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工大《自然辩证法》考试

西工大《自然辩证法》考试

一、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本人有什么现实意义。

自然辩证法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在改善和完备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接下来我将结合个人专业,从三个方面谈谈《自然辩证法》课程对于我个人的现实意义。

1.首先,通过课程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高中阶段,我在政治课上对自然辩证法有了初步地了解。但是那会对于自然辩证法更多的是在背诵,是在记忆,对其认识很少很浅显。研究生阶段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让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是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外,还以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在全球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更加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2.同时,作为一名研究生,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主要是学习。而研究生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理论知识。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会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作为一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不再只是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

3.自然辩证法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作为一名航天专业的研究生,要将自然辩证法应用到不久之后的工作之中。

自然辩证法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永恒运动当中的,也就是连续不断的产生和消灭的过程。航天飞行器也有着从产生到消失的生命周期,需要经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加工制造、运行监测、损坏老化、检修加固、退役报废等过程。各个过程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到它本身的运动、生命周期、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将把握整体和细节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

矛盾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决定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着的双方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比如在飞行器设计的过程中,飞行器的速度和质量的矛盾,飞行器总体布局与气动特性、隐身性能的矛盾。那么,在设计飞行器时,要注重抓住主要矛盾,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和重要性,综合权衡,不断优化,设计出整体最优的飞行器。

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人主张以人为中心,有人主张以生态为中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以人为中心”和“以生态为中心”两种主张。“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即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张以人为

核心的观点。“以生态为中心”即是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

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2、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只有充分的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以此为依据,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要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建立人——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良性循环系统。三、论述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如何对科学假设进行验证

(1)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科研选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提出假设→建立理论→检验评论。

①科学问题。所谓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中目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

②科研选题。科研选题的原则:第一,需要性原则;第二,科学性原则;第三,创造性原则;第四,可行性原则;第五,合理性与效益性原则。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第一,调查研究、分析资料、发现问题。第二,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第三,专家评价和确定课题。第四,制定规划,确保实施。

③收集材料。收集材料的方法包括: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调查方法。其遵循的原则包括:第一,容观性原则;第二,全面性原则;第三,典型性原则。

④整理材料。整理材料的方法有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

⑤提出假设。即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⑥建立理论。建立理论的方法包括:数学方法、假说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

法。⑦检验评论。检验解决的是科学假说的真伪问题,评价解决的是科学理论的优劣问题。评价标准具有相对性,其一般标准包括:理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理论的逻辑完备性、理论的预见性、理论内含“自然图景”的合理性。

如何对科学假说进行验证:

1,假说检验的演绎过程

从假说的基本理论观点引伸出相关事实的结论(单称的观察陈述),就是假说检验的演绎过程。

如果假说检验所演绎出来的是个关于已知事实的陈述,那么这就是对已知事实的解释,如果假说检验所演绎出来的是个关于未知事实的陈述,那么这就是对未知事实的预见。解释已知事实是假说理论观点的“一般检验”,而预测未知事实则是对假说理论观点的“严格检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2,事实的验证过程

当假说检验的演绎过程完成后,接着人们就通过实践检验从假说的基本理论观点引伸出事实的结论,这就是事实的验证过程。

事实的验证过程,既可以采取经验的直接证实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经验的间接证实的方式,经验的直接证实的方式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并非任何事实的验证过程,都可以采取经验的直接证实方式,优势人们不得不采取经验的间接证实方式。

四、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结合实际,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凭借着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捉、搜寻到现象,也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认识当下的现有事物,也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

第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如生产管理、决策、教育等)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它的革命的精神力量上。)

要想全面正确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必须立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双向互动,围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等现实而又长远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开阔视野,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

(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必须坚持有利于人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的立场,就是要求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应当有利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和进步。现代科技在创新和应用中产生的种种负面作用,归根结底是由片面强调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造成的。在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人文关怀的关系上,必须用人文关怀来统帅经济效益,使人文关怀真正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社会公正的过程中,使社会公正为人文关怀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生态文明不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发展

知识经济、人力资本经济与发展科学技术紧密相联,因此,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也非常必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与大自然的生态生产力相适应、共产主义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等观点;其次,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人文关怀的大背景。要在这些前提下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着重发展能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提高大自然的生态生产力的科学技术,高扬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

正面效应:

(1)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笫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首先,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劳动者通过受科学技术教育提高了劳动技能。其次,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相结合,也可以大大提动劳动效率。最后,科学技术还为生产管理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

(2) 科学技术对社会精神文明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科技的作用下,人们的主观世界将不断得到改造,逐步摆脱迷信思想和唯心主义的束缚。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科学的发展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技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变革的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给人类的文明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负面效应:

(1)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们在向大自然汲取生存物资的同时,也不断的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两种对待自然的方式在某些方面也给人类带來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三次工业革命都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酸雨、工业污水、温室效应、放射性元素等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2)人口膨胀与资源匮乏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技术,死亡率下降、人类平均寿命不断提髙,这使得人口增长率的急剧上升,人口总数呈指数增长,因此造成了人口的膨胀。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更多的生产资料的消耗,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白然资源、能源等正在不断被大量消耗。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使得在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近4倍,工业生产增加50倍以上,能源消耗也增长了100多倍,不仅减少了人类赖以也存的自然资源,而且也破坏了生物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基础。

(3)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道德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戴丽丽很多伦理道德问题。比如克隆技术的成功实践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壮举,是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由此产生的伦理学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个人能否违背自然规律去自由选择后代性别,这样又如何来保证正常的人口性别结构?如何确定无性生殖出来的人与提供遗传信息的人的伦理关系?科学技术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还有很多。

负面效应的原因:

1.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这是产生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也不例外。

2.现实利益的需要,说到底也就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一己之私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本质上社会性的。也就是说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是现实的人,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大到一个集团或国家无不是如此。由于受经济利益或政治文化等因素的驱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无不受到巨大的影响。正是现实利益驱使,使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还有不小的市场,归根到底还是人的价值选择或科学技术滥用的问题。

3.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也是科学技术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每一个人或某一代人受客观事物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等限制,往往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难以预见或根本无法预见的后果。正是由于人类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盲目滥用科学技术,最终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和代价。

五、结合你的专业谈谈在科技创新驱动背景下,西工大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1.什么是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当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使军民科技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把军事科技发展建立在国家整体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上,就是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的本质。

作为一名光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本专业在军、民两个方向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日常学习军工方向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民品应用方向的知识补充,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 西工大为什么要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陕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新时期。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重点就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出新要求。

作为一所具有国防特色和军工背景的高校,西北工业大学在服务对象上具有较强的“军”的印记,从归属性质上来说则是“民口”的普通高校,这种亦军亦民的鲜明特色,构成了西工大军民融合的天然属性——今年4月24日,西工大党委书记张炜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论坛中,明确提出西工大肩负着的军民融合使命。

军民融合是一种模式,也是一个过程,需要多部门分工参与,高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更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西工大作为著名国防院校,肩负着军民融合的重大使命。

3. 西工大怎么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打造龙头工程。在科技创新驱动的背景之下,具有国防特色的大学,其优势是长期面向国防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最应该以优势国防特色学科为依托,深化与军队及国防工业部门在国防装备体系、高精尖装备、核心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其次,要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坚持“基础推动,强化面向”,建设一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培育战略性新兴学科。同时,以国防特色学科为引领,形成国防学科与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为基础学科定位服务,为国防学科赋予新的发展内涵。为促进交叉、融合,西北工业大学设立了青年教师学科交叉研究基金,不

仅支持原创性研究,也助力把研究成果直接服务国防科技创新及军事背景应用。建立了基础研究推动、国防需求牵引的学科交叉、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机制。

同时,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布局。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等共同建设我国首个以“空、天、地、海无人系统”产业集为核心的“科教产融”创新示范小镇——“翱翔小镇”暨无人机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小镇集科研、教育、产业、金融为一体,必将成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落地陕西的新载体,也将为陕西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贡献一份“高校力量”。

最后,推进高校的军民融合工作要注重培养教育,强化科研融合与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是培养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与保障,国防特色大学应当通过国防特色学科、国防创新团队等自身优势资源的供给,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基础研究项目、工程应用项目,使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科研训练和方法论知识,让学生通过参与军口与民口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了解军民技术双向外溢的内在机理,增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进行技术孵化、成果转化的意识及潜力,为日后通过研发、生产推进军民融合“蓄水”“充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