果与结论提出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偏差应如何进行处理的一些建议。关键词: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偏差 中图分类号:R9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777(2009)022******* 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Devi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by th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s Shi Xiulan and Xiong J unjiao (Hubei Baike Hengdi Pharmaceutical Co 1,Lt d ,Jingmen 448000)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atiate on t he concept of deviation 1Methods The depart 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of t he p harmaceutical manufact urers sho uld be in accordance wit h t he "Assessment Standards of GM P Certification Inspection",should develop and implement t he procedures to deal wit h bias 1All of errors should have been recorded ,and t he material deviation should have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1R esults and Conclutions To p ut forward some of t he recommendations how Chinese p harmaceutical manufact urers should deal wit h t he deviation in t he process of t he p 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1KEY WOR DS : p 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deviation ‘偏差(deviation )就是与所规定的作业内容、操作范围、行为或预期结果等不相吻合的事件。按照对药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偏差分为关键性偏差(critical deviation )和非关键性偏差(non 2critical deviation );按照性质,偏差又分为预期性偏差(anticipative deviation ) 和非预期性偏差 (unanticipated deviation )。 《药品GM P 认证检查评定标准》明确规定,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制定和执行偏差处理程序,所有偏差应有记录,重大偏差应有调查报 告。Q7A (Q7A 是IC H 指导文件的一个代码,Q 代表质量,是ICH 框架内磋商的四个部分之一,7代表质量部分的第七个议题,即GM P 议题,A 是 在GM P 议题下的第一个指导文件。 )中也明确规定了质量管理部门有责任确保各种重大偏差已进行调查并已解决。本文就药品生产企业应如何做好偏差管理展开论述,供参考。 1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偏差处理程序,确保发生 偏差时有文件支持执行偏差处理 偏差处理程序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偏差的范围、偏差的调查处理规程、偏差调查处理报告等。111 常见的偏差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⑴物料平衡超出正常范围;⑵生产过程操作(改变投料顺序、改变操作步骤、增减操作步骤等)与文件不符;⑶生产过程工艺条件(温度、压力、时间等)发生偏移、变化;⑷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⑸产品质量发生异常偏移;⑹标签使用数、剩余数、残损数之和与领取数发生差额;⑺收率超出正常范围;⑻生产过程公用设施突发异常(停电、停水、停蒸汽、停气等);⑼药品生产洁净区空气洁净度突然不符合要求(温度、相对湿度、压差、换气次数等);⑽关键岗位人员发生变化(检验岗位、制水岗位、灯检岗位、质监员岗位、关键质量控制点岗位等);⑾检验发生异常数据(也叫OOS

浅析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及改进措施

浅析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及改进措施 为使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保证药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药品生产偏差管理水平,降低药品质量风险,保障人民大众用药安全有效,对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进行分析,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持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近年来在药品生产日常监管检查工作中,将偏差管理进展归纳为五大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管理工作距2010版GMP要求存在差距。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使疾病好转或痊愈,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用药安全有效是目的。2017年12月9日CFDA发布对广西大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飞行检查通报:检查发现该公司硫酸庆大霉素原料药,因物料发放失误用于生产,发现后未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该公司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物料发错发现后未按 偏差处理,而采用造假手法处理),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已收回该企业《药品GMP证书》,责令企业召回已销售硫酸庆大霉素片,并对该企业立案查处,追究企业责任,对违法违规责任人予以惩戒[1]。以上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们: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少报、瞒报、不报偏差的做法将使药品质

量存在更大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甚至出现如齐二药、欣弗、广东佰益、甲氨蝶呤等重大药害事件[2-3]。轻者影响经济效益、重者影响企业生存乃至追究法律责任。所以药品生产要严格执行GMP,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处理偏差,正确对待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现就2010 版GMP自2011年3月1日施行,近6年来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进行分析,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偏差管理背景 我国在1982年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1998版GMP均未涉及偏差管理内容,直至2008年实施的《药品GMP现场检查评定标准》首次提出偏差管理概念,要求调查和记录偏差,偏差管理在药品生产处于初始起步阶段[4]。2010版GMP与国际接轨,首次在规范的第十章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五节偏差处理引入偏差管理 内容[5],实施偏差管理的目的是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以及不良趋势立即调查问题、分析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重复发生,降低药品质量风险,是药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偏差管理程序 偏差分类:轻微偏差、重大偏差和严重偏差三类[6-8]。轻微

药品质量问题处理报告单

药品质量问题处理报告单 药品质量问题处理报告单 ?vbnert | 2009-09-10 16:00:34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不合格药品管理程序 广州市东山区百济抗肿瘤药房 文件名称:不合格药品管理程序 编号:CX-BG-8-1 起草人: 审核人: 批准人: 颁发人: 起草日期:20050216 审核日期:20050218 批准日期:20050222 执行日期:20050224 分发人员:质量管理部门、购进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 1、目的:建立不合格药品控制性管理程序,规范不合格药品的管理工作。 2、依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3、适用范围:本程序规定了企业不合格药品控制性管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明确了相关部门或 人员的职责,适用于药品验收、在库养护、和销售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药品的处理。 4、职责:质量管理部门、购进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对本程序的实施负责。 5、内容: 5.1 不合格药品的发现: 5.1.1 购进验收时不合格药品的发现:药品验收人员根据药品法定标准和购进合同规定的质量条款对购进药品进行验收,遇以下药品质量问题,需填写《药品拒收报告单》,报质量管理人员确认。 5.1.1.1 破损、污染、短少。 5.1.1.2 包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规定 5.1.1.3 批号、有效期不符合规定。 5.1.1.4 进口药品通关单不符合规定。 5.1.1.5 假药、劣药。 5.1.2 在库养护不合格药品的发现:在库发现以下质量可疑药品,需填写《药品质量复核单》,

报质量管理部门确认。 5.1.2.1 保管人员发现的质量可疑药品。 5.1.2.2 养护人员对在库药品养护检查中发现质量有疑问的药品。 5.1.2.3 超过有效期的药品。 5.1.3 售后不合格药品的发现:销售部门对售后药品发现质量问题或疑问应填写《药品质量复核单》,报质量管理部门确认。 5.1.3.1 购货单位发现质量不合格或有疑问而以口头、电话、书面函件等形式向销售人员或销售部门反映的药品。 5.1.4 供货单位发现留样有质量问题而通知购货单位回收的药品。 5.1.5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文要求停止使用或回收的药品。 5.2 不合格药品的报告: 5.2.1 验收人员填写《药品拒收报告单》后,向质量管理人员报告。 5.2.2 养护人员、出库复核人员填写《药品质量复核单》后,向质量管理部门报告。 5.2.3 销售人员填写《药品质量复核单》后,向质量管理部门报告。 5.2.4 验收人员、销售人员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向质量管理部门报告: 5.2.4.1 在药品经营过程中发现假劣药品。 5.2.4.2 销售人员被购货单位口头、电话或书面告之所销售药品发生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发生临床事故。 5.2.5 质量管理部门接到购货单位口头、电话或书面通知有关5.2.4所述情况时,应立即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做好记录。 5.3 不合格药品的确认: 5.3.1 验收过程中不合格药品的确认:质量管理人员根据《药品拒收报告单》所反映的情况,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及企业内部有关规定,对验收过程中质量有疑问的药品进行复核,确认为不合格药品的予以签名,并通知保管人员将该药品移至不合格药品库(区)。 5.3.2 在库养护不合格药品的确认: 5.3.2.1 质量管理部门根据有关的法规和企业内部的规定对有质量疑问的药品进行质量复核,确认为不合格药品的予以签名,并通知保管人员将该药品移入不合格品(区)。 5.3.2.2 抽样检验为不合格药品的,即通知保管人员移入不合格库(区)。 5.3.2.3 质量管理部门对在库有效期还有10天的药品作停售处理,通知保管人员将这类药品移入不合格品库(区)。 5.3.3 售后不合格药品的确认: 5.3.3.1 销售部门接到购货单位口头或电话、书面等形式反映药品质量有问题后,应立即填写《药品质量复核单》,并向质量管理部门报告;质量管理部门立即与购货单位联系核实,必要时,抽样送法定检验机构确认。 5.4 不合格药品的处理:不合格药品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处理,并做好不合格药品处理记录。5.4.1 移库与存放: 5.4.1.1 质量管理部门进行现场复核,确认为不合格药品后,填写“移库单”,通知保管人员将药品移入不合格药品库(区)存放。 5.4.1.2 质量管理部门现场复核后不能确认的,应开具“抽样单”抽样送法定的药品检验机构检验(在购货单位抽样时,应征求购货单位同意),裁定为不合格药品的,填写“移库单”通知保管人员将其移入不合格品库(区)存放。在检验期间,库存药品应存放在待验库(区),并放置明显标志。 5.4.1.3 质量管理部门接到销售人员的《药品质量复核单》后,应首先暂停在库同批号药品的销售,并与购货单位联系核实(必要时,抽样送法定检验机构检验);确认为不合格药品时,填

药品报损管理制度范本

药品报损管理制度范本 为了加强药品的安全监管,凡是药品有霉变、裂开、过期失效等不符合要求时,应办理药品报损制度。 一、各部门均应该填写三联报损单,注明药品名称、规格、单位、进价、数量及报损原因,并有药房主管签名,特殊情况报主管领导 审批。 二、药品采用火烧或者土埋的方式进行,要有药房主管或者医务科领导等两人以上在场,并在报损单上签名。 四、会计当月办理报损后,财务部记帐一联,留底备查一联,年终计算报损率。 五、原包装损坏药品,采购与进货商进行调换,以降低报损率,减少浪费。 六、麻醉药品和精神类药品应按照相关规定另行处理。 一、凡破损变色发霉虫蛀过期失效等质量不合格药品,一律按报废处理。 二、破损、霉变、过期失效药品,药库及各药房汇总填写报废单,报废单须写明药品名称、规格、单价、金额及报损总金额,报损原 因等,经质量管理小组查验签字,报药剂科主任审核签字,上报分 管院长审批。 三、待批报废药品,应单独集中存放,并有明确标示。 四、经审批报废后的药品,一律交仓库保管员集中存放在报废库中,药房负责人与保管员要有交接签字手续。 六、报废药品由保管员、药品会计填写药品销毁单,科主任审核后上报分管院长同意后方可销毁。

七、销毁的药品要进行登记,记录内容为:药品名称、规格、批号、销毁数量、销毁原因、经手人、销毁时间、地点、方式。在进 行药品销毁时,必须至少有两人在场并有签字。 八、对毒、麻、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的销毁,要上报市卫生局,并由市卫生局监督销毁。 1、凡破损变色发霉虫蛀过期失效等质量不合格药品,一律按报 废处理。 2、原包装缺损的药品,应由供货商负责调换补货。 发生在各药房的原包装破损的药品,由药房凭残损包装向药库索补。药库将残损包装集中后统一向供货商索补。 原包装短缺的药品,不管是发生在药房或药库,均需二人以上证明,经药剂科主任签字后向供货商索补。 3、破损、霉变、过期失效药品,药库及各药房汇总填写报废单,报废单须写明药品名称、规格、单价、金额及报损总金额,报损原 因等,经质量管理小组查验签字,报药剂科主任审核签字,上报主 管院长审批。 4、待批报废药品,应单独集中存放,并有明确标示。 5、经审批报废后的药品,一律集中存放在报废库中,待药监部 门年底组织统一销毁。 6、报废药品应严格管理,及时监督销毁。防止流入社会,危害 人民群众健康。 7、对已过期或其它原因不能继续使用的药品,由保管员、药品 会计填写药品销毁单,科主任同意后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及院长同意 后方可销毁。 8、销毁的药品要进行登记,记录内容为:药品名称、规格、批号、销毁数量、销毁原因、经手人、销毁时间、地点、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