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困地区大龄男青年择偶困难问题研究

贫困地区大龄男青年择偶困难问题研究

贫困地区大龄男青年择偶困难问题研究
贫困地区大龄男青年择偶困难问题研究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目:贫困经济学教师:

姓名:学号:

专业:类别:(学术□、专业□)

上课时间:2015 年 09 ?月?至2015 年 12 ?月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研究?生部制

贫困地区?大龄男?青年择偶困难问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1第?二章相关理论2

1.婚姻偿付与婚姻资助理论2

2.同阶层婚理论2

3.择偶梯度理论3

4.有关婚姻交换的理论3第三章?文献综述6

1.择偶的定义及其特点6

2.“婚姻圈”与“婚姻市场”6第四章贫困地区?大龄男青年择偶困难成因8

1 .?人??口?比例结构失衡8

2 .经济因素9

3 .择偶机会有限10

4.其他10第五章贫困地区婚姻失配的负?面影响12

1.助长拐卖妇?女犯罪活动的嚣张?气焰12

2.不良婚俗影响贫困地区?人??口素质12

3.诱发犯罪12

4. 影响贫困?山区经济发展12

5. 加重社会保障?工作13第六章结论14参考?文献15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

婚姻家庭是透视社会的重要窗??口,择偶又是婚姻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男性群体择偶难问题,不仅在各地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更为突出。由于婚姻的普遍性特征,所以由各种因素造成的择偶困境,将会带来严重的?人??口、社会和?文化后果,为某?一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择偶难问题不仅是?山区男性的个?人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问题。

纵观当前社会学研究,家庭婚姻问题是?一重点和热点所在。但细究婚姻家庭研究,其研究主题明显倾向于离婚、试婚、独?身、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家庭结构等有关?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对象亦着重于?大学?生、?白领等群体;?而在研究范围上,亦明显倾向于城市,针对农村乃?至贫困?山区家庭婚姻问题研究远远不够,这与我国城市化程度较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80%的基本国情极不相称。?而在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困地区?女性外出流动所带来的婚恋观念变化的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大龄青年婚姻失配已成为?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在贫困地区,男?女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再加上?女性早婚的婚恋?文化,?大龄?女青年尚未婚配是不常见的,故本?文所谓的?大龄青年,根据当今社会对青年的划分及贫困地区婚姻的现实特点,年龄在25~35的男性青年即称之为?大龄青年。他们?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文化程度低、不具备思变和竞争的意识、缺乏外出动机和较长时间的外出经历、个?人和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或在村落周边打短?工、?老实本分、内向?木讷、不善与?人交往等。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落后、贫困的地区并呈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及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究。

第?二章相关理论

1.婚姻偿付与婚姻资助理论1

关于婚姻中的“彩礼”的功能或者性质,?比较著名的理论主要有弗?里德曼(Freedman)提出的婚姻偿付理论和孔迈隆(Cohen,Myron)提出的婚姻资助理论。婚姻偿付理论理论认为,彩礼等男?方婚姻?支付是男?方家庭为新娘家庭提供了?一个具有?生育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新娘?而进?行的经济补偿,其实质是男?方家庭?用财富换取新娘家庭对新娘权利的让渡(权利?人将?自?己有形物,?无形的权利,或者是有价证券的收益权等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全部或部分的以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转让给他?人所有或者占有,也或让他?人?行使相应权利),或者认为男?方婚姻?支付是男?方家庭送给新娘家庭?用以补偿其对新娘养育的象征性礼物,是对新娘价值和社会地位认可程度的象征。婚姻资助理论认为,男?方的婚姻?支付的最终流向还是新婚夫妇的家庭,是男?方?父母为新家庭的建?立?而提供的?一种物质上的帮助或资助。这两种理论曾经在国外学者上世纪 80 年代对中国农村婚姻?支付的研究中分别多次得到证实。但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旧有的解释框架已经很难适应新的社会变迁。?一些学者较早察觉到了中国农村婚姻?支付在功能上的变迁。Han min and J.S.Eades通过对安徽萧县李家楼村的研究发现:从 80 年代开始,农村婚姻?支付急剧攀升,绝?大多数钱实际上是转移到新婚夫妇家庭?而并?非新娘?父母家庭。这表明在 80 年代以后?一些农村地区的男?方婚姻?支付已经开始从“婚姻偿付”向“婚姻资助”转化。

婚姻偿付理论主要强调了新郎家庭对新娘家庭的经济补偿功能,婚姻资助理论则主要强调彩礼对新建家庭的“资助”功能。这两种理论往往被认为适?用于中国农村婚姻的不同历史阶段。

2.同阶层婚理论2

中国?人历来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因此有“?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之说。古德在《家庭》?一书中提出了“同类匹配”原则,指出?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种族、宗教社会阶层以及价值观相近或者类似的异性为配偶,古德认为,“这既因为群体强迫?人们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伴侣,也因为市场商议过程会使?人们意识到,最好的机遇是选择同等类型的?人”。因此,古德强调“?一切择偶制度都倾向于同类婚姻,即阶级地位?大致相当的?人才可以结婚,名声显赫、有权有势的家庭在为?儿?女物?色配偶时,没有必要与下层阶级的家庭联姻”。可见,古德对于择偶的观点中包含了“婚姻容易发?生在具有同1

栗志强.农村男?方婚姻?支付:性别?比失衡背景下的农民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12

2

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等或者相近的社会地位的男?女之间”的婚姻分层原则。古德甚?至认为,爱情对于社会分层制度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它有可能使青年?人与那些长辈认为不合适的?人结婚,即有可能使?高阶层的家庭与低阶层的家庭联姻,从?而使前者感到烦恼。因此,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给年轻?人提供的求婚?自由会更少?一些,这实质上是?一种为了确保同阶层婚姻?而对爱情的控制。

3.择偶梯度理论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则认为,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较低的?女性,

3

?女性往往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高于?自?己的男性(徐安琪,2001),即所谓的“择偶梯度”原则。在近年来的有关中国农村婚姻问题的研究中,许多成果都呼应了这?一原则。例如叶?文振等学者也提出了中国?人普遍接受并期望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等?方?面“男?高?女低”的婚

4

配模式的观点(叶?文振、林擎国,1998)。李中清、王丰等学者指出中国?女性择偶带有很

5

强的“?高攀性”,社会阶层较?高的男性结婚的概率较?高(李中清、王丰,2000)。这种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目前中国农村男?高?女低的“跨阶层”婚姻模式,也有?力佐证了西部贫困地区的?女青年往往会流动到相对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或城市,进?而涌现出?大批贫困地区单?身男青年。

4.有关婚姻交换的理论

婚姻?一直被许多学者看作是?一种交换?行为。古德认为,婚姻是?一种“等价交换的买卖”(古德,1986)。中国学者鲍宗豪认为,任何时代,任何?一桩婚姻,?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上看,都有某种交换存在,包括情感、?生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交换,中国古代的“门当户对”论属于?一种婚姻交换论,属于当事者家庭之间的交换,家庭“财产”

6

和“门第”之间的交换(鲍宗豪,2006)。

(?一)弗雷泽等?人的婚姻交换理论

最早对于交换理论的应?用体现在?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的分析中。弗雷泽在对原始社会中各种亲属和婚姻?行为的研究中?用功利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姑表联姻的原因:如果?一个?土著?人没有相应的财产去讨?老婆,?一般情况下就会被迫?用?自?己的?女性亲属(姐妹、?女?儿)进?行交换得到?老婆。弗雷泽注意到了婚姻交换之中的权?力分化:拥有众多姐妹或者?女?儿的

3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2001(3).

4

叶?文振、林擎国.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8(4).

5

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M].三联书店,2000.

6

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男?子就?比较富有,没有姐妹、?女?儿的男?子?比较贫穷,甚?至可能娶不到妻?子(特纳,7

2001)。?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也认为,亲属制度的本质在于男?人之间对?女?人的交换,婚姻是礼品交换的最基本形式,?女?人是最珍贵的礼品。列维斯特劳斯解释了交换妇?女的现象,指出?一旦男?人被禁?止享有本家庭的妇?女,他们就不得不建?立?一套与别的家庭交换妇?女的制8

度(孙淑敏,2005)。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人则认为,“在这些婚姻交换中,男?人将?女?子供给别?人,换来别的?女?子,但是这些交换并不在个?人之间进?行,?而是在集团之间:供集团和取集团就这样叫?女?子在他们之间流通”(安德烈·?比尔基埃等,1998)。显然,这类理论将婚姻看作是对妇?女的?一种交换,适合?用于交换婚姻的解释。

(?二)沃勒的“最少兴趣原则”

威拉德·沃勒(Willard Waller)在宾西法尼州州?立?大学学?生约会模式的研究中发现了“最少兴趣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即当约会双?方的地位平等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当约会双?方的地位不平等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不平等并可能导致剥削现象。也就是说,对保持双?方关系不感兴趣的?一?方在交换中拥有最?大的权?力(孙淑

敏,2005)。可见,沃勒较早注意到了婚姻交换中的权?力不平等现象并阐明了其原因。

(三)贝克尔的婚姻交换理论9

加?里·贝克尔(Becker)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的婚姻关系进?行了研究,将?人类的婚姻?行为看作是?一种经济?行为,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是为了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因此,“?一个有效的婚姻市场总是有完全相称的婚配,?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尽管有时候不相称的婚姻也是重要的”(贝克尔,1998)。在贝克尔的理论中,家庭被看作是?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单位,他就像?一个企业?一样,夫妻双?方通过订?立?一份把他们长期结合在?一起的契约,避免了?支付交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大?大降低了监督和管理的费?用(贝克尔,1998)。因此,择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效?用,如果?一个?人婚姻收?入超过了单?身收?入,他就会选择结婚,否则他就会选择独?身或者离婚。通过这样?一个经济学的(或者说是理性选择的)理论框架,贝克尔对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结婚、离婚、?生育、家庭内的劳动分?工、威望等?非物质现象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

7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M].华夏出版社,2001

8

孙淑敏.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

?贝克尔.家庭论(?王献?生、?王宇译)[M].商务印书馆,2005

(四)布劳的交换理论10

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劳(Peter M Blau)在霍曼斯有关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主义交换理论。在布劳的交换理论中,他把特定类型的交换?行为看作是“交换”。即:?一是参与交往的双?方都期待他?人的回报;?二是相互信任是社会交换的基础,同时必须是建?立在?自愿性的?行为之上。在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的分析中,布劳提出了权?力的产?生机制。布劳?首先对交换中的权?力作出如下定义:权?力是个?人或者群体置对?立于不顾,以终?止有规律的供给报酬的形式或者以进?行惩罚相威慑将其意志强加于他?人之上的能?力。也就是说,权?力源于单?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导致的交换不平衡。布劳还进?一步指出,权?力也可以是以?人的规范性义务或者责任为基础。在社会交换中引起的义务不平衡造成了权?力上的差异,未作回报的、反复发?生的利益迫使接收者服从提供者的要求,因此赋予了后者?支配前者的权?力(布劳,2008)。布劳认为,这种原理既可以被应?用于最亲密的关系,也可以被应?用于最疏远的社会关系,如果?一个男孩爱上了?一个?女孩,那么这个?女孩就拥有了对男孩的权?力,因为他渴望与她共度许多时光的需要促使他通过满?足她的愿望?而使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变得令她特别愉快(布劳,2008)。

10

彼得·布劳(李国武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商务印书馆,2008

第三章?文献综述11

1.择偶的定义及其特点

西?方学者较早对择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择偶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早择偶的研究是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随后才被其他学科所关注。?而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则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为择偶下定义。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提出,择偶?行为主要遵从于?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而?非社会选择的因素,强调先天的性意识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12社会?心理学Edward(1969)则认为“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择偶双?方将?自?身的资源与对?方交换,以期获得最?大的回报。”?而温奇(1958)则从“互补需要”理论?角度,当择偶表现为?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时,择偶是?人们各种需求的相辅相成进化?心理学。巴斯(1985)将择偶定义为,双?方从个体?生理、?心理特征、认知侧?面建?立起来的相似性的情感反应。社会学家认为,择偶是寻找适合的、爱慕的、愿意与之相伴?一?生的恋爱对象的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寻找资源的过程。研究者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择偶进?行的各?方?面的剖析,虽然表述的?方式因?角度的不同有所差异,但仍不难看出其共通点,即择偶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行为过程。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将择偶作如下定义:择偶是?人在理性与情感的双重作?用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相互选择婚姻伴侶的过程。

此定义包含有以下特点:第?一,择偶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结果下的外在?行为表现,?心理活动包含了理性认知、情绪情感以及某种需要与动机成分;第?二,择偶的社会性和?生物性是共存的。选择配偶与恋爱不同,恋爱是以单纯的爱情为动机,强调双?方情感的交流,?而择偶不单纯以爱情为动机,还要考虑经济因素与繁衍因素。只有当社会?文明积累到相当程度时,爱情的主导动机才能充分实现。第三,择偶具有承诺性和道德规范性,择偶与某些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恋爱观不同,它是以婚姻为?目的的,渴望天长地久的。

2.“婚姻圈”与“婚姻市场”

当前中国农村正快速地发?生着变化,要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婚姻现象就?一定要回归到经验中去。?目前,关于中国婚姻圈变化的研究有三种结论:婚姻圈在缩?小、婚姻圈在扩?大、婚姻圈没有变化。吴重庆(1999)通过对村庄通婚地域的个案调查发现,随着社会变迁,当地婚姻圈呈缩?小的趋势。持类似观点的有周丽娜、王忠武(2006)、新?山(2000)、霍宏伟(2002)等,都认为农村通婚圈出现内卷化趋势。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民的通婚圈不断地扩?大,持此观点的有?甘品元(2007)、李漆(2006)等。由雷洁琼(2007)主持的“经济体制改?革以

11

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03

12

[奥]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1).12.

来农村婚姻家庭的变化”课题组研究发现,农村的婚姻圈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发?生明显的变化。唐利平认为上述研究结论上的差异在于“各研究者的调查时间不同,调查点选择不同,甚?至调查的?角度也不同”(唐利平,2005)。

实际上,伴随着打?工经济?而来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社区的开放,跨越传统婚姻圈的婚姻在农村?大规模的出现了,传统的“婚姻圈”理论(认为婚姻圈是区域内形成的稳定封闭的联姻关系)已经?面临诸多的局限。风笑天(2006)认为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并将外出打?工看作是?一种特定的“重?大事件”来探讨其对农村青年的婚姻家庭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农村外出打?工青年婚姻家庭现象的若?干议题。邓智平(2004)、邓国彬与刘薇(2001)、贾兆伟(2008)、仰和芝(2006)、?石?人炳(2006)等从婚姻资源流动的?角度论述了打?工对农村婚姻的影响。?田先红(2009)通过鄂西农村的个案研究,揭?示了打?工对农村婚姻资源流动与?支配婚姻资源流动的规则的影响。在这些研究中,打?工构成农村婚姻变迁的背景,打?工带来的?人??口流动导致了婚姻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但?大部分的研究“没有关注到?支配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的变化,从?而限制了他们对当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状况的认识”(?田先红,2009)。打?工所造成的婚姻资源的流动,农村婚姻资源在县际、省际间流动所受到的阻碍越来越?小,导致了农村婚姻市场的出现。婚姻市场与传统的婚姻圈的不同在于,婚姻市场在理解农村婚姻现象时,兼顾了农村婚姻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而婚姻圈暗?示了农村婚姻局限于地域内的封闭性。婚姻市场的出现并没有完全替代地?方区域性的婚姻资源流动,?而是仅仅强调,理解当下的农村婚姻现象,必须要拓展农村婚姻资源流动这?一新因素,注重其流动性、开放性。

第四章贫困地区?大龄男?青年择偶困难成因13贫困地区?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已经超越了“个?人困扰”的层?面,实现了由“个?人困扰”向“公共问题” 转向 , 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而任何?一种社会问题的形成都是在社会深层结构的影响下 , 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1 .?人?口?比例结构失衡

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 ?人,其中男?女性别?比为 105.20 ?比 100,其中男性?人??口 686852,572 ?人,占 51.27%;?女性?人??口 652872280 ?人,占 48.73%。?而我国“六普”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为 118.08,?比“五普”时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116.9 提?高了近 1.2 个百分点。具体参见下图:

14

我国新近四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

据联合国提出的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处在102~107 为正常范围。因为男孩死亡率?高于?女孩,等到婚龄时候该数据就基本持平。因此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处于?非正常范围。为了应对此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分别在不同时期出台了相关措施治理此问题。

专拣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严格的?生育政策的推?行导致?生育选择空间的狭?小;?二是男尊?女卑的作?用和农村妇?女地位低下;三是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导致B 超使?用失控;四为缺失?生育责任伦理。

另外,?大量贫困地区?女青年向外迁移则让贫困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更加严峻。在婚姻迁移推?力和拉?力双重作?用下 , ?女性的缺失对男性择偶造成的不良影响,将出现向贫困地区集中的趋势,贫困地区的男性婚龄?人群体作为择偶中的“弱势群体” ,将成为中国?人??口性别结

李凤兰,杜云素. 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s://www.doczj.com/doc/7713339500.html,/tjgb/rkpcgb/qgrkpcgb/

14

t20110428_402722232.htm2011-04-28.

构失衡对婚姻影响的直接受害者。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结构

15

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大批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较发达农村地区转移的结构性流动。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贫困地区?女青年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事实上,她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通过婚姻、升学、个?人?自致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由贫困地区?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由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女青年?而?言,由中西部贫困地区流向东部较发达农村地区,也是?一种向上的社会流动。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何出?生?人??口性别?比相对较低或基本正常的中西部贫困地区 , 在贫困地区?大龄未婚男青年择偶难这?一问题上却?比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严重的东部较发达农村地区更为严峻。

我国因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人??口?比例失衡是造成?山区青年娶妻难的根本原因。

2 .经济因素

导致?大量贫困地区?大龄青年择偶难的另?一原因是经济条件的制约 , ?一些不具备?足够经济能?力的贫困地区男青年难以被?女青年看好。在传统的乡?土社会 , 择偶过程中对对?方的考察主要围绕对?方的家庭条件展开。?而在现今的贫困地区社会 , 贫困地区青年择偶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 传统乡?土社会择偶观中对对?方家庭条件的注重逐渐让位于对对?方个?人能?力的青睐。但是 , 这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青年在择偶时就只注重情感?而忽视了物质利益因素。“对个?人条件的要求,以治家理财为根本 , 仍然没有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转向注重婚姻的感情基

16

础,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利益的载体由家庭转向了个?人。”因此,在经济实?力等择偶条件上有优势的贫困地区青年,在择偶、婚姻中才处于有利位置。已有实证研究也证实交换理论所强调的原则仍对两性差异有较强的解释?力,?女性的择偶标准中最关注长远的发展潜?力和经济能?力。

结婚、为婚事作准备的建房这两?大费?用占到了农民?一?生花销的?大部分,如,李银河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两个村落的对?比研究后发现 :虽然两村结婚费?用的绝对数额差异较?大 , 但是它们在家庭收?入中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间的差异却微乎其微 , 即相当于?一个农17

民近??十年的收?入。从纵向来看 , 近?二??十多年来 , 随着贫困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被打破 , 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快增长 ;但从横向上看 , 农民增收乏?力 , 其经济地位提升缓慢。整体?而?言 , ?目前全国温饱型低?水平收?入的贫困地区家庭所占?比重?大 ,我国?人均年纯收?入在 1000 ?至 2000 元的贫困地区家庭约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的51%,恩格尔系数为0.542。可以看出 , 占贫困地区?人??口?一半左右的农民 ,

?石?人炳.?青年?人?口迁出对贫困地区婚姻的影响[ J] .?人?口学刊, 2006 ( 1 )

15

李守经 .贫困地区社会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 :50

16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17

要将他们?一半以上的收?入?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农民?人均收?入提?高?水平有限,结婚费?用却?一路攀升,仅彩礼聘?金?一项就上涨了近??十倍。动辄上万的结婚费?用让相当?一部分农民捉襟见肘、不堪重负 , 这使他们在择偶过程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同是贫困地区社会,东部和南部等少数地区与全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这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比相对发达地区严峻的另?一原因。

3 .择偶机会有限

择偶?方式作为婚姻?行为规范的?一部分 ,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婚姻?自由程度和社会发展程度。在中国传统的贫困地区社会 , 亲戚、媒?人等介绍?人介绍认识是?一种重要的择偶?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 特别是近年来 , ?自主认识、?自由恋爱的现代婚姻模式在贫困地区青年中越来越得到认可 , 婚姻双?方的结识?方式中?自主认识的?比例逐年递增。但是 , 青年农民择偶的?自主性、现代意味的提升并没有增加所有贫困地区青年的择偶交往机会 , ?而择偶交往机会有限已成为部分贫困地区?大龄青年择偶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推?行贫困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 , 虽然各种政策对社会流动控制较严 , 贫困地区青年的社交范围、择偶范围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区内,但由于贫困地区主要实?行?大集体的?生产?方式,各种贫困地区?文化?生活也相对丰富,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 男?女青年的择偶交往机会较多。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政策对农民的社会流动的控制不断削减,青年农民的跨地域流动扩?大了他们的交往圈、强化了他们在择偶时的?自主性。然?而 , 这?一过程同样使贫困地区青年之间的?比较优势在择偶过程中得到彰显,从?而相应压抑了?一部分相对弱者(特别是“留守”在贫困地区的青年), 使他们演化为?大龄未婚青年。另外 , 由于贫困地区?文化?生活有限 , 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择偶交往机会。

4.其他

(?一)?人格特征

在长期传统封闭的?文化濡化下,?大龄青年形成了循规蹈矩、忠诚?老实的品性,从?而给?人以刻板、不灵活、不善?人际关系和不通世故的印象。?而在当前农村,由于农业的低效益,外出打?工已是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当前外出流动依赖的是“亲缘(在系统发?生上所显?示的某种?血缘关系)”和“地缘(以地理位置为联结纽带,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活动?而交往产?生的?人际关系,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 等同质关系?网络,但要想在城市?立?足和发展,还须开拓和扩展异质关系?网络,?而?大龄青年的?人格品性决定了其?无法适应甚?至害怕外?面陌?生的世界,故?大龄青年只有极短的外出经历或根本没有外出经历。在当前农村?女性婚姻较为?自主和?比较看重未婚夫个?人品性的情况下,显然他们滞后、刻板、不灵活的?人格特征是其婚姻失配的?一?大障碍。

(?二)情感因素

?一般认为农村?女性在择偶过程当中很少考虑对?方的情感因素,但随着?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农村?女性的外出流动,情感因素?日益为?女性所重视。由于?大龄青年?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不善与?人交流, 显得?比较内向、?木讷,情感表达?力差,即?女性常说的诸于“沉闷”、“想不到?一块?儿”、“不知道关?心、体贴” 之类,这也影响到他们的婚配。

(三)技能缺乏18

农村青年?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技术技能培训与就业机会少,即使组织培训,也因?文化知识的?欠缺?无法学到真正的东西。?大龄未婚男青年?自?身素质不?高, 没有?一技之长,就业创业致富增收能?力缺乏,这是造成?山区青年娶妻难的又?一因素。

尽管?人格特征、情感因素、技能缺乏这三点因素的存在不是影响我国婚姻市场光棍群体数量的根本原因,但从这三点着?手改变贫困?山区单?身男青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让?山区择偶困难问题有所改善。

郑晓丽.贫困?山区?大龄?青年成家难现象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

18

第五章贫困地区婚姻失配的负?面影响19贫困地区?大龄青年婚姻失配作为?一社会问题, 不仅影响到?大龄青年群体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不利于?山区的稳定和发展, 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具体表现为:

1.助?长拐卖妇?女犯罪活动的嚣张?气焰

随着“光棍群”、“光棍村”的出现,潜在的妇?女需求“市场”形成,加之现阶段农村“乡政村治”(是指乡镇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政治、?行政、经济等管理权?力,突出政权建设,村内事务则由?广?大群众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实?行?自治)体制运?行状况不理想;农村法制观念淡薄,法通常让位于礼,部分地区宗族势?力的复兴,为贩卖?人??口提供了现实“?支持”和“有?力保障”。以致在贫困地区,“买妻”通常被视为“传宗接代”的“正常”做法, ?无疑助长了拐卖妇?女犯罪活动的嚣张?气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不良婚俗影响贫困地区?人?口素质

由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贫困地区根深蒂固,?大龄青年在?无法正常婚配的情况下,就会采取?一些?非法的措施,导致近年来贫困地区近亲结婚或与患遗传疾病、痴呆、精神错乱者结婚并?生育的风?气重新抬头, 使?人??口素质急剧下降,陷?入“愈穷愈?生”、“愈?生愈傻”、“愈傻愈?生”的怪圈。

3.诱发犯罪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龄青年的婚姻更显得了?无希望。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沉重和?无法排释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人格扭曲,轻则神情恍惚、疯疯癫癫,重则仇恨他?人和反叛社会。同时,婚姻失配的农村?大龄青年由于长期?无法得到性需求的满?足?而导致的强奸妇?女、奸淫幼?女以及稍受外界刺激?而报复杀?人等恶劣犯罪案件屡见于报端。4. 影响贫困?山区经济发展20

同样是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思想的影响,贫困?山区?大龄未婚男青年在家庭中没有谈“孝”的资格,在社会上更是没有地位。因为“成不了家”?而荒废了“?立业”,因为“失落”?而“失志”,因为“?无助”?而“孤独”,因为婚姻“失望”?而渐渐被?人们“遗忘”。他们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将引起农村经济的回落;他们的不思进取,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

19

彭远春.贫困地区?大龄?青年婚姻失配现象探析[J].?青年探索.2004.06

20

郑晓丽.贫困?山区?大龄?青年成家难现象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

的建设。

5. 加重社会保障?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会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而贫困?山区?大龄未婚男青年?人群中相当?一部分将成为社会保障的救助对象,社会保障救助?支出费?用每年将不断提?高,增加了财政负担,加重了社会保障?工作的压?力。

第六章结论

贫困地区?人??口?比例结构失衡、经济能?力、择偶机会、?人格特征、情感因素、技能缺乏等都是导致?大龄青年择偶困难的原因。贫困地区?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已经实现了由“个?人困扰”向“公共问题” 转向 , 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大龄青年群体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助长了拐卖妇?女犯罪活动的嚣张?气焰、影响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诱发犯罪进?而严重影响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加重社会保障?工作。在此,笔者认为,针对?山区?大龄未婚青年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未婚男青年的婚姻问题,可以通过放开?生育政策缓解当今?人??口萎缩,调整?人??口?比例失衡,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中国?大龄男青年择偶困难问题。尤其针对贫困?山区,提?高?大龄未婚青年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大龄未婚青年外出务?工、积极为?大龄未婚青年择偶创造条件等,扶助?山区?大龄未婚青年成家?立业,以实现?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栗志强.农村男?方婚姻?支付:性别?比失衡背景下的农民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12

[2] 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3]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2001(3).

[4] 叶?文振、林擎国.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8(4).

[5] 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M].三联书店,2000.

[6] 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M].华夏出版社,2001

[8] 孙淑敏.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 贝克尔.家庭论(王献?生、王宇译)[M].商务印书馆,2005

[10] 彼得·布劳(李国武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商务印书馆,2008

[11] 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03

[12] [奥]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1).12.

[13] 李凤兰,杜云素. 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4]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s://www.doczj.com/doc/7713339500.html,/tjgb/rkpcgb/

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2011-04-28.

[15] ?石?人炳.青年?人??口迁出对贫困地区婚姻的影响[ J] .?人??口学刊, 2006 ( 1 )

[16] 李守经 .贫困地区社会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 :50

[17]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18] 郑晓丽.贫困?山区?大龄青年成家难现象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

青年择偶观

为什么青年人择偶观的变化,会成为使人们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原因? (转载) 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50多年历史演进的事实表明:人们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总之,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方面、非常可观地反映出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 的变化发展历程。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抉择,择偶标准及其模式无疑会反映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在以往社会,按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的看法,婚姻并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由此可见,择偶标准和择偶观念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阶段择偶标准和择偶模式的变化,透过这些现象来分析整个社会变迁与人们择偶模式间的内在关联,并探讨影响人们择偶标准变化的动因。 一、择偶标准包含众多变量因素 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如乔题认为主要的标准有:性别、教育和智力、健康与相貌、经济状况、气质、年龄、持家能力、宗教等。巴斯概括了有关研究,发现择偶变量涉及身体特征、年龄、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个性、以及社会态度等等。[1] 费舍则提出这些标准:他(她)爱你、你爱他(她)、性格、教育、健康、相貌、民族、职业、经济状况。李银河发现最受重视的标准有: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2]所有这些都与一个时代的心理、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关。而这些,从以下两种主要择偶理论中得到具体反映。 (一)实证研究理论 从西方的一些经典文献中来看,用于实证研究的择偶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即:“同类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的心理分析1

当代大学生择偶问题探析 摘要:择偶观折射着一个社会整体的婚姻选择价值取向。由于时代的开放化和 观念的多样化,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发生着深刻而具有时代性的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他们更要求婚姻自主,性观念开放,视婚姻为就业捷径急婚族,闪婚等。同时大学校园里某些大学生错误的择偶观令人担忧,忽视感情淡化结果,推崇性爱等。而80后大学生的择偶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大学生群体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婚姻家庭状况,同时80后大学生的择偶观也从侧面反映了婚姻模式的变迁。 关键词:大学生;择偶观 1 引言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抉择, 择偶标准及其模式无疑会反映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在以往社会, 按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的看法, 婚姻并不是个人的私事, 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 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 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由此可见, 择偶标准和择偶观念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 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因此, 本文试图通过描述不同阶段择偶标准和择偶模式的变化, 透过这些现象来突出分析当前整个社会变迁与人们择偶模式间的内在关联, 并探讨影响人们择偶标准变化的动因。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模范英雄崇拜的时代,以这一价值取向选出的模范英雄成为那个年代择偶的关键词。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那时的英雄主要为南下军人干部, 他们成为女性择偶的首选对象。生产工作中的模范 成为在军人干部争夺战中不幸败下阵来的女性们的次优选择。1966-1976 是政治席卷一切的年代, 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青年人在择偶时, 出身的好坏甚为重要, 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颇有分量的条件, 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 以保证在飘忽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出身好的一般找出身好的, 而出身不好的地主、资本家、富农的后代在择偶时较为困难, 他们只能找相同境遇者。I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党的治国纲领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从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向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对中国人的社会方式、社会态度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资源第一次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并逐渐成为决定因素之一。在婚姻市场中, 都市女青年择偶时日益看重经济资源的分量, 日益强调经济资源的重要性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大学生的择偶观发生了变化, 社会形势和大学生本身的特殊性使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择偶观呈现出了以往不可能出现的特点。近年来高校里出现了大学生" 不忙就业忙相亲" 的怪现象, 这与中国的就业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然这种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下面就以当代社会形势下择偶观的突出特点加以论述。 2 择偶的年龄问题

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初步分析

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初步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当前青年恋爱状况的主要有初恋年龄提前、恋爱消费较高、“性待业期”延长、择偶标准多元化,男女择偶观存在差异、择偶方式“双轨”并行、自主性增强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当前青年婚姻状况呈现一下特征:初婚年龄和生育年龄推迟,生育一孩仍是主流、总体离婚率较为平稳,进城务工青年离婚率增加、家庭结构向小规模变动、组成家庭的成本显著增高,婚姻满意度呈中等水平、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出现solo家庭和AA家庭等新型的家庭关系。 关键字:青年恋爱婚姻 正文: 爱情和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是历史的产物,是文明的奇迹。婚姻大事是人生发展轨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恋爱与婚姻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一生的幸福,择偶的顺利与满意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青年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婚姻实践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已经开始进入婚育年龄,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一代青年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必将对其各个方面的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探讨这一代青年的恋爱与婚姻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青年恋爱状况的主要特点 1.初恋年龄提前、恋爱消费较高 根据2005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的提前趋势显著,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年龄的提前,使青年更早的有了求偶的欲念,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初恋年龄提前。2004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风笑天教授对全国12个城市的1786名18~28岁的在职青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青年的实际恋爱年龄普遍比他们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支持我们的问卷调查工作。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看法而开展的,调查采取不记名形式,因此不会影响您的个人隐私。本着广泛征集、普遍调查的原则,以求真务实为目的,期望对今后的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良好发展和规范形成有所帮助。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在以下( )范围: A.12岁以下。 B.12岁-18岁。 C.19岁-25岁。 D.25岁-30岁。 E.30岁以上。 3.您的现状( ) A.单身。 B.恋爱。 C.已婚。 4.您对恋爱的理解( ) A.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彼此喜欢、彼此的宽容与理解。 B.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友谊。 C.恋爱就是爱情至上主义。 D.恋爱就是只注重过程不顾后果的爱情。 E.其它的。 5.您认为恋爱应走出的误区是( )(多选题) A不要为了消除孤独感而恋爱。B.不要把恋爱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 C.不要过高估计恋人的优点。 D.不要偏爱身体的魅力。 E.不要将爱情视为“赌气”或“占有”。 6.您认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 ) A.恋爱就是结婚 ,为了结婚才恋爱。B婚姻就是爱的表现,恋爱可有可无。C.恋爱就是爱的表现,婚姻是一种责任。D.两者关系说不清楚。 E.其它的。 7.您恋爱的目的是( ) A.为了排除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以寻求精神寄托。 B.为了选择终身伴侣,而组建家庭。 C.为了满足物资需要。 D.为了应付长辈的唠叨。 E.为

了满足生理需要。 F.其它的。 8.您在择偶时,您对对方的性格要求是( ) A.与自己相似。 B.与自己互补。 C.无所谓。 9.您认为对择偶观影响最大的是( ) A.传统观念。 B.家庭背景。 C.所受教育。 D.所在学历。. F.其它的。 10.您选择配偶所考虑的因素有( )(多选题) A.外貌。 B.性格。 C.人品。 D.健康。 E.职业。 F.年龄。 G..未来发展。 H.其它的。 11.您是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的( ) A.情到浓时的必然表现,自己表示可以接受。 B.没什么反感,但是自己不能接受。 C.觉得违反了传统观念,但是如果别人做了,不会明显排斥。 D.完全无法接受。 12.您比较倾向的恋爱择偶方式是( ) A.亲戚、朋友介绍 B.自己寻觅 C.依托媒介 D.以上都可以 E.无所谓 13.您自己的恋爱择偶观是什么?( ) A.追求传统保守型。 B.追求事业情感性格与精神和谐型。 C.追求经济务实型。 D.追求外表满足欲望型。 E.追求所谓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型。 最后,谢谢您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支持与肯定,愿您永远快乐,年轻!

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调研的报告

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 调研报告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一些功利化的婚恋观和落后的婚姻习俗,对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了解决大龄青年遇到的婚恋难题,营造大龄青年婚恋的良好氛围,共青团大新县委员会对本县大龄青年基本情况展开全面调查,及时大龄青年婚恋观的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婚恋指导方案,分类指导,切实帮助大龄青年婚恋问题。 二、调查目的 对本县大龄青年的婚恋基本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大龄青年在婚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升社会对大龄青年对婚恋问题的认识,帮助大龄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三、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 2017 年10 月 调查问题分类: (一)单身大龄青年婚恋观的基本情况 (二)大龄青年单身的原因 (三)婚恋意愿调查 (四)调查对象: XXXX大龄青年 (五)调查方式: 面谈、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 四、大龄青年婚恋观的基本情况

本次抽样调查样本对象为120名23-35岁大新县单身未婚青年,其中男性 60人,女性60 人。 在消费上,调查样本中 78.5%的单身男女认为恋爱月花费在500 元至1000元是合理的,占工资收入的。 42.6%的男性认为逛街购物为恋爱开支最大,将女性钟爱的“买买买”视作钱包的头号大敌,其次为旅游和娱乐;而女性则认为旅游为最大开支,其次为逛街购物和娱乐。这些花费应该谁来买单呢? 66.8%的男性认为男方应该支出绝大部分,超60%的女性则认为男女花费应该大致平衡,或经济条件好的一方出绝大部分。 在收入上,调查样本中半数男性认为,理想经济状态是男女收入相当, 36.3%的男性认为"男士是女士收入的2 倍";仅 15.2%的女性认为理想经济状态男女收入相当,超半数的女性希望男士的收入是女士的2 倍,更有 30.3%的女性希望男士收入是女士收入的3 倍及以上。 在择偶的时间上,追了好久,对方都不为所动,是否就放弃呢?调查数据显示,79%的男女表示,在追求感情这件事情上愿意花费的时间最多不超过 6 个月,更有35%男性和 44.4%的女性不足1 个月。仅有21%的人愿意花半年以上的时间去追求心仪对象,而一旦表白被拒的话,有 51.09%的人会选择直接放弃,仍有 31.86%的人愿意花一个月的时间争取机会,仅有 17.05%的人会选择半年以上用坚持感动对方。 在调查的青年中,多数人认为谈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在“你觉得人为什么要结婚”的选项中,54,6%的选择了为了和“相爱的人厮守终身”;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作者:————————————————————————————————日期: 2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恋爱的现象已不是少数。大学生恋爱已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校大学生谈恋爱都是一个让高校德育工作者颇感棘手的敏感问题。从最早“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的明文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的普遍默许,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的校园情侣一直是大学里一道特有的风景,而由之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倾向日益凸现,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有同学这样说:不谈恋爱的大学是不完美的大学。学习之余,大学的爱情故事似乎已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未名湖回荡着爱情的涟漪,丽娃河延续着恋爱的传说;荷塘月色不仅映有朱自清的背影,还有双双对对的剪影;光华楼前的大草坪上,也留下学子伴侣缠绵的步履。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让爱情驻足、发酵的地方。然而,大学里的恋爱也如同他们的青春年华一样,充满了风雨,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太多的浮动与不确定…… 二、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既然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对待恋爱比较认真,认为恋爱应以感情为基础, 他们一般心理较成熟,有一定的责任心,彼此比较了解,恋爱

是在朋友的基础上,互帮互助、日久生情而建立的。因而这种 恋爱比较稳固、持续,对恋爱双方的学业影响也不大,一定程 度上对学习还能产生促进作用。这种恋爱即使破裂了,对彼此 的伤害也不是很大,做不成恋人还可做朋友嘛!因而这种恋爱 观是值得肯定的。 (二)对待恋爱态度不认真,不是真心的。这类大学 生认为谈恋爱就是为了玩一玩,为了满足各种欲望。他们基本 上没什么责任心,恋爱双方彼此不甚了解,也没什么感情基础, 因而这种恋爱是短暂的,当然恋爱导致的结果是不愉快的,甚 至是可怕的。一旦双方感情破裂,恋爱关系结束,男女双方便 反目成仇,很少有还继续做朋友的。这种恋爱关系的破裂对双 方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既然这种 恋爱观会产生如此不良后果,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分析这种 恋爱观产生的原因。 三、错误恋爱观原因分析 爱情作为人类所拥有的共同精神财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 无私的、公正的。但是实际上人们对爱情的获得程度、体验和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与个体自身的素质、知识修养、能力等方面有关,并受到各自的恋爱观的制约。恋爱观由恋爱的原因、动机来决定。上述错误的恋爱观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进入了高等学府,有些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表现为混日子,得过且过。

当代青年婚恋观调研报告

当代青年婚恋观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关于当代青年婚恋观的调查研究 实践时间:2015年7月7日—8月15日 实践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裕翔街河北科技大学校园及其周边地区,以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上古村 调研人员:XXX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当代青年,或追求爱情,全力以赴;或卿卿我我,两情相悦;或身陷囹圄,奋不顾身。当代青年,或勤恳耕耘,养家糊口;或家庭和睦,儿女绕膝;或四分五裂,身心俱疲…… 婚恋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以至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观念。爱情作为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份真挚、美好的爱情能够激励人的进步、促进人各方面的发展。当代青年的爱情敏感、浪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比如恋爱消费、婚前性行为及同居等。本次调研将当代青年的恋爱与婚姻相结合,积极探讨他们对正确婚恋观的感知,以期引导他们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培养积极、健康恋爱观念,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二、问卷分析与总结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0份一共回收了42份,回收率达到了84﹪,经过此次调查问卷我发现: 多数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半数左右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和家庭经济背景,但以恋人品行为主要依据。 1、当代青年对爱情的认识 在大部分青年心中,爱情依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仍然期待纯洁爱情的到来,甚至值得用一生去等待。 2、当代青年如何选择男女朋友 被调研的青年多数将人品、性格作为选择男女朋友的重要因素之一。男方乐于去选择一个温柔贤惠善良的女朋友,女方更青睐一个关心自己有责任感的男朋友。由此可见,社会的价值趋向在青年的选择男女朋友上有一定影响。 3、当代青年的恋爱关系比较脆弱 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到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均落得个“毕业季即分手季”的无情命运。

大龄单身女青年如何理财

大龄单身女青年如何理财 通过合理的理财规划,在财务方面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财务问题解决了,可以为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单身女青年如何理财呢,下面就来告诉你。 个案资料 姜小姐今年30岁了,至今无房无车无老公,目前在一事业单位工作,税后工资加年终奖每月平均5500元。个人固定存款20万元,12万元的定期和8万元的活期。另每月会定存1000元。每月主要开销是:房租1000元,交通通讯费250元,日常生活支出1500元。 身女青年理财目标 1.想买套总价80万元的小房子。 2.想给自己买份合适的保险作为保障。 3.这个年龄单身安全感很低,希望推荐一些低风险的投资方式。 单身女青年财务分析 理财规划的出发点是以实现人生目标为原则,姜小姐当前的目标可以总结为通过合理的理财规划,在财务方面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财务问题解决了,可以为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获得安全感。安全感在理财方面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渴望一个安定的环境。例如:不希望居住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让自己过于奔波和频繁迁徙。租房居住总会面对非自愿搬离、房租增

加的风险。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哪怕小一些,都会让姜小姐多一些安全感。 二、不受意外或疾病的侵害。例如:意外事件或重大疾病对生命的危害。姜小姐想给自己买份合适的保险作为保障。就体现在这方面的需求。 三、经济保障。处理好收支,打理好资产。在投资方面姜小姐风险偏好较低,希望低风险的投资方式。 单身女青年理财规划 单身女青年小算盘1:买套一居室小房 姜小姐想购买一套面积约40平米、价格约每平米2万的一居室。按当前姜小姐居住城市首套房规定,首付比例为30%。购买总价格80万元的住房,需要首付24万元,贷款56万元。等额还款法,30年还清,月供3278.69元。目前首付款和月供,姜小姐都难以实现。那姜小姐买房的需求如何实现呢?这里给姜小姐提供两个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3年后买房。假设3年后购买房屋价格80万元,投资的年化回报率(贴现率)为6%,姜小姐工资月均收入增长到6000元,每月攒2000元积累首付,20万元固定存款投资低风险产品。那么3年后,姜小姐可以积累32万元首付资金。在3年后房贷政策和利率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贷款48万元,30年还清,每月月供2810.3元。 方案二,如果姜小姐可以每月积攒3000元首付款,那么则可以实现两年后买房。(比如两年内暂时搬与父母同住,每月可以多省下

大学生婚恋观论文: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婚恋观论文: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陇东学院校本部和新校区所有学生采取分年级整体随机概率抽取法,抽取275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合心理学中的访谈法、文献法、统计法等,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6.0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以便了解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择偶观和性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择偶观;性观念 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中较高层次的文化群体,其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都有明显的变化。观念的转变、宽松的环境、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谐的氛围,使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和婚恋观念日渐开放,据不完全统计,一些男女学生比例接近的学校,恋爱率高达80%~90%。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及变化,本次调查参考胡利人等编制的婚恋观调查表编制问卷,设置3个相关部分,即恋爱观、择偶观及性观念,对陇东学院大学生的恋爱观、择偶观及性观念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对陇东学院在校生的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作初步扫描,为高校性知识课程的开设提供客观依据。 1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参考胡利人等编制的婚恋观调查表编制问卷,该问卷共33道题,最后2道题分别是男女选做题。内容包括大学生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3个部分,各部分设置了数目不等的小题。

2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考虑到本次调查的现实意义和各院系男女人数的差别,我们对陇东学院校本部和新校区15个院系的本、专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5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97.45%。其中男生91人,占33.96%,女生177人,占66.04%;大一86人,大二75人,大三51人,大四56人;文科128人,理科140人,理科生略多于文科生;来自城市41人,乡镇75人,农村152人,农村学生占多数;独生子女24人,非独生子女244人;年龄17~20岁53人,21~24岁206人,25~27岁9人;专科生23人,本科生245人。 3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及统计法,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获得数据后,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6.0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以提高本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明晰度。 4调查结果分析 4.1恋爱观从调查结果可知,对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持肯定态度,选择“正确引导”和“任其发展”的学生占93.66%,男生和女生的观点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选择“任其发展”的比例大于女生,而女生选择“正确引导”的比例大于男生。总体而言,选择“正确引导”的学生为80.60%,大于选择“任

浅谈大学生爱情观与人生观

浅谈大学生爱情观与人生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伴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孤立存在。而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思想上已趋于独立,对待爱情,他们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了相当的判断能力,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这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恋爱中正确地处理自己人生观与爱情观之间的关系,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 据调查,49.3%的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好一个人非常重要,因为当你选择一个人时,就意味着你选择一种生活,一种生命。一旦走了眼,那就意味着一场灾难。更有60.7%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寻觅真爱,很多男大生说“真爱无敌,真爱无言,真爱无限,真爱无悔。”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爱情在这男生的眼中是如此神圣。 爱情观与人生观是统一的。爱情观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观内在地包含着爱情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从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从而把人生真正意义看作贡献,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同时,正确的爱情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地分析人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肩负着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必须懂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确立是人的一种奋斗目标与追求。多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中华民族的座右铭,激励无数的中华儿女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更大的报复与更深远的人生观。应有更伟大的成才动机,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宏伟目标。“志乎上,得乎中,志乎中,得乎下”,宏伟的目标将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巨大动力。应该树立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应该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渴望为国家和社会施展才华。大学生在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依别是“对社会、集体的贡献大小”、“取得的社会声望高低”、“拥有精神财富的多少”,而不是“这个月我换了几个女朋友”、“我又认识几个漂亮妹妹”、“今天又收到多少封情书”以此为显耀,以此为大学生的恋爱目标。应当把学习与奉献社会和对集体的贡献放在了第一位,力争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材。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中国人的择偶观

中国人的择偶观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我们的择偶观也在变。关于中国人的择偶观的讨论,我觉得有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到至今。 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男子的择偶观最强调的是忠贞烈女,其次是贤良淑德,他们一般把娶妻看做一项传宗接代的任务。因为那个时期都是指腹为婚,媒妁之言,所以,女子一般也是没得选择的,只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了洞房花烛夜时才知道对方长得何样。还有,到了宋代开始,男子还要求女方必须是缠脚的。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那是一个价值单一的时代,不似现在黑白模糊,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英雄”成为1950~1960年代择偶的关键词。嫁给军人,尤其是获得荣誉的军人是当年女性的理想。即便从战场走回来的军人身体已不再健全,但这些都不重要,军人的光辉与荣誉足以让窈窕淑女趋之若骛。生产工作中的“模范”成为在军人争夺战中不幸败下阵来的女性们的次优选择。当年,农村与工厂或者国家机关都会兴起“劳模”或“工作积极分子”的评比。那些站在台上胸带大红花的男女自然成为择偶的热点。那时候,人们找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政治上是否要求上进,在工作上是不是模范;那年头,处对象的时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争取工作上的进步”成为交流的主题和中心,并借此发展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庭”。而当时的媒人在介绍对方的时候,通常首先就会推出党员身份,以上进的政治面貌作为卖点尤其盛行。在政治席卷一切的年代,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颇有份量的条件,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证在飘乎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出身好的一般找出身好的,而出身不好的地主、资本家、富农的后代在择偶时较为困难,他们只能找相同境遇者。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除了政治,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说五六十年代还存在爱情婚姻自由的话,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在文革期间,一切都被政治剥夺了。 到了改革开放后,当西方媒体开始用“中国巨变”来形容这30年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奇迹的时候,他们尚且来不及发现随之而来的中国社会的变化。择偶标准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经济发展得越迅猛,社会文化冲击得越深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就变化得越彻底。于是,在过去的30年间,经济条件以不同形式体现于择偶标准中,并且,在其间的比重速增。1977年,在高考

冯唐给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的六个锦囊

冯唐:给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的六个锦囊 来源:韩冰洁的日志 这篇起初我是在《Vogue》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冯唐为何人。 名字听来有些古典,写着一手好字,竟能把Alexander McQueen穿出文艺气质。恩。一手好字。我对一手好字的人向来会有种莫名好感。看了他的文字,觉得是不露骨的文艺腔,大约是韩寒说的那种“喜欢文艺,但不是文艺小青年,不会出门还是长头发,回家就变成短头发了”的人。 这篇“锦囊”,现在用不到,因为既不文艺,又不大龄。大约可以等着十年之后再看看。哦,其实我真心希望以后也用不到。呵呵。 冯唐 这个社会养活了很多社会学家,有些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的结论和我个人常识严重不符。比如,社会学家的统计说男性比例严重高于女性,这个势头恶化下去,将和贫富分化以及城乡差异一起构成将来社会最大的三个不稳定因素,阴阳不调,男性被憋疯了之后,见他妈杀他妈,见小朋友杀小朋友。环顾周围,我看到的未婚女性远远多于未

婚男性。看到的未婚女性多数是好腿好腰好臀好脸蛋好头发好肉身,不上妆,远看近看都好,不喷香水也有兰花香茶花香茉莉花香,弹古筝,围棋初段,练《九成宫醴泉铭》,喜欢齐白石和陈逸飞和岳敏君,喝花草茶,吃净心莲,听窦唯、齐豫、张悬,上豆瓣,上老罗学校而不是新东方,看《天堂电影院》、《阿拉伯的劳伦斯》、《红蓝白》,看《与无常共处》、《莲花》、伊恩.麦克尤恩、张爱玲。看到的未婚男性基本很少,很少的这几个也是怎么看怎么和美好生活没有关系,刚升VP的全副心思想升MD,刚升正处的全副心思想升副局,挣了几百万的想挣一个亿,挣了一个亿的想到创业板上市产品卖到美国去,一腔驴血,一脸大包,为了祖国和事业,何以家为? 存在基本有合理性,听说中国男性喜欢男上女下,老婆最好比他差,所以A男娶B女,B男娶C女,C男娶D女,A女一不留神就成了剩女。听说中国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基本落入四种结局,孤寡、后妈、拉拉、出家。 假设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希望更美满的结局,贡献六个锦囊如下,管不管用看造化。 按照重要程度从高到低, 第一是小宇宙强大。世界观没有对错,但是有差异。人生观没有好坏,但是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没有被说服,坚持到最后,世界和

关于大学生谈恋爱现状分析的调查报告

北院学生谈恋爱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 大学生谈恋爱是大学里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里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都知道,大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培养。一个健康的恋爱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培养属于自己的感情,这是每一个大学生体会成熟的一个途径。恋爱和不恋爱,怎样恋爱,是我们的自由,但是我们要有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或许生活因恋爱会使我们的大学更加精彩,也或许给我们的以后的爱情奠定基础。把握好恋爱,合理的处理恋爱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这也关系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如何面对恋爱问题,如何处理恋爱问题,是这次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处理恋爱问题

调查策划书 一调查背景: 关于恋爱的说法有种种,而关于大学生谈恋爱的说法更是种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决定,每一个思想和决定的背后就是学生们对于恋爱的观点和态度,我么恩不能肯定学生的恋爱的恋爱观点,更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去揣摩当今大学生对于恋爱的共同追求,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在这物质横流的社会中,爱情或多或少得掺杂了金钱和利益,但是大学生的爱情是否会和我们想的那样,不被过多的物质和利益所诱惑呢?大学生的恋爱观又是什么呢?这也是值得去关注的话题。 二调查内容:此次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北院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大学生恋爱情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和数据的统计,了解北院学生的恋爱情况,以及处理恋爱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目的:通过对北院学生关于恋爱情况的调查,目的在于更好的了解北院学生对恋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对此开展相应的恋爱观的讲解。让他们更好的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成熟的处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 四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的方法,地点选择在北方学院的自习室以及食堂。 五调查对象和样本量:对学生进行调查,样本容量定位54位。 六问卷设计: 1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目的是在减少时间的基础上方便完成任务. 2 问卷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主要从谈恋爱的原因,恋爱的花费,以及恋爱结果这三个方面来设计问题。问卷共设计21题,其中涉及单选和多选题。使题目不至于单调。 七问卷整理,撰写报告 对问卷进行整理,撰写调研报告。

青年人恋爱观调查报告文档

青年人恋爱观调查报告文档Investigation report on young people's view on love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青年人恋爱观调查报告文档 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 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 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引言 在 21 世纪,当代青少年的恋爱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处 于大学时期的我们,对恋爱都充满着憧憬.但由于计划生育的 政策,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保护下,对于恋爱还没有十分确切的认识.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由于恋爱而引起的 风波.我们不禁疑惑起来:青少年是否应该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由于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代青少年都接受了不少西方的思想,使青少年对恋爱的目的、标准、看法都出现扭曲.我们又质问:这是青少年应该做的事吗?尤其是我们这样一群朝气蓬勃 的大学生。几年前某某人一句:“没有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便成了诸大学生的座右铭,以用来躬行。因此放眼一望,更是鸳鸯无数,羡煞了那些考不进或还未考进的年轻人。毕竟,从小到大恋爱第一次不被学校喝止,对当事人而言总是 兴奋的。为此,抱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我们小组团队做了小小调查,数据不一定有代表性,只代表一地一时的存在

情况。我们以南方翻译学院在校学生主体,进行了调查。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由于条件的限制,可能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和缺陷,请谅解。调查对象:随机问卷在校青少年调查内容:此次调查发出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恋爱的原因;2,选择恋人的标准; 对恋爱的看法; 恋爱产生的影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问卷详见附件)。通过对收回的15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系列的结果(问卷详见附件)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四川xxx学院xxx学院学生 (二)时间:20**年**月5——9日 (三)途径:问卷调查 (四)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此次调研的广泛性,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做了对本科和专科学生的问卷抽样调查。问卷总数为五十份,其中大专科占 30%,本科生占 70%。 三、现状分析

青年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观

浅谈青年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观 摘要:随着社会越来越发展,思想越来越开放,大学生恋爱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了。大学生恋爱的道德观包括他们爱情的道德认识、爱情的道德情感、爱情的道德意志和爱情的道德行为等。(大学生爱情的道德认识是指他们对爱情的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并以此进行道德评价。大学生的爱情的道德情感是指他们的道德需要在爱情生活中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大学生的爱情的道德意志是指他们确立恋爱目标克服困难实现这一目标的心理过程。大学生的爱情的道德行为是指他们所遵循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的在爱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及分析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恋爱道德观 一、大学生恋爱道德观现状及分析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已经是很普通的现象了, 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已经是合法的公民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在性心理和性生理上都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渴望爱情,而且中国高校的条例,条规上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因此,大学生谈恋爱本是无庸质疑的.但恋爱后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排他、波动,使恋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因情所困,放弃学业,悔恨终生,为了爱情大打出手,出现校园喋血事件.社会现象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性解放”、“性自由”.在这样的思想下,出现了恋爱不是为了婚姻,恋爱不是真情的表现,把恋爱当成大学期间排解忧愁的方法,把恋爱当成一种时尚,展示自己魅力的一种方式.如今,大学生在校恋爱不仅有着环境的宽松和自由,更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必然性。但是恋爱不仅涉及爱情,而且是行为道德活动. 浙江大学学生对“一个人同时对几个异性产生好感,并与其谈恋爱,您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吗?”的调查, 回答“脚踏两只船,不应该的”10 年前有47%~100% ;不过,l0年后对于这种“多角恋爱”的近乎离经叛道的认同竟然高达49.8%。对于贞操问题,如今有27%的学生不再视之为妇女之性命及传统道德对人性的压抑。旧习俗历来有偏见, 认为它只对妇女而言.其实,作为坚定,有节操的自律性德行,它是人内心的一种品质,能够自觉抑制人们的情感欲望,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热恋中的男子应当正确认识其意义: 最直接意义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并把握自己在恋爱过程中的行为的价值. 二,大学生恋爱中不良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 1.破坏了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基础.著名作家雨果说,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可见,爱情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情,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美好的爱情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任何功利主义的私念都是对这种美好感情的亵渎,也破坏了恋爱者获得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基础.恋爱观其实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恋爱中的投机取巧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经济压力沉重,违法违纪现象增多。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还是纯消费者,学杂费,日常花销主要靠父母,家庭供给,但虚荣的“攀比”心理让很多大学生恋爱者花钱如流水,逢年过节礼物不能少还要上档次, 平常聚会吃饭不能寒碜要翻花样,自己的女(男)朋友绝对不能比别人寒酸要时尚,而这些都需要“钱”来支撑。恋爱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让“攀比者”不堪重负,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进行偷窃和诈骗.。 3.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经历逆境与磨难比较少, 心理虽然正快速趋于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十分有限.恋爱中一旦感情受挫, 自尊心

分析当代的择偶标准

分析当代的择偶标准 我就年龄、容貌、身高、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国际婚姻等9点谈到的只是当代国人择偶观概略的框架。其实,一桩美好的婚姻更决定于它的内涵。如果说上述框架是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部分,那么内涵就是掩在水下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更凝重在我们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着落后,相信没有比选择一位爱人更为重要的了,因为一桩美满的婚姻乃是人生幸福最大的收获。诚然,当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使得我们对性爱的非单一性和临时性日益宽容,可这丝毫不会弱化,也许会更加强我们的内心对于一个能够真正成为夫或妻的人的深切渴望。我们无法预测这个夫或妻最终是谁,但正是基于要和他(她)结婚的考虑,我们必然会拟出某种大致的框架来,它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时时还不断地作出调整。最近,笔者从“安徽爱之桥联谊中心”的数据库里随机抽出5000份会员资料(男女各半,年龄背景各异),作了概略的统计分析,归纳如下—— 一、年龄:仅在20多年前,大多数女性要求婚配的年龄差只在2-3岁间,那时相差5岁已属偏大。可今天只要其他条件相宜,年龄差已不是最重要的了。虽说多数22岁以下的未婚女性还是要求年龄差在5岁左右,但不少26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已对年龄差给予了较大的宽限。约半数的年轻离、丧女性和多数中年女性已将与男性的年龄差放宽到10岁左右,而相差在15岁左右或更多也不是不常见的。有人说这种婚姻渗入了势利的成分,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再年轻的女性出于无奈,但由其所形成的深爱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一位52岁的丧偶

的杂志男编辑和一位28岁的未婚女护士在结婚时表示:他俩很幸福,因为他俩有共同的志趣和对人生的理解,他幽默宽怀,她善良柔和。与此相反,部分女性也开始接受“姐弟恋”的婚配观念。这些女性多是经济独立或成功的白领,也不太在意男性的财力,她们认为年轻一些的男性会带来更多生活的情趣,而一些年轻男性也乐意这样的结合,感受成熟的风韵或互补。有一位33岁的离婚女工程师和一位25岁的未婚男电工结婚3年,又生了一个女儿,感情依然如初,说明“姐弟恋”的婚姻预后并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风险,也许别具风光。随着越来越多白领女性事业的成功,这类婚姻或许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趋势。但就大多数年轻的未婚男性而言,他们还是普遍接受同龄相仿或小几岁的的女性。可多数33岁以上的无论未婚或离婚的男性还是希望与女方婚配的年龄拉开适当距离(小自己5-7岁),当然视具体情况他们会灵活处理。 二、容貌:在人类的两性关系中,美貌是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对女性。一张美丽的脸会使许多事情变得容易,也可预期情爱的欢乐。但在我们实际婚姻的操作中,却并不是越漂亮就越有优势,相反过于漂亮的容貌反会给对方带来压力,产生不踏实、不易亲近或不安全感。再者,漂亮若失去内涵作依托,矫揉造作,反会令人生厌。其实无论男女,只要看上去顺眼或耐看(容貌客观评价60分以上),多数是会被另一方在最初约见的10分钟内接受的,若再加上内涵和气质的充实,是完全可以胜过容貌90分上而徒有其表的人。同时又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当代人的审美观已不再划一,甚至大相径庭,情人眼里

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

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恋观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择偶标准的改变和家庭社会的稳定,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初婚年龄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未婚比例不断增加,大龄未婚青年的择偶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婚群体择偶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婚群体择偶研究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内容。湖南省汝城县妇联就这一现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青年进行访谈的方式,以全县适婚青年为例,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重点透析了当代青年人婚恋观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2份(包括2名青年觉得本次调查有着重要意义主动复印完成问卷的)。其中,男性219人,女性283人;城镇户籍人口占28.7%,农村户籍人口占79.3%。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呈现以下特点: 1、影响当代青年择偶的两大因素:一是择偶方式,二是择偶标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代青年择偶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己找对象占43.8%,其次是朋友、老乡或同学认识的占 21.1%,而通过家长、亲戚介绍占 18.3%,或者其他相亲的比较少分别占16.8%。按男女性别来统计,结果和总体趋势大体一致,不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男性通过“自己找对象”自由恋爱的比例要高于女性,高出了约16%,这说明男性选择配偶自主性要高于女性,而在其他几个选项上,女性所占比例则要高于男性,特别是“通过朋友、老乡或者同学认识”这一项里,高出14%,这说明女性虽然在择偶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但与男性相比,还是比较依赖亲友。总体来说当代青年已从传统的父母亲友主导,较单一的模式逐渐迈向自主开放,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从调查数据看,在择偶标准上,有64.5%的人选择了“人品”,其次是“健康”(占15.4%),第三位是“经济收入”占5.9%。说明择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