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编 行政法基础理论

第一编 行政法基础理论

第一编  行政法基础理论
第一编  行政法基础理论

第一编行政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行政法学概述

第一节行政

一、行政

(一)行政概述

1、广义的行政就是管理、执行。

2、行政的范围十分广泛。有组织的地方,就有行政或行政管理的问题。

3、根据主体的不同,行政可以分为:公共行政、私人行政。

注:私人行政是指一般社会组织对其内部勤杂事务的组织和管理。例如:公司、企业。

(二)公共行政

1.定义。

公共行政,指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自治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依法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2.行政法研究的对象是公共行政。

思考:以下几种类型是否属于公共行政。

(1)律师协会对律师的管理。(属于行业协会)

属于。首先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其次律师协会是由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NBA对球员的管理(属于行业协会)

属于。理由同上

(3)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属于学术团体)

主流认为属于公共行政的范围。但是否作为行政诉讼的主体有争议

(4)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属于自治组织)

属于公共行政

(5)公司对员工的管理

属于私人行政,并不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是公司自身的利益。

(6)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管理属于公共行政;但是如果考虑是形式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则不包括法院、检察院对法官、检察官的管理。

(三)公共行政的特点

1、持续性:行政与立法的区别。立法是代表机关通过会议制的形式确定利益规

则的国家职能。会议制有间断性的特点,但行政是不能间断的。

2、能动性:行政与司法的区别。司法是司法机关处理利益冲突的一种国家职能。

二、公共行政的范围

(一)形式意义的行政

行政是国家除司法、立法以外的国家职能,建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但现代国家的行政实践出现了三权之间的交融和混合。

(二)实质意义的行政

行政就是国家的意志执行

三、公共行政的分类

(一)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

以主体为标准的分类。国家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活动,社会行政是根

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享有相对独立的公权力的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公共行政活动。

两者的区别:主体不同;范围不同;权力来源不同。

(二)权力行政与非权力行政

以手段为标准的分类。权力行政以命令与服从为基础,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非权力行政不以强制力为后盾,也称之为“软行政”。

(三)秩序行政与服务(福利)行政

以任务为为标准的分类。秩序行政为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行政的目的为公民提供福利。

(四)裁量行政与羁束行政

以法律的约束程度为标准的分类。根据法律对活动程序、实体标准是否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有无自主判断、选择余地的不同,分为裁量行政与羁束行政。

第二节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概念(以下所说的行政都是形式意义的公共行政)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所谓行政关系,就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法调整的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二、行政法的特点

1、没有统一、完整的行政法典

2、形式广泛、数量众多、变动频繁

3、实体法规范与程序法规范共存在一个法律文件中

三、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法律规范的载体形式,是行政法的存在形式,以及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表现形式,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载体。

(一)行政法的法源

从世界各国的行政法法源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

1.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

2.判例法。

3.习惯、惯例。

4.行政法理。很多行政法的一般原则,就是通过权威法学著作、学说所确立的,如越权无效原则、比例原则等。

5.条约、协定。条约与协定主要是国际法的法源,但由于国际法会涉及国内行政权的运作,因而成为行政法的法源。

(二)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正式法源:

1.宪法典;

2 .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7.法律解释;

8.国际条约。中国政府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如WTO等。

非正式法源:

我国的不成文法源,包括:习惯法、解释与案例(准判例)、一般法律原则(与法理)等。

第三节行政法学

一、定义

二、历史

三、理论基础

1、控权论:主张行政的目的是控权

2、管理论:主张行政的目的是管理

3、中庸论:既控权,又管理

第四节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定义: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特定利益关系经行政法规范调整之后所形成的一种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

1.行政法律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特定的利益关系: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间的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形成于行政法规范对上述利益关系调整之后

3.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案例] 村委会采伐树木被罚案

某村委会经本县林业局的批准,在村北公路(国道)30-193路标间采伐了榆树200棵。该县公路局发现后,认为根据《公路管理条例》第22条、《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33条、第60条的规定,采伐公路两边的树木应由公路局批准,否则属于违法行为,并依法对该村委会作出了没收200棵榆树、罚款18000元的

处罚决定。该村委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将公路局作为被告、林业局为第三人审理此案。

分析

1.本案中,有两个行政法律关系,即村委会与林业局、村委会与公路局之间的关系。

2.本案中,县林业局与公路局之间的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

3.县公路局与林业局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也不存在法定的行政救济关系。因此,当公路局发现林业局越权批准采伐榆树后,就不能直接消灭林业局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而只能请求有权机关予以消灭已存的行政行为,然后再对相对人进行处罚。

思考

(1)某行政机关向一家企业借用大礼堂开会,结果损害了其中的设备,企业请求赔偿,机关有异议,从而发生争议。问:该争议所反映的关系是否是行政法律关系?

(2)某食品企业违反商品卫生要求,造成某甲中毒,某甲要求食品企业赔偿,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处理。问:食品企业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某甲与商品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3)国家权力机关依法撤销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行政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违章建设行为实施罚款。问:这两种行为所反映的关系是否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4)某县公安局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本局工作人员李某予以处罚而形成的相互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1.行政主体,即处于管理一方的主体(或代表公共利益的一方主体),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其他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注意,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2.行政相对人,即处于被管理一方的主体(或享受个人利益的一方主体),是与行政法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又可称为行政管理相对人。行政相对人是属于行政法上的一个特定称谓,包括内部相对人和外部相对人。

3.第三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受行政行为间接作用或约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常在行政行为的决定书上不能直接找到。德国称“第三人”,日本称“有利害关系者”,美国称“间接利害关系人”。

案例:见笔记本。关于利害关系人的认定。

(二)客体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通常称权利客体,而任何权利都指向一定的利益。因而其客体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利益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包括物质利益(如水、土地、矿产)和精神利益(如人格、文艺创作成果和娱乐等)。

注:权力不应是客体,行为本身也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因为行为本身不是利益,而是利益的表现形式(教育行为、服兵役行为)或实现利益的活动(如科研、工程建设)。

(三)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称为“职权”及“职责”。

1、行政主体的权利即它的职权主要有行政立法权、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

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司法权等;

2、行政主体的义务包括正确适用法律、依法行使职权、遵守法定程序等。

“职权”和“职责”是统一的。

(2)相对人权利(包括利害关系人)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行政参与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各种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利。

2、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从行政主体或通过行政主体的管理活动获得利益。

3、受保护权。是指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有权获得行政法上的保护。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内部、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以法律关系主体的隶属关系或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为标准;

区别:

(二)行政实体法律关系和行政程序法律关系

以法律关系的属性为标准

区别:

(三)一般权力关系与特别权力关系

以行政权力的性质为标准

1、一般权力关系:是指基于国家对公民在法律上的一般管辖权而与公民之间所

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特殊权力关系:是指基于特别的法律原因、为实现特殊的目的而在行政主体

与具有特定身份的行政相对人之间所引发的权利义务关系

(1)范围:奥托·梅耶

公法之勤务关系,例如公务员及军人与国家之关系

公营造物之利用关系,例如公立学校的学生与学校之关系、监狱受刑人与监狱之关系

公法之特别监督关系,例如自治团体、特许事业、专门职业执业人员或公权力委托人,皆受国家之特别监督,其与国家之关系

3、这两种关系区分的意义在于权利义务和救济途径的不同:

在一般权力关系中,双方当事人都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权利义务对等,所发生的争议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但在特别权力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等,作为特别权力主体的一方享有更多的优越权,而相对人一方则负有更多的服从义务,有关特别权力关系事项的纠纷一般不能诉诸诉讼手段解决。

4、乌勒“基础关系”

第二章行政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始终、指导行政法运行的基本准则或原理。行政法基本原则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是行政法精神实质的体现。

二、特点

1、是一种“基本准则”或“基础性规范”

2、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并体现行政法的基本价值观念的规范

3、是一种普遍性规范,它对行政关系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调整和规范

4、不仅指导、调整行政执法行为,还指导和调整行政主体的立法、司法行为

5、在一定的场合也直接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

三、确立标准

1、应当融入现代宪政精神

2、应当反映行政法的目的

3、必须具有普遍性、统率性

第二节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一、行政法治原则(形式合法原则)

子原则:

1、职权法定原则:指法律对行政权的产生、运作具有绝对有效的拘束力,行政

权不可逾越法律而行为

例:“权利清单”制度

应以法作为依据(这里的法是广义上的法,包括法律、规章等)

(1)权力的产生由法作为依据(2)行使职权需要法定

2、法律优位原则:指法律的位阶高于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一切行

政法规、规制和命令皆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3、法律保留原则:宪法关于人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

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任何行政行为皆必须有法律授权,否则,其合法性将受到质疑。

保留范围的理论:侵害保留;全部保留;重要保留;

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原则主要强调的都是规范政府的立法行为,其中所提到的法律是狭义上的法律。

例:黄海波案北京市公安局判处“收容教育”

其中,由国务院所规定的“收容教育”的制度是违反法律保留原则的,因为关于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只能由立法机关来制定,属于绝对保留。

《立法法》

第八条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第八条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立法法》

第九条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绝对保留)。

二、行政合理原则(均衡原则,又被称为实质合法原则)

子原则:

1、平等对待原则:基于正当因素的考虑

(1)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同一时间针对不同的主体,应平等对待;不同时间下对不同的主体,也应平等对待

(2)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2、比例原则:禁止过度原则

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使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1)必要性原则:指行政行为应以达到行政目的、目标为限,不能给相对人权益造成过度的不利影响,即行政的行使只能限于必要的度,以尽可能使相对人权益遭受最小的侵害,也就是在数个能够达成目的的手段中选择侵害最小的手段。例:不可用大炮打麻雀、杀鸡焉用牛刀

(2)合比例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实施应当衡量其目的达到的利益与侵及相对人的权益二者孰轻孰重,只有前者重于后者,其行为才具有合理性。行政行为在任何时候均不应给予相对人权益以超过行政目的、目标本身价值的损害。相称性,手段不得超过目的——利益衡量;杀鸡取卵。

案例:汇丰实业诉哈尔滨规划局处罚案

3、信赖保护原则:

(1)定义:是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运用。是指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形成值得保护的信赖时,行政主体不得随意撤销或者废止该行为,否则必须合理补偿行政相对人信赖该行为有效存续而获得的利益。

(2)适用范围:存在信赖基础;具备信赖行为;信赖值得保护,是正当的信赖。

三、行政正当原则(程序正当)

子原则:

1、避免偏私原则:没有利益牵连、没有个人偏见;

2、行政参与原则:核心是听证;

3、行政公开原则

四、效益原则

是指行政法律制度以及管理行为要以较小的经济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效果

公务员考试行政法基本理论

行政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渊源包括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包括:(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4)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包括:(1)法律解释,包括最高权力机关的解释、国家司法机关的解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解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解释和行政机关的解释。(2)国际条约与协定。 二、行政法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规章等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常常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它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它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3.应急性原则 应急性原则是现代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与通常状态下法律规定相抵

触的措施。它是合理性原则的例外,但是应急性原则并非排斥任何的法律控制,不受任何限制的行政应急权力同样是行政法治原则所不容许的。 第二节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律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关系。 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恒定性和不可转化性。(2)意志的单方性。(3)内容具有法定性、不对等性、统一性和不可自由处分性。(4)争议解决的特殊性。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一)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对外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参加行政诉讼的组织,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具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公务组织)。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加诉讼。 (二)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主体。行政相对人包括:(1)国家行政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2)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2)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3)行政相对人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督主体。 三、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基于对行政权力控制的需要而依法产生的,它是指国家有权监督主体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与行政主体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行政法三大理论比较

行政法三大理论比较

行政法概念三大学说 【导言】行政法的定义问题,围绕的核心是问题关于政府和公民之间权利义务的设计及与此相关的行政效率与个案公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制度安排,如何解决一对一的力量比较成为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其中,为人所知的三大学说由此产生。 一、管理论 1、定义 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之间是一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二者法律地位不平等,行政权优先于个人权利,公民处于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强调通过维护行政特权保证行政管理的秩序和效率。 2、理论出处 这种理论在早期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前苏联较为流行,理论产生原因有一下几层。一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根据前苏联 1977 年宪法, 前苏联采用民主集中制, 政治体制更多地体现为中央集权。在政治机构的设置和操作方面, 强调政治命令的国家主权性、效率性, 不重视民主性的问题。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各种权力, 保证国家管理的实现。二是计划的经济模式。前苏联是采用纯粹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 经济管理是其主要职能之一, 对于计划政策来说, 法律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 计划的地位等于或高于法律, 故在行政法领域自然强调国家经济管理。三是个人自由的法律思想匮乏。前苏联国家主权主义和集体主义一直受到前苏联各阶层的推崇, 个人主义自由的思想受到彻底否定。这反映在法学理论中, 便是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方面的理论相对较少和疏浅; 反映在法律制度上是缺少相应的机制。 3、价值意义 对于战后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提高了整个国家效率。但是另外一面管理论过分强调行政权力,缺乏对其相应的监督,导致行政体系臃肿,指挥能力僵化,束缚了社会更大空间的发展,对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影响从远期来看是弊大于利。 二、控权论 1、定义 行政权和公民权处于对立的地位,个人权利至上,行政权是必要的“恶”,行政法就是控制行政权的法,要通过立法、司法、程序等手段严格控制行政权,以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2、理论出处 控权论总体上是遵循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念,主要流行于英美国家。

涉税服务相关法律(2016) 第01章 行政法基本理论 课后作业

涉税服务相关法律(2016) 第一章行政法基本理论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行政基本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创设和规定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均属于行政法范畴 B.行政机关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是由《行政诉讼法》规定的 C.行政权力是国家的公共权力,享有个人权利无法比拟的特权 D.行政实体法主要体现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实体的职权与职责、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 2. 某市政府发布文件规定,外地物流公司到本地投标,应当事先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批准,当本地公司与外地公司均符合中标条件时,本地公司优于外地公司中标,若外地公司中标,须额外缴纳当地管理费。下列关于该文件规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该规定违反了行政合法性原则 B.该规定违反了行政合理性原则 C.该规定的存在有法律依据 D.该规定有利于保护本地企业,合法、合理 3. 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下列各项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 A.《车船税法》 B.《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C.《立法法》 D.《纳税担保试行办法》 4. 某企业认为,甲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章同国家税务总局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应由()裁决。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甲省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5. 根据行政法基本理论的规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对等性 B.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C.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D.行政主体的权力或职权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司法权等 6. 根据行政法基本理论的规定,下列关于行政主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个人,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涵义、特征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中指导和统帅行政法具体规范的最稳定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所有行政法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行政法基本原则产生于行政权各管理活动,它不是抽象的,是从客观实践中推导出来。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行政法的内在特征。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自然准则,就是说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个的意志为转移的。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必须强制执行的含义。 行政法基本原则具有下列几方面的特征: (一)特殊性。 (二)普遍性。 (三)法律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第二节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涵义 合法性原则是指任何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都必须严格遵守行政法律规范,特别是行政权的来源、存在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而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合法性原则包括符合实体法和符合程序法规定两个方面,违反实体法与违反程序法均构成对合法性原则的破坏。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行政合法性原则与法治的发展密切相关。 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 在我国,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进行行政活动时,应遵循宪法、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行政规章、地方规章等。 (二)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权法定 第二,法律优位 第三,法律保留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一)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涵义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仅要合法,而且应当合理、客观、公正。合理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补充和发展。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与扩大。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同样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其行使不仅应当合法,而且应当合理、公正、客观,这是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一般认为,合理性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法学的基本流派及其观点(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

管理论的基本观点 主要在原苏联、东欧国家流行,主张该观点的学者有马偌辛,瓦西林科夫等。 关于行政法的目的。管理论认为,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关于行政法的内容。管理论认为,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家管理关系,规定国家管理的原则和制度。行政法律体系就是由管理者、管理活动和被管理者对管理者及其管理活动的监督等三部分法律规范构成。 关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管理论通常将管理原则视为法的原则。 关于行政法的手段。管理论认为,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关系,重点是规范相对人的行为,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以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管理任务的法的秩序。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命令一服从关系,从而行政法的手段主要是强制和命令性的。 控权论的基本观点 控权论流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界,并影响到包括近年来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行政法理论。代表学者有科克,戴雪,施瓦茨等。 1.关于行政法的目的。控权论主张,行政法的基本目的在于保障私人的权利和自由。 2.关于行政法的内容。控权论认为,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控制和限制政府的权力;行政法就是规定权力的限度和如何限制的问题。 3.关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控权论特别强调严格的依法行政原则(源于规则主义或形式主义的法治观念),主张严格限制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无法律即无行政”,政府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不能有有自由斟酌、自由选择选择的余地。 4.关于行政法的手段。控权论认为,行政法的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司法审查,一是行政程序。认为行政法更多是程序法和救济法,而非实体法。 在当代,控权论又有所修正,即控制权力不能妨害行政机关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必要的行政效率。 平衡论的观点 平衡论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是由我国的罗豪才教授为代表的部分行政法学者提出的。该学说在我国已有和管理说相抗衡之势。持该论的学者认为:古代行政法本质上是管理法,近代行政法总体上是控权法,现代行政法实质上是平衡法。 基本观点: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关系,应尽可能在总体上平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1章行政法基本理论

第1篇第1章行政法基本理论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5分,2012年考试本章分值为1分。 部分考点是学习行政法律制度的基石,对第1篇其他章节的理解和掌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是理论性章节,难免抽象、晦涩,复习时注意把握有具体、实质内容的考点,切忌对个别学理性表述纠缠不休。 本章教材主要变化 1.删除“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全部内容; 2.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新增若干处举例; 3.删除“理论上有关行政行为无效的情形”; 4.删除“具体行政行为种类”中有关行政强制的概述性内容(行政强制在第1篇第4章中专章阐述); 5.新增“催告制度”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行政法与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治原则(掌握)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1.存在合法:行政权力的存在有法律依据; 【解释】行政法是“法无授权即禁止”;民商法是“法无禁止即允许”。 2.行使合法:行政权力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行使。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实质合法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2.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亦称“行政裁量权”)的存在。 3.内容 (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 (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 (3)平等地适用法律规范,符合公正法则; (4)行政行为应保持适度,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2012年新增); ①行政机关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作出的行政行为才是合理和适当的。 ②作出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应当在作出的具体行政措施与所要达到的行政目标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完整版)公共基础知识行政法篇

一、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指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行政具有国家意志性、执行性、法律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应急性原则。 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休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益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1.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行政相对方 行政相对方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采取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 3.行政主体的职权和职责 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权能。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不能放弃和违反,否则会引起相应违法责任的追究。三、行政行为概述 1.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而行使行政权力,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行政行为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行为;行政行为是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 2.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主要有∶即时生效;受领生效;告知生效;附条件生效。 四、抽象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抽象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对称,其对象具有普遍性。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活动和行为规则。 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机关除立法以外的其他抽象行政行为。 2.行政立法行为 (1)行政立法的概念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活动。 (2)行政立法的主体与分类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指依法取得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行政立法的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作为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 行政立法,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依其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一般授权立法与特别授权立法;依立法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依行政立法的内容、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

行政法理论基础

行政法理论基础

048110008 邵天智 案例 第一章前言 在探讨行政法理论基础之前, 有必要区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行政法的理论基础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一门法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必须具备几个前提: 1、它是某一学科的观念前提, 即该学科的一切问题是以某一观念或几个观念为前提展开讨论的;2、可以用这一原理分析行政法律关系; 3、它一定程度上指导具体行政法律制度建设; 4、其表现形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果某一种提法、观点不具备上述特点, 则难以冠之理论基础的名称。 第二,各国行政法是否具备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 关于这一点必须要看各国行政法的理论和实践。各国行政法治所处的阶段、任务以及与此有关的理论并不相同,行政法的侧重也有相当的差异。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时期行政法的理论和实践上是有差别的。如法国在19 世纪有“公共权力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行政法院以公共权力作为适用行政法的标准;而在19 世纪70年代,公共权力标准则被抛弃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公务观念作为行政法的基本观念。二次世界大战后, 公务标准也出现了危机,在此情况下又出现了多元标准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公共利益说、新公共权力说以及否认行政法的基本观念等学说。所以,在法国, 由于行政活动的发展,过去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新的情况,新提出的理论同样不能说明全部行政活动的基础。“因为行政活动内容非常复杂,追求的目的和使用的手段多样化,很难用一个基本观念概括说明”,“可以说行政法不是只有一个基本观念, 而是有几个基本观念,以适应行政活动的不同目的和方式。”① 再以英国行政法为例。由于英国适用普通法, 司法审查始终是英国行政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此, 英国行政法有两个核心,一为越权无效, 二为自然公正原则。它们同时也是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日本行政法治的原理有三个: 1、 ①王明扬:《法国行政法》31 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018税务师考试【涉税相关法律】章节练习 第1章 行政法基本理论

第一章行政法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行政基本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创设和规定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均属于行政法范畴 B.行政机关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是由《行政诉讼法》规定的 C.行政权力是国家的公共权力,享有个人权利无法比拟的特权 D.行政实体法主要体现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实体的职权与职责、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 2.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是()。 A.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行政措施 B.处罚应有法定依据,不逾越法定权限,遵守法定程序 C.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作出的行政决定应充分考虑相关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 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作出行政行为不得超越法定幅度,且只能在紧急处置情形下行使行政裁量权 3.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下列各项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 A.《车船税法》 B.《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C.《立法法》 D.《纳税担保试行办法》 4.某企业认为,甲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章同国家税务总局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应由()裁决。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甲省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5.根据行政法基本理论的规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对等性 B.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C.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D.行政主体的权力或职权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司法权等 6.根据行政法基本理论的规定,下列关于行政主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个人,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B.即使没有行政权,某些组织也能实施行政行为,成为行政主体 C.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 D.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关键条件 7.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行政立法主体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完整word版)行政法基本原则读书笔记

《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读书笔记 在当代,法治是实现民主与自由的一个重要标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针,是世界环境体系下的大趋势。它要求我国行政职权行使法治化,公正化,高效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关于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同时相关部门也在起草中。所以现阶段,关于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探讨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在立法指导以及对规则的补充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近日,我拜读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一书。该书主要基于比较与宪政的视角,运用矛盾与价值分析、哲理与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集中围绕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什么、有哪些及如何适用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该书首先着力阐述了行政法基本原则对于行政法学的特殊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从西方两大法系各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对比入手,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进行了科学定位,并归纳总结出了两大法系所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和共性特征。在充分分析了解我国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矛盾分析、价值分析与宪政分析的方法,重新界定了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确立标准,并首次提出行政法定、行政均衡和行政正当三大行政法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目前为止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行政法法典,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广泛。第二,行政法规范的性质复杂。如警察行政法规范与教育行政法规范,行政征收规范与行政给付规范等。第三、行政法规范的变化频繁。没有一部完整的行政法法典,则迫切需要合理完善的行政法基本原则来规范和指导行政行为。 在不能完善行政法法典化的过程中,行政法的整合价值、协调价值、优化价值就会有突出的作用和表现。 整合价值在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它对行政规范具有重要的稳定、协调和优化价值。这就能充分适应行政的灵活性的需要,而稳定和连续。而协调价值则是具体体现在当冲突规范不可避免的出现时,“规则之平衡器”既为原则。在行政法规范的广泛性和多变性的基础上,不仅会出现规范间的冲突,还会有“恶法”出现的可能性。此时法的基本原则会发挥其导向作用,对行政法规范的良性运作与良性发展起作用。 二、西方两大法系行政法基本原则比较 (一)大陆法系——法、德为代表 法国被誉为“行政法母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使得法国的行政法体系虽然规模宏大但却不显得杂乱无章。在法国行政法制原则和均衡原则被认为是法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控权论:现代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

控权论:现代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 行政法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是调整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活动和由此种活动形成的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其内容是对行政权力行使的规则和秩序的规律性反映。简而言之,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导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法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是构建行政法学的基石,行政法学界的许多学者对该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在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服务论”、“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公共权力论”、“政府法治论”等等。其中较多的行政法学家倾向于“平衡论”。这几种有关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行政法进行研究,分别反映出它们在认识方法上的差异。“管理论”从行政权的角度界定行政法:“服务论”从现代行政的一个显著功能来认识行政法:“公共权力论”从行政权的属性出发来认识行政法等等。以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对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观点都存在着片面性和缺陷。笔者认为,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行政法的主要职能和任务应该是控权,以“控权”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是合理的和可行的。 一、行政法的主要职能是控权,而不是保权 西方学者认为,行政法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行政权,行政法是控权法。美国行政法学家施瓦茨明确指出:“行政法是控制国家行政活动的法律部门,它设置行政机构的权力,规范这些权力行使的原则,以及为那些受行政行为侵害者提供法律补救。”(注:[美]b.施瓦茨著:《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的行政法也不例外,其主要职能和作用同样是对行政权实行法律控制。这并非简单移用西方行政法学的观点,而是建立在对行政权力本质认识的基础上,从而正确揭示了行政法与行政权之间的关系。行政权力的性质不因国家、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它是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力量,因而在任何国家,行政权力都是强制他人服从的权力。行政法存在的原因就在于行政权力的存在及其运行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需要行政法来加以控制。我们所讲的控权,是根据中国的客观实际提出的,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家的法律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控制行政

行政法基础知识试题

行政法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 2.行政主体 3.行政相对人 4. 行政立法 5.行政赔偿 二、单项选择题 1.某省政府办公厅以办公厅的名义发布一个有关该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罚的规范性文件,这一做法() A.是正确的B.是错误的,应当以省长的名义发布 C.是错误的,省级政府无权规定行政处罚的事项 D.是错误的,省政府办公厅是内部办公机构,无关对外实施公共管理职能, 2.以下()的行为,不属于行政行为 A.吊销执照 B. 征税 C.制定规章 D. 发布天气预报 3.某县公安局以曲某涉嫌诈骗为由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县检察院批准对曲某逮捕后对曲某提起公诉,某县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曲某5年徒刑,曲某不服提出上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某县法院重审后判决曲某无罪,县检察院抗诉,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护原判。曲某提出国家赔偿请求,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组合是正确的赔偿义务机关?() ①县公安局②县人民检察院③县人民法院④市中级人民法院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4.《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 A. 宪法 B. 法律 C. 行政法规 D. 地方性法规 5.某中外合资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能够提出复议申请的是哪些人?()

A.外方股东 B.中方股东 C.合资企业 D.与合资企业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人 6.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组情形导致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 ①行政机关作出处罚决定前,未依法向当事人告知应予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②行政机关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③行政处罚没有法定依据; ④行政处罚不遵守法定程序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7.我国处理行政纠纷的方式,除行政调解、法院判决以外,还有() A. 行政处罚 B. 行政处分 C. 行政仲裁 D. 行政诉讼 8.某市人民政府制定一规章,授权市政府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治理乱设摊点问题,并明确市综合治理委员会直接主管该办公室工作。高某因私自设照相点被市场管理办公室罚款500元,高某不服,欲申请行政复议,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本案复议机关是谁?()市人民政府市综合治理委员会 市政府市场管理办公室省综合治理委员会 9.张某和李某是邻居。在一起行政案件的执行中,人民法院执行人员误将案外人李某的一间房屋当作被执行人张某的房屋强行拆毁,李某提出赔偿请求,请问:该损失应由谁赔偿?() 应当由张某负责赔偿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人员负责赔偿 应当由人民法院负责赔偿属于意外事件,由李某自己承担 10.主持行政裁决活动的机关是() A. 司法机关 B. 行政机关 C. 检察机关 D. 国家权力机关或人民团体 三、多项选择题 1.发放结婚证的行为是()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

行政法得理论基础 摘要:目前关于行政法得理论基础,学界众说纷纭,依然没有一个结论。 木文将从行政法学得理论基础岀发,先讨论理论基础木身得定义, 将理论基础所以应该具备得诉求阐述出来,在对公共利益本位论进 行概述,并且论证为什么公共利益木位论能够并且应该成为行政法 得理论基础 关键词:行政法理论基础基础理论公共利益本位论正文: (一)行政法得“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范畴 从行政法学目前得研究情况中我们会发现,理论界常常把行政法得“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这两个不同得范畴混在一起,而没有很好地分析它们之间得界限。 行政法得“理论基础〃属于行政法得〃基础理论〃之一,但又不能简单地与之相等同。从系统论得视角来瞧.整个行政法得理论体系可被瞧成为一个大得“理论系统;由若干处于不同地位得“理论元素"所构成。其中处于基础或基本地位得理论就就是行政法得〃基础理论〃或称“基木理论气在这个作为〃基础理论〃得子系统中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不同层次得理论。其中属于第一层次得基础理论. 也就就是最基本得理论或称普遍性得基础理论即为行政法得“理论基础〃得范畴。因而,行政法得〃基础理论〃有多个,除了最基木或普遍性得基础理论之外.还有反映行政法得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地位与功能、目标与宗旨等某一方面基木现象得理论,后 者可统称为〃一般性得基础理论〃。而行政法得"理论基础〃则只能为一个.否则就无所谓"最基本〃得理论。而且.其她一般性得基础理论都就是建筑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以这一“理论基础" 为基点与归宿;整个行政法理论体系得"大厦〃也应就是建构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否则它也不能称为〃最基木"得理论。所以.行政法得"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得范畴.我们不能将两者相混同。 (二)作为行政法得理论基础所应具备得条件 相对于行政法得一般性基础理论而言.究竟什么样得理论才就是最基木得理论或普遍性得基础理论呢?换言之,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得理论应当具备什么样得条件?笔者以为,它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

行政法基本理论教材

第一章行政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 一、行政――有公、私之分,行政法研究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国家行政/公共行政:1)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2)承担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这一类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 社会行政:非政府组织作为活动的主体,如学校 ?现在不仅要关注国家行政,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社会行政。如律师,80年代被称为国 家的律师;90年代以后,新的律师法规定,律师为社会工作者。所以律师不由国家 管理,而由律师协会来协调管理。 ?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构成了行政的容。 1、行政涵: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特定的社会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对公共事务进行 组织和管理的过程。 主体: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特定的社会组织 目的: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客体: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 本质:一种活动(结果-实体)和过程(环节-程序) 2、特点 (1)主动性:与司法的消极性相对应,(行政不作为) (2)持续性:不因行政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新官不理旧政) (3)公益性: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3、类型 (1)按行政活动的功能 秩序行政(侵害行政) 给付行政(服务、积极、福利行政) (2)按行政手段 强制行政 非强制行政:协商式――行政合同、行政指导 (3)按行政活动的围 部行政 外部行政 (4)按行政活动受法律约束的程度 羁束行政 裁量行政:行政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判断 二、行政权(近代概念,行政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涵: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 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 部分。 对“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的理解:一方面,现代行政权保留了 传统国家政权的特色,是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公权力的一种;另一方面,现 代行政权还包括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权,这些治理权有的来自于国 家法律的直接赋予或行政机关的委托,有的起源于社会组织的自治而后得到国

第一编 行政法基础理论

第一编行政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行政法学概述 第一节行政 一、行政 (一)行政概述 1、广义的行政就是管理、执行。 2、行政的范围十分广泛。有组织的地方,就有行政或行政管理的问题。 3、根据主体的不同,行政可以分为:公共行政、私人行政。 注:私人行政是指一般社会组织对其内部勤杂事务的组织和管理。例如:公司、企业。 (二)公共行政 1.定义。 公共行政,指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自治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依法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2.行政法研究的对象是公共行政。 思考:以下几种类型是否属于公共行政。 (1)律师协会对律师的管理。(属于行业协会) 属于。首先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其次律师协会是由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NBA对球员的管理(属于行业协会) 属于。理由同上 (3)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属于学术团体) 主流认为属于公共行政的范围。但是否作为行政诉讼的主体有争议 (4)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属于自治组织) 属于公共行政 (5)公司对员工的管理 属于私人行政,并不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是公司自身的利益。 (6)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管理属于公共行政;但是如果考虑是形式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则不包括法院、检察院对法官、检察官的管理。 (三)公共行政的特点 1、持续性:行政与立法的区别。立法是代表机关通过会议制的形式确定利益规 则的国家职能。会议制有间断性的特点,但行政是不能间断的。 2、能动性:行政与司法的区别。司法是司法机关处理利益冲突的一种国家职能。 二、公共行政的范围 (一)形式意义的行政 行政是国家除司法、立法以外的国家职能,建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但现代国家的行政实践出现了三权之间的交融和混合。 (二)实质意义的行政 行政就是国家的意志执行 三、公共行政的分类 (一)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 以主体为标准的分类。国家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活动,

有关行政法的理论基础

遇到行政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777206685.html, 有关行政法的理论基础 内容提要中国行政法学界有关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探讨已经从原来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步集中到控权和平衡两种理论上来。前者认为行政法就是对行政权力加以控制的法律,而后者则主张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行政机关与相对人自身的权利义务互相平衡。然而考虑到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间的互动关系、行政权本身所具有的扩张性和潜在危害性以及中国社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限制政府权力为核心的控权论更为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 关键词行政法理论基础控权论平衡论 与改革开放同步,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O年代,迄今为止不到3O年历史。然而,其中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却相当活跃,并涌现出一系列对于构建我国行政法制体系及繁荣行政法学研究极有陴益的主张和观点。但是,关于该命题的讨论和研究,并没有就此告馨。 一、国内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主要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行政法学界针对行政法理论基础已经提出了若干种学说,主要包括: 服务论。服务论是最早的有关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理论。1983年著名学者应松年、朱维究、方彦等在其发表的《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初探》一文中,提出了我国行政法学理论基础是人民服务论的观点,即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法,而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它的唯一目的是执行人民的意志。因此,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只能是为人民服务。 管理论。管理论认为行政法就是管理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法律,也是行政机关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法律。这种理论在早期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前苏联较为流行。然而,由于其过分强调行政权对社会的控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在现阶段已经逐渐退出了主流理论的行列。 公共利益本位论。本位论认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属于理论层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它构建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之上。而在这两者的矛盾冲突中,公共利益才是主要矛盾,个人利益应该服从于公共利益。因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公共利益。但该说同时也强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对立统一而非截然对立的辨证关系。

第01讲_行政法基本理论

【2016·多选题】根据《行政处罚法》和行政法理论,下列关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作出

【法律保留】有些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比如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法律位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各部门规章之间,各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 【2017·多选题】根据《立法法》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税收基本制度包括 ()。 A.税种的设立 B.税率的确定 C.税收征收管理 D.税目调整 E.税款用途 【答案】ABC 【解析】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 【考点3】行政主体的类型 1.中央行政机关

4.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受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委托规则: (1)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 (2)委托必须在法定权限内,超越权限的委托无效; (3)必须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 (4)受委托组织必须在委托范围内行使行政职权,且“不得再委托”; (5)必须履行书面委托手续; (6)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例题·多选题】有规章制定权且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行政机关包括()。 A.财政部 B.国家外汇管理局

C.中国人民银行 D.国家税务总局 E.国务院研究室 【答案】AC 【解析】(1)选项AC: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2)选项B:属于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3)选项D:国务院直属机构;(4)选项E:国务院办事机构。 【2014·多选题】中国证监会具有管理证券、期货行业的职能,下列关于中国证监会的性质和法律地位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有权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冻结企业存款等行政强制措施 B.属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不可以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C.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但无权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D.属于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有权依法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及行政许可 E.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有权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答案】ADE 【解析】证监会属于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经授权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证监会有权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或者行政许可,以及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冻结企业存款等行政强制措施。 广义的行政行为既包括行政法律行为,也包括行政事实行为;狭义的行政行为,仅指行政法律行为。 【行政法律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管理和服务活动、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服务职能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旨在产生某种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不以实现某种特定的法律效果为目的,而以影响或者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实施的行为。 【考点4】行政事实行为 1.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以影响或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非产生法律约束力而仅产生事实上的效果的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不会导致行政法上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但其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仍可产生影响。 2.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 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

行政法的基本理论

行政法的基本理论

行政法的基本理论 一、行政 行政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分工。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指公共行政。行政法所规范的公共行政的范围,会因为国家和时代而不同。传统上,国家是公共行政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行政机关有权进行强制性和支配性的管理,国家还设置国有事业和企业单位履行公共服务和其他公共职能。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公共行政多元化现象,除行政机关外,大量的公共部门,甚至一些民营部门,通过各种形式承担和履行公共职能,提高了公共行政的效率。 在行政法学上,可以将国家行政分为形式行政和实质行政、负担行政和授益行政、秩序行政和给付行政。 二、行政法 我国行政法,是调整由于行政活动发生的行政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对于这一定义,可以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式和调整功能几个方面来认识。 三、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关系是国

家行政机关实现其行政职能的社会形式,、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实施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总称。由于行政职能的广泛和实现方式的多样性,它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种类也是多样的和变化的。除了国防、警察和财政等基础职能比较稳定外,行政机关的经济和社会管理等职能会经常变化;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也会影响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因此,对于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的种类和范围,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行政职能的变化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 四、行政法的分类 行政法的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行政法规范进行的划分。 行政法可以分为一般行政法和部门行政法,或者称为行政法的总则和分则。 (一)行政法总则是行政法的普遍原则和共同规则,适用于全部或者多数行政领域,行政法分则是只适用于特定行政领域的规则。行政法总则是行政法学的研究重点。行政法总则以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监督救济法为基本结构,相对稳定。 (1)行政组织法是有关行政组织的职能、组

民法与行政法基础知识

民法与行政法基础知识 感谢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啸提供课件 Ⅰ导论 一、组成部分 1、分为两部分: ?民事法律基本知识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基本知识 2、理由 ?一方面,不动产登记是为了维护民事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而建立的制度,服务于民事活 动。因此,必须了解规范民事活动的民法知识。 ?另一方面,不动产登记机构性质上应属于行政机关,其从事的登记活动为行政行为,针对登 记机构提起的诉讼为行政诉讼。因此,需要了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知识。 二、民事法律基本知识的主要内容 五个部分 (1)民法总论;(2)物权法;(3)合同法;(4)婚姻家庭法;(5)继承法。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基本知识的主要内容 ?共分为七节 1、概述; 2、行政主体; 3、行政行为; 4、行政法律责任; 5、行政复议; 6、行政诉讼; 7、行 政赔偿。 Ⅱ民事法律基本知识 一、民法总论 1、意义 ?民法是私法的核心,而民法总论是民法的基础理论。通过学习民事权利、主体、客体、法律 行为等最基本的知识,可以为掌握物权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 2、主要内容 (1)民法概述 ?主要对民法的概念、性质、特征进行了介绍。需要了解的是“民法的概念与特征”。 (2)民法基本原则 ?三个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这三个原则都需要熟悉。 ?尤其是意思自治原则,它在不动产登记非常重要,体现为依申请原则,即除非法律规定,否 则登记机构不得依职权进行登记;在登记完成前,当事人有权撤回登记申请。

(3)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要素(主体、客体、内容)。这是应当掌握的内容 (4)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类型。特别重要的内容,必须掌握。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不动产登记中经常接触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双方法律行为是合同,如买卖、赠与等。单方法 律行为就是遗嘱。 (5)代理 ?代理的概念、特征;法定代理、委托代理与指定代理;代理与行纪、居间、委托的区别;无 权代理;表见代理。 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而使其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 表见代理:《合同法》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根据民法通则四十六条规定,代理被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以上内容应当熟悉. (6)监护 ?概念、特征与类型。 ?由于涉及到父母等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财产的处分,因此监护制度尤其是法定监护,必须掌握。法定监护有关规定见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十七条。 (7)自然人 ?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等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民事权利能力:它是指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即成为权利主体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交往,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可能性。 依据民法通则,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状态可以分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成年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或者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比如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利的行为),其他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合同法》四十七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无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活动,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无门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