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二框 原始的农业聚落同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二框 原始的农业聚落同

第二框原始的农业聚落

[见学生用书P84]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1)时间:大约__一万年前__。

(2)产生原因:大约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温暖起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3)产生过程: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__栽培__了某些野生植物,__驯养__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物。原始__农业__和__畜牧业__逐渐产生了。

(4)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__中国__、__印度__、__西亚__、__中美洲__和__欧洲__。

(5)意义:

①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②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③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的发展。

④促使农业聚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

(1)出现原因:伴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人们在对石器进行打制之后,还要把它__磨光__。

(2)新石器的特点:磨制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研磨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

(3)新石器出现的意义:磨制石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新石器时代的含义:这种以__磨制石器__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__新石器时代__。

(5)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比较:

(1)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

①出现地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__西亚地区__(约旦河谷),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9 000年前的__农业聚落__。

②特点:聚落中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居民使用从外地输入的石斧、石镰和弓箭。为了安全,他们还在村子的周围修建了厚实的围墙。

(2)我国开始出现农业聚落:

①时间:距今9 000年前后。

②地点:__长江__和__黄河__的中下游以及__辽河流域__。

③特点:这里典型的聚落通常由一道壕沟环绕保护起来,内部的房子或者成排,或者聚成若干小群,房子的附近散布着一些贮藏物品的窖穴,有的还有牲畜圈栏、陶窑设施,安排得井然有序。

④典型代表: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

(3)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和陶器的发明,与人类定居的实现之间的联系:

①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原始先民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他们不必再四处漂泊,逐渐摆脱了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

②磨制石器的出现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产效率,而陶器的发明为储存和加工食物提供了方便。

③这些进步都为人类定居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由此,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聚落。

(4)农业聚落出现(定居)的意义:

农业聚落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实现了定居。这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使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

原始聚落犹如星星之火散落在大地上,为人类迈向文明社会积蓄着力量。直到200多年前,以农业聚落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

◆思维延伸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分别为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决

定的。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注意河姆渡居民烧制的是黑陶,半坡居民烧制的是彩陶。

◆知识助记

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产黑陶;

耒耜耕地种水稻,干栏房屋定居住。

黄河流域有半坡,磨制石器产彩陶;

种粟纺织半地穴,打猎捕鱼养动物。

一、选择题

1.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最有可能是( B )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

C.青铜剑D.铁斧

2.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原始人用“稻”做饭招待你,那么你可能来到了( D ) A.半坡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

C.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某某余姚的河姆渡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D项符合题意。

3.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曾播放过有关人面鱼纹彩陶盆的节目。人面鱼纹彩陶盆出自________之手。( A )

A.半坡原始居民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人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人是( D ) A.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5.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来说,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D )

A.种植粟或水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6.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D )

A.某某店B.某某半坡村

C.某某大汶口D.某某河姆渡

7.考古学家在考古时发现一处遗址,在该遗址发掘的实物有:灰烬堆、磨制的石刀、石斧、骨针、彩陶片。据此可以判断这处遗址是( D )

A.元谋人遗址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故选D项。

8.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应该是( A )

A.种植粟B.种植水稻

C.人工取火D.住干栏式房子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聚落位于某某某某半坡村,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典型代表。半坡农耕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A项正确。BD项都是河姆渡农耕文明的特征。C项人工取火是山顶洞人的技能。

9.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且分布于某某、某某等省区。据此推断( C )

①我国还处于采集的时代②我国出现了原始的农业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我国已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而不再处于采集的时代,故①错误,②正确。北方主要是粟,南方主要是稻,而题干中反映“北方有稻,南方有粟”,故③正确。

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0.下列工具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 B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新石器的特点是磨制,它的特点是表面平整光滑,图③有打制的痕迹,不符合题

意。

二、非选择题

11.读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1是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根据这一文物,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是用来纺织的,说明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

(2)图2是刻画了一头猪的形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这种陶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答案】这是河姆渡居民用来装东西的陶器。刻画了一头猪的形象的陶器出现,说明河姆渡居民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3)读图3和图4,分析比较下述遗址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何不同。

图3 河姆渡居民房屋图4 半坡居民房屋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 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 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 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 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 人类生活共同体。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 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 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 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 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 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 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 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 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 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 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 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 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 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二框 原始的农业聚落同

第二框原始的农业聚落 [见学生用书P84]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1)时间:大约__一万年前__。 (2)产生原因:大约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温暖起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3)产生过程: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__栽培__了某些野生植物,__驯养__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物。原始__农业__和__畜牧业__逐渐产生了。 (4)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__中国__、__印度__、__西亚__、__中美洲__和__欧洲__。

(5)意义: ①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②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③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的发展。 ④促使农业聚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 (1)出现原因:伴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人们在对石器进行打制之后,还要把它__磨光__。 (2)新石器的特点:磨制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研磨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 (3)新石器出现的意义:磨制石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新石器时代的含义:这种以__磨制石器__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__新石器时代__。 (5)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比较:

(1)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 ①出现地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__西亚地区__(约旦河谷),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9 000年前的__农业聚落__。 ②特点:聚落中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居民使用从外地输入的石斧、石镰和弓箭。为了安全,他们还在村子的周围修建了厚实的围墙。 (2)我国开始出现农业聚落: ①时间:距今9 000年前后。 ②地点:__长江__和__黄河__的中下游以及__辽河流域__。 ③特点:这里典型的聚落通常由一道壕沟环绕保护起来,内部的房子或者成排,或者聚成若干小群,房子的附近散布着一些贮藏物品的窖穴,有的还有牲畜圈栏、陶窑设施,安排得井然有序。 ④典型代表: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历史与社会复习知识点八单元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一、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1、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称为史前时代,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2、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龙骨山顶部洞穴里生活着,已会人工取火。 二、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1、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实物的生产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促使人类的定居,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承。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陶器的使用。 3、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4、中国境内的原始聚落: 一、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w W w .x K b 1.c o M 1、四大文明发祥地: 住和发展生产。 3、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因为尼罗河为埃及提供了水源,它的定期泛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4、欧洲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特里克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最早的奥尔梅克文明(距今3000多年前)。。 5.中美洲出现的文明 玛雅文明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一、中华文明的曙光: 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北方和南方分别

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头塑。二、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发明耒耜,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2、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3、尧—舜—禹:禅让制;禹—启: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一、探究变化的尺子: 1、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公元纪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 2、汉武帝开始,首创以年号纪年。 3、100年为一个“世纪”,10年为一个“年代”。如:1945年就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二、认识不同类型的资料:文献资料:史书、档案、日记、报刊、图片及音像资料。 实物资料:遗址、墓葬、出土文物。 口述资料: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采访记等。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1、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 生活地点生活时间外貌特征社会组织取火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都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70-20万年头部保留某些猿类特征原始人群天然火打制石器采集、狩猎 山顶 洞人距今30000年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氏族公社(血缘)人工取火打制石器为主,出现磨制石器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4、比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 5、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6、第八单元内容列表 生活时间远古人类特点差异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①北京人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质量评估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八单元质量评估试卷 (分数: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半坡、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在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因素的是( C ) A.生产工具的改进B.种植技术的发展 C.建筑技术的进步D.饲养水平的提高 【解析】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是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的。原始农耕的出现,使原始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由于建筑技术的进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2.“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远古人类生活情况的一段话。最符合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是( A ) A.河姆渡人B.北京人 C.山顶洞人D.元谋人 【解析】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均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还不懂得凿井取水和农耕,仍处于采集和渔猎阶段;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A项符合题意。 3.人类社会迈进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C ) ①村落的产生②火的利用③阶级的分化④国家的出现⑤文字的发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解析】一般来说,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这一知识点后,某班同学计划以此为素材,设计一节活动课。你认为下列不能作为活动课主题的是( D ) A.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B.从尼罗河到恒河之旅 C.世界文明的多元化 D.原始人类的代表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大河流域”四个字,原始人类与此没有关联。 5.下图为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该地属于( B ) A.黄河流域B.两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 【解析】从地图中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可知此处为两河流域。 6.下列遗址或出土的文物中,能够反映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有( A ) ①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②东北辽河流域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③河南濮阳市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堆塑④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中出土的玉琮等大量玉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年属于________。2020年是抗日战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2020年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 复习提纲整理版 第一单元中华民族人民的家园 一、国土与人民 1、辽阔的疆域 (1)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黑龙江省) 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海南省) 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黑龙江省)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欧洲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15个陆上相邻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6个隔海相望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我国的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英国的海陆位置:四面环海,海洋岛国。 蒙古的海陆位置:地处亚欧大陆内部,典型内陆国。 美国的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部濒临大西洋,西部濒临太平洋。 (5)濒临的海域——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台湾岛(中国最大的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 2、行政区划(各省区的行政中心和简称见书本P7) (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新)、西藏自治区(拉萨+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宁)4个直辖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3个省:山西(太原+晋)、河北(石家庄+冀)、陕西(西安+秦)、青海(西宁+青)甘肃(兰州+甘) 河南(郑州+豫)、湖北(武汉+鄂)、安徽(合肥+皖) 湖南(长沙+湘)、广东(广州+粤)、山东(济南+鲁)福建(福州+闽)、浙江(杭州+浙)、江苏(南京+苏)、江西(南昌+赣) 云南(昆明+滇)、贵州(贵阳+黔)、四川(成都+蜀)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文明探源复习提纲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1节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1.作用 (1)古人类遗址的发掘是人类认识自己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2)古人类遗址不仅为人类进化说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展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与生活状态。 2.成果 (1)在这些远古人类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打制工具。 (2)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复原原始先民的体貌特征,推测他们的生活环境,想象他们的生活方式。 1.特点: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原始先民用砾石打制出粗糙的工具,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物块根。 2.时间: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3.含义: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4.代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就是一个经典场景。 5.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人类已经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1.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生活地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3.食物来源: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和猎取动物来获得食物。 4.生产工具:他们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用这些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5.社会组织:过着群居生活。 (1)原因: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 (2)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6.火的使用 (1)用火情况: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有较大的灰烬堆。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等。这说明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2)火的作用:有了火,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影响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知识点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一课时: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巳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2、中国境内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有:北京人,山顶洞人。 3、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1)外貌特征: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2)使用工具: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3)用火情况: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4)生活特点: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第二课时: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1、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答:大约一万年前,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和狩猎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因此在某些条件适宜的地方人们开始对动植物进行驯化,使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1)、生产工具有了明显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2)、推动了社会手工业的发展。3)、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3、石镰等这些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有什么不同? 答:工艺上的不同。将打制石器放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制成平整光滑刃部锋利的石器。可以多次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新石器时代. 4、九千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的约旦河谷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标志人类实现了定居。定居与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陶器的出现密切相关,反之又促进其发展。

新版历史与社会七下七八单元复习提纲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知识点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一、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1、史前时代: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岁月,曾生活了逾百万年,被称为。 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为主要生产工具)与新石器时代(为主要生产工具)。 2、我国古人类遗址:(约70~20万年前);(约3万年前) 说明:1、共同点: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 2、如果以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3、有了火,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的能力。 二、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相比,进步之处: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研磨,可多次使用,磨制石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农业村落: 最早的农业村落: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对比:

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 一、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1、四大文明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之处:①在大江大河的下游沿岸; ②处于中纬度带 原因:(1) 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2)地势平坦,土地肥沃;(3)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生长 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 1、 爱琴文明: 和 合称爱琴文明。爱琴文明是 的开端。 2、 中美洲文明(中美洲指墨西哥南部到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中部地区): 最早的文明—— 。之后,中美洲相继存在了多个独具特色的文明,最杰出的是—— 。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一、中华文明的曙光 早期农业:北方 农业区和南方 农业区 文字萌芽:发现刻划符号的陶器(中国文字的雏形) 阶级分化: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美之制作)、 等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 、 、图腾崇拜 文字的雏形、阶级的分化、城市的出现和原始宗教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龙的信仰则突出了中华文明的特点。 二、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 什么是传说?人类的历史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古史传说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 被称为传说。 2、 炎帝、黄帝的传说: 中华文 明的曙 光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此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基于生活,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的表述。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着眼于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南北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东西差异。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特征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来展现我国不同区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让学生尝试调查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从生活规则、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区域这四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方面来组织教材,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生活的世界。 第八单元“文明的探源”:追溯我们的文明生活是如何而来的,主要探究史前时代到文明诞生这段时期的“历史中的生活”。 三、学情分析 有少数学生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有用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还行、但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学习习惯养成差;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五、六、七单元。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 难点:了解中国整体的地理知识;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分析和探源文明演进的来龙去脉。 五、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实施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1.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与欧洲面积最接近,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全长约18000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东在乌苏里江;西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北在黑龙江;南在南沙群岛。 3. 4. ⑴东临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⑵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陆上交通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5.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第三大岛是崇明岛。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 6.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级是县(自治县、市);第三级是乡(镇)。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阶段共有34个行政区划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7.★熟记我国34个行政区划的全称、简称、省级行政中心以及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它们的形状。(P6-7) 8.我国最南的省区是海南省,最北、最东的省区都是黑龙江省,最西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邻国最多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邻省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在热带的是海南省。 9.★浙江省的邻省是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沪、苏、皖、赣、闽)。 10.★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的省区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云或滇、桂、粤、台)。 11.2010年我国的人口已达13.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我国的人口密度是143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12.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河——腾冲。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少。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分布不均匀,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13.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55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5%,少数民族约占8.5%。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4.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汉族人口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 15.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第二课山川秀美 1.我国的地形类型:山地(所占比例最大33%)、平原、高原、丘陵(所占比例最小10%)、盆地。一般把山地、丘陵,连同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我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位于第一级阶梯;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草原辽阔);黄土高原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下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下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材内容,主要以中国地理知识为主,分为4个单元: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从对中国家园的了解,到对台湾的探究,;再深入对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的认识;了解生活变化,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然后是对文明发展的初步把握,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探源,理解文明多样性的由来: 中国整体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人们生活的区域变化——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 四、重点:第五、六、七单元 难点:了解中国整体的地理知识;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分析和探源文明演进的来龙去脉。教材重点: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

五、教学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3、巧设促想,深化内容。发展思维,学会创新,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教学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5、利用资源,巧设问题。尽量多地引用课外资源,从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2课时 第二课山川秀美 2课时 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 2课时 探究课五认识宝岛台湾 1课时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 2课时 第二课南方地区 2课时 第三课青藏地区 2课时 探究课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课时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规则的变化 2课时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七年级下)

2013年上学期七年级(2、4)班历史与社会教学 计划 ——制订人: 一、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的七年级()班共有学生人(本学期新转入人、转出人)。现就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如下: 二、教材分析 2013年版本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材内容,主要以中国地理知识为主,分为4个单元: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本单元着眼于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概述中国地理的总体特征,说明各地在自然环境和发展的差异,并表达区域联系的意义及优势互补、相互合作的道理。国土辽阔、疆界绵长、人口众多、民族团结是我国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而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河流众多等是我国自然环境的最主要特征。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深入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各地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同。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单元以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特征又能反映各自独特与人文特色的地区,来展现我国不同区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全面了解全国各的区域差异和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在本单元最后设置一个如何开展社会调查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本单元围绕省的变化,继续让学生从事件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生活的世界。生活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本单元从生活规则、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区域这四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方面来组织教材内容,由此构成本单元的基本框架。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本单元追溯我们文明生活是如何而来的,探讨“历史中的生活”。“历史中的生活”无论是从事件还是从空间角度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本单元作为七年级教材的结尾向八年级教材的过渡,在时空上都有界定。 从对中国家园的了解,到对台湾的探究,;再深入对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的认识;了解生活变化,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然后是对文明发展的初步把握,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探源,理解文明多样性的由来: 中国整体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人们生活的区域变化——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 三、教学分类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比中国各个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区别与差异,感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感受现实生活的变化。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3.知识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读图,使他们具有基本的读图的能力,养成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感受生活的日益变化,培养与时俱进的精神。培养学生探讨文明的起源,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大地的辽阔、独特,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5.学业考试目标:通过一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争取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拔尖率达到并超过级段平均水平,低分率有所减少。 四、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主 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我国的() A . 北京人 B . 半坡人 C . 元谋人 D . 河姆渡人 2. 近日,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该文化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遗址,下列遗址中与其同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 . 北京人遗址 B . 山顶洞人遗址 C . 河姆渡人遗址 D . 半坡人遗址 3. 下图小明参观远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是拍下的照片,那么他可能参观的是哪一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 . 西亚先民 B . 北京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4. 黔东南苗家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无独有偶,远古时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便能将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

虑。以下原始居民中,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是() A . 元谋人 B . 半坡人 C . 河姆渡人 D . 北京人 5. 在完成《走访原始农业聚落》学习之后,小瑶对笔记进行了整理,其中有误的是() A . 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西亚 B . 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C . 原始农村聚落先民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 . 河姆渡人使用陶器储存食物 6. 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水稻种植?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100多年。直到中国远古遗址的出土了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下列哪个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这一结论() A . 半坡遗址 B . 河姆渡遗址 C . 元谋人 D . 北京人 7. 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的浙江省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且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生活着我国早期原始居民是()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居民 D . 河姆渡原始居民 8. 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①地处大河流域②以农业经济为主③都延续至今④社会分化明显

七下历史与社会图文稿

七下历史与社会图文稿 七下历史与社会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 2、行政区划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13图5-17) 7、比较黄河、长江(P17 ~P21)

8、我国南北差异

9、我国东西部差异(P62图3-28)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12、中国主要铁路线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 (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 (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七下新人教历史与社会第七八单元复习提纲

七下新人教历史与社会第七八单元复习提纲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地区,三地陆路相通、 水陆相连,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地图:P51图6-43) 2、发达的外向型农业: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地形:平原广阔,地形平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热量充足土壤:土壤肥沃水源: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珠三角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靠近港澳,出口便利的区位条件使农产品在满足当地需求的同时,可以十分便利的运往港澳地区或者出口。港澳地区农产品需求量大,与珠三角地区相同的饮食文化习惯也为珠三角地区的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外向型工业:(外向型经济) 区位因素(地理位置):1)、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毗邻港澳,提供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设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 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吸引外来资金。政策因素:1)、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2)、廉价的劳动力;3)、土地成本低。 四、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京沪线、沪杭线、京沪高铁) 1、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自然条件:1)地形: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坦荡地平2)河湖众多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 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

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接长江入海口,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历史背景:早在200多年前,上海就已经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称誉。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商埠。 工业基础:依靠良好的工业基础,先进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工业基地。 政策支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特别是1990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后,被推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2、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表现:金融业、高科技产业、制造业、交通业 第三课西北地区(干旱) 丝路明珠(新疆)( P59页问题) 1、地理位置:西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P57页问题) 2、自然环境: 地形: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强,属干旱地区。 河流:塔里木河 1、农业生产:绿洲农业为主——需要灌溉水源(自然条件) 2、灌溉设施:坎儿井:1)水源:天山雪水2)优点:免去运水之劳,又减 少水的蒸发。 3、水果:葡萄、哈密瓜农作物:小麦、棉花 4、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答: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具备的条件: 1、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新疆中部,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亚洲大 陆地理中心点。 2、交通枢纽地位:1)新亚欧大陆桥2)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单元测试 总分 100 分,共 2 大题 20 题选择题(总分 54 分,共 18 题) 1. (3分) 2016年12月31日在陕西举行了“黄陵谒祖祈福中华——2017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系列活动。该活动旨在号召全球华人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A. 炎黄二帝 B. 尧 C. 舜 D. 禹 2. (3分) 位于今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遗址是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半坡居民房屋的样式是() A. 穴洞式 B. 半穴居式 C. 干栏式 D. 蒙古包式 3. (3分)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4. (3分) 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两河流域是指() A. 东亚地区 B. 波斯湾两岸 C. “新月沃地”东部 D. 黄河与长江流域 5. (3分) 象形文字最早出现在() A. 埃及 B. 印度 C. 两河流域

D. 中国 6. (3分) 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A. 财产 B. 血缘 C. 贤德 D. 出身 7. (3分) 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生活在我国北京周口店的远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8. (3分)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常见的历史纪年方法有很多。其中“甲午年”属于() A. 帝王纪年法 B. 干支纪年法 C. 年号纪年法 D. 公元纪年法 9. (3分) 下列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既是“部落联盟首领”,又是“奴隶制国家国王”,具有这双重身份的是() A. 黄帝 B. 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