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教育?

一、探讨教育本质的历史回顾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来探讨教育的额本质,提出了众多见解。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形成不用的观点。主要与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文化说、社会化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和特殊范畴说。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与社会的思想道德、政治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智商,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历史性和阶段性是其根本的社会属性。其依据是1952年4月,由《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发飙了由包德列夫等人撰写的争论总结,我国《人民教育》杂志于1952年7、8月两期连续转载了这份总结,其观点是: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又具有自己的专门特点;教育无疑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因为它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之一,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同生产力没有直接的联系,教育必须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教育不直接发硬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和科技在生产的重要手段,属于生产力范畴。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现代社会,“教育就是生产力”的这一属性更加凸显。这一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

“文化说”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继承、传递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本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文化传承。

“社会化说”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题转化,即将外在的社会知识、观念和技能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从而使其适应社会。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任意强调某一方面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但持这一观点的人又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教育中的一部分属于上层箭镞,如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一部分属于生产力,如科技教育、金融教育等;另一类认为,教育从整体上说是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统一,不可分割。

“多重属性说”认为,教育不单单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相关联,而且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的生产性、阶级性、文化性和实践性等多重属性的融合。

“特殊范畴说”认为,教育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生产力,教育像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范畴,教育是独特的社会现象。

以上所有的学说都是不同学者分别从上层建筑、生产力、文化、实践活动、产业等于教育相互作用而又不同于教育的视角理解教育的本质,唯独缺乏立足教育本身认识教育本质的思路。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和双重属性说等往往困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而不同程度的忽视教育中人的存在和实践行动,更缺乏从作为认得实践的学习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本质应有维度。二、“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狭义上讲,教育是指具有独立形态的专门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吧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主要特点是:有专门的教育者和适龄的教育对象;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有确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教材);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和教育突进;有必要的教育设施(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有固定的场所;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认同我国教育学家郝文武的观点,1.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学习与

教育既有一定区别又有天然联系。广义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是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教育中的学习是“凭借经验产生的、按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教育产生的过程是:首先广义教育从学习中分离出来,然后学校教育在实质上从广义教育中分离出来与学习相对应或相并列,在形式上从生活和生产中分离出来与生活和生产相对应或相并列,既成为学习又成为生产的种概念。学习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学习的规范和效率的提高。不论从教育的直接目的和结果还是从教育教学过程说,教育都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学习。

2.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是培养或履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人的培养者,受教育者是被培养者。站在受教育者角度看,教育是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活动,受教育者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是被学习者。受教育者也要实践,但这种实践的真正含义还是学习,对实践的学习或学习实践。教育既离不开教育者的教,也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学,也就是说既离不开作为教育者这个教育实践主体,也离不开受教育者这个学习主体。教育是教育实践主体指导受教育者学习主体的一种指导学习活动,即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3.学校教育是逐渐系统的指导学习。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系统的指导学习。教育的指导性已经表明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的系统性则既规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知识、课程和教材的逻辑性,即条理性、有序性,也表明学校教育教学的计划性、组织性特征。系统知识的教育教学必然是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包括教育目标的系统性,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宗旨。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和手段)具有系统性,我们既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能力、品德发展和个人需求特点,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条件、需求发展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习,规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教育要把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科学的科学性和教学的思想性有机地结合;把知识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般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把理论知识教学和智力培养与应用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教育要不断追求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有效实现从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信息教学转变。

总之,教育活动有一个基本的同一性和共同特征————教育本质。教育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不变的。然而,教育无论如何让变化,还是教育,永远具有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人类普遍性和永恒不变性。教育是通过教学形成的人的活动。但教育形成人在不同时代和社会又有不同的认识理念和实践方式。教育本质的变化过程是从永恒不变的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具有特定性的教育具体存在的过程,是教育主题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构建性实践过程。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 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作者:肖川 中国教育学刊 1998年10期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

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 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 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

大学本质的认识

大学本质的认识 进入大学的校园快两年了,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学得了很多东西,大学内精彩纷呈的娱乐生活和忙绿的学习生活让我受益匪浅。两年的大学生生活也是我对大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让我浅谈一下我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生的使命并没有一定的绝对答案。 记得有篇文章说没有大学人类照样可以发展,可以人们的视野不会变大,人会更加功利而不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所以大学的本质是提升人类素质,探究人类本质。真正的大学生就是学习知识,学会研究方法的人。 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才能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而后把知识运用到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国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恐怕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但人格中的缺陷问题也随时代的发展日益凸显,特别是利己主义的彰显。 读大学的主要原因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读大学,才能有机会去修炼自己,去积累资本 “大学”最早出现在8世纪末,它是社会找到全方位知识的进路。

“大学”的拉丁文名字Uni-versitas,是由Versus“趋向”和Unum “一”合成,是“合众为一”的涵义。当时的先知先觉之士,意识到到长久以来的“养士”之风,固然可以集结“知识分子”,但是,如何聚集“知识”?“知识”究竟有多少?如何能有全方位的知识进路?当时聪明才智高的人,他们在圣经中的《旧约.创世纪》中,诠释人的三重祝福。首先是:人的灵魂是上帝的肖像;第二重是:亚当获赐"伴侣";第三重是:上帝将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水中游的鱼都交与人类管理,人类成了“万物的主人”。当时的学者们依照这三重祝福,认为知识应该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物”三个面向,因而界定“大学”的统一知识,于是大学三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科学学院的规定因而形成。不过学者们发现,在人类历史的潮流中,尚有两大行业没有包含到“大学”之中,那就是“教士”和“医生”,前者关怀人的灵魂,后者关怀人的肉体。于是除了人文、社会、科学三学院之外,再加上神学院和医学院,就成了综合大学的模型。十三世纪初,当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撒拉曼加大学创立之初,一、二年级的“初阶”是以人文为主;因此人文学院的文、史、哲三系就是大学的“通史”,全校同学都“必修”。三、四年级的“进阶”则是学生可以深入自己爱好的科目。 1、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这里的专科的含义是专门科目,如医科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药科大学、商科大学、高新科技大学等。现代大学的概念,来自英文university(A

教育本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1)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 (二)教育本质“错位”现象分析 (2) 二、教育本质的真实意蕴及其思考的前提性逻辑 (3) (一)教育本质既是抽象的,更是实践的 (4) (二)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 (4) (三)教育本体的自在性和教育本质的自为性 (4) (四)教育本质是教育本体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价值结构的统一建构和生成 (5) 三、学习:教育本质之表征 (6) (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6) (二)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7) (三)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 (8) 教育本质问题是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问题。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具有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和永恒性。同样,有了教育就有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的认识及其影响的实践。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认识和解释教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教育都是通过教学使人社会化和知识化的根本功能是不变的。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如果从教育与社会这一维度来考察这场论争,学术界关于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上层建筑说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即教育是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上层建筑说强调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2)生产力说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已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生产力说强调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生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3)多重属性说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特征 ⒈情感性 孔子在《论语》曾经这样表述‘仁者爱人',孟子则解释说“仁”主要指人 心,尤其是“恻隐之心”。两人强调的都是仁慈的情感性特征,即仁慈首先是一 种爱心,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⒉理智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 “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 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仁慈有别于 普通情感的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理性色彩。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 制自己 _ 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 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 ⒊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它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 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另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因为爱本身 是一种从容和平静的喜悦,而不是烦恼、抱怨和仇恨。 教育爱存在的必要性 ⒈仁慈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公正只能保证生活秩序井然,并不能提 高生命的质量。 缺乏关怀的社会是无情和冷漠的社会,因此仁慈就成为令人向往 的美德。生命神圣却又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人与人之间需 要奉行仁慈的原则。此外,从仁慈的超越性特质来看,人类总是容易犯错误,所 以我们需要宽恕的美德,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慈对人 的生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⒉仁慈是公正的延伸和补充 公正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仁慈是个人伦理的基础,它们互为延伸和补充。从 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意公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而他的弟子吉列根却发现, 妇女存在另一种道德语言,她们把道德问题定义为避 免伤害和实现关怀,也就是说,妇女更在意爱心和仁慈。同时,由于公正具有历 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原则有时会带来某种不可兼得的价值遗憾,在这种时 候,往往需要仁慈来弥补。正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句台词“倘若能 以慈悲调剂着正义,人间的权力无异于上帝的权力。 ” 仁慈是一个与公正不同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2、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其中三者构成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和()。 3、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分();按作用方向分();按呈现形式分()。 4、简述教育起源说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5、教育发展的阶段包括()、()、()、()。简述各发展阶段中教育呈现的特点。

1、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孔子的教育原则包括( )等;性善论提出者( );性恶论提出者(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著作是( ),其中的教学原则包括( )。 2、西方教育学萌芽阶段,古希腊三贤是( );发明助产术的是( );“寓学习于游戏”最早提倡者( );“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 );西方有关教育的第一本著作是( ),其作者是( )。 3、简述教育学学科建立中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主要观点或者主要贡献。 4、简述规范教育学建立中传统教育派的赫尔巴特和现代教育派的杜威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5、教育学发展阶段中,提倡发现教学法的是(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是( ); 陶行知的教育观点包括( )。 教育学 基础知识 教育学概述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考点3) 教育学萌芽(考点2)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学的时候要做到( );阶段性应该做到( );不平衡性应该做到( );互补性应该做到( );差异性应该做到( )。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中,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 )。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相互作用。

大学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就这一意义而言,本然的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然而,在一段时期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偏离了本然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适应的,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大批人才,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对科技人才的要求。但是,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实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使大学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这是我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我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第一,人文精神缺失。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弊病很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近代“唯科学主义”也很有市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广为接受。加之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人文精神缺失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坦率地说,教育是有责任的,特别是大学教育,负有一定的责任。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长此以往,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化依赖和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定势认知。学生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

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

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一)学习资源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学习资源分为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学习环境。教学材料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直接作用的客体,具体指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经筛选的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学习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 (二)学习资源的开发 首先应该进行学习资源的统筹规划。为了更加有效地建设学习资源,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保证,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对学习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从资源的技术开发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用户方便使用素材的角度,需要对素材标注一些属

性,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规范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 三是从管理的角度,提出资源库的长期发展与维护目标,规划学科资源的组织结构,强化课堂学习资源的开发,并提出素材的管理系统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其次是组织开发队伍。合理的开发队伍至少应包括项目管理者、学科专家和教师、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者应该是一名教育专家,具有比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开阔的视野、对于各个领域均有涉猎,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一定的资源库开发经验。 第三是设计与开发。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常常采取“地区教研室、责任学校、责任教师”三结合共同构建的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地区教研室牵头组织资源建设课题组,由学科教研人员担任项目主持人组织教师提供素材资源,并进一步组织相应学科中的骨干力量对搜集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制成网页。 第四是测试、评价与修改。学习资源开发完成之后,全部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行测试、评价与修改核定,以确保以后工作良好进行。 经过细心的测试和评价后,需要根据问题对资源进行修改完善。经确任基本符合要求后,这个资源才能使用。资源投入使用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维护。 (三)学习资源的应用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

论述题 1、如何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答题思路:(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答题思路:(1)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素质诉诸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2)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属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主要部分,因而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3)如果把素质、知识和能力理解为并列关系,就会误认为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这是荒唐的。 3、联系实际,谈谈面对未来社会,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要点:(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4、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点:(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5、结合实例,谈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要点:教学观念的变革体现在:(1)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2)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新型互动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在:(1)教师形成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参与学校课程的研究、开发,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教师角色发生位移,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探索知识;(3)倡导教师之间合作交流。 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答题思路:(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7、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答题思路:(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8、针对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针对本地义务教育的执行情况谈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答题要点:义务教育的特点:普遍性、强制性。看法或建议:(略) 9、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认识。答题要点:(1)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①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素质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评价目标】 1.在把握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所作出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 2.从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全面把握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 3.掌握高等学校三大社会职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理解不同职能的内涵、意义及其社会作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了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始终处在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它的许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直接继承下来。 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因此,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 资产阶级革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欧洲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确立,一些中等学校逐步成为大学教育的预备机构,中等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至此,高等教育开始建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内容也有所扩展,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又开始有了新变化,从而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外延和内涵。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各种形式的专科层次教育也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在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特别是二战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短期专科教育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并且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其规模也蔚为可观。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在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形式之外,

教育理论章节练习二:教育的本质与

教育理论章节练习二:教育的本质与 基本 规律 一、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4.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5.我国目前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历史性) 6.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生物起源论) 7.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8.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 9.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10.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1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的社会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2.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13.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部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1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1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16.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热闹恶毒发展的影响。18.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19.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时遵循了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 2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实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部均衡性) 2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2.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国的狼孩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部起决定作用) 23.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二、辨析题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错误。该观点属于教育心理起源说,虽然那看到了教育中的模仿因素,但却没有看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的意识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所以,该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 错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化,忽视了其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印象作用。 3.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可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教育本质论

对“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一般被研究者置于“教育本质”这一范畴内展开。因此,“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与“教育本质”问题是本质问题。 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考察与研究,是任何一个从事教育活动、教育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的起点问题。 研究教育本质问题的视角:一是词源学分析――解决“源”的问题;二教育定义辨析――解决“流”的问题。 教育本质问题研究应克服的思维定势:追求普适的、绝对的、公认的答案。 1978-1995年我国对教育本质的研究可见《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作者梳理出28种教育本质观。 诸种教育本质说概览 上层建筑说:“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又具有自己的专门特点;教育与生产力是有联系,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与生产力没有直接联系,教育必须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教育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P155)教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为政治经济所决定并通过培养人服务于政治经济;历史性与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以上观点的依据是:(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形态)论;(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中的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之关系”的论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成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经济的集中体现。”(参《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P153-154)此中观点,在苏联,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文献是发表于《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上的《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讨论总结》。在我国,从史料记载来看,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杨贤江于《新教育大纲》中对教育本质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此观点一统天下。

如何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一、应用型本科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为主”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 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 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 二、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五大基本要素: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及评价。(一)价值取向要体现行业性 1、教育价值观: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专业建设定位于注重为区域基础上的行业发展服务;质量价值取向定位于充分体现区域基础上的行业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 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 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及其就业前景,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教学过程注重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体现行业性。 (二)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 1、准确定位: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能否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战略。(类型、层次、专业、特色和优势)(5A-1培养的是从事理论研究的,5A-2培养的是民法律师、教师、工程师等等。5B培养的是技术人才。) 学校的总体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但不排除个别学科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对个别学科专业、个别学科领域,可以给予特殊的支持、扶植,但不应互相攀比,一哄而上。 如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生产力,能够将好的想法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世界更好发展的领导人”。法学院所要培养的是“勤勉的、富有想象力的、受人尊敬的能够为公众和委托人服务的,能够引领律师职业不断发展,能够为国家和世界解决问题的人才” 2、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掌握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 (三)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 1、主要体现 (1)具有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和可供迁移的知识平台,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首先追问这个问题呢?因为历史教育是我们目前从事或者将终生从事的职业,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那我们的工作就是盲目的,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每天忙碌辛苦地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就好比毫无目的地低头赶路,即欣赏不到沿途的风景,又不清楚自己匆匆忙忙要去往何方,身心是很容易疲惫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对化解职业倦怠带来的困扰将是有积极意义的。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 ※中学历史教育要服务人生,其目标是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也就是说,虽然历史学科承载着很多的东西,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来自于历史。人文、艺术、政治、科技等等。但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任务是:了解过去,服务现在,面向未来。亦即“一个是“发展观”,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本;一个是“人文观”,面向学生的精神与情感的培养。 ※中学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努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国际意识的培养,加深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理解,建立起更加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最重要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本国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即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爱国情怀的激发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世界上一切国家概莫能外。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也就是培育学生具备科学地“鉴往知来”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当然只能是促进他们初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历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最终指向人——历史上的人,生活中的人;课堂上的人,社会中的人。古人已然逝去,学生正在成长,人人借助于形形色色的人来思考如何做自己。历史教育的本质,乃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包括古人与今人对话,教师和学生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希望自己能抛弃愚蠢,学会睿智,忘掉仇恨,增加理解,生活更加美好。在对话中,教师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对待生活;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就是如何对待自己。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必须时时要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正向度发展。也就是要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历史在人类成长历程中的作用不可谓不大,肖川说,历史“给了我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的广袤的空间,给了我们的心灵自由地舞蹈的宽阔舞台。在历史的荒原中,有我们可以发现的、能够深刻地校正我们观念的最为异己的文化,使我们获得对于我们自身所处状态的一种洞见,从而使我们自己获得应付陌生事物的信心,就是这样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从狭隘走向广阔” 当我们对历史教育的功用加以梳理之后,内心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也进一步明晰为什么说历史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理论支撑:即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 所以我很喜欢这样一种诗意的说法: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历史是人类智慧的行囊。

教育的本质

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 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基本特点存在于各种社会的教育活动之中并使之区别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 概念阐释 教育本质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教育本质,即贯穿于一切 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 教育本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虽 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 得行为。 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 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 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行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 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