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教案文件

管理学原理教案文件

管理学原理教案文件
管理学原理教案文件

第一章、治理与治理学

学习目的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掌握:

1. 定义治理

2. 区分效率与效果

3. 明确治理的特征、性质

4. 确定治理者扮演的角色

5. 认识治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6. 了解治理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

本章提要

治理的概念和特征

治理的二重性

治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治理学的特点与内容

典型案例分析

一、治理的概念

㈠、治理的定义

治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治理”,从不同的角度动身,能够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治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然而这种字面的解释是没有严格地表达出治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能够全面概括“治理”那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是:

治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治理者,通过实施打算、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操纵、创新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不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㈡、治理的差不多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治理的概念,理解治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治理的一些差不多特征。

1、治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治理存在。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治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2、治理的“载体”——组织

治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治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我们那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治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打算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治理。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差不多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治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治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治理的分工关系和治理方式;信息——治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治理的客体;目的——宗旨,表明什么缘故要有那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定要受周围环境的阻碍,因此组织还包括九个外部要素:①行业,包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和相关行业的状况;②原材料供应基地;

③人力资源;④资金资源;⑤市场;⑥技术;⑦政治经济形势;⑧政府;⑨社会文化。

因此,一个组织的建立和进展,既要具备五个差不多的内部要素,又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阻碍和制约。治理确实是在如此的组织中,由一个或者若干人通过行使各种治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关于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组织差不多上具有普遍意义的。

3、治理的职能、层次

治理作为一个过程,治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确实是治理者的职能,也确实是通常讲的治理职能。对治理的职能,早期的治理理论一般认为,治理有打算、执行、操纵三大差不多职能。法国的法约尔认为,治理有五大职能:打算、组织、指挥、协调和操纵。美国的古利克提出,治理有七项职能,即打算、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治理学家孔茨的观点,即治理包括打算、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操纵五项职能。

表:治理职能表

图:治理职能循环图

治理和治理人员的差不多职能是相同的,即包括打算、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操纵、创新。但由于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这些职能时也就各有侧重。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主管(top manager)、中层主管(middle maneger)和基层主管(first line manager或 supervisor),如图所示,依照所处的不同层次,他们将各有侧重地执行其职能。

图一个组织中主管人员的三个层次

4、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治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对主管人员来讲,治理是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人员的行为,是要让不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中的任何事差不多上由人来传达和处理的,因此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是管人,治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差不多上与人打交道的,因此讲治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导与核心;组织内的一般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存在治理与被治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组织中大量存在,它直接表现为组织的社会气氛;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是组织内部的团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团体是指组织内按专业分工所划分的各个部门,

而非正式团体则是指正式团体的一些成员为某种共同的感情或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团体,要重视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与正式团体之间的关系。

二、治理的性质

1、治理的两重性

治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治理问题的差不多观点。

⑴治理的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关

系。

⑵西方的治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类长期从事生产实践

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⑶治理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因此体现着一定的

统治阶级的意志。

⑷治理方法、治理技术和手段是同生产力水平及其他一切

情况相适应的。

2、治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治理的科学性是治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差不多客观规律。人们通过许多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治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治理理论和一般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治理实践,又以治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治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治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因此讲,治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治理客观规律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治理的艺术性确实是强调事实上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这确实是讲,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治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治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主管人员必须在治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制造性,因地制宜地将治理知识与具体治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理。因此,治理的艺术性,确实是强调治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

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从治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卓有成效的治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治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如没有掌握治理理论和差不多知识的主管人员,在进行治理时必定是靠碰运气,靠直觉或过去的经验办事,专门难找到对治理问题的可行的、令人中意的解决方法。因此,治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主管人员,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主管人员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培养出色的主管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仅凭理论也不足以保证治理的成功,人们还必须明白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它们,这一点也是特不重要的。

三、治理学的特点和内容

1、治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1)电子教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1. 识记: (1)管理的概念:(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职能:(P6)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领会: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P5)管理学的一般规律。 (2)管理二重性:(蔡P15)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P3) 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4)管理者的角色:(P7) A、人际角色:a代表人 b 领导者c联络者; B、信息角色:b传播者a监督人c发言人; C、决策角色:a企业家b冲突管理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 (5)管理者的技能:(P8)a 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 (1)霍桑试(实)验:(P18)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学习型组织:(P22)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认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学习型的组织,具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3)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2. 领会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13)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P15) 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社会上的管理活动虽然十分复杂,性质多样,但是这些表面复杂多样的管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即本质规律。《管理学原理》就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客观规律,总结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于指导管理实践。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管理类所有专业和经济类专业学生,总学时为64学时 二、课程内容概述: 《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从二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入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环境与道德;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创新等管理的职能活动。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管理的兴趣,了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熟悉基本的管理工作程序,掌握基本的管理工具、方法,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释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团队学习、专家现场授课、学生课堂演讲等教学方式。 2、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模拟公司系列实训、调查与访问、岗位见习、校园体验、管理游戏等。 3、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包括相关学术论文、理论前沿跟踪、企业经营管理实例、各类的相关参考书籍等)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课程考核方式

管理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9)讲课教案

2015年第二学期《管理学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参考答案 第一大题:简答题 1、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答: 以影响因素在组织内还是在组织外为标准,可以将管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 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内的人、财、物等因素,它影响甚至是决定组织活动的效率和规模。文化环境是指出在组织内存在并影响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和条件。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外部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的不以组织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特定环境和一般环境。特定环境是指与组织有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者、政府部门、社会利益维护团体。一般环境是指与组织有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2、简述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无条件适用于一切组织的最好管理方法,因此,管理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情况寻找不同的答案和方法。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管理学家卢桑斯(F. Luthans)以及英国女学者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等人。其主要观点包括: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内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即管理者所选择和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一定,为了更快达到目标,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3、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答: 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是指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 纯经济观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们认为,企业只能参加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会违反了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的权力已经很大,再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权力更大,且企业管理者不具备承担社会职能的专门技能;在缺乏大众一致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背景下,贸然行动会导致失败。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决定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回应社会诉求,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目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加长期的利润。 4、简述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答: 头脑风暴法是“风暴思考之父”奥斯本提出的,其原则是:明确限定范围,明确具体要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课题一】人类的管理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为什么需要学管理 ●提问:1、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不需要管理?——管理与人类同在 2、你所知道的管理是什么? 【教学内容】 一、史前的积累 史前管理实践与思想为近代管理奠定基础:为人类认识管理过程奠定了理解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制要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2、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 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14条管理原则 3、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一、巴纳德——一般组织管理原理: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人员的职能。 三、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一)霍桑试验 (二)工人是社会人 (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四)行为科学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理论的史前积累、古典管理理论和近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8 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管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管理学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抽象、提炼和综合,是各门具体管理学的共同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数学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只有在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内容。 在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管理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够利用相关的技能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求 了解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和管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管理概念、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学的概念及特点;熟知管理的基本职能;掌握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通过本章学习,在掌握以上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管理的特征与性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运用管理的基本职能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点 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教学难点 管理的性质 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4课时,理论讲授4课时。 教学大纲 第一节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的性质 四、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第二节管理学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管理学的概念 二、管理学的特点 三、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四、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第三节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系统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四、归纳演绎法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教案

《管理学》原理及案例之一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的必要性 什么是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虾,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的目标 <故事1-1>马和驴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以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匹驴,它们是好朋友。这匹马在外面拉车,驴在屋里拉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出发经西城前往,印度政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它那位驴老弟。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让驴目瞪口呆,惊叹到:“你有那么多的见闻啊,那么遥远的道路,我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我们走的路程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前进,所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年复一年围着磨盘转,所以始终走不出这个狭缢的天地。” 一个组织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而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组织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就象那匹马,只有服从了玄奘大师取经的目标,才是有它本身的价值。 2、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工作。不过,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的履行程度和重合,入图所示: <故事1-2>木桶和石块、沙子 一天,老师为商学院的一群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它首先把大石块一一放进一个大木桶里,直到盛不下为止。它问学生:“木桶装满了马?”学生回答:“满了”。

老师又把一堆小石块倒进去,并将桶摇了一摇,小石块填满了大石块的缝隙。他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又些学生小声道:“可能还没有。”老师又将一堆沙子倒了进去,又摇了一摇木桶,沙子填满了小石块的缝隙。他再一次问学生:“装满了吗?”这次学生已经明白了实验的用意,大声说:“没满。”最后老师又将水倒了进去,水用充满了沙子的缝隙。老师又让学生将程序反过来把这些水沙子和石块放进木桶,结果无论怎样都无法将这些东西再放到木桶里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项管理工作的顺序不能颤抖,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作用也不能混淆。否则,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者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如果一个管理者把大多数实践和精力都用于从事具体作业,或者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故事1-3>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到任以后,他并不是忙于政务,却时常弹琴自娱,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的紧紧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1-4〉吴牛问喘 汉代有一位椒丙吉的宰相,在外出巡视的路上遇到杀人案件豪不予理睬,后来看到一头牛再路边不停的大口喘气,却立即停下来仔细调查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你不理会却关心牛的性命,丙吉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去关,不必我去过问;而平异常喘气,就可能引发瘟疫等关系民生疾苦的问题,这些问题地方官吏和一般人又往往不太注意,因此我要查问清楚。

管理学原理》教案专业必修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课程代码: 15232001 开课系(部):工商管理系 授课教师: 使用学期:2010-2011 第一学期使用班级: 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制

一、课程简介 课程类别:必修课 授课对象:本科层次 学时与学分:3 使用教材: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教材: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主要职能的科学。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从事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从而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管理的基本知识,培养管理素质和管理意识,掌握基本的管理技能和技巧,形成一定的管理能力。 (二)教学要求 现代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我国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具体来说,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和理解以下的基本内容: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管理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原理教案正式

教案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 学时: 48 学分: 3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物流管理(本) 授课学期:2011至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材名称: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参考资料:1.管理学(邢以群版) 2. 3. 2011年7月15日

教学单元教案格式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案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案

求。第三,可以全面地认识国外的管理理论和经验。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规律,有其固有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艺术是指管理者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处理问题的一种创新能力和技巧。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4.管理的技术性 管理的技术性是指,管理本身具有一系列技术工具和技术方法,可以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问题。 5.管理的系统性 管理的系统性是针对这样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既体现了一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连带关系,又说明了过程与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二是管理工作所要处理和涉及的因素是众多的,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固有的联系,管理工作也必须在充分认识这些联系的基础上层开。 6.管理的创新性 管理的创新性是指把新的管理办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应用于管理实际的创新活动。 1.2 管理者 1.2.1 管理者的含义 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的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对管理效用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1.2.2 管理者的分类 1.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层次,可以把管理者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三种类型。 2.按照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可以把管理者划分为一般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两种类型。 1.3.2 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1) 挂名首脑的角色。(2) 领导者的角色。(3) 联络者的角色。 2.信息联系方面(1) 信息接受者。(2) 信息传播者。(3) 发言人的角色。 3.决策方面(1) 企业家的角色。(2) 资源分配者角色。(3) 故障排除者。(4) 谈判者角色。 1.3.2 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技术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即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也称专业技术能力。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与人共事、激励或指导组织中的各类员工或群体的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激励能力。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进行抽象思考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它包括要在复

管理学原理教案文件

第一章、治理与治理学 学习目的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掌握: 1. 定义治理 2. 区分效率与效果 3. 明确治理的特征、性质 4. 确定治理者扮演的角色 5. 认识治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6. 了解治理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 本章提要 治理的概念和特征 治理的二重性 治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治理学的特点与内容 典型案例分析

一、治理的概念 ㈠、治理的定义 治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治理”,从不同的角度动身,能够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治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然而这种字面的解释是没有严格地表达出治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能够全面概括“治理”那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是: 治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治理者,通过实施打算、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操纵、创新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不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㈡、治理的差不多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治理的概念,理解治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治理的一些差不多特征。

1、治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治理存在。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治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2、治理的“载体”——组织 治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治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我们那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治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打算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治理。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差不多要素是相同的。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教案.doc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篇决策 第六章决策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第三篇组织 第九章组织设计 第十章人员配备 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四篇领导 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 第十四章激励 第十五章沟通 第五篇控制 第十六章管理信息 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第十八章控制方法 第六篇创新 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 第二十一章企业组织创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周三多(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福莱特1942年提出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含义 (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3、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一门学科,管理学科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艺术。——皮得·德鲁克 4、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 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付诸实施; (4)料及、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孔茨和韦里克 6、管理师对资源进行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琼斯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罗宾斯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a、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c、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管理学原理》教案

第一章导论 知识目标 ●了解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和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理解管理概念、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学的概念及特点; ●熟知管理的基本职能; 掌握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管理的特征与性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能够运用管理的基本职能,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案例导入:丙吉问牛,引出管理的问题。 第一节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的概念 ?孔茨: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罗宾斯: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 ?法约尔: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路易斯·布恩和戴维·克茨:管理是使用人力和其他资源去实现目标。 ?福莱特: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普伦基特和阿特纳:管理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或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和利用某种资源来制定实现目标的活动。 二、管理的职能 计划: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以制定出行动方案。 组织:这是指完成计划所需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财物的配备等。 领导:这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运用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制定组织目标和任务,并通过对组织成功地引导、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完成任务、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控制:控制是促使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的过程。 三、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四、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二)管理者的技能 各管理层次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 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高层管理 中层管理 基层管理

管理学原理-完整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与形成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管理历史的理解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分析能力;对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对管理科学发展的洞察能力。 2、培养与形成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与形成计划管理能力基础:是指对组织战略、预测、目标、决策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4、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的认识与应 用能力。 5、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的领导能力基础:指对有关领导的激励理论、协调沟通、领导理论等认 识与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管理学原理》主编:王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参考书有: 《管理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类课程规划教材)主编:卜军、姜英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管理学原理》主编:徐晓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主编: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管理学原理》主编:杨文士、张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管理学》主编:【美】斯蒂芬?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四、教学内容: 【课题】绪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为什么需要学管理 ?提问:1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不需要管理?一一管理与人类同在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 授课人:韩永军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二O一O年九月---二O一一年七月

《管理学原理》教案 主讲人:韩永军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与形成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管理历史的理解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分析能力;对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对管理科学发展的洞察能力。 2、培养与形成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与形成计划管理能力基础:是指对组织战略、预测、目标、决策的理解 与把握能力。 4、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系统、组织 文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 5、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的领导能力基础:指对有关领导的激励理论、协调沟通、领导理论等认识与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管理学原理》主编:王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参考书有: 《管理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类课程规划教材)主编:卜军、姜英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管理学原理》主编:徐晓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主编: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管理学原理》主编:杨文士、张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管理学》主编:【美】斯蒂芬·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四、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