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 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 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  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  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2.了解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体会其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

2.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

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第一颗原子弹升空后的蘑菇云画面。(字幕:这是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升起的蘑菇云)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上空连续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所产生的蘑菇云,这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使中国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其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振宁先生所写的《邓稼先》,走入他的心灵,去感受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去体会默默奉献中的卓越。(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曾与李政

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代表作有《曙光集》《晨曦集》等。

2.背景资料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的日子。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们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振宁教授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3.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实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可细分为一般的传记、

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

(2)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鲜为人知(xiǎn) 元勋(xūn) 氢弹(qīnɡ)

至死不懈(xiè) 癌症(ái) 署名(shǔ)

鞠躬尽瘁(jū cuì) 奠基(diàn) 开拓(tuò)

妇孺皆知(rú) 难堪(kān) 孕育(yùn)

选聘(pìn) 夐(xiònɡ) 黯兮(àn xī) 日曛(xūn)铤(tǐnɡ) 筹划(chóu) 摄氏度(shè) 燕然(yān)勒功(lè) 殷红(yān) 挚友(zhì) 彷徨(pánɡ huánɡ) (2)多音字

鲜xiǎn鲜为人知xiān新鲜

参cān参加 shēn人参 cēn参差不齐

厦shà大厦 xià厦门

殷yān殷红yīn殷实

(3)词语释义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元勋:立大功的人。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截然,界线分明地。

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某事物广泛为人所知晓。

难堪:难以忍受;难为情。

仰慕:敬仰思慕。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知人之明:能认识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阔别:长时间地分别。

热泪满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蓬断草枯:蓬草断了,草枯干了,形容极荒凉。蓬,即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燕然未勒: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4)词语辨析

“家喻户晓”和“众所周知”都有“知道的人多”的意思。“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比“众所周知”更深入一步,强调家家户户。“众所周知”指大家全都知道,强调普遍性。

“彷徨”和“徘徊”都有“来回地走,犹疑不决”的意思。“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常用其比喻义,多用于心情不好时。“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或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常用其本义,心情可好可坏。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本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的事例。

2.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显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谊”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借用书信内容,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

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作者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3.说说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民族感情和个人友情写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示例:他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的人。从他的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中可以看出。

四、课堂小结

朗读了全文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的邓稼先。那么,文中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表现了他的爱国和刻苦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具体分析吧!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鲜.为人知( ) 元勋.( ) 至死不懈.( )

署.名( ) 鞠躬尽瘁

....( ) 奠.基( ) 开拓.( )难堪.( ) 孕.育( ) 选聘.( ) 日曛.( ) 筹.划( ) 摄.氏度( ) 燕.然( ) 勒.功( )

殷.红( ) 挚.友( ) 彷徨

..( )

2.填空。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________,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而成。传记可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

答案示例:

1.xiǎn xūn xièshǔjūɡōnɡ jìn cuì

diàn tuòkān yùn pìn xūn chóu shè

yān lèyān zhìpánɡ huánɡ

2.生平事迹编排描写说明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

二、新课导入

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节课,我们将来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

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再从邓稼先的感人事迹中体会他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案示例: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本文中,第12、13自然段独立成段有何好处?

答案示例:这两个自然段独立成段,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彰显了邓稼先的功勋。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答案示例: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①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

体细节的描写上。②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③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4.邓稼先的学生时代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度过的,为了求学他也曾屡遇困境。作者为什么在第二部分中对这方面只字未提?

答案示例: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两弹’元勋”。作者是围绕邓稼先为民族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这一中心选取有关材料组织内容的。在邓稼先64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在1958年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之后的28年间的经历最能表现这一中心。作者很好地处理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无关的内容省略不写,与中心紧密联系的详写。

5.文中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从第二部分看,作者是如何围绕“始终”二字展开叙述的?

答案示例:中国的“两弹”事业始于1958年,邓稼先是第一批投入此项秘密工作中的一位。28年后,直到他去世前的四个月,他还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作者列举的几段时间不光在我国“两弹”事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邓稼先的一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随着“两弹”事业的发展,邓稼先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仍然坚持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作者用“始终”这个词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

6.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答案示例: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鲜明地凸显了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客观分析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才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7.在小标题《民族感情?友情?》中,“感情”后为什么加上了问号?

答案示例: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这一部分,写杨振宁从邓稼先处得知中国研制原子弹没有外国人参与而引起感情的激荡,为民族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8.在《永恒的骄傲》这部分中,作者从哪四个方面对

邓稼先进行了评价?

答案示例:从邓稼先的为人、才能、思想和品格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本章节摘引了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和书信中的四个片段,对邓稼先从四个不同的方面作出了概括性的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崇高品格的优秀儿女,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品格和精神。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和精神的人,才会为国家、为民族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一部分是对邓稼先综合品质的高度评价。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如何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一句?

答案示例:引文画龙点睛地总结了邓稼先忘我工作、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试阐释这句话。

答案示例:“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

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3.如何理解“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的含义?

答案示例:①这是对邓稼先具有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纯”字代表的气质和品格的赞美。中国是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邓稼先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中所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也是一个具有崇高品质和伟大理想的普通公民。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及对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②这一切主要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民族的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钦佩之情。③“‘两弹’元勋”邓稼先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都是作者的朋友,他们都是两国的功臣。但是性格迥异,一个锋芒毕露,恃才自傲;一个忠厚平实,纯正坦白,从不骄人。课文将两人放在一起,对比鲜明,更加突出了邓稼先的品格。

4.“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示例:一方面说明了邓稼先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5.如何理解“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的含义?

答案示例: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而感到骄傲。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

6.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里的句子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一方面从侧面用虚笔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另一方面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7.“‘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伟大的工作所具备的杰出的科学品质,突出了邓稼先的杰出才能和大将风度,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8.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句的意思。

(1)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答案示例:两个“最”字从程度上说明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程度之深。

(2)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答案示例:“宰割”一词照应小标题,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的社会现实,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人为中国的处境担忧。

(3)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答案示例:“我不能走”四个字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特征: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表明了邓稼先在危难面前坚定不移的信念、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这篇文章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高度赞扬了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在民族历史的大背景中展示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将人物事迹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作者认为中国从任人宰割的地位到繁荣富强、屹立于民族之林,是无数英雄做出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的成果,而邓稼先就是这无数英雄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是中国的骄傲,是国家强大的标志。这样的人物事迹就不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功与优秀,而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意义的。作者选取了最能表现其精神品质的事例,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如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工作,作者将邓稼先忠厚质朴、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表明了邓稼先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优秀代表,另一方面也说明祖国孕育了邓稼先,需要邓稼先,而邓稼先也甘愿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有力地突出了他深沉的爱国热情。这种写法将人物植根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更丰富,根基更扎实,也更有高度。

2.贯穿文章始终的情感。

答案示例: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以巧立小标题的形式和“板块”并列结构,将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一个主题。文章自始至终以友谊为基调,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真挚的情意令人感动不已。第一部分将邓稼

先的成就推到历史的高度,满含崇敬之情。第二部分叙述邓稼先的生平,饱含赞扬和痛惜之情。第三部分介绍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字里行间充满钦佩之情。第四部分写邓稼先证实中国是独立完成“两弹”研究时作者的激动,更是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与邓稼先的深厚友情。第五部分写邓稼先的工作状况,深切表达了对挚友的赞颂和关爱之情。第六部分摘引电文评述邓稼先,同时更是感情发展的高峰。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请你仿照示例书写100字左右的颁奖辞,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隆重地为他颁奖。

“颁奖辞”示例:

杨利伟: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答案示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

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四、课堂小结

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让思想散发一次光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1

邓稼先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数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情引入法)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设计意图: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 教案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者简介 杨振宁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贡献+ 背景资料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我收集了许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后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预习检查(字词) 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邓稼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要词语。 2.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3.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邓稼先》。 课堂实录 一、知识卡片 1.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二、积累字音和词义 1.字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 iè鞠jū 躬尽瘁cuì

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鲜xiǎn为人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有高度奉献精神的一位科学家。 课上小结 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布置作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精优教案

邓稼先

摄(shè)摄影慑(shè)威慑镊(niè)镊子 3.理解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四、再读感知 1.速读课文,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记忆并摘抄文中重要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感受文中精美的句子及邓稼先高尚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 由学生们进行5分钟生字词闯关引入本堂课教学。 二、跳读课文,感悟精彩句子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前一句是说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后一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三、选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 1.第?段中,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示范教案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利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把握文章关键句段,揣摩其含义,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学习其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1.资料搜集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搜集好相关资料,准备好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屏显邓稼先与杨振宁合影)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亦是好友。一个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却隐姓埋名28年,他们是谁? 生(齐):杨振宁,邓稼先。

师: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获,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杨振宁或者邓稼先? 生1: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2: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们研制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3:我补充一下,中央军委曾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师:何谓“两弹一星”? 生4:“两弹”就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师:看来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杰出,认识他们很荣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杨振宁饱含深情的笔墨,一起去追忆他的挚友——邓稼先。(板书课题)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要学习运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解读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透过细节掌握人物性格特征;二是要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屏显学习目标)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选聘.(pìn)谣.言(yáo)背诵.(sòng) 昼.夜(zhòu)昆.仑(kūn)氢.弹(qīng) 宰.割(zǎi)筹.划(chóu)无垠.(yín) 难堪.(kān)署.名(shǔ)孕育.(yùn) 仰慕.(mù)癌.症(ái)开拓.(tuò) 耕稼.(jià)彷徨 ..(páng huáng) 热泪盈眶.(kuàng) 可歌可泣.(qì) 彷徨 ..(páng huáng) 鞠.躬尽瘁.(jū)(cuì) (2)理解词义 ①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②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③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④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⑤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⑥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 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邓稼先》课文解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本文行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全文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在新中国刚诞生的那一刻,就迎来了海外赤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悽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知识与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设计1: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 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 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容。 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目标导学一:文章速读,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容。 学会速度课文,提取关键语句。 用简明的语言概况每个小标题下具体容。 第一标题: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

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新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

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数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情引入法)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设计意图: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三)教读课文 放朗读录音,突出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老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分组讨论,课文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提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一课整理笔记

邓稼先 1、文学常识 ○1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关于本文: 邓稼先和杨振宁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2、正音: 3、课文内容: ○1分段:第一部分:展示历史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人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小结:历史背景-生平简介-人物对比-感情震荡-沙漠创业-热情赞颂 ○2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作者在这里是要展现人物生活的历史背景,让邓稼先这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处于厚重的历史之中,突出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表达出一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3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精品教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邓稼先的感人事迹。 2.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语言,并理解独句段和引用的作用,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探究邓稼先内在的精神力量,感受他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和担当,以及他的家国情怀,并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语言,并理解独句段和引用的作用,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2.探究邓稼先内在的精神力量,感受他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和担当,以及他的家国情怀,并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传来,举国沸腾。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消息,更震惊世界。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杨振宁浓情的笔墨,来认识为研制核武器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在他一生点滴的轨迹中,感受他人格的魅力。 (二)检测预习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昨天我们用了一节课时间反复对课文进行了阅读,同学们也带着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1.字词积累 (1)学生独立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2)同桌之间交换互改,红笔订正(3)请两位学生来点评,强调易错字 2.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重要”的深刻内涵) 三、整体感知——看先贤轨迹 1.你从课文中读到了关于他的哪些感人事迹,这些事迹体现出他怎样的优秀品行?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学生6人一组,用马克笔写好词语,给丰碑贴上标签)明确:事迹:辛苦回国带病工作写信证实亲自检测发明两弹 品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严谨认真责任心强勇担使命 小结:回望邓稼先的人生轨迹,我们发现,这条看似简单的人生轨迹,却处处写满选择。面对优厚的物质条件,他选择拒绝,以立即回国书写对祖国的热爱;面对祖国落后的国防,他选择迎难而上,以戈壁滩28年隐姓埋名的坚守,书写他对使命与责任的担当;面对疾病与危险,他选择舍弃小我,以无私奉献的忘我书写对祖国的赤子丹心!他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四、聚焦文本——品人性之光 1.细读课文,说一说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体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学生自由发言,品读词句) 明确:如立即、坚持不懈、绝对相信,再去证实,我不能走,手有没有颤抖小结:细细品来,这些看似质朴的文字背后,却云淡风轻地让邓稼先的无私忘我严谨认真跃然纸上。隐姓埋名的二十八年,足以消耗掉一个人最英姿勃发的青春韶华,但我们却从这些语言的背后,看到一个人人性永恒夺目的光辉。平和,不掩其热烈的挚情;低调,更显其人格的光耀。他用他的行动,在戈壁滩上,把坚守与奉献,把鞠躬尽瘁的热爱与忠诚,站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2.这篇文章语言除了质朴之外,还有两个特色:一是独句段;二是引用诗词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二、检查预习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知识讲解

《邓稼先》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向中央领导谈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左)杨振宁(右)邓稼先 知识积累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 2.鲜.(xiǎn)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3.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4.宰.(zǎi)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5.至死不懈.(xiè):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6.鞠.(jū)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停止。 7.奠.(diàn)基人:喻指一种伟大事业的创始人。 8.开拓.(tuò):开辟。 9.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 10.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11.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毕,全、都。 12.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13.孕.(yùn)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14.知人之明:能认识人的品行才能并鉴别其真伪的眼力。 15.谣.(yáo)言: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16.挚.(zhì)友:交情深厚的朋友。 17.震荡:震动、回荡。 18.阔别:长时间的分别。 19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20.平沙:平旷的沙漠。这里指旷野。 21.夐.(xiòng):辽远。 22.萦.(yíng)带:弯曲的像带子一般。 23.纠纷:交错在一起。 24.曛.(xūn):昏黄。 25.蓬:即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柳叶,边缘有锯齿,秋天开花。 26.挺.(tǐng):疾走。 27.亡群:失群。 28.亭长:秦汉时十里设一亭,亭长掌管捕盗。唐代为管理治安的小吏。 29.三军:春秋时代大国的军队常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这里指全军。 30.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穷,尽。 31.截然不同:形容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32.碎首黄尘,燕(yān)然勒(lè)功:碎首,指献出生命;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33.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34.邓稼.(jià)先 35.黯兮 ..(ànxī) 36. 凛(lǐn)若晨霜 37.筹.(chóu)划 38.署.(shǔ)名 39.选聘.(pìn)40.仰.(yǎng)慕 41.彷徨 ..(pánghuáng) 42.呼啸.(xiào) 43.挚.(zhì)友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邓稼先》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

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