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因素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物理因素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物理因素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物理因素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物理因素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摘要: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物理,物理因素更是无时不刻不在对人类产生影响。本文简单总结了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物理因素(温度、光刺激、声刺激、电刺激、磁刺激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的现状。希望可以提供更多、更更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物理因素,神经系统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hysical Gene on the Nervous System

Abstract: Not only in the ancient time but also now in modern time, do physical genes have great impact on human lives.And physical genes are influncing human body day and night.In this article,I introduc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nervous system briefly, and I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hysical gene on the nervous system.The the physical genes are temprature,light,sound,electricity,magnetism. I hope the summarize can inspire the researchers.

Keywords: physical factors, the nervous system

0 引言

动物能够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考验,在这个地球上一代代地繁衍生息,最需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能够感受外界环境及机体内环境的种种变化,并通过适当的反应来保护自己,使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就是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含脑及脊髓,是由脑神经及脊髓神经组成,为整个神经系统主要之部分,它通过周围神经与人体其他各个器官、系统发生极其广泛复杂的联系。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是指在中枢神经以外的神经纤维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电、磁、光、温度、声等物理因子这些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人们处在复杂的环境中并受其影响,那么神经系统也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电、磁、光、温度、声等物理因子都可以影响到人们本身,自然也就会影响到人的神经系统. [1]

本文中,我们将对物理因素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做一个较为详细的总结、介绍。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被分为二部分:(1)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及脊髓组成的神经系统。(2)周围神经系统:除中枢神经系统外的其他神经组织集合体。神经系统主要由以下两种细胞组成的:(1)神经原-神经系统的主要细胞。(2)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次要细胞提供结构与营养。

1.1兴奋的传输

在神经系统中的迅速神经信号传输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1)在神经细胞里,兴奋通过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差传输。(2)在神经细胞间,兴奋依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传递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

1.2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

(1)感觉功能:身体的内在感觉受器探测如血的酸度,血压等内在刺激,在外感觉受器传送由皮肤等身体末端所接受到的外来刺激情报。这些情报经由感觉神经传递至中枢神经。

(2)综合及指令功能:对于感觉受器所送来的情报进行分析、整理、判断,并做出适当的决定。

(3)运动功能:将整理之后的情报,经由运动神经传递至末梢,并执行决定。

其中在(1)~(3)的功能当中,中枢神经负责(2)的功能,末梢神经则负责(1)和(3)的功能。末梢神经种的(1),称之为感觉神经或知觉神经、(3)称之为运动神经。

2 物理因素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2.1温度对神经系统影响

我国关于温度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温度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相对于电、磁的研究就不是很多了。主要涉及的方面是:不同温度对神经元、神经细胞的影响,温度对神经系统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影响,以及温度对疾病的影响等。例如崔邦梓[2]关于温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温度越高则离体坐骨神经存活时间越短,适当低温条件下Rergin's液可明显延长离体坐骨神经的存活时间,该实验神经在低温条件下比常温条件下延长生存率达60%。

廖晓梅[3]等人的温度对不同年龄大鼠海马器官型脑片长期培养中细胞活性和tau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34℃培养条件下,4周和8周龄大鼠制备的海马器官型脑片能更长时间维持脑片的活性和tau蛋白的稳定表达,从而可望成为研究与tau 蛋白相关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的理想模型。

光正耀[4]等人的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研究,结论是亚低温治疗具有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耗量,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作用。

张发惠[5]等人的温度与缺血对SD大鼠周围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经-50℃冷冻预处理的神经组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明显,坐骨神经的雪旺氏细胞正常,仅轴索内线粒体轻度肿胀和髓鞘不规则增厚,超微结构保持优于其它温度值的实验组。其它温度值实验组神经纤维早期有脱髓鞘现象,神经纤维髓鞘明显增厚疏松,重者脱髓鞘,呈层状分离、剥脱,轴索水肿或轴索萎缩,雪旺氏细胞水肿到部分坏死等损伤表现。

2.2光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通过光对神经刺激来间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各种神经节神经元等在光刺激下的电生理反应,激光对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等[6]。

刘爱琴[7]等人的光损伤对大鼠视网膜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本实验光照强度较强,且在光照后早期就对视网膜进行检测,而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作为视网膜光感受器所释放的神经递质,由于光感受器细胞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凋亡,细胞崩裂分解而被大量释放,正由于这些大量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而导致细

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从而加剧了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程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机体自我调节机制,又诱导了无长突细胞、双极细胞中GABA 的释放,最终GABA作为视网膜中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代偿性释放增加。而在光照后一定时期内视网膜细胞凋亡逐渐减弱,同时光感受器细胞数量又明显减少致使视网膜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

谢小乔[8]等人的幼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对闪光刺激的反应特性,结果显示:与成年大鼠相比较,幼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对持续闪光刺激显示出更强的适应性,对光刺激的诱发放电频率更低,而在没有光刺激时的自发放电频率更高,从而导致信噪比更低.这一结果表明,幼年大鼠视皮层对连续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对信号的分辨能力也更弱,其原因可能是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发育的不同步所致。

邓彦[9]等人的低剂量激光鼻腔照射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低剂量激光鼻腔照射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有利中风患者早期肢体功能的恢复。

侯天德[10]等人的光刺激蛱蝶和菜粉蝶复眼引起的视神经节层电生理反应结果显示,电生理反应的幅度与光强度呈现正相关.蛱蝶和菜粉蝶对蓝光和绿光刺激具较强的反应,而红光引起的反应较弱,蛱蝶对红光具有良好的反应,且色光反应高于菜粉蝶。

2.3声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声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超声作用等声刺激对神经系统超微结构及神经系统中物质组成的影响,噪声刺激对脑电活动的影响[11]。

李信明[12]等人的高强度超声对兔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影响研究发现:超声对神经的损伤、修复与剂量有关:剂量小,损伤轻,易恢复;剂量大,损伤重,难恢复。因此,在应用超声治疗时,对超声于神经的破坏作用应给予高度重视。其基本作用原理是超声波的机械效应、热效应及空化效应[13]。

刘双喜[14]等人的小鼠下丘神经元声刺激跟随力与声时程及强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多数神经元的脉冲发放数随声强增高而增加,随短声时程的延长而减少;随声强的增高,多数神经元的临界呈现率(CPR)和最大呈现率(MPR)变大,而随短声时程的延长,神经元的CPR、MPR变小为主要趋势;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跟随力总体上随时程延长而下降,随声强加大而提高。推测当声时程延长、强度下降时,前次刺激对后继刺激声反应的抑制性影响增强,提示声时程适当缩短、声强增大可能有助于下丘神经元汇聚更多的声信息进行高级神经处理,从而提高听中枢表征高密度声信息的能力;

唐迪[15]等人的次声作用后大鼠脑皮质HSP70及超微结构的观察,结论是一定次

数的次声作用后大鼠脑皮质出现HSP70阳性神经元表达,且表达随时间呈动态改变,超微结构可见变性改变,随作用后时间延长可逐渐恢复。

曾令全[16]等人的高强度聚焦超声和乙醇阻滞腹腔神经节对内脏大神经放电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和乙醇阻滞腹腔神经节(celiac ganglion,CG)后均会引起节后纤维放电频率的减少,电压降低。节后纤维在静息下,存在大量的自发放电,电压较高,主要为传出的神经冲动。当神经节被阻滞后,记录的仅为少量的低电压的传入神经冲动,实验中观察正是如此,说明传出神经冲动被阻断。乙醇对神经被膜损伤重,对轴突损伤轻,术后复发的时间较早,一般为3个月。使用酒精可使神经纤维透明样变,从而破坏腹腔丛,此结果可能与酒精短暂有效的镇痛作用有关[17]。

2.4电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电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目前是很多的,而且是在各种物理因子对神经系统影响研究中事研究最多的,并且方法、作用及对象都各不相同。主要涉及的是:电刺激可以在治疗脑瘫、癫痫、帕金森病、脑梗死等产生作用,对神经系统的超微结构、物质组成和内部代谢产生影响[18]。

李群[19]的电刺激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及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皮质脊髓束中的电活动促进正常脊髓内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活体动物实验中CTS纤维中的电活动能够①增加内源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分裂;②促进未分化细胞生成少突胶质细胞;③促进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增殖;④对星形胶质细胞没有显著影响。2.功能性电刺激促进损伤的脊髓中eNSC的增殖。在脊髓损伤中,损伤平面以下的脊髓组织中神经电活动性明显下降,因此神经再生的能力也降低。

张广军[20]等人的指数曲线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数曲线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机制与加速损伤远侧神经段的Wallerian变性进程、促进轴索再生、防治靶器官的废用萎缩等因素有关。研究中,大白鼠小腿三头肌湿重以及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均显示,指数曲线电刺激组神经再生较早、较快、较多,并能有效减缓靶器官萎缩,从组织结构上证实指数曲线电刺激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陈勇[21]等人的电刺激大鼠前列腺所致腰骶神经的电生理变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动作电位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一种神经反射,而非电流的直接播散,也不是动作电位通过二分初级感觉纤维的逆向传导[22]。在横断C526、T11212脊髓后,动作电位无明显影响说明反射弧位于腰、骶髓。因此,刺激前列腺后,生殖股神经等神经反应是发生在腰、骶髓的脊髓反射。同一神经的动作电位的波幅在不同动物

有一定差异,与动物的麻醉状态及分离神经所造成的损伤、神经表面的湿润性有关。而同一只动物的不同神经的动作电位的波幅主要与神经所含的运动纤维数目有关,分离神经所造成的损伤、神经表面的湿润程度也可能有一定影响。当L5-S2交感干破坏后,生殖股神经的动作电位的波幅明显下降,这说明反射的传入通路有交感神经参与,这与前列腺的神经支配相吻合。同时,动作电位并不完全消失,说明可能存在其他通路,如起源于L5以上的交感干走行于前纵韧带内的感觉纤维以及与骶神经、尾神经相连的交通支。

2.5磁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磁刺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目前来说也是比较多的,主要涉及到的是磁刺激在对癫痫、精神病、帕金森、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另外是磁刺激对神经系统的物质组成、超微结构及细胞的影响,对各种神经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3]。

李新志[24]等人的磁刺激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和抑制神经细胞受到伤害性刺激后的一系列应答反应。通过对脊髓损伤进行磁刺激,能改善神经组织内的离子失衡现象,减轻继发性脊髓组织水肿,并改善脊髓损伤后SCBF的下降,加快损伤神经的恢复。

姚树仁[25]等人的磁处理水对小白鼠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磁处理水可提高生物机体的神经递质的含量,磁化后水发生了诸如渗透压含氧量、pH、表面张力、导电率和离子形态等较稳定的理化性质变化[26]。

在这里我们全面总结概括了各种物理因子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除以上所说的电、磁、声、光和温度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还有力、电离辐射等物理因子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希望可以为各位在神经系统研究方面提供更新、更系统的研究思路。

3 参考文献:

[1] 李刚,程立君,林凌等.物理因子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膜片钳技术的应用.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7,24(4):279~284.

[2] 崔邦梓.温度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107~108.

[3] 廖晓梅,张迎春,王建枝.温度对不同年龄大鼠海马器官型脑片长期培养中细胞活性和tau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21(5):637-641.

[4] 光正耀,陈林宝,杨新利,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

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5,4(2):124-126.

[5] 张发惠,张朝春,郑和平.温度与缺血对SD大鼠周围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解剖与临床,2005,10(1):34~37.

[6] Radmilovich.M,Fernandez.A,Trujillo-Cenoz.O.Environment temperature affects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of juvenile turtl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J.Exp.Biol.],2003,206(17):3085-3093.

[7] 刘爱琴,叶河江,路雪婧.光损伤对大鼠视网膜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眼视光学杂志,2004,6(4):238~240.

[8] 谢小乔,汪浩,陈波,等.幼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对闪光刺激的反应特性[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32(11):1088-1092.

[9] 邓彦,朱海清,邓国宝,等.低剂量激光鼻腔照射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372-373.

[10] 郑旭宁,朱雄超,徐秋芳,等.光刺激引起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TCD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2):126-127.

[11] Ostroff.odi M,McDonald.Kelly L,Schneider.Bruce A,et al.Aging and the processing of sound duration in human auditory cortex[J].Hearing research,2003,181(1-2):1-7. [12] 李信明,魏安宁,陆杰等.高强度超声对兔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9):517-519.

[13]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716-1719.

[14] 刘双喜,吴飞健,陈其才,等.小鼠下丘神经元声刺激跟随力与声时及强度的关系[J].生物物理学报,2006,22(3):166-170.

[15] 唐迪,陈景藻,袁华,等.次声作用后大鼠脑皮质HSP70及超微结构的观察[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2):179-182.

[16] 曾令全,魏安宁,傅洪等.高强度聚焦超声和乙醇阻滞腹腔神经节对内脏大神经放电的影响.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2):141-144

[17] Vranken JH,Zuurmond WW,Van Kemenode FJ,et al.Neuro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after a neurotytic celiac plexus block with a1cohol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pain[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2;46(7):827-830.

[18] Matarazzo.A,Giordano.A,Sassi.O,et al.Spinal cord electric stimulation.Treatment of serious chronic ischemic syndromes of the limbs[J].Minerva cardioangiologica,2002,50(6):691-694.

[19] Li Qun.Electrical Stimulation Promot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in Normal and Injured Spinal Cord.Acupuncture Research,2008,33(1):34-40.

[20] 张广军,王琛,张传厚等.指数曲线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6):1097-1098.

[21] 陈勇,宋波,熊恩庆等.电刺激大鼠前列腺所致腰骶神经的电生理变化的实验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9):787-789.

[22] Takahashi Y,Hirayama J,Nakajima Y,et al.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rat lumbar spine induces reflex action potentials in the nerves to the lower abdomen[J].Spine,2000,25 (4):411-417.

[23] DiMarco,Anthony F.Restoration of re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Reviewof electrical and magnetic stimulation techniques[J].Respiratory physiology&neurobiology,2005,28,147(2-3):273-287.

[24] 李新志,郭风劲,许涛等.磁刺激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中华创伤杂志,2004,20(8):491-492.

[25] 姚树仁,李晓林,付妍等.磁处理水对小白鼠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2):717-718.

[26] 吴克宏,聂永平,谭春磊.磁处理水的物理作用及影响分析.江苏环境科技,2001,14:16218.

高糖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APP17肽和高糖环境对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Y5Y生长的影响,从细胞水平证实此肽有促进神经细胞生长的作用,并初步观察其对高糖引起神经元毒性作用的保护效应。方法将细胞计数、MTT代谢率及LDH漏出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APP17肽可使细胞数和MTT代谢率明显增加,高糖环境下细胞数和MTT代谢率明显降低,LDH漏出率升高,此时加入APP17肽仍可使MTT代谢率增加。结论①APP17肽具有促进神经元生长的作用,且能增加细胞线粒体活性,故可能是一种细胞代谢促进剂。②在无胰岛素的情况下,高糖环境对神经元有损伤作用,而APP17肽对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Effect of APP17 peptide on the neurotoxicity of high glucose Wang Rong,Zhang Jingyan,Zhang Dai,et al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Xuan Wu Hospital,Beijing Aging Research Laboratory,Beijing 10005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PP17 peptide and a high glucose environment on the growth of human neuroblastoma cells,SY5Y,to prove that this peptide can enhance neuronal growth from a cellular perspective,and to mak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f its preventive effect on the neurotoxicity of high glucose.Methods Cells number,MTT metabolic rate and LDH leakage rate were assessed.Results APP17 peptid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ell number and MTT metabolic rate.Cell number and MTT metabolic rate were reduced,and LDH leakage was increased in a high glucose environment,but the addition of APP17 peptide under such conditions can still raise MTT metabolic rate.Conclusion ①APP17 peptide had neurotrophic effect and promoted mitochondrial activity,therefore it may be a metabolic enhancer.②In the absence of insulin a high glucose environment was neurotoxic,and APP17 peptide was neuroprotective. Key words APP17 peptide High glucose environment APP是β-淀粉样肽(β-Amyloid,Aβ或β/A4)的前体蛋白(amyloid β/A4 protein precusor,APP)[1]。APP695由695个氨基酸组成[2],其中319~335肽段为APP17肽(APP 17-mer peptide)[3]。已有报道,大鼠脑内注射此肽段两周,即可引起细胞学及行为学方面的改变,并能提高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4]。本实验室近年来对APP17肽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它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脑病动物海马神经元的退变(未发表资料)。葡萄糖作为动物体内能量来源之一,参与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但在缺乏胰岛素的情况下,高于体内正常水平的葡萄糖对神经元是否存在损伤作用,却少有报道[5]。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观察APP17肽和高糖环境对人神经母细胞瘤株(human neuroblastoma cells)SY5Y生长的影响,从细胞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运动对神经系统机能改善讲座

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方面的报道,从运动对脑和脊髓形态学的影响,运动与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关系及运动对脑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等方面作了探讨,同时探讨运动对中枢神经障碍和相关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健词:运动;脑;脊髓;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的。反之,各种活动对神经系统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使其机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体育锻炼往往要求身体完成一些比日常活动更为复杂的动作,所以中枢神经就必须迅速动员和发挥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使之协调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运动训练可使骨关节、骨骼肌和心血管等器官发生显著的形态结构变化,这已为较多的实验研究资料所证实。机体各器官相互协调的进行复杂的机能活动,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本文从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学方面的影响,运动与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关系及运动对脑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等方面做以探讨。 肌体在任何时间内都有许多反射同时进行,尽管反射活动很复杂,但彼此都有条不紊的表现出高度协调。这是因为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是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结果。反射弧的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中最复杂的部位是中枢神经这一环节。有的反射只是通过中枢神经低级部位来完成,如脊髓的某一节段。有的反射则由低级部位到高级部位—大脑皮层来现的。有效地刺激在神经中枢引起的活动,不是兴奋就是抑制。

1.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1运动对大脑皮质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生长发育期小鼠进行多形式的体力活动,可以引起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Ⅵ层锥体细胞树突棘数量增多,感觉区Ⅴ层大锥体细胞核仁增大, Ⅵ层中等锥体细胞和尾壳核中等星形细胞树突棘增多,大脑皮质运动区Ⅴ层锥体细胞核仁增大。大脑皮质内数量庞大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复杂而有序地互相联系着。在各种类型的突触中轴一树突触的可塑性最大,轴—棘突触是最敏感最易变化的。树突棘有放大突触后电位、调节突触效能的作用。哺乳动物的大脑皮质内90%左右的突触是轴—棘突触。小鼠在各种形式的运动中,作为皮质传出神经元的一部分—Ⅵ层锥体细胞所接受的信息必然增多,因而自丘脑皮质纤维人躯体感觉区皮质至皮质传出神经元通路上的锥体细胞,都会受到增多的输人信息的作用,同样能形成新的树突棘,所以我们认为,多种形式的运动能影响人的大脑皮质内众多锥体细胞树突棘的数量增多,因此,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智能 1.2运动对小脑皮质的影响 运动不仅能促进大脑皮质神经元树突棘数量的增多,而且也作用于小脑皮质神经元。肠对断乳小白鼠在具有多种锻炼器具的生活环境中自由生活35天的实验,观察到小脑purkinje细胞树突野扩大、树突棘增多。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运动伴随有许多传人小脑的输人信息增加而诱导的结果。通过对生长发育期动物进行的实验证明,动物生活在具有多种刺激的复杂环境中,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如使

体育活动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⒈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⑴对新陈代谢的作用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机体为了恢复能量,就要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以补充不足,而且摄入的能量往往超过消耗的能量,即出现“超量恢复”现象。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因此,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 ⑵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和肌糖元增多,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血容量增大,每博输出量增加,安静时的心率变慢,心脏的体积和重量增加。锻炼还可使冠状动脉口径增大,弹性增加,对预防冠心病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消耗体内大量脂肪,减少了心脏的压力,从而降低心脏病的发生。通过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⑶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时,机体消耗的氧和产生的二氧化碳均增多,为了满足肌体的需要,呼吸系统加倍工作,使呼吸肌逐渐发达,功能加强。同时还可扩大胸廓活动的幅度,增大胸围和肺活量,使安静时的呼吸频率变慢且呼吸深度加深。经常适量的锻炼还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⑷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的。反过来,身体的每个动作及各器官的生理活动都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使大脑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大大提高,视觉、听觉更加敏锐,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还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⑸对骨骼、关节及肌肉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可使骨变的更加坚强,对人体起到更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可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加强关节的牢固性和对压力的承受性。通过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肌肉对神经刺激产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改善,以致发挥出最大的运动效果,并可使肌肉粗壮,力量增强,提高抗疲劳和耐酸痛的能力。 ⑹对其它组织、器官及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刺激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及儿茶酚胺等重要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对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⒉体育锻炼对心理发育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或忧虑情绪;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自尊心、自信心、顽强的毅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愉,产生心旷神怡的愉快心境。 长期进行健美锻炼,能够发达肌肉、增长力量;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改善体形体态、矫正畸形;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神经系统机能,培养顽意志品质。

十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

十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脑梗死 1. 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未缓解。 2.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CT或MRI检查发现责任缺血性病灶。 二、脑出血 1.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2. 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3. 常合并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的症状。 4. 头颅CT证实脑出血。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 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症状。 2. 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4. 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核磁共振DWI检查,以区分脑梗死。 四、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参照世界神经病学联盟1998年诊断标准和《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1. ALS诊断的基本条件: ①病情进行性发展:通过病史、体检或电生理检查,证实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性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其他区域。 ②临床、神经电生理或病理检查证实有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③临床体检证实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④排除其他疾病。 2. ALS的诊断分级: ①临床确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4个区域中至少有3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②临床拟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4个区域中至少有2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③临床可能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仅有1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或者在2或以上Ⅸ域仅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已经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 3. 排除:在ALS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症状和体征的不同,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常见的有颈椎病、腰椎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平山病、脊髓性肌萎缩、肯尼迪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副肿瘤综合征等。 五、病毒性脑膜炎 1. 急性起病,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 发热,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

(正文)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运动与健康 题目: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指导老师:欧阳靜仁 班级:热能092班 姓名:林灿雄 学号:200910814223

摘要: 这篇文章通过对人体运动系统组成的介绍,以及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的一点点描述,给平时不重视锻炼的人说明了体育锻炼的好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视体育锻炼。 本文部分地方参考相关文件,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也未免有疏落之处,请指正。 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7711697884.html,/view/63163.htm https://www.doczj.com/doc/7711697884.html,/view/5df244d728ea81c758f5787c.html

关键词: 骨,骨连接,骨骼肌,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合理的体育锻炼,三磷酸腺苷(ATP)酶

前言 体育锻炼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都有人在运动,各种球类运动、跑步、游泳等等...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是有好处的,然而具体有些什么好处呢?这个答案有多少人知道。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增加大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一、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 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合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一)骨的组成部分: 骨bone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骨的形状: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按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 1、长骨 long bone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2、短骨 short bone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

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 此外,运动对神经系统的良好影响,主要在于它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当经过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感到疲劳时,参加短时间体育运动,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使原来高度兴奋的神经细胞得到良好的休息,同时又补充了氧气和营养物质。而脑组织所需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又完全依赖于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系统,体育锻炼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系统的功能,提高了它们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脑血液循环,改善了脑组织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使脑组织的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神经系统在机体其他系统的配合下,构成了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它是人体全自动控制系统的中枢,主要负责维持人体的稳定状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这一系统得到锻炼和加强,使中枢神经系统对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更趋完善,从而进一步活跃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使它们的活动更加协调,工作效率提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迅速、灵敏,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增强抵抗各种疾病因素的能力。 第二题:体育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有哪些:社会适应是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而体育在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有诸多作用: 1.有助干学习和理解社会行为规范。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由于体育的这些规范训练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经常反复地进行,这就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了行为规范准则,有助于对其他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学习。 2.有助于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念。体育承认人体存在的合理性,令人体验现实生活的乐趣、自由和幸福,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行 3.有助于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各种体育运动的场合,有机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4.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体育竞技中的许多团体项目,人们在投身于这些运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融入集体之中,与他人沟通及合作,并在其中强化了个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定的心情承受压力、迎接挑战。 6.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体育运动使人们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尤其集体竞赛项目,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好。 7.有助干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体育的显著特点是竞技性强,凡是比赛都要争高低,‘论输赢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在不断地锤炼中得到了显著地加强。 8.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 第三题:概念——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除这一规范表述外,亦有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①限指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这是狭义的生活方式含义,相对来说前者则为广义概念。②仅指个人由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相当于生活风格的概念。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讲解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重点: 一. 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二. 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三. 小脑的躯体运动 四. 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难点: 一. 网状结构的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二.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案例: 张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头部受伤,医生诊断为右侧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后意识逐渐清醒,但是出现左侧面、舌瘫和左侧上、下肢体瘫痪。 讨论: 1. 为什么右侧颅脑损伤会出现左侧上下肢体瘫痪? 2. 如何对张健的颅脑损伤进行定位? 课程相关参考资料: 1.帕金森病与线粒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广西医学杂志 2007年5期 2.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目的基因的表达及选择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年12期 3. 临床神经生理学秦震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 机体的运动功能,从简单的膝跳反射到复杂的随意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调节下进行的。简单的反射仅需低位中枢参与,复杂的反射需要高位中枢的参与。为研究不同水平与哪些运动反射有关,在动物实验中常采用不同中枢水平切断脑脊髓的方法。例如,在脊髓第五颈节段下横切(保留隔肌的呼吸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的中枢离断,这种动物称为脊髓动物。在脊髓动物上,能观察到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例如屈肌反射和牵张反射等。如果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则动物出现牵张反射亢进的现象。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一)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使肢体屈缩而避开伤害性刺激。屈肌反射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部较弱的刺激只引起踝关节的屈曲;刺激强度加大时,则膝关节和髓关节也可发生屈曲。如刺激强度更大,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动物的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以利于支持体重,维持姿势。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的中枢均在脊髓。 (二)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称为牵张反射。由于牵拉的形式不同,肌肉收缩的反射效应也不相同,因此牵张反射又可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腱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例如,叩击膝关节以下的股四头肌肌腱,使该肌受到牵拉,则股四头肌发生一次快速收缩,称为膝跳反射;叩击跟腱使小腿腓肠肌受到牵拉,则该肌发生一次快速收缩,称为跟腱反射。腱反射的特点是,叩击肌腱时,肌肉内的肌梭(一种本体感受器)几乎同时受到牵拉,其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又几乎同时使该肌的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于是该肌的肌纤维几乎同时发生一次收缩。临床上常检查腱反射来了解脊髓的功能状态,如果某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提示相应节段的脊髓功能受损;如果腱反射亢进,则提示相应节段的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的制约。 2.肌紧张 脊髓动物的骨骼肌仍然保持一定的肌肉张力,称为肌紧张,它也是一种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由于肌肉受到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而发生的,整个肌肉处于持续的、微弱的收缩状态,以阻止肌肉被拉长。肌紧张的意义在于维持身体的姿势,而不表现明显的动作。在肌紧张发生过程中,同一肌肉内的不同肌纤维轮换地进行收缩,因而能持久维持着肌紧张而不易疲劳。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的骨骼肌在无明显的运动表现时,也处于持续的、微弱的收缩状态,伸肌和屈肌都有一定的紧张性。但在直立姿势时,伸肌紧张处于主要地位;因为直立时,由于重力的影响,支持体重的关节趋向于被体重所弯曲,被弯曲的关节势必使伸肌受到牵拉,从而引起牵张反射使伸肌的肌紧张加强,以对抗关节的屈曲来维持直立姿势。由于重力持续作用于关节,肌紧张也就持续地发生。 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院:管理学院班级:人力资源管理姓名:周蓉序号:14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健康。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思想观念也跟着转变,人们愈来愈注重生活生命的质量,自我健康意识我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自我身体的锻炼。 人体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等组成。体育锻炼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所完成,同时,体育锻炼又对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一)改善运动系统功能。人体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增强骨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骨的血液供应,可使骨密度增厚,提高骨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可使肌纤维增粗,肌肉毛细血管增多,改善骨骼肌的供血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和保持运动系统的能力。 (二)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血管壁和血管的分布,心脏的容积增大,冠脉循环血量增加,提高每搏输出量,增强身体活动能力,改善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可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三)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运动时的吸氧量,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泡的换气效率,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机能。 (四)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体育锻炼可以促使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增强消化道的蠕动,改善胃肠的血液循环,提高肝脏机能,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加顺利和充分。 (五)改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准确性,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缓解人体紧张情绪,提高生命活力,改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与氧气供应,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同时对人体的各种腺体结构和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六)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适量运动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加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呼吸道抗感染能力,预防和阻止病原菌的传播,运动产生的致热源可以抵抗外来病原体,抑制肿瘤细胞。 (七)提高人体适应能力。人体适应能力包括人对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力,对疾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六章 神经系统与 运动控制 第一节 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为中央前回4,6区。 此外还有8区,额上回,扣带回,及额叶内侧面的运动补充区和补充前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躯干、头面部除外); 2.倒置安排(头面部正立); 3.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这可能是在皮层控制存在时,人的肢体可以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的原因。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延髓锥体交叉(80%) 不交叉(20%) 对侧脊髓外侧索 同侧脊髓前索下行 (皮层脊髓侧束) (皮层脊髓前束) 神经元 白质前联合交叉 肌肉 2. 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 头面部肌肉(下部面肌和舌肌为对侧支配,其余头面部肌肉为双侧支配) ● 上运动神经元: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高位神经元; ●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 硬瘫:皮层运动区6区损伤,整个运动区损伤; ● 软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皮层运动区4区损伤; ●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硬瘫,肌肉不萎缩,牵张反射增强; ●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软瘫,肌肉萎缩,牵张反射减弱或消失; ● 锥体束综合征: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损伤。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分在临床上失去意义。 3.锥体外系: 大脑皮层运动区 脑干内神经核(红核、豆状核、尾状核) 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调节肌紧张,肌协调、姿势调节)

物理因素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物理因素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摘要: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物理,物理因素更是无时不刻不在对人类产生影响。本文简单总结了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物理因素(温度、光刺激、声刺激、电刺激、磁刺激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的现状。希望可以提供更多、更更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物理因素,神经系统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hysical Gene on the Nervous System Abstract: Not only in the ancient time but also now in modern time, do physical genes have great impact on human lives.And physical genes are influncing human body day and night.In this article,I introduc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nervous system briefly, and I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hysical gene on the nervous system.The the physical genes are temprature,light,sound,electricity,magnetism. I hope the summarize can inspire the researchers. Keywords: physical factors, the nervous system

生理学: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

生理学: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 昨日思考题 思考题(一):最常见的关节结核是什么?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是什么?最常见的滑膜结核是什么? 答案:最常见的关节结核是膝关节,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是脊柱结核,最常见的滑膜结核是膝关节。 外科学:关节结核思考题(二):RF 阳性即可确诊类风湿关节炎? 答:不能。RF 阳性只作为参考。确认类风湿关节炎需具备 4 条或4 条以上诊断标准。具体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请参照昨日微信推送。 外科学:非化脓性关节炎2011 年第19 题生理学A 型题关于腱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B. 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C. 效应器为同一关节的拮抗肌 D. 为多突出反射 题目解析 1. 腱反射 又称动态牵张反射,是快速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是一种单突触反射(D 错)。 2. 腱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在脊髓(B 错),效应器是快肌纤维(C 错)。

3. 腱反射对辅助诊断疾病具有意义,因其受高位中枢调节,当高位中枢有病变时可以出现腱反射亢进(A 对)。 本题可参考《生理学》人卫8 版教材P335。 本题答案A 考点讲解 【2017 年大纲生理学(九)神经系统的功能11. 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本题的音频讲解请点击这里哦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 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13:32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来自医学生考研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 1. 脊髓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有许多运动神经元,包括α、β、γ运动神经元,其中α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环节,它发出的冲动直接支配骨骼肌梭外肌,被称为最后公路。β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梭内、外肌,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梭内肌。脊髓后角有许多感觉神经元,它们接受躯干、四肢皮肤、肌肉、关节等的外周传入信息,然后传递给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 运动单位 我们将一个α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所组 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多个运动单位的同步收缩就形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现状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现状及护理 孙婷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ICU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内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总结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及护理要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救治质量,缩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传播。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内外科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因为其所在部位与外界隔绝,一般医疗途径难以到达感染的部位,加上目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医疗手段缺乏,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且治疗上常常采用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脑室穿刺、腰大池置管引流等,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同时又相反的为病原体提供了绕过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加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一般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并发颅高压诱发脑疝而死亡。由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在总结了我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后,分析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 1.1 病原体的种类: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主要为细菌感染,其次为病毒感染。而真菌以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则极为罕见。细菌感染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绝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般均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其病原菌与社区获得性感染有明显差别。一项来自脑脊液培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致病菌分布如下[1]: 表1 脑脊液标本438 株致病菌分布构成比 病原菌菌株数构成比(%) 革兰阳性菌 316 72.2 CNS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35 53.7 金黄色葡萄球菌 46 10.5 其他葡萄球菌 10 2.3 肠球菌属 13 3.0 链球菌属 7 1.6 其他 5 1.1 革兰阴性菌 122 27.8 肠杆菌属 27 6.2 不动杆菌属 27 6.2 铜绿假单胞菌 16 3.7 大肠埃希菌 12 2.7 肺炎克雷伯菌 12 2.7 其他假单胞菌 5 1.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5 1.1 变形菌属 5 1.1 其他 13 3.0 合计438 100.0 了解与感染相关的病原体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及护理提供的依据。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脑膜或脊膜的炎症),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细菌侵犯出现的脑部临床表现),脑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引起的脑部临床表现),脓肿以及蠕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 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如脑(脊)膜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有时用来指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症,但也可由自身免疫反应(如发生多发性硬化)、药物副作用(如布洛芬)或骨髓腔注入化学物质引起。脑炎是脑组织的炎症,常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以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脓肿是局限的感染,可在身体各部位形成,包括脑。细菌和其他感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可由血行感染或直接感染通过穿通性外伤、手术或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入颅。 病理 由于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同一病原体可以引起轻的、反复的甚至致死的疾病,也可以不引起疾病。血液中的蛋白不能轻易地弥散进入CNS,因此不利于抗体的产生。脑脊液(CSF)正常时可见到IgG及IgA但无IgM,因为IgM分子量要大些。体液免疫反应,往往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这种反应常在血管内进行,导致神经组织内或邻近组织的严重的血管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 CNS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由于病原体的毒力及机体的反应可表现(1)化脓性炎性反应,常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2)非化脓性炎性反应,如由于斑疹伤寒;(3)出血性反应,见于炭疽及某些病毒感染时;(4)组织细胞及肉芽肿性反应,见于慢性炎症过程。 髓鞘破坏 CNS感染时常有髓鞘的破坏:髓鞘的破坏可继发于神经元的受损,即神经元溶解性脱髓鞘(neuronolyticdemyelination),另外一种称为轴周脱髓鞘(periaxialdemylination)。后者可见于病毒感染时,也可见于脱髓鞘疾病时。炎性过程中引起脱髓鞘的机制可能有下列5种:①病毒对少突胶

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地影响

第二讲 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体育是一门包括生理、解剖、运动医学、生物化学、卫生保健、营养学、体育美学、体育欣赏等的多种内容综合性学科。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幸福。什么叫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而且身体上、精神上、处于更好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含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 一、体育锻炼对人体机能系统的影响 健康来自坚持不懈地体育锻炼。生命来自于运动。那么,进行体育锻炼究竟对人体机能系统有什么影响? 1、神经系统: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器官,大脑皮质是人类神经活动的主宰,它的机能状态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病理过程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引导部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与灵活性。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保证了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促进了中枢神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作用。如长期对中枢神经系统作恶性刺激,会使兴奋、抑制失去平衡,诱发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现代生活中对人们情绪影响最大的外因是:(1)紧张的生活节奏,(2)激烈的竞争,(3)复杂的人际关系(4)突发的灾难事件。经常处于悲伤、恐怖、沮丧、悔恨、憎恶或厌食、抑郁等精神状态,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过度,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使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遭到紊乱。体育活动就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长期的体育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体育能使神经系统对人体各器官的调节更迅速、准确,经常锻炼者反应速度比一般人快0.2 – 0.3秒。 人体在一次运动时其生理机能会发生暂时性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变深等,运动停止后这些变化又在短时间内消失,这种生理功能的暂时性变化较反应。 如果长时间(几周、至几年)反复多次进行同样的练习(锻炼)就会一起机体形态和技能持久性的良性变化,这个持久性的良性变化的过程叫适应。 2、体育运动与运动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是由206块骨、数以百计的关节、以及600多块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以关节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起着承担身体重量,保护内脏器官和运动杠杆的作用。肌肉附着在骨骼上,在神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六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一节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为中央前回4,6区。此外还有8区,额上回,扣带回,及额叶内侧面的运动补充区和补充前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躯干、头面部除外); 2.倒置安排(头面部正立); 3.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这可能是在皮层控制存在时,人的肢体可以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的原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延髓锥体交叉(80%)不交叉(20%) 对侧脊髓外侧索同侧脊髓前索下行 (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神经元白质前联合交叉 肌肉 2. 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 头面部肌肉(下部面肌和舌肌为对侧支配,其余头面部肌肉为双侧支配) ●上运动神经元: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高位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硬瘫:皮层运动区6区损伤,整个运动区损伤; ●软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皮层运动区4区损伤;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硬瘫,肌肉不萎缩,牵张反射增强;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软瘫,肌肉萎缩,牵张反射减弱或消失; ●锥体束综合征: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损伤。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分在临床上失去意义。 3.锥体外系: 大脑皮层运动区 脑干内神经核(红核、豆状核、尾状核) 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调节肌紧张,肌协调、姿势调节) 三、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为反射,是运动的很重要的因素。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二)脑桥、延髓水平的反射 (三)中脑水平的反射 (四)大脑水平的反射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脊髓反射的主要作用是抵抗重力,支持身体维持姿势,逃避伤害性刺激。生理条件下他受到高位中枢的抑 制,不表现或表现不明显;高位中枢出现病变时,脊髓水平的反射易于表现出来,脊髓水平的反射表现为高兴奋性或亢进。 ● 1.牵张反射 ● 2.屈肌反射 ● 3.交互抑制 ● 4.联合反应 ● 5.共同运动 ● 1.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包括肌紧张和腱反 射两种,感受器为肌梭和腱器官。 (1)肌梭 ●感受肌肉长度和速度变化的感受器,包裹在肌梭囊内,位于梭外肌纤维之间,与梭外肌并联分布。 ●梭外肌纤维,与肌梭并联,受运动神经元支配,大---快肌,小---慢肌,引起骨骼肌随意收缩; ●梭内肌纤维,位于肌梭内,受运动神经元支配,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协调肌肉的运动;梭内肌纤维分为: ●核袋纤维:细胞核集中于肌纤维中部,Ia类传入纤维传入信号,对快速牵拉敏感; ●核链纤维:细胞核分布于整个肌纤维,II类传入纤维传入信号,对缓慢持续牵拉敏感; (2)牵张反射的类型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概念: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冲动沿Ia类纤维传入脊髓,与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反射。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②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概念: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为多突触反射,反 射可在同侧或对侧,也可扩布到不同脊髓节段的前根。 ●意义:肌张力产生的机制。 (3)肌张力 ●概念:正常人体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发生轮流交替收缩,致使骨骼肌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 其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紧张或肌张力。 ●特点:肌张力的产生是由于骨骼肌抗重力作用,持续而缓慢地牵拉肌肉、刺激肌梭而发生的牵张反射。 人体抗重力肌在上肢主要是屈肌,下肢主要是伸肌。当中枢对脊髓的作用减弱或消失,抗重力肌出现肌张力增高。 (4)腱器官 ●概念:腱器官大部分位于梭外肌的肌腱中,是感受骨骼肌张力变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特点:当肌肉收缩时,肌梭放电减少,器官的放电增加,通过Ib类纤维传入脊髓,抑制和神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